古建筑的保護現狀及開發建議

時間:2022-09-06 09:17:48

導語:古建筑的保護現狀及開發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古建筑的保護現狀及開發建議

[摘要]作為絲路重鎮,武威擁有兩千余年的建城史,保留了不少有價值的古建筑遺跡。這些遺跡或多或少地受到自然災害或人為因素影響而遭損毀。為使這些凝固的藝術得以長久保存,使其見證古武威歷史文化的發展,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廟、羅什塔、白塔寺、海葬寺等進行調查研究,探討保護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與問題,并提出有時代地域特色的建議與措施,使武威古建筑煥發生機。

[關鍵詞]武威;涼州;古建筑

“遠游武威郡,遙望姑臧城。車馬相交錯,歌吹日縱橫。”武威,古稱姑臧、雍涼,又稱涼州,西漢河西四郡之一,為五涼古都、西夏陪都,有著豐富的歷史遺跡,歷史文化極為深厚。作為歷史變遷的見證者,武威古建筑地域特色顯著,保護它們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和義務。在建筑實地考察,并結合非建筑類文物進行論證,調查訪問相關研究人員及附近居民,查閱武威地區的地方志以及政治、文化、經濟、佛教、軍事、民俗等各類文獻并進行匯總、篩選,搜集整理資料,結合調查結果,對武威地區古建筑的保護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科學分析,提出保護、開發、利用的建議

一、保護現狀及問題分析

(一)武威文廟——隴右學宮之冠

武威文廟位于涼州區崇文街。由儒學院、孔廟、文昌宮三部分組成。據碑載:初建于明正統年間,后經清和民國時期的修葺擴建,乃至形成今天的規模。文廟從東至西對稱分布為三組,依次為文昌宮,主體建筑是桂籍殿;孔廟,以大成殿為中心;儒學院,即當時的“涼州府學”,明倫堂是其中心。現存單體建筑四十余座,多為磚木結構,建在磚包石制臺基之上。規模宏大,結構嚴謹,布局對稱,古柏參天,碑石林立。為全國僅見的廟學合一、儒道合一及廟觀學齊備的古建筑,素有“隴右學宮之冠”之美譽。總的來看,孔廟和文昌宮保存較為完好,不幸的是,在1927年武威7.7級大地震中,儒學院部分的明代建筑明倫堂、存誠齋和敬德齋已毀損無存。上世紀八十年代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維修,文廟的墻體、大殿、門樓、廂房均有所修復,現存建筑多為該次維修后的狀態。在政府和各界人士的關注中做了較大的保護修復工作,文廟因此好于其他建筑遺跡,但是還存在以下令人擔憂的問題:一是文廟中一些建筑沒有任何的防護措施,經過自然侵蝕和人為破壞后顯得更加殘破。大部分建筑梁柱呈現裂縫,墻體歪斜,彩繪脫落,紅漆斑駁,部分瓦當脫落,部分匾額風化嚴重(見圖1)。二是因排水網路老化失修,導致積水倒灌,腐蝕建筑,地表潮濕,地基下陷,墻體出現裂縫,如桂籍殿西側外墻就曾因此倒塌。三是一些石階和石刻常年暴露,沒有任何的保護和修復措施,而石碑等文物也因保護措施不當,致使字跡花紋模糊不清。

(二)鳩摩羅什塔——翻譯大師“薪滅形碎,唯舌不壞”之舌舍利塔

羅什塔最早建于后涼,唐貞觀年間曾大力擴建,唐以降至元,因諸多政治因素涼州與漢文化長期隔絕,使羅什寺失去了早期的歷史面目,明、清數次修葺。1927年大地震中羅什塔被搖倒,只殘存半截塔身。1934年在原址上重修羅什塔,八角十二層,高三十二米,以條形青色方磚及石條砌成,塔中有紅木木質懸梯。第三、五、八層均沒門,頂部是葫蘆形的銅質寶瓶,最上層東西各有小佛龕,龕內有佛像。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相比曾出土過馬踏飛燕這樣國寶級文物的雷臺漢墓,羅什塔的保護就落后了很多。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曾做過少數的外圍修護,在塔的外圍加固了石磚墻,用以保護塔的地基,之后很少修護,在很長一段時間羅什寺僅僅是一座供奉舌舍利的古塔。八十年代前后,古塔周圍演變成政府機關辦公地點。二十世紀末期對羅什寺重新規劃和設計。后因缺乏保護,古塔塔身青磚風化嚴重,塔基和地面出現裂縫,多處下沉。近些年在塔外圍設計護欄進一步保護地基,省文物局也曾組織完成現場測繪和古塔維修。今天,羅什塔煥然一新,只不過修復痕跡略過明顯。通過修繕前后對比可以看出,古塔四周石磚墻被徹底拆除,地基也用青磚覆蓋,違背了古建筑維修的可識別性和最小干預性原則。新修建的水泥護欄和臺基也與古塔不協調。重修后的寺院色彩鮮艷,用料和工藝極為現代化,古塔很難與之融為一體,造成視覺上的割裂,缺乏歷史滄桑和古樸莊嚴之感(見圖2)。

(三)白塔寺——“涼州會盟”之地

白塔寺,藏語稱戛珠巴第寺,意東部幻化寺。喬高才讓在《重修涼州白塔志》一文中提到“武威白塔寺始建年代不詳,無從具體考證,西夏時期修復,那么建寺時間應該在宋初潘羅支政權之前”。據史料記載,原白塔寺巍峨宏大,雕梁畫棟,作為藏傳佛教寺院堪稱“涼州佛城”,元時冠絕涼州。現場保留下來的只有倒塌后的7米高靈骨塔基座、殿基、幾座小型墓塔和薩班銅像等,其中塔基為土心磚表結構,土心呈十字折角形,外部磚飾為明代補修。基座下有兩層方形臺基,黃土夯筑,邊長26.75米。薩班靈骨塔仿西藏噶當覺頓式靈塔而建造,根據發掘物推斷,白塔寺的其他建筑應為青瓦或琉璃瓦覆面的磚木結構。1998年對白塔寺遺跡作調查并試掘,1999年對塔基作全面發掘,并試掘部分殿基,21世紀初加固復原靈骨塔。然而,受自然條件影響,日積月累,薩班靈骨塔塔基這一珍貴的文物遺跡和“佛城”遺址可能逐步消失。

(四)海葬寺——梵宮之冠

海葬寺,又稱清化禪寺,藏語稱香尖措代。據靈均臺碑推測,始建年代約為東晉太寧初年。寺內山門、大殿、天王殿、無量殿等保存完整,大都為清代所建,建筑材料主要為木材、磚瓦,結構方式以木構架為主。后院為僅存的古三臺之一的靈均臺,筑于東晉,高約20米,上有重檐歇山式無量殿,面闊五間,為海葬寺最早的明代建筑,殿宇宏偉,佛像莊嚴,為藏傳佛教寺院代表之一。自1986年開放以來,經過各界的不斷努力,寺內曾籌集資金修建了排水管道,然而水患威脅依然未解。2013年7月下旬,連降暴雨,寺院排水不暢,雨水數次侵襲殿基,毀損了靈鈞臺臺基。臺基外耕地亦多次遭寺院積水侵害。海葬寺目前最急迫的問題為靈鈞臺遭受風吹雨蝕,臺基受損,外圍土層脫落,出現裂縫,院內則青磚凸起,墻上的裂縫手指可伸入。更令人痛心的是,八十年代以后寺中的古側柏遭伐,幸存者所剩無幾,后因干旱枯死,九十年代后基本絕跡,這些曾見證了武威古老歷史的參天大樹如今僅存殘枝空干(見圖3)。

二、對武威古建筑保護的建議

1927年武威遭受大地震,城中多處建筑毀壞,古跡損失慘重,“”中部分古跡也遭破壞。在選取的四處古建筑遺跡中,總的來看,文廟與海葬寺保存相對完好,而羅什塔與白塔寺殘存少量遺跡,在原址處進行了一系列的重建復原,目前所見基本為現代修建的仿古建筑。對于這些古建筑,要以史實為依據,遵循修舊如舊原則,恢復原有規模和體制,盡量還原建筑風貌。

(一)現代科技的合理應用

第一,運用新材料保護武威地區古建筑。建議在文廟和海葬寺出現裂縫的墻壁和腐朽的木構件上利用環氧樹脂加固處理,阻止進一步大范圍的損壞。文廟主要建筑大成殿內支柱宜采用鐵箍加固,用以支撐墻壁,防止其倒塌,再外飾紅漆。積水對文廟和海葬寺建筑影響較大,建議水泥鋪地,加固臺基,以防墻壁和地基浸蝕。建議合理利用納米材料、特瑪粒和甲殼素等化學防腐材料,將其加入油漆涂層中,涂布匾額、墻壁,這對文廟、海葬寺的木構件將具有良好的防護能力。第二,運用新技術保護武威地區古建筑。建議采用經緯儀、全站儀、三維攝影掃描等新測繪技術對古建筑進行全面的測繪分析,確定其尺寸,建立數字模型,使維修更精準,也為后續維修儲存翔實數據。對于損壞嚴重的古建筑,如羅什塔寺,建議采取做舊工藝,使其在顏色、質地、裝飾等方面更接近歷史原貌。

(二)自然因素方面的重點防護

武威地處西北,是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太陽輻射強,降雨較集中,風沙天氣頻仍。惡劣的氣候不利于古建筑的長期保存。對于雷擊、洪水、地震、火災這類突發性并對建筑具有毀滅性打擊的破壞因素需要提前預測、防范。如羅什塔,應連接閃器和接地裝置,從而從根本上防范雷擊災害。

(三)人為因素方面的積極管理

第一,多方面解決資金缺乏的問題。武威地區各級政府給予一定政策傾斜,從其他經濟行業的營業收入或政府財政收入中提取一定數額的資金作為古跡保護專款。對于開發規模較大,等級較高的古建筑文化資源,如白塔寺,建議積極申報國家專項資金項目以用于保護和開發。第二,提高古建筑的社會綜合利用。建議在文廟開設國學講堂,羅什塔寺可以播映法師事跡,白塔寺以舞臺劇目的形式重現涼州會盟等,讓古建筑文化更貼近人們日常生活。第三,提高保護工作者的專業素質。目前武威地區古建筑保護與修繕人才較缺乏。建議在引進人才的同時做好現有工作者的培訓工作,不斷提高專業能力。第四,積極引導游客文明游覽。建議文物管理部門充分發揮網絡直播、自媒體等新媒體優勢,舉辦與古建筑相關的燈謎、戲曲、調查問卷等主題活動,不斷提高游客的參與意識和保護意識,主動防范古建筑受損。

三、結語

歷史車輪滾滾,昔日輝煌不再。在古建筑保護方面,作為一座經濟比較落后的西部城市,武威既要不斷注入新鮮血液,又要主動提升造血功能,深入研究五涼文化,西夏文化,邊塞文化,藏傳佛教文化等,逐步形成完善成熟的學術系統。同時,為了將旅游產業作為新的可持續發展經濟支柱,就必須做好歷史遺跡的保護工作,這也是打造武威歷史文化名城品牌的基礎和保障。

[參考文獻]

[1]楊瑞.武威文廟及其保護開發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4.

[2]范文玲.武威文廟建筑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4.

[3]喬高才讓.《重修涼州白塔志》碑文考略[J].中國藏學,1993(4):144~150.

[4]索文清.古城涼州白塔寺[J].中國西藏(中文版),2005(5):22~23.

[5]李超.山西南部全國重點文物古建筑保護規劃中保護方法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學,2011.

[6]羅哲文.古建筑維修原則和新材料新技術的應用——兼談文物建筑保護維修的中國特色問題[J].古建園林技術,2007(3):29~33.

[7]王嘯.西北絲綢之路旅游的文化價值及其開發[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04.

[8]何逍年.論涼州白塔寺的重建及其意義[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6.

作者:張雪芳 單位:天水市麥積區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