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古建筑文化探討

時間:2022-11-10 09:07:58

導語:嶺南古建筑文化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嶺南古建筑文化探討

摘要:嶺南古建筑是中國乃至世界的綜合性文化遺產,它見證了歷史的變遷,也是傳統文化的精神寄托。其建筑技術及工藝是人類的知識魁寶,同時對后人的研究有著重大的意義。文章先從嶺南古建筑的文化背景及其發展歷程展開論述,并從園林藝術、裝飾藝術、建筑風水、文化交融四個方面來闡述其蘊含的文化價值,研究嶺南古建筑的現狀與其遭受的文化沖擊,為嶺南古建筑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探尋道路。

關鍵詞:嶺南古建筑;傳統建筑;文化價值

1文化背景

1.1自然環境特征。嶺南是指五嶺以南地區,包括了今廣東省、海南省和廣西省部分地區,北依南嶺,南靠南海。而在唐代以前,中原地區的居民對嶺南地區的情況處于一知半解的狀態,再加上南嶺重巖疊嶂的地理環境,嶺南人難以跨越南嶺進入中原地區,使嶺南地區形成一個相對封閉的自然地域。正是這種獨特地理條件,使得嶺南地區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緩慢,但卻有利于嶺南地域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及民族文化的沉淀,從而孕育出在中華文化中獨樹一幟的嶺南文化。獨特的地理位置及氣候特征,是形成嶺南古建筑種類多樣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嶺南屬于東亞季風氣候區南部,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氣溫高、雨水充沛、原始森林茂密且常受臺風吹襲。在如此復雜的條件下,建筑需具備通風、隔熱、防潮、防腐、防蟲等多方面的功能。因此發展起來的嶺南建筑,都非常注重建筑材料抵御自然災害的功能。這體現了富有智慧的嶺南人為了守護家園與自然災害頑強斗爭的精神。1.2人文環境特征。嶺南先人屬于百越民族,自秦代統一以后,嶺南地區開始大規模地融入了以中原文化為主流的嶺北漢文化。直至明代,由于朝廷的政治波動和地區的自然災害,大量官員和厭倦動蕩的中原人遷徙到嶺南地區,因此帶來多種外來建筑文化。而當時的嶺南建筑文化較為落后,對于外來文化幾乎是全盤接受,也間接的把不同的建筑文化融合在一起。從明清時期開始,嶺南地區開始大興土木,城市建設如火如荼地進行,而在這段時期里建造的建筑,開始融入北方特色文化,逐漸形成了嶺南地區特有的建筑風格。一座座宏偉壯觀的城市景觀建筑相繼被興建,其中著名的嶺南古建筑有鎮海樓、振成樓、嶺南第一樓等。在嶺南地區,百越民族傳統民俗眾多,其最為突出的是迷信巫術、崇拜神靈。也正是這種民族風流,使得嶺南廟宇建筑繁雜。移民種族群居,嚴格保持原有的宗族文化與血緣關系,使得宗祠建筑遍及城鄉。嶺南地區的本土建筑文化在與外來建筑文化的碰撞與交流中,逐步形成反映嶺南建筑風格的嶺南建筑文化。

2發展歷程

嶺南古建筑的發展歷經兩個發展階段。2.1第一階段。此階段中,嶺南古建筑以明清的嶺南書院和祠堂建筑為代表。嶺南古建筑文化在這個時期已經極具地方特色,建筑的布局愈發成熟,建筑種類也逐漸多元化起來。其中以嶺南建筑裝飾精致著名,最具代表性之一的建筑是陳家祠,又稱陳氏書院。陳家祠坐北朝南,整體布局以聚賢堂為核心,六院八廊犬牙交錯,進深三進,大大小小共19座單體建筑青云巷相隔開且各自獨立又聯系緊密。而陳家祠還將不同風格的工藝品廣泛采用在廳堂、偏間和廂房等建筑中作裝飾物,反映了嶺南居民的閑情逸致和生活追求。占地面積15萬平方米,大氣磅礴,格局緊密聯系,井井有條,享譽中外的陳家祠,無愧是嶺南古建筑裝飾藝術上的一朵奇葩。2.2第二階段。該階段的嶺南古建筑以清代末期的西關大屋、鑊耳屋和結合西方建筑文化的騎樓建筑為代表。這個時期的嶺南古建筑已經初步融入現代建筑的風格,并在保留嶺南古建筑文化的基礎上進行革新,加入了適應嶺南地區氣候的建筑結構,例如青云巷、天井、滿洲窗等。而這些符合建筑物理且極具嶺南特色的建筑結構,在現代建筑中仍有廣泛應用。以供富商巨賈居住的西關大屋為例,建筑沿中軸線大體上左右對稱布置,高聳的外墻起到了遮陽的作用,避免了陽光的直接照射,室外設有青云巷,室內設有冷巷,此建筑結構符合伯努利定律和文氏效應,可以引入自然風。自然通風的問題得到了改善,而針對房屋過度密集設立的天井起到了良好的采光效果。室內裝飾清幽典雅,如滿洲窗,木雕花飾,檻窗等,極具嶺南韻味。

3文化價值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而嶺南文化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豐富的文化底蘊和深刻的文化內涵至今還有著廣泛影響。嶺南文化作為一種地域文化,也是一種民俗文化,它反映了嶺南人民在生活中的智慧與追求。而嶺南文化中最能展現出嶺南地域特色的是嶺南古建筑文化。嶺南古建筑見證了南北兩地建筑文化的交融,記錄了古代嶺南建筑的滄海桑田,它濃縮了古代嶺南居民對外來人口的包容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一種原生型的、多元化的文化,嶺南古建筑文化有其獨特的魅力和巨大的文化價值。園林藝術是嶺南古建筑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之一。嶺南地域位于中國的東南邊緣,常年受亞熱帶季風氣候影響,水碧山青,草木茂盛,常年都展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嶺南古建筑通過巧用建筑結構營造了空間上輕盈通透、廣闊開放的感覺和構造了靈活多變、景觀自然的空間組合。這些風格迥異、精彩紛呈的園林建筑是嶺南人民的智慧結晶,是中國古代園林建筑中的瑰寶。嶺南古建筑在裝飾藝術方面有十分深厚的底蘊,有“雕刻裝飾藝術寶庫”的美譽。位于廣東廣州,具有“嶺南建筑藝術明珠”之稱的陳家祠,其石雕、鏤雕在欄桿上的瓜果花鳥,佛山祖廟的木雕,廣州漢墓出土的牌坊、亭子都展現出嶺南古建筑裝飾藝術的魅力。嶺南古建筑的裝飾融合了古代嶺南地區傳統的民間風俗和時代進步成果的特點,更加豐富了嶺南建筑的美觀和突出了嶺南地方特色。時至今日,嶺南古建筑雕刻依然被許多中外雕刻藝術家所稱贊。嶺南古建筑涵蓋了自然影響和人類需求,還講究居住環境的風水。嶺南地區受道家思想影響,其古文化包涵“天人合一”和“師法自然”的特點。嶺南古建筑為應對濕潤的自然氣候對建筑自身的影響而設計的結構,至今在建筑行業還有著廣泛的應用,例如陳家祠的冷巷,高寬比大的設計使建筑內部輻射低、有利于自然通風等。嶺南古代村落在選址上注重居住環境的風水,結合保暖、通風、采光等需要的居住條件和自然生態環境的精神需求,造成嶺南古建筑得天獨厚的居住環境。嶺南古建筑文化兼容外來文化。嶺南地區自秦朝以后便頻繁地與外來文化交融,而在南北文化沖擊交流之中發展的嶺南古建筑,呈現出多樣化、多元化的特點。結合北方流民、官員南遷過程中帶來北方先進的建筑技術,嶺南地區孕育了竹筒屋、明字間、四點金,客家土樓等種類繁多的嶺南傳統民居建筑。這些嶺南傳統民居建筑都兼容了外來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其與自身的傳統文化充分糅合。在各種文化相互交融與影響下,嶺南古建筑隨著時代洪流不斷發展與創新,成就了如今輝煌璀璨的嶺南古建筑奇觀。

4現狀與沖擊

4.1嶺南古建筑的局限性。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生活環境有了更高的要求,審美也趨于多樣化,嶺南古建筑逐漸出現其弊端。嶺南古建筑的一些獨具特色的建筑元素在低層建筑中確實給人帶來舒適的環境,也具有一定的科學性,例如小天井、小天窗和小庭院等,但在現代居住建筑的運用中卻難以展現其實用性。現代居住建筑大多采用公寓式的多層或者高層建筑,難以將嶺南古建筑的特色建筑元素真正融入現代建筑中去。此外,現代居住建筑環境要求敞亮、涼快和安全,而傳統的嶺南古代居住環境主要追求遮陽和美觀,因此室內開窗小,采光比較差,室內環境偏向于陰暗和潮濕,給人們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且嶺南人在建筑方面的技術與其他地區相比較為落后,再加上嶺南古建筑的建筑材料大部分是木材,長期在潮濕的環境中容易發霉腐爛,因此這些因素大大縮短了嶺南古建筑的建筑使用壽命。4.2西方建筑文化對嶺南古建筑文化的沖擊。近年來,部分西方國家文化傳入中國,其中包括西方建筑現代主義風格。西方現代主義的建筑風格偏向于色彩華麗和裝飾細節,建造的西式建筑往往莊嚴壯麗,符合人們對豪華的向往。漸漸地,習慣于方格子和白墻黑瓦等傳統建筑設計的嶺南人,審美開始趨于多樣化,例如意大利羅馬風格、文藝復興風格或西班牙風格的西式建筑風格。因此,嶺南地區城市住宅在設計中,考慮外來文化與傳統嶺南文化結合,出現講究裝飾細節以及形式處理的現代主義風格?,F代主義風格在嶺南地區不但風靡一時,而且長盛不衰,而這也造就了歐亞文化交融的南洋建筑。

5保護與傳承

在福建的實地調研中,項目團隊選擇了位于龍巖市永定縣洪坑村的永定客家土樓民俗文化村景區作為調研對象。在客運巴士的途中,項目團隊看到了一些形單影只的客家土樓,這些無疑都是未被保護和利用起來的資源。在景區外,各種旅店和飯店林林總總,可以看出當地旅游產業是十分紅火的,但是景區對于古建筑的維護力度和保護力度仍然不夠。一些位于景區邊緣的土樓破損十分嚴重,然而在破損的位置上并未做好維護處理。再者,在許多土樓里都有自稱是樓主的人帶旅客上樓參觀拍照,收取一定的費用,其中包括最負盛名的振成樓和承啟樓。而更具諷刺意味的是,土樓里每一座木樓梯上都貼有“禁止上樓參觀,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警示牌。每一座客家土樓都是灌注了幾代人的心血一層一層地建造而成,距今已經有幾百年歷史,而頻繁地承載過量荷載將會大大縮短古建筑的壽命。而許多“當地”導游只是將土樓的特點死記硬背,當問到材料和結構上問題的時候,他們都只是含糊其辭,土樓的文化價值并沒有清晰地展現出來。作為最具特色的嶺南古建筑之一的客家土樓,應該在古建筑能夠承受的范圍之內被合理地開發與利用,讓優秀的嶺南古建筑文化薪火相傳。在實地考察中,土樓古建筑保護區確實存在一些需要改善的地方。比如,政府經費投入不足、文物保護制度不完善、當地村民對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滯后性等。以上幾個問題不容小視,況且當今對古建筑的修復是一個難題,即使是一磚一瓦,破壞了再強行補上去,可能已經破壞了它的文化內涵和審美功能。政府的重視性與廣大民眾的保護意識都加強,這也許是最佳的保護與傳承。

6結束語

嶺南古建筑見證了嶺南地區的歷史變遷,而嶺南古建筑文化反映了嶺南地區的風土人情。嶺南古建筑體現了嶺南人民對大自然的向往和對藝術的追求,承載著嶺南地區深厚的文化積淀。無論是客家土樓,還是祠堂騎樓,無不閃爍著嶺南人民為了適應環境和保衛家園的智慧之光。嶺南古建筑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如落窗裝飾、屏風、挑檐、梁架、雕刻等巧奪天工的構件,都蘊含著濃郁的嶺南民間藝術特色。嶺南古建筑古色古香,風韻長存,在眾多現代建筑中仍有著深刻影響和廣泛應用。隨著時展,嶺南古建筑文化將在保留嶺南特色的基礎上不斷推陳出新,延續嶺南古建筑的輝煌。

作者:蔡雄財,袁富貴,王瑞祥,李子琦 單位:廣東白云學院

參考文獻:

[1]鄧其生.嶺南古建筑文化特色[J].建筑學報,1993,(12):16-18.

[2]殷文清.淺析嶺南建筑的發展[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0,(3):60-61.

[3]魏劍丹.西方建筑文化對國內城市住區嶺南建筑風格的沖擊[J].建筑設計管理,2010,27(4):30-32.

[4]劉爽.現代建筑設計與古建筑設計的融合探討[J].工程技術研究,2016,(6):245.

[5]張謹策.中國古代建筑屋頂裝飾文化[J].工程技術研究,2017,(6):245-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