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景觀設計范文
時間:2023-08-16 17:38:3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古建筑景觀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西方現代建筑與我國古代建筑存在的差異
從建筑布局的角度上看,西方建筑都是開放式的單體空間向高空發展,與中國古代的封閉式的空間格局形成鮮明的對比,如中國的四合院都是封閉式的格局部落,而西方的建筑像法國巴黎盧浮宮,都是采用體量的向上擴展與垂直疊加,由富于變化的形體形成了雄偉壯觀的整體,屬于典型的西方軸線建筑,而中國式的古代建筑代表故宮則是單個房屋形成的氣勢恢宏的建筑群體。另外西方的建筑從古希臘羅馬時代開始,就廣泛地使用了門窗以及柱廊等建筑構件,從而增加了信息的交流度,同時還突出了建筑的實體形象。
二、我國古代建筑在景觀設計上的應用
(一)我國古代建筑的屋頂樣式以及房屋的結構
總體而言,我國的古代建筑以木質結構為主體,磚瓦石是作為輔料發展起來的。從建筑外觀而言分為上、中、下三層,上層為屋頂,下層為基座,中間一層是柱子。另外,還有一種構件是斗拱,是層層疊疊組合的以及木塊縱橫穿插。這種構件是東方建筑所特有的,既能夠承載屋內的梁與天花板,又具有非常典型的裝飾效果。另外,中國的古代建筑樣式多樣,也代表著不同的等級。等級最高的是廡殿頂,特點是前后左右共四個坡面,交出五個脊,另外還有攢尖頂等。所有古建筑的屋頂皆具有優美舒緩的屋面曲線,這種藝術曲線非常有特色,是先陡急后緩曲,形成一個漂亮的圓弧面。不僅易于屋頂合理地排除雨雪,而且受力也比較均勻。
(二)我國古代建筑木材的巧妙使用
與西方古代建筑相比較,中國的古代建筑在材料的選擇與使用上非常偏愛木材,并且以木質結構為主,幾千年來皆是如此。木構建筑用的是有機材料,它的損壞表現為糟朽、腐爛。木構建筑的這個特點,決定了木構建筑需要經常不斷地進行有針對性的、規模不同的修繕。只有經常維修,才能讓古建筑長葆健康。而我國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木構建筑非保國寺大殿莫屬,地處潮濕的浙江東部沿海,另外整個環境濕潤,生物多樣性豐富,并且在大氣與生物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大殿難免會出現滲漏與糟朽的現象。大殿能夠歷經千載而不倒,對其多年的維護與修葺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木材作為我國古代建筑的典型材料,在現代的建筑中也得到巧妙使用,比如上海世博會,挪威的建筑師巧妙地運用了很先進的木膠合板技術,這種技術有以下優點,比如可以保留木材本身的親切質感,同時也可以做成比較大的建筑構件,另外考慮到文化的切入點加上建構上的材質,樹木的概念也為挪威館的官方承辦方所接受。這屆以大自然為主題的世博會,讓人們親切地體會大自然的風情萬種以及美輪美奐。挪威世博館的設計,完美地將自然與建筑融為一體,而且每種風景的景象都是在積極探索這種關系,比如健康能源的使用、可持續材料的應用等。挪威世博館還曾有一種大膽的想法,即將這種木膠合板與中國竹子粘合在一起組成材料稱為黏材,這種材料在未來的建筑與室內裝飾將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
(三)優美的輪廓———我國古代建筑
中國古代建筑以變化多樣的形式以及優美的輪廓而引人注意,懷舊的同時也力圖在風格上與時代接軌。而加州學派的領導丘奇的作品中真正鼓舞人心的也不是構成的秩序,而是自由的設計語言以及設計本身、場地和雇主要求之間的精妙平衡。蘇州的地方古建筑風格具有深厚的思想文化,另外城市公園風格的多樣性也體現了中國古代建筑的優美柔和的輪廓和變化多樣的形式,有人也戲稱為“蘇州的風格、現代氣息”。
(四)玻璃瓦在古代建筑的巧妙應用與現代的景觀設計的結合
玻璃瓦作為一種新型環保太陽能建材,可能連古代那些匠心獨運的建筑師都沒有意識到這不起眼的琉璃磚瓦片會造福著千千萬萬的人類。這種透明的玻璃瓦主要由普通透明玻璃和黏土做成,可雙彎曲,與傳統的建筑標準是一致的,重量也跟普通瓦片相同,但壽命要比傳統瓦片長,既抗紫外線,又具有高耐腐蝕性。不過玻璃瓦本身單獨使用并不能達到節能環保的作用,還需要在其下方鋪一層特殊的熱吸油氈,再加上太陽能系統一齊使用。
(五)彩畫以及色調在古代建筑中的應用
我國古代建筑的彩畫歷史悠久,并且通過不同的雕塑與壁畫的表現手法以及獨特的藝術風格成為我國的藝術瑰寶,另外也成為中國固有的建筑藝術。我國古代建筑中,除了建筑物本身的構件非常吸引人外,其內外的色彩斑斕的裝飾及典雅莊重的壁畫也是非常吸引人的地方,因為正是有了彩畫才讓古代建筑顯得氣勢恢宏和金碧輝煌。同時作為一種極其重要的裝飾技巧,彩畫從古代延伸到明清,在園林建造與宮廟建設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最能代表彩畫的工藝水平的當屬北京的故宮,其屬于清宮式建筑的典型代表,而在故宮內也隨處可見大量的清式彩畫,一般殿內都使用了和璽彩畫,這屬于一種比較高檔的彩畫,一般都是鑲在主梁和廊柱上,而且只有比較高貴的皇宮才可以見到這種高級的彩畫裝飾。
三、結語
篇2
1缺乏總體規劃城市景觀設計與城市規劃有著重要的關系。在城市景觀設計中,必須要有一個整體的規劃才能讓景觀設計更好的服務于城市。但是,從我國城市景觀設計現狀看來,許多城市還是缺乏總體的規劃。這就使得許多城市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較為“凌亂”的現象。例如,有些城市在發展當中,對景觀設計的要求非常寬松,使得景觀設計質量不高,雖然可以節約一些成本,提高一些效益,但對于城市發展來說,所帶來的損失卻不是一點點的收益所能衡量的。還有一些城市則是今拆明建,今天一風格,明天一想法,使得景觀設計根本無法開展下去。因此,缺乏總體規劃是現階段城市景觀設計的主要問題之一,而且在很多的城市當中,都沒有得到良好的解決。
2忽視生態環境從整個人類發展歷史上看,人類社會變化最重要的轉折點就是工業革命的到來。工業革命使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開始利用各種機械、設備,改善生產生活條件。但是,工業革命也帶來了負面影響,那就是環境的惡化。隨著工業革命的逐步開展,各種人類活動日益頻繁,出現了一系列對資源過分攫取以及對環境破壞的行為。發展至今天,就是世界性的環境問題。因此,各國都在大力提倡生態環境建設。城市景觀設計逐漸受到當代人重視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是其環保性能,人們希望通過景觀的設計來美化居住的環境,提升居民生活環境的質量。但是由于長期生產習慣以及生活觀念的影響,了許多城市依然在不注重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情況下進行城市景觀設計工作,從而對城市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消極影響。
3不注重古代資源的保護與利用城市景觀設計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歷史景觀的設計。但是在實際設計時,卻有一些人員沒有真正認識到景觀設計的內涵,只是為了設計而設計,不注重古城和古建筑保護。要知道,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擁有五千年燦爛的文化和建筑,這些傳統的古城以及古建筑都將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景觀資源,但是在現階段的城市景觀建筑設計中,不僅沒有對古城和古建筑進行良好的保護,還將原有的一些古城和古建筑進行了大量的破壞,致使眾多的文明被湮沒。
二、中國城市景觀設計的出路
1展現歷史文脈,彰顯城市特色我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無論是歷史文化還是傳統建筑,都有著無與倫比的優質資源。因此,當代的中國城市景觀設計應該抓住這一特點,進行創造性的設計,形成世界獨一無二的城市景觀。具體來說,就是要讓中國城市景觀設計展現歷史文脈,彰顯城市特色。只有這樣才能獲得較為出色的成就。在展現歷史文脈的過程中,需要將有名的歷史時期展現出來,讓恢弘、大氣、磅礴等詞語成為主題,這樣才能突出我國城市景觀設計包含的豐富歷史文化背景。另一方面,我們需要在城市景觀設計當中,有效的展現出城市景觀特色,這樣不僅僅會讓景觀更好的發揮功能,同時對城市的發展而言,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從客觀的角度來說,城市的特色較多,無論是高科技還是高效率,都能夠在城市景觀中有所體現,因此在將來的工作中,我們需要讓城市景觀設計彰顯獨特的一面,避免統一的情況出現。高大、威猛的建筑未必適合于每一個城市,我們需要根據城市的經濟發展情況、人文環境來進行景觀設計,否則結果肯定不理想。
2注重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不注重生態環境以及可持續發展是中國城市景觀設計設計中存在的一個重要的問題。因此,要想為其找到合理的出路,就必須要改變這一點。因為,對于城市而言,要想給人們更加舒適的享受,更加便利的工作,以及更好的未來,就必須在景觀設計方面,注重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就目前的情況而言,我國的生態環境比較脆弱,而且在很多的方面,都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另一方面,由于植被的覆蓋率大幅度的降低,城市的空氣質量嚴重下降,很多地區的污染指數大幅度升高。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有出色的景觀設計,也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在未來的發展中,設計人員需要注重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以綠化城市和改善空氣質量為主,力求將城市的綜合指數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
3立足現代觀念,體現城市意境當代中國的城市景觀設計,可以充分利用中國古代原有資源,進而設計出獨具特色的城市景觀,還應該符合當代社會發展的特性。因為,建設后的城市畢竟是為當代人所使用的。因此,中國城市景觀設計要想達到一個較高的水準,必須立足現代觀念,體現城市的意境。現代的觀念,如果通過景觀設計來表達的話,就是保護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同時也要讓社會和諧發展。通過細心觀察,可以發現,很多城市的景觀設計以一些花草樹木為基調,組成一些動物,如大象、大熊貓一類,這類景觀設計能夠自然的生長,雖然經過人為的拼接,不會對其生命造成影響,但是還需要一些專門的工作人員對其進行定期修剪,保持形體。相對于水泥和鋼筋做成的景觀設計,現今的居民更加喜歡這樣的綠色景觀設計,它不僅凈化了空氣,還為城市增添了一道亮色。有些設計人員以獨有的想法和思維設計出了一些高端的作品,但并不符合大眾的要求,即使在國際上叱咤風云,在城市中卻無用武之地。因此,在將來的工作中,必須立足現代觀念,體現城市意境。
三、結束語
篇3
那么風水究竟是什么?6月13日,一場由上海浦東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舉辦、浦東圖書館協辦的名為“風水:中國人的環境觀”的講座在浦東圖書館成功舉辦,天津大學建筑系博士生導師、中國研究建筑風水理論著名專家王其亨教授為我們揭開了籠罩在“風水”身上的神秘面紗。講座持續了三個小時,像一塊磁力極強的磁鐵,吸引了來自建筑設計、景觀設計、城市規劃界的設計師以及專業媒體記者近500人,期間幾無一人離席。
王其亨其人
王其亨,1947年出生,河南博愛人,畢業于天津大學建筑系,獲工學碩士學位。后留校任教,1988年晉升為教授,中國建筑風水理論研究領域的專家,天津市政府授銜古建筑學家。王其亨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建筑傳統及理論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尤以大規模的古建筑測繪研究、明清皇家陵寢研究、皇家園林研究、古代建筑圖學及傳統建筑設計理論研究等方面成績突出,獲得過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教育部博士點基金資助,著有《風水理論研究》、《古建筑測繪》、《明代陵墓》等學術專著。自1992年以來,主持并組織落實了大量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及世界文化遺產的古建筑測繪,將教學實踐活動及其成果直接同文物保護事業和相關科研等工作密切結合,適時轉化形成經濟效益。他基于測繪成果,完成大量文物建筑的修繕、復原設計、保護規劃以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等,已培養碩士、博士(包括美、日、韓等國)研究生40余名。1991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與國家教委授予“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碩士學位獲得者”稱號,201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并曾成功阻止韓國將風水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申報。
風水不是迷信
在王教授看來,有些學者片面地理解中國文化,認為風水不能和西方的思想體系接軌就是迷信的。對建筑風水不加研究就加以否定,這本身就是一種迷信。從某種意義上說,風水學與建筑生態學的步調是一致的。
中國的古代學科與西方是不一樣的,它是不分科的。象天文、數學、建筑這些學科,在古代都是歸在“建筑風水”中的,如村落,民居,城市的選址和風水緊密相關。建筑風水為什么幾千年能夠保留下來,是有它的道理的。建筑風水中的“氣”和“水”,都是經過長期實踐和思考后總結出來的,是在大量的經驗基礎上,以統計概率的形式表達的。
生態建筑學把人、建筑、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看作是一個人工生態系統,建筑必須和人一起成為生態系統中的一環,才能確保生態系統的正常運行。而建筑風水關于建筑思想的主旨是把宅合作為大地有機體的一部分,強調建筑與自然,及周圍環境的和諧。
講座中,王教授還特地提醒,有一些人冒充教授、學者出版關于建筑風水與建筑的書,那是欺騙人的,大家不要上當。
風水是中國古建筑理論之精華
王教授認為,堪輿學(風水學)之內核實是中國古建筑理論之精華,是集地質學、生態學、景觀學、建筑學、美學于一體的古建筑設計理論,強調大自然偉力直接影響著人們健康與后裔繁衍,使聚居于該地的人們光前裕后,獲得世代平安。傳統風水學確實含有一些符合現代生態學的科學因素,但它本質上是一種具有東方神秘色彩的的文化信仰,風水學可以作為學者們的一種傳統文化研究,或者建筑、園林、生態學專業者的傳統文化素養,在現代建筑、城市規劃、園林設計中體現中國的建筑傳統。
王教授還從風水學的角度闡釋了中國古代都城的選址和演變過程,依據左青龍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的選址理念分析中國的地理區位,從而揭示了古都北京的規劃意向。古都北京之所以被選定為都城是因為其為九邊重鎮,位于三大氣候資源交匯處,正所謂風水寶地。古都北京的規劃意向讓我們認識到了風水學之內核實是中國古建筑理論之精華,是集地質學、生態學、景觀學、建筑學、美學于一體的古建筑設計理論。
篇4
1.中國古建筑的結構方式。
中國古建筑的結構方式,最主要的有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三種結構。建筑中的梁柱體系主要以木質構件生產制成,各構件之間的結點是以榫卯的方式相互吻合,構成富有彈性力度的物體。抬梁式的構架特點是在柱頂或柱網上的水平鋪作層上,沿房屋進深方向架數層疊架的梁,梁逐層縮短,層間墊短柱或木塊,最上層梁中間立小柱或三角撐,形成三角形屋架。此構造使用范圍廣,在漢族宮殿、廟宇、寺院等大型建筑中普遍采用,更為皇家建筑群所選,是漢族木構架建筑的代表。穿斗式的構架特點是柱上擱置梁頭,梁頭上擱置檀條,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較短的梁,如此層疊而上,梁的總數可達3~5根。當柱上采用斗拱時,則梁頭擱置于斗拱上。井干式的構架特點是以圓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層層疊置,在轉角處木料端部交叉咬合,建成房屋四壁,再在左右兩側壁上立矮柱承脊檁構成房屋。古建筑的特殊構造中還有兩種結構為斗拱和雀替,斗拱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翹、昂組成。斗拱由于建筑構造的特性,其形態給人產生一種神秘莫測的奇妙感覺。從藝術形體或技術構造的角度來看,斗拱都足以成為中華古典的建筑精神和氣質的首席代表。斗拱的塑造在建筑中具有著極強裝飾作用。雀替,由拱形替日演變而來,置于額枋下與柱相交處,以加強額枋和減少跨越。雀替的結構性作用幾乎讓位于美學作用,其上似乎加斗,大意承重于屋檐。所雕動物、人物不知其所本,似乎比較隨意,是否有地域性規律。
2.中國古人對建筑的審美觀念。
原始人最早出現的文明發現,始于土陶器物上所出現的以表達自然界萬物的圖騰紋樣,幾何線條紋樣,甲骨文展現的象形文字,以及龍鳳紋樣;青銅器物上雕刻的神獸紋樣。圖形紋樣和象形文字的信息傳遞,也直接的反映出古人在思想、意識形態和審美觀念中體現出一種天神合一的審美觀念,而非古代西方文明中所展現的以人體美為審美標準的意識形態。這樣的觀念同樣影響了建筑工藝的延續以及世代官商百姓的住房思想。例如,太原晉祠圣母殿的檐柱就附有雕刻的盤龍作為裝飾構件。這樣的建筑裝飾不僅僅是對神權的一種崇拜,更加展現出裝飾的美觀。
3.中國古建筑的修飾。
中國古建筑的修飾在建筑特征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建筑工匠師門利用木構建筑體系的特點,創造出了廡殿、歇山、硬山、攢尖等形式,又在屋頂部位塑造出滴水、勾頭、鴟吻、寶頂、走獸等獨特的藝術形象隨著建筑材料的演變,在色彩的裝飾上,工匠們利用建筑材料的本色美和人工色彩的結合手法,特別利用琉璃、油漆、磚石等不同的材料,創造了古建筑中極具鮮明的色彩環境。建筑裝飾的創造,使得古建筑形體凸現出藝術美的外觀形象,在經濟與文化的發展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4.中國古建筑的環境。
古建筑物是為人們提供居住、工商業、政府事務、社交等活動的場所,因此內部的空間利用、心理需求、環境藝術要相互協調,而且建筑周圍環境要與自然生態環境相協調。中國古建筑設計工匠們,對于整體的設計可謂深思熟慮,力求建筑布局與環境相適應,從而構成一個滿足人們物質和精神雙重需求的理想空間。
二、古建裝飾對文化的影響
中國古建筑歷經上千年的風雨,沉淀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以及建造工藝技術的精髓,它代表著中國的古老文明。如今,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與科技的進步,人們開始追求滿足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雙重需求。為此,對古建筑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再創造,不僅有助于經濟產業的發展,同時也會帶動文化產業的發展。
1.古建筑的修復與保護。
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進程中,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成為了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建筑裝飾文化中,古建筑的保護與修復已經對人類社會物質文明的發展和人類精神文明遺產的探索與發現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古建中建筑與裝飾是古代文化的遺產,具有深遠的文化傳承意義,它體現某一種文化精神,是中國古代文化、古代文明的標志和象征。無論群體建筑還是單體建筑,都折射出不同歷史時期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科技、藝術等產物,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結晶。它凝聚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創造才能,它的修建或修復會使人們對于中國古建筑文化精髓的認識得到提高。如今,我國對宮殿、廟宇、閣樓的保護等就是最好的實例。
2.古建筑的復建。
古建筑的復建,是將古代中國的建筑重現,是將歷朝歷代著名的古典建筑進行重現,通過對群體建筑的修建,讓人能感覺到古建筑所蘊涵的那種人文氣息,給人們一種步入古人生活的感觸,古建筑的復建使民族文化得以傳承,讓一種歷史人文的情懷展現給世代人去頓悟其中的精華所在。如五臺山的宗教建筑、的皇家建筑布達拉宮的重建等工程。
3.仿古建筑的修建。
仿古建筑的修建,是人們在滿足了物質文明的基礎后,開始向往古色古香古典文化生活情感的一種表現,它體現著人們精神追求的提高與改善。古建筑的重現,在現代社會文化建設中的意義是深遠的,它使得古代文明得以保留和傳承,既可以是商業樓宇的開發,也可以是村鎮旅游的風景點;可以通過開發建造古樸典雅的檐頂、敦實聳立的木柱、莊嚴穩重的石材雕刻、美妙富麗的彩畫,帶動一批經濟產業的發展。仿古建筑有著獨特的造型和莊重大氣的布局,如城市公交站臺、商業街區、旅游景點等。
三、古建筑裝飾對經濟的影響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現代人對于生活質量的提高尤為重視,人們的需求已不再是解決了溫飽即可,而是追逐精神層面的高質量享受。完成這些訴求的工作,對目前的建筑師、規劃師、室內設計師、景觀設計師以及營銷團隊來說,提出了更大的挑戰。
1.古建裝飾在居住中的應用。
在中國,住房的投資仍是全民的第一戰略投資,在對花高價錢買來的生活居室中,人們開始要求每一個角落都要體現出一定的藝術效果,人們的目的就在于希望享受生活中增添出那一份古韻的生活氣息,以此表達出人們對古代建筑文化的品質追求。中國古代所生產的家具、門窗、瓷器等有其歷史意義和使用意義的商品被再一次的融入經濟發展的高速公路里來,它被人們所喜愛、推崇、收藏、交易等等,含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在家庭生活空間中陳設一些古代盆景、古玩等能反映出一個人的修養和內涵,布置一些古代家具,如桌、椅、凳、柜、案、屏風、鼎、香爐等,體現出居住的裝飾文化和身后的民族文化底蘊。
2.古建裝飾在公共空間的應用。
公共空間向來是人們活動的主要空間,被賦予特殊意義的空間。如在商業中心為了吸引更多的顧客或吸引到更多的外商投資,會修建具有古建筑特色的建筑,這樣在迎合經濟的發展的同時還可促進文化的交流。在游人經常出沒的地方,將客棧、賓館、商鋪建造成古建筑形式,展現古香古色的氣氛,使人們感到中國文化的源遠流長,風格獨具一格,鑒于其經濟的影響,應當大力發展建設力度。
3.古建裝飾在風景區的運用。
對于風景區的開發和利用,要充分考慮所處地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如江南的民居和一些園林、寺觀,以潔白的粉墻、青灰瓦頂掩映在叢林翠竹、青山綠水之間,顯得清新秀麗。北方山區民居的土墻、青瓦或石板瓦也都使人有恬靜安適之感。甚至有一些皇家建筑也在著意追求這種樸素淡雅的山林趣味,清康熙、乾隆時期經營的承德避暑山莊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
4.古建筑在民居中的運用。
古建裝飾已出現眾多經典的案例,在現代的民居建筑裝飾設計中,很多設計風格都是借鑒古人的設計理念來完成的創作,南北方均有不少成功之作實例。對生活質量的追求則是人們對各方面需求綜合體現的結果,古建裝飾中的構建所展現出的形態、顏色、材質等元素,在別墅設計的框架體量運用后,訴說出一種豁達、莊嚴的人文需求。
四、結語
篇5
【關鍵詞】城市景觀;照明設計;常見問題
景觀設計是在綜合考慮城市的自然經濟歷史社會和區域發展的前提下,對環境提出總體的及分區的宏觀意向構思,并提出詳細要求和限定條件。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針對建設的不同情況,有兩種操作系統:一種是景觀設計的獨立操作系統;一種是貫穿于規劃和城市設計中的城市夜景觀設計。對于歷史文化名城或已建成的城市和城市中的傳統街區或城市已建成區域的夜景觀設計采用第一種操作系統較直接一些,而且見效快;而對于新興城市或城市某一區域的重新改造,采用第二種操作系統會使城市夜景觀特色更加統一、完善。
景觀設計是對夜間環境形態作出的合理組織,是美學在夜晚中的體現。之所以把夜景觀從城市景觀中提取出來單獨加以研究,是因為夜晚的景觀與白天的大不相同,規劃設計者必須熟知這些變化,如果運用得當,就會創造出令人感動的夜空間效果。景觀設計不僅要從城市空間在白天的特征這一角度來考慮,還要通過各種方法手段來改變日光下形態很差的空間及相互間沒有關聯的存在形式。
1.景觀的分類
景觀含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兩大類。自然景觀包括地形、水體、動植物以及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季節景觀;人文景觀包括歷史建筑與現代建筑、庭院廣場、街區商鋪。所有這些構成了城市夜景照明的基本載體。
2.景觀夜景照明的分類及設計特點
由于夜景照明的基本載體不同,所以景觀夜景照明主要分為兩大類:自然景觀照明、人文景觀照明。而人文景觀照明是夜景照明的主要部分。隨著人文景觀的不同,其景觀照明的設置及控制方式也有著較大的不同。
2.1高大建筑物
高大建筑物特別是一個城市的標志,也是該城市夜景照明的重點。通過分析該建筑物的性質、特征和周圍的環境,再構思照明方案,并預測要達到的效果。通常對于高大建筑物,可采用分層布光的泛光照明來表現該建筑物的外觀造型;同時在該建筑物的凸出、凹進部分再設置一些局部照明來加強陰影,形成層次,提高立體感,從而使造型更加豐富;再通過現代照明的調光、調色手段,創造與建筑物本色相協調的色調,而達到層次鮮明的藝術效果。尤其是高大建筑的屋頂是夜景照明的重中之重,特別要注重設計。采用的照明燈具主要有:泛光燈、輪廓燈、LED組合光源燈具。
2.2古建筑
古建筑有著深厚的文化底韻,尤其是許多古建筑的頂部線條豐富、輪廓鮮明、雕梁畫棟、造型栩栩如生。也是夜景照明,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通常在檐口上方布置泛光照明,沿屋面向上照射;在橫梁或柱上設置背光照明;在窗戶內側設置小功率泛光燈形成光線不很強的內透光效果,以增強神秘感。
2.3商業街區
商業街區是夜景照明中最豐富多彩的。特點尤其明顯:①明亮、照度高;②靈活、照明形式多樣化;③色彩豐富;④高低錯落有致、動靜結合,可融光、聲、電為一體;⑤燈具的裝飾性很強。
設計原則是:注重規劃,突出重點和層次,做到熱烈繁華、井然有序。一般來說,街道兩側的燈飾分三層。高層布置大型燈飾廣告,常用大型霓虹燈、燈箱和泛光照明形成主夜景;中間用各式各樣的標牌燈光、燈箱廣告或霓虹燈形成中層夜景;底層再用小型燈飾和醒目的櫥窗照明形成光的基座。再用現代的變光、變色、動靜結合的手法,把路面上的路燈或街邊燈飾融為一體,從而創造一個有機的照明整體,讓人耳目一新。
2.4園林景區
園林景區主要包括公園、住宅小區廣場、街心公園等。這些場所的夜景照明應考慮人為的安全性及破壞性,燈具選擇應根據周圍環境造型及建筑小品的藝術觀賞性來確定;對于樹木較多的場所,擬設置地埋嵌入式泛光燈,以不影響樹木的生長;對于道路照明宜在路邊的綠地上設置一定高度的草坪燈并兼顧道路照明。
2.5水景照明
水景照明是近年來增加較快的一種夜景照明。由于燈光的變化給噴泉增加色彩,形成動中有靜的光線映射,給人以美的享受。在設置中主要要考慮避免在水中的燈具出現眩光;水的深淺對減光的影響;電氣安全性,有條件的可采用光導纖維來取代水下燈具。
2.6節日主題夜景照明
節日主題夜景照明是一種相對臨時性的照明,根據不同的節日特點,要有所不同、有所區別。其設置原則是:政治性節日的夜景照明應以熱烈的環境氣氛為主,著重突出主題燈箱、燈光標語、公益廣告等帶有明確政治意義的燈光景觀,以顯示取得的輝煌成就;民俗性節日的夜景照明則應是以輕松活潑、歡樂祥和為主,以多主題、多手法呈現出豐富多彩的節日氣氛;地域性的節日一般各自有固定的主題,通常以商業街區夜景照明為主。
3.景觀夜景照明主要采取的方式
依據載體的特點、周圍的環境、技術及經濟的可能性來區別采用。主要有:
3.1立面投光(泛光)照明
①要確定好被照物立面各部位表面的照度或亮度,使照明層次感強,不宜把整個景物均勻地照亮,特別是高大建筑物,也不能在同一照明區內出現明顯的光斑或暗區及扭曲其外形的情況;②合理的選擇投光方向和角度,一般不要垂直被照面投光,以降低照明的立體感;③光源燈具應盡可能隱蔽安裝,盡量做到見光不見燈具;④除有特殊需要外,燈光的顏色要淡雅、簡潔、明快,防止光色使用不當而破壞景物的風格;⑤投光不能對人產生眩光及光污染。
3.2內透光照明
利用建筑物室內光線向外透射形成照明效果。常在玻璃幕墻、廊柱、透空結構、藝術陽臺等部位專門設置照明燈具,形成透光面、發光面或發光體來表達建筑物的夜景。其主要方式:①不安裝照明設備,只利用室內的原有照明燈具;②在特定的部位安裝照明燈具;③安裝反光設施,反射其他光線。
3.3其它方式
隨著計算機控制技術在照明工程中的推廣應用,近年來,人們用特殊方法和手段營造夜景照明的方式也應運而生,大量采用的是激光器,可形成各種方式的奇特照明效果。
4.夜景照明的供電與控制要求
(1)布置在室外的夜景照明控制箱,應按防雨、防水要求設計。每一分支線路應裝設剩余電流動作保護器。
(2)安裝于室外的景觀照明系統在距離主體建筑物20m以內的,應與室內供電系統的接地形式一致;大于20m時,宜采用TT系統。安裝于室內的景觀照明系統的接地形式應與該建筑物配電系統的接地形式一致。
(3)景觀照明回路的室內分支線路,每一單相回路的電流宜小于16A,室外分支線路每一單相回路電流不宜超過25A。室外單相220V支路線路長度不宜超過l00m,220V/380V三相四線制線路長度不宜超過300m,并應做保護靈敏度的校驗。
(4)對于景觀照明所采用的光源或燈具,除采用LED光源外,建筑物輪廓燈每一單相回路不宜超過100個。
篇6
在當經社會,經濟結構的深刻變化給傳統村落的發展施加了很大壓力。農村產業結構的變化帶來了勞動力的解放,但在經濟建設的同時往往忽視對當地生態格局的保護和歷史文脈的傳承。本文以四川羅泉古鎮的珠溪河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其現狀,并立足古鎮獨特的井鹽業歷史、袍哥文化、盤破門武術等文化積淀和地域特征,力圖將豐富多彩的川南傳統文化滲透到古鎮水景設計中,將結合現代的景觀設計手法以新的姿態展現和傳承川南的歷史文化元素。
【關鍵詞】
羅泉古鎮;水景設計;傳統文化
一、地理位置與現狀分析
羅泉古鎮又名“羅泉井”,相傳為諸葛亮駐軍此地開挖井泉而得名。位于四川省內江市資中縣西北51km,處于資中仁壽威遠三縣交界處。整個羅泉古鎮順珠溪河而建,布局呈龍形,號稱川中龍鎮,古鎮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它不僅是省級歷史文化名鎮,也是中國100個千年古鎮之一。在古鎮里集中分布了大量明朝末年、清代和民國年間的古建筑,其中鹽神廟是中國境內唯一用來紀念、朝拜鹽神的廟宇。珠溪河,長期以來泥沙淤積,污水積滯。由于當地交通不便,經濟能力有限,居民對河道保護意識不夠,加上大量的生活垃圾分散在河道兩岸和污水亂排放等造成了水體、空氣及土壤的污染。一直修修補補,沒有經過大規模治理,生態效應較差。但現在羅泉古鎮正在和周邊景區聯合打造旅游線,處于整體改造的大關口。
二、設計原則
在景觀設計中應采用保護優先、因地制宜、生態化以及人本理念的原則,在進行河道景觀設計和河道資源開發時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本著保護優先原則,以更好地完善河道景觀、保護生態系統;河道設計要充分考慮到各種建設材料的應用情況,在降低各種能源消耗的同時降低環境污染,以實現節能、環保的設計理念;同時,設計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人文環境的重要性,以當地地域特色或游客的心理及生理需求等為出發點,完善河道建設。
三、設計方案
針對以上對珠溪河景觀問題,我們提出了相應的設計目標和規劃原則:以“游龍鎮鹽脈,仰革命故地”作為創作主題,以人為本,保護環境和尊重文化為基礎。以古鎮的歷史文化為景觀設計的元素和背景,以生態修復的河道景區設計方法恢復自然式水體,以濱水景觀為主要載體,設計集休閑游憩和公眾參與為一體的生活公共空間。通過引入先進的水景設計理念和高質量的建設,在歷史文化的傳承、生態環境的保護、整體統一的設計、以人為本和可持續發展等基本規劃原則指導下,充分發揮和提高河道在古鎮的附加價值,并創造出人們渴望滯留的休憩場所。
(一)總體規劃布局
珠溪河規劃以鹽運水路游玩、健康美麗的生態水系為主導,在本設計中首先考慮河道排污問題,使其上下游暢通,然后遠離河道建立垃圾站(垃圾分類系統和壓縮回收系統等)和生活用水處理分流(生活污水凈化沼氣池和灌溉系統等)。最后以“景觀小品”塑造為切入點,以兩岸坡地綠廊為基面,以河道兩座大橋等古鎮主要人流來向為主要連接點,加上運鹽碼頭,形成“三開三合多點”的規劃結構,通過構造各種性質的功能區和綠化、道路、商業等聯系網絡,形成沿河具有整體性的網絡系統。
(二)景觀系統規劃
規劃以河道為主體展開景觀,在設計中,通過沿河道兩岸縱向景觀、對岸景觀以及鳥瞰景觀等展開設計。為古鎮和游客提供具有河水清澈、自然生態、活動豐富、休閑親水的古鎮水景。
1.景觀分區
經過綜合分析和整體的立意構思,本設計規劃采用合縱式布局的手法。首先建立河流兩岸綠色廊道,為了下游古鎮水體污染,在上游設計一個種植區。然后選取流經古鎮10KM的珠溪河,并將其分為3段縱向主題區,即河道水路游玩區、靠古鎮休閑區和對岸商業區。(1)上游種植區:植物除了對河水起到過濾作用外,還能夠提高凈水處理效果。一是植物的生長可改變水系的流態,植物根系和莖桿對水流的阻礙作用有利于均勻布水,延長水力停留時間;二是植物的根系和創造有利于各種微生物生長的微環境,對重金屬離子有一定的吸收作用。(2)河道水路游玩區:水路連通了古鎮出入口和下游碼頭,開啟運鹽古船。游客可選擇水路進入古鎮,觀賞古鎮建筑與風景。以各個碼頭作為游客上下船的出入口,可加設小的商業區,將重拾碼頭繁華。(3)靠古鎮休閑區:結合古建筑設計特色的景觀小品,并可考慮適當恢復和安排水車,磨盤等饒有情趣的傳統農用工具或布置小品雕塑作為市民和游客參與的活動。近水面,可安排垂釣活動,茶臺等傳統項目,在村頭寬闊的水面靠岸處布置魚、河蝦等水產養殖基地,充分體現自然、生態的田園風光。(4)對岸商業區:以古鎮建筑文化、革命文化、井鹽文化、美食文化、武術文化為開發中軸,開設囊括以上五類文化的歷史文化展館。努力創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歷史文化展館,力求成為古鎮旅游的新亮點,結合當地特產,生產出各種特色產品。
2.景觀節點
依據古鎮景觀統一,完整的基本要求,以景觀節點來豐富其關系。景觀節點包括景觀區段的主要景觀節點和人流活動中心,景觀區域內的道路、橋梁和公路門戶節點。規劃沿河道左右兩岸設置了兩條景觀主軸線,同時,以縱向聯系道路、景觀節點軸線等組織多條景觀通廊,并吸收傳統造景元素,如塔、亭、臺等賦予時代精神,以加強縱向的景觀展開,提升景觀品質。
(三)河道綠化植物的種植要求
根據區域氣候和環境要求,初步將綠化植物選取好后,并對河道兩岸的距離進行了實地考察,發現一些實際問題。第一是河道兩側植物的種植點要離河岸至少要1M的距離,將岸邊一排整齊的舊石墩顯現出來,這樣不僅美觀大方,還有利于保障河道交通安全。第二河道兩岸有舊時的運鹽碼頭,有較寬擴的距離,可以采取不同植物分層種植的方法,此外,河道植物還需要與河道兩岸的古鎮環境相協調,以具有觀賞性的植物或者是灌木花卉為最佳選擇。河道綠化景觀植物必然少不了種植水生植物,水生植物的主要作用是凈化水質,其次是具有觀賞性等。在設計中,運用凈化水質可以選擇種植生命力頑強的睡蓮、水生美人蕉等水生植物來解決水質污染問題。
四、結束語
古鎮河道景觀是突顯當地區域生態系統特色的一部分,文章結合河道景觀設計中需要遵循的原則,探究了古鎮河道景觀設計中各種規劃整理和環保措施。其突出的是水文化的魅力,也是古鎮“血脈”之所在。
作者:許東林 單位:內江師范學院張大千美術學院
【參考文獻】
[1]曹湘黔.川中第一龍鎮:羅泉古鎮[N].自貢日報,2008-10-22(A3).
篇7
關鍵詞:新農村;景觀文化;營造方法;
0.引言
隨著經濟的發展,新農村建設得到快速的發展。新農村在發展的同時卻受到城市化的沖擊,使得新農村的景觀文化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如何才能在新農村的建設下營造良好的景觀文化,把原有的文化傳承下來,成為我們急需解決的一個難題。新農村建設追上了城市化的腳步,卻在追逐中漸漸丟失了原有的文化特色,這樣的現狀值得我們思考。本文就以“美麗南方”為例,共同探討南方景觀設計的方法,維護新農村景觀文化的特色,使得新農村更具有文化韻味。
1.“美麗南方”景觀設計的簡述
“美麗南方”位于廣西南寧西部地區,當地的自然田園風光十分的美麗,農業景觀獨具特色,文化底蘊深厚。“美麗南方”是近幾年新建起來的,經過大力投資建設,成為一個集休閑、娛樂、體育為一體的旅游勝地。它里面有農家樂、農具展區,讓你體驗農家人純樸的生活。[2]百香果園、西紅柿種植基地、草莓種植基地等建設,讓你品嘗到各種果蔬的香甜。多功能球館、五人足球場等體育設施,讓你在休閑中體會運動的樂趣。更有獨具歷史文化特色的“雙忠廟”,讓你感受濃厚的文化氣息。“美麗南方”的景觀文化設計非常的具有當地的特色文化。
2.新農村景觀文化的特點
2.1新農村景觀文化具有地域性
新農村景觀文化具有一定的地域性質,因為每個地方具有不同的文化內涵及民族特色,所以新農村景觀文化的營造必須從本土的文化出發,結合當地的文化特色,使景觀文化建設更具本土特色。由于地方不同,自然環境及地質地貌也有所不同,所以景觀文化的設計就會形成一定的地域差別。比如“美麗南方”的景觀就是依據當地的自然田園風光、文化古跡及農業特色進行設計的,使得新農村的景觀文化充滿濃郁的農村文化氣息。
2.2新農村景觀文化的傳承性。
新農村景觀文化的建設必須具有一定的傳承性。新農村景觀文化是依據當地的傳統文化及自然景觀相結合的,所以我們在進行景觀文化設計的時候,要注重文化的傳承及自然環境的結合。[3]在“美麗南方”景觀設計中,依據當地的自然風光及純樸民風,建設了農家樂、歷史留痕展區、南方歷史古建筑保護區、百果園區及百合花基地等景觀,讓觀光者領略田園風光,品味果蔬香甜,體驗農家樂趣。
2.3新農村景觀文化要以人為本
景觀的建設主要是為群眾服務,所以在新農村景觀文化的設計上必須遵守“以人為本”的原則,滿足人們對景觀文化的需求,使景觀文化的設計要符合人們的審美標準,一切景觀的設置都是為了服務大眾。“美麗南方”景觀設計在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基礎上,提出“人.自然.村落”的空間對話設計理念,凸顯當地的農家樂休閑娛樂產業,讓“美麗南方”充滿恬靜悠然的生活氣息和清雅安逸的生活情趣,使人們感受到濃濃的文化氣息。
2.4新農村景觀文化的多樣化
新農村景觀文化由于地域及文化不同,景觀文化就出現了多樣化的情況。各個地方的新農村文化在形式、內容、功能及形態上都存在多樣化,各有各的特色。例如西南的吊腳樓,北京的四合院,還有高原的蒙古包。這些景觀都非常具有特色。而“美麗南方”的景觀文化
主要是南方特有的前堂后院“香火房”古建筑保護和利用與是田園風光及南亞熱帶農業特色等多樣化的有機結合。
3.“美麗南方”景觀文化的營造方法
3.1充分利用當地的豐富資源
新農村景觀文化要從當地的各色文化出發,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資源,使其更具有本土特色。由于地域不同,可使用的資源也不同,不同的資源營造出來的景觀文化自然也各具特色。“美麗南方”位于廣西首府綠城南寧的西部,當地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有著廣闊的農田,密集的原生態橄欖樹,還有讓人稱奇的黃氏榕園。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此地是著名作家陸地《美麗南方》作品的誕生地,這里有愛國名將梁云升的“雙忠廟”。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讓新農村景觀凸顯地方特色。
3.2重視與自然環境的結合
新農村景觀文化的設計一定要重視與自然環境的結合,體現的是一種綠化生態理念。一些新農村建設使得其自然景觀受到了嚴重的破壞,住宅新樓代替了原本淳樸的農舍,本土特有的自然風景正在不斷丟失。[5]在營造景觀文化的時,我們要重視自然環境的保護,注重于自然環境的結合,這表現的是對綠色文化的維護,體現的是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態度。“美麗南方”景觀在設計上重視與自然的結合,在原有的自然景觀下進行景觀文化設計,體現了當地的自然景觀特色,又不會破壞原有的自然景觀。懷舊浪漫純樸的農家景觀,讓人置身于田園里,享受農家人的那份純樸的心情。
3.3傳承本土傳統的文化特色
3.3.1對原有文化的升華
新農村景觀文化設計要對其原有的文化進行提煉及升華。由于各地的文化不同,所以各地的標志性建筑、農村的形式等都不同。我們為了凸顯各地的文化特色,選用當地具有標志性的文化,在原有的文化上進行創作,創造出新的文化景觀。“美麗南方”的整個景觀文化建設中具有濃郁的文化韻味,其主要的標志性的文化就是“雙忠廟”。“雙忠廟”是人們為了紀念明末清初的名將名臣楊禹甸和梁云升而建立的。雙忠廟本來有三進兩廂,很多的名人手跡碑石,這些都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激發了人們的愛國情懷。
3.3.2對原有文化的延伸
我們可以對原有的文化進行延伸,延續其中的文化韻味,使得景觀文化更加的豐富。“美麗南方”的景觀文化設計中,據了解石埠美麗南方是著名作家陸地《美麗的南方》作品的誕生地。依據作品《美麗的南方》進行原有文化的延伸,簡述《美麗的南方》的主要內容,從而達到文化的延續。
4.結語
新農村景觀是自然環境及人類共同描繪的一件藝術品,不僅體現了人們的智慧,展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景象,更突出了濃厚的歷史文化。新農村景觀文化以歷史文化作為背景,以自然環境作為輔助條件,進行景觀文化的營造。[6]景觀文化的營造要滿足人們的需求,要與自然環境相結合,要充分體現當地的文化特色。“美麗南方”景觀文化的設計依據了但當地的文化特色,結合了當地的自然景觀,建設了一個休閑、娛樂、體育為一體的文化景觀。由于這樣一個具有農家特色,有具運動快樂的景觀建設,使得“美麗南方”的旅游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從而也促進了新農村的發展。新農村景觀文化的建設非常的重要,它體現著我國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參考文獻
[1]韓宏.我國新農村環境景觀規劃理論問題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2(08):34-35.
篇8
一個居住區景觀項目中,人工的構筑物是不可或缺的(這里的“構筑物”指的是非房屋形式的建筑設施)。我們以景觀的視角去看待這些事物的時候,就不難發現,其實這些構筑物是對實用功能的回應,有些是現代技術的詮釋,有些則是對歷史文化的表達,但無論怎樣都不是背離建筑物做出的主觀臆想。從橫向空間來看,鋪裝是構筑物中最大量的,也是營造景觀環境的基礎內容之一。它暗示著人在戶外主要活動的方式和范圍。從景觀設計元素的角度去看,鋪裝是地貌景觀的組成部分,能令人獲得多樣的景觀體驗。在這種景觀處理手法中,往往又要借助建筑表面肌理的表現,從而體現的藝術感受也是與建筑本身產生一定的統一性。因此,這種構筑物的形成往往是建筑設計元素的一種反饋。除了地表的界面,同樣,立體的設施也可以是以建筑的手段達成。在居住區中,一個立體的遮陽棚,其實他所表現出的立體空間形態,也可以是房屋建筑元素的延伸。在整個環境中所接觸到的立體構筑物,他們都有其符合建筑構成的內在本質,且不適合孤立地去用一些慣用手法去處理。而建筑的設計理念、空間關系和它的功能性又反饋對景觀產生影響,如中國傳統古建筑中“前庭后院”,可以說明建筑功能性影響了景觀設計。
2園林、建筑與環境的統一
之所以這樣,有必要再次重申,現在所關注的對象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整套完整的生態系統,在設計中看重人類的發展,更強調人類發展過程中與自然資源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從規劃設計出發,站在宏觀的角度中應理解自然、理解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在實際的住宅區項目中,很多開發商并沒有處理好這樣的關系。在身邊的很多小區中,一些假山氣勢越來越宏偉,會所裝修越來越奢華,苗木的選用也是一味地追求稀有,規格大,正是由于這些過于奢華高檔的景觀要素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去維護,為了保護這些景觀要素導致很多景觀場所不能提供最基本的參與性,如名貴樹種下無法納涼,一些水景設施內無法戲水,這種做法也違背了“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與人文情懷的統一,尊重人歷史主體地位的一致性。在中國,由于受到歷史淵源和文化積淀的客觀因素影響,每一座城市都形成了自己對應的文化特色。然而,在改革開放的發展過程中,在西方思潮涌入的強烈沖擊下,國外優美的景觀作品對我國未成熟的景觀設計氛圍產生了很大的沖擊,在營銷樓盤過分炒作賣點,紛紛盲目追捧西方風情園林,一些歐式花壇、河渠、水池、雕塑等照搬到小區中,其中有些學到的只是表面形式,這樣的做法不僅增加了后期養護的費用,最終的結果也未必美觀。這樣的生活氛圍,不但沒有拉近人與自然的距離,反而背道而馳。
篇9
【關鍵詞】:地域特征;榆林;森林公園;景觀設計
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全球文化發展呈現出同化趨勢,大量的照搬照抄以及對西方景觀的模仿,造成了城市中出現大量趨同化的景觀設計作品,導致城市缺乏地域特色,自我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的缺失現象比比皆是。因此,景觀設計師應因地制宜的對一個地區的自然與人文特征等進行分析與綜合,從場地自身的景觀特征出發,結合有效的景觀設計手法,將這些地域元素融入到景觀作品中,營造出適宜的景觀類型和景觀空間。
1、地域特征及地域性景觀設計的概念
1.1地域特征
地域通常指一定范圍內的區域,具有空間和時間的雙重性。地域特征是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逐漸形成的特定區域土地上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1]。
1.2地域性景觀設計的概念
地域性景觀是指在某一地域范圍內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及人類所有的活動所表出來的一個綜合體,具有一個總體的地域特征。[2]
地域性景觀包括了一個地方的自然景觀特性和該區域內人們在此長久生活所留下來的生活印跡和在歷史長河中所形成的歷史文脈。因此設計中該基于場地原有特征,對該區域內的自然與人文特征進行提煉、挖掘從而應用在景觀設計作品中,是對該地區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要手段。
2、基于地域性特征的景觀設計
地域特征是景觀設計創作的源泉,而景觀作品作為傳承、發展、創新地域文化的載體,承擔著反映該區域景觀特征的責任。
2.1掌握領土景觀
“風景園林設計是以展示地域整體景觀特征為宗旨的領土整治行為。”[3]景觀設計師應該站在專業的角度去認識場地、理解場地,掌握這個場地所獨有的景觀要素和自然演替的規律,將領土的特征要素融入景觀作品,因地制宜,建設適地宜人的景觀空間。
2.2尊重場地環境
法國著名景觀設計大師高哈汝認為:“景觀設計要遵循的三原則,是場地、場地、還是場地.”[4]。地域特征是場地固有的存在,而這些特有的因素是景觀設計的基礎,場地是自然物和人工活動相互穿插的環境,必須尊重場地的條件,結合人的活動需求進行設計。
2.3傳承地域文化
由于不同的生活和生產方式形成了明顯的地域差異,經過長時期歷史選擇遺留下來的傳統民俗、、園林樣式、建筑風格等承載著人們的記憶,使變化中的城市景觀有根可循,讓人們能看清個體在歷史長河中的位置,情有依、感能歸。城市景觀設計應該滿足人們多樣化的生活需求,充分利用場地自然條件(地形地貌、氣候條件、鄉土材料等)和歷史印跡(民間工藝、建筑布局模式、生產生活方式等)來建造多樣化且富有場所精神的地域性景觀。
2.4選擇地方材料
材料是景觀藝術的載體。每個地區都有其盛產的地方材料和使用方法。塑造地域性景觀地方材料所起的作用尤為突出。在原生環境中,對木材、竹子、藤、草、土、石等原生材料的運用較為常見,這些被賦予了文化內涵的地方材料,是真正意義上具備民族氣質和文化精神的材料,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城市景觀的地域特色。
3、大墩梁森林公園地域性景觀設計實例分析
榆林大墩梁森林公園是本人參與的一個實際項目,以其為例來分析如何營造具有地域特征的景觀。
3.1項目位置
大墩梁森林公園規劃區域距離榆林市空港生態園9.2公里,距離榆林市老城區7.5公里,緊鄰榆林市高新開發區,地處榆林市三個板塊的核心位置。項目所在地包含尤家峁水庫,水利、園林資源豐富,是建設生態水庫森林公園的理想場所。
3.2項目建設條件
2.2.1項目用地現狀
本項目場地內現狀為林場、水庫、沙漠、村莊用地。場地中水庫擁有最高景觀值,因是水源地卻擁有最低開發價值。其他場地資源的景觀和開發價值也類似水庫的情況,基本呈互補狀態進行等級分布。
2.2.2交通條件
大墩梁城市森林公園北臨規劃路及迎賓大道,東臨西包鐵路客運線,西臨規劃鐵西六街,南臨規劃鐵西六路,三面環路,一面臨市區客運鐵路線及車站廣場。大墩梁城市森林公園位置毗鄰榆林市中心,交通方便。
3.3景觀規劃成果
3.3.1景觀規劃設計理念
榆林市大墩梁森林公園總體規劃力求在平面布局中貫徹“共生、融合”的思想,通過“分區、分級”實現共生,通過“公園與城市在景觀軸線上的串接”實現融合。
3.3.2項目定位
以環境生態位基礎,兵戈文化為主線,滿足市民及游客需求的森林公園。
3.3.3總體結構
本項目以可持續發展的城市森林公園為基礎,以民俗文化為主體、突出多元文化特征,打造生態優先、娛樂游憩、森林體驗、展示教育于一體的“森林休閑體驗區”。根據上述規劃、用地性質及現狀資源分布等情況,將地塊共分為四園十六區。其中一期共建設三園十二區。
3.3.4規劃內容
(1)功能分區:森林互動游憩園、游憩觀光體驗園、生態水源涵養園。
(2)道路交通組織:交通路線分為外部與內部交通。外部交通可分為干線與支線。干線是森林公園與國家或地方公路之間的連接道路。支線是森林公園通往經營區、各功能分區、景區的道路。內部依照現有路網規劃電瓶車路,并與路網銜接。
(3)出入口規劃:榆林大墩梁城市森林公園為一開放性公園,根據園區以及周邊市政交通道路條件和園區內的布局要求,全園設主入口三處,位于公園南,西、東三個方向,由于園區較大,還在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分別設置四個小型出入口。
(4)植物配置設計:總體種植按照規劃分區,森林公園各區域的種植方式和植物品種也會由于側重點不同而有所區分,保護場地原有植物,補植以鄉土植物為主。
(5)建筑設計:森林互動游憩區建筑面積有12000平方米,主要包括:文殊廟、鎮北閣、森林驛站、觀景臺、景亭等景觀建筑。文殊廟與鎮北閣采用傳統的古建筑風格,風情小鎮以現有農村為基礎,建筑采用自然、樸實同時又不失簡潔現代的風格,與公園整體景觀相協調。
4、總結
地域特征是一個地方的基底和精神文化底蘊的體現,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不同的地域環境產生了多樣的民俗風情文化,這些有差異性的景觀文化正是我們用來打造一座具“唯一性”城市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 林 箐,王向榮.地域特征與景觀形式[J].中國園林, 2005(6): 16-24.
篇10
關鍵詞:小城鎮;規劃建設;模式;生態;特色
Abstract: the small towns is transitional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it is different from the city, and different from the countryside. But at the same time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and rural dual, and in a dynamic status and the transitional form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today's market economy gradually mature,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mall cities and towns have sprung up, and it is changing. Along with the urban construction investment subject from single to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unpredictable factors increase, so the concept of the traditional town planning methods and proposed the challenge. At firs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urrent main problems that exist in the small tow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and then analyzes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the small tow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model is discussed in detail.
Key words: small towns;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Model; Ecology; features
中圖分類號:TU9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當前小城鎮規劃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沒有形成完整的小城鎮規劃理論體系
目前,不少地方在進行小城鎮建設時缺乏重點,對城鎮布局也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所以并沒有開展相應的規劃工作,而是盲目照搬其他地方的經驗,造成了很多小城鎮在產業結構、平面布局和建筑風格設計上相互雷同,以至于出現了“千鎮一面”的現象。二是很多地方的在進行小城鎮建設時缺乏詳細的修建規劃和控制性規劃,使建設工作在很多時候不得不在總體規劃的指導下進行,這樣一來,像容積率、綠化率等技術指標就難以控制和落實。另外,不少地方的總體規劃已經編制了很多年但沒有進行及時的修改,對建設工作的指導作用也因此大打折扣。
(二)規劃理念落后、基礎設施不足
由于受資金、觀念和產業結構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不少地方小城鎮規劃建設的水平較低,諸如供水、供暖、排水、道路、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很多地方出現了“新房加土路”、“有路無排水”等現象。另外,還有不少地方仍然走不出“沿路走廊式”的建筑布局和“二層小樓”的傳統觀念,這樣就難以形成高檔次的住宅區,嚴重阻礙了居民居住環境和生活質量的總體提升。
(三)土地開發過熱,資源浪費嚴重
由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未完全建立,原有計劃經濟條件下的政府控制力明顯減弱,新的政府宏觀調控機制還沒有完全建立。在這種情況下,由于土地使用權的出讓成為城鎮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的主要來源,政府必然通過將大量土地投放市場來滿足發展的需要。因此,“用地規模已突破”成為規劃修編的普遍理由,各城鎮要求通過規劃編制來擴大規劃建設用地規模,供長期發展用的土地在短期內大批量地出讓給了開發商,政府失去了土地控制權,從農民手里征得的土地被大量閑置,引發一系列的社會沖突,可能的土地升值都落人開發商的錢包,嚴重危及城鄉的可持續發展。
(四)環境污染,影響農民生產生活
這些年來,大中城市對建設項目的環保評估抓得較緊了,許多有污染的項目不斷從沿海地區向內地小城鎮轉移。小城鎮無論從管理水平和資金投入方面都不可能達到嚴格的環保要求,有害氣體和廢水往往直接排放,造成嚴重的大氣和水污染,給附近村民的生活和生產造成傷害。
(五)小城鎮缺乏地域特色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小城鎮為主要聚居點的新一輪建房熱潮席卷大江南北。而材料、設備、施工的趨同化,使得從南到北都是枯燥單調的方盒子樓房和粗陋的裝飾。地域建筑文化特色喪失,地方材料和有科學價值的傳統技術方法被棄用,全國各地小城鎮住宅已經沒有明顯的地域特征。
二、小城鎮規劃中應把握的原則
(一)人性化原則
“以人為本”是小城鎮新區規劃設計應遵循的最基本的首要原則。因此,小城鎮新區規劃應充分考慮到鎮區居民和周圍村莊的農民們各方面的需要,針對老城區中顯現出的各種弊病,從宏觀到微觀、從整體到局部進行全面的人性化的規劃設計。
(二)文化特色原則
“歷史文化傳統是小城鎮所特有的,它是城鎮特色中最內在、最具有恒久力的東西”。因此,小城鎮新區規劃設計應結合“本土文化”,塑造“地方特色”。小城鎮文化的涵蓋面很廣,除了歷史文化之外,還包括民族文化、經濟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地域文化、精神文化等諸多方面。新一輪的小城鎮新區規劃應突出文化原則,塑造小城鎮自己的特色。不要把小城鎮新區規劃僅僅當成規劃去做,而要更深一層地去“做文化”,力求做出特色、做出品
牌。規劃設計人員在對小城鎮新區進行規劃設計之前,要全面地考察、掌握小城鎮歷史、地域、建筑、民族、產業等方面的特色,挖掘其深層次的文化內涵。
(三)生態原則
生態園林城鎮是今后城鎮發展的必然趨勢。生態設計是小城鎮趨向生態化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結合生態建設進行景觀設計,使生態效益和景觀效益協調統一,是建設生態園林城鎮的必然選擇。因此,強化生態理念、注重景觀設計是新一輪的小城鎮新區規劃應該遵循的必不可少的原則。
小城鎮規劃建設的模式要點
(一)生態小城鎮模式
1、科學編制小城鎮總體規劃
要實現小城鎮的全面協調的可持續性發展,總體規劃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生態景觀規劃是總體規劃的重要內容。編制高標準的總體規劃,結合小城鎮總體規劃的基本要求,科學的分步實施以環境容量和自然資源承載力等為基本依據,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改變小城鎮原有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向生態環境友好型發展, 以改善區域生態環境質量,維護生態環境功能為目標,把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建設發展相結合, 統一規劃,加強法制管理,嚴格監管力度,實現小城鎮經濟、社會和環境三者的協調發展,防止生態環境的破壞與污染,從而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2、做好生態綠地的規劃
一個小城鎮,改善環境質量除了主要依靠對污染的防治和控制外,還要重視發揮自然景觀對污染物承載作用,特別是天然和人工水體,自然或人工植被、廣闊的農業用地和空曠的景觀地段,都可作為景觀生態穩定帶的骨架。
生態綠地不僅要數量多,而且要分布均勻,大嵌塊體與小嵌塊體相結合。從景觀生態學角度看,大型植被斑塊具有多種重要的生態功能,并為景觀帶來許多益處。而小的植被斑塊可以作為物種遷徙的歇腳地,保護與規劃分散的稀有種類或小生境有利于提高景觀的異質性。小嵌塊是大嵌塊的補充,不能取而代之,應把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并通過廊道連接起來。
3、和諧共生理念
生態型小城鎮規劃要從城市與自然環境的和諧觀出發,體現人與環境的和諧。因此,生態城市規劃要特別注重人與環境系統協調一致的原則,鄉鎮的工業布局、人口規模,不能超越環境提供的保證程度。而且要注重城鎮布局與自然山川的有機結合,要最大限度地保護和利用已有的自然因素,在人工中努力顯現自然,可以把遠處的自然景色,如高山、海洋等“借用”或“引入”到城鎮中來,加強人們對自然環境的接觸,從而能夠更有效地保護自然生態平衡,創造一個更為貼近自然的宜人生存環境。
(二)特色小城鎮規劃模式
1、保持特色要尊重當地的文脈
每個鎮的發展都有它的背景與傳統,我們后人發展應該尊重這個歷史,小城鎮發展不宜搞大拆大建,用保護、改造及新建同步發展的辦法來建設小城鎮,如英國規劃界對他們歷史文化名城加以保護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現在這些被保存下來的古建筑,已成了世界性旅游資源,古建筑產生了巨大的魅力。蘇格蘭的愛丁堡,就是以古色古香的城堡、街道和建筑,吸引了世界上大量的游客,每年的GDP總額中,有30%來自于旅游業的貢獻,有的城市甚至達到60%。他們想不到當年通過合理的城市規劃把眾多建筑保留下來,使后代受到了那么多的恩澤。
2、特色是多方面的
小城鎮特色現在被很多人局限在建筑特色上,這是十分片面的。其實,小城鎮特色涵蓋文化特色、環境特色、建筑特色,甚至當地的風俗習慣、風味小吃、地方方言等諸多方面。
3、結合景觀設計,強化小城鎮建設的特色
要強化小城鎮建設的特色,景觀設計是一條重要途徑。景觀設計是對一條街、一個城鎮空間、一個重點地段的景觀品位的設計,是處理建筑單體與環境整體協調關系的關鍵,是獨立于規劃和建筑設計的工作。通過景觀設計加強城鎮空間、主要街區和重點地段的景觀控制,避免建筑設計的盲目性,達到強化小城鎮的特色的目的。
4、結合建筑設計,塑造小城鎮建設的特色
小城鎮的建筑設計一定要在規劃的指導下進行,要突出建筑作品的藝術性,突出精品意識,建筑物的尺度、色彩等要突出個性,形象新穎,體現建筑使用功能與審美功能的統一,一些建筑物如橋、塔、古城墻等統統因其造型獨特,體現突出或具有歷史意義等成為城鎮有景觀。
(三)加強公眾參與管理的信息化服務
當前,在城鎮規劃管理上人情因素與長官意志均有一定的不良影響.在國家推行政務公開的大背景下,規劃管理部門應積極實施規劃建設項目的公示制度,讓廣大公眾參與規劃建設管理工作。采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規劃的信息化管理是實施科學管理,抑制不正之風的有效措施。建立基于地理信息系統的數字城市,市民和投資者都可以通過電子觸摸屏查詢了解城鎮建設情況。政府也能及時掌握土地利用、基礎設施、社會服務等動態信息,提高決策的科學性。
結語
綜上,小城鎮規劃管理是一項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等各個領域的工作。就現階段的實際情況來看,我國的小城鎮建設規劃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其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因此,規劃設計者們應本著對人民負責,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扎實工作、深入研究,積極探索適合本地區小城鎮規劃建設的模式,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國的城鎮規劃工作再上一個新臺階,才能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早日實現。
參考文獻
[1]范圍,李國慶.基于可持續發展的小城鎮建設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0.4.
[2]韓林飛.經濟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與城市規劃的本源[J].規劃師,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