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的興建經營與影響
時間:2022-08-08 10:54:26
導語:鐵路的興建經營與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鐵路管理及經濟效益
今天,值得我們借鑒的是中國鐵路的管理方法,這個方法主要是國內旅客和貨物聯運。其具體辦法是:統一會計、編列統計和勤用車輛。當時“美國有某鐵路家常與人言,中國之車輛,其每年中被用之次數,較他國之車輛多數十倍。至編列統計之法,早為外國人所稱道。印度皇家鐵路公司,近日且有兩至交通部,索取統計樣本及編列法,以為印度鐵路局編列統計之模范。而中國駐倫敦羅總領事亦有函致外交部,索取此項統計,因英國人多有往該事署索取者,其饒有價值可知。至統一會計法,則始自民國四年,行之頗有成效,各路營業狀況,乃得會籍互較,而知其營拙之數,則又法至善者也”[5]。而國內客貨聯運的具體情況,可從下面材料中詳知。道清鐵路于民國10年3月1日起,與京漢、津浦、京奉、京綏、滬寧、滬杭甬6路開始旅客聯運,12年4月1日,正太路加入聯運,8月1日,隴海、膠濟兩路加入聯運,共計國內10路。“辦理以來,旅客咸稱便利,聯運業務日趨發達……至聯運帳目,系由各路將聯運報單,造送鐵道部聯運處清算股,按月匯結,互撥現款。”[3]197除此而外,還有貨物聯運。“民國九年,第八次國內聯運會議議決,辦理國內貨物聯運,并規定互通車輛辦法,加入者為京漢、京奉、京綏、津浦、滬寧、滬杭甬、道清等路,定于民國十年二月一日實行,民國十一年八月一日,正太路加入聯運;十四年八月,隴海路加入聯運,共計國內九路”,聯運貨物“辦理以來,商民稱便”[3]197。總之,旅客及貨物聯運,打破了條塊分割,簡化了手續,加強了橫向聯系和協作,此法行之有效,于民方便。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中原鐵路的經濟效益總體上較好。京漢鐵路自通車之日起便盈利豐厚,與京奉鐵路相媲美,時稱中國兩條富路。1910年,京奉與京漢獲利最大,前者收入1100萬兩,后者收入960萬兩,除兩路經費之外,尚余利900萬兩①。8年后,京漢收入迅速膨脹,1918年高達2380多萬元,次年又高達2630多萬元,年增長率為11%[5]。汴洛鐵路在清朝末年平均月收入5萬元,但起伏不定,偶有虧損,如1910年就虧損了60萬兩。直到民國3年汴洛鐵路平均月收入上漲,可達七八萬元,才扭轉了虧損局面。到民國4年開-徐段、洛-觀段通車后,月收入大增,可高達12萬元,1917年4月,“竟達十六萬元有奇(其雜項進款,約有數萬尚未計算在內)”①。由于道清鐵路路短貨少,該路時有虧損。因此,英商福公司乃于1905年請求將道清作價,最后賣給了清政府,但該路實權仍在英國人手里。道清鐵路“自贖回國有以來,營業進款,年有增益,尤以民國十四年為最,計達二百二十余萬元,試與民國四年作十年比較,計增收百伍拾余萬”[3]217。總之,民國成立后,尤其是第1次世界大戰發生前后,中國的鐵路事業有蒸蒸日上的趨勢,國有鐵路在民國8年的總收入比前1年增加了539萬多元,而與民國4年相比,在此5年中其營業進款則增加了44%,平均每年增長11%。當時有人推算,我國鐵路進款每隔10年將增加1倍。可是好景不長,歐戰結束后不久,中國內亂迭起,極大地破壞了中國鐵路事業的順利發展。
(二)軍閥混戰對鐵路的破壞及工人的罷工斗爭
袁世凱病死以后,北洋軍閥分裂日劇,混戰不息。為了打仗,他們肆意干涉路務,扣車截款,毀路拆橋,使交通事故屢屢發生。每當此時,中國鐵路事業便岌岌可危。北洋軍閥對中原鐵路的破壞,始于1917年。這年5月,河南督軍趙倜宣布河南獨立,他們“自宣告脫離中央后,即與京漢鐵路派隊梭巡防護……河洛磁各站站款,則由軍人要求扣留,不許寄京。奉樂至信陽各站進款,亦由軍隊函致張段長,令其匯解鄭州,以備軍需”。趙倜等“同時又有電通行豫境,令將所有站款,均存車站,以備軍隊借用”②。此后政局漸趨不穩,路局日益不定,給我國鐵路事業造成極大危害。下面我們就以京漢鐵路為例來說明之。軍閥吳佩孚盤踞中原之時,曾派人將京漢路“鄭州至漢口各站每日收入,掃數提用”③。在1926年的北伐戰爭中,吳軍連連敗北,他們在潰逃過程中將京漢路所能掌握的車頭、車輛盡行挾去,致使“京漢路廣水以南,無車可通”④。“京漢路鄭州以南各站,秩序混亂……由郾城南下車輛,均作為兵營,無法疏通……即鄭州以北交通,亦未見佳,可駛之車頭十余輛,空車亦只百余輛”⑤。而客車則為兵隊所占,“車內無坐位,乘客都以自己行李為坐位,兵士在車中,則皆有坐位,乘客以能在車中站立為幸福,因許多人購票后,袛可在車外攀援以行”⑥。各地軍閥只顧興兵作戰,根本無視鐵路的基本建設,“自軍興以來,京漢路往來各車,常發生越軌相撞等事,一般人士,皆以為行車鐘點參差不一所致,殊不知該路年久失修,材料業已朽壞,在勢不得不然也。茲據該路工程師法人某氏云,該路全線枕木,已腐爛十分之七,每逢火車行過,枕木軋軋有聲,故車中乘客,甚覺不似從前以平坦”。另外,“該路機車,原有三百余輛,歷年既久,現時合用者,不過六七十輛,其余免強使用,然馬力不足,常常誤事”⑦。正因如此,中原鐵路經常不能正常運行,鐵路收入大減,債臺高筑,到1924年底,中原鐵路無力償還的債務已達139214011.02元[1]249-250。中原鐵路在第1次世界大戰前后良好的發展趨勢,被封建軍閥白白斷送了。我們從中得到的經驗教訓是:政局的安定,乃是國民經濟發展、振興的最基本前提,穩定壓倒一切。北洋軍閥在帝國主義支持下,干戈不息,烽火連天,這不僅極大破壞了中原鐵路的正常發展,同時也嚴重破壞了中原鐵路工人的正常生活。當時“所謂工人保險,以及養老及恤金之制均未仿行,以故有因老或病而亡故者,其家屬僅得領三個月或半載恤金”[6]。而這點少得可憐的恤金,也可能隨時被軍閥和列強無故取消。例如在隴海鐵路,“向章工人有病故者,公司發給恤薪三月,以資葬埋,乃經伊(筆者注:若里總管)免去”,“向章因公受傷者,照常發給工資,以資調養,乃經伊取消”[7]。另據1926年統計,中原鐵路工廠的工人工資,最低者為每天1角8分,計每月工資5元4角。最高者為每天2元2角,而這部分乃是入廠20余年技術非常好的工人,人數很少[6]。除此以外,工人們在政治上也遭受虐待,他們稍有不滿即遭軍閥鎮壓、殺害,真是“循至莽莽神州,盡復為軍閥官僚游民出沒之場,而神圣勞工永沉地獄,不能自拔矣”①。面對如此處境,中原的鐵路工人便在中共領導下,先后發動了隴海罷工和京漢罷工,充分顯示了中國工人階級的反帝反封建的斗爭精神。隴海鐵路大罷工爆發于1921年11月,在以洛陽為中心的千里鐵道線上,工人斗爭了近10天,最后以勝利而結束。罷工后,觀音堂、洛陽、鄭州、開封、商丘、徐州和連云港等地相繼建立了黨支部和共青團組織。京漢鐵路大罷工爆發于1923年2月,這是中國歷史上第1次工人運動的最高潮。2月1日,京漢鐵路總工會在鄭州召開成立大會,軍閥肆意破壞,工人忍無可忍。從2月4日起開始罷工,京漢鐵路全線癱瘓。2月7日,吳佩孚在帝國主義支持下,在漢口、鄭州、長辛店等地進行血腥鎮壓,工人斗爭失敗。此后不久,中原鐵路工人又在黨的領導下積極支援農民運動、“五卅”運動和北伐戰爭,為打倒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作出了貢獻。
(三)鐵路對中原地區商業、農業和工業的影響
1.對商業的影響京漢、道清、汴洛乃至后來的隴海鐵路的修成,便利了帝國主義對中原地區的經濟控制,自此以后,各國列強的廉價商品自沿海一帶滾滾而來,中原人民的財富滾滾而去。據材料可知,“自一九○五年京漢鐵路通車以后,河南各地之貨物因集中于漢口,當一九○四年漢口輸出不過七百十四萬兩,至一九一○年,即增至千七百九十萬兩”[8]132。道清鐵路則每月轉運煤炭約八萬噸[3]187,河南芝麻十分之九輸往歐洲[8]135。此外,中原鐵路也促進了沿線城市的商業發展。1907年《東方雜志》載文說:“汴省自鐵軌交達,風氣大開,商業實業進步甚速。”②河南巡撫張安帥正因“汴垣南關火車已通,商業日盛,決計自開商埠”。“汴省煤商聯合同業六十余家集股銀三萬兩,在南關鐵路旁購地建廠,設立大公司一所,總司運輸事宜,名曰阜豫煤炭有限公司”③。汴省稅收“至于今春(筆者注:1908年)則大有起色。每月抽稅有多至數十千者,即極少時,亦有三四十千,蓋以內地貨物由車往來者,日益繁盛故也”④。1907年“因鄭州火車交通商務,日見發達,各處藥商均各改而至鄭,其余豫騾馬會,宛南汴省之綢絲會,懷慶孟縣桑坡孟津之皮貨會,亦均隨同至鄭。據熟于商情者言,將來鄭州商埠,當不下漢口云”[9]。到了1921年,鄭州已“為外人薈萃之所(查有六百余人)”⑤。洛陽開為商埠早有時議。1910年《東方雜志》載:“前汴撫吳中丞因汴洛鐵路通車已久,洛潼干路又可即日通達,商埠一事,亟須提倡,以免外人窺視。只以官方不足,特招富商承辦,以收大利。”“吳中丞復面諭汴藩,飭派委員前往劃分地段區域,以免各商家無從下手。”[10]與之同時,英美煙草公司的勢力也隨鐵路滲入信陽、許昌、彰德一帶,在此設立煙草收購站以掠資源。2.對農業的影響中原鐵路通車后,中原經濟就逐步納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軌道,某些與市場聯系密切的農作物種植得到全面發展,使農作物生產出現商品化、區域化總趨勢。這種趨勢明顯地表現在鐵路沿線,窮鄉僻壤則尚無端倪。下面我們就以棉花、煙草、花生為例,來簡要說明之。美棉傳入中國,始于1898年,20世紀初各地設置試驗場,大力推廣之。1918年,美種棉推廣到中原,靈寶成為中原地區的新棉種植地[8]178,閿鄉、陜縣、澠池、新安、洛陽、偃師、鞏縣等地也都相繼種植,其中陜縣、閿鄉、偃師三縣棉田面積分別達到本縣耕地的18%、29%和35%以上,成為當時河南以至全國少有的棉田集中區之一[11]。其棉花生產的商品率一般在30~40%以上[12]。后來,中原地區逐步形成了以鄭州為中心的全省植棉區,年產量達50萬擔,在1922-1928年間,棉產量平均達579350擔,占全國7.82%[8]220-221。這些棉花主要輸往鄭州及武漢、天津和青島等沿江、沿海城市[11]。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種煙草傳入中國,1905-1910年5年間,英美煙草公司對鄧州、確山、泌陽、南陽、通許等地進行長期考察,然后“攜來美種煙種,分贈種煙各戶,教以改良之法”。1913年又考察了豫中襄城、葉縣一帶,認為此地頗宜種煙,乃大力推廣。1918年,南洋兄弟煙草公司也“購運美種煙種,將煙草種植法編印成書,傳播于山東坊子、安徽劉府、河南許昌一帶,廣勸種植”。“不幾年,以許昌為中心的煙葉生產,便普及到附近的十幾縣了。這時。除了佃農、雇農外,幾乎每家必種煙葉。”[8]1601919年后又不斷發展,到了1934年已有24~40%的耕地種上了煙葉[8]203,年產量最高時可達3200英鎊[8]201。19世紀中晚期,美種花生才落根于魯、豫兩省。“自京漢、汴洛兩鐵路開通后,外國花生種子紛紛輸入,產量頓增。主要集散地在開封、中牟、鄭州等處。”[8]133“民間多樂種之,每畝平均收成,可得百余斤,獲利較五谷為尤厚,荒沙之區,向所棄之地,今皆播種花生,而野無曠土矣。民國以來,漸為出口土貨之大宗物產。”[8]207由于上述原因,這些地區的糧食生產大減,他們開始圍繞著市場出售煙、棉、花生,以買回糧食。在此賣買過程中,農民遭受著收買者壓價、折扣[8]505等很重的剝削,帝國主義、封建地主、商人和高利貸者扼住了種植經濟作物農民的脖子,這些農民生活很不穩定,常常陷入破產的恐懼之中。3.對工業的影響隨著商品的運轉以及農作物商品化、區域化生產的出現,在中原鐵路附近誕生了第一批近代化的工礦企業。這些企業加速了封建經濟的解體,促進了民族工業的發展。在這些企業中,最先發展起來的要數鐵路工廠,到1926年為止,這類工廠已出現14個,約占全國同類工廠的30%(全國約41個),職工總數為2892人,約占全國同類職工總數的24%(全國鐵路工廠的職工近12000人)。在所有廠家中,以洛陽的隴海機器廠工人最多,共529人,可見該廠規模較大[6]。此外,中原地區還興辦了紡紗廠、織布場、面粉廠、自來水廠、兵工廠等,以紡紗廠最為突出。請看表1。從表1可知,當時河南紗廠共有4家,約占全國華廠的5.6%,已開錠子和未開錠子數共計118000多枚,約占全國的5.5%。這些廠家皆在鐵路沿線。鐵路的興筑,也大大促進了中原煤礦業的發展。1902年,英商福公司在焦作創辦澤煤盛廠,此后大量開采,產量甚豐,僅1915年,該公司的產煤量就達480875噸,位居全國第4。此后年年上升,一直到民國13年。河南民族資本家也創辦了一些煤礦,其中最大的是1915年官商聯辦的中原煤礦公司(當年就被英商福公司吞并),而中小型煤礦則很多,在1902~1924年間竟出現了30余個,主要有三峰煤礦和六河溝煤礦。上述這些煤礦,全在鐵路附近,交通很便利。從上可見,中原鐵路的修筑,促進了本地區民族工礦企業前所未有的發展。但是,我們應該看到這個發展是極為有限的,主要原因是:(1)這些企業資金有限,技術低下,無力抵擋外國產品的蜂擁而入;(2)帝國主義對中國政治、經濟的控制,扼殺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蓬勃生機;(3)封建官府的腐朽和軍閥的破壞,大大限制了這些企業的發展規模和速度。例如穆藕初的鄭州豫豐紗廠,在歐戰過后經濟恐慌來臨之時,該廠陷于困境,先由美國慎昌洋行租辦,后中國銀行于1934年3月加入股本,實際吞并了這家企業[13]。道清鐵路的“機務處各工廠設備,各種機器,均系筑路時所購置,數十年來并無重大添增”[3]143。中原工礦企業的發展情況,大都如此。從上述整體情況來看,鐵路交通對中原經濟影響確實不小。鐵路調動了鐵路沿線成千上萬人的活動,鐵路也部分改變了人們的生產與生活方式。
二、中原鐵路的教育事業
我國的鐵路教育,創始于清光緒21年(1895年)津榆路所創辦的山海關鐵路工程學堂。隨著中原鐵路興起,中原鐵路的教育事業應運而生[3]273-281、103-104。1906年4月(一說5月),京漢鐵路全線通車。當年,京漢鐵路職員就合力籌設了鄭州鐵路學堂[14]。此外,在北京還創辦有京漢鐵路學堂,以及后來出現于北京、長辛店、石家莊、彰德、新鄉、信陽、劉家廟等地的扶輪小學和鄭州扶輸小學。道清、隴海鐵路通車后,在這兩路上又出現了徐州、焦作扶輪小學等。這10多所鐵路學校的創立,為中原鐵路培養輸送了一定數量人才,對我國鐵路事業發展作出了一定貢獻。現以道清鐵路教育為例,略述一下中原鐵路教育的概況。而隴海、京漢等路教育的概況,也與道清路大致相同。道清鐵路教育分為普通教育與職工教育兩項。普通教育辦有焦作扶輪小學校一所,歸鐵道部直轄。職工教育辦有焦作職工識字學校1所,歸鐵道部職工教育委員會管轄,經費由道清路撥付。在此之前,還辦過車務傳習所、國音電報傳習所等培養車務下級人才、訓練電訓人才的短訓班式的職工教育組織。現將其分述于下:
(一)焦作扶輪學校
該校籌備于1921年,正式創辦于1923年9月,定名為“交通部焦作扶輪學校”。每月經費由鐵道部總務司按月函請道清路撥付,平均每月約800余元。該校學制采單式制,修業期限6年;分高、初兩級,高級肄業6年,初級肄業4年。各級教材多采用世界書局出版的教科書及自選教材,教學方法注重啟發法及自學輔導法。初級班從1924年6月至1932年12月,共畢業10屆287人。高級班從1926年6月至1932年6月,共畢業7屆138人。
(二)職工識字學校
道清路的職工教育原設有工匠夜學1所,凡工匠及員工子弟均可入學。后來因為扶輪學校成立,員工子弟有了入學地方,工匠入學的人數很少,故將該夜校取消。1927年秋,國民軍鑒于工人失學,又在焦作設工人夜校1所。8年(疑為18年,原文如此,筆者注)又設第2分校于新鄉。所有教職員由道清路職員兼任。這年9月,鐵道部職工教育委員會派員來焦作,籌設職工識字學校1所,于10月8日成立。之后,工人夜校歸并職工識字學校。該校教育經費,遵照鐵道部規定為每月404元,按月由道清路撥付。由于該校專為培養年長失學工人而設,學生程度懸殊,故按其以往所受教育程度區分為識字第1班、第2班,以及特別班甲乙兩組。凡略識字者屬于第1班,不識字者屬于第2班;曾畢業于小學及工人夜校者屬于特別班甲組,曾在小學及私塾修業者屬于特別班乙組。修業期限,識字班為半年,特別班甲組為1年半,乙組為1年。該校于編定課程之初,設定4項標準:(1)須適合鐵路職工本身及社會兩方面普通應用之需要;(2)須適合鐵路職工教育之本旨;(3)課程分量之多少須以修業期限為標準;(4)課程之名目不可太繁,須以簡明淺見為主。根據上述4項標準,該校識字班開設識字課、注音符號、寫字課、發音練習等課程。特別班甲組第1學期開設國語、黨義、機械學、繪圖、算術、英文、電學等課程。特別班乙組第1學期開設國語、黨義、繪圖、算術、公民、機械學等課程。關于教材方面,注重普通知識,識字班授適用課本,特別班則由教員編發講義,以期適合。上述4項標準,對于我們今天舉辦成人職工教育仍有一定參考價值。特別是第1項所強調的須適合“職工本身及社會兩方面普通應用之需要”這一點,尤可作為我們舉辦成人、職工教育的借鑒。我們應避免辦那種專為趕時髦、撈文憑而學非所用、勞民傷財的成人教育,而應把有限的教育經費用到國家和社會當前最需要的學科上去,使各類成人教育真正起到提高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科學水平的作用,使所學者回到工作崗位上能將知識轉化為能力,這才能達到舉辦各類成人教育的目的。為配合職工教育,1932年夏季,道清路根據國有各路圖書館設備現狀籌設圖書室1所,撥開辦費1000元,并于1932年度預算項下規定經常費3000元,派人到京滬一帶采購書籍以及各種圖書雜志報刊數百種。到這年底,藏書有中文圖書約1000余冊,英文圖書約200余冊,另有中西文雜志70余種。圖書室公開閱覽時間,每日正午12時至2時,下午6時至9時;星期日上午9時至12時,免與辦公時間抵觸。閱覽人數每日平均二三十人。除設有圖書室外,該路還辦有各種例行刊物。最初有會計統計年報、旅行指南、職員錄、行車時刻、票價、運價、里程等編印表。1929年2月,開始發行《道清月刊》,但發行3期后停刊。到1930年12月下旬,又續編《道清旬刊》;1932年7月,改為日刊。從1932年起,還自制1種附載運輸規則、沿線名勝古跡說明以及物產運價、行車時刻等圖表的日歷,既方便了辦公,又分贈局外機關兼做宣傳之用。這真是別出心裁,一舉兩得。綜上所述,中原鐵路的教育事業是伴隨中原鐵路的興筑通車而興起的。以道清鐵路為代表的中原鐵路教育事業,從1907年至1932年這25年中雖發展緩慢,但還是取得了一定成績,其中也不乏可借鑒之處。
三、結語
從1889~1934年40余年中原鐵路發展史中可以看到下面3個問題:(1)近代中原鐵路經歷了3個發展階段:1889~1912年為第1階段,即晚清時期;1912~1928年為第2階段,即北洋政府時期;此后為第3階段,即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帝國主義對中原地區鐵路權的掠奪,主要集中在第1階段,京漢、道清、汴洛3路皆成于此。第2階段的主要工程是汴洛路的延展、浦信和周襄兩路的籌議。這種情況表明帝國主義對中原的重視,以及俄、法、比集團和英美集團在中原的利害沖突。第3階段為純粹經營管理時期,興建方面沒多少建樹,但在鐵路教育方面頗有成就。總之,中原鐵路的興建,標志著帝國主義對中國的進一步侵入,它象征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進一步加深。(2)中原鐵路的興建對地區經濟的發展起了顯而易見的巨大促進作用。它促進了商業的繁榮,帶動了農業種植結構的變革以及工礦企業的興起。上述情況,又促成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總之,從宏觀角度來看,中原鐵路的興建動搖了鐵路沿線狹長地帶封建的封閉經濟基礎,引導人們開始注意國內國際市場變動,商品與市場成了人們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近代中國歷史深刻表明:中國農村不用商品市場來調試,中國的農業生產不沿著商品經濟軌跡前進,中國的農民將難以富裕起來,將難以打破幾千年的超穩定系統。可以肯定,非商品性的小生產已經挽救不了農民積貧的命運,農民要富須時刻注意市場,摸清行情。這是中國農民素質變動的一場革命,是幾千年來從未有過的巨變,以“火車頭”為代表的各種交通事業的發展,正是也必將是這場巨變的強大引擎和推動力,“交通先行”的意義就在于此。清末維新人士說得好:“凡土地所生,人力所作,無鐵路則頹然而廢者,有鐵路則悄然而興。凡商旅往來,兵士調動,無鐵路則裹足不前者,有鐵路則翹足而至。鐵路所不到,寂無居人者,鐵路所一到,則成都成邑也。”[15]“今日之世界,鐵路之世界也。有鐵路則存,無則亡;多鐵路則強,寡則弱……而各國安危盛衰之數,率以是為差。問國富,亦輒舉鐵路以對。”[16](3)中原鐵路的教育事業是伴隨中原鐵路的興建通車而興起的,是以鐵路教育為先導的中原近代職業教育的源頭。它給人們的啟迪是,隨著新興產業的出現,必將呼喚與之相輔相成的新興科技教育的興起,二者如影隨形,息息相關,與時偕行。而今要振興我國的教育和產業,敢為人先的中國人必須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以高科技為先導,勇于創辦新興產業,進而促進新興科技教育的蓬勃發展。
本文作者:劉華明蔣曄張鴻基工作單位:江蘇科技大學
- 上一篇:論養豬場經營策略
- 下一篇:論大營銷體系下稽查監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