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規制對企業的影響論文
時間:2022-12-14 02:48:00
導語:環境規制對企業的影響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我們使用中國36個工業行業2001—2006年的面板數據,實證分析了環境規制對企業利潤率的影響。結果顯示:環境規制對銷售利潤率沒有顯著影響,但是對滯后1期的成本費用利潤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這表明,從長期看環境規制對企業利潤率的提高有一定程度的積極作用。導致這一結果產生的原因是,環境規制促進了企業的技術創新,彌補并超過了環境規制給企業生產帶來的不利影響,從而導致企業利潤率提高。實證分析還顯示,環境規制對企業擁有專利數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關鍵詞]環境規制;企業利潤率;技術創新
[中圖分類號]F27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2670(2010)02—0078—04
一、引言
從20世紀70年代環境保護運動開始,人們在加強環境規制治理工業污染的同時,就對環境規制政策實施可能對企業生產率和利潤率等帶來的影響,給與了極大的關注。對于環境規制與企業利潤率的關系,學術界主要有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環境規制將導致企業效益的下降。由于環境規制要求企業投資于污染防治或者繳納污染稅費,導致企業生產成本增加,這不僅會使得生產率下降,而且會造成產出減少、價格提高和利潤率的降低。此外,環境投資還可能擠占企業的其他生產性、盈利性投資,從而對企業的利潤率產生不利影響。第二種觀點認為,合理設置的環境規制政策通過刺激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可以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和國際競爭力。后一觀點由邁克爾·波特等人(1991)提出,被稱為“波特”假說。他們認為,恰當設計的環境規制政策可以促進企業的技術創新,從而產生創新補償作用,彌補甚至超過環境規制給企業生產成本和利潤率等帶來的不利影響,達到環境績效和企業經濟績效同時改進的“雙贏”狀態。
雖然眾多學者對環境規制與企業利潤率等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大量的實證分析,但是并沒有得出一致的結論。Branlnnulun,FareandGrosskopf(1995)使用1989年和1990年41家瑞典紙漿和造紙企業數據,采用非參數的技術模型比較了受規制與不受規制下企業利潤的不同,結果發現,有些企業由于環境規制導致利潤下降,也有些企業利潤不受規制的影響。Sancho,TadeoandMartinez(2000)使用效率指數對西班牙木制品和家具制造企業在環境規制下的產出和生產效率進行了實證分析,發現環境規制對產出和生產效率都有負的影響。AJpay,BuccolaandKerkvliet(2002)使用利潤函數考察了環境規制對美國和墨西哥食品加工企業利潤率和生產率的影響,發現在1971—1994年間,環境規制對墨西哥食品加工企業的利潤率影響為負,但是對生產率的影響為正;環境規制對美國食品加工企業的利潤率影響不顯著,對生產率有負的影響。黃德春和劉志彪(2006)通過在Robert模型中引入技術系數,分析了環境規制對企業生產的影響。結果表明,環境規制在給企業帶來直接費用的同時,也會激發一定程度的技術創新,部分或全部地抵消這些成本,因此,環境規制可以同時減少污染和提高生產效率。
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面臨著嚴峻的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工業污染防治與企業經濟效益提高間的權衡問題,這就要求環境規制政策在達到污染防治目標的同時,盡可能減少對企業利潤率等的不利影響,甚至達到污染控制與企業經濟效益提高的“雙贏”目標。因此,研究環境規制與我國企業經濟效益之間的關系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有鑒于此,本文使用我國36個工業行業2001—2006年的面板數據,實證分析環境規制對企業利潤率的影響,并針對我國實際情況提出一些政策建議。
二、模型與數據
我們采用固定效應的面板數據模型考察環境規制對企業利潤率的影響,選擇銷售利潤率和成本費用利潤率作為利潤率的指標。由于影響企業利潤率的因素很多,需要在模型中加以控制,我們的控制變量主要是企業規模。我們對模型采用雙對數形式,這樣可緩解變量的多重共線性和方程的異方差性。建立的基本回歸模型為:銷售利潤率,Cost是成本費用利潤率,Size是企業規模,e是隨機干擾項。具體而言,上述計量模型中各變量的含義如下:
1銷售利潤率:反映產品銷售利潤的實現程度,是衡量企業銷售收入收益水平的指標。銷售利潤率(%)=銷售利潤÷產品銷售收入×100%。
2成本費用利潤率:反映企業投入的生產成本及費用的經濟效益,同時也反映企業降低成本所取得的經濟效益。成本費用利潤率(%)=利潤總額÷成本費用總額x100%。
3環境規制強度:對于環境規制強度(EnvironmentalRegulationIntensity)的衡量,學者們傾向采用污染治理支出和成本作為環境規制強度的衡量指標。原因在于,當企業面臨較嚴格的環境規制時,會花費較多的支出和成本在污染治理上,污染治理成本和支出會隨著環境規制強度的提高而增加,所以,使用污染治理支出和成本能夠較好地反映企業面對的環境規制強度。因此,我們采用污染治理設施運行費用(成本)作為企業環境規制強度的衡量指標。由于對于不同生產規模的企業,相同污染治理成本的意義是不同的,對企業的成本負擔而言也不同,所以,衡量環境規制強度必須考慮企業規模的差異。我們將污染治理成本除以企業產值以消除這種差異,即以每千元工業產值的污染治理成本作為環境規制強度的衡量指標,計算公式為:環境規制強度(元/千元)=(污染治理設施運行成本÷工業產值)×1000。4企業規模:采用工業總產值作為企業規模的測量指標。企業的生產總規模(生產能力)可能會影響到企業的利潤率,所以將企業規模作為控制變量以避免估計偏誤。
我們選取的是我國36個工業行業~2001—2006年的面板數據,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環境年鑒》和《中國統計年鑒》。銷售利潤率、成本費用利潤率及工業總產值,是根據《中國統計年鑒》中公布的36個行業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主要指標等相關數據整理計算得到;環境規制強度是根據《中國環境年鑒》中公布的各行業工業廢水和工業廢氣污染排放及處理情況中的有關數據計算得到的。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見下表:
三、結果與分析
由于企業利潤率對環境規制強度的反應可能有滯后期,所以我們分別考察環境規制強度對銷售利潤率和成本費用利潤率即期和滯后1、2期的影響。我們使用Eviews5.0提供的面板數據固定效應模型進行估計。具體結果見表2。
據表2可以得出下列結論:
(1)環境規制對銷售利潤率沒有顯著的正向或負向的影響,但是對滯后1期的成本費用利潤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環境規制強度每提高1%,成本費用利潤率增加0.11%。
(2)企業規模對銷售利潤率和成本費用利潤率
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企業規模每提高1%,二者分別增加0.28%和0.14%。
實證結果顯示,環境規制對企業利潤率并沒有產生不利的影響,反而從長期看對企業利潤率有一定程度的正效應。根據波特等人的觀點,產生這一結果的原因在于,合理設置的環境規制政策,能夠通過為企業提供技術改進的信息和進行技術創新的動力,使企業在面對較高污染治理成本時,投資于創新活動以滿足規制政策的要求,從而產生創新補償效應。創新補償效應包括產品(創新)補償和生產過程(創新)補償,通過產品補償增加產品價值或降低產品成本;通過過程補償導致產出增加或投入要素的降低等。這些創新補償效應甚至會超過由環境規制導致的生產成本增加,從而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為了考察環境規制對我國企業利潤率產生的積極影響,是否來源于環境規制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激勵作用,我們采用固定效應的面板數據模型考察環境規制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建立的基本回歸模型為:Log(Patentit)=a+p1Log(ERIi。)+p2Log(sEll)+p3Log(sPjt)+8it。公務員之家
在模型中,我們采用企業擁有發明專利數(Patent)作為技術創新的衡量指標。專利數作為反映技術創新水平的重要指標,它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科技實力的一種度量,專利活動的規模和水平,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一個企業的創新能力。控制變量包括科技活動經費內部支出總額(sE)和企業科技活動人員數(sP)。技術創新過程就是一個利用各種資源(包括科技人員、設備、資金等)創造出一種新知識的過程。資金投入是進行科技活動的基礎,也是影響技術創新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們用科技活動經費內部支出總額(sE)表示資金投入;科技人員是開展科學技術活動的核心力量,也是衡量科技進步程度的重要因素,我們用科技活動人員數來衡量技術創新的人力投入(sP)。
我們使用我國36個工業行業2001—2006年的面板數據,估計環境規制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數據要來源于《中國環境年鑒》和《中國科技統計年鑒》。我們使用Eviews5.0提供的面板數據固定效應模型進行估計。具體結果見表3。
根據上述回歸結果可以得出,環境規制對企業擁有專利數有顯著的正向影響,環境規制強度每提高1%,專利數增加0.23%,表明環境規制對企業技術創新產生了激勵作用。正是由于環境規制對企業技術創新產生了促進作用,從而彌補并超過了環境規制對企業生產成本等產生的不利影響,導致了企業利潤率的提高。
四、結語
本文運用我國36個工業行業2001~2006年的面板數據,實證分析了環境規制對企業利潤率的影響。結果顯示,環境規制政策在中長期對我國工業企業利潤率有一定的正向影響,導致這一結果產生的原因是,環境規制對企業的技術創新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彌補并超過了環境規制對企業生產成本等產生的不利影響,從而導致了企業利潤率的提高。根據上述研究結論,可以得出如下政策建議:
1適當提高環境規制標準和強度,進一步激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通過創新補償作用抵消并超過環境規制給企業利潤率等帶來的不利影響。根據本文的實證分析,目前我國的環境規制政策雖然對企業技術創新有一定的激勵作用,但是從激勵程度上看還很小,因此通過創新補償作用而對企業經濟效益產生的積極影響還不夠大。為此,建議適當提高我國環境規制強度,進而提高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激勵程度,以達到環境績效和企業經濟績效的同時改進。
2被規制企業應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實行清潔生產,發展生態工業,開展循環經濟,充分發揮技術創新的補償作用,減少環境規制給企業經濟效益帶來的消極影響。環境規制對企業的影響,不僅反映了規制政策本身的質量和有效性,也反映了企業應對環境規制的能力和水平。作為被規制企業應當認識到,環境規制不僅僅會給企業生產成本和經濟效益等帶來一定的不利影響,它也是企業借以提高經濟效益獲得競爭優勢的機會。通過開展技術創新,推行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能夠降低污染治理成本,減少規制給企業經濟效益帶來的不利影響,進而達到污染控制和企業經濟效益提高的“雙贏”目標。
- 上一篇:傳統供應鏈中的牛鞭效應探求論文
- 下一篇:剖析高等學校餐飲供應鏈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