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黨政辦公室風險管理研究
時間:2022-06-05 09:50:24
導語:高校黨政辦公室風險管理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高校黨政辦公室直接面向教學與科研管理的第一線,在紛繁的教學、科研、事務管理中,必然存在潛在的風險問題。本文以高校黨政辦公室為對象,分析了學院運行管理中存在的風險因子,提出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構建的框架,并結合學院實際進行分析。
關鍵詞:高校;黨政辦公室;風險管理
高校是以人才培養為根本目標,同時以科研、社會服務為并重責任的組織機構。學院作為高校的二級機構,直接面向教學與科研的第一線。院級黨政辦公室作為一個行政單位的樞紐,其承上啟下作用既具有重要性,又具有繁雜性的特點。從筆者所在的高校黨政辦公室角度看,既要協調黨委工作,又要協調學院行政工作;既要服務教師,又要服務學生。在這種紛繁復雜的環境中,必然潛藏著各種風險因素。事實上,大型組織的運行都存在著各種潛在的風險。自1955年施耐德首先提出了“風險管理”的概念以來,風險已經成為各個行業研究的對象。而企業作為一種特殊的組織形態,是較早引入風險管理的行業。企業除了將風險納入其管理范疇,還逐漸將其提升到企業戰略層面對待。如國際清算銀行以巴塞爾協議的方式,正式了商業銀行的風險經營規范,成為第一個將風險與經營緊密掛鉤的企業。從國家層面上看,第一個頒布風險管理標準的則是澳大利亞與新西蘭,其于1995年以標準的形式定義了風險管理的標準與執行流程。我國則在2006年了《中央企業全面風險管理指引》,該指南的對于我國企業強化風險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增強企業的抗挫折能力具有里程碑的作用。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高校教育已經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變,在高校的管理實踐中,面對來自高校外部和內部的大量風險,為了提高辦學效率、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確保高校目標達成,必須有良好的風險管理策略與措施。而作為二級單位的學院黨政辦公室除要求其工作人員要具有極強的責任心、高超的辦事技巧外,也不能忽視在教學、科研、管理中存在的潛在的風險問題。本文以高校黨政辦公室為對象,分析了學院運行管理中存在的風險因子,提出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構建的框架,以供同行參考。
一、風險管理的概念與分類
(一)如何界定高校風險。在研究行為結果的不確定性的原因時,人們意識到風險的存在。早期研究者通常模糊地將風險與不確定性等同看待,而沒有注意到兩者之間的因果關系。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意識到不確定性是可度量的。奈特因此指出不可測度的不確定性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不確定性,而可以測度的不確定性才構成風險。而在英國政府制定的項目管理標準Prince2中,將風險定義為“未來事件面臨有害結果的機會”。盡管也有學者認為風險可以存在積極的方面(如金融行業存在風險投資這一特殊的投資方式),但是大多數研究者把風險視為有害的。從高校的職能和性質出發,本文參考同行的思考,將高校風險定義為“使得高校教育教學活動順利開展受到各項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導致不利結果出現的不確定程度”。盡管風險的定義有多種,但是風險的屬性基本由四部分構成。第一,風險總是指向未來可能出現的事件,因此任何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的事件均不能看作是風險。第二,風險必然有其引發的起因,也必然導致觸發的結果,因此可以對風險進行預先的發現。第三,風險必須納入組織的管理活動之中。第四,風險是可以度量的,通常從風險可能發生的概率與產生的后果兩方面進行評估,因此需要借助必要的定量分析手段和工具對其進行管理。(二)高校風險分類。世界各國對于高校管理中潛在的風險認識不盡相同,這是由于不同國家的高校辦學宗旨和管理模式的差異造成的。英國的高等教育一直具有全球領先的理念,但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的沖擊、教育多元化的發展以及全球金融危機給高等教育帶來了“附帶打擊”,使得英國高等教育基金委員會(HEFCE)意識到風險管理對于新形勢下高等教育的重要意義,從而要求全國高等教育機構根據自身的特點嘗試建立一種與之相適應的有效與持續機制,對所面臨的一切風險因素進行識別、評估和管理。HEFCE指導性地將高校風險分為了11類:健康與安全、財政運營、組織財產、戰略目標、管理信息系統(MIS)、學生事務、組織信譽、員工事務、教學活動、海外辦學、研究與學術等,而各個高校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調整。而我國則通常將高校的風險歸納為學術與研究風險、財務風險、廉政建設風險、招生就業風險、安全與穩定風險以及發展與創一流風險等突出問題。由于學院黨政辦公室的特定定位,其在學院運行管理中面臨的風險因子與學校不盡相同。如筆者所在的高校實行校級財務管理體制,因此相對而言財務風險降至較低的水平。但是,相比而言,招生就業風險則升至較高的水平。
二、高校辦公室管理的風險處理框架
從上面的分析可知,風險是不可能消滅的。因此,高校全面風險管理并不是以消滅風險為目標,而是在承認風險存在的前提下,有效掌控風險。具體講,就是要將潛藏在教學、研究、學科發展、學生與教師活動、以及社會服務中可能遇到的各種風險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圍內。除了要建立風險的常態意識外,掌握風險管理模型同樣是必要的和重要的。不同的領域對風險處理的框架有所不同,組織的規模與復雜性也影響了風險管理模型的建立。如,項目管理領域把風險管理分成六個精細的步驟:風險管理計劃、識別、估計、量化、處理以及監控,且第二至第五步可以迭代循環。而簡化的風險管理則由四個連續的循環系統構成:風險識別、評價、處理以及監控。參照此原理,校級風險處理模型較為復雜,而學院級的風險管理可以在校級模型上剪枝而成。由此建立的全面風險管理機制可以通過循環迭代不間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遞進地降低風險的危害或發生的概率。(一)風險識別模型。Lyytinen提出了著名的“Lyytinen模型”,并被許多領域應用于風險的識別。該模型指出,任何潛在的風險都存在于與組織相關的四個因素的兩兩交互作用之中,即參與者、結構、技術、以及任務。參照Lyytinen模型,圖1給出了高校學院的風險識別模型。其中,雙向箭頭表示兩個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通過分析任意兩個因素之間可能發生的作用,可以尋找潛在的風險因子。比如:招生就業風險通常是學院中較為突出的問題,一般發生在“學生工作辦公室[結構]+學生工作[任務]”的關系中。實驗室火災安全風險一般發生在“各系所負責人[參與者]+行政工作[任務]”的關系中。因此,在該模型指導下,結合常用的風險檢查單、頭腦風暴等方法,就可以梳理出各種風險因子。(見圖1)(二)風險評價。風險評價是對潛在風險因子未來發生的可能性(概率)、潛在威脅的輕重(危害)進行度量。其中,概率是0~1之間的無量綱小數,而危害則由于因子的不同存在不同的度量單位,因此需要統一進行歸一化處理(如均歸化到百分制)。由此得出某因子的風險影響為:風險影響=概率、危害對所列舉的所有風險因子的風險影響進行排序,即可得出對潛在風險的評價。然而,這種排序是一維的排序方式,展現的是“可能性”與危害性”綜合作用的結果。另一種更為有效的可視化評價方式則是對“可能性”與“危害性”進行二維展示(如圖2所示)采用二維風險評價圖可以有效區分風險因子的“可能性”與“危害性”分別對風險影響的貢獻度。一般而言,決策者容易對兩者都居高的風險因子產生關注(如圖2中右上角部分),但是對于現實中太過于常見、危害性不足夠大以至于人們習以為常的風險(俗稱“灰犀牛事件”),以及現實中極其罕見的、出乎人們意料、但一旦出現危害極大的風險(俗稱“黑天鵝事件”)則不夠重視。如在學院工作中,學生的人身安全風險屬于“黑天鵝事件”,如果不引起重視,一旦發生將會對當事人、家庭、學校等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而一個常見的學院網站信息錯誤在日常不會造成很壞的影響,但是在招生事件中將會演變成為“灰犀牛事件”,甚至可能引發法律糾紛。(三)風險處理。對任何風險因子的處置無外乎取規避、轉移、控制、自擔四種策略之一。一般而言,參照圖2的風險評價,可以對不同的風險因子施行相應的處理策略:對于發生概率較小、但是危害性較大的風險(即落入圖2的右半部分的風險因子),可以采取規避的方式;對于發生概率較大、但是危害性偏低的風險(即落入圖2的上半部分的風險因子),可以采取控制的策略;而對于危害性與可能性均小的風險,則可以采取自擔的方式,因為對于這類風險進行規避或控制所付出的代價甚至高于風險真正發生所造成的損失。當然,現實中需要根據風險因子的具體情況靈活處置。(四)風險監測。風險監控是指在常規運行中將預先識別的各種風險因子納入全程監督,謀求以最小成本去防范和化解風險。如果說風險處理是風險的后置策略——即一旦發生后的應對手段,那么風險監控則是風險管理的前置策略——即風險發生的預防與布控。事實上,構建學院的風險管理體系與綜合管理是密不可分的。首先是從領導到員工必須重視風險的管理,強化風險的意識,而其中領導的責任尤為重大,因為風險的識別、處理往往是自上而下的過程。其次,規章制度、辦事規則、內部控制制度等的完善是有效的手段,把權利關進制度的籠子才能有效降低風險發生的概率。而堅持院領導集體決策、“三重一大”必須經過班子決議、學院發展需征求教職工代表大會意見等,也是有效防范風險的措施。
三、結論
高校學院作為高校的二級機構,直接面向教學與科研的第一線。辦公室作為院級管理的中樞機構,在紛繁的教學、科研、事務管理中必然存在潛在的風險問題。本文對高校風險進行了界定,分析了院級黨政辦公室管理中存在的風險因子,并在校級剪枝的基礎上,構建了院級風險處理框架,對于加強院級風險管理意識、提高管理水平具有積極的意義。
作者:楊克儉 單位:武漢大學測繪學院
- 上一篇:教師績效考核目標定位和方法
- 下一篇:IT項目開發風險管理探析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