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關懷在民法的應用策略
時間:2022-07-17 04:27:46
導語:人文關懷在民法的應用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人類文明進程的進步,人們已經具備了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在法治社會中,需要賦予法律以人文意味。民法的各項內容與人民的實際生活密切相關,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個人在社會所受到的尊重、理解和自由。結合時代精神,需要更新民法的時代內涵,在民法中應用人文關懷就是一個很好的辦法。本文主要從三個方面來闡述人文關懷在民法中的應用。首先是充分了解民法和人文關懷各自的內涵以及相互聯系,其次是講述在民法中應用人文關懷的策略。
關鍵詞:民法;人文關懷;應用;策略
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社會的主體,同時,也是法治的主體。治理國家需要借助法律工具,治理國家同樣需要人文關懷。民法的設立就是為了保障人民的權利和自由,民法服務于人民的日常生活,充分體現了人民的個人價值和個人尊嚴。在民法中應用人文關懷,既能保證社會的秩序,又能給予人民一定的自由,從而更好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
一、民法
民法是規范社會生活的重要法律,是調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律。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民法乃是“以法律形式表現了社會經濟生活條件的準則”。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中說過,“在民法的慈母般的眼里,每一個個人就是整個國家”。[1]民法為人民的基本權利撐開了保護傘。民法首先保障基本人權,使人的人格、人身、財產等的自由和尊嚴有了保障。從這個角度來看,民法更像是一部權利法,是一部從人民的“私權利”角度來出發而設立的法律。
二、何為人文關懷
從詞源學的角度來說,在我國,人文源于詞源《易傳》“小利有攸往,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與天文對舉,說的是宇宙人世要合乎一定的規律和秩序,從而延伸出真、善、美。[2]在西方,人文產生于文藝復興時期,在中世紀教會黑暗的統治下,人性的覺醒和復蘇產生了人文主義,人們呼喚人的各項自由,呼喚權利的保障。
三、在民法中應用人文關懷的策略
(一)把握民法與人文關懷的聯系。一方面,民法與人文關懷是相互聯系的。民法之所以被設立,是用來保護人們的合法權利和利益,這就是對人的一種關懷。民法并不是冷冰冰的制裁武器,在許多法則里面,民法都帶有“憐憫”的色彩,對于同一種行為,可能會因為一些主客觀原因而做出不同的判斷,這種通融就是一種人文關懷。因此,民法中是存在人文關懷的成分的,那么,為什么我們還要說在民法中應用人文關懷呢?這是因為,隨著文明的發展和進步,社會和人民素質的提高,人對于自由、平等的向往的定義已經發生了改變,舊時的有限關懷已經不能夠滿足人民的需求。另一方面,從民法的內容出發,我們可以發現,民法從抽象和具體兩個角度來促進人文關懷。首先,民法為人們具體的物質需求提供了相應的保障:人的生命健康權、財產權以及發展權都有相應的法條作為保障。在抽象的層面上,人們精神自由、人格平等等需求也在民法中得到了相應的滿足。(二)關懷環境,綠色生態。民法中的人文關懷不僅僅局限于關懷人民,還需要關懷、保護我們的自然環境。民法總則第9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這一規定從長遠的角度來說,依舊是為了人類的福祉來考慮的。在民法中寫入這一條,看似毫無意義,實則是宣傳保護生態環境、健康環保的理念,這對于國家和個人的長遠發展是具有極大地積極意義的。人類的生存與環境的狀態息息相關,可以說,人類與環境的命運是緊緊地捆綁在一起的。只有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才能夠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現在,為了追逐經濟利益,許多商家和企業不惜與自然為敵,不斷浪費資源、污染環境,這種“短視”的現象是要不得的。這也是為什么要出臺許多的法案來制止這種行為。在民法中規定保護環境,是將環境與人民放在同一高度,體現了對環境的尊重與熱愛。這也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講求的“天人合一”,也即我們要順應自然,遵循自然規律,保護自然,與自然共同發展。(三)尊重人格尊嚴。民法總則第2條規定: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該條將原來民法通則第2條所規定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修改為現在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看似簡單地把“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對調,但其中卻蘊含著深層次的民法基本理念的強調,那就是現代民法更為注重與關心人格尊嚴與人身關系的保護,因為財產關系的保護在終極意義上也是人的尊嚴價值。[3]人的自由和尊嚴是人之所以能成為人的一大因素,體現了人是社會的主體,因此,法律理應保障人的尊嚴和自由。世界各國都在宣揚保障人權,這是大勢所趨,在民法上的改動不僅僅是兩個詞的位置的微調,也表示了我國民法作為以日常生活為來源的法律更加明白自身的責任,更加關注人權以及與人權相關的一些法律事務。(四)關注弱勢群體。雖然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是社會的貧富差距仍然存在,社會中依舊存在一部分弱勢群體,包括“法律救助弱勢群體”。當他們想要尋求法律的幫助時,往往會受限于經濟條件或者是知識水平。因此,除了給他們送去物質上的溫暖和關懷,我們所不能忽視的是通過建立完善的法律援助體系,來給弱勢群體提供法律服務,當他們的權益受到侵犯時,也能夠有人為他們呼聲,保障他們的人權。這就是在民法中應用人文關懷。在立法的初期,考慮的對象是全國大多數普遍群體。在經過階段性發展之后,就應該考慮一些特殊群體的利益,這才是法律和政治人文性的體現。弱勢群體作為一個特殊群體,民法上面的基本保障有時候他們會因為種種原因無法享有。因此,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所說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他們身上是很難實現的。我們的民法要兼顧到這一部分群體,考慮到他們的特殊性,為他們設立相應的規定和機構,將人文關懷貫徹到底。(五)緊跟時代,著眼網絡。隨著科技和網絡的發展,出現了許多電商平臺,網絡支付、網上銀行。個人的資產開始電子化、虛擬化。人們開始在網絡上進行交流、溝通和交易,生活中許多司空見慣的行為,都會在網絡上發生,當然,網絡犯罪也時有發生。這就對法律提出了新的要求,哪些行為算是違法犯罪呢,怎樣進行管理和處置呢?時代帶給了我們機遇,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挑戰。近30年來,伴隨著互聯網大范圍的普及,網絡法經過探索、發展已經成型。世界各國當下競相發展的人工智能,似乎將成為引領未來的新的角力點。人工智能的核心是深度學習,離不開廣泛意義上的網絡互聯。而從法律的調整來看,人工智能法能否吸取互聯網法發展的有益經驗,將成為人類法律能否有效迎接人工智能時代的重要影響因素。民法總則明確規定了數據和網絡虛擬財產的保護,其第127條規定:法律對數據、網絡虛擬財產的保護是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這一規定,說明了我國對于公民的虛擬財產的保護,這種意識是先進的,是符合時代精神的。接下來民法要做的是將這一條規定進行具體化。這個保護是針對公民原有的財產權的補充呢,還是說是一個新的權利?保護的數額是否有明確的規定?不僅僅在網絡經濟領域,其他領域也是如此。這是大環境催生的民法的人文關懷更多地轉向數字化的空間,這是機遇與挑戰并存。
四、結語
在當今時代,我們必須在依法治國的基礎上進行人文關懷。我們要讓人民認識到,法律并不僅僅是制裁違法犯罪分子的武器,更不是將人們禁錮住的一個枷鎖。法律的出現是為了保障人民的利益和自由。要想讓人民具備這種意識,需要將人文關懷的理念應用于民法中,讓人民體會到法律的人文性與關懷性,重新認識法律的目的和作用。
[參考文獻]
[1]彭誠信.彰顯人文關懷的民法總則新理念[J].人民法治,2017(10):23-25.
[2]葉名怡.民法總則的現在與未來[J].人民法治,2017(10):26-28.
[3]王軼.民法總則的時代精神與中國特色[J].紫光閣,2017(07):89-90.
作者:劉紅軍 單位:山東華宇通律師事務所
- 上一篇:私有財產民法保護分析
- 下一篇:機電一體化故障診斷技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