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廣播節目研討論文
時間:2022-09-29 04:06:00
導語:農村廣播節目研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幫助更多的農民看上電視、收聽到廣播,國家廣電總局確定2005年為廣電系統的“農村服務年”。國家將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提高農村廣播電視人口的有效覆蓋率……讓廣大農民群眾能夠享受到、享受好基本的廣播影視服務,讓黨和政府的聲音更快、更好地傳入千家萬戶。
為幫助更多的農民看上電視、收聽到廣播,國家廣電總局確定2005年為廣電系統的“農村服務年”。國家將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提高農村廣播電視人口的有效覆蓋率……讓廣大農民群眾能夠享受到、享受好基本的廣播影視服務,讓黨和政府的聲音更快、更好地傳入千家萬戶。①廣播是對農宣傳的主陣地,由于縣級廣播電臺最接近農村,是對農宣傳的排頭兵,擔當著地方經濟發展中服務農民群眾的宣傳員的角色。“在服務性方面,地方媒體更具優勢。”②常熟市地處江南水鄉,經濟比較發達。常熟電臺領導對農村節目一貫重視,今年進一步強化了對農服務理念,提出農村節目要:“走進農業龍頭企業,走進種養殖大戶,走進農業生產基地,為農業發展服務,為農民增收服務,為增產增效服務。”我們為了扎實開展“三走進三服務”的活動,加大節目組織宣傳策劃,優先考慮對農節目的人員配置,由具有資格證書的播音員競爭上崗擔任主持,組成以節目部主任為首的報道組,充實采編播力量,提高對農節目的報道水平。同時把宣傳大片頭內容更新為:“種什么,養什么,不懂科技怎么行;買什么,賣什么,不問市場怎么行。拉著農民兄弟的手,跟著市場走。”制定詳細的采訪計劃,在唱好農村四季歌的基礎上更注重對農精品節目的打造。力求節目內容貼近三農,以農民需求為目標,做好對農宣傳的各項工作,并充分利用15萬只農村有線喇叭的陣地,緊扣本地農業經濟發展的脈搏,真實反映農民群眾的心聲,引導農民致富,培養新型農民。總結常熟臺對農節目的成功經驗,筆者就縣級臺廣播如何加強對農節目的服務性提出以下幾點思考。
1、注重本土內容,突出對農節目的“農味、農色”。
任何“三農”的節目都應該“姓農”,要貼近農民、貼近農村生活、貼近農業實際。為了對農節目內容的本地化,就要真正深入農村,靠近農民,從心理上走近農民兄弟,聽農民說話,為農民說話。農村生活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節目創作源泉,只有深入農村采訪,才能獲得我們對農節目的鮮活素材。借用一位受訪者的話“要做農民心目中的好節目,就讓你的身上沾滿泥漿吧!”當然,我們不必要求農村條線的記者和編輯每次采訪都腳穿膠鞋,深入田邊地頭,但是必須要求是來自農村一線的真實聲音,以保證對農節目的純正“農味、農色”。我們主動和市農林條線的專家緊密聯系,開設“農林專家走進直播室”,增加他們走進直播室的次數,進一步把增強為農服務意識落到實處。通過熱線電話,講解和指導農民朋友關心的話題,及時幫助農民解決生產中遇到的難題,向農民朋友傳遞第一手生產技術方面的信息,解決農民朋友的實際困難,內容涉及作物栽培、植保植檢、水產養殖、農機推廣、畜牧獸醫、家畜改良、漁政管理、種子繁育等各個方面,進一步突出該節目的本土特色,深受農民朋友的歡迎,聽眾來信、來電、短信咨詢踴躍。
從我市農業發展情況來看,目前已經形成了東部優質蔬菜、中部優質糧油、南部特色水產、西部瓜果草皮、北部綠化花木五大特色區域。雖然擁有2家省級龍頭企業、4個省級名牌農產品、77個無公害農產品,但是缺乏在全國叫得響的農產品品牌,在品牌的培育、宣傳、保護、發展等方面做得還不夠,難以適應我市農業實施戰略性調整、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今年年初,我市召開農產品品牌建設會議,邀請各界人士共同探討如何更好地發展我市的品牌農業,以品牌農業的發展,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針對這一情況,我臺對農積極配合,相應調整節目內容的報道重點,集中推出能夠代表常熟水平的名牌農產品,列出了我市農產品的名單,重點篩選出具有實力、具有代表性的產品進行重點報道,并且做好隨后的跟蹤報道,通過對外宣傳,使劍門綠茶、沙家浜陽澄湖大閘蟹等農業品牌,聲名遠播。這些品牌在縱橫市場的同時帶動了一批相關產業,激活了一方經濟。我們加大對本地農業品牌產品和企業的宣傳力度,目的是提高這些產品的知名度,促進品牌農產品的銷售,增加農民的收入,營造全市上下大力發展農業品牌的濃厚氛圍。
2、使用鄉土化的廣播語言,提高對農節目內容的有效到達率。
廣播人要有一種職業習慣:讓聽眾一聽就懂,而且不費力,就能聽懂。中國傳媒大學曹璐教授說過:廣播節目的聽覺效果是在分分秒秒的有效傳播中的累積中實現的。那么,如何提高農村節目內容的有效到達率,關鍵是讓農民朋友聽得到、聽得清、聽得懂,節目內容才有可能成為有效信息。首先是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讓廣播的聲音能夠傳到農民朋友的耳朵里;其次是主持人的口齒清楚,編輯的文稿短小精悍,文字簡潔生動,符合廣播語言傳播規律;再次要適合農村氛圍,聽眾聽得懂。總之,對農廣播語言的通俗化、鄉土化就是我們特別要注意的問題。我臺對農節目非常注重對農語言的鄉土化,盡量不使用時髦詞匯,更不去盲目摹仿。尤其是《鄉村故事》小欄目盡量使用農民自己的語言,符合他們的說話習慣,農民朋友聽起來容易,接收節目內容容易,解碼、理解也容易。這檔小欄目每期10分鐘,選擇那些故事性很強,對農民有啟發的有關三農的新事,讓農民自己“說農村人,說農村事,聽聽我來說故事。”通過錄音采訪真實記錄農民朋友的樸實故事,讓故事來說話,從而提高農民市場觀念、法制觀念、競爭觀念、創新觀念。如何讓黨和政府的三農政策深入地傳播到農村千家萬戶,我臺精心制作的農村養老保險廣播劇對此就做了有益的嘗試。據初步調查,常熟現有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近20萬人,其中農民老年人口占70%左右。從去年開始,常熟市委市政府啟動了“陽光工程”,對年滿55周歲以上的女性農民和60周歲以上的男性農民發放社會養老補貼金,凡是子女參保的對象,每人每年將分別獲得800到1000元的補助金額,僅此一項,市財政去年就拿出了1.5億元專項資金補貼老年農民。事實上,老年農民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他們的基本生活問題。如果按每人每年4000元的基本生活保障計算,就得投入5億多元的資金。顯然光靠政府負擔是不可能的,必需動員社會、家庭等各方面的力量共同來承擔、共同來解決老年農民的生活保障問題。為此,我臺推出了農村養老保險廣播劇,目前已經錄制了30集,每集10分鐘,劇中擔任主角的是家喻戶曉的當地演員,使用的是當地方言,這種形式農民喜聞樂見,比較接近農民的思維方式,農民朋友聽得親切,也容易接受節目內容,目前我市的農村養老保險覆蓋率已經達到85%。
3、宣傳農民身邊的典型,增強對農節目的貼近性。
目前常熟市農村呈現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喜人局面,而且在農村經濟建設中出現了許多典型事跡,涌現出許多種糧大戶、蔬菜種植大戶、奶牛養殖能手、特種水產養殖戶等致富能人。這些“農業狀元”各具特色,有的善于學習,與時俱進,積極轉變觀念;有的成立合作經濟組織帶動一方農民致富;有的把農產品深加工,產業化經營農業;有的積極開拓國際市場把產品推銷到國外。為了樹立典型,讓更多的人知道他們的先進事跡,我臺推出了《致富農家》小欄目。《致富農家》時間長度為25分鐘,邀請“農業狀元”,走進“致富農家”,暢談“致富經”。主要介紹我市的致富典型,宣傳農村致富帶頭人,為農民朋友傳遞致富信息,傳授致富經驗。側重介紹農民創業經驗和農村生產養殖等各個領域行家里手的創業致富過程。我們提前做好采訪工作,列出詳細的提綱,圍繞創業者如何選擇創業項目,如何面對市場風險,如何改變陳舊的理念等內容重點展開。另外針對嘉賓從事的項目,搜集一些相關信息,在和嘉賓交流時穿插介紹。節目結束前十分鐘留給聽眾,讓聽眾和嘉賓直接交流。2004年3月27日,國務院總理踏著春風視察全國文明村常熟支塘鎮蔣巷村。溫總理查看了土地復墾復耕的現場,又走訪了種糧大戶等人。總理既肯定了蔣巷村土地的復墾復耕,又高度贊賞了村書記常德盛。我們及時抓住這一機遇再次做專題,常德盛是全國優秀共產黨員、黨的十六大代表,雖然在節目中多次介紹過他的先進事跡,但是這次報道的信息鮮活,角度不同。通過總理和普通農民的親切交談,傳遞出了農民朋友最關心、最感興趣的信息:國家重視農業,種糧食照樣能致富。借助蔣巷人的親身經歷,再一次謳歌了常德盛這樣一位全心全意為村民服務的致富帶頭人。
婦女能撐半邊天,在農村建設中同樣也涌現出許多婦女能手,每周一期的《農村婦女》小欄目也就應運而生,該欄目與市婦聯常年合作,主要是采寫我市農村女性的創業歷程,從細微實處反映我市農村婦女的巾幗風采,反映她們如何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比如:全國勞動模范、常熟市夢蘭村黨委書記、江蘇夢蘭集團董事長錢月寶,她以驕人業績,譜寫了一曲共產黨員的奉獻之歌。30多年來,她扎根農村,帶領村民艱苦創業,開拓奮進,把一個靠2萬元貸款起家的村辦作坊式小廠,發展成為中國家紡行業的排頭兵;把一個貧困的村莊建設成為“中國十佳小康村”。節目中主要介紹她在致富道路上如何迎難而上;在不平坦的創業之路上怎樣克服困難,經受企業倒閉的考驗;怎樣從一位普通的農家女,成長為中國“十大女杰”,從而以她的榜樣力量來激發農民朋友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我臺對農節目中的《致富農家》、《農村婦女》等小欄目都是介紹農民朋友身邊的人、身邊的事,符合聽眾的心理接近性。通過我們的報道,激發農民致富的欲望,為農民致富創造良好的輿論氛圍,為農民致富提供實實在在的服務。
4、樹立平民意識,增強對農節目的溝通能力,縮短城鄉“信息溝”。
對農節目要有“平民情結、平民視角、平民內容。”傳播方式不應居高臨下,不要故作高深設置過高的接受門檻,要針對農村受眾的接受水平,體現節目的大眾化、通俗化、易受性、趣味性。要杜絕用城市的思維和口吻做農村節目,記者要具有平民情結,心系農民,帶著感情,努力做到讓渴望致富的一家一戶成為忠實聽眾,讓農村人喜聞樂聽,讓城里人也感興趣。隨著農民生活狀況的改善,法制意識不斷提高,農村里出現了許多熱點問題,比如:農民宅基地歸屬問題、離婚財產分割問題等等。為了讓法律走進農家,讓農民朋友得到法律保護,我們與有關律師事務所聯合,共同創辦了《農村法律直播室》欄目,常年邀請資深律師走進直播室,通過具體案例解釋相關法律條文,以農民朋友的視角與之近距離交流,解決農民朋友在實際生產生活中的法律難題,維護其自身權益。“律師說法”受到了農民朋友的歡迎。
美國社會學家M•羅吉斯在《鄉村社會的變遷》一書中談到發展中國家農村發展的教訓時說:“對農民缺乏了解造成了很多發展規劃的失敗。”③這種教訓在對農節目的宣傳中同樣應當引起足夠重視。如果對農民朋友的不了解就會造成傳受雙方的隔閡,進而形成農業信息流通的瓶頸。其實,媒體和受眾之間本身存在著信息盲區,要想讓廣播和聽眾之間的交流能夠暢通無阻地傳播交流,就必須不斷提高對農節目的溝通能力,溝通的前提是聽得懂、易接受,讓那些少數人才能聽懂的專業語言,變成廣大聽眾能夠聽懂的大眾語言。比如天氣預報,在整套節目中已經安排在黃金時間固定播出,但是對農節目中仍要重視天氣預報的播出。因為,農民朋友對天氣預報的關注度極高,他們最為關心的是與他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信息。為此,在對農節目中我們對天氣預報進行了深加工,避免一些專業術語,在播報天氣預報的同時介紹健康指數、農事建議,這樣一來就使單純的氣象信息包含了人文關懷和農業服務信息。一般人關心天氣預報只是想知道今天天氣如何,需不需要帶雨具,要不要把衣服晾在外面;而農民朋友則更多的是關心天氣背后的深層次信息,今天的天氣對莊稼會產生怎樣的影響;什么天氣適合播種、施肥;什么樣的氣溫容易滋生水稻病蟲害等需要及時防治;如果天氣可能發生變化,我們還要及時提醒農民提前做好準備。目前農民朋友對信息的需求非常迫切,隨著農業科技的進步,新技術層出不窮,需要農民及時掌握,即使春耕秋收這樣的常規農事,也會因為氣候的變化等,需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天氣預報雖是廣播語言中最常見、最為簡單的詞語,但農民朋友對它的關注度卻比較高。總之,在對農節目中盡量使用簡單的語句闡述對農理論,滿足農民朋友的實際需求。
5、利用廣播轉播車的優勢,通過現場直播搭建交流平臺,增強對農節目的吸引力。
在采訪中我們深切地感受到:農民朋友現在最缺乏的就是先進的技術,種什么、養什么、怎么種怎么養,怎樣能夠有一個好的收成,這些是農民朋友迫切想要知道的。常熟地區的農民朋友常常利用趕集的機會自發組織交流;農林部門也經常送科技下鄉,或者開辦各類培訓班;這兩者存在著一些局限性,彼此交流受到一定限制,于是,我們利用廣播轉播車的優勢,服務農民,和農民面對面。廣播轉播車可以擴大傳播范圍,打破地域的局限性,避免人員分散性。通過電波能夠使不同地區的農民在同一時間收聽到專家對一些共性問題的集中解答,另外對一些個別問題再到實地手把手指導。從1999年開始,我們每年都要舉辦一次“致富農家”大型科技下鄉現場直播活動,精心選擇直播現場,所選地點既要具有特色又要具有榜樣的示范作用。在科技下鄉現場直播活動中,我們的具體做法是:邀請本市農林局推薦的專家以及江蘇省農科院的專家,現場介紹種植、養殖業方面的知識,送科技到農家;現場接受農民在種養殖方面的技術咨詢,還接聽聽眾熱線電話的咨詢,滿足農民朋友的咨詢需求;現場發放農業推廣適用新技術等方面的資料,并進行有獎問答,活躍氣氛;派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把農業技術直接送到農民兄弟的手中,手把手指導。廣播轉播車的流動宣傳在廣播與聽眾之間架起一座連心橋,提供一個交流溝通平臺,讓專家和農民直接交流。通過大型下鄉活動為農民朋友提供種養信息、種養技術以及有關農業的政策等等,不斷提高農民的致富本領,最終目的是讓農民得到看得見、學得會的實惠。農民朋友親切地稱:電臺轉播車就是科技大篷車。
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是廣播節目實現針對性、時效性、提升節目吸引力感染力的根本途徑。我們縣級臺對農廣播具有廣闊的天地,只要我們踏踏實實履行“三貼近”原則,牢固樹立為農業、為農村、為農民服務的強烈意識,始終奉行對農節目的宣傳宗旨:服務農民朋友,辦給農民朋友聽,讓農民成為主角,把農民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對農廣播一定能夠大有作為。我們要站在農民朋友的立場上,圍著農民轉,順應農民心,貼著農民干,全心全意為農民服務,以鄉土化的語言和喜聞樂見的形式,用心去體味,把對農節目說得通俗易懂,說得風趣動人,讓農民快樂、喜歡,讓對農廣播節目真正成為農民朋友的知音。
- 上一篇:農業產業化建設大會的講話
- 下一篇:市畜牧生產及動物防疫工作現場會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