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流媒體在臺灣電視劇發展的作用
時間:2022-04-09 11:03:30
導語:國際流媒體在臺灣電視劇發展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臺灣電視劇行業曾推出過許多經典電視劇,但隨著大陸生產力的蓬勃發展,影視產業迎來發展大好機遇,觀眾的觀看習慣和審美趣味也隨之轉變,傳統臺灣電視劇的收視“神話”在大陸電視劇、日韓劇等沖擊下日益破滅。隨著國際流媒體的不斷發展,在其資本的加持下,臺灣電視劇的發展出現了新的契機。通過采用在線式參與觀察以及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法為主要研究方法,與15名大陸觀看國際流媒體“落地”臺灣劇作的用戶及5名海外華人用戶進行對話,探究處于不同空間的用戶對于國際流媒體“落地”臺灣的劇作的看法。
關鍵詞:國際流媒體;臺灣電視劇;深度訪談;發展契機
一、引言
隨著人類社會連接度提升,個體與網絡的深度互聯,流媒體的出現,打破了用戶長期以來的固定定期的收看習慣,使得用戶的收看行為呈現一種隨時隨地、深度互動、私密化的特性。在海外,流媒體應用一時間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其廣泛涉足于網絡直播、融合新聞生產、遠程醫療等領域。NFLX(奈飛)公司、PandoraMeda等國際流媒體公司的發展勢頭迅猛,在大陸,芒果TV、愛奇藝和優酷的發展前景十分令人看好。這些流媒體平臺從一開始參與電視劇制作,就以內容走向和優質出品為目標,立足于臺灣電視劇行業豐富的制作經驗和對受眾口味的精準體察,電視劇制作上也出現了《想見你》《我們與惡的距離》《誰是受害者》等精品的爆款。通過關注這些爆紅的臺灣電視劇作品背后的觀看模式、內容生產模式、用戶體驗變革等,分析流媒體技術的傳播發展為臺劇發展提供的新思路。(一)研究緣起:新媒體時代下臺劇發展的媒介語境。從上個世紀的末期到本世紀的初期,臺灣的電視劇處在發展的巔峰時期,尤其是言情偶像劇和家庭倫理劇,從臺灣飄揚到大陸,掀起了一股收視的熱潮,前有如由瓊瑤小說改變而來的《青青河邊草》《一簾幽夢》《婉君》等,繼而是自制的浪漫青春偶像劇《流星花園》《放羊的星星》《王子變青蛙》《星蘋果樂園》等。到了今天,臺灣的電視劇在大陸影響越來越微乎其微,不少臺灣的優秀導演、編劇和演員開始轉向大陸發展。臺劇“巔峰時代”落幕的背后,是新技術作用下的影視行業版圖的重塑。其中,在網絡時代成長起來的一代“數字原住民”(MarcPrensky,2001)對其的變革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在數字技術浸潤下成長的年輕用戶,在精神層次和審美趣味上和上一代迥然不同。他們在新技術的變革與社交媒體的連接中逐漸長大,日益成為影視文化消費的主導型力量。這一群體相較之前,更為個性、獨特和帶有強烈的“自我意識”,故而其對文化影視的消費習慣更加不確定性和多元化,從前的那些影視創作思維已經明顯不適合他們。臺灣電視劇在這種新浪潮的裹挾下,展現了其發展后勁不足的一面。以臺灣各大電視臺收視前三的電視劇來看,前三甲跳不出鄉土劇和偶像劇的窠臼。很多臺灣本土的電視劇,都帶有強烈的地域特色,有些甚至加入閩南語對話,有些對話更是基于方言的基礎上才能理解。這讓語言和背后的需要“解碼”的地域文化,成為了近些年來臺灣電視劇進行影視傳播時,效果不如人意的重要原因。隨著臺灣電視劇產業的式微,許多臺灣的優質演員紛紛轉向大陸發展,與此同時,許多資本的外流,也給臺灣電視劇的發展造成了極大的打擊,使得許多合拍劇,主導權也讓渡給大陸的影視制片人。地域因素的受限,使得臺灣的電視劇拍攝只能借助影棚,這也造成了在選題上,只能選擇一些能夠小成本制作的類型,其生產空間無法架構起宏大敘事場景的電視劇。同質化的內容和2021年第3期(總第199期)2021年第三期不夠精美的制作,顯然已經難以滿足當代觀眾的審美需求。為此,臺灣導演王小棣牽頭,聯合其他導演和投資人,進行了新的嘗試——“植劇場”。“植劇場”第一季共有8部,分別以“愛情成長”“靈異恐怖”等為主題進行拍攝,合計52集。盡管“植劇場”的出現吸引了一波目光,可是這種新奇感不能力挽狂瀾,除了《花甲男孩轉大人》收視不錯外,其他劇作反應平平。不久之后,HBO、Netflix、FOX等國際影視“巨頭們”的到來,讓原本衰頹的臺灣電視劇慢慢恢復了生機,雖然尚且不如亞洲其他地區的市場鼎盛,但在海外資金和配套新模式的加持下,臺劇的作品風格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臺灣的電視劇與HBO、Netflix、FOX等國際影視“巨頭們”的合作,使得臺劇的敘事和蒙太奇風格更偏向國際化,傳統的“慢節奏、長鏡頭”的拍攝手法被拋棄,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快節奏的剪輯和隨時閃現的特寫鏡頭,比如奇幻劇《通靈少女》。此外,還出現了《我們與惡的距離》《想見你》《誰是被害者》的爆款精品電視劇,其中2019年末開播的《想見你》相關話題多次登上微博熱搜,豆瓣打分達9.2,引起了網友對新環境下“臺劇復興”的廣泛討論。事實上,隨著大陸影視內容供給力的增強,也出現了劇情注水、劇集冗長和大量植入廣告等問題,例如本文所訪談到的一位臺劇觀看者提到,她喜歡看臺劇而不看大陸劇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臺劇劇集短小,有著明顯的緊湊精簡的優勢,平均每部只有6~7集,每集90分鐘。這樣不僅劇情緊湊,還可以讓觀眾在精簡的劇情里高度集中精神,從而感受到電視劇內容所帶來的精神享受。臺劇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新現象新問題,同樣也對大陸影視市場的發展變革具有啟示性意義。流媒體作為一種流式媒體,通過流式傳輸的方式,將經過處理后的視頻、音頻、文字等以數據包的形式傳輸到網上,用戶通過打開特定App/網絡平臺進行自行解壓就可以在設備上進行觀看。[1]本質上,流媒體是一種新興的媒體信息傳輸方式,而不是一種新的媒體。以觀看網絡視頻為例,用戶在采用這種技術的平臺上,不必等到整個視頻文件全部下載完畢才可觀看,只需要幾秒或者數十秒的緩存時間就可以在相關的平臺上進行點播和觀看。流媒體“落地”臺劇顛覆了傳統臺劇的生產傳播邏輯,使得傳播者與用戶形成較高的互動層次,在潛移默化中強化對用戶的粘度和情感認同、身份認同和社會歸屬。(二)研究方法。通過采用在線式參與觀察以及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法為主要研究方法,與15名大陸觀看國際流媒體“落地”臺灣劇作的用戶及5名海外華人用戶進行對話,探究處于不同空間的用戶對于國際流媒體“落地”臺灣的劇作的看法。訪談15位大陸觀看國際流媒體“落地”臺灣劇作的“粉絲”受眾,通過他們自我闡述關于接觸新臺劇之后的個人故事,對契合研究主題的訪談內容進一步提問補充,最終整合成完整的文本。因地域的限制難以實現全部的面對面訪談,因而本研究5名海外華人用戶的深度訪談通過網絡社交媒介(如微信、QQ、WhatsApp等)完成。本文研究者共20名,均為相關臺劇的“忠實”粉絲,共整理出20份完整具體的訪談文本,涵蓋觀看新臺劇受眾直接的生命體驗資料。訪談文本包括:訪談他們是怎么觀看臺劇的;他們在觀看臺劇中的感受;他們對劇作最深刻的情節或者內容,如電視劇臺詞、角色行為、觀看時的心理感受;他們對于流媒體播放形式的感受等。這些訪談對象均為90后,平均年齡22歲,學生群體偏多,男性4名,女性16名。他們均至少有半年以上觀看相關臺劇的經驗,一般情況下平均每周1~2次,每次1~2小時。
二、流媒體傳播視角下的新“臺劇”用戶
下文呈現的訪談資料中,A1-15代表大陸觀看國際流媒體“落地”臺灣劇作的用戶,B1-5代表觀看臺灣新劇作的海外華人用戶。本文立足于所有受訪對象的訪談文本,根據代表性大小來選擇性呈現。(一)觀看“場景”的顛覆。國際流媒體對于臺劇的發展,最立竿見影的就是完整的平臺優勢。由于流媒體傳播的多樣性,觀眾的觀看行為可在大至十幾寸的電腦小至幾寸的手機屏幕上完成,這是外在私密空間的延伸。相較于電視觀看環境,手機、電腦等新的傳媒媒介顯然更具有私密性[2],且流媒體無需經過下載這一行為,只需打開網絡進行緩存,不久后就可進行即時觀看。人對于手機的獨自占有性使其可在任何私密環境中“觀看”。在流媒體技術發達的時代,也給臺劇的平臺投放提供了新的契機。A1是大陸一所高校本科三年級的學生,前段時間剛剛追完臺劇《想見你》。她表示:我很小的時候追臺劇,像《放羊的星星》這些,都是去買碟或者看電視。聽到的這些臺劇,要么是朋友推薦比較好看,要么就是愛奇藝這些上面推的,比較好的就是打開愛奇藝、優酷這些可以直接觀看,也不用下載這么復雜,非常方便。現在的話,應該很少有人用電視追劇了吧。A2是一個很內向的女生,平時喜歡躲在房間里看電視劇和小說。她表示:我認為看小說和看劇一樣,是非常私密的事情,除了看到精彩的情節想主動和一起追劇的人分享外,我還是更享受一個人拿著手機,默默追劇。A3是一名研究生,24歲。她表示:我平時時間很碎片化,追劇也是有空就看,很少看電視,看手機居多。現在網上追劇很方便,不用像以前一樣,要到電視機前定時定點地守著。而且在平臺上也可以花錢提前點播。A4是一所高校本科大二的學生,她表示:同一個劇的話,就算有電視我也不會用電視看,現在應該沒有人用電視追劇了吧,用手機追劇還能邀請小姐妹一起來,無聊的時候就打開彈幕也很快樂啊。流媒體技術的出現打破了傳統“觀看”行為的物理空間和社會情境,將電視劇觀看這一“公共空間”下的行為變得更加個性化、私密化,并發展成為一種放松身心的娛樂方式。“小屏化”的觀看行為貫穿于青年群體的日常生活經歷之中,成為不可替代的功能性組成,一方面可以滿足用戶群體突破時空的界限達到即時接收、即時觀看、即時娛樂的訴求,另一方面流媒體技術線上連接也使得不同物理空間的用戶產生關聯與互動,達到虛擬性陪伴、溝通的效果。(二)用戶導向強化互動認知體驗。從信息接受流程發力,流媒體平臺兼容了“觀看+互動”這兩大行為,這在電視劇傳播中是非常重要的。這種鼓勵創作與分享的行為,有利于突出特色,兼容消費便利與感受需求。通過觀察和訪談發現,以觀看新“臺劇”為例,受訪者對相關臺劇內容的接收已然不滿于傳統的劇作“內容”接收,脫離于劇作之外,用戶對相關主演的私人領域也更為關注。在品牌傳播方面,流媒體技術平臺擁有規模化、工業化的專門媒介部門、人才儲備等內容產出資源,能夠建構起更多的相關話題,在流量競爭中奪得更多曝光的機會。在臺劇《想見你》大結局播出之際,幾位主演還為觀眾奉上了“彩蛋”,與觀眾建立起一種親密互動的方式,強化了劇作的傳播效果。A5今年24歲,在一所職業學校畢業之后,就出來打工,平時很少出門。最多的時候,會在網上追臺劇。最近她迷上了《想見你》中的男主角許光漢。她會在閑暇時反復觀看,并在相關網站的彈幕留言參與討論,同時也會關注有關他相關話題的微博。A6作為一名大學生,該段時間一直在追臺劇《想見你》,她表示:現在每天基本上都會在微博相關的超話接著去關注(相關話題),有的時候看到有意思的內容也會去評論,希望他(許光漢)能拍更多好看的劇,反正我會一直關注他的。A7是一名應屆畢業生,正在投簡歷找工作,觀看臺劇是她放松的一種方式。她表示:其實在我這個年紀,說不大也不小,工作、婚姻、生存壓力隨之而來,但我也希望自己能遇到我的“李子維“(《想見你》中許光漢飾演角色),每看一次就覺得青春還在。A8是一名本科三年級的學生。她表示:臺劇青春片上的質量真的沒得說,每一次在手機屏幕上看到哥哥,就覺得整個人都蕩漾了,感覺他就站在你面前對著你笑,昏暗的生活都被治愈了!流媒體平臺的交融性,使得臺劇作為一個視聽結合的綜合性文本,能夠帶給觀眾全方位的感官體驗。人的身體作為一個微觀的主我與客我的結合的話語權力場所,在“凝視”的身體感官引發的快感中,人的社會性客我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本我的快樂。技術的變革帶來的傳播模式的嬗變,更迎合了用戶的體驗,使得臺劇自帶一種幻想與治愈的魔力。“既然欲望從沒有完全走開,個人發現可以想辦法用各種形式的幻想來‘偽裝’欲望的情感。換句話說,幻想讓個人‘繞過’了法律和禁令。把欲望‘偽裝’為幻想的形式,將不可避免地扭曲并‘隱藏’欲望著的愿望,但這個愿望總是存在,以便讓我們進入幻想的敘事。”[3]海納曼認為,幻想是人類擁有的一種與困難情境進行協商的一種調解方式,而通過流媒體傳播的臺劇,貼近用戶的“對話式文本”,能給觀看個體以共鳴并在現實困境中產生一種在幻想中“自我治愈”的力量。(三)敘事方式和話語體系的變革。盡管這些新興的臺劇保留了傳統臺劇中“愛情”的要素,但在敘事的方式和故事構建的風格上卻大相徑庭。在國際流媒體平臺商業資本的加持下,其劇作的視野也更加開拓,資金充足的基礎上,可以大膽進行創作,利用年輕人追求新奇、刺激感的心理,在內容生產和傳播形式上更加現代化、多元化。A9是一所高校本科三年級的學生,作為一名男生,他很喜歡最近上映的幾部臺劇,如《想見你》《我們與惡的距離》、《誰是被害者》等。他表示:如果這些劇只是講愛情的話,我肯定不會看的,里面的故事有邏輯、推理,比較好玩,加上有些會講到比較現實的社會問題,不幼稚,所以才去看。A10(21歲,本科生):臺劇不光是講愛情,一些現實題材也拍得很好,我覺得起碼比看“傻白甜”一些大陸偶像劇好吧。我覺得相比之下,一些大陸劇的創作就很臉譜化,好人好到自帶“圣母光環”,壞人就壞到不行,甚至有些劇情無法直視,至今不太理解這些劇為什么還能有市場。布爾迪厄認為“趣味會分類,也會去分類分類者。”[4]在網絡世界中,追劇群體之間也通過觀看選擇這一行為,作為一種區隔于其他群體的方式,以彰顯自身的不同之處。臺劇在敘事體裁上的多元化、引入的縫合對現實問題折射與思考的相關內容,契合了年輕觀眾挪用一定文化符號為自己創造意義、身份和自我認同的心理需求。隨著社會經濟的巨大變革,人們的價值觀和審美觀隨之發生變化,在這種社會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一代數字青年,對于傳統的電視敘事模式有了更加批判性的認識,傳統的臺本風格已然不適于他們的審美認知。而爆紅的新臺劇,無一例外地都拋棄了這些傳統的元素。這些新臺劇和大陸的電視劇或者網劇相比,一般只有二十多集,精簡緊湊,貼合用戶的收看心理。此外,臺灣地區在文化作品,尤其是影視作品上更注重以內涵打動用戶,以產品的人文價值突破文化背景的差異。在臺詞設計方面,近些年來,在內地大火的臺劇,無外乎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其拋棄了傳統臺劇中,過度渲染和煽情的臺本風格。煽情是正常的渲染感情,使得故事的情節和內涵更加打動觀眾,但是矯情則是違反常情,虛假造作,令人不適。在訪談中,受訪者也表示十分討厭像傳統臺劇中矯揉造作的臺詞。A12,男,22歲。他表示:女朋友喜歡看,又不能沒有話題,只好也去看看播了啥,對我來說不長,能接受這個長度,再長就沒耐心看了。A14,女,21歲。她表示:因為我看的臺劇不討厭吧,他們說話挺正常的,就不是像之前瓊瑤那種,比較造作的風格。很真實的情感。現在比較好的臺劇,都比較真實地打動人,比如《我們與惡的距離》,能給人很多思考的空間。內地這種題材很少,基本就是情啊愛啊,看多了就不怎么想看了。A15:說實話,像臺劇十幾、二十來集,在白天學習工作很忙的情況下,我最多熬兩三個晚上就能刷完了,也不用浪費我很多時間去追,真的不要太友好。B2,女,22歲。她表示:于我而言,現在大陸劇真的太長了,我的生活節奏又很快,學習和工作時間又非常寶貴,如果要追大陸劇,我就容易停不下來,太長的話我的個人休息時間又被嚴重壓縮,所以權衡之下,我會選擇短一點的臺劇。同時也要看到,隨著媒介技術的發展,我們進入了“地球村”的“脫部落化時代”,互聯網將不同空間的個體連接起來,人們對于時間有了更加獨特的感受與體驗,即出現“時間焦慮”的現象。人們需要文化影視內容來滿足自身的消遣性需求,但機械鐘表發明下時間精確到分秒,時間與資本的結合成為一種商品,賦予人們前所未有的“浪費時間”的心理緊張感。在這樣的背景下,影視生產的時長也成為影響觀眾接收的一個潛在的影響因素,新臺劇自身的特點,無形中契合了人們對于“放松時長”概念的詮釋,因而得到較好的傳播效果。
三、臺灣電視劇在“國際流媒體”趨勢下的發展路徑
(一)生產內容。臺灣地區的電視劇收看者,已經對電視劇保有較高的知悉度,在本土已經形成穩固愛好受眾社群。可是應當看到,當臺灣本土市場漸趨飽和,要想挽救臺劇的頹唐之勢,就要進軍更大的市場。A13:其實最近火到出圈的幾部劇都挺不錯的,我就是希望能做更多優質的產品出來,因為我已經劇荒很久了。優質的電視劇肯定有市場,你想想,大陸那么多觀眾,現在觀眾也不是那么好糊弄的,作品好不好觀眾心里跟明鏡一樣。當下,年輕人已經成為了文化消費的主力軍,針對年輕化的個性需求和更高要求的審美,臺劇生產的內容和投放的方式應基于對當下年輕人的觀看和消費行為的充分了解。通過流媒體技術打破傳統的電視劇收看方式,這也給受眾話語賦權,處在流媒體技術網絡端口的每一個用戶,都可以去觀看臺劇并生產內容,這就要求臺劇的內容生產,要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時、認識到文化上存在的“割裂”,在內容生產、傳播形式創新和文化價值認同三者之間找到一個新的平衡點。B5:現在有很多電視劇可以觀看,一打開手機基本上都可以收到大陸很多電視劇,我覺得臺劇要發展,肯定要好好做內容,做一些我們想看的內容,還有一些觀念,肯定得跟得上時代才行。(二)引進資本、培育人才。相較于大陸的影視產業發展,臺灣的影視產業在品牌傳播層面,其傳播策略更精致,影視制作經驗更加豐富成熟,擁有高度專門化、規范化的專門媒介部門、人才儲備等內容產出的模式資源,能夠高效準確地建構起統一有序的影視產業標識與風格。在國際流媒體不斷發展的今天,利用好這個突破口,通過引進資本、技術,加快自身人才的培育和輸出,就能在影視行業的流量競爭中奪得更多的推薦機會和曝光先機,為未來臺劇的發展提供另一種可能。A11:我覺得主要是人才的培養,像賈靜雯這些就很不錯,但你要進一步去細數臺灣明星,他們現在很多都轉向大陸發展,沒有這些優秀的演員,我覺得臺劇也很難像以前那樣輝煌,因為除了劇情好看之外,也得有觀眾喜歡的演員才行吧。(三)把握文化的溝通。文化是影視作品蘊含的歷史背景和深層次的價值觀,是一個國家/民族長久以來所形成的觀念的體現。[5]影視劇中所展現的不同民族特色,也是其區別于他者的亮點,但是如果過度的本土化,使得觀眾觀看時不能有效地“解碼”其情節和方言背后特定的文化涵意,那么認知上的區隔也會影響影視傳播的效果。臺灣電視劇要進軍到更廣闊的華語市場,在視野上就要更加廣闊,就要要注重去凸顯中華民族所共有的傳統文化價值和精神內涵。因一定的歷史原因,兩岸交流受到阻隔,影視作品作為一定社會現實的折射,也受到了多方面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臺灣影視的內容傳播。在未來,臺灣影視行業如何適應時展趨勢,如何處理好文化傳播與政治的關系,是臺灣影視發展的未來規劃中不可忽視的重要議題。B3是一名成長于大陸南方城市的海外留學生,她在課外放松時,會關注華語電視劇,尤其是臺劇。她表示:我本身長在大陸南方,從小也喜歡看臺劇。到海外之后,還是會持續關注,剛好如果劇的質量不錯,就會繼續追。在國內的時候喜歡看美劇、英劇,到了海外反而追起了華語劇,到了另外一個的文化環境,才知道自己原來還是非常認可中華傳統文化的。B1:有時候真的會非常懷念小時候看的臺灣電視劇,都忍不住有空的時候拿出來回味,覺得爺青回啊,真的,我很期待,我期待臺灣的電視劇能再創造出一些新的東西,不僅僅只是讓以前那些成為回憶的經典。(四)發揮自身的特色。臺灣電視劇的劇集精簡緊湊,以細膩的文化內涵和細節的洞察來產生共鳴,但是在新時期的影視劇創作應該努力去適應當今觀眾的審美習慣,既不能過度商業化而流于同質化,也不能丟失了自身的傳播風格特色。利用好國際流媒體的技術優勢,注重培育相關的影視、美學、技術人才,立足于目標市場精準發力,調動自身的創作積極性和成熟的運營機制,不斷去拓寬發展的可能性。B4:臺灣電視劇有一個特點就是,你一打開就知道這是臺劇,我怎么形容呢,就說給人的感覺和其他的電視劇是不一樣的,怎么形容,那種細膩的小清新,還有不經意流露的臺灣腔,收放自如的節奏,這些都很容易打動人。A8:我覺得臺灣電視劇不需要過分去模仿別人,做好它自己的特色就好了,它拍愛情片很有自己的一套,那就保持這種臺式小浪漫好了。
四、結語
新型臺劇的收視熱潮不僅是國際流媒體在數字媒介時代所帶來的發展模式的創新,也是對新媒介時代受眾觀看心理的準確把握。在后疫情時代,流媒體技術的運用會更加廣泛,流媒體技術在重塑影視行業發展格局的同時,也在改變著每一個個體的生活方式。期待在未來不斷創新的流媒體內容和形式,能幫助臺灣電視劇實現“破局復興”,其在發展中遇到的現實傳播困境對大陸影視業也同樣具有思考意義。
注釋:
[1]范俊輝,田斌,陳強.流媒體實時傳輸技術的研究[J].電子科技,2005(12):42-45.
[2]米甜甜.直播中的“觀看”邏輯——當下娛樂平臺的網絡直播現象分析[J].西部廣播電視,2016,0(16):8-10.
[3]陶東風主編.培文讀本叢書粉絲文化讀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54.
[4]布爾迪厄.區隔:趣味判斷的社會批判引言[C].朱國華,譯.陶東風,金元浦,高丙中.文化研究[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3:10.
[5]王雅妮.臺灣影視在華語文化圈的傳播嬗變[J].東南傳播,2018(6):13-15.
作者:王雨歡 單位: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 上一篇:新時代電視劇的創作與發展
- 下一篇:電視劇《山海情》的創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