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中小學德育研究論文
時間:2022-02-08 06:39:00
導語:外國中小學德育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日本新一輪中小學德育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從2001年開始的日本新一輪德育改革有著廣泛和深厚的背景。二戰以來,日本的德育經過不斷改革,取得了巨大的發展,成為日本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重要動力。然而,日本德育發展到現在仍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有:
1.道德教育當前處于傳統與現代的轉換過程中,出現了道德倫理標準失范的危機。歷史上具有濃厚封建色彩的“武士道”道德倫理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影響著日本民眾的言行,要求把個人的欲望克制到最低程度,摧殘人的個性。此外,日本教育半個多世紀來過分強調形式上的平等主義,造成了教育的整齊劃一。致使適應學生個性特點和能力發展的個性化德育一直沒有受到重視,在發展學生的個性和能力方面極為欠缺。
2.隨著核心家庭,少子化、城市化傾向的逐步發展,家庭和社區的教育作用有所下降。日本的大家庭制度在戰后瓦解,起而代之的是核心家庭和小家庭的盛行,中斷了傳統家庭價值觀的繼承。從社區的變化看,隨著社區居民之間交往的減少,社區對學生的關心程度也在降低。加之2000年日本的失業率為4.9%,完全失業者到達349萬人,因交不起學費而輟學的青少年不斷增加。在這種背景下,日本中小學德育出現了日趨嚴重的“教育荒廢”危機,主要表現為學生貪圖物質享受、欺負弱小、輟學、校園暴力和自殺率上升等現象。
科技的迅猛發展,經濟的全球化和社會的信息化等一系列因素,使日本整個社會正在發生著重大的發展。在這種情況下,原有的德育內容和方法越來越落后于時代和社會的發展,日本各界人士迫切要求新的德育改革。
(二)改革的主要內容
1.改革的方針和目標
2000年,日本教育改革國民會議首先提出了“培養人性豐富的日本人”的德育方針,隨后,在2001年文部省制定的《21世紀教育新生計劃》中得到認可。“人性豐富的日本人”的內涵,主要是培養學生自律、同情他人、熱愛自然、對超越個人力量的東西有敬畏之情、尊重傳統文化和社會規范、熱愛鄉土和國家的精神與態度。
新一輪中小學德育改革主要包括了六大目標:使學生擁有人的尊嚴,并對生命充滿敬畏;使學生既能繼承并發揚傳統文化,又能創造出具有個性的新文化;使學生為建立起民主的國家和社會做出貢獻;使學生能夠為國際社會的和平做貢獻;使學生能夠獨立做出自己的決定;培養學生的道德意識。
2.改革的主要措施
新一輪德育改革并非單純在德育課上進行道德知識的宣講和灌輸,而是充分發揮社會的德育功能。形成了以學校為中心,家庭、社區、企業等積極參與的全方位、多樣化的德育體系,并且采取了獨特的措施:
(1)圍繞“培養人性豐富的日本人”的德育方針,《21世紀教育新生計劃》提出了相關政策加以落實:認識到德育的原點在家庭;學校對德育不再猶豫;使全體學生進行社會服務活動;對問題學生的教育不暖昧;制定使學生遠離有害信息的法律,加強學校安全。
為此,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第一,通過多樣化的體驗,培養學生豐富的人性。在小學設置“道德科”、初中設置“人間科”、高中設置“人生科”等專門學科,并向學生發放《心靈筆記》作為德育輔助教材,配備“心靈教師”。同時,從2000年起開展學校德育體驗活動,將文化、體育活動提升為學校教育的支柱地位。為充實學生的自然體驗和工作現場的體驗等不同形式的體驗學習,修改《學校教育法》與《社會教育法》,促進學生在學校和社區的義務服務活動,建立年滿18歲的學生都能夠進行一段時期服務活動的社會性機構,以開展培養青少年社會性、綜合性的體驗活動。
第二,重新恢復家庭和社區的德育作用。文部省修改《社會教育法》,以充實家庭的德育作用,完善社會教育行政體制。為了重新恢復家庭的德育作用,日本在全國展開了關于家長育兒學習的調查研究,并制定面向各個家庭的教育手冊和家庭教育筆記。另外,為充實家庭教育的支持技能,導入教育休假制度,實施強化幼兒園和保育所之間協作的措施。為實現社區德育作用的再生,推行靈活運用空閑教室等社區交往交流事業,通過制定“教育日”等方式,推進社區對德育的配合,對學生自主性教育給予積極的幫助。
第三,營造有利于學生安心學習和成長的環境。為此,日本修改《學校教育法》,對問題學生采取適當措施。針對中小學生的問題行為,日本教育部門除了加強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使學生認識到尊重自己和他人生命的重要性以及加強學校與社會、家庭的聯系之外,在很多學校里還專門設立了心理咨詢室,為學生提供心理咨詢服務和情緒發泄的場所。經調查,設立心理咨詢室的學校,其逃學人數和暴力事件的數量均有較大下降。為使學生遠離有害信息,呼吁相關企業和電視臺制作無不良信息的節目,并研究和借鑒國外相關方面的有效經驗。
(2)為配合上述措施的有效實施,日本編訂了新的德育教材。新教材既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又注重以情感人。為使新的德育教材得以通過和廣為使用,編寫教科書時,除了認真執行大綱的各項要求,在選用資料和編寫方面還十分注重學生特點。以日本標準出版社出版的小學生教材為例,就有如下特點:教材內容簡明易懂,有些還是選自于學生中的優秀作文;內容豐富,體裁多樣,教材的內容聯系到家庭、學校、社區和社會,教材形式有故事、詩歌、寓言等;內容接近于學生的生活實際,許多事情都是日常生活中見得到的;教材不僅有教育性,還注意了趣味性,語言、插圖等方面具有兒童特點,可讀性強,受到學生喜愛,并易于被接受;內容注重以情感人、育人,寓理于情感之中。
例如,小學六年級道德課本中,以愛家庭為目的的教材《母親的化妝》一文,是一篇小學生的優秀作文。作者是一位農家子弟,作者從見到給病故母親送葬前的整容化妝,聯想到母親生前因家庭生活所迫從未化過妝(在日本,化妝是女性十分喜歡并經常做的事)。作者在回顧母親在生之年,是怎樣地不考慮個人享受,每日為家庭生活不辭勞苦,勤儉地操持家務,將全部的心血與精力給予孩子和家族時,對父母產生了強烈的感激之情。文章感情真摯,十分動人。
(三)改革的實施情況和取得的經驗
日本文部省最近公布了對全國3萬多所國立、公立和私立中小學校道德教育改革狀況的調查結果,從2001年啟動新一輪德育改革至今,中小學道德教育時間有所延長,小學每年的德育時間由改革前的33.9小時增加到35.3小時,中學由31小時增加到33.6小時。向全國中小學統一配發的《心靈筆記》的使用率超過了90%。其中97.1%的小學和90.4%的中學將《心靈手冊》作為教材在德育時間使用,超過90%的中小學在德育時間組織學生參加志愿者服務活動,在社會實踐中積極實施德育改革的具體內容。
此外,中小學各年級段還確立了不同的德育重點目標和全年的德育指導計劃。小學主要培養學生基本的生活態度,使其養成遵守社會規范、正確判斷好壞的習慣;初中重點培育學生的自主性和協作精神;高中則強調自立和作為國家、社會成員的自覺性,并對高中學生焦躁、煩惱等心理現象進行針對性的指導。整體上由淺到深、由身邊的小事到世間的大事、由具體行為到抽象理論,循序漸進、易于行動,使德育內容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由此,學生可以通過親身經歷身邊發生的各種事情,理解道德的意義,感悟德性的重要性,從而達到自我教育、健康成長的目的。
總之,日本新一輪德育改革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仍在實踐過程中繼續完善。經過戰后半個多世紀的改革和發展,日本中小學德育取得了許多舉世矚目的成績,具有其獨特的經驗。
1.根據社會需要調整德育方針
日本在深化教育改革的過程中,把加強德育作為一個重要課題。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臨時教育審議會明確提出了通過個性化的教育培養兒童“豐富的心靈”的教育方針之后,1994年的中央教育審議會繼承臨時教育審議會的思想,提出了培養“生存內力”的思想,強調培養兒童“豐富的人性”。第16屆中央教育審議會又以15屆的理論為基礎,主張充實“心靈的教育”,確定了培養兒童“豐富的人性”。進入新世紀,面對社會對德育提出的新要求,日本教育改革國民會議進一步繼承第16屆中央教育審議會心靈教育的思想,確定了“培養人性豐富的日本人”的方針。德育方針的適當調整,有效指導了德育工作的順利開展,確保了日本德育能夠不斷適應社會的變革,滿足人們對德育提出的新要求。
2.強調兼收并蓄的德育內容
當前,日本中小學德育的內容既關注世界的發展,又有回眸尋根的意識。日本對東、西方思想的大量引進和吸收,并不是簡單照搬,而是根據國情加以適當改造,徹底吃透和消化。與此同時,大力弘揚自己的文化傳統和民族精神,以適應日本社會的需要,把德育根植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中,不斷豐富德育的內容。
3.采取實踐化和活動化的德育途徑
在日本,培養學生道德素質的主要方式之一是開展一些特別的活動,例如班級活動、學生議會、社團活動、體育活動、田野考察和社會服務活動等。這些活動與德育課相輔相成,是開展德育不可缺少的環節。在這些特別活動中,力爭達成四個目標:
第一,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和諧發展,并充實其個性;
第二,要養成獨立和勤于實踐的精神,以實現生活的完善;
第三,加深學生的自我意識;
第四,提高學生實現自我價值的能力。
4.重視社會力量對德育的作用
日本教育界充分發揮社會團體、社區和企業的作用。利用大眾媒體對青少年德育進行宣傳導向。圖書館、俱樂部等公共場所經常開展各項活動,強化學生的道德意識。家庭德育是學校德育的延伸和繼續,是把學校德育落實到實際生活中去的一種重要形式。父母通過言傳身教,促使青少年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日本的家庭德育絕不是流于形式,而是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學校通常都發給家長記錄家庭德育的筆記本,家校之間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和溝通。日本也強調企業道德建設對學生的影響。在企業職員中形成團隊精神,形成團結協作、為集體奉獻的企業精神,營造良好的社會德育氛圍,通過提高職員的道德素質來影響學校的學生,進而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
5.小學和中學德育有很好的一致性和較好的銜接性
日本小學和中學的道德教育大綱,在內容結構上是完全一致的,都由目標、內容和計劃要求三部分構成。小學和中學道德大綱在內容分類及制定計劃的要求方面,都是一致的。具體表現為:小學和中學的德育都注重行為指導;小學與中學的德育內容既有統一的范圍又有明確的層次;小學和中學的德育都強調聯系學生、學校教育和社會實際,使得具有權威性的大綱既有相對的統一性,又有很強的靈活性。
然而,在取得上述成績的同時,日本的中小學德育也存在不可忽視的問題,軍國主義思想對德育仍然具有偽劣的影響。二戰后,日本對戰前軍國主義教育思想進行了較為深刻的批判、反省。1947年頒布的《教育基本法》明確提出:“教育必須以陶冶人格為目標,培養出和平國家和社會的建設者,愛好真理和正義、尊重個人的價值、注重勞動和責任、充滿獨立自主精神的、身心健康的國民。”但是,由于新保守主義的不良影響,日本的民主化德育并不順利。新保守主義的基本理念是恢復舊的國家觀與民族觀,強調日本民族的優越性和自豪感,帶有濃厚的軍國主義色彩。在新保守主義政治的引領下,日本的政治逐漸呈現保守化和右傾化,對中小學道德教育產生了不良影響。從20世紀50年代末至今,日本關于歷史教科書問題的政策和霸權主義思想的傳播等問題,都反映了日本軍國主義道德思想陰魂不散,對當前日本德育產生著消極的影響。
二、戰后日本中小學德育發展的簡要回顧
日本是一個非常重視德育的國家。二戰后,日本中小學德育經歷了逐漸完善、豐富的過程。戰后初期,日本根據美國占領軍對日方針的基本精神和廣大國民關于實行教育民主化的要求,廢除了戰前以軍國主義為中心的教育體制。1947年,日本頒布了新的教學大綱,以青少年的現實社會問題為中心,增設社會科,承擔了戰后初期對中小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任務。1958年,日本設置了專門的道德課,確立了德育課在中小學教育體系中作為獨立課程的地位。1977年,日本頒發了《中(小)學德育課教學大綱》,確立了德育的目標和中小學道德課的三方面共28個條目的教學內容,標志著德育課程設置的規范化。1989年,日本修改了中小學教學大綱,將原來的“智、德、體”改為“德、智、體”,把德育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還對德育內容進行了大幅度的調整。自此,奠定了德育在日本中小學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三、日本中小學德育對我國的啟示
如今,我國的德育存在著目標過于理想化、內容空泛、方法單一等亟待解決的問題。日本德育發展和改革過程中的合理因素,對我國的德育具有重要的啟示。
(一)學校德育應該以人為本,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
學校德育必須根據現實生活中學生個體不同的身心特點、道德狀況和道德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要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滿足學生現實生活中合理的道德需求。這樣既有利于學生對德育內容的內化,使學生的主體精神、道德思維和道德判斷能力得到提高,又有利于促進學生道德規范的自我建構。日本中小學的德育強調培養獨立的、具有主體意識和豐富個性的日本人,其目的是為了適應國際社會發展的需要。目前,我國在中小學德育中可以將培養學生的主體性作為一項重要的課題進行深入研究,以應對社會發展中出現的各種挑戰。
(二)在學科教學和課外活動中,融合德育的內容
借鑒日本德育的方式,學校德育除了開設專門的德育課外,還應在其他學科中加強對學生道德素質的培養,將其作為教學目標之一,使任課教師承擔起“教書”和“育人”的雙重職責,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能逐漸提升道德水平,成為既具備較高的科學文化素質,又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優秀人才。此外,學生參與課外活動的積極性普遍較高。因此,學校不應錯過在課外活動中提高學生道德品質的良好時機。合理設計課外活動,向學生提供更多道德實踐的機會。在實踐活動中體驗道德內容,學生會倍感親切,從而潛移默化地將社會對自己的道德要求內化為自身的內在品質。
(三)重視學生道德實踐能力的培養
日本中小學德育并不是把學生關在課堂內進行道德灌輸,而是注重讓學生接觸自然和社會,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增強學生的實際體驗,在體驗中豐富情感,鍛煉意志,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日本德育的目標之一就是培養學生的道德實踐能力。借鑒日本這一做法,對于我國克服重認知灌輸、輕能力培養的德育弊端,提高德育實效性具有重要意義。
(四)重視道德內化
日本中小學德育通過增加學生體驗的機會,加強師生的交流和溝通,著重在學生理解上下功夫,促進學生的道德內化,形成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我國中小學德育工作,由于受長期重灌輸、輕疏導模式的影響,導致了重教化、輕內化的德育弊端。借鑒日本這一做法,將有利于調動學生道德實踐的自主性和積極性,使學生的道德行為真正成為自覺自愿的主動行為,從而促進德育由教化向內化的現實轉化。
(五)構建學校、家庭、社區、企業多位一體的德育體系和網絡
這是日本中小學實施德育的關鍵方式。目前,我國借鑒這一做法,一方面要加強家校聯系,發揮學校對家庭的指導,使家長形成與學校一致的德育理念,掌握一定的德育技巧和方法。二是要充分發揮社區環境和企業環境育人的功能,充分利用社區和企業的教育資源,通過德育的多種組織形式,使德育的各項措施得到社會的支持和理解,創建良好的道德氛圍,形成塑造中小學生靈魂的德育合力。
參考文獻:
[1]夏鵬翔。日本戰后小學德育課程標準的制定及改革[J].課程·教材·教法,2003.2.
[2]陳丹。日本德育途徑與方法對我國德育的啟示[J].青年探索,2001.6.
[3]焦佩嬋。日本德育改革新動向——“心的教育”淺析[J].山西教育學院學報,2002.3.
[4]陳桂生。中國德育的若干理論問題[J].上海教育科研,2003.1.
[5]程晉寬。論日本道德教育的傳統及其面臨的問題[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3.10.
[6]呂可紅等。日本《21世紀教育新生計劃》評述[J].外國教育研究,2002.10.
[7]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組編譯。發達國家教育改革的新動向(第7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 上一篇:新課程德育功能探究論文
- 下一篇:幼兒德育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