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效果提升融合互促路徑探索
時間:2022-02-04 02:39:32
導語:高校德育效果提升融合互促路徑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過幾千年的長期積淀,有豐富的內涵,其包含的情、德、禮、義等核心理念,與現時代的社會發展需求聯系密切。在多種文化并存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的思想和信念不斷受到沖擊,利用優秀傳統文化開展高校德育,既能豐富教育內容又能提升教育效果。如何進一步發掘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價值,激發傳統文化活力,創新傳統文化教育方式,并與高校德育工作進行有效融合,做到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高校德育工作效果提升的相互促進,是高校面臨的新課題。
關鍵詞:傳統文化;德育;融合;創新
中華傳統文化有幾千年的悠久歷史,是中華文明的精華,黨的歷代領導人都非常重視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高校教育的發展。在系列講話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中華民族善于創造燦爛的歷史文化,更善于繼承與發展優秀的傳統文化”。[1]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經過歷史長河的洗滌、萬千錘煉而形成的優秀文化體系,涵蓋了中華民族優秀的思想觀念,反應了中華民族的優秀風貌、民族品格和道德精髓。如何選取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內容,應用于高校德育,有著重要的實踐價值。
一、優秀傳統文化內涵滿足文化認同需求
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再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越來越明確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的價值取向。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離不開思想道德和先進文化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斷提升發展的重要支撐,只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進步了、發展了、完善了,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才能相互促進、有機融合,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才能真正和諧。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首先要有文化認同,只有認可、同意我們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才能做到贊賞、發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文化認同的最終導向是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中華歷史上的國家興衰和朝代更替,體現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維系和促進民族團結、國家統一的巨大作用,也體現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性質上界定,應該是中華民族的勤勞勇敢、仁愛禮智、誠信愛國、謙虛互助以及與自然界和諧相處等優秀民族品格和精神風貌,也可以說成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優秀思想的精華。[2]中華傳統文化歷經幾千年的發展和積淀,是中華各族人民智慧的體現,是通過歷代思想家和文學巨匠的提煉而逐漸形成的文化體系。中華傳統文化是涵蓋現實生活與精神生活的有機整體,既有實質化的文獻資料,又有生活經驗的傳承,還有精神化的思想延續。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民族文化各有差異、各有特色,通過文化認同促進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繼而發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是中華民族精神,對社會的發展和社會和諧有著積極的影響。
二、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契合高校德育需求
高校思想德育工作的中心,是在引導大學生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幫助大學生更加正確和深入的認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涵義,從而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構建和完善個人的價值認知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具有明顯的時代價值,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取向相符。比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既體現了對個人的價值導向,也體現了國家和社會層面的價值導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以德化人”功能與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完美契合,因此在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載體開展高校德育工作時,既能很好的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能促進高校德育工作效果的提升。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高校德育工作需求的契合,主要體現在三點:一是優秀傳統文化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載體。中華傳統文化不僅蘊含著精神財富,還包含有政治、經濟、人文財富,通過開發和利用中華傳統文化,能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廣闊的教學平臺。二是優秀傳統文化能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豐富的資源。中華傳統文化是珍貴的歷史遺產,有多種多樣的物質遺產和非物質遺產,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資源。三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無可比擬的感染力。通過中華傳統文化能讓人們感悟我們國家的悠久歷史,以此開展德育工作能增強學生的主體感受。
三、優秀傳統文化的德育價值
(一)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文化自信”是綜合國力強盛的重要體現,也是我們國家提高國際話語權和建設和諧世界戰略思想的重要組成。在多元化競爭的當今社會,只有人們對自己國家和民族文化的強烈認同,才能產生文化自信,才能使國家在國際競爭中屹立不倒。通過開展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能讓大學生多維度的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精彩和魅力,從而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增強對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的認同,樹立文化自信。(二)培養大學生的家國情懷和愛國精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精華,而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精神,中華歷史長河中無數的先賢和志士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完美的詮釋了“愛國”的意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德、行、理、義等展示家國情懷的內容,是極好的愛國主義教育題材,應用到德育工作中,能引導大學生樹立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三)樹立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和理想信念。在悠悠的歷史長河中,是什么讓我們的祖國歷盡磨難而終又崛起?是什么讓我們的國家在改革開放和國家建設上取得非凡成就呢?是因為我們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有堅定的理想信念,而這種信念也是優秀傳統文化的真是寫照。運用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歷史教育,有助于大學生了解歷史發展的內在聯系,從歷史中吸取經驗有助于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理想信念。(四)引導大學生抵御滲透和明辨是非。在信息化建設高速發展的現今社會,大學生可以與各類信息零距離接觸,境內外的各種負面輿論正是利用信息便利沖擊著大學生的思想。在國家、社會和個體的價值取向上,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一致。在開展德育工作時,以優秀傳承文化引領社會思潮,發揮思潮的積極作用,同時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闡述,引導大學生學會比較和鑒別,提高大學生的認知,能幫助大學生明辨是非和抵御滲透。(五)幫助大學生完善自我和適應社會。中華傳統文化在個人修養、社會公德、為人處世方面和對于崇高人格的建立、進取精神的培養有著積極的引導作用。通過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可以引導大學生學會關愛和尊重他人,營造和諧良好的社會人際關系,從而提高大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
四、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德育的現狀
在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方面,國家和政府發揮著主導作用。也明確了高校在傳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中承擔的角色。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同時,高校在開展傳統文化教育中也起著推動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也存在一些問題。(一)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取得的成績。1.校園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氛圍濃厚。一是優秀傳統文化進課堂、進課程卓有成效。大學生德育主要是以思政政治理論課為主渠道來開展,長期以來高校對思政課程非常重視,將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政政治課程進行融合,激發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提升德育效果。二是優秀傳統文化與校園文化有機融合。高校通過建設校內人文景觀,通過學習生活環境的改善,使優秀傳統文化潛移默化的刻印于學生頭腦之中。通過依托學生社團開展節日、紀念日校園文化活動,使學生在參與活動的同時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和魅力。通過媒體宣傳,例如校園網站、微博、廣播站、宣傳欄等,定期開展優秀傳統文化宣傳教育。2.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基地初具規模。中華歷史上的名人和重大事件,造就了一大批的名勝古跡,觀訪名勝古跡通過了解附帶的名人軼事和歷史事件,能更生動的了解中華文化的發展和歷史。中央和地方政府歷來都非常重視對具有教育意義名勝古跡的保護和開發,建設了一批有著重大教育意義且軟硬件條件符合要求的教育基地。教育基地的建成,為傳播優秀傳統文化和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提供了有利條件。3.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方式不斷更新。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未停步和局限于傳統課堂面對面授課,隨著社會進步和時代變化,適時改進教育方式,提升教育教學效果。隨著多媒體、互聯網、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不斷發展以及視頻新技術的進步,部分有條件和基礎的學校和學習基地建設了VR展廳、網上展廳。借助現代技術的教育手段能更立體、生動、全面的展示教育內容,通過VR展廳和網上展廳展現優秀傳統文化,突破時間和地域的限制,展示高清圖片和動畫效果,讓傳統文化教育變得直觀形象、栩栩如生、深入人心,更能提高學習傳統文化興趣和主動性,從而提高了的教育效果。(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存在的問題。1.高校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時普遍存在的問題。一是教育力量不足。高校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多是依托思想政治課和校園文化建設開展,并沒有專業的傳統文化師資。教育者和活動組織者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不夠透徹,直接影響了教育效果。二是教育形式單一。在現實的優秀文化教育教學過程中,更多的是教師以灌輸式的方式講授相關內容,形式比較單一,使得大學生只能粗淺的了解傳統文化知識而忽略了對其內涵的領悟,從而影響了教育效果。三是教育不夠持續。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往往采取“一陣風”式的教育,未能形成合理有效的教育體系。四是教育內容不適應學生需求。大學生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對文化有著不同需求,而在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時往往會忽略學生的實際需求,對教育內容進行一鍋燴,從而導致學生不能很好的參與到教育過程中,進而影響教育效果。2.大學生自身存在的問題。一是對優秀傳統文化關注不夠。現今大學生多數為95年甚至00年后出生,其個性更為鮮明。隨著信息化建設的飛速發展,這個年齡階段的大學生較早地接觸互聯網,網絡和移動終端設備成了其展示個性化、多元化發展和了解信息的重要渠道。二是長期未接觸過良好的傳統文化教育。隨著經濟的發展,異地務工的情況越來越普遍,同時也造就了一批特殊的大學生,就是“留守兒童”成長成為的大學生。這部分學生因為在幼兒、兒童和少年時期,缺失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家庭教育。同時,在進入高校前的學習階段,大部分都是在為了升學而努力,就更難有機會系統的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知識。三是對傳統文化存在心理認知偏差。處于青春期的大學生由于心理發展和身體發育存在不平衡狀態,身體發育完全但是心智發展還不夠成熟,沒有形成較穩定的人格特征。很多大學生未能很好的認知理想、價值觀、人生觀等,未能認清學習是學生的主要任務,未能認知傳統文化對專業學習的促進作用,造成認知偏差和身份危機,忽視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
五、以優秀傳統文化為載體開展德育的原則
(一)以人為本原則。大學生是接受教育的主體,在以優秀傳統文化為載體開展思想政治活動的過程中,應該充分的考慮如何聯系學生實際情況,以充分發揮傳統文化的“育人”屬性,以“育人”為根本出發點,更有針對性的確定教育主題、甄選教育內容、設計教育形式、創造教育環境和選擇合理有效的教育手段,使之能充分調動大學生參與教育教學活動的積極性,使受教育主體能在教育過程中有更好地學習感受。同時要更多的思考大學生通過教育活動能收獲什么,實際收獲的是知識、品質還是情感。(二)全面發展原則。以優秀傳統文化開展德育工作時,不但需要突出“德”的重點,還需要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應該以科學發展觀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指導,利用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兼顧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應該科學地設立教育目標系統,而不是設立單個的教育目標,力求實現助力學生全面、協調、可持續地發展。(三)相互適應原則。人是不能離開社會獨自存在的,但是人又是相對獨立的個體,因此人是具有社會性和個體性的雙重特性。如果過于的強調個體的社會責任,而忽視了對個體的關懷,會使受教育主體脫離于教育過程之外。因此在以傳統文化開展德育時,不能一味的引導學生個體去滿足社會的需求,更應該利用傳統文化中人文關懷的屬性引導學生,尋求社會發展的需求與個體發展需求相互適應、相互融合。只有每個個體都全面發展,才能促進社會的全面發展,社會的全面發展又能服務于個體的全面發展,以此達到兩者的相互適應和協調發展。(四)價值體現原則。文化屬于社會意識形態領域,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文化教育所包含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能有效幫助大學生追求自我價值、實現人生價值觀。大學生渴望得到認同,追求實現自我價值的成就感和滿足感。但由于從小受應試教育影響,文化教育被片面的理解為“知識傳授、技能學習”,忽略了優秀傳統文化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引領作用。優秀傳統文化是五千年華夏文明的淵源流傳,在專業課程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能夠提升大學生軟實力,增強大學生學習的內在驅動力,幫助大學生更好地學習專業知識,實現人生價值。
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高校德育效果提升融合路徑
(一)建立制度保障融合。鄧小平曾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3]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價值有目共睹,以優秀傳統文化開展德育工作也卓有成效。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德育工作效果提升的融合,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制度的建立,能保障兩者之間更好地相互促進,從而形成一個有機成體。以制度明確兩者融合的方向,以制度控制融合全局,以制度促進融合的長期和穩定發展。(二)優化課程創新融合。通過系統化的教學,更能讓大學生領略和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也更能發揮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功能,進一步深化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高校德育工作提升的融合發展。在加強教師傳統文化培訓的前提下,高校可在原有課程的基礎上,設立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專業必修或選修課程,課程設計應當更加注重實踐環節的設立,使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更多的機會再實踐中感悟傳統文化。大學生通過參加統一的傳統文化學習和自主選擇感興趣的傳統文化學習,既能開拓學生知識面,又能提升德育效果,同時更好地傳承和發揚了優秀傳統文化。(三)典故效應深化融合。加強大學生德育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關鍵,是課程思政的效果體現。然而在大學課程學習中,除了思想政治課外,其他專業課程涉及德育教育內容較少,導致大學生德育教育的薄弱。因此,在專業課程中引進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建立“中華民族經典故事庫”“中華民族經典人物傳記”,把中華民族經典故事、經典人物和專業課程有機融合,以具體、形象的寓言故事和人物傳奇深入淺出的開展德育教育,用大學生的視覺和知識儲備重新解讀故事意義,學習人物寶貴精神,內化成自身的優秀內在品質,如艱苦奮斗、誠信敬業、刻苦鉆研等,繼而深化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內涵,更好地發揚傳承社會主義文化。(四)基層發力主動融合。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高校德育都具有長期性、系統性的特質,兩者的實施都不能停留表面,需要由上至下、共同落實來開展相關工作。二級學院作為高校的辦學主體,需要主動發力,結合學生實際有針對性的探索融合的運作模式,積極尋求專業學術與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方式、課外實踐與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渠道、學生活動與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時機,提升融合的實際效果。二級學院主動參與融合工作,既有助于提升自身德育工作成效,又有助于自身文化內涵的塑造。(五)網絡助力強化融合。網絡為大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提供了便利,特別是移動終端接入網絡的門檻降低,使更多的大學生有機會隨身攜帶著一個綜合信息平臺,學生自身也成為了“微媒體”,這為傳統文化的傳播和高校德育的開展拓寬了渠道和空間。在把握新媒體發展規律,掌握學生成長需求的基礎上,借助網絡的有益特質,有助于促進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德育效果提升的融合。將優秀傳統文化按照德育的需求進行立體化、具體化、生動化和數字化以提升吸引力,利用網絡媒體進行傳播,充分發揮網絡傳播快捷、覆蓋廣泛的優勢,可以讓大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能發揮優秀傳統文化的感染力,也滿足了多維度開展德育的需求。
七、結束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高校德育工作效果提升的融合過程,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過程。通過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精神,使大學生感受到人文的關懷、藝術的陶冶、思想的洗禮和精神的升華,從而助推高校育人工作取得新的成效。通過服務高校育人,也使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以更好地傳承和發揚。兩者的有機融合,能為中國特色社主義建設的偉大事業培育更多的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14-10-16.
[2]余秋雨.何謂文化[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2.
[3]鄧小平.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N].人民日報,1980-08-18.
[4]徐凱.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中的缺失及教育對策[J].教育教學論壇,2015(6):35-36.
[5]王金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的契合性探究[J].遼寧師專學報,2017(3):71-73.
[6]葉進,張文.新時代中華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中的價值[J].勝利油田黨校學報,2018(1):93-96.
[7]范萬年,吳萬勝.互聯網+時代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思政教育路徑探索[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8(6):49-52.
[8]崔發展,閆泓竹.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的融合路徑探析[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8(7):97-102.
作者:徐凱 單位:桂林電子科技大學
- 上一篇:初中班主任德育管理策略創新探索
- 下一篇: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德育教育創新分析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