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教育存在的不足及提升策略

時間:2022-05-09 11:34:20

導語:高校德育教育存在的不足及提升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德育教育存在的不足及提升策略

摘要:高校德育的目的是培養有思想、有道德、有責任感的全面成才大學生,本文分析了當前高校德育教育在的不足,提出關注大學生的內在生成、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社會實踐中滲透德育教育這三個提升德育教育效果的策略,期望為高校德育的發展實現拋磚引玉的效果。

關鍵詞:德育教育;大學生;實踐

1當前高校德育教育存在的不足

高校德育內容較為廣泛,涵蓋了思想政治、心理、道德、法制多方面的內容,最終都是為了培養有思想、有道德、有責任感的全面成才大學生而進行的教育。大學生不但是我們民族的希望,而且也是我國寶貴的人才資源,國家的棟梁。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繁榮,互聯網、手機、移動網絡等日益普及,高等教育發展迅速且趨向大眾化,在這些背景下,有的大學生受到諸多不同思想意識的影響,其三觀出現了一些偏頗及程度不一的扭曲,亟需進行德育教育。當前高校德育教育有了極為明確的教育目標,教育的內容及方法也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然而在德育教育的過程中,教育工作者過于注重教育目標的灌輸,而忽視了大學生的心理自覺性與主動性,大學生始終是被動地接受教育,沒有通過自身的主體意識將教育的內容進行內在生成,即便是德育教育的內容豐富多樣,在大學生看來也是空洞無味的,大學生參與德育教育的動力不足,德育教育的實效性不高。教育工作者應不斷提升德育教育的實效性,引領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使大學生切實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2提升高校德育教育效果的相關策略

2.1關注大學生的內在生成

高校德育工作的目的不僅要培養大學生正確地認識科學,更要培養其高貴的靈魂,如果僅僅是知識教育,甚至是灌輸,而沒有關注受教育者內在精神的生成,那么這樣的德育教育僅僅是流于表面的,教育的效果自然大打折扣。馬克思曾指出,人不僅具備自然屬性,而且具備了社會屬性,因而高校德育教育的目標不但要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而且還要滿足人的發展需要,不但要關注社會的需要,進行必要的政治及社會價值引導,而且還應結合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尊重學生個體的成長規律及其主體性,從小處著手,關注大學生的接受能力和身心發展狀況,關注大學生完善自我的發展需要,諸如大學生的個性價值追求、自我實現需求、自身道德自覺等,引導大學生感悟高校德育與提升自我價值的內在聯系,并幫助大學生將個人的學習、生活、職業目標與遠大理想結合起來,支持他們合理的價值追求、權利訴求和利益要求,幫助他們解決遇到的思想困惑、成功障礙和實際困難,尊重他們的主動探索、獨立思考和獨特個性,只有在充分滿足學生主體需要的基礎上開展德育教育,使德育教育轉化成為學生自身的內在動力,才能充分發揮大學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體作用,為高校德育教育注入雙向溝通交流的活力,提升德育教育的實效。在德育教育的過程中,關注大學生主體的接受規律,加強大學生主體性的確立及其精神生成,喚醒并培養大學生的主體性,提升大學生在人性方面的自律,促成大學生的自我發展,提升其心理自覺性與主動性,能提升德育工作認同度和有效性。

2.2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

在傳統的德育教育中,尊師重道的痕跡過重,教師往往以威嚴莊重的長者自居,對學生開展諄諄教誨,并將某些教師自認為行之有效的方法強加給學生,學生的感受被忽略,在受教育的過程中不被理解和尊重,自然對教育產生了抵觸心,往往使得德育教育的收效甚微,因而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是提升高校德育教育效果的重要舉措。教育工作者應充分認識到,學生是德育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方,師生之間的關系應當是平等的,只有基于平等的師生關系,才能順利開展師生之間的雙向互動,才能進行有效地對話與交流。因而教師要摒棄以往慣用的過來人身份式地說教和講道理,放下架子,與學生開展平等對話,真誠地關愛學生、支持學生,加強與學生心靈上的溝通,讓學生真正從內心感受到教師的關愛,師生之間沒有隔閡,相互學習相互促進,有利于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心態,完善并健全學生的人格,全面發展大學生的身心。在開展德育教育的過程中,教育工作者可以運用“共情”原則改善師生關系,提升德育教育的效果,所謂“共情”原則,是師生之間心靈上的呼應,情感上的交流,教師以感同身受的方式體會學生的想法及情緒,理解學生,并給予有困難及迷惑的學生以正確的引導,傾聽學生的陳述,熱愛并信任學生,并將自己的共情結果傳遞、回饋給學生,師生雙方實現相互地理解、關注和尊重,“共情”原則是一門溝通心靈的學問,高校德育教育中構建師生新型關系的支撐理念。此外,教育者還應樹立起教育育人、服務育人的理念,將服務于學生的意識滲透到德育教育的方方面面,努力引導學生去思考“我應該怎么做”、“我為什么要這樣做”,而不是一味地向學生灌輸“你應當怎么做”,以此來促進新型融洽的師生關系的構建。

2.3利用社會實踐滲透德育教育

德育目標的實現離不開現代社會環境及社會需求,而社會實踐也是滲透德育,并檢驗德育教育成果的關鍵,因而高校德育教育工作者應大力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豐富、發展德育理論體系,創造更多的條件,以幫助大學生塑造完善、完美、完全人格,增強大學生對多元文化的選擇能力、對多種價值觀的判斷能力、對自身的控制能力。可以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諸如社會調查,公共衛生服務,關愛老人、孤兒活動等,培養大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及社會責任感;還可以組織學生深入鄉鎮、農村、企業,參與志愿者活動、生產勞動、勤工儉學等實踐,培養大學生正確地認識社會、了解國情,激發其艱苦奮斗的精神與奮發圖強的勇氣,使學生肩負起厚重的歷史使命感與社會責任感,從而能夠自覺地抵制錯誤的思想傾向,矯正思想上出現的偏差,并在實踐學習中學會做人,鍛煉了自身的意志,找到自身與社會需求的差距,找準自身發展的方向,實現大學生從“個體我”向“社會我”地轉化,使高校德育教育切實地面向社會,為推動社會發展服務。

作者:邢馨方 單位:四川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