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道德教育分析論文
時間:2022-05-15 05:48:00
導語:高校道德教育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重視道德教育是新加坡高校教育成功的重要經驗。借鑒其經驗,建立完備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德理論教育體系,可有效實現中外道德教育資源的融合,提高我國高校道德教育的實效性,推進我國高校精神文明建設。
[關鍵詞]新加坡;高校道德教育;啟示
當今時代的經濟全球化浪潮涌動,大學生的思想出現了多元化趨勢。在新的形勢下,我們迫切需要統一思想認識,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的道德教育。對國外高校道德教育進行冷靜思考并大膽借鑒他們的成功經驗,譬如借鑒新加坡高校道德教育的成功經驗,對于提高我國高校道德教育的實效性具有積極作用。
一、新加坡高校道德教育的鮮明特色
新加坡政府積極從學校特別是高校的道德教育入手,孜孜不倦地將道德教育潛移默化到大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中,采取了一系列的道德教育措施,取得了明顯的成效。新加坡高校的道德教育具有鮮明的特色:
1.國家意識培養是新加坡高校道德教育的重要核心
國家意識是新加坡大學生首要的思想道德課程。在大學教育中,從大學課程設置,到大學生日常行為教育,都始終貫穿“我是新加坡人”的愛國精神主線,以使大學生樹立起對國家的意識,培養愛國主義情操,引導大學生為新加坡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而努力學習。新加坡高校一直重視道德教育,20世紀60、70年代,大學生道德教育目標是:反對獨裁,熱愛科學和真理,樹立自由、平等的道德觀念,尊重人們的各種生存和發展的權利,使大學生能夠有一種報效國家和忠于國家的道德品質。1988年開始,全國每年都要開展一次“國家意識周”活動,以凝聚國民的國家意識。在社區或街道舉辦的“國家意識周”活動,常常是大學生發動和組織的。在這些活動中,大學生的各種組織、協調能力得到了培養,國家意識得到了加強。
愛國主義教育是新加坡培養大學生的重要手段。新加坡高校總是采取各種措施,通過各種途徑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大學生的國家意識。每年8月9日國慶日,全國每個家庭都要掛國旗,大學生就是這個活動的組織者,他們在升國旗的儀式中受到了愛國主義教育,其愛國主義熱情亦被激發出來。從90年代以后,在新加坡高校中,不論是道德教育課程,還是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弘揚國家利益第一和培養國家意識始終是新加坡高校道德教育的主旋律。[1]
2.東方文化價值觀教育是新加坡高校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
新加坡高校的道德教育定位十分準確,即明確其文化的東方屬性。在對待東西方文化的態度上,他們堅持技術上依賴西方,精神上固守東方。新加坡高校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就是發動文化的再生運動,對西方文化進行有保留的學習,不搞全盤西化,對東方文化情有獨鐘,特別是東方的價值觀成為大學生價值觀的核心。從20世紀80年代起,新加坡高校開始實行全面的道德教育,并把東方價值觀提升為國家意識,在學校廣為教導和宣傳。
所謂“東方價值觀”,主要是中國古代的優秀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他們不是全盤照搬中國古代的儒家文化,而是使用經過改造和選擇的現代新儒學。特別是對中國傳統的“八德”即“忠孝仁愛禮義廉恥”賦予了現代意義,尤其是把“忠”即愛國、忠于國家,放在了“八德”之首,以此培養學生成為忠于國家的新一代新加坡人;甚至在學生的期末考試中還有關于東方儒家文化的內容。
在教學方法上,新加坡高校注重將道德規范教育的東方模式和注重思維判斷能力培養的西方道德教育模式相結合,特別注重引進西方開放式道德教育方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總起來說,新加坡高校道德教育的成功經驗就是在堅持東方傳統文化根基上吸收西方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既推動了大學生國家意識的養成,又使大學生能自覺抵制西方腐朽價值觀的侵蝕,尤其是極端個人主義思潮的侵蝕。
3.思想政治教育是新加坡高校道德教育的基本主題
新加坡特別注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思想政治意識。從歷史上看,20世紀70年代,由于政府沒有注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步性,使得社會出現了一定的動蕩,這也促使新加坡政府加緊修訂道德教育規劃,對大學生進行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時號召社會和家庭全力配合。到20世紀90年代,新加坡高校適時提出并采用了一套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給大學生灌輸一些應有的社會公德心、社會責任感及正確的價值觀念,同時也利用一些富有創意的輔導課程,培養大學生的人格和社會意識。思想政治教育成了新加坡高校道德教育的一條基本主題。
新加坡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詳細的教育大綱,課程循序前進,涉獵了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題內容,即使是同一個教育主題,根據學生認知的不同,教育的內容亦有所不同。不同年級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要求不同:大學低年級偏重發展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而高年級則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愛國主義道德情操。這種由淺入深的教育符合教育對象和教育活動的規律,體現了新加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性。
新加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中小學聯系十分緊密,而且具有實效性。他們的教育是在中小學和大學全方位展開,但是在教育過程中則針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及其認識特點灌輸不同的內容,分階段、分層次展開。這種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的聯系,使新加坡高校的道德教育收到了很好的實效。[2]
4.注重教育實踐是新加坡高校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
新加坡高校道德教育不僅注重理論教育,而且注重教育實踐,這是新加坡高校道德教育的又一鮮明特色。他們注重發揮受教育者的主體作用,通過各種社會實踐來加強學生的道德教育,寓道德教育于學校及社會活動之中。例如,學校把灌輸愛國主義與帶領學生參觀社會發展成就展或參加大型建設工程相結合;把法制教育與帶領學生參觀監獄、禁毒展等結合起來,從反面教育學生樹立法制觀念。
這種教育實踐同時也是在潛移默化中完成的。新加坡大學生道德教育實踐除了上面所說的那些途徑外,還有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升國旗。在升國旗的過程中,不論是哪個層次的學生都要進行升旗宣誓:“我們是新加坡公民,我們宣誓:不分種族、語言、宗教,團結一致,建設一個公正平等的民主社會,為了實現國家的幸福、繁榮與進步,共同努力。”在這種升國旗唱國歌和升旗宣誓中,新加坡的大學生道德教育得到了很好的實踐強化。[1]
二、新加坡高校道德教育對我國高校道德教育的啟示
新加坡的經濟發展曾經是一個奇跡,這與新加坡高校道德教育抓得好是密不可分的。雖然我們與新加坡的制度不同、國情不同,但是我們兩國有著許多相同的文化根基,都面臨著經濟全球化條件下東西方文化的融合和沖擊。研究和借鑒新加坡高校成功的道德教育經驗,無疑對我國高校道德教育有著重要的意義。
第一,我國高校的愛國主義教育必須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必須充分利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
新加坡愛國主義教育資源大多來自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為什么他們的國家意識教育成效顯著,而我國高校的愛國主義教育卻這樣或那樣地不盡如人意?原因之一就是我國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對優秀傳統文化宣傳不夠,更談不上將之潛移默化到人們日常行為中去。
在我國大學生中,現在仍然有人不清楚“忠孝仁愛禮義廉恥”為何物,這是我國高校道德教育的悲劇。中國古代有許多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我們自己不用,讓給了別人,而我們卻在用一些別人不用的資源來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或者在愛國主義教育上搞形式主義,這是本末倒置。報紙上曾經討論過中學歷史教科書是否應該將岳飛從“民族英雄”中排除出去的話題,這就是嚴重的本末倒置。岳飛“精忠報國”的民族精神和氣節,一直是我們民族生生不息的愛國主義道德教育資源,但是,今天有的人卻敢于懷疑。連岳飛的愛國情操都要質疑,又有誰的愛國主義精神能不懷疑?新加坡人利用我們的愛國主義資源對學生進行國家意識訓練,而我們手捧金飯碗卻在討飯吃。我們高校的愛國主義教育必須重視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只有將它們潛移默化到高校道德教育的每一個層面,才能激活我們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活力,才能真正激發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
第二,必須走出我國高校道德教育的種種誤區,發揮學校、家庭和社會三位一體的道德教育網絡系統功能。
新加坡高校道德教育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才能形成潛移默化的道德教育合力,學校道德教育的成功才能有保障。
毋庸置疑,我國既重視高校道德教育,又重視家庭社會的道德教育功能。《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指出:“家庭是人們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社會是進行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陣地”,“學校是進行系統道德教育的重要陣地”。可見,我國政府是高度重視家庭社會與高校在道德教育中的有效配合的。但是,我們也要看到,這種重視其實沒有很好地落實在行動上,即行動上的道德教育的潛移默化做得不夠。
另外,我國社會的道德教育更是存在許多的誤區。例如,公交公司把“使群眾放心,讓市長滿意”當作道德大加宣傳,這就是一個社會道德教育的誤區。把車開好,不出事故,是司機的本職工作,做好本職工作是個人的職責,并不是道德不道德的問題。諸如此類的社會道德教育誤區當然也會沖淡高校道德教育功能的正常發揮。由于我們的家庭和社會道德教育沒有很好地配合學校道德教育,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道德教育網絡沒有形成,學校單槍匹馬的道德教育格局反過來又會影響學校道德教育功能的發揮,學校、家庭、社會三者之間在道德教育問題上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第三,我國高校道德教育必須注重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必須注重與大學生的思想實際結合,即要重視高校道德教育的實效性。
在許多國人的思想深處總以為像新加坡這樣的資本主義國家高校的道德教育一定是蒼白或腐朽的,沒有可資借鑒的道德教育資源,正是這樣的認識盲點導致了我們高校道德教育的閉目塞聽以至自視完美無缺。從形式上說,我國高校的道德教育是豐富多彩的,有許多道德教育的資源甚至是獨一無二的,例如“雷鋒精神”、“張思德精神”等共產主義道德教育資源就是我國高校道德教育的“專利”。然而,由于我國高校道德教育沒有真正從大學生思想實際出發,采取的教育方式又多是從外部強行向學生灌輸,嚴重地脫離了大學生的思想實際,其實效性不強,學生接受度不高,再加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現的思想多元化的影響,我們對這些道德資源缺乏新的認識,教育者不顧條件的改變和形式的變化,仍然采取傳統的灌輸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全然不管被教育者接受、內化與否,教育的效果當然也不理想。
當前我國高校道德教育中存在著一種帶有普遍性的現象,值得警惕。這種現象就是:我們的高校道德教育有時候喜歡進行“假、大、空”的宣傳,這種宣傳把傳統的和現代的道德教育資源內容都異化了。例如,宣傳雷鋒,就把雷鋒宣揚為“高、大、全”的完美形象,這就違背了實事求是精神,在大學生思想中引起了極大的反感。如此的道德教育實在令人擔憂,它不但會消弭我國高校道德教育應有的功能,還會把我國大學生引入道德教育的歧途。因此,在這一點上,學習新加坡高校道德教育注重實效性的做法,對我們來說是必要的。
第四,從更深層次上來說,新加坡高校道德教育還給了我們一個重要的啟示,即我國高校道德教育必須要建立一個完備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德理論教育體系。
從目前情況來說,我們不能不承認我國高校的道德教育確實還存在道德理論教育嚴重不足的問題。其主要表現之一是我國高校對道德理論教育重視程度不夠,沒有形成道德教育的理論體系。二是我國高校道德理論教育的形式主義現象嚴重。我國大學里有的學科雖然也開設了倫理學,但是走過場是普遍現象。傳授者底氣不足,學生不知所云,只是隨便應付考試,而且考試大都是采取寫一篇應付式的小論文的形式。學生到底掌握了多少倫理學知識,甚至有沒有掌握都是一個問題。三是我國高校道德理論教育和實踐的課時極少。有的學校雖然在部分專業中開設了倫理學課程,但是給學生的課時卻很少,或者只有幾次講座,更談不上倫理道德教育的實踐環節。學生學過了,也就丟完了。這種道德理論教育并沒有為學生所接受,更談不上內化了。
除新加坡外,英國、美國、德國、意大利、法國、日本等資本主義國家高校道德教育的做法都有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我們對新加坡等國外高校道德教育的思考和借鑒,并非要全盤否定我國高校自己的道德教育,而是要本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精神,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使我國高校的道德教育走上一個更高的臺階。更進一步說,對新加坡高校道德教育的思考,還有助于清除國人思想中對國外高校道德教育的種種不正確的認識和觀念,實行中西方高校道德教育資源的大融合,其最終目標是為了推進我國社會主義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設。
[參考文獻]
[1]劉自尊,孔琳.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啟示[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3,(7):74-76.
[2]魏曉文,孫淑秋.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的特點及啟示[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4,(12):65-67.
- 上一篇:研究生學科建設質量培養論文
- 下一篇:農村教師校本培訓論文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