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學科建設探析論文

時間:2022-05-15 04:49:00

導語:高校學科建設探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學科建設探析論文

[摘要]原部委所屬高校改變隸屬關系后,其固有的行業屬性與滿足地方需求的矛盾,使這類高校的學科建設成為一個比較棘手的問題。在考慮其特殊性的基礎上,至少需要解決四個問題:什么是學科建設;學科建設主要著力于建設什么;如何認識與對待科學研究;如何處理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的關系。

[關鍵詞]原部委高校;學科建設;科學研究;專業建設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高等教育要逐步形成以中央、省(自治區、直轄市)兩級政府辦學為主,社會各界參與辦學的新格局。”這一思路在一定意義上要求改變中央業務部門的辦學體制。政府采取了共建、調整(劃轉、轉制、下放)、合作、合并等形式進行改革。1990年的統計表明,在全國1075所普通高校中,國家教委直屬36所,中央業務部門主管316所,其余為地方管理。1998年、1999年這一改革達到高潮,1992年至1998年劃轉高校226所。截止2005年5月24日,全國普通高校共1794所,除教育部直屬73所外,其它部委中的外交部1所、國家民委6所、司法部1所、衛生部1所、國防科工委7所、公安部4所(其中專科2所)、交通部1所,共21所;18個國務院直屬機構中的海關總署等機構所屬7所,其中專科1所;14個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中的中科院等機構所屬2所,其中專科1所;6個國務院辦事機構中的國務院僑辦所屬2所;另外中華全國總工會等機構所屬8所。除教育部外,隸屬其它部委及機構的高校共剩下40所,由此可見,部委所屬的大部分高校已劃歸地方管理。

由于這些高校歷史上歸中央業務部門主管,其培養的人才主要為這些部委服務,有明顯的行業屬性,在改為歸省(自治區、直轄市)管以后,就不能回避地方發展的需要,因此,人才培養的規格就要處理好行業屬性與地方發展需要的關系。改變隸屬關系的這些高校如何培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人才,進而保證這些高校的健康發展,做好學科建設是解決這一問題的基礎。

一、什么是學科建設

雖然學者們對學科的論述有所不同,但在本質上是一致的,“教學的科目”、“學問的分支”、“學界或學術的組織”是學科的三個基本內涵。只是在不同的場合和時間體現不同的內涵而已。目前國家對學科的劃分,一般是指建立在以二級學科為基礎、向一級學科范圍延伸的學科。1997年6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國家教育委員會頒布《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目錄》,設有12個學科門類、88個一級學科,382種二級學科,這也是我國現行的博士、碩士學位點設置的依據。1998年7月,教育部針對本科專業的設置,頒布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該目錄設置11個學科門類(不包括軍事學),71個一級學科,249種二級學科(專業)。一般所討論的學科劃分,均以這兩個文件為依據。學科建設是圍繞學科方向、學科隊伍和學科基地,通過硬件的投入和軟件的積累,提高學科水平,增強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綜合實力的一項系統工程建設的過程。具體來說,學科建設包括學科方向建設、學科梯隊建設、基本條件建設、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幾個方面的內容。高等學校的學科建設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學校培養人才的專業、層次、質量,科學研究的方向和成果。因此,學科建設對任何高校都是必須的,只是不同類型的高校在側重點上應有所不同、發展程度上具有差異而已。學科建設并不僅僅是重點大學、研究型大學的事情,也并不僅僅是重點學科的事情;學科建設也并不局限于學位點建設、學科帶頭人建設、純學術研究(或基礎研究);學科建設是每個高校的系統工程,也是全局性的基礎工程。這些改變隸屬關系的高校也不例外,并且因其需要轉型使這一問題更為復雜、重要。

二、學科建設主要著力于建設什么

學科建設從宏觀層面應當抓好以下兩點:一是學校調整學科布局結構;二是集中力量建設若干優勢學科,即重點建設學科。學科布局結構優化是學校學科建設的基礎,重點建設學科是學校的優勢和特色。對于這類高校而言,個別專業仍可面向全國,保持學校已經形成的學科特色,與此同時,根據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調整原有的學科和專業結構,在主要為地方服務的同時,仍應滿足部門、行業對部分人才的需求。既然屬于地方高校,就要承擔為區域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培養人才與貢獻智力成果的重任。類型上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層次上根據學校的實力結合社會發展需要定位在以本科為主,適當發展應用性的研究生教育或高職教育。因此,在學科布局上要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水平與產業結構的現狀與發展定位,構建符合區域發展需要的綜合性學科結構布局,同時保持面向行業需要的不可替代的學科優勢。重點建設的學科應著重考慮三個領域:一是適應本地區發展需要的獨特性學科;--是原有的優勢或特色學科;三是滿足行業需要的不可替代學科。

在微觀層面上,學科建設應確定適合學校發展的學科建設方向與目標、組建實用的學術梯隊、協調進行軟硬件的積累。學科建設方向與目標應以有利于轉化為培養實用型人才的課程、能夠產出快速適切地方與行業發展需要的技術成果為基本標準。學術梯隊建設,應在注重培養原有人才的同時加大引進新畢業的碩士、博士力度與吸收用人單位的相應人才參與學校的學科建設,構成實用的學術梯隊,不必一切唯院士、博導、教授馬首是瞻。在我國高等教育普遍缺少資金的大環境下,這類調整隸屬關系的高校的經濟資源也十分匱乏。這些高校除了要廣開財源,更重要的是要協調投資軟件與硬件的關系,圍繞學校的學科建設目標,做到人與物的匹配,不同類型人才的匹配。不能為了宣傳或應付評估,購置大量無人能駕馭應用的設備造成設備閑置;不能為引進一個不符合學校發展、學科建設實際需要的博導、而置幾個甚至十幾個符合學科建設實際需要的副教授甚至講師培養于不顧。在進行必要的硬件建設的同時,加強有利于學科發展的軟件建設。

三、如何認識與對待科學研究

沒有科學研究,就談不上學科建設。但是,科學研究有基礎研究、開發研究、應用研究,不同類型高校的研究類型可能而且有必要有所區別。學術成果促進學科的發展是高校學科建設的重要目標,但也決不是唯一目標。一般來說,由于學科研究層次水平的差異,我們不得不承認教學研究型高校與教學型高校的學科建設對推動學科發展上的貢獻要小于研究型大學,但它們開展學科建設的重要意義在于可利用學科發展培養人才和研究、解決社會現實問題。作為高校,其首要任務是培養人才,這類調整隸屬關系的高校幾乎沒有研究型大學,以教學研究型高校和教學型高校為主,其人才培養的地位更為重要。如何培養人才本身也是一門科學,也需要進行研究,進行教育教學研究對于大多數高校與院系(相對于師范院校、院系而言)屬應用研究,即以教學、教法研究為主,兼顧把研究成果和本學科知識進行選擇組織的課程研究。

學科建設要落腳在人才培養上,這是高等學校與科研院所的根本不同之處。人才培養的質量如何,必然要落實到課程建設上來。鑒于此類高校的大部分學科建設目標不是(最起碼主要不是)學科自身的繁榮,而是通過學科建設提高本校的學科水平,達到提升學校整體實力的目的。其科學研究除了在類型上以應用研究和課程研究、教學教法研究為主外,在隊伍上也不應把研究與教學隊伍對立起來。大部分的科學研究主要是為教學服務,師資隊伍與科研隊伍需要相當程度的重合;少部分隊伍可針對有特色、有優勢的學科把主要精力放在科學研究上,在科研方面辦出亮點。這是因為優秀師資本身就很少,少數能做科研的人員往往也是優秀教師的主體,不能因科研妨礙教學,否則,得不償失。

四、如何處理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的關系

高校進行學科建設,必須搞清楚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的關系。原因之一是歷來非研究型大學不重視學科建設,或對學科建設認識不清;原因之二是這些院校大部分學科的科學研究基礎非常薄弱;原因之三是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關系問題在實踐中凸顯出來的時間不長。學科的劃分遵循知識體系自身的邏輯,學科是相對穩定的知識體系。專業是按照社會對不同領域和崗位的專門人才的需要來設置。學科知識是構成專業的原料,不同領域的專門人才需要什么樣的知識結構,專業就通過對相關的學科知識進行切塊、組織來形成課程以及一定的課程組合的方式來滿足。所以,專業以學科為依托,有時某個專業需要若干個學科支撐,有時某個學科又下設若干個專業。一個專業是由適用于其需要的若干學科中的部分內容構成,而不是由若干學科中的所有內容構成。從這個角度看,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密不可分,學科建設是基礎,專業建設是成果,中間通過課程這一橋梁來連接。市場對人才規格的要求的變化引起專業的調整,也是促進學科建設的動力之一。

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也有很大的區別。第一,學科建設的構成要素主要有學科帶頭人、學科梯隊、科研課題、研究儀器設備、學科建設管理人員等;而專業建設的構成要素主要有教師、課程、教材、實驗與教學管理人員等。當然,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涉及到具體的人或物有時會重合,但其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第二,學科建設主要是學術梯隊建設、研究設施建設、確定研究方向以產出研究成果;而專業建設主要是專業人才目標制定、課程開發、教材建設、實驗室與實習基地建設等。學科建設的成果可以作為專業建設的原料,但也可以有非專業建設的用途,例如可以作為直接為當地生產建設所用。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學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滿足于專業建設以完成人才培養。總之,如果學科建設不以專業建設為鵠的,這類高校的學科建設將成為空中樓閣;反之如果專業建設不以學科建設為基礎,則其專業建設將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五、案例研究

南京審計學院前身是南京財貿學院,由省市雙重領導、以市為主。因為資金限制,為了學院發展只有走聯合辦學之路,自1987年開始,辦學經費由審計署負責,歸審計署管理,根據協議財貿學院更名為審計學院,當年暑期面向全國招生,但每年招收新生江蘇省、南京市占有一定比例。

1999年12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高等學校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規定,國家部委不再管理高校,交由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統一管理。2000年2月將南京審計學院和南京金融高等專科學校的主管部門分別由國家審計署、中國人民銀行劃轉到江蘇省人民政府管理,合并為新的南京審計學院。學校實行江蘇省人民政府、國家審計署和中國人民銀行合作共建,以江蘇省為主的管理體制。

學校過去由部委負責,主要為部委各相關部門服務,面向全國,劃轉以后,實行江蘇省政府與國家審計署和中國人民銀行共建,服務重點發生了一些變化,這直接影響到學校職能的具體發揮。學校能否迅速協調矛盾、順利定位、很好發揮作用,其最基本的一項工作就是學科建設。

南京審計學院目前是一所以經濟學、管理學為主,兼有法學、文學、理學、工學等共7個學科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學校共有本科專業20個,其中經濟學(5個)管理學(10個)專業占專業總數的75%,學科專業設置重點非常突出,其中審計學、會計學、金融學三個專業被列為國家審計署和江蘇省重點建設專業,審計學專業被列為江蘇省高等學校品牌專業建設點。經濟學專業涵蓋了所有經濟類目錄內專業;管理學科的專業涉及5個大類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工商管理類、公共事業管理類、農業經濟管理類、圖書館檔案類的前3個大類,工商管理管理類專業占絕大多數為7個,審計學為目錄外專業,目錄內專業僅舍棄了與學校整體發展關系不大的旅游管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工程管理、行政管理學這三個管理類專業是審計學的重要工具學科或應用學科,經濟學、管理學專業的設置形成集團優勢,與學校發展目標密切相關的專業一個都不能少,與發展目標偏離的專業堅決舍棄。

審計學雖然是一個目錄外專業,但在我們國家它是一個人才需求量非常大的專業,作為國家審計署與江蘇省的重點建設專業,要辦出特色、也要辦出水平。它積極探索“本科學歷教育+國際執業資格培訓”的人才培養新模式,與英國注冊會計師特許公會(ACCA)合作,開展國際注冊會計師執業資格培訓。獨立設置國際審計學院,與會計學院、金融學院、商學院、信息科學學院、法政學院、應用數學系合作,實現學科融合,辦出政府審計、內部審計(含CIA)、社會中介審計、IT審計、建設項目審計、綜合審計6個方向,把審計這一目錄外專業辦成一個大審計學科專業群。

學校高度重視科研工作,設有江蘇省審計信息工程重點建設實驗室、公共管理和績效評估研究院、內部控制設計研究院、審計研究所等進行審計方面的科學研究,為審計學科的發展不斷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直接參與了國家審計法規、政策的起草工作,參與審計署組織的審計工作,不斷從實踐中汲取能量,使審計人才的培養能夠更好地符合社會需要。

學校開設的會計學、經濟學、財務管理、工程管理、法學等專業,都是積極與審計進行對接,培養出具有扎實審計基礎的復合性人才,并且辦出特色。如果說審計人才的培養具有獨特地位,是可以面向全國的優勢學科,那么這些學科專業能夠培養出以面向整個江蘇省為主的人才,與江蘇省其他高校培養出的會計學、經濟學、法學等互補型人才,都打上了審計的烙印。

法學專業(專業名稱也是“法學”)、理學(數學與應用數學)、工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這三個專業的設置都是培育大審計學科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文學(英語、對外漢語)是為了應對加人世界貿易組織后審計學科更好的發展而設置的專業。這些非核心學科專業的設置一方面是為了學校大審計學科的發展,也是把學科專業的設置作為人才的凝聚核,使這方面的人才有歸屬感,二者是密切相關的,它們的設置決不是為設專業而設專業、為擴大規模而變相設置專業。

學校在學科建設方面實現了合理的學科布點,做到了重點突出,理順了學科與專業的關系,使科學研究能夠很好地為人才培養服務,一些科研亮點能夠很好地為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持。不足之處在于師資力量建設還不夠到位。這一點,學校著力加強校內教師的進修環節,同時根據實際需要加大了人才引進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