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道德教育發展論文
時間:2022-05-18 02:36:00
導語:小學道德教育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道德教育是中小學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加強和改善我省中小學的道德教育,使之建立在科學和系統的基礎上,1994年上半年,我們編制了一套中小學生道德品質團體測量表,在全省各地區中小學按分層隨機取樣。共發放了3600份問卷,收回2900份,有效問卷1848份。這項調查研究的目的是力圖探討以下方面問題。
1.我省中小學生道德品質各方面發展的總體趨向、學段特征、地區差異(沿海地區與內地山區)、校際差異(重點與一般)、表現及其內在規律性。
2.社區環境、傳播媒介、學校、家庭諸因素在學生道德發展中各自不同的作用及相互影響的結果。
3.當前中小學道德教育中的成功經驗、教訓及存在的問題(最成功、最受學生歡迎和最不成功、最不受學生歡迎的德育活動形式及產生的原因)。
4.當前中小學生道德發展諸因素(道德認識、道德判斷、道德情感、道德行為)中的最薄弱環節。
這個調查研究僅是我們整個道德教育研究中的第一階段,第二步的工作將是根據道德教育理論和調查結果,擬定一套道德教育內容與方法,擬訂一套適合于我省中小學生特點的道德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建立中小學道德教育與學生道德水平發展的激勵機制(科學的德育評價理論、指標體系和方法技術),選定學校進行實驗驗證,以提高成果的科學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中小學生道德品質發展的總體概述
應該說,我省中小學生的道德品質發展總體上是好的和比較好的。有80%左右的學生,在許多項目測量中,顯示出良好的品德素養。這說明,我們這幾年學校的德育工作是有成效的。比如:對“我們國家太窮了,有機會我一定爭取出國不再回來”持否定態度的占95%;對“如果能出國賺錢,任何下賤的事我都干”表示不同意的占94.5%。這雖然不足以全面反映當前學校的愛國主義教育實效,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廣大教師和德育工作者的心血沒有白費。
但我們也看到,中小學道德教育中還存在不少問題。
首先是學生的誠實問題,在我們設計的一個測驗學生是否會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作弊的項目中,有60%的學生顯示出不誠實的傾向,其中學段愈高這種情況愈嚴重。聯系到當前各級各類學校在考試中出現的類似問題,我們認為這個結論是可信的。這種現象可能與社會環境影響有關。目前社會處于轉型期,政治、經濟與文化等領域的運作尚未完全進入理性化、法制化階段,在不發達、不規范的商品經濟條件下,社會上出現了許多假冒偽劣、坑蒙拐騙等丑惡現象,且多能得逞,這就難免對中小學生產生惡劣影響。此外,學校德育工作長期以來對誠實正直品質的培養重視不夠也是一個原因。
其次是勤勞儉樸問題。有52%的學生很少或從未干過家務;有25%的學生很不情愿參加學校組織的勞動。事實上,近年來學校對勞動教育抓得比較緊,許多學校經常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各樣的勞動,但由于結合社會實際教育學生懂得勞動的作用和意義不夠,以及許多家長因怕影響孩子的學習,不讓他們做些力所能及的、為未來獨立生活所必需的家務勞動,使其收效甚微。因此,教育學生認識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對個人、對社會生活的重要意義,并提高他們的勞動自覺性,是今后學校教育中應當加以重視的。
第三是學生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較弱。有26%的學生覺得自己難以承受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或打擊。這自然與當代學生所處的環境有密切關系,如學校和家庭過多的呵護,學生缺乏憂患意識和艱苦的生活鍛煉。這種現象若不加以糾正,將來就難以適應市場經濟中的激烈競爭。
第四是孝敬父母問題。雖然有90%的學生存有報答父母之心,但他們行為上沒有表現出來或不知道怎么表示。37%的學生很少與父母交談,更多的人沒有幫父母干家務。也就是說,他們有一定的道德認識或道德情感,卻缺乏相應的道德行為。這種現象的存在與學校和社會的德育觀念偏頗有關,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我們把孝道視為封建倫理道德避而不談。事實上,孝敬父母是愛國主義、樂于助人、團結友愛、謙恭禮讓、責任感等道德品質的基礎。
第五是主持公平和正義的品質較差。只有75%的學生表示,當好友與人發生糾紛時會站在有理的一邊;而有26%的人則表示偏袒好友或干脆躲開。這26%的人中還僅僅是出于情面上的考慮。可以推斷,當危及自己安全時,表示偏袒或干脆躲開的就遠不只26%了。聯系到社會上見義勇為者少、明哲保身者多的現象,更使我們感到在中小學加強正義感的教育與培養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第六是集體觀念淡薄。只有69%的學生很喜歡參加集體性的活動。這可能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當前學校中集體主義教育少了;另一方面在商品經濟發展初期,社會上個人冒尖、個人奮斗成功的現象較多,激烈的生存和發展競爭使人際關系趨于冷漠,這對學生產生一定的影響。與之相呼應的是,學生的寬容精神也比較差,如表示與人發生矛盾時,能主動與之和好的學生僅為66%。實際上,現代化的大生產和發達的商品經濟,無論是在社會生活還是在生產方面,更需要團結協作和融洽的人際關系。今后亟需加強這方面的教育。
了解學生道德品質形成中外界作用的程度是我們調查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們發現,有39%的中小學生認為對他們為人處事影響最大的是家庭、父母;32%認為是學校、教師;29%認為是社會文化媒體。當代學生的生活環境是一種多維的環境,家庭成員、社會文化媒體、社會生活現象對青少年產生的作用日益上升,因此必須下大力抓好家庭教育這一個重要環節。
各學段學生道德品質的比較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高中生的道德品質現狀值得憂慮。如我們在一項測量作弊傾向的測驗中發現,小學、初中和高中生的不誠實傾向分別為53%、66%和74%。聯系到當前假冒偽劣現象給未來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帶來的不利影響,教育學生做一個誠實正直的公民,是我們今后道德教育應突出強調的一個方面。在勤勞儉樸方面,很愛參加學校勞動的人數比例在三個學段逐步遞減(82%、76%、57%);高中生中喜歡在消費上攀比的情況從小學和初中的16%左右猛然增加到31%。隨著年齡增長,消費上有一定的自主權或更注重外在形象是自然的,但必須及時給予正確的引導。因此高中階段,要適當進行消費教育。
學習上的勤奮進取精神在高中階段也有衰退。根據調查,爭取好成績的高中生僅為63%,大大低于小學的81%和初中的83%;力求獨立克服學習上困難的高中生為70%,而小學生為84%,初中生為86%;愿意在今后的事業上有所進取的高中生為77%,而小學和初中生則為85%左右。這里反映出的問題可能與當前社會上知識和收益失衡及學校教育教學與社會不適應有關。如何使大多數升學無望的學生繼續進取,提高學習積極性,是社會和學校應加以研究并認真解決的問題。
對家鄉很有感情的人數比例從小學到高中呈遞減趨勢(90%、79%、69%),這種現象說明“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的心態在初、高中學生中頗為嚴重。其數字也預示了今后我省人口外向流動增強的潛在性和建設農村的艱巨性。
高中生的團結協作精神也明顯弱于小學生和初中生。表示很喜歡班集體和集體活動的人數比例小學、初中、高中分別為81%、65%、49%;高中生表示樂意完成班集體分配的難事的僅為65%,低于小學的87%和初中的82%;表示愿意盡力幫助同學的為76%,低于小學的85%和初中的89%。由此可見,培養當代中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是學校道德教育中一項艱巨的任務。
值得注意的是,學生的自我反省、自制自律和謙恭禮讓的品質并未隨著年齡的增大而增大,這種反常的現象也在幾道道德規范理解程度測試題中反映出來。在提倡節約的三項原因(①因為父母希望子女節儉;②因為平時節儉便不致于有求于人;③勤儉是一種美德)中,選擇③的比例小學、初中、高中分別為85%、82%和71%。
從正常的道德認知發展來看,中小學生對道德規范的理解力總體上應是不斷提高的。上面這些反常的情況說明,中學生道德品質發展具有敏感性和不穩定性(如道德認知水平的局部停滯和下降);社會道德和價值取向對中學生道德品質產生負面影響的嚴重性(如崇尚實惠、拜金主義等一些社會現象,直接地或間接地影響學生的道德認識水平的發展,甚至出現一些道德認識障礙);學校道德教育中存在的片面性(如過去只強調說教,現在又過分偏于他律)等等。在當前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背景下,如何增強對中學生,尤其是高中生道德教育的實效性,使之內化,值得深思。
不同學段的學生,道德品質養成的途徑也不同。高中生雖然外表上與父母不那么親近,但父母的言行仍然在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因而道德教育不能沒有家庭的協助。學校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比例大致保持在1/3左右,如果方法得當,作用還會增大。而對小學生而言,則取決于道德規范和行為本身與小學生日常學習生活關系的緊密程度。小學生的日常道德規范認知水平表現為:對較遠離其生活的理解力低,對貼近其生活并具體實踐的則理解力高些。為此,對這些“在電視機前長大的一代”,我們應注意適當地通過與他們生活、學習較貼近的電影、電視、廣播和圖書之類直觀形象的媒體來影響他們,培養他們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
沿海地區和內地山區學生的比較
在沿海和內陸地區的比較中我們發現,總體上講,內陸地區小學階段學生的道德品質發展水平低于沿海地區,但中學階段尤其是初中則高于沿海地區。
沿海地區環境更為開放,初、高中學生思想比較活躍,觀念變化較快,對傳統道德價值觀念認同程度較低;而內地山區由于環境比較封閉,中學生的道德觀念變化比較遲緩,相對沿海地區更穩定、淳樸一些。比如,在勇于承認自己的錯誤方面,內地山區高中生中有73%愿意這樣做,沿海地區為60%;很喜歡參加學校勞動的,內地山區初中生比例為83%,沿海地區僅為68%;內地山區高中生的學習進取心強于沿海地區(分別為69%和57%);有66%的內地初中生經常和父母交談,而沿海只有55%。此外,諸如同情心、熱愛家鄉、樂于奉獻等品質的發展方面,內地山區的中學生均強于沿海地區。在調查的樣本中,內地山區有86%的初中生對自己的家鄉很有感情,而沿海地區則只有70%,這可能是因為沿海地區與國外各方面交流較多,社會環境中出現的一些消極因素反映到學生的思想中,從而對其道德認識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引導學生正確地比較國內外的生活與發展,加強熱愛家鄉的教育,是沿海地區學校德育應重視的工作;同時應探討在商品經濟競爭的環境中,如何培養學生助人為樂和寬宏大量的品質。
近幾年,沿海地區的學校尤其是小學比較重視學生的道德品質教育,比如不少地區小學向家長發放調查表,了解學生在家的勞動情況等。而內地山區由于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兒童的道德教育似乎有放松的跡象。如在勤勞儉樸方面,沿海地區小學生經常干家務事和從未干過的分別為42%和11%,而內陸地區學生則為35%和20%;不喜歡參加學校勞動的沿海為14%,內陸為23%;喜歡在消費上攀比的,沿海為14%,內陸為21%。因此,應該在內地山區的小學大力加強勞動教育。
在勤奮進取方面,內陸地區的小學生也不如沿海地區。在學習中力爭取得好成績的,沿海高達90%,而內陸僅為69%;學習中遇到困難、自己設法解決的,沿海為91%,內陸為77%。兩地區初中差距不大。而內地山區高中生的進取精神又強于沿海地區。這可能由于沿海地區的家庭對幼小子女在學習上的要求較高,而到高中階段,隨著就業機會增多,學生減弱了在學習上的進取心;而內地山區的家長對能上高中的子女升學期望值較高,并不斷強化學生這方面的心理欲求。因而,沿海地區的中學應教育學生保持學習上的競爭與進取意識,當升學無望時,應使這種品質轉移到對事業和人生的追求上;而內地山區學校應注意從小就鼓勵學生競爭進取,同時教育學生立志開發山區,建設山區。
總體上看,內地山區的學生在道德判斷和認知的發展水平上低于沿海地區的學生,道德發展未擺脫他律狀態的比沿海地區多。
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是在社會交往和人際交往過程中逐漸習得的。兒童只有在許多行為的相互作用中,才能逐漸懂得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沿海地區的兒童相對于內陸地區的兒童社會交往和人際交往頻繁,獲得的信息量多,實踐活動量也大,因此在道德認知水平上高于內陸地區的學生。
從市場經濟的大背景去看,過去我們的德育也存在著許多問題,如過分偏重書本知識,偏重考試和分數,忽視了對學生生存能力、競爭意識、價值觀念、人格修養等方面的教育。近幾年,隨著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社會現實的變化和需要反而促進學校重視加強道德教育。由于社會經濟條件的變化,學校的升學率負擔相對低于內陸地區,這也為沿海學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條件。總之,擴大兒童的活動與實踐領域,在活動和實踐中加強道德教育,是內地山區學校應當引起充分重視的。這種情況也說明,市場經濟的發展對學校教育雖有負面影響,但也有其積極的一面。學校德育工作者要全面認識社會影響,對消極因素不必害怕,只要我們積極引導,總是會有成效的。
重點學校與一般學校學生之間的比較
在小學階段,重點小學學生的個性品質的發展反不如一般學校。如在勇于承認錯誤、干家務事,守信用、喜歡集體活動、關心他人、寬容心和責任感等方面,重點小學學生的良好比率均低于非重點小學10個百分點左右。一般說來,重點小學的學生與非重點小學的學生起始的智力相差并不大。能進入重點小學,有的是因屬于片內,相當多的是由于走了各種途徑。因此,大多數父母對子女的學習寄予厚望,在功課上抓得緊。重點小學的功課也相對繁重。因此,對于重點小學來說,應該在促進學生學習成績的同時,加強道德品質方面的培養和鍛煉。
盡管重點小學的教師和學生父母對小學生的成績如此重視,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重點小學學生的學習進取精神卻不如非重點小學:表示要在學習上爭取好成績的,重點小學和非重點小學分別為79%和93%;表示在學習中碰到難題努力自己想出來的,重點小學學生只有80%,而非重點小學學生卻有92%;表示在事業方面努力進取奮斗不息的,二者之比為80%和89%。這種情況說明,重點小學可能忽視了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健康發展。另外,重點小學學生的父母很多恨鐵不成鋼,或“陪讀”,或請“家教”,學生承受較多的心理壓力,雖然他們心理壓力承受能力強的學生比例較大(重點校44%,一般校38%),但他們對學習可能會感到厭煩,缺乏主觀能動性和自覺意識。而在非重點小學讀書的學生,要求將來進入重點中學學習的愿望比較強烈,這就促使他們在學習上更具主動性和進取心。
上述觀點,可以從學生認為對自己影響最大的因素調查中得到佐證。重點小學學生中,認為家庭和父母對自己作用較大的有31%,而非重點小學僅為14%;認為電視、電影、廣播等傳播媒體對自己影響較大的,重點小學有37%,而非重點小學多達56%。這里說明了重點小學學生的父母對子女看電視等活動的限制。而過多的限制和他律,使學生在品質發展上自律程度降低,重點小學學生的自律程度就低于非重點小學學生。這從一個側面提醒我們,過重的學習負擔會影響學生個性品質的發展。
在中學階段,學生的品質發展狀況和小學有所不同。首先,重點中學學生自尊自愛的品質略強于一般校。如在“為了出國或賺錢,任何下賤的事都干”的回答中,重點校肯定的只有2%,一般校有6%;重點校從未參加賭博之類活動的學生為91%,一般校為85%。在誠實傾向的測驗中差異更為顯著,重點中學不誠實傾向的有48%,一般校高達76%。在謙恭禮讓和寬容心方面,重點中學也略強于一般校。另一個差異表現在重視集體榮譽方面,重點中學占92%,一般校占84%。之所以出現上述現象,可能是由于重點中學學生起點較高,學校校風一般比較嚴謹,良好的班集體較多,學校德育工作條件較好。
兩類學校的學生雖然在勤奮進取品質方面差異不大(在事業上力求奮斗不息的重點校為80%,一般校為82%;在學習上一定要爭取好成績的前者為75%,后者為74%),但他們的差異主要在學習的意志和毅力上,如“在學習上碰到困難努力自己解決的,重點校為86%,一般校為77%。因此,對于一般校來說,須在培養學生學習意志和毅力上下工夫。
一般中學學生的品質發展也有自己的長處。比如在勞動方面,經常干家務事的占46%,而重點校只有26%;喜歡參加學校勞動的一般校為68%,重點校為65%。這是由于重點校學生在學習方面花費較多的時間,而對勞動和勞動教育有所放松所致。因此,重點校應當要求學生參加家務勞動,增加集體勞動鍛煉,這將有利于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的激烈競爭。
學習成績不同水平學生之間的比較
在小學階段,一些與學習直接有關的品質,好生明顯優于差生,如勤奮進取、自信自立、自尊自愛、責任心等等。但一些與學習不那么直接有關的品質,好生也大多好于差生。如勤勞儉樸,自制自律、謙恭禮讓、孝敬父母、團結協作、助人為樂、公平正義、寬容與同情心、愛國愛鄉、樂于奉獻等。在三個道德自律測量題中,學習成績好、中、差的學生,選擇自律回答的比例遞減。也就是說,學習成績越好,道德認識理性化的人數比例越大。這種現象提醒我們,把德育與智育截然分開是不行的。
另一方面,學習成績好不等于道德品質的發展就必然毫無問題。比如,成績好、中、差不同水平的小學生的不誠實傾向比例幾乎相同(54%左右)。承受挫折的能力方面,好、中、差生的比例分別為42%、40%、43%。因此,對成績好的學生,應加強這兩方面品質的培養。
在中學階段,情況又有所不同,一般說來,學習成績好的學生,比較誠實正直的比例較大;而在勤奮進取、樂意參加集體活動、關心集體榮譽感等方面,品質好的人數比例也從學習差生到好生遞增。
但中學生中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在道德品質發展方面也存在很多令人擔憂的問題。不少品質發展不一定與學習的好、中、差正相關。如:尊敬師長方面,比例分別為91%、97%、93%;關心他人方面為92%、96%、86%;寬宏大量方面為62%、70%、59%;樂于奉獻方面為80%、90%、86%。產生這種狀況的原因,可能是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自我感覺良好,容易產生驕傲自滿的情緒,看不起別人;平時過于專注于自己的學習,對其他人和與自己無關的事不大關心;由于學習上競爭的影響,有時在待人接物方面有些情緒化,寬容心不夠。這樣的品質必然導致人際關系不融洽,而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得以生存并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
還有一個應引起充分注意的問題是,學習成績好的學生,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質較差,當問到“在生活中如碰到嚴重的挫折或打擊”時,回答“會很長時間提不起勁”的,學習好的為25%,學習中等的為21%,學習差的為19%。這是由于成績好的學生,平時在精神中總是處于順心的狀態,老師的表揚、家長的贊許和寵愛使他們自視甚高,一旦受到打擊就接受不了。一些中學中的優等生在大學成了中等生后,精神崩潰甚至自殺的例子,提示我們在中學中應該重視心理承受能力教育。在未來社會中,個人的個性品質和道德素質如果與瞬息萬變的社會不對位、不適應,那就會很快被社會所淘汰,更談不上會取得什么成功。
學習成績差的中學生,在個性品質上與其他人最顯著的差異在于勤奮進取的精神方面,比如,選擇“一定要爭取好成績”的僅為58%,大大低于好生的92%和中等生的80%;“學習中碰到困難努力自己解決”的為77%,而學習好與中等的學生均為87%。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非智力因素對學生學習的重要性。另外,要促進學生自信心的遷移。從調查看,總體上說,學習差生的自信心并不差,在“遇事總有自己的見解”和“雖然有的同學在許多方面比我強,但我也有自己的長處”的回答中,學習成績不同的學生差異并不顯著,差生主要是在學習上的自信心差。因此,我們可以采取一些方法,引導或激勵他們把自信心轉移到學習上來。
學生對德育形式和方法的反映
從總體上看,學生對效果良好的德育活動的形式和方法有幾種比較集中的反映:
首先是理論要聯系當前的社會實際。如經常走出校門,參加社會實踐;到生產、生活和市場第一線去進行社會調查;到部隊去實地接受國防教育,參加軍訓;利用自己的本領切實開展學雷鋒助人活動等。
其次是校內德育活動的形式要多樣化。如主題班會、各種競賽活動、文藝活動、野外游覽或考察活動等。當然,在組織這些活動中,一定要有鮮明的主題和內在的德育因素,不要盲目迎合學生的興趣,忘了我們的教育目的和任務。
第三是要求適合自己的年齡特征。如小學生中就有相當多的人要求以講故事的形式來進行道德教育。有的中學生對中央電視臺的“焦點訪談”表示出極大的興趣。
對最差勁的德育形式和方法,學生也有幾種比較集中的意見:
首先是開會,尤其是聽枯燥乏味而又冗長的報告;即缺乏生動事例又沒有結合現實生活和社會問題的形式主義的宣傳。
其次是批評,特別是粗暴的批評和有損自尊心的譏諷,這些只能激起學生的反感心理和抵觸情緒。
第三是勞動懲罰和形式主義的“做好事”。勞動本身是一種很好的德育形式,但如果和懲罰結合起來,學生就會認為勞動是一種懲罰的手段,從而逃避勞動,看不起勞動和勞動者,勞動教育也就完全失敗。相當多的學生對“做好事”也有意見,在這種活動中,學生是被動的,沒有自覺性,而且許多活動本身并沒有實際效用,更談不上教育作用。
對于游覽活動、野炊、觀看電視和錄像片甚至讀書活動等,學生中有不同意見,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組織以及看什么樣的電影、錄像。比如,有的中學生認為看教育影片沒有意義,說“在緊張的學習生活之余,應該看一些娛樂片”。出現這種情況,有幾種可能:片子對于她來說,太淺或看過多次;看完后沒有組織必要的討論;影片對于她太深了,看不大懂。因此,即使是看教育影片,學校也要精心組織,根據對象掌握時機,方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學生思想活躍,個性多樣化,求新求變意識較強。因此,要力求活動的多變性,挖掘活動中的趣味性,做到適人、適時、適地。對于過去的和現在正在采取的德育形式和方法也不能全盤否定。有的應保留發揚,有的應摒棄更新,有的應注入新的因素和內容。我們應該尋求既適應時代潮流又適應青少年特點的德育方式方法,以達到教育的宏偉目標。
在本課題的調查研究中,各地、市政教科的同志參加了調查、抽樣,學校的領導和師生給了大量的支持和合作,謹此致謝。
課題組織、審定:江聲樹資料收集:李寧萍
主要執筆:林斯坦數據統計:林瑞云
- 上一篇:文化局作風整頓活動的實施方案
- 下一篇:農村黨員發展難題及對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