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道德教育發展論文
時間:2022-05-18 11:53:00
導語:各國道德教育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20世紀以來,由于過分強調發展科技而忽視了人文教育,給人類生活帶來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從而導致全球進一步發展的嚴重受阻。為擺脫困境,開辟社會發展的新前景,近年來,世界許多國家紛紛開始關注對年輕一代的人文教育,美國、日本、新加坡、韓國等分別采取了各具特色的舉措,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它們的做法給我們不少啟示。
【關鍵詞】科技教育人文教育道德教育
***
20世紀,科學技術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帶來了人類生活質量的顯著提高和人的智力、體力的巨大解放。但是,由于片面強調發展科技而忽視人文教育,也給人類生活造成了一系列的問題,諸如生態失衡、環境污染、資源潰乏、科技犯罪和道德頹廢等。這些問題正成為影響全球進一步發展的嚴重阻力。回顧過去,深刻反思,人們認識到:只有科技的進步并不能促使人類全面幸福,只有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共同發展,才有利于人類走向徹底解放。在這樣的社會歷史背景下,世界各國紛紛開始關注對年輕一代的人文教育,重視思想品德教育成為各國教育發展的共同趨勢。
本文將從探尋原因和介紹幾個國家德育發展狀況兩方面,論證上述結論。
一、原因的分析
(一)崇尚科技教育,輕視品德教育造成嚴重后果
人類進入20世紀以來,科學技術和現代化生產達到了空前發展,人類從中獲得了巨大利益。科學知識爆炸性增長,科技成果不斷涌現,現代化生產日益電腦化、智能化、信息化,把人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獲得了充分的閑暇與物質享受。以上這些,充分顯示了科學技術的功利性價值和實用性價值,容易使人們認為科學技術能解決人類的一切問題,產生“科技至上”思想。學校教育中,科技教育被擺到了絕對重要的位置。重視理科教學,關注智力開發,增加對科技教育的投入,這是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發展教育時不約而同的選擇。與此同時,道德教育近乎荒蕪,到了無人問津的地步。僅僅作為一種點綴,被淹沒在龐大的、完備的科技教育體系之中。
科技教育長期獨占教育領地,使其自身的局限性日益暴露出來。一方面人們發現,造福于人類的科學技術如果不能得到合理利用,同樣可以殘害人類。比如二戰中,美國的兩顆原子彈使日本廣島夷為平地;日本侵略者在中國進行的細菌實驗到了慘絕人寰的地步;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泄漏事件的陰影至今還籠罩在人們心頭。1955年52位獲得諾貝爾獎金的科學家發表了著名的《邁瑙宣言》,他們說:“我們相信科學是通向人類幸福之路,但是,我們懷著驚恐的心情看到,也正是這個科學在向人類提供自殺的手段。”[①]此外,為了發展科技,人類瘋狂地向自然索取,造成生態失衡、環境污染,能源危機日益加劇,直接威脅著人類自身的生存。另一方面,片面強調科技教育,輕視道德教育,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如人際沖突、利己主義、吸毒、淫亂、賭博、暴力行為等大量充斥。最為嚴重的是,這些問題大多發生在青少年身上。日本警方公布的報告表明:1986年,14—20歲的中學生因違反刑法而被檢舉的人共計292286人,與1976年相比,增加50%。1988年1~6月份,中學生犯罪案件急劇增加,殺人、搶劫、強奸、傷害、暴力、盜竊等案件,占各種犯罪案件的46.8%。[②]美國也有類似報道:在全美各地進行的一次抽樣調查中發現,在127所中學的15900名高中學生中,竟有49%的人在使用麻醉品。早孕現象也十分令人擔憂,僅1985年,就有75000名十幾歲的女學生懷孕或作母親。[③]
道德危機成為當今世界面臨的最大危機之一,引起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的普遍關注。198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北京召開題為“面向21世紀的教育”國際研討會。在討論分析21世紀人類面臨哪些挑戰的問題時,被列為第一位的是道德、倫理、價值觀的挑戰,并因此將會議主題定為“學會關心:21世紀的教育”。會議號召人們學會關心,關心個人、他人、群體、全人類;關心社會、經濟、生態、全球生存環境;關心真理、知識、學習等生存技能及其人道取向。因為,只有關心才能較好地解決人類所面臨的各種問題。
(二)未來社會的競爭是人的競爭,道德教育有利于開發人類潛能
人類發展的過程就是競爭的過程。20世紀以前,人類的競爭更多地表現為人類向自然的挑戰。20世紀以后,人類的競爭則以人類向自身的挑戰為主。一方面因為,經過人類長時期的挖掘,自然界的能源近乎枯竭。今天正以生態失衡、環境污染、能源危機等一系列問題向人類發出警告,使得人類不得不收起砍向自然的利斧,將目光轉向人類自身。另一方面原因在于,科學的進步,現代化的發展是以人類自身的發展為基礎的。未來社會,科學更加高深,現代化程度進一步提高,越發需要對人類潛能的挖掘。相對于自然的開發來說,人類自身還是一個神秘的、尚待進一步開發的巨大寶藏。當今社會,哲學、心理學、醫學、社會學、管理學等學科紛紛將研究重點轉向主體化研究,正是人類開發自身潛能的一種趨勢。
就現代科學水平而言,人的潛能到底有多大,一時還難以說清。不過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意識到,人類道德的巨大潛力及其對社會發展的重大作用決不能忽視。原因有二:
第一,當兩個人或兩個國家的科技水平基本相當時,道德水平往往成為決定成敗的關鍵。美國學者普麗西拉·瑪麗和安娜·布利克通過對美、日兩國的經濟、教育、管理等方面的比較研究得出結論:在日美兩國的競爭中,日本人不斷取勝的奧秘在于日本民族堅韌的品質。兩位研究者在文章中引用其他學者的論述表明自己的觀點,“現代日本社會基礎的基本構成因素之一便是由過去保持下來的持久的堅韌的精神。現代日本最有運氣的是遠在西方工業影響尚未到達本國海岸線之前,堅韌精神就以現代日本人的一種基本性格而存在。堅韌的品質深深植根于日本人的心靈,它萌發于生命的幼芽,伴隨終生。”[④]他們說,這種堅韌的性格不僅表現在日本兒童完成艱苦任務時所具有的持久力比美國兒童強。還表現在日本母親很早就將孩子送入學前班,讓他們適應獨立生活和集體生活。還有日本雇員表現出強烈的完成任務的愿望和對所在公司的認同感,而美國雇員則表現出曠工率高,失業率高,雇員流動率高。[⑤]
我國學術界關于“非智力因素”的研究也證明了上述觀點。絕大多數學者認為:動機、情感、意志、理想、追求、事業心、敬業精神等非智力因素,對個體發展的巨大作用不容忽視。北京師范大學林崇德教授指出:非智力因素對智力和能力的發展都有作用,主要表現為動力作用,定型作用和補償作用。他說:“任何有成就的人,他們都熱衷于自己的事業,甚至達到了入迷的程度。天才的秘密就在于強烈的興趣和愛好。從而產生無限的熱情,這是勤奮的重要動力。”[⑥]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北京召開的“面向21世紀教育研討會”上,澳大利亞未來委員會主席埃利雅德博士介紹了聯合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關于未來人都應掌握“三張教育通行證”的討論。一張是學術性的,一張是職業性的,第三張則是證明一個人的事業心和開拓能力。他認為過去人們往往重視前兩張通行證,而忽視人的事業心和開拓精神。如果一個人缺乏這方面的素質,學術和職業潛能就不能發揮,甚至變得沒有意義。
第二,未來人類所面臨的挑戰已遠遠超出個人、地區和一個國家的范圍,尤其需要道德的力量將人類凝聚在一起,共同發展。美國卡內基促進教學基金會主席歐內斯特·L·波伊博士在專題報告《學術水平反思——教授工作重點的領域》一文中指出:為了迎接21世紀的挑戰,教育思想的一個重要轉變是從重點培養競爭到重點培養合作。“如果我們的學院和大學不能幫助學生超越自我去看問題和更好地理解我們世界相互依存的性質,每一代新人有責任感地生活的生活能力將危險地遭到削弱。”美國一教改報告強調:“對共性的主張必須予以充分肯定。所謂共性,我們是指……幫助學生超越個人利益,了解自己周圍的世界,發展一種公民和社會責任意識,發展作為個人的他們如何能夠為他們自己也是其中一員的大社會做出貢獻。”[⑦]英國劍橋大學戴維·哈格里夫斯指出:“所有學校都應開設一種專為多元文化社會制訂的共同公民教育課。這種社會需要一些基本的共同價值觀以產生國家內聚力所必需的社會粘合劑。[⑧]
上述學者們的遠見卓識來自于他們對未來社會發展的清醒認識。首先,現代化生產以系列化、集團化為特征。每個人只能承擔生產線上的一個流程,沒有個體之間的相互合作,整個社會生產將無法正常運作。在這里,個人的存在既是別人發展的條件也是別人發展的結果。一個人不能以道德的人格參與社會生活,就無法擁有生存空間。其次,20世紀60年代以來,國際競爭加劇,經濟和貿易競爭地區化、集團化趨勢不斷加強,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貧富差距日益明顯,將世界各國推向了既相互競爭又相互依存的發展格局。從而使得國與國、地區與地區間的競爭中,任何單一力量都不足以對抗結成集團的競爭對手。再次,當今人類共同面臨著一系列的來自自然的威脅,能源危機、環境惡化、生態失衡等問題根本無法用國界加以限止。人類必須倡導一種“全球合作精神”,共同擔負起保護環境、珍惜能源、拯救人類的責任。這不但需要當代人的覺醒,尤其需要通過道德教育喚醒青年一代的責任感。
二、一些國家重視道德教育的具體做法
(一)以美、日為代表的發達國家
美、日屬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頂尖國家。但經濟的發達、物質的充裕并沒有帶來社會道德水平的同步發展。相反因道德滯后而引發的社會問題正成為影響社會進步的嚴重障礙,使兩國政府痛下決心,制訂政策,加強對年輕一代的道德教育。
1988年10月,當時的副總統布什在他的教育戰略設想中呼吁“把道德價值觀的培養和家庭參與重新納入教育”,“教會孩子區別正確與錯誤”,“摒棄“價值自由觀念”。他引用馬丁·路德·金的話說:“不僅僅發展學生智力,智力+品德才是教育的目的。”美國華盛頓D·C《大西洋月刊》的著名編輯詹姆斯·費勞斯(JamesFallows)在《美國人眼中的日本教育》一文中指出:“我們應當向日本及東亞其他國家的學校學習,強調發奮努力的重要意義。美國的教育家們抱怨,學校擔負著過多的道德和社會使命,這妨礙了真正的教學,但日本學校承擔的道德使命更明確,尤其在小學。”[⑨]現任美國課程發展與管理協會、國際教育委員會主席S·拉姆勒指出:“為培養二十一世紀的公民,我們必須不斷設法幫助學生學會‘用他人的眼光、心理、心態來看待事物’”,“建立一種要求我們為地球上人們更好地生活負責的價值體系。”[⑩]
上述引言表明,加強對年輕一代的道德教育已成為美國各界的一致呼聲。越來越多的美國人希望學校承擔起道德教育的責任。1992年春天,美國一些行政組織與研究機構共同擬定了一份《阿斯彭品格教育宣言》,呼吁學校恢復傳統的品格教育模式,認真向學生傳授“尊重、責任心、可靠、關心、公平、正義、公民美德與公民素質”等核心價值觀。1993年2月,一個全國性的“品格教育伙伴”組織成立,其中心工作是“在我們的青年中發展公民美德和道德品質,使我們擁有一個更富有憐憫心與責任心的社會。”與此同時,美國教育界對道德教育的責任感也明顯提高。兩位教師著文說:“無論如何,學校不可避免地要影響青少年的價值觀,……我們需要建立一公立學校體系來幫助孩子們成長為道德上合格的社會成員。……學校德育應做到:幫助孩子認真去想,認真去愛,認真去做。”[①①]《基督教科學箴言報》載文說,僅芝加哥一地“就有大量教師在10000多個班級中,悄然無聲但扎扎實實地進行品德教育活動。”
日本面向21世紀的全面的教育改革開始于80年代。日本學者認為:日本的教育之所以出現荒廢現象,一個重要原因是“戰后教育忽視了德育”。于是呼喚德育,強調德育成為貫穿教改始終的顯著特征。新教學大綱規定:“道德教育的目標是把尊重人的精神和對生命的敬畏觀念體現在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具體生活中,為培養作為創造富有個性的文化,致力于民主社會和國家的發展,主動為和平的國際社會做出貢獻的具有自主性的日本人,培養作為其基礎的道德素質。”圍繞這一目標的落實,當代日本道德教育突出了以下幾個特征:
第一,全面性。新教學大綱規定,學校德育應著重幫助學生解決四個方面的問題:關于自身——良好的生活習慣、堅強的意志、自主性和責任感、探索真理、發展個性。關于與他人的關系——禮節與言行舉止、體貼他人、相互信賴、健康的異性觀、寬容與謙虛。關于自然——熱愛自然、豐富情操、尊重生命、人類愛。關于個人、社會和國家的關系——熱愛集體、履行職責、義務與公德、正義、勤勞與奉獻、熱愛家庭、孝敬父母、尊師愛校、鄉土愛、愛國心、世界和平。[①②]
第二,重視理科中的道德教育。日本學者認為,如果課程教學不能聯系學生生活,就會使教學缺乏親切感,從而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愿望。為了在理科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思考力、判斷力、創造力和表達能力,發展個性、養成廣闊的胸懷,從70年代末開始,日本教育界研究和推廣了“理科的人性化”教育。基本思想是:①培養人性豐富的兒童和學生;②使學校生活既寬松又充實;③重視國民共同需要的基礎,進行適應學生個性和能力的教育。尤其重視講解自然界與人類活動和個人生活的關系,培養學生對自然界的熱愛情感,要求從小學到高中一貫地進行環境教育,強化“人與自然共生”的觀念,使學生自覺保護環境。[①③]
第三,充分利用多種德育途徑。近年來,日本中小學對“道德時間”進行了大幅度調整,不再單純講解和灌輸道德條目,而以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如升國旗、唱國歌、生活指導、職業訓練、公益服務、父母講座、都、道、府、縣德育共建等。1993年8月4日的《朝日新聞》登載了一條消息,公布文部省對中小學畢業典禮、升學典禮時升國旗、唱國歌情況的調查結果。[①④](見下表)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日本教育界對多渠道開展德育的重視。儀式學校升國旗唱國歌畢小學98.3(98.0)86.7(85.6)業中學97.8(97.6)82.4(81.4)式高中94.2(93.4)70.3(70.8)入小學98.2(98.1)85.0(84.0)學中學97.8(97.6)82.9(81.4)式高中94.4(93.6)73.4(71.6)
注:①數字為百分比。
②括號內的百分比為1992年的統計數。
(二)以新加坡和韓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
新加坡的一位前領導人說:新加坡生死存亡取決于人民精神教育的成敗。如果一個民族只貪圖物質享受,這個民族就不能成為意志堅強的民族,不能抵抗外來侵略,就經不起考驗。新加坡政府把道德教育作為振興民族的重要手段,從建國之初一直十分重視。新加坡是世界上將道德教育列為學校科目并正式施教的少數國家之一。從1967年起,道德教育一直作為必修課,在中小學課程中居首要地位。90年以后,重新修訂《新公民學》課程,突出了以下課程宗旨:社會利益高于個人利益;維護作為社會組成細胞的家庭;提倡種族和宗教間的寬宏大量與相互體諒,協商解決問題的美德。為實現這些宗旨,學生每天在升旗儀式上朗讀如下誓言:我們是新加坡公民,誓言不分種族、語言、宗教的異同,團結一致地建設公正、平等的民主社會,并愿為國家的幸福、繁榮與進步而共同努力。
新加坡學校的道德教育特別強調以下兩點。一是提倡和推廣東方道德價值觀。政府認為:東方傳統倫理觀念中許多有價值的東西仍適用于今人。如仁、孝、家庭和諧、禮、責任感、忠、信、誠、勇、毅力、義、協作精神等等,都被編入了學校的德育教材,系統地向學生傳授。二是學校十分重視改革德育方法,充分利用現代化媒體、為提高德育實效性,學校德育大膽借鑒國外有價值的德育方法,如價值澄清法、道德認知發展法等。此外,在教育教學中廣泛采用現代媒體,如錄音機、透明軟片、投影儀、教育電視等。激發學生興趣,提高教學效果。目前小學德育課中,與課本內容配套的視聽教材就占30%。
韓國是戰后亞太地區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有關學者認為,促使韓國經濟加速增長的原因之一,就是對教育的充分重視。二戰結束以來,韓國共進行過六次大規模的教育改革,對道德教育的日益重視是這些改革的共同特征,尤以80年代以后的三次教改最為明顯。開始于1982年的第四次教育改革以培養“新的韓國人形象”為目標,要求“新的韓國人”必須符合以下要求:①健康的人——強健的體魄、剛強的意志、高尚的情操、豐富的情感。②獨立的人——自信、自主決策力、進取開拓精神、強烈的民族意識。③創造的人——基本學習技能、科學研究能力、理智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的思維性向。④道德的人——正確的價值觀、人類的認同感、優秀的公民意識、關心他人的精神。[①⑥]開始于1987年的第五次教育改革,確立了這樣的指導思想:培養主導信息化、開放化和國際化的高度發達的21世紀社會的具有主體精神、創造精神和有道德的韓國人。韓國當局認為:國民的懶散習慣、封閉自尊、精神空虛、缺乏創造力等不良素質與21世紀的社會要求極不相稱。必須通過課程改革,加強道德教育,真正改變國民精神中消極、落后的惡習,喚醒人們“實現自我”、“完善人格”的意識。上述思想在1992年的第六次教育改革中得到了進一步體現:將來的教育必須培養健康、自主、有創造性、有道德的人。
三、對我國的啟示
(一)借鑒別國經驗,重視道德教育
重視道德教育已成為世界發展趨勢。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看到了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迫切性,并著手付諸實施。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現代化建設剛剛起步,西方國家出現過的經濟至上、拜金主義、道德荒蕪等不良現象,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已有所體現。有人甚至以此為依據,拋出了“代價說”,認為經濟的增長必須以犧牲道德為代價。的確,這是不少西方國家沒能避免的失誤。但我們必須懂得:中國現代化建設的起步比世界發達國家晚了將近100年。我們沒有理由也沒有時間重演別人的悲劇,必須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加倍關注社會的道德建設,特別是對年輕一代的道德教育。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全民素質的提高,從而為現代化建設創造基礎。因為社會的現代化歸根到底是人的現代化。
(二)更新德育觀念,豐富德育內容
當今的道德教育已不再滿足于抽象談論“弘揚人性”,也不僅停留在國與國之間意識形態領域的分歧與斗爭,更不是簡單的政治灌輸。它從全球的角度,從“人與自然共生”的角度,從人類由競爭走向合作的發展趨勢中,著力于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人類與自然和諧的問題;各民族之間相互依存的問題;人類潛能開發的問題;個體精神滿足的問題等帶有全球性、開放性、發展性、精神性的觀念。面對這一現實,中國的道德教育必須盡快更新觀念,與世界接軌,調整、補充、豐富我們的德育內涵。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與世界對話,才能以新思路搞德育,才能使受教育者了解世界,以便今后更好地參與國際事務。
(三)將學校德育重點轉移到發展道德思維和培養道德能力上來
長期以來,我們的學校德育一直將德育的價值取向與德育過程混為一談。總以為只要教師把道德觀念和價值概念講給學生,學生就能獲得相應的品德。實際上,受教育者從接受道德觀念到形成道德行為是一個長期的、反復的過程,必須伴隨著道德思維水平的提高和道德能力的養成,才能保證受教育者自我道德素質的形成。否則就會使受教育者只背記大量的理論、條例,而在道德實踐中卻表現出不講道德。現實生活中,不少人道德水平不高,道德行為欠缺,與我們的道德教育方式不無關系。重視發展受教育者的道德思維,培養其道德實踐能力,使其具有較高水平的道德素質,這是近年來世界許多國家道德研究與道德教育的發展方向,也是擺在我國德育工作者面前的緊迫課題。
注釋:
①轉引自魯潔《道德教育:一種超越》,《中國教育學刊》1994年第6期。
②《日本中學生道德問題與對策摭談》,《外國中小學教育》1995年第5期。
③轉引自《美國道德教育的嬗變:從準則中性到涇渭分明》,《比較教育研究》1993年第6期。
④⑤《堅韌的品質+教育=日本經濟的成功》,《外國中小學教育》,1994年第4期。
⑥《智力活動中的非智力因素》,《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科版)1992年第4期。
⑦《發達國家教育改革的動向與趨勢》(第二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65~66頁。
⑧英國《衛報》1994年6月17日《學校的十個規則》。
⑨《美國人眼中的日本教育》,《比較教育研究》1993年第4期。
⑩《二十一世紀的全球教育》,《比較教育研究》1993年第3期。
①①《美國學校德育的現狀與改革》,《外國教育研究》1993年第1期。
①②《日本學校德育的歷史與現狀》,《比較教育研究》1994年第5期。
①③《日本中小學社會科的誕生與潛變》,《課程·教材·教法》1994年第3期。
①④《課程·教材·教法》1994年第1期。
①⑤《試論新加坡中小學的分流制度和道德教育》,《外國中小學教育》1993年第6期。
①⑥《韓國的中小學課程》,《外國教育資料》1993年第6期。
參考文獻:
《發達國家教育改革的動向與趨勢》,第二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EmphasisonMoralEducationMakestheCommon
TrendinEducationofEveryNation
TianGuoxiu
Abstract:Sincethe20thcentury,scienceandtechnologyhasbeengivenmuchpriority,meanwhilehumaneducationhasbeenneglected,whichcausedmanyproblemstohinderthedevelopmentofthe
humanity.Inordertoavoidmoreproblemsandtopromotethedevelopmentofthehumanity,inrecentyears,manycountrieshasbeenemphasisingtheneedofmoraleducationtotheyoungergeneration.HeretheauthorisgoingtointroducesomepracticesinAmerica,Japan,SingaporeandSouthKorea.
KeyWords:scienceeducation,humaneducation,moraleducation.
- 上一篇:思品課情感教育論文
- 下一篇:圖書館愛國主義教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