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教學研究

時間:2022-11-09 10:10:41

導語: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教學研究

目前我國中職學校都將傳授專業性知識和專業技能為教育重點,這本身無可厚非。但是一些學校一味強調技能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學生思想品質的培養,這既不符合當前我國現代化教育發展要求,也對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造成了嚴重阻礙。在用人單位越來越重視人才綜合素質的今天,中職學生單純掌握職業技能,顯然無法適應崗位需求。職業道德與法課程開設的目的就是為培養和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但目前這一課程教學面臨著諸多問題,針對問題采取相應的優化教學改革措施,對于中職學校的發展與學生就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問題

(一)重視程度低。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存在教學質量差、效率低等問題,一方面是由于學校自身不重視,忽略了這一課程對學生職業發展和思想品性培養的重要性。學校一味壓縮課時,學生實訓、實習擠占課時,使得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不得不加快進度,學生在學習中也只能囫圇吞棗,學個大概,其教學質量可想而知。另一方面,由于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是一門公共課,大多數學生認為該課程與自己的專業關系不大,在學習中采取敷衍了事的態度,認為沒有必要再學習該門課程。同時,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偏理論性,又具有大量思想政治理論,這容易引起學生的抵觸情緒甚至是反感、厭惡,在這樣的學習心態下,要學好這一課程無異于天方夜譚。(二)教材編寫不夠科學。當前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教材,在教學內同設置方面普遍存在不夠科學的問題。教材內容過于龐雜,在教學中教師抓不住教學的重點,學生也學不到真正的知識。大部分教材被分為兩大模塊:法律基礎、文明禮儀與職業道德。在法律基礎這一模塊中幾乎涵蓋了我國現行大部分法律,受篇幅所限,在教材中不可能對每一條法律進行詳細的釋義,如果是作為公共課程,那么非專業學生理解起來的難度較大,而對于法律專業來說該課程必定是主干課,其必定理論性很強,專業學生要去理解教材內容也有很大挑戰。而在文明禮儀與職業道德這一模塊中內容沒有中心思想,重點不突出,顯得雜亂無章。同時,教學案例的選擇不具時代性,也不符合新時代學生的審美標準和情趣,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三)教學方式落后。針對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的教學目前依然是以傳統的“灌輸式”“填鴨式”為主,在課堂上往往是老師講,學生聽,勾畫重點,學生記背,單純為應付考試。在這整個教學過程當中缺乏針對性、目的性,學生學習起來沒有明確的目標,無法把教、學、做有機結合起來,形成高效的學習。長此以往學生無法體驗到學習的進步,無法獲得成功的愉悅感,就可能挫傷積極性,開設這門課程的目的就無法達成。落后的教學方式,一方面是保守的教學理念所造成的,另一方面也與教師教學能力與熱情有關。學校和學生不重視,這樣勢必造成部分教師不思進取,上課敷衍了事,照本宣科,這也是導致教學質量差、學習效率低的重要原因。(四)課時偏少。培養應用型技術人才是中職學校的辦學特色也是人才培養體系中的重要目標,學生學習任務重,學習內容多。為保障專業知識的學習,學校往往通過減少其他公共課時的方式增加專業課課時,這樣的方式顯然是不可取的。隨著我國各領域的發展,對于人才的需求已不僅僅局限于崗位所需的技能,而更加看重人才的綜合素質和職業道德品質。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教學內容多,但學校設置的課時根本無法滿足正常的教學和學習需求。這種情況下必定會造成教學任務過重,教師為加快教學進度而忽視教學效果,進而制約了有效教學。(五)考核機制不合理。大部分中職學校不統一對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進行考核,而是由任課教師自行考察。考核的方式也往往采取傳統方法,多數利用書面考察的方式,這種方法不一定能夠準確反映學生學習效果。而且這樣的考核機制容易使學生認為該門課程學不學不重要,進而敷衍對待。此外,一些中職學校以考試成績為唯一考核標準,這顯然不符合現代教育考核的要求。

二、改革措施

(一)健全機制。針對該門課程的改革必須先健全教育機制。該課程教學目標籠統的說法以崗位需求為導向,培養必須的職業道德;指導學生掌握與日常生活和職業活動密切相關的法律常識,樹立法治觀念,學會運用法律武器,懂得遵守法律。這說明我們的課程教育不僅僅在課堂,應該滲透在專業技能學習中、滲透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要像抓專業課一樣重視。學校完善德育教研室建設,鼓勵任課教師積極參加教研教改活動,為職業道德和法律課程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完善提供科學的理論支持與指導。一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把師資力量提升起來,師資力量是保證教學效果的基本前提之一,所以通過德育教育教研室建設,構建出強大的師資力量可保證該課程的有效教學。同時學校在實習基地的建設中,安排專人進行德育指導,學生在有效提升實踐技能的同時,提升了職業道德素養,提前適應職業發展需要。另一方面,通過長效培訓之機,使任課教師更新理念,樹立終身學習觀念,把自身的專業知識水平和執教水平提升起來;要切實貫徹“走出去,引進來”,教師也應同學生一樣走出校園,到社會、企業中了解市場需求,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把市場需求作為基礎,提高教學實效性以及針對性;同樣,教師也需要以身作則,在教學過程中嚴格要求自身,做好本職工作,而教師在教學時,也是一個再學習的過程,把自己的角色轉變成學習參與者、引導者、組織者,同學生一起進一步提高自身。在教材方面,學校應根據學生學習和未來職業發展需求,選擇適當的教材內容,有條件、有能力的教研室可以組織學校教師和邀請專家編寫新教材、校本教材,最大程度優化教學內容,使職業道德和法律課程能夠真正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思想品質,為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二)創新方法。教學方法的運用直接影響教學的有效性。針對傳統教學中存在的實踐與理論知識脫節、教學缺乏針對性、目的性等問題,教師需結合職業道德和法律課程要求,從崗位需求出發,結合學生實際,以生命化教育理念為基礎,把發展和完善學生生命作為終極目標,大膽創新教學方法。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通過項目驅動、小組合作學習等方式,有意識地增強學生的團隊精神與合作精神。此外,在信息時代下,教師應學會并善于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與豐富的互聯網資源輔助教學。例如教師可建立班級微信群,隨時隨地為學生學習提供針對性指導,幫助學生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教師也可通過微信、QQ、微博等形式向學生推薦優秀的學習課程。當然,教學模式和方法的創新直接受到教師執教水平的制約,而執教水平高低又取決于教師能力。中等職業學校可通過定期組織教師進行培訓交流,為教師提供深造學習的平臺和機會等方式,并建立健全的激勵機制,進一步提升教師教學能力。教師自身也需要積極主動地自我學習、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在教學中總結經驗、不斷探索和進步,這樣才能夠真正實現教學水平的提升。(三)提高比重。目前,大部分中職學校設置的職業道德和法律課程的課時所占的比重偏低,并常常因為學生實訓、實習被擠占,根本無法滿足正常教學與學習的需要。因而學校應在原有的課時基礎上適當提高職業道德和法律課程所占比重,規避學生實訓與實習時段。同時,學校還應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增設與職業道德和法律課程教學相關的實踐內容,例如安排學生參觀學習、開展校園調查活動等。(四)拓展內容。1.認知實習。通過考察參觀、專家講座、現場講解等方式,讓學生參加實踐教學活動,這樣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升學生對課程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同時,這樣的認知實習的開展,更有利于學生正確認識未來學習的目標與職業發展方向。2.案例教學。案例教學通過真實案例的模擬以及講解,將教學過程變為一個學習體驗過程,學生在模擬過程中體驗理論知識以及需要掌握的技能,在講解過程中進一步深化鞏固。3.體驗式感悟。學生需要在體驗中獲得成長,教師同樣如此,所應參照上文內容,教師走出去,引進來,把學習和企業實踐中的經歷、認識、體會、感悟作為教學資源帶入課堂。這樣具有很強的針對性,而且這樣也有利于項目化教學的實施,因為教師要了解崗位需求和流程才能把項目化教學設計得井井有條,提升教學效果。(五)完善考核。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教學的改革還必須完善考核機制,拋棄以往以筆式考試為唯一衡量標準的考核模式,豐富考核內容,提高實踐項目的考察比重,強調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考核。在考核中增加課堂討論、案例剖析、學習態度等方面的考核,并結合學生實訓、實習表現,與期末筆試成績進行綜合,最大限度做到科學、客觀、嚴謹評價。考核機制的完善,對于學生的橫向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能夠使學生主動拓展知識面,提高實踐能力,從而實現綜合能力及素質發展。

作者:張平芳 單位:福建省邵武職業中專

參考文獻:

[1]劉金超.《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教學問題及改革對策[J].中國教師,2016,S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