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德育課堂教學反思與探索

時間:2022-11-24 06:05:02

導語:初中德育課堂教學反思與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初中德育課堂教學反思與探索

摘要:教育應該以德為先,初中階段的教育在學生成長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在這一階段,德育承擔著促進學生品德素質發展的任務,為學生成長奠定了基礎。但是在實際的教育環境中德育的價值卻被弱化了,德育課堂出現了一系列問題。欣賞型德育旨在實現“立美”改造,推進德行觀念和審美意識的融合,避免各種強制性的價值觀。在理論和實踐方面為學校的德育發展提供了新方向。因此以欣賞型德育模式為研究視角對德育課堂教學進行反思探索對改進初中德育課堂起著積極作用。

關鍵詞:德育課堂;欣賞型德育;初中教育

欣賞型德育模式是依據德育美學觀所建立起來的一種在教育實踐中進行德育審美化改造的基本思路和開放性的框架,是德育與美育的完美結合,在進行德育過程中培養學生欣賞美、創造美的一種好的途徑。

1欣賞型德育模式的內涵

1.1欣賞型德育模式。欣賞型德育模式是由檀傳寶教授提出的,其核心價值為對道德教育的價值引導以及道德主體的自主構建,二者將會在學生自由欣賞的過程中共同完成。此種模式的關鍵理念在于在德育教育中融合自由教育,反對傳統的價值觀灌輸方式,力求學生能夠獲得心靈上的成長[1]。在這一過程中價值引導是真實有效的學校德育的條件,而自主建構的構成則表明新舊德行認知架構將會轉化為更高級的新架構,同時沉淀出充足的德行情感。欣賞型德育要求人員借助內在間接精神,將德育內容進行形式化改造,讓受教育者在欣賞的過程中自在地接受相應的內涵,在自主建構和欣賞的過程中完成學習,提升受教育對象的認知能力,為其成長起到堅實的支撐作用。1.2欣賞型德育課堂教學。教學要求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其中,此種活動要求教師有意識地貼合學生群體的成長需求,加速其掌握文化科學的能力,為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奠定基礎。欣賞型德育課堂教學要求教師充分契合學生的成長規律,實現對德育內容的改造處理,保證德育教育內容能夠轉化為和諧精確的完整體,讓學生在欣賞美的過程中自由自在地接觸各種價值方向引導,逐步提升受教育者的道德水平。蔡元培的“美育育德”思想與其也有貫通之處,其分析審美活動自身擁有獨特的道德屬性,旨在深層次挖掘美育的潛力,倡導美育實踐[2]。而欣賞型德育模式即是在踐行這一實踐。

2反思:德育課堂教學的現實困境

德育是一項綜合性的工程,是中小學生成長中重要的教育內容。伴隨現代社會的迅猛發展,教育機制正在飛速改革,新時期下的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越發提升,但就目前來看,中小學德育教育尚且存在一定的問題,實效性不高[3]。第一,教學目標重“知”輕“情”。在應試教育的長期背景下,升學率逐漸成為現代教育水準的核心指標。學校根據科目在升學中的地位來確定學科的位置并安排相應的學科課時,重智輕德,存在擠占德育課的現象[4]。原本將育人作為目標的德育課堂也逐漸轉化為其他學科的文化課,極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學德育課堂教學。導致學生認為德育課就是浪費時間的課程,而且對自己來說并沒有什么實際“效用”。因此,由于對道德認知的過分重視而忽略了對道德情感的培養,從而影響了學生的道德行為,使德育脫離學生的社會生活實際。第二,教學內容脫離實際。德育是為培養學生良好的德行素養而開展的教學活動,其將會貫穿落實在學校教育的開始和最終,將會直接引導學生的未來健康成長[5]。然而在中小學課堂中其教學內容往往不能適應青少年身心發展的特點和社會生活的新變化,是使學生感到困惑的、所不能接受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是對知識進行抽象的呈現,并沒有考慮到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在教師看來一些容易理解的知識概念,往往是學生難以理解的。由于教師未能與具體生活情境相契合,未能將抽象的理論,具體融入學生現在的實際生活中。從而就導致學生不能深刻體會到德育課對于自己的重要性,使其對該課程產生一種逃避心理。第三,教學主體消極被動。首先,表現在教育者的不自信。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更多的關注學生的成績,更關注于自己的努力所帶來的量化結果,而對于德育這種更偏向于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影響的課程則加以忽略。科任教師在上課時,專注于對于所教知識的傳授而并不愿意占用自己的時間進行德育。對于專職教師來說自己也未能認識到德育的重要性,往往將自己的授課時間讓渡給其他教師。其次,教師的不自強。在授課過程中不思考、不探索。并未充分了解學生群體的需求,也沒有針對性地處理教材,因而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往往照本宣科,并未實現書本知識和實際生活的銜接,也沒有在多元化角度搜集教學素材和教學資源,在此種情況下教師將會直接異化為“會說話的教科書”。最后,教師缺乏對學生群體的細節的觀察,忽視隱形德育資源,僅僅以自己的認知來開展德育教學活動,不能及時靈活處理課堂。

3探析:德育課堂教學實效性不高的歸因

3.1學校德育地位模糊。應試教育的重智傾向,導致在中小學校場域中德育課程的地位不高。相對于德育課程來說,教師更加重視中、高考所考的內容。德育應為注重學生品德,行為的一種課程。其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受用終身的,而中小學德育則處于一種應試教育階段。多強調對德育“智”的維度的重視。學生對德育實踐課也缺乏興趣,對德育課持懷疑態度,認為這是浪費時間的,可見應試教育對學生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正是由于德育課程地位的尷尬,則使學校德育地位也處于模糊狀態,教師學生不能真正認識到德育課程的重要性,從而導致德育實效性并不高。3.2社會和家庭的阻力。初中生道德品質的養成受社會轉型以及家庭結構等客觀環境因素的影響,其中,家庭作為學習的第一場所,其思想道德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礎作用[6]。然而在現實的教育過程中,家庭往往變為學校教育的一大阻力。不能發揮其德育的真正價值。同時學校和社會所產生的非一致性讓學生衍生出雙面性格特征,對學生德育教育的開展產生巨大的影響。從本質上來看,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均是相互依存的,這就導致德育課堂的教學時效性難以達到預期目標。3.3學生自身對德育持懷疑態度。首先,對德育教師的不信任。一些學校的德育教師是非科班出身的。教師們并沒有受過教育學、心理學和德育理論的熏陶。開展德育主要憑借自己的主觀經驗,教育效果難以從理論上予以保證。還有一部分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并不用心,自己主動將德育的地位放低,最終導致學生對于德育不能有一個清晰正確的認識。其次,學生對教師所傳之“道”的不信任。社會上產生的一些扭曲的價值觀對德育者的德育內容產生了巨大的挑戰。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懷疑,不能準確地分辨優劣。缺少正確的價值判斷。即從側面表明如今德育教學的效果有待提升,還不能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

4實踐:欣賞型德育模式的實施

將欣賞型德育模式作為德育課堂實施的新方式,就是要用美的方式滋養學生的心靈,使道德內容形成和諧可欣賞的統一體。4.1實現個人全面發展的教學目標。審美的超越性滋育了人的自我超越之本心本性,使人向著自由全面發展的目標努力涵養道德、提養精神,在審美感性與德育理性的相互交融之中體悟生命之美,創造出精神圓滿的美善人生[7]。欣賞型德育課堂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美學鑒賞意識,助力學生感悟生活中存在的各種真善美。欣賞性德育明確指出,德育教育的著力點為促進學生的發展進步,并且此種發展處于自由狀態下。欣賞型德育依托的主要是美學精神,將會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啟迪學生的智慧,最后讓學生構建出自己的德行系統。將美的呈現作為促進人的發展的主要支撐,保證個人和社會能夠和諧發展。4.2統籌科學合理的德育內容。德育教材知識體系較強,教師需要充分貼合課堂內容來進行素材的審美改造,以此來助力學生理解更為充實的德育知識,強化其情感認知能力,保證學生不僅能夠獲取系統性的學習知識,還能在潛意識中感悟道德美,所以合理的德育素材對德育教育的成功開展,意義非凡。德育素材的呈現應符合學生發展的特點,防止將成人的思想與觀念強加于學生。可以與本土知識相結合,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發現中成長,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德育所傳遞的內涵。4.3建立師生互動的輕松課堂。欣賞型課堂的核心是建立伙伴形態的師生關系,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使師生間能夠達成和平共處的關系,在此體系中,教師不僅是權威的代表,其職責表現旨在強化學生的德育認知能力,通過自身對德行指揮的欣賞來啟發學生群體的思考,使其有意識地欣賞將美學元素作為基礎的德育活動。讓學生能夠轉化為道德價值建構和道德價值判定的核心組成,獲取更為充實的自由展現的機會。首先,教師需要充分關注自身所起到的道德示范作用,成為學生群體的審美對象。教師自身的德行表現將會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后續德行素養高度的增加,教師和學生間的情感影響和被影響的關系往往需要借助教師的言行舉止實現,無論是在課堂教學中還是生活教學中都需要引導學生的德行素養的培養,逐漸轉化為學生的欣賞對象。

總之,以欣賞型德育模式為視角分析德育的實效性問題。有助于明確初中德育教學的現狀,分析在德育課堂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性地分析問題的原因,以此來引發有關部門的重視,為中學德育教育活動的推進發揮堅實的支撐作用,對改進中學德育工作起著積極作用,有助于初中生的健康成長,培養其良好的道德素質。

參考文獻

[1]檀傳寶.欣賞型德育模式的核心理念[J].中國德育,2006(5):47-49.

[2]張社強,韋莉莉.論蔡元培“美育育德”思想及其當代價值[J].教學與管理,2019(12):19-22.

[3]張家鑒.淺談新時代中小學德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學周刊,2019(27):62.

[4]張建平,王紅剛.如何提升農村中小學德育的實效性[J].教育研究,2018,4(2):43,45.

[5]楊小華.當前農村中小學德育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教學與管理,2019(12):40-43

[6]李積鵬,韓仁生.家庭教養方式對兒童道德發展的影響及家庭德育策略[J].現代教育科學.2017(8):103-109.

[7]趙浚.審美育人:構筑人之精神世界的德育———從美育視角看德育哲學的價值實踐[J].貴州社會科學,2018(1):83-87.

作者:彭歡歡 潘王林 單位:1.新疆師范大學 2.云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