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規范下的師德建設論文
時間:2022-03-09 09:20:37
導語:道德規范下的師德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愛國守法
就愛國守法而言,中國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因此,愛國、愛黨、愛人民,應該是我們的高尚追求。而遵紀守法,“不得有損害國家利益和不利學生健康成長的言行”則應當是我們堅守的道德底線,所謂“學術有自由,講壇有紀律”。國家給了我們工資待遇,我們不能做“拿起筷子吃飯,放下筷子罵娘”的事情。正如有人說的那樣:“無論中國怎樣,請記住,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國;你怎么樣,中國便怎么樣;你是什么,中國便是什么。”
二、敬業愛生
敬業,就是要以敬畏之心對待教師職業。國家設立“教師節”,目的就是尊師重教。我國傳統文化中,“天、地、君、親、師”為五尊:天地為宇宙至尊,君王為國家至尊,父母為家庭至尊,教師為社會至尊。荀子說:“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無天地惡生?無先祖惡出?無君師惡治?”(《荀子·禮論》)法國教育家盧梭說:“有些職業是這樣的高尚,以致一個人如果為了金錢而從事這些職業的話,就不能不說他是不配這些職業的;軍人所從事的,就是這樣的職業,教師所從事的,就是這樣的職業。”《資治通鑒》里也有“經師易遇,人師難遭”的說法。可見,教師職業在古今中外都是崇高的,值得敬仰的。關心愛護學生,是教師必備的條件。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愛是教育的前提,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師對學生的愛,不是建立在親情和血緣關系上的愛,因而沒有私利并且超凡脫俗。關愛學生,可以和諧師生關系,有利于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宋朝著名的“蘇湖教法”中,人稱安定先生的胡瑗就非常愛護學生。《宋史胡瑗傳》上說:“瑗教人有法,……視諸生為其子弟,諸生亦信愛其如父兄。”,關愛學生就要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做到有教無類。公平對待才能得到認同和服從,厚此薄彼只能帶來逆反和抵觸。臺灣學者高振東說:“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關愛學生還表現在對學生的嚴格要求上,所謂“教不嚴,師之惰。”要做到嚴之有愛,嚴之有情,嚴之有度,嚴之有恒,才是負責任的教師。心理學的皮格馬利翁效應告訴我們,老師喜歡和鼓勵的學生,往往進步明顯,老師漠視甚至是歧視的學生,往往自暴自棄。實踐證明,從愛出發,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持之以恒,“問題學生”是可以教好的。公平地接受教育是學生的合法權益,依法管理教學是學校的合法權益,這些都是我們要尊重的。
三、教書育人
教書就是培養學生的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育人就是培養學生的良好思想品德。唐朝韓愈所謂“傳道、授業、解惑”,既表明了教書和育人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又強調了育人在教學中的優先位置。陶行知有句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可見,教書是目的,育人是根本。事實上,一些教師認為只要講好專業課就行了,教人做人是政治教師的事,與自己無關。這些認識和做法是片面的、錯誤的。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2011年,浙江大學設立了“浙江大學心平獎教金基金”,目的就是“為了表彰功底扎實、業務精湛、教學效果突出、關愛學生成長的優秀教師”。
四、嚴謹治學
從事教育教學工作,是件嚴肅認真的事情,必須做到一絲不茍,謹慎篤行。。教師嚴謹治學,可以使“教”和“學”配合默契,從而使學生“學業有長進,術業有專攻。”嚴謹治學還可以激發教師的創新精神,提高教學能力,所謂“名師出高徒”。嚴謹治學對于高校教師的學術研究也是至關重要的。學術研究是在探求一個未知的世界,需要的是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實事求是的治學態度。學術研究越是前沿,當事人就越是孤獨前行的人。恪守學術規范,具備嚴謹治學的職業道德,才能守得住寂寞,抵得住誘惑,也才能最終取得成功,贏得萬眾敬仰。國學大師饒宗頤說,學術研究,一定要做到“求是,求真,求正”。尤其是“正”,“正”就是要秉持正直、堅持正義、弘揚正氣。他喜歡“萬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的境界,就是要先立德、立品,再做學問。毋庸諱言,一些高校教師在教學、科研、論文等方面存在著弄虛作假、抄襲剽竊、侵占他人勞動成果的不端行為,導致人們對高校產生“道德滑坡”的擔憂。著名的“錢學森之問”:“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的人才?”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嚴謹治學的缺失,已經妨礙了高校人才培養能力的提高。弄虛作假的行為,已經敗壞了大學的學術聲譽。
五、服務社會
互聯網時代,大學教師已經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無論是以斯坦福大學為主導的“硅谷”,還是以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為核心的波士頓科研中心,以及英國的劍橋科學園、北京的中關村,高校教師已經廣泛參與到產學研結合的科技發展模式之中。高校教師可以向社會轉讓技術成果,提供技術服務。同時,通過與社會的交流,可以更加了解市場,貼近社會,從而豐富自己。另一方面,大學教師還可以利用自己的學識出謀劃策,為政府排憂,為百姓解難,所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六、為人師表
高校教師要“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學是指學問、知識和技能,學為人師,就是要使“學”能成為后學的師表。行是指品行,行為世范,就是要方方面面,時時刻刻,都光明正大,能夠成為社會中的模范。高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言傳”與“身教”融為一體,“教書”和“育人”經緯交織,要以高尚師德、人格魅力和學識風范教育感染學生。《大學》向我們展示了人生修養的“三綱八目”:“大學之道,在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這樣的道德追求,正如孟子所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下》)高校師德建設,加強思想教育是重要基礎,建立健全制度是根本保證,典型示范作用是有效途徑,關心教師成長是重要抓手,營造和諧環境是有力支撐。對于教師來說,努力追求高尚,堅決守住底線:從“克己復禮”開始。有人說,風尚是自上而下的,風俗是自下而上的。高校教師肩負著啟迪智慧,傳承文明,塑造靈魂的神圣使命,要模范遵守社會公德,維護社會正義。正如屈原所說:“路漫漫兮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
作者:羊玲單位: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鄉鎮基層領導班子述職述廉報告10篇
- 下一篇:黨員領導干部工作述職述廉報告
精品范文
1道德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