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資本主義研究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11 09:38:00
導語:世界資本主義研究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提要
2001年中國投資與消費增長率都有提高,但經濟增長率卻隨出口曲線下降,說明外部需求在主導中國經濟增長,這種情況在短期內不會變化,所以,要看清未來中國的經濟走勢,就必須先看清世界經濟走勢,特別是美國經濟走勢。
美國經濟存在巨大的資產泡沫,世人對此已有共識。去年美國經濟陷入衰退,未來前景如何,目前大體是三種看法,即“V”型曲線、“U”型曲線和“L”型曲線。我的看法是美國很可能走出“L”型曲線,而結論不是出自美國,而是出自日本。
日本經濟在90年代初泡沫經濟破滅后陷入長期蕭條,而且越陷越深,究其原因,并不是由于資本主義經濟典型的生產過剩危機,而是泡沫經濟破滅后導致銀行體系癱瘓。首先,在過去10年中世界經濟并未發生大的萎縮,在美國經濟帶動下,反而是最好的10年;其次,從產業面看,日本始終保持了出口優勢,去年外匯儲備已突破4000億美元,所以,日本的危機顯然不是來自供給過剩;第三,在傳統的資本主義危機中,經濟蕭條也會導致銀行系統紊亂,但經濟蕭條是因,銀行危機是果,而在90年代的日本卻出現了因果倒置的情況,是由于銀行系統紊亂導致經濟蕭條,這些都說明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出現了新特點。
認識這個特點需要展開更大的視角。從上世紀50年代中期,美國完成了工業化,進入到“后工業化”時代,到70年代,英、法、德、意、日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也相繼完成工業化,進入到這一時代,產業資本開始具有從物質生產領域向外游離的趨勢。70年代初,“布雷頓森林”體系宣告瓦解,世界貨幣體系進入到不受物質生產增長約束的時代,加上各種金融衍生工具的發展,虛擬經濟急劇膨脹,并成為世界資本主義經濟的主體。例如,1997年國際貨幣交易額高達600萬億美元,而其中與生產流通有關的貨幣交易只占1%。這說明,世界資本主義在上世紀70年代后,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這個階段或許可以叫做“虛擬資本主義,因為它既不同于馬克思所分析的自由資本主義,也不同于列寧分析的帝國主義,資本主義世界的主要矛盾、基本運行規律以及爆發危機的形式都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如果不從這個新視角看問題,許多事情就看不清,也看不遠。
例如匯率的決定問題。在傳統經濟中,本幣是否堅挺,取決于產業增長好壞、是否有貿易順差及儲備是否充足,但在日本經濟和亞洲金融風暴中人們卻看到這些東西統統不起作用,相反,美國經濟在過去10年中制造業處在長期蕭條狀態,國民消費40%依賴進口,經常項下的逆差超過印度一年的GDP,美元卻不斷走強,所以在當代世界經濟中,是資本項下的國際資本流入流出決定匯率水平和一國的繁榮與衰退,這說明資本主義經濟的基本運行規律已經發生了變化。
在虛擬經濟為主體的時代,帝國主義戰爭也有了新內容,即不再是為了爭奪物質財富,而是為了爭奪金融與貨幣霸權。歐元統一就有這個意味,而美國發動科索沃戰爭也是意在打壓歐元的勢頭,維護美元的霸權。并且可以看出,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圍繞爭奪國際資本的沖突正在升級。
日本經濟危機的新特點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的。1985年,美國壓迫日元升值,日本產業資本由此從物質生產領域流向資本市場,導致泡沫經濟泛濫。在泡沫經濟膨脹時代,企業以證券和地產作抵押從銀行獲得現金,再到資本市場上炒作,這使企業資產價格的上升速度,高于企業負債的速度,因此不論從企業還是銀行看,資產負債狀況都很健康,但當泡沫經濟膨脹到頂開始破滅,一切就都反轉過來。由于資產價格的下降速度,大大高于企業債務的清償速度,就在銀行內部形成巨大壞賬,但是企業破產后銀行卻不能破產,否則就是全體居民和國家的破產,經濟由此長期蕭條,走出“L”型曲線。
美國目前的資產泡沫比日本要大得多,以股市市值衡量是日本峰值時的四倍。2000年4月,美國新經濟的泡沫開始破掉,9月以后,以道指、納指雙雙下跌為標志,美國資本市場也膨脹到頂峰,隨時有可能崩潰,美國目前防止崩盤的主要作法是,在外資和個人離場后拼命向股市注入資金,支持上市公司回購股票以維持股市點位,但這是“飲鴆止渴”,會使今后危機的爆發更嚴重,而不會改變這個結果。可以猜測,美國泡沫經濟的破滅會有三根導火索:一是“安然”風潮繼續擴大,使投資人喪失信心而大規模離場;二是由于歐洲經濟更加健康,國際資本向歐洲轉移;三是日本經濟危機深化,迫使日本拋售海外資產,而日本最主要的海外資產是在美國。
因此,70年代以來形成的全球資產泡沫先破于日本,后破于亞洲金融風暴,今天輪到了美國,美國金融風暴則會引發全球金融風暴,并使全球資產泡沫徹底破滅。如果是這樣,不論美國經濟還是世界經濟,都會走出“L”型曲線。
沒有不合理的貨幣制度,哪來如此龐大的全球資產泡沫?所以追根溯源,全球金融風暴也是貨幣制度危機的產物,但用什么來代替現存的貨幣制度,不僅探討的文章極少,許多人還根本沒有從這個角度考慮過問題。
外需形勢不好,中國經濟增長也會受到損害,但不會出現負增長。在若干年后,情況會發生有利于中國的變化,因為可能會出現世界金融中心向中國轉移的趨勢。90年代以來,已經出現了世界制造業中心向中國轉移的趨勢,在發生全球金融風暴的背景下,世界經濟只剩下中國一個亮點,因此中國遲早會成為國際資本的避風港。但是為了避開全球金融風暴,中國又不應開放資本市場和使人民幣國際化,所以,要把引資大門開在香港,把中國的企業更多的推到香港上市。香港將會因此成為世界第一大的資本市場,港幣也會成為最堅挺的貨幣,這對繁榮香港經濟,夯實“一國兩制”政策基礎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美國已經沒有了產業霸權,但是還有貨幣霸權和軍事霸權,貨幣霸權實際是產業霸權的替代品,因為只要有了貨幣霸權,美國人就可以依靠別國的生產錦衣玉食。所以,美國人決不會輕易讓出美元的霸權地位,而是要用軍事霸權來改變國際資本流向,以保衛美元的霸權。小布什之所以提出所謂“邪惡軸心”論,就是在歐洲和中國人的家門口事先布下兩個點,打的是國際資本的可能流向,一旦美國資本市場不穩就有可能動武,因此世界并不太平,我們必須洞察先機,作好必要的準備。
一、看清世界才能看清自己
自1994年以來,中國經濟連續7年走低,2000年終于出現了轉折,增長率開始上揚,許多人因此松了一口氣,更有樂觀者認為,走出增長低谷和通縮陰影的中國經濟,會進入一個新的高速增長期。但是,先是從去年3月到9月,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生產資料價格指數和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陸續轉入負增長,然后是從7月份開始,廣義貨幣M2的增速反超出M1的增速,顯示出貨幣大規模退出交易過程和通貨緊縮回歸的趨勢。從工業生產看,去年一季度的增長率還高居11·2%,進入二季度降到10%上下,進入三季度降到9%上下,進入四季度已降到8%上下,其中11月份的增長率只有7·9%,創1998年以來月增長率最低水平。根據最新公布的統計公報,2001年的GDP增長率只有7·3%,不僅低于2000年的8%,也低于1998年的7·8%。
令人不解的是,從1998年國家開始實施啟動內需的一系列政策以來,2001年可以說是內需增長最強勁的一年,尤其是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全年高達12·1%,比2000年整高出近2個百分點,是1999年投資增長率的2·4倍!從消費看,社會商品零售額的增長率全年為10·1%,也比2000年高出0·4個百分點。兩條國內需求曲線,一條顯著上揚,一條平緩上揚,當年只有出口增長率從上年的27·8%猛跌到6·8%,是一條陡直下跌的曲線,但是目前出口只占到GDP的22~23%,凈出口更是只占到不足2%,那么為什么經濟增長曲線不跟隨占主導地位的國內需求曲線上升,而是跟隨出口曲線下降呢?
這就必須從我國近些年的經濟增長結構來看。大約從1995年到中國的“九五”計劃全期,從南部的深圳,到中部的上海,再到北京的中關村,短短5、6年的時間里,在中國東部沿海地區迅速形成了巨大的電子產業帶,電子通信類產業1994年在工業產值中所占的比重還只有3%,但是1999年就超過了輕紡、鋼鐵、化工、汽車等傳統產業部門,成為中國制造業中的第一大產業,產值比重超過了9%,其增長率大約是同期工業增長率的3倍以上,其中,個人電腦和芯片等產業的增長,更是比同期工業速度高出8~9倍。隨著電話、手機、網絡等通訊方式的高速發展,服務業中信息產業部門所占的比重也越來越大,根據有關資料計算,2000年二、三產業合計,電子通訊類產業目前在中國經濟中的比重已達到六分之一,這一比重,甚至高出許多工業發達國家。
在1994年以后中國經濟逐步走低的背景條件下,中國的產業結構卻發生了重大變化,但產生這一變化的動因,主要不在中國內部,而在中國外部,在于1995年以來美國“新經濟”的蓬勃發展,和美、日、臺、韓等國家與地區的電子通信類產業,在這一時期向中國沿海地區的大規模轉移。這些國家和地區需要利用中國低廉的勞動力價格和優秀的勞動力素質,提高他們的電子信息產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隨之而來的是中國電子信息類產業的高度外向型發展。在貿易統計中,電子信息類產品出口被統計在機電產品出口中,其中機械和運輸工具類約只占20%,其他是電子和電器類產品。1995~2000年,機電類產品出口新增額占全部出口新增額的47·4%,而同期新增出口機電值占同期機電工業新增產值的比重亦高達42·9%,也就是說,在過去6年中,機電工業新增產出份額的40%以上都是面向出口的。由于機電工業新增產值目前已超過全部工業的三分之一,而近年來新增GDP中來自于工業的份額又幾乎占到50%,因此機電產品出口增長對中國經濟增長率的直接貢獻,當在年均1~1·5個百分點之間,如果考慮到機電工業是產業鏈條最長的產業,則機電產品出口增長對總體經濟增長就更加具有全局性影響。
正是因為中國近6年來的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電子信息類產業的外向型增長,今年以來世界經濟的衰退,特別是美國新經濟的崩潰,使其對電子信息類產品的吸納力大大減弱,就立即引起了中國出口和經濟增長的衰退,中國經濟增長曲線跟隨出口曲線下滑的現象也就不難理解了。從實際情況看,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增長率,從2000年的24·2%下滑到2001年1~10月的4·2%,不僅低于同期6·1%出口總增長率,10月當月甚至出現了1%的負增長。從最有代表性的電子信息類產品芯片出口看,近三年的出口增長率高達32%,但從2001年初就轉入負增長,10月份的下跌幅度甚至超過了30%。
經歷了20年的改革,中國經濟早已從封閉走向開放,已經深深融入國際分工體系之中。說“世界經濟感冒,中國經濟打噴嚏”,已經沒有任何玩笑的意思。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中國直接與間接出口到美國的產品,約已占到全部出口的40%,因此美國經濟不僅對世界經濟,也對中國經濟有著重大影響,目前大家都在預測2002年的經濟形勢,我看未言中國經濟,先需看清世界經濟特別是美國經濟今年的走勢如何,然后才能說中國如何,因為至少今、明兩年內,中國經濟增長曲線跟隨出口曲線變化的規律不會被立刻改變。
二、從世界資本主義新階段與貨幣制度危機的視角
去年全年,美國經濟增長率只有1·1%,創近10年最低水平,當年工業設備利用率只有74·7%,創近20年來的最低水平,固定資本投資已連續四個季度下滑,失業率已達到前所未有的5·8%,據估計還有可能繼續上升。
有些人以為,是“9·11”事件打擊了美國經濟,其實不是。美國經濟此次衰退,可以追溯到2000年4月以納斯達克指數暴跌為標志的新經濟泡沫崩潰。在納指暴跌后,4~9月間道指仍挺在萬點以上水平,但自9月下旬至2001年4月,不僅納指再次暴跌,道指也隨納指雙雙下跌,納指從3800點跌至1670點,道指從10850點,跌到9480點。美國經濟和股市自2000年9月后就再也沒有出現強勁增長勢頭,因此“9·11”事件只是使美國經濟在衰退的斜坡上下滑得更快,而不是下滑的起點。
既然不是偶然事件造成美國經濟衰退,對何時出現復蘇就存在著許多爭論。目前對美國經濟的前景大概有三種不同意見,即“V”型曲線、“U”型曲線和“L”型曲線這三種判斷。簡單說,“V”型曲線就是認為美國經濟可以立即走出低谷,“U”型曲線是認為不可能在短期內復蘇,要等兩到三年;“L”型曲線則是說,此次衰退的時間會持續很長,何時復蘇不可預期。
我對美國經濟是持“L”型曲線的看法,但產生這種看法的原因,不是源于美國,而是源于日本。為了說明我的觀點,就必須對日本經濟作一個簡單的回顧和分析。
日本經濟在過去10年的平均增長率只有1·1%,去年又進入10年中的第四次負增長,以致于日本政府公開的對今年經濟增長率的預測就是“0”。號稱二次戰后“世界經濟中的優等生”、曾在國際市場上縱橫馳騁40年,把美歐經濟打得抬不起頭來的日本經濟到底出了什么事?
日本經濟的問題可以追溯到1985年美、日簽署的“廣場飯店協議”和其后的“盧浮宮協議”,美國逼迫日元升值和強迫日本政府降息。日元升值后,日本出口受到打擊,產業利潤隨之攤薄,同期日元利率水平又降低了一半,從5%下降到2·5%,引起日本民間的巨額資金紛紛涌入資本市場尋找出路,由此導致日本地產和股市狂漲以及泡沫經濟泛濫。1985年日經指數還只有1萬點,僅僅過了4年就狂漲到4萬點。股市總值占GDP的比重,1985年還在60%,1989年一度超過150%。地產價格比股市漲得還利害,日本的國土面積只是美國的1/25,但在最高點時,日本地產的理論價格竟是美國地產價格總值的四倍!由于企業籌資容易,刺激了私人投資的活躍,其占GDP的比重躍升到25%,比80年代前半期整高出5個百分點。這些都刺激了經濟增長水平,80年代下半期,日本經濟平均增長率高達4·7%,大大高于80年代平均3·8%的水平,企業利潤4年中也大漲了70%。
但既是泡沫就沒有不破的時候,1990年初,日本政府由于擔心經濟過熱,開始提高利率水平,股市應聲而落,1992年以后,房地產價格也開始跟隨股市進入暴跌過程,起初人們以為是暫時現象,誰想到卻持續了10年,到今年2月5日,日經指數竟跌破了9500點,早已跌破了1985年股市狂漲前的水平,創18年來最低。1991年有人曾預測,由于泡沫經濟破滅所造成的企業年破產壞賬損失,放開膽子說總數也就在8~10萬億日元,但1999年當年日本企業破產所形成的壞賬額,已高達15·9萬億日元,2000年又上升到25·8萬億日元,2001年1~11月,日本企業破產壞賬月均額達3·3萬億日元,看來全年突破30萬億日元是輕而易舉,所以僅近三年企業的壞賬損失就已是10年前最大膽估計的7倍!1992年,日本央行的一個內部工作班子曾起草了一份秘密報告,評估泡沫經濟破滅對日本銀行資產造成的不良影響,其中推測日本銀行體系由此所形成的不良債權總額在25~50萬億日元之間。這份報告后來不知怎么流傳到社會上,把日本社會各界和國際金融界都嚇了一大跳,認為不可思議。但是去年日本央行行長速水優公開承認,日本銀行體系的全部不良債權已達150萬億日元,這還招來日本民間和國際金融界的一片痛斥,說他沒講真話。據日本民間和國外有關機構估計,日本銀行體系的不良債權,可能在250~300萬億日元之間,這也大概是10年前日本央行秘密報告估計數的6~10倍!
日本經濟陷入長達10年的衰退,起因并不是經常發生于資本主義經濟中的生產過剩危機。從日本外部看,這10年美國經濟正處在長期繁榮期,亞洲經濟在“97金融風暴”以前也是一片繁榮,歐洲經濟在1997年后逐步作出緊縮低谷,經濟增長率直追美國。從日本內部看,在這10年衰退中,日本的產業仍然保持了強勁的國際競爭力,這可反映為日本貿易長盛不衰的順差。去年8月,日本的外匯儲備已超過4000億美元,遙遙領先于歐盟和亞洲各國,居世界首位。因此,造成日本經濟長期衰退的真實原因只有一個,這就是在泡沫經濟破滅后,日本金融體系在巨大的壞賬損失面前無以自拔。
日本的“L”型曲線說明,世界資本主義危機已經具有了新的特征,即不是產生于生產過剩,而是產生于金融體系崩潰。在傳統的資本主義生產過剩危機中,最后也會導致金融體系崩潰,但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而在今天的日本經濟危機中,我們卻看到了這種因果關系的倒置,這是什么原因?
這個原因只能從世界資本主義的金融與貨幣制度中去尋找。眾所周知,在二次戰前,世界的貨幣制度是“金本位”制,即各國的貨幣發行與各國的黃金儲備掛鉤。二戰后,在美國主持下,建立了所謂“布雷頓森林”體系,即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美元與黃金掛鉤,世界貨幣體系進入到“金匯兌”本位制。不管是金本位制還是金匯兌本位制,世界貨幣量的增長在正常的狀態下,都要受到“物”的制約,換言之,就是說無形財富的增長要受有形財富的約束。在傳統資本主義經濟中也有所謂“虛擬經濟”,如證券交易、外匯交易等,但這部分脫離物質生產與交換的貨幣,必有一部分社會的物質產品剩余與之相對應。
然而,美國由于在60年代的越戰中軍費浩大,國家財政難以為繼,不得不依靠大量發行貨幣支撐,由此再不能維持美元與黃金的穩定比例,1971年8月,尼克松總統一紙文告,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金匯兌本位制隨之宣告瓦解,世界貨幣體系進入到所謂“牙買加”體系時代,即在貨幣發行制度中再也找不到“物”的影子,各國中央銀行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想發多少貨幣就發多少貨幣,由此導致世界貨幣發行象脫韁野馬一樣膨脹開來。以美國為例,1966年貨幣交易中與生產流通有關的貨幣交易還占到80%,無關的只占20%,而到1976年,即“布雷頓森林”體系僅解體5年后,其貨幣交易中與生產流通有關的就只剩下20%,而無關的則上升到80%。到1997年,世界貿易額當年為6萬億美元,而當年世界貨幣交易額為600萬億美元,即與生產流通有關的貨幣交易額只占到1%,美國當年與生產流通有關的貨幣交易還要少,只占到0·7%,可見世界貨幣運動與物質產品生產流通的關系分離到了何等程度!據德國一家研究機構的資料,目前世界各國累積的貨幣發行總量,已經是世界年度GDP總額的60倍!
各國央行發行貨幣是供給,既然物質生產與流通所產生的貨幣需求是如此之少,那么龐大的貨幣需求又是如何產生的呢?就是產生于股票、債券、外匯和地產等這些虛擬經濟的交易。在發達國家的資本市場,券商、外匯交易商和房地產商等,以自己手中的證券、外匯與地產等向銀行作抵押申請貸款,獲得現金后再到資本市場和房地產市場進行炒作,這些抵押品在炒作中升值后,又可以向銀行申請得到更多的貸款,進行新一輪的炒作,如此循環往復,一方面形成巨大的貨幣需求,另一方面在貨幣的支撐下使虛擬資產價格不斷膨脹起來。在美國,70%左右的銀行貸款是流向股市的,再加上房地產等方面虛擬經濟的需求,與物質生產流通有關的貨幣需求只占不到1%就不是難理解的事情了。
1997年,美國的兩個學者墨頓和斯克爾斯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他們的貢獻,是在70年代初提出的期權與衍生工具理論。實際上在上世紀20年代期權理論就已經有了完整形態,但是以前研究期權理論的學者沒有生活在貨幣脫離物質生產的時代,不可能提出衍生工具理論,由此也不可能對社會經濟生活產生巨大的影響。反觀墨頓和斯克爾斯,正是由于他們的理論適應了資本主義新的經濟形態的需要才能大行其道,而各種金融衍生工具,正是推動貨幣需求與虛擬經濟如脫韁野馬一樣膨脹的重要機制。
- 上一篇:市運管系統行風建設推進大會上的講話
- 下一篇:獨家原創:勞教所落實科學發展觀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