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貿易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1 06:26:1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跨境貿易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教育服務貿易跨境實務論文
摘要:教育服務跨境提供是教育服務的提供模式之一。WTO成員對教育服務跨境提供采取不同的立場。我國對教育服務跨境提供沒有承諾,也缺乏相關的立法。為應對教育服務跨境提供快速發展的態勢和可能進入我國教育服務市場的情況,我國應在保持現有教育開放政策的基礎上,加快完善教育服務跨境提供方面的相關立法,建立和完善統一規范的跨境教育服務質量保障和監督體系,加強國際教育服務貿易領域的國際合作。
關鍵詞:教育服務;跨境提供;服務貿易
一、教育服務與跨境提供
《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定義了4種服務提供模式,跨境提供是其中之一。GATS把跨境提供定義為“自一成員領土內向任何其他成員領土內提供服務”。該定義表明,在服務貿易發生時,服務的提供者和消費者均沒有流動,跨境流動的只是服務內容。
就費用與成本而言,跨境提供是最便捷和最經濟的一種服務提供模式。一方面,服務的消費者和提供者不必承擔像其他3種服務提供模式下一方或雙方必須流動才能提供或接受服務所產生的費用或成本,如在境外消費的模式下消費者流動到服務提供者的服務提供地國,在商業存在的模式下服務提供者以設立新的商業實體的形式流動到東道國,而在自然人流動的模式下服務的提供者以自然人的身份流動到東道國提供服務。另一方面,由于提供者和消費者都不必流動,跨境提供實際上為消費者和提供者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和資源而收益并不一定會遜色于其他的服務提供模式。
教育服務跨境提供主要是通過郵政服務、電信服務、廣播電視、衛星通訊、因特網等現代通信媒體完成。由于各國國內對衛星器具使用的規管和廣播電視媒體的政治敏感性,教育服務跨境提供通常的形式主要有函授、遠程教育和培訓、網絡教育(E教育)等。
跨境電商農產品貿易論文
摘要:據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9月,我國農產品電商交易額已突破1700億元,電商已經成為農產品銷售的一個重要渠道,并且交易規模呈現出連續增長的態勢。目前,我國各類涉農電商平臺已經超過3萬家,隨著跨境電商的不斷發展,涉外農產品電商交易額的比重也隨之提高,農產品跨境電子商務在我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農產品;跨境電商;貿易發展特點;制約因素
一、跨境電商農產品貿易發展的特點
近年來,國家力促跨境電商的發展,在市場趨勢和政策利好的雙重推動下,傳統農業借助互聯網渠道逐步實現了轉型升級,帶動了農產品出口的持續增長,而跨境電商也從消費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轉變,通過物流、倉儲、金融等各服務商之間的合作,促進了跨境電商的規范化發展,形成了一個生態鏈和服務鏈,服務范圍也隨之不斷擴展,跨境電商農產品貿易發展呈現出與以往不同的特點。1.農產品跨境交易規模提升空間巨大。2016年,阿里巴巴零售平臺交易額高達3.8萬億元,而零售業巨頭沃爾瑪關閉了269家實體店,兩者的鮮明對比釋放了一個信號,那就是未來貿易將逐步朝線上化和數據化發展。過去工業品是我國跨境電商出口的主力軍,農產品出口主要依靠傳統貿易方式,隨著我國“一帶一路”建設的不斷深入,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合作更加廣泛,合作平臺更加多樣化。聚焦到跨境電商農產品領域,“一帶一路”沿線地區覆蓋的人口總數達46億,必將為線上貿易帶來更多機遇,開拓出一個全新、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據電子商務中心數據顯示,2016年跨境電商網絡零售交易額已達1.25萬億元,海淘用戶人數已達4100萬。從2011年到2015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我國農產品進口額年均增長11%,我國的大米、棉花、食用植物油、玉米等大宗農產品已經成為部分國家的重要進口來源地,中國農產品正通過跨境貿易以喜人的姿態走向全球。隨著我國農產品跨境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農產品跨境電商已經成為一個蓬勃興起的新興業態,成為我國外貿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國巨大的農產品市場需求,使我國農產品跨境交易規模還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間。2.由粗放型向精細型服務轉變。其一,生產方式的轉變。農產品跨境貿易賣什么農產品,原來是什么值錢種什么,追求貿易量的增長,沒有市場支撐,造成農產品出現滯銷,而以互聯網技術為核心的電子商務,解決了農產品供需信息不對稱引發的農產品“買難”和“賣難”問題,通過大數據對國內外市場資源進行統籌分析、對用戶需求進行分析,為農產品營銷提供參考決策,進而轉變生產方式,實現按需供給,構建穩定、可持續的全球農產品供應網絡。其二,農產品供給的轉型升級,農產品附加值不斷增加,通過借鑒國外經驗,把農產品加工延伸到如保健品、美容護膚、飲料等深加工領域,進一步挖掘農產品附價值,為客戶提供更加豐富的產品體驗。其三,農產品物流體系不斷優化。跨境貿易初期,農產品主要以大宗交易為主,物流體系單一,隨著跨境電商的發展,個體貿易逐漸增加,物流體系也發生了變化,新建立的交通線路彌補了物流運輸中的不足,通關手續更加便捷,海外倉增加了物流效率,同時也降低了成本。其四,電商平臺服務更加專業化、精細化,在農產品種類、規格、產地等信息方面分類更加細致,國外采購商和消費者可通過電商平臺找到我國各地的特色農產品,并根據品質、價格等具體細分,按照采購需求篩選出合適的農產品賣家。3.消費升級,向品質電商轉變。跨境電商只是農產品進出口的一種切入手段,隨著物流、支付方式、金融業務等跨境貿易基礎設施的完善和新技術的出現,農產品跨境電子商務的形態也會隨之不斷演化。農產品從產地到消費者手中的方式越加多元化,跨境B2C、C2B的業務模式與B2B業務模式會形成有效互補,消費升級必將推動跨境電商向品質電商轉變,隨著經濟的發展,消費者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斷提高,人們對農產品品質要求更高,從最初的“吃飽”變成了“吃好”,而這種消費理念的轉變正是消費升級的體現。其一,在農產品生產規劃方面。跨境電商使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C2B定制模式正在流行,它充分滿足了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從傳統的單向加工轉變為挖掘需求、消費者參與、生產、配送的模式,根據消費者需求生產,減少資源浪費的同時也能提高利潤,并能解決傳統模式所帶來的周期長、庫存高、供需不匹配等問題,優化農產品供應鏈,從根本上進行風險控制。其二,在農產品品牌化發展方面。我國農產品品種多,市場廣闊,成長空間巨大,國際市場對高品質農產品的需求量也與日俱增,提高我國農產品的認知度和受歡迎度,出口一些像澳洲臍橙、菲律賓鳳梨、新西蘭佳沛果等具有知名度的優質品種,加快農產品品牌化發展是必由之路。其三,在農產品經營主體應用水平方面。得益于我國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很多農產品賣家都在電商平臺上從事農產品銷售,盡管內銷和跨境銷售在實際操作上存在著一定差異,但通過電商平臺的經營,很多賣家已經突破了傳統農產品流通銷售的思維,對互聯網、跨境交易、零售的應用水平正在逐步提升,消費者購買體驗越來越好。4.農產品跨境交易領域和范圍擴大。其一,線上線下聯合互動。跨境電商貿易由于地域限制,多數消費者只能通過電商平臺展示的圖片了解產品信息,而現在越來越多的農產品走出國門,通過舉辦農產品藝術節、農業博覽會和設立品嘗周等活動,讓國外的消費者先切身感受產品的品質,進而再通過電商平臺購買他們喜歡的農產品。其二,跨境互動交流形式多樣。各個國家和地區的貿易機構以及各大電商平臺的交流愈加頻繁,農產品電商大會、食品峰會等各種形式的推介交流會,為農產品跨境貿易開辟了更多的合作渠道。不同國家農產品電商、食品企業掌門人,通過分享各自電商產業發展的運營模式和經驗,促進了更多農產品和農業投資在國家之間的流動,推動了跨境農產品貿易額的持續增長。其三,圍繞跨境農產品展開的服務貿易正迎來一個新的機遇。買賣是農產品跨境交易的一個基礎層面,而圍繞農業科技信息、教育等領域的合作也在不斷增加,通過農業服務貿易,既可以為國家培養更多的國際人才,同時可以增強我國農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二、跨境電商農產品貿易發展的制約因素
農產品跨境貿易不同于一般的跨境電商,它牽扯到食品安全、保質期等問題,所面臨的自然條件、市場、運輸技術以及當地社會環境的風險與其他行業不同,因此也就面臨著更多的挑戰。1.對外出口配套環節不健全。其一,冷鏈不足的問題仍然存在。目前國內人均冷庫容積0.1-0.3之間,低于其他大部分國家,隨著跨境農產品電商貿易的快速發展,冷庫容積小、功能滯后的問題進一步凸顯出來,這也導致跨境農產品從源頭開始便出現損耗現象,而國外一些國家的冷鏈運輸體系也不完善,在今年9月份召開的世界農產品電商大會上,來自歐洲電商協會的顧問介紹說,歐洲人更傾向于在網上購買服裝、旅游產品和一些體育用品,食品和農產品雖然有需求,但由于冷鏈運輸體系配置不健全,人們更喜歡在實體店購買。其二,物流鏈有待進一步完善。跨境農產品物流鏈條比國內要長很多,而且存在天氣、技術、邊檢等不可控因素,只要某個物流環節出現“斷鏈”,就很容易影響農產品的新鮮度。目前我國小額農產品跨境電商一般采取外包運輸方式,覆蓋的市場范圍有限、成本高,而海外倉建立需要大額投資,并且對庫存、管理要求很高,這些都大大增加了農產品出口的成本。其三,產品鏈建設不完善。目前我國很多跨境農產品電商還停留在集貨階段,甚至還有來路不明的農產品,產地直采方式欠缺,沒有從源頭建立起新鮮安全的產品鏈,也就難以保障農產品在零售環節的品質。其四,信息系統建設不完善。農產品從出庫到消費者手中存在監管盲區,無法全程實時監控物流信息,運輸過程中一旦出現問題,一是難以及時回應客戶,二是責任劃分不明確,導致客戶體驗降低,同時給賣家造成損失。其五,法律法規、信用評價、管理服務等支撐體系缺失。相對于國內,國外消費者在農產品選擇上更為挑剔一些,對品質要求會更高。而我國針對跨境電商農產品的質量檢驗標準、認證體系、監控機制尚不健全,導致出口的農產品質量存在參差不齊的問題,這也是阻礙農產品出口的主要因素。伴隨著跨境電商迅猛的發展勢頭,相關部門反應不夠迅速,造成法律法規的制定、監管模式都出現滯后,導致農產品企業在應對跨境電商貿易問題時,采取的對應措施欠妥。2.跨境電商本土化運營進展緩慢。農產品跨境電商要做大做強,只有走出國門,了解當地的生活和消費習慣,為消費者提供本土化服務,才能提高國際競爭力,與國外同行競技,能否本土化服務和營銷是跨境電商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跨境電商農產品走進來我們已經有了相對成熟的模式,而對于走出去面向國外消費者,還缺乏一定的經驗和能力。由于跨境電商鏈條的復雜性,以及信息的不對稱,導致很多農產品企業走了不少彎路,本土化嘗試存在著很大的局限性,進展十分緩慢。特別是對中小農產品企業來說,跨境電商在網絡平臺設施建設、物流、國際支付、營銷、通關等一系列過程中都需要充足的資金保證,這些都嚴重制約了跨境電商本土化運營的發展。而海外合作的落地也有待進一步加強,在人才、資源、市場配置方面都需要進行不斷調試。3.跨境電商農產品貿易面臨“無人可用”的困局。跨境電子商務平臺的建設與業務開展,涉及到采購、倉儲物流、通關、結匯、銷售、推廣等多個環節,流程復雜,專業性強。農產品跨境電商貿易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人才問題,相比于工業品貿易,跨境電商對網絡營銷策劃、法律、外語、外貿實務操作等專業知識和技能要求更高,而農產品跨境銷售不單需要懂跨境電商的人,同時需要懂農業的人。目前我國高校對跨境電商人才的培養欠缺,政府和其他社會資源也基本沒有培養這類人才的專門機構,很多都是依靠農產品經營者自學和不斷摸索,但學習和成長的速度遠遠落后于跨境電商的發展,僅僅依靠高校開設的部分跨境電商課程根本無法滿足社會需求,這也是制約我國農產品走出去的重要原因。目前,大多數農產品企業傾向于選擇電子商務和國際貿易專業人才,但農產品跨境電商需要兩者兼具并懂農業的復合型人才,單一專業無法滿足這種綜合性需求,高端電子商務人才更是存在嚴重的缺口。
復合型經貿類人才一體化培養研究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深入發展和我國開放型經濟新體系的建立,我國的經貿發展面臨著國際經濟環境日趨復雜的新形勢,跨境電商成為我國外貿發展新的增長點,內貿貨物跨境運輸又成為“北貨南運”的新模式,內貿、外貿以及網絡貿易的交叉融合對于高層次、復合型的一體化經貿類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對經貿類專業進行整合,如何改革創新傳統的經貿類人才培養模式以適應新經濟形勢、新技術、新業態以及新貿易模式的需求,值得我們進一步的思考和探索。
一、經貿類人才一體化培養模式的必要性
1.一體化的培養模式是深化經貿專業教學改革的本質要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教育要優化學科專業、類型、層次結構,促進多學科交叉和融合;重點擴大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規模。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高教[2012]4號),也進一步強調,要優化學科專業和人才培養結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2012年,教育部調整本科專業目錄,將貿易經濟專業和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同歸于“經濟學”學科門類中的“經濟與貿易類”專業,這體現了經貿類專業施行內外貿一體化的教學改革思路。因此,教育部高等學校經濟與貿易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制定了《經濟與貿易類本科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2014)》,它明確指出,培養通曉內外貿知識又能掌握現代信息技術的一體化、復合型人才是深化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本質要求。2.全球價值鏈與國內價值鏈的嵌套融合急需一體化的經貿類人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主要是以加工貿易的方式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中的勞動密集型加工制造環節。這種分工模式在推動中國經濟飛速增長的同時,也使得中國產業長期被鎖定在全球價值鏈的低附加值環節,形成發達國家與我國之間的“中心-外圍”格局。與此同時,在中國地區間存在著另一種依附格局,即中國東部沿海地區專業化于低附加值的代工環節,而中西部地區成為低端要素的供應地,最終形成了“發達國家←→中國東部地區←→中國中西部地區”的“食物鏈”。因此,我國要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縮小地區差距,就要通過發展和延長國內價值鏈,使其與全球價值鏈相互嵌套融合,進而實現國家間以及區域間的協同發展。在這樣的價值鏈重構與融合過程中,將需要大量既熟悉國際市場規則、掌握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又了解國內商貿經營與管理的高素質、復合型經貿類人才。3.新型商業模式的迅速發展對復合型經貿類人才提出更高要求。在全球經濟緩慢復蘇的背景下,我國產業面臨著激烈的市場競爭和信息化技術風暴的沖擊,貿易行業的結構在不斷調整和優化,跨境電子商務、市場采購等新型商業模式正逐步成為我國外貿發展新的增長點。截至2015年底,中國各類跨境平臺企業已超過5000家,通過平臺開展跨境電商的外貿企業逾20萬家,跨境電商增速高達30%。2015年中國跨境電商進出口額達5.4萬億元,有專家預測,未來幾年跨境電商占中國外貿比例將提高至20%,年增長速度超30%。此外,為了解決“北貨南運”問題,海關總署開展內貿貨物跨境運輸業務試點,支持東北省份的內貿貨物借道國際水域進行運輸。這些新型商貿模式的出現意味著,市場對于經貿類人才的需求不僅僅是懂得內貿、外貿一體化,還需要網絡貿易與傳統貿易相結合的一體化人才。
二、目前經貿類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1.專業結構紊亂,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模糊。從內貿、外貿、網絡貿易的角度來說,經貿類專業包括貿易經濟、國際經濟與貿易以及電子商務專業。由于貿易經濟專業在1997年教育部進行的專業結構調整時被取消,至2012年才正式回歸目錄內專業。因此,從全國范圍來看,開設貿易經濟專業的院校不多,2017年一共36所,開設電子商務專業的共400所院校,開設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共588所。其中,3個專業都開設的有首都經貿大學、北京工商大學、哈爾濱商業大學、安徽財經大學、南京審計大學、南京財經大學等21所院校。從經貿類專業的歸屬院系來看,有的在商學院,有的在經濟學院,有的在管理學院,有的電子商務專業在信息技術學院。由于對經貿類專業的設置和建設缺乏統一的規劃,專業間存在“單打獨斗”“條塊分割”的現象,因而大部分院校對經貿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較模糊,是應用型還是研究型,是通才型還是專才型,缺乏明確的定義。2.專業課程設置不合理,難以滿足市場需求。目前,各高校經貿類專業的課程設置千差萬別,有的過于“寬”,課程開設龐雜,針對性不強,專業方向不明顯。并且存在知識陳舊,專業課程之間存在大類的重復性內容,純理論課程多、實用性課程少等問題,人才培養與崗位實際的需要之間存在較大差距。有的過于“專”,外貿不懂內貿,內貿不懂外貿,內外貿對網絡貿易都一竅不通。比如,有些貿易經濟專業的課程設置過于偏重內貿,培養出來的學生即使碰到外貿的機會,卻因為不懂國際貿易運作方式,缺乏跨國供應鏈管理方面的知識,不能較好地管控國外產品市場,因而錯失良機。還有些院校將傳統經貿類專業與電子商務專業完全割離,經貿類專業的課程絲毫不涉及電子商務的內容,電子商務專業的課程以計算機為主而很少涉及貿易的原理和實務。這造成經貿專業的學生缺乏互聯網及物聯網應用方面的知識和技能,而電子商務專業的學生對于網絡經濟時代下出現的新業態和新貿易模式背后的機理不了解,無法對接市場對于復合型、應用型、創新型經貿類專業人才的需求。3.實踐環節薄弱,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目前,經貿類專業的實踐教學環節主要是實訓課程、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的撰寫。但是由于缺乏實踐型教師,往往實訓課程被壓縮,實訓內容單一。一些院校對實踐教學不夠重視,實踐教學資源匱乏,實踐教學條件不能滿足行業技能培養的要求。比如,實訓課程分為校內實訓和校外實訓,校內實訓主要是在實驗室完成,而經貿類專業實驗室普遍缺少仿真條件與環境,即使個別課程的實訓環節仿真度較高,但在專業層面來看,缺乏整體規劃,內外貿與網絡貿易之間的實踐課程各自為陣,不能有機結合。在校外實訓環節,不少校外實踐基地只是簽了份協議、掛了個牌,但缺乏后續有效的維護和管理方法,校外實踐名不副實,造成學生和社會、理論和實踐相脫節,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較差。有些學校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來解決經貿類專業實踐環節薄弱的問題,但是大多數的校企合作都流于形式,并未真正發揮作用。企業主要采取到學校做報告、講座的方式,而學校則是組織學生到企業參觀、實習,校企之間往往很難有更深層次的合作。
三、復合型經貿類人才一體化培養模式實踐:以南京審計大學為例
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創新路徑
摘要:隨著傳統出口貿易增速的放緩,中國的跨境電商交易迅猛發展,高校相關專業人才培養的供給,已遠遠滿足不了其需求。為了適應我國外貿行業轉型升級的需要,以應用型為主的國際貿易專業必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全新培養目標的指導下,實施線上SPOC教學與線下“校企合作”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經成為跨境電商背景下地方高校應用型專業人才培養的創新路徑。
關鍵詞:跨境電商;SPOC教學模式;校企合作
近年來,中國的傳統出口增速逐漸趨緩,但同期的跨境電商的交易額以年均30%增速增長。然而,為企業輸送專業人才的高校人才培養,不管是數量還是專業素質,都遠遠達不到企業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國際貿易專業如何培養學生既具有理論素養、又有較強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的高素質復合型技能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一、文獻綜述
跨境電商作為一種新型的貿易方式,董亮(2015)認為,與傳統的國際貿易有較大的區別。就跨境電商對國際貿易人才的能力要求來看,對人才的要求不管是貿易平臺的操作技能還是網絡營銷能力都大大提高,同時跨境電商對網站的運營能力以及與之相關的物流、供應鏈管理能力等也都提高了要求;范新民(2016)認為,跨境電商是電商與國際貿易相結合而發展出的一種商業運營模式。賀書鋒等(2016)認為,跨境電商具有訂單小型化、主題多邊化、交易直接化的特點;將對傳統國際貿易進行重構;高校畢業生可以獲得更多的就業和創業機會。然而,國內學者研究表明高校現有的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并不符合企業的實際需求。洪聯英(2014)認為,目前地方高校國際貿易專業的人才培養步伐遠遠趕不上社會的需求。在教學內容與課程設置上,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等現象。貿易實務還依然停留在傳統的貨物貿易。同樣研究結果的還有張文虎學者(2014),他指出,目前我國高校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方面存在的弊端,主要有課程設置結構不合理,教學內容陳舊,不能與時俱進,教學方法老套等問題。邢學杰(2017)指出,在國際貿易人才培養中,教師的作用不容忽視,建立雙師型教師隊伍刻不容緩。在教學模式創新上,目前,SPOC(Small,PrivateOnlineCourses)作為一種嶄新的教學模式,最早是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阿曼德·福克斯(ArmandoFox)教授2013年首先提出來的。羅爾福·霍夫曼(2013)認為,SPOC是融合了實體課堂與在線教育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福克斯教學團隊通過開發SPOC的APP課程,實現學生在線觀看與線下課堂學習相結合的混合型學習。國內學者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博士康葉欽(2014)是較早引入SPOC概念。他指出,SPOC促進了大學校內教學的改革,重新定義了教師的作用與教學模式,是一種可持續發展模式。江蘇師范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陳然等(2015)、中南大學曾明星等(2015)的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MOOC時代翻轉課堂教育場域建構研究”,以及華東師范大學羅久同等人的“混合學習視角下MOOC的創新研究:SPOC案例分析”等都對SPOC的教學模式做了較為系統與深入的研究。對SPOC教學模式在高等教育改革中所具有的積極意義,基本已經達成共識,即SPOC是有效彌補MOOC短板與傳統教學不足的一種更為精致的課程形式,它將對課程教學改革帶來積極而又深遠的影響。
二、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的意義
談跨境電商發展研究綜述及問題
摘要:我國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建立為跨境電商行業提供了更為寬廣的成長空間,探尋自貿區的發展對自貿區跨境電商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通過對自貿區跨境電商發展研究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總結我國自貿區跨境電商發展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并從人才培養、交易新用、物流模式等提出建議,為自貿區跨境電商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思路。
關鍵詞:跨境電商;自貿區;國際貿易;研究綜述;問題分析
跨境電商作為一種新型的貿易方式和新型業態,已然成為中國進出口貿易新的增長點。2018年中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達9.1萬億元,同比增長11.6%。從總體上看,我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在逐年增加,但增長速度卻在放緩,跨境電商面臨新的發展機遇與挑戰。我國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建立為跨境電商行業提供了更為寬廣的成長空間,探尋自貿區的發展對自貿區跨境電商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鑒于此,本文對自貿區跨境電商發展的相關文獻進行歸納和梳理,并對其研究現狀和問題進行總結評價。筆者在中國知網(CNKI)上對2008-2018年的自貿區跨境電商研究期刊論文進行查詢,結果顯示如下:(1)檢索項(主題),檢索詞(跨境電商),精確查找,全部期刊共有6800篇,其中核心期刊共有515篇;(2)檢索項(主題),檢索詞(自貿區),精確查找,全部期刊共有8315篇,其中核心期刊共有1337篇。(3)檢索項(主題),檢索詞(自貿區跨境電商),精確查找,全部期刊共有145篇,其中核心期刊共有14篇。可以看出,關于自貿區跨境電商方面的研究少之又少,本文將梳理以往研究成果,對其研究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評價。
一、研究的主要情況
由于自貿區跨境電商發展的時間不長,且自貿區為我國特有,目前國外并沒有針對跨境電商和自貿區相關聯的研究,國內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對其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主要集中涉及自貿區跨境電商的發展現狀、存在問題、人才培養、發展路徑、物流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本文通過對自貿區跨境電商發展的相關理論進行梳理,希望能夠為以后學者們的研究提供便利。首先按相關時間分析,從2008年開始搜索,發現該研究從2014年才開始,2018年對該研究關注度達到高峰,但由于2013年我國首批自貿區才獲準成立,距今時間不長,相關文獻數量不多(見圖1),但從目前社會的關注度和政府的政策制度來看,可以預測該研究的潛力極大。圖1自貿區跨境電商相關文獻數量趨勢第二,按自貿區所屬區域分析,目前,我國已有18個自貿試驗區,其中6個是2019年新成立的,處于組織實施階段,缺乏相關研究數據,學者們對其研究也是空白,因此關于自貿區跨境電商的研究主要從2018年之前已經設立的11個自貿區展開分析。對中國知網已公開發表的145篇期刊文獻進行整理,其中關于上海自貿區的有25篇,廣東19篇,天津6篇,福建48篇,浙江10篇,河南10篇,四川、遼寧、重慶、湖北、陜西等加起來20篇,其他綜合性文獻7篇,由此可見學者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福建自貿區和上海自貿區,這個可能與自貿區跨境電商的發展情況有關,但由此也說明學者們的研究存在片面化,沒有結合各自貿區的特點從整體開展研究。第三,從研究方法上進行分析,學者們的研究大多是采用案例分析和理論思辨方法,主要集中以某個自貿區跨境電商發展情況為例進行研究,如以福建自貿區、上海自貿區為例等等,從自貿區跨境電商的整體發展層面分析和探索的較少。
二、研究的主要內容
本科院校商務英語專業建設策略
摘要:在創新創業教育的背景下,基于商務英語專業人才市場需求和人才供給分析,針對專業建設及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對商務英語專業定位進行策略研究。地方應用型高校商務英語專業需要設立以服務地方經濟為目標導向的人才培養機制,圍繞國際貿易、國際金融、跨境電子商務、國際會計、國際商務等五個應用型學科方向確定商科內涵的比較優勢定位。科學開設創新類及實踐實操課程,多渠道培養復合型師資隊伍,從而實現人才供給和市場需求結構配比的契合。
關鍵詞:廣東地方高校;商務英語專業;專業建設;策略研究
如何定位商務英語專業中“商務”的內涵和外延是各地方本科院校專業學科建設發展亟待解決的課題。重點大學和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商務英語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應有所差異,前者培養的是研究型人才,后者是應用型專業人才。由于“商務”涉及的專業、技能以及相對應的工作崗位范疇較廣,那么必然的,商務英語“專”的內涵差異建設將是地方本科院校商務英語專業發展的重中之重。在創新創業背景下,探討廣東地方各本科院校在人才培養模式和學科建設方面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從而給出相應策略,這具有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1文獻綜述
商務英語專業是“外語+商務”跨學科、交叉性學科,其內容涉及語言文學、經濟、貿易、金融、財務、管理、法律和文化等諸多應用型和人文型學科領域。要想在短短四年時間將上述學科系統地掌握并非易事。針對商務英語專業的跨學科、交叉性學科特點,許多學者從課程體系設計、人才培養機制設置、專業定位等方面進行了探討和實踐。平洪(2009)認為,在英語課程中加入商務的內容并沒有恰當而清晰地給出商務英語本科專業的定位。商務英語專業應是英語語言本科主干課程和商務專業本科主干課程的有機結合:在夯實英語語言聽說讀寫專業技能的基礎上,以全英教學的授課方式來完成商科課程的講授[1]。曾利沙(2010)就商務英語專業的體系差異性定位和比較優勢特色進行了論述。商務英語專業學生應著重商科專業性專題研究,譬如國內外商貿、財政、金融、企業管理等領域中的現狀及其熱點、前沿問題的討論與對策性研究。教師在做好教學、研究引導的同時,完善案例庫和資源庫,如建立專業領域理論知識體系檔案及其關鍵詞、學科或專業理論概念詞條等,以彌補專業教材內容的不足[2]。劉艷萍,鄧李肇(2010)從地方經濟對商務英語人才需求調查入手,結合本校畢業生以及在校學生學習需求調查,從辦學定位、師資隊伍、課程建設和實踐環節等方面將商務英語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應用型商務英語本科專業人才;學科建設目標定位為“服務地方經濟,以英語為主,加強英語與商務結合的交叉學科建設”[3]。仲偉合,張武保,何家寧(2015)提出商務英語專業建設應遵循八項原則:英語為本原則、商務為綱原則、增值復合原則、中外兼顧原則、知行合一原則、個性差異原則、動態變化原則、發展定向原則。仲偉合等學者提出,商務英語專業學生首先且必然要重點學習中外商學知識、商務英語語言知識,進而要著重提升自身直接參與國際商務活動的能力[4]。李文輝(2015)參考了CDIO學習工程解決方案,即構思(Conceive)、設計(Design)、實現(Imple-ment)和運作(Operate),讓學生以主動的、實踐的、課程之間有機聯系的方式作為策略導向。進而將畢業生的能力分為基礎知識、個人能力、人際團隊能力和系統能力四個層面,以此構建了基于CDIO的商務英語專業外貿人才培養機制。李文輝以哈爾濱金融學院商務英語專業為例,針對商務英語教學特點,從課程群設計、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學生實訓、實習和考核評估等方面對商務英語課程教學進行改革[5]。孫毅(2016)以西安外國語大學商務英語專業為例,探討了該校商務英語專業的學科定位,將該校“商務”有關課程體系的建設和發展構建在三個課程群上:(1)會計學課程群;(2)管理學課程群;(3)法學課程群[6]。相關文獻表明,目前對于“商務”的內涵和外延仍舊沒有達成共識;關于英語知識(能力)和商務知識(能力)的有機結合,并沒有統一的范式或模板。而且,如何改革課程群,以滿足當地市場的需求,目前尚缺乏這方面的研究。本文認為,商務英語專業的可持續發展首先要根植于地方經濟的發展特色,結合本科院校的差異化優勢和特點。地方應用型高校要樹立服務地方經濟的意識,為地方經濟輸送相應的合格人才。本文通過研究廣東地方經濟特色,分析商務英語專業人才的市場需求和高校人才供給配比狀況,對該專業的定位策略提供了一些思路和參考。
2人才需求與供給的結構分析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體系探討
[摘要]隨著跨境電商、數字化貿易等新型貿易形式的不斷出現,同時,隨著“一帶一路”、自貿區開放等國家新政策的不斷實施,國際經濟與貿易環境已經發生了重大改變,這為應用型本科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帶來了顛覆性的改變。國際經濟與貿易的課程體系建設存在很多問題,比如現在的課程體系難以適應國際貿易快速發展的形勢等。因此,應用型本科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應培養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加快新舊課程的融合,增加創新創業課程,引進金融科技人才,構建新型互聯網教學平臺。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課程體系改革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在我國開設已有40年的歷史,為我國的經濟貿易貢獻了大量人才,為國家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在我國,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經歷了幾次調整,從人才培養模式到教學內容及方法都在不斷適應時展的趨勢。[1]2008年以來,國際經濟局勢發生巨大變化,國際經濟貿易專業的課程建設和體系也出現了重大調整,這對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也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畢業生應具備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2]
一、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新形勢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國際金融秩序發生了巨大變化。中國通過G20、APEC、區域貿易協定等組織形式參與到國際貿易新的合作與競爭中,為中國更快地融入國際市場做好了鋪墊。[3]“一帶一路”倡議是在2013年提出的。2015年后,“一帶一路”從理論走向實際發展階段。2018年,中國已經同122個國家及29個國際組織簽署了合作文件,共同發展經貿往來。另外,我國通過自貿區的形式不斷完善市場升級和市場開放。2013—2019年,我國建立了18個自貿區,其中12個自貿區進出口總值占我國同期外貿總量的10.97%。我國的服務貿易額連續5年位居世界第2位。[4]同時,跨境電商、數字貿易等新型貿易模式已經成為促進貿易發展、提高貿易效率的新途徑。
二、新型貿易環境催生新能力需求
“一帶一路”跨境電商發展分析
摘要:“一帶一路”為我國跨境電商帶來全新的發展機遇。從“一帶一路”對跨境電商發展的重要意義入手,基于SWOT分析模型框架指標,分析跨境電商的優勢、短板、機遇及挑戰。基于此,通過構建網絡區域貿易平臺、促進跨境電商國際協調、優化跨境電商信息系統三個維度,提出“一帶一路”背景下,推動跨境電商進一步發展的有效路徑,旨在為我國跨境電商將來的發展提供有利參考。
關鍵詞:“一帶一路”;SWOT分析模型;跨境電商
2015年初,國家發改委聯合發表了《促進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與海上絲綢之路》,這預示著“一帶一路”發展戰略規劃已全面進入實踐的重要階段。“一帶一路”是對我國歷史“絲綢之路”的現代化延續與拓展,是我國及其沿線國家多方機制與區域協作相融合,主張和平、建設經濟、文化交匯的整體。實施“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對我國以及周邊多國的全方位、深入性的溝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充分展現全社會的建設理想及美好愿望,是國際協作及創新管理模式的重要探索。而在“一帶一路”的引領下,將來會實現覆蓋全世界60多個國家、近百個港口的大規模經濟貿易系統建設,促進我國跨境電商的國際化發展。
一、“一帶一路”背景下跨境電商SWOT分析
根據當前我國跨境電商的發展形勢,運用SWOT分析法,分別對我國跨境電商的優勢(Strength)、短板(Weakness)、機遇(Opportunity)及挑戰(Threat)展開詳細的探究,充分掌握我國跨境電商所處的社會環境,進而為其發展提供正確方向。(一)跨境電商的優勢。1.電商系統日益穩定。當前,為跨境電商所提供有效服務平臺的電商企業,主要有阿里巴巴旗下的國際務站、速遞通,還有其他國內知名度較高的大型網站,這些電商企業經營的是綜合性的服務業務,能為系統中的企業提供更加專業且可以個性定制的咨詢類服務與幫助,有效降低有關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的運作風險、成本風險及交易風險,是我國跨境電商發展的堅實后盾。2.政府給予大力支持。根據海關總署的調查研究報告顯示,2014年3—7月,我國對外貿易總交易額為7.34萬億元,同比降低了5.6%,降低的幅度就以往而言上漲了0.3個百分點[1]。在過去的對外貿易趨勢日漸懈怠的情況下,跨境電商行業的先鋒軍不斷前進,發展態勢良好。2014年7月份,國務院連續《有關大力發展電商促進經濟新動能的培養意見》《有關加大對外貿易競爭優勢培育指導意見》,為跨境電商領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有利的政策支持。(二)跨境電商的短板。首先,對我國的跨境電商物流系統來說,需要有待進一步優化,在體系建設上,許多方面還尚未完善,例如,物流配送成本較高、物流風險控制系統缺失、倉儲管理及設施建設不足、配送系統等基礎性的設備未及時更新,整體物流信息化水平較低,這些都是阻礙跨境電商向前發展的現實短板問題。其次,由于跨境電商平臺交易方式的特殊性,因而決定其商品存在制約性,具有頻次高、貨值低、種類雜等特點,成為海關過關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此外,對出口退稅來說,通常只是面向普通的貿易模式,并且還要電商企業提交增值稅的發票及銀行賬務流水詳單,因而跨境電商的小額訂單業務無法納入退稅范圍中,跨境電商在其建設中將會面臨退稅艱難、結匯受阻、監管困難等現象,嚴重阻礙跨境電商的可持續發展。(三)跨境電商新機遇。第一,網絡用戶越來越多,市場消費能力日益增強。根據金融媒體對市場調查的研究報告稱,全球網絡用戶在2017年將會突破50億,并且,隨著全球網絡用戶的逐步增長,網購用戶也隨之不斷上升,根據艾瑞咨詢分析整理,世界各地區的網絡購物市場交易總額近年來呈現快速上升趨勢,而這些均為我國跨境電商的持續發展起到強有力的支撐作用[2]。第二,網絡計劃開啟,將建立“互聯網+”實施規劃。目前,此規劃已被廣泛應用到大眾的日常生活中,同時,傳統貿易公司相繼開始選擇運用互聯網技術實現自身經營方式的轉型與升級,客戶訂單也將從傳統的數量多且整體變為當前的小量分散式,有效促進我國跨境電商的深入發展。(四)跨境電商新挑戰。1.對外貿易受到沖擊。當前,貿易新興的保護主義浪潮影響巨大,許多貿易強國為了強化自身國有產業的發展及保護,開始運用提升關稅壁壘的方式,對我國產品實施調查。導致國內很多產業受到牽連,加劇對外貿易的艱難情況。2.人民幣匯率影響。由于我國商品出口后價格較低,因而,人民幣值得到一定程度的上升。在相同價格的情況下,我國產品相對于其他國家來說,價格偏高,降低我國出口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對跨境電商帶來較大影響。3.交易風險大。電子商務平臺的交易雖然便捷、高效,但同時由于其虛擬性、廣泛性等特點,讓跨境電商的交易雙方之間,因其文化背景、法律體制、思想政治等方面的信息不協調,加大維權難度,存在較高的交易風險。
二、“一帶一路”背景下推動跨境電商發展有效路徑
服務貿易現狀論文
我國服務貿易發展的現狀與思路研究是小柯論文網通過網絡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員整理后的,我國服務貿易發展的現狀與思路研究是篇質量較高的學術論文,供本站訪問者學習和學術交流參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業目的,我國服務貿易發展的現狀與思路研究的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因網絡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詳,敬請諒解,如需轉摘,請注明出處小柯論文網,如果此論文無法滿足您的論文要求,您可以申請本站幫您論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當今,服務貿易以高于商品貿易的速度增長,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和競爭的重點也從商品貿易轉向服務貿易。本文從國際服務貿易的內涵出發,結合我國服務貿易發展現狀,分析了我國服務貿易存在的問題,并對此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服務貿易現狀問題發展思路
一、國際服務貿易的內涵
隨著服務業在全球的崛起,1986年9月開始的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談判,首次將服務貿易列入談判議題,從而引發了全球服務貿易研究大熱潮。此次談判的重要結果是產生了《服務貿易總協定》,根據關貿總協定(GATT)1994年烏拉圭回合達成的《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將服務貿易歸納為商業性服務、銷售服務、金融服務、娛樂服務、通訊服務、教育服務、衛生服務、運輸服務、建筑服務、環境服務、旅游服務和其他服務12大類。同時,根據GATS的定義,服務貿易有以下四種方式:
1.過境交付(Cross-borderSupply)——指從一成員國境內向任何其他成員國境內提供的服務。
跨境電商專業深化產教融合的實踐
摘要:新文科建設理念對跨境電商人才培養與產教融合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杭州師范大學錢江學院為例,探索了四年一貫制、全方位的跨境電商產教融合新模式。實踐表明,跨境電商專業深化產教融合,需在認知層面秉持一致的合作理念,需在實踐層面構建多層次遞進式的人才培養體系,需在發展層面拓寬合作領域。同時,需建立長效合作機制,包括利益共享機制、項目運行機制及協議約束機制。
關鍵詞:新文科;跨境電商;產教融合;人才培養;合作機制
跨境電商作為國際貿易新業態,成為我國穩外貿促轉型的重要抓手與新引擎。跨境電商的快速發展催生了社會對該專業人才的旺盛需求,教育部先后在中職、高職、本科增設跨境電商專業,以破解人才短缺的困境。跨境電商是一個應用性很強的新興專業,走產教融合之路是該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的必然選擇。在新文科建設理念的引領下,產教融合被賦予新的內涵和使命,跨境電商專業如何深化產教融合成為學界關注的熱點。
1跨境電商專業深化產教融合的時代背景及意義
1.1新文科建設是當前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基石
2018年8月,中共中央發文提出“高等教育要努力發展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簡稱“四新”建設),正式提出“新文科”概念。2020年11月,在山東召開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發布了“新文科建設宣言”,對新文科建設作出了全面部署。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指出,新文科建設是新時代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新要求,將對傳統文科進行學科重組,促進多學科交叉與深度融合。新文科建設對推動文科教育創新發展、培養新時代文科人才、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