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創新理論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3 20:53:1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技術創新理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技術創新理論研究論文
摘要:對技術創新的新古典學派、新熊彼特學派、制度創新學派和國家創新系統學派等四個理論學派代表人物的主要觀點進行了深入地分析和探討,概要提煉出各個流派的研究焦點和所能解決的主要問題以及存在的局限性。新古典學派研究了技術進步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但把技術進步作為一個外生變量;新熊彼特學派對技術推廣與擴散、技術創新與市場結構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但其研究假設與現實相差較大;制度創新學派研究了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的關系,但其所研究的制度拘泥于具體制度,忽視了對政治制度的研究;國家創新系統學派認為創新是由國家創新系統推動的,但僅以少數資本主義國家為例進行研究并得出了相應結論。
關鍵詞: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創新理論
一、技術創新理論的起源
亞當·斯密和馬克思都對技術進步給予了高度的關注。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指出:國家的富裕在于分工,而分工之所以有助于經濟增長,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它有助于某些機械的發明,這些發明將減少生產中勞動的投入,提高勞動生產率,其“某些機械的發明”的論斷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技術創新”的含義。在馬克思看來,生產技術和生產方法的變革在人類歷史發展中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認為生產力是社會發展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他關于“沒有生產方式的不斷變革,資產階級是不可能產生的”這一結論充分體現了這一點[1]。
技術創新理論興起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當時一些學者對占統治地位的新古典經濟學的不滿[2]。其發展是從對新古典經濟學理論無視技術創新和變革對經濟發展的弊端進行批評開始的。盡管亞當·斯密和卡爾·馬克思等重要經濟學家都認識到創新的重要性,但都沒有對其進行系統論述,而熊彼特將創新作為其一生經濟理論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最終使創新得到了其在經濟分析中本來應有的地位。
熊彼特于1912年提出“創新理論”以后,又于1939年和1942年分別出版了《經濟周期》與《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主義》兩部專著,對創新理論加以補充和完善,逐漸形成了以創新理論為基礎的獨特的創新經濟學理論體系。在《經濟發展理論》中,熊彼特提出“創新”是指新的生產函數的建立,即企業對生產要素新的組合,它包括五種類型:引入一種新的產品或提供一種產品的新質量;采用一種新的生產方法;開辟一個新的市場;獲得一種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給來源;采取一種新的組織方式[3]。
企業技術創新管理論文
中創網信息: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以創新謀求發展已成為當今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技術創新戰略也成為現代企業發展的第一戰略。然而,并非任何創新都能取得成功,企業如何才能更好地把握技術創新戰略,應考慮下面幾個要素。
一、發現和抓住市場機遇
滿足市場需求,獲得商業利潤,是檢驗創新成功與否的最終標準,所以技術創新要始于市場,終于市場,緊緊圍繞市場。企業首先要對市場進行深入的了解、分析,進而發現市場的現實和潛在需求,抓住市場機遇。通常講市場機遇主要來源于市場的拉力和技術的推力。這二者是技術創新的催化劑;而以市場為導向的市場拉力式的技術創新,對技術創新的成功往往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海爾開發的“雙富豪”和“雪富豪”冷柜就屬于市場拉動式技術創新。海爾在市場調查中發現,食品店或冷飲店對冷柜的需求量很大,但市場上卻沒有專門為此設計的產品,海爾從市場需求出發開發的“雙富豪”和“雪富豪”冷柜,正是專為食品店和冷飲店設計的,這兩款冷柜問世以來,在全國各地市場引起了轟動。
企業技術創新的實踐表明,在有企業參與的幾乎所有成功的技術創新的項目中,企業從一開始就對市場需求情況有所了解,并對創新項目可能給企業帶來的效益有一定的估計。同時,企業在技術創新過程中,也要作好商業化的準備,抓住創新項目可能給企業帶來的商機,而不是等到項目完成,新產品或新工藝開發成功后,再去考慮市場,否則創新戰略就很難成功。
二、創新目標要明確
企業在確定創新目標時要從市場出發,結合技術的可行性,認真制訂出簡單明確、參與者認同的切實可行的技術創新目標。確定了創新項目的目標以后,還必須據此制定有關的工作計劃,把各項目標細分和轉化為對項目的實際要求。工作計劃分為技術和經濟兩方面的計劃,技術方面要確定所要達到的技術要求和指標,經濟方面應確定項目成本和市場回報率。企業在選擇創新目標時,技術方面的因素是前提,經濟方面的因素是基礎,必須把它們結合起來加以考慮,做好可行性的認證工作。
企業技術創新管理論文
中創網信息: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以創新謀求發展已成為當今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技術創新戰略也成為現代企業發展的第一戰略。然而,并非任何創新都能取得成功,企業如何才能更好地把握技術創新戰略,應考慮下面幾個要素。
一、發現和抓住市場機遇
滿足市場需求,獲得商業利潤,是檢驗創新成功與否的最終標準,所以技術創新要始于市場,終于市場,緊緊圍繞市場。企業首先要對市場進行深入的了解、分析,進而發現市場的現實和潛在需求,抓住市場機遇。通常講市場機遇主要來源于市場的拉力和技術的推力。這二者是技術創新的催化劑;而以市場為導向的市場拉力式的技術創新,對技術創新的成功往往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海爾開發的“雙富豪”和“雪富豪”冷柜就屬于市場拉動式技術創新。海爾在市場調查中發現,食品店或冷飲店對冷柜的需求量很大,但市場上卻沒有專門為此設計的產品,海爾從市場需求出發開發的“雙富豪”和“雪富豪”冷柜,正是專為食品店和冷飲店設計的,這兩款冷柜問世以來,在全國各地市場引起了轟動。
企業技術創新的實踐表明,在有企業參與的幾乎所有成功的技術創新的項目中,企業從一開始就對市場需求情況有所了解,并對創新項目可能給企業帶來的效益有一定的估計。同時,企業在技術創新過程中,也要作好商業化的準備,抓住創新項目可能給企業帶來的商機,而不是等到項目完成,新產品或新工藝開發成功后,再去考慮市場,否則創新戰略就很難成功。
二、創新目標要明確
企業在確定創新目標時要從市場出發,結合技術的可行性,認真制訂出簡單明確、參與者認同的切實可行的技術創新目標。確定了創新項目的目標以后,還必須據此制定有關的工作計劃,把各項目標細分和轉化為對項目的實際要求。工作計劃分為技術和經濟兩方面的計劃,技術方面要確定所要達到的技術要求和指標,經濟方面應確定項目成本和市場回報率。企業在選擇創新目標時,技術方面的因素是前提,經濟方面的因素是基礎,必須把它們結合起來加以考慮,做好可行性的認證工作。
農業技術創新管理論文
[摘要]本文從現代化的視角提出農業技術創新體系三元結構理論,并用它分析近代中國農業科技發展與社會政治經濟變遷之間的關系。重點探討了近代中國社會政治、經濟變遷所引發的農業技術需求對農業技術創新體系形成的影響。
[關鍵詞]現代化;農業技術創新;三元結構;技術需求
ModernizationandtheFormationofATripartite-structureAgriculturalInnovationSystem
—ABriefDiscussiononRelationsBetweenAgriculturalInnovation
andtheRequirementofTechnologyinModernChina
Abstract:Inthispaper,amodeloftripartite-structureagriculturalinnovationsystemismadetoanalysistherelationbetweenthedevelopmentofChineseagriculturalscienceandtechnologyandthechangesofsocialandeconomiccircumstances.Itarguesthattherequirementofagriculturaltechnologyevokedbythevarianceofthesocietyplayanimportantroleintheformationofagriculturalinnovationsystem.
農業技術創新管理論文
摘要利用推廣學原理分析了生態農業技術創新的特性,指出它的優越性并不突出、技術復雜,相容性、可試驗性和可察性都比較差,從而導致生態農業推廣緩慢。
關鍵詞生態農業推廣創新
我國生態農業經過20多年的推廣歷程,依然處于試點階段,可以說生態農業在我國的推廣步履緩慢,這其中既有內部因素的制約,也有外部因素的影響。本文著重分析生態農業推廣緩慢的技術創新內因。
推廣學認為,影響一項創新被采用速度的一個最重要的因素是創新的特性。這里所講的創新特性強調的是指潛在采用者對創新特性的認識,或者說是潛在采用者所感知到的創新特性,而非技術專家或行為變革者所理解的創新特性。要想推廣我國的生態農業,必須先了解它的技術創新特性。研究表明,影響創新采用的創新特性主要相對優越性、相容性、復雜性、可實驗性和可觀察性。
1生態農業的相對優越性
所謂相對優越性,是指一項創新的采用較未采用前的狀況的改進程度。創新優越性與創新采用率存在著明顯的正相關關系,即潛在采用者感到創新的優越性越明顯,其采用創新的可能性就越大。所謂生態農業的相對優越性指的是生態農業與以往其他農業(傳統農業、石油農業)的相對優越程度。下面主要從效益性因素來分析。
產業集群技術創新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產業集群技術創新動力
論文摘要:文章探討了影響產業集群內企業技術創新的內外部動力因素,構建了產業集群內企業技術創新動力機制,并對相互之間的關系和作用進行了分析。
許多事實表明,內因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外因總是通過內因而起作用的。因此,盡管企業外部的動力要素對促進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它們作為外因,只有通過誘導、喚起、驅動而轉化成內因,才能實現其動力效能。
企業是技術創新的真正主體。要大幅度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就必須進一步加強技術創新的機制與模式,探討企業技術創新的動力。這種動力是存在于企業技術創新系統內部和外部、對技術創新活動產生驅動力的各要素之和。
一、企業技術創新的內在動力
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可能獲得的經濟利益和相對競爭優勢是企業技術創新的內在動力。其主要影響因素如下:
農業技術創新管理論文
摘要:本文以廣東省水產星火產業帶建設為例,強調圍繞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的關鍵環節,推動以市場導向、政府主導、產學研結合為特征的農業技術創新體制創新,以技術集成為主要手段,是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農業技術發展道路。
關鍵詞:農業科技政策;星火產業帶;價值鏈;多功能性
現代農業是以生物技術、信息技術、設施技術和標準化技術為特征的高新技術主導的現代產業體系,現代農業呈現出產業結構不斷升級與規模不斷擴大的特點。農業技術創新的根本目的和最終歸宿在于提高農產品和農業的價值。農業技術進步體現在農業價值鏈各環節的升級,最終形成上下游關聯、產品互補、資源共享、功能完善的產業價值鏈條。而要協調好價值鏈各環節,必須有完善的農業技術創新政策做支撐。
一、農業價值鏈變化對農業技術創新政策調整的影響
第一,農業價值鏈變化要求政府的農業科技投入政策與農業技術組織政策必須突出國家(地區)意志、強化國家(或地區)戰略引導,針對制約國家(地區)農業和農村發展的重大問題和關鍵領域,實行跨地區、跨產業、跨平臺的集成攻關和成果共享,引領農業實現跨越發展。第二,農業科技政策的重點支持領域應轉向水產、畜牧、農產品深加工及農產品流通等高成長、高收益領域。第三,農業科技政策的支持重點應該從以農業硬技術為主逐漸轉向硬技術與軟技術并重,更加重視倉儲物流、品牌管理、渠道設計等軟技術的開發。第四,農業科技政策支持的主體應以科研單位為主,轉向產學研相結合、市場及技術應用推廣前景明確的科研聯合體,特別是那些具備全產業鏈要素整合能力的龍頭企業和大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第五,農業科技政策支持的重點要從以往主要針對單個產品、單項技術轉向面向整個產業鏈(特別是若干關鍵的產業價值鏈環節)的綜合技術集成。第六,農業科技政策支持的重點將更加重視對平臺技術、產業共性的支持。第七,要更加重視對農業科技的領軍人物、拔尖人才、重點基地的突擊隊作用。第八,更加重視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農業技術的發展,注意平衡資源節約技術與增收增效型技術研發的發展平衡。
二、廣東水產星火產業帶的建設經驗
技術創新階段風險防范管理論文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技術創新商業化過程和創新風險理論綜述;不同動力來源下創新過程中的風險分析;創新風險的社會分攤等進行講述,包括了技術推動創新過程中的主要風險、需求拉動創新過程中的主要風險、技術與市場交互作用的創新風險、縱向社會轉移分攤、分析社會信息,降低決策風險、加強反饋機制,降低市場風險、橫向社會聯合分攤、加強聯合創新,降低整合風險等,具體資料請見:
論文關鍵詞:創新商業化創新風險橫向社會分攤縱向社會分攤
論文摘要:國內外學者對技術創新商業化過程以及創新風險有不同的觀點。從技術創新動力來源的角度出發,分析指出在技術推動下創新風險主要是整合風險、資金風險和市場風險;需求推動下創新風險主要是技術風險和資金風險;兩者交互情況下還包括管理決策風險、組織風險、營梢風險等。通過技術創新所具有的社會性,提出創新風險社會分攤的必要性,并給出縱向社會轉移分攤和橫向社會聯合分攤方案。
1技術創新商業化過程和創新風險理論綜述
技術創新商業化是指從新技術思想火花的產生到體現新技術的產品或工藝問世的一系列過程川。不同學者對技術創新過程有不同的觀點:美國哈佛大學的N.Abernathy和麻省理工學院的JameM.Ut-terback(1970’s)基于技術生命周期提出了A一U創新模式,即將創新活動分解為流動階段,過渡階段和穩定階段;RobertG.Cooper(1986)綜合研究了123個公司252項新產品的歷史,提出了新產品計劃7步驟,即產生新思想,初步評定,產生技術上的概念,發展工程、設計和原理,實驗,試制品和實驗市場,大量生產并投人市場VijayK.Jolly(1997)通過對IBM,ICI,Raychem,Sony等數十個公司新技術商業化成功與失敗實例的研究與分析,提出新技術商業化是由新技術的構想、孵化、示范、推廣和持續等5個子過程以及子過程之間的4個銜接環節組成。國內學者吳曉波教授基于發展中國家參與全球化競爭的規律和特點,提出了二次創新過程模型,該動態模型在全球市場需求與競爭的框架下分四個階段完成,即模仿創新,創造性模仿,改進型創新和準一次創新。清華大學傅家驥教授認為,技術創新是企業家以獲取商業利益為目標,推出新的產品、新的生產(工藝)方法、開辟新市場、獲得新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給來源或建立企業的新組織,它是包括科技、組織、商業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動的綜合過程。
技術創新風險是指由于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技術創新項目本身的難度和復雜性及創新主體自身能力的有限性而導致的創新活動中止、撤消、失敗或達不到預期的經濟技術指標的可能性。對此國內外學者進行了許多研究:美國麥迪克(1982)對美國工業技術創新進行了全程研究,得出了決定高技術創新項目成敗的8大風險因素:市場知識的獲取,技術的指定,開發中的組織與協調,市場營銷的重視程度,創新管理,產品的邊際貢獻,早期市場進入,新產品的技術及市場與企業現有產品的接近度;德國的Schewe(1994)歸納了各國學者關于新產品開發的成敗因素判別研究結果,提出重點成敗因素從縱向上歸為三類:R&D相關因素,生產相關因素和市場相關因素;國內學者蔡宇(2005)將技術創新風險劃分為決策風險、制度性風險、財政風險、企業文化風險、市場風險和技術風險,并對每一類風險的防范提出了相應的措施;蘇越良(2005)從系統論的觀點出發針對網絡環境下企業間合作技術創新風險展開了深人分析,他構建的技術創新風險復雜系統將創新風險界定為環境風險、IT風險、市場風險、協作風險,并在此基礎上分析了不同風險類型之間的傳導機制。
經濟技術創新循環管理論文
摘要循環經濟是我國走向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社會的現實選擇,是當前經濟研究的熱點問題。分析了發展循環經濟的必要性,闡明技術創新是發展循環經濟關鍵,而制度創新是技術創新的制度保障。
關鍵詞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循環經濟
1發展循環經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選擇
1.1突破資源約束“瓶頸”,防止經濟增長大起大落
我國經濟面臨的資源約束“瓶頸”正日益凸顯。從2003年開始,中國的煤、電、油、運全面緊張,這一現象在2004年尤為明顯。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依靠物質資源的高消耗來實現的,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協調、難循環、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長方式。2003年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一煤炭消費大國和第二石油、電力消費大國,水泥消耗占世界總量50%、鐵礦石占35%、氧化鋁和銅占20%,而GDP僅占5%,說明我國資源消耗是驚人的,同時伴隨高投入的是低產出。據測算,中國每創造一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國的4.3倍,是日本的11.5倍。因此,為了減輕經濟增長對資源供給的壓力,必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
1.2減輕環境污染壓力,協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高新企業技術創新管理論文
由于發達國家的高新技術企業利用其既有的技術優勢和有利其發展的Trips規則,集中對我國高新技術領域進行知識產權戰略擴張,因此,研究技術創新與知識產權的關系,探討高新技術企業如何提高技術創新效率和水平,不斷挖掘企業技術創新的潛能,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1知識產權是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的制度保障
加強技術創新,有利于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盡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體系,擺脫對西方發達國家的技術依賴,發展民族高新技術產業。高新技術企業持續不斷地進行技術創新,也在于通過獲得技術優勢或用技術優勢換取成本優勢,進而獲得市場優勢。但這些優勢的獲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是否享有對技術創新成果的知識產權。因為在市場經濟中,高新技術商品(產品或服務)的交易主要是知識產權的交易,而知識產權的交易歸根結底體現為經濟利益的交換與分配,離開了利益關系,就無所謂知識產權關系。知識產權制度的設立,是通過授予知識產權主體一定范圍的私權,允許其以書面形式向社會公眾充分公開其技術或其他形態的知識為代價,換取國家法律保護下一定期限的龍斷權。知識產權是科技進步的產物,與技術創新、高新技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因為從西方發達國家創建知識產權制度的歷史來看,知識產權的發展表現為“社會生產科技化、科技成果商品化、知識商品產權化和權利制度體系化”這一歷史特征。知識產權是在法律上對技術創新成果的確認,是企業重要的無形財產,在高新技術企業資產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運用知識產權法律機制促進高新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已被世界各國所認同,越來越多的高新技術企業已經意識到用知識產權促進技術創新的重要性。
(1)知識產權對技術創新方向的引導作用。技術創新具有不確定性,而高新技術表現的“高”、“新”特點,使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不確定性大大增強,進而導致企業對創新產品和技術路線選擇上的盲目性。而知識產權由于是以公開技術內容為代價的私權,會使企業及時獲知自己從事的相關技術領域的技術狀態和技術的法律保護狀態。知識產權制度所保護的技術創新成果必須具有新穎性,由此在企業對比分析以后,便可以已公開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選擇產品開發方向,確定技術開發路線,既可避免重復研究,又可保證技術創新難題在可能的技術領域和可行的商業領域中解決。
(2)知識產權對技術創新成果的傳播作用。高新技術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在知識產權制度的保障下,一方面可獲得高收益,另一方面引導其它企業對這種高收益的追求進而進行技術模仿,在模仿的基礎上進一步創新,形成持續創新。對國家而言,其重要意義之一在于通過持續創新,技術得到傳播、擴散,形成新的產業群。授予主體以知識產權是將專有權和促進技術信息公開統一起來,其公開的技術內容為傳播提供了前提,為知識的傳播、技術的轉移提供了極大便利,促進企業生產要素根據市場原則合理流動。
(3)知識產權對技術創新主體的利益保障作用。知識產權對高新技術企業利益的保障作用還體現在:如果企業的知識產權被侵害,就會產生基于這種對知識產權支配權而形成的一系列的請求權和抗辯權,以保障企業利益的最終實現。如果對技術創新成果沒有給予法律上的保障,技術創新的成果就會白白地“流失”,高新技術企業每年總銷售額的5%的研發投入就會付之東流,30%的科技人員的技術創新勞動成了徒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