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創新階段風險防范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03 03:25:00

導語:技術創新階段風險防范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技術創新階段風險防范管理論文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技術創新商業化過程和創新風險理論綜述;不同動力來源下創新過程中的風險分析;創新風險的社會分攤等進行講述,包括了技術推動創新過程中的主要風險、需求拉動創新過程中的主要風險、技術與市場交互作用的創新風險、縱向社會轉移分攤、分析社會信息,降低決策風險、加強反饋機制,降低市場風險、橫向社會聯合分攤、加強聯合創新,降低整合風險等,具體資料請見:

論文關鍵詞:創新商業化創新風險橫向社會分攤縱向社會分攤

論文摘要:國內外學者對技術創新商業化過程以及創新風險有不同的觀點。從技術創新動力來源的角度出發,分析指出在技術推動下創新風險主要是整合風險、資金風險和市場風險;需求推動下創新風險主要是技術風險和資金風險;兩者交互情況下還包括管理決策風險、組織風險、營梢風險等。通過技術創新所具有的社會性,提出創新風險社會分攤的必要性,并給出縱向社會轉移分攤和橫向社會聯合分攤方案。

1技術創新商業化過程和創新風險理論綜述

技術創新商業化是指從新技術思想火花的產生到體現新技術的產品或工藝問世的一系列過程川。不同學者對技術創新過程有不同的觀點:美國哈佛大學的N.Abernathy和麻省理工學院的JameM.Ut-terback(1970’s)基于技術生命周期提出了A一U創新模式,即將創新活動分解為流動階段,過渡階段和穩定階段;RobertG.Cooper(1986)綜合研究了123個公司252項新產品的歷史,提出了新產品計劃7步驟,即產生新思想,初步評定,產生技術上的概念,發展工程、設計和原理,實驗,試制品和實驗市場,大量生產并投人市場VijayK.Jolly(1997)通過對IBM,ICI,Raychem,Sony等數十個公司新技術商業化成功與失敗實例的研究與分析,提出新技術商業化是由新技術的構想、孵化、示范、推廣和持續等5個子過程以及子過程之間的4個銜接環節組成。國內學者吳曉波教授基于發展中國家參與全球化競爭的規律和特點,提出了二次創新過程模型,該動態模型在全球市場需求與競爭的框架下分四個階段完成,即模仿創新,創造性模仿,改進型創新和準一次創新。清華大學傅家驥教授認為,技術創新是企業家以獲取商業利益為目標,推出新的產品、新的生產(工藝)方法、開辟新市場、獲得新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給來源或建立企業的新組織,它是包括科技、組織、商業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動的綜合過程。

技術創新風險是指由于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技術創新項目本身的難度和復雜性及創新主體自身能力的有限性而導致的創新活動中止、撤消、失敗或達不到預期的經濟技術指標的可能性。對此國內外學者進行了許多研究:美國麥迪克(1982)對美國工業技術創新進行了全程研究,得出了決定高技術創新項目成敗的8大風險因素:市場知識的獲取,技術的指定,開發中的組織與協調,市場營銷的重視程度,創新管理,產品的邊際貢獻,早期市場進入,新產品的技術及市場與企業現有產品的接近度;德國的Schewe(1994)歸納了各國學者關于新產品開發的成敗因素判別研究結果,提出重點成敗因素從縱向上歸為三類:R&D相關因素,生產相關因素和市場相關因素;國內學者蔡宇(2005)將技術創新風險劃分為決策風險、制度性風險、財政風險、企業文化風險、市場風險和技術風險,并對每一類風險的防范提出了相應的措施;蘇越良(2005)從系統論的觀點出發針對網絡環境下企業間合作技術創新風險展開了深人分析,他構建的技術創新風險復雜系統將創新風險界定為環境風險、IT風險、市場風險、協作風險,并在此基礎上分析了不同風險類型之間的傳導機制。

2不同動力來源下創新過程中的風險分析

技術創新過程中產生的風險對創新成敗的影響很大,國外有關機構統計研究指出川,即便在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美國,新產品開發的成功率并不高:消費類工業新產品設計,研制的成功率為50%,新產品工業化試生產的成功率為45%,新產品市場消費的成功率為70%,最后綜合起來的成功率也僅為16%左右。可見加強新產品開發的風險控制,降低新產品開發的風險,是提高創新活動成功率的有效途徑。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從技術創新動力來源的角度出麥,研究技術推動,需求推動以及兩者交互作用下技術創新商業化過程中的風險問題。

2.1技術推動創新過程中的主要風險

技術推動的創新模型指研發和科學發現是創新的主要來源,技術創新是技術成果引發的線性過程。這一類型的創新活動主要產生在高技術行業或以科學為基礎的行業,如計算機,儀表儀器,機械設備以及醫藥、化工等領域。該創新過程如圖1所示。其中基礎研究主要由高等院校,政府科研機構以及企業內部科研部門承擔。此類創新的主要風險是整合風險、資金風險和市場風險。整合風險是指將基礎研究成果應用于各自領域過程中產生的不確定,影響因素包括基礎研究成果的適用性和可拓展性、應用研究和開發的可操作性、企業對研究成果的可獲得性以及消化能力等。資金風險即財務風險,指創新活動可能由于資金供給的斷裂而導致整個創新計劃中止,該風險主要發生在應用研究和開發以及生產兩個階段上。市場收益的不確定性和創新活動的可持續性兩者間的矛盾激發了風險資金投人的博弈過程。市場風險是由市場和規模的不確定性、顧客需求的不確定性、新產品競爭優勢的不確定性、產品的接受時間和產品壽命、市場開發的不確定性、信自和7首棋等田青而異致的風。

2.2需求拉動創新過程中的主要風險

需求拉動的創新模型指市場是R&D構思的來源,并激發尋找滿足需求的技術解決方案的研發活動。最早是由J.Schmookler于1966年提出,他對美國煉油、造紙、鐵路和農業這四個產業的投資、產出與這些產業的專利數量之間關系進行了考察,發現這些產業產出變化領先于專利數量的變化,他認為專利活動(即發明活動),基本上是追求利潤的經濟活動,受到市場需求的引導和制約,所以創新活動受市場驅動作用明顯仁。該創新過程如圖2所示。此類創新的主要風險是技術風險和資金風險。技術風險來源于技術的不確定性和企業的技術能力水平,因此它的構成因素分兩類:與技術本身相關的包括技術的可行性、技術的可靠性、技術的先進性、技術的可替代性、技術的難度與復雜性、技術的生命周期、技術的市場潛力、技術傳播的難易程度;與企業相關的包括技術開發能力、技術信息的可獲得性、輔助性技術的配套、技術成果保護等。資金風險主要產生在研發和生產兩階段。

2.3技術與市場交互作用的創新風險

單純的技術推動和需求拉動只是特例,Rosen-berg認為:科學技術作為根本的、發展的知識基礎,與市場需求的結構在創新中以一種互動的方式起著重要的作用,創新活動由需求和技術共同決定,需求決定了創新的報酬,技術決定了成功的可能性及成本,因此這類創新更能反映實際情況。如果說單純從技術推動和需求拉動下的創新風險具有個體意義,那么此類創新的風險更具有普遍意義,除了上文提到的主要風險以外,還包括戰略決策風險,組織風險,管理風險,人力資源風險,生產風險,投資風險,商務風險,營銷風險等圈。

3創新風險的社會分攤

技術創新不僅是經濟活動,而且更重要的是社會活動。一項技術創新的成果不僅能給創新者帶來效益,更是能夠通過其外溢效應使全社會受益;事實上,國外一些學者通過對不同行業的產品創新實例進行了統計分析,例如,曼斯菲爾德選取了17個工業技術創新實例,其中社會所得率的中位數為56%,而私人所得率中位數中有約25%,尤其化學產品創新社會利益是私人的8倍左右;美國經濟學家納爾遜、阿羅,英國學者庫因斯等都對此做了類似的研究工作。事實表明,技術創新的社會效益遠高于創新者本身獲得的收益,因此創新的風險承擔主體不應該只是單個個人,企業或是組織,而應當是社會。社會是由許多個人、組織、團體等構成的集合體,只有把技術創新風險分攤到這些參與技術創新活動并得到受益的個人、組織、團體中去,技術創新才能更好發揮其經濟和社會功能。

創新風險的社會分攤可以分為縱向社會轉移分攤和橫向社會聯合分攤兩類。縱向社會轉移分攤立足于時間維度,指將創新活動商業化過程中出現的決策風險、技術風險、生產風險和市場風險等,逐漸向社會轉移,在相關社會力量中進行分攤。橫向社會分攤立足于空間維度,指在技術創新過程中,使涉及到創新活動的各種社會力量(包括:政府、高校、民間組織、金融機構、中介機構、社區組織及個人)參與到創新活動中來,并在創新的不同階段,分擔部分創新風險。

3.1縱向社會轉移分攤

3.1.1分析社會信息,降低決策風險

當技術創新活動仍處于構思階段,創新者為了確定創新項目,會通過各種渠道收集相關信息,但這些信息存在不完全性、不確定性和不對稱性,創新者可以通過信息分析并進行有針對性的實驗,剔除備選項目確定最終項目,以降低創新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確定性。圖3反映了創新者在社會信息的分析和測試中逐步剔除備選項目的過程,在第一階段,創新者有較多的備選項目,不同社會組織對每個項目信息反饋的態度不一樣,所以備選項目的數目有小幅波動,創新者通過理論或實驗的驗證,剔除了不合理的備選項目,在下一個階段,重復上述分析和實驗過程,直到排除所有不合理項目。在這一過程中,信息的不確定性逐步減少,創新的不確定性,即風險也逐步降低。

3.1.2加強反饋機制,降低市場風險

當創新活動處于制造和銷售階段時,市場風險即將顯現出來,新產品能否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能否獲得消費者的肯定直接關系著創新活動的成敗。為了降低市場風險,創新者可以加強反饋機制,例如在大批量地向市場投人新產品之前,可以設計一些消費者實驗品,并維持客戶關系,追蹤客戶體驗信息,把消費者的意見和建議收集起來集中分析,并將可行的改進方案體現到產品中,在多次反饋信息的刺激之下,產品更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市場風險得到降低。圖4反映了這一過程。

3.2橫向社會聯合分攤

3.2.1加強聯合創新,降低整合風險

聯合創新是指不同社會組織共同完成一項技術創新的過程,它是分散技術創新風險的有效途徑。聯合創新可以在某種程度上降低R&D成本、彌補創新資源的不足、發揮各組織優勢、提高創新成果的市場競爭力等。聯合創新的主要形式是企業、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之間的聯合,即所謂的產學研模式,這一模式在技術推動下的創新尤為重要。企業在創新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可企業本身存在一些缺陷,它是以市場為載體,以盈利為目標的組織,這樣很容易就限制了新思想的范圍,過于單一化、市場化。而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學術氛圍濃郁、具有高素質人才和新思想的搖籃,是技術創新的重要推動者,大多數基礎研究成果都在此產生。企業可以加強與高等院校以及科研機構的聯系,將理論性、系統性強的基礎研究成果應用于各自領域,增加科研成果的轉換率,以達到創新成果的成功商業化目的。作為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在自由發揮多種學術理論創新的同時,可以有針對性地結合某一經濟領域的現實情況,將基礎研究延伸到應用研究,增加科研成果的商業價值。

為了促進產研學的順利進行,政府在此過程中也將發揮著重要的作用:①信息服務平臺,促進高校和企業間的信息交換,加強科技成果創造者與使用者的聯系,加快科研成果的轉讓速度;②制度約束平臺,通過制度法規約束,使產學研各方互相協調、互相支撐,在合作中實現雙贏;③成果轉化平臺,可以依托高校建立科技園區,也可以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在高校內組建科研中心,解決高校研究成果產業化的問題。

3.2.2加強財政支持和金融投資,降低資金風險

資金不足是技術創新過程中的重大問題,它將直接導致創新活動的中止或失敗。尤其是在創新的前期,創新活動的市場潛力不夠清晰,相反地許多不確定因素正擺在創新者面前,而且在研究階段需要大量的資金來支持各項支出,否則前期的研究就會終止。一些學者將這一資金缺口形象地比喻為“達爾文海”,并指出一些企業正是沒有穿越資金的“達爾文海”,最終導致了整個創新的失敗。因此,需要政府和金融機構共同分攤這一創新風險。

政府應該通過調查與考核,有選擇性地支持一些創新型企業和機構,支持的方式主要包括提供信息服務,制定稅收優惠政策,為創新者提供信用擔保或者直接將科研資金投人到某些研究部門,尤其是在創新活動的初期階段,政府應當基于創新活動的社會效應,從長遠角度出發實行財政支持計劃;對于盈利性金融機構,它們的目的是通過投資獲得回報,因此,企業應當在研發和生產階段就顯示出足夠的信心,通過創新可行性分析,產品可行性分析和市場可行性分析,吸引各金融機構進行風險投資,以促進新技術成果迅速商品化,產業化,達到企業和金融機構雙贏的效果。當然,企業家也可以通過自身信譽和企業品牌效應吸引其他金融機構或社會個人對創新項目進行投資。總之,要將資本風險分攤到更多的社會群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