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企業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2 12:47:1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金融企業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金融企業論文

企業物流金融分析論文

一、物流金融的主要作用

1.物流金融的概念

從廣義上講,物流金融是指面向物流運營全過程,應用各種金融產品,實施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有效整合,組織和調節供應鏈運作過程中貨幣資金的運動,從而提高資金運行效率的一系列經營活動。從狹義上講,物流金融是指企業以市場暢銷、價格波動幅度小、處于正常貿易流轉狀態且符合要求的產品向銀行抵押作為授信條件,運用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統,將銀行的資金流與企業的物流進行結合,向公司提供融資、結算等服務于一體的銀行綜合服務業務。

2.物流金融的作用

物流金融其實就是物流的組成部分。現代物流本身就包括商品流通過程中的資金流和信息流,因此,可以認為物流金融是物流業務發展的內在的、客觀的需要,同時,物流金融也是物流企業提供物流增值服務的主要內容之一。

融資企業。物流金融業務利用動產質押突破了傳統固定資產抵押模式,緩解了貸款企業急需的流動資金;物流金融作為一種新的融資模式,有效降低企業50%的融資成本,加快了資金周轉率;貸款企業利用銀行的資金與物流企業的規范化、信息化管理,縮短了銷售周期、降低產品庫存,加快了產品周轉,提高了資金利用率。

查看全文

金融危機對出口企業影響論文

一、金融危機對國內出口企業的影響及原因分析

1、需求下降

2008年,金融危機對我國出口的影響逐月增加,11月份我國出口1149.9億美元,下降2.2%,中國外貿單月進出口首次出現負增長;12月份我國出口1111.6億美元,下降約3%。其中,向歐、美、日三個市場的出口明顯回落。歐盟、美國和日本是我國前三大貿易伙伴,根據近幾年的統計,這三個市場占我國出口份額的60%以上;但是受金融危機影響,各國經濟滑坡,需求急劇減少。在國際市場萎縮的背景下,我國的出口受到極大影響。

2、經營模式

從出口統計數據來看,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增長速度一般低于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金融危機下,高新技術型企業受影響較小,勞動密集型企業受影響較大。例如,在出口商品中,2008年我國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8229.3億美元,增長17.3%;同期,我國服裝及衣著附件出口1197.9億美元,增長只有4.1%。當金融危機席卷全球,生產鏈上的各個企業都陸續受其影響,而接到最后一棒的,往往是處于最底層的勞動密集型生產企業。

3、壞賬損失

查看全文

區域金融企業集群研究論文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其資源配置效率的高低直接關系到經濟發展的質量和速度。近年來,伴隨著國際金融市場迅速發展,國際資本流動不斷加快,金融全球化和競爭白熱化趨勢的日益明顯,各國更加重視金融產業在本國和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對金融資源主導權的競爭就是對經濟發展主導權的競爭。

19世紀以來,由于歐洲及北美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的發展,各國對金融服務的跨國需求開始大大增加。國際性的融資、保險、外匯交易活動規模在歐洲的一些大城市如巴黎、柏林及美國一些城市日趨擴大,尤其集中于占地2.6平方公里的倫敦城,由此形成最早與最主要的國際金融企業集群一倫敦。

從20世紀開始,隨著國際分工的深化和世界大市場的形成,國際貿易與投資在世界許多地方進一步滲透。1945年以前,地區性國際金融集聚區已達數十個,二次大戰結束后充當過國際金融企業集群(包括地區性的)的城市有:紐約、倫敦、法蘭克福、巴黎、盧森堡、蘇黎世、東京、香港、新加坡、悉尼、巴林、巴哈馬、開曼群島、巴拿馬等等,其中相當大部分是70年代后開始建立或重新發展起來的。20世紀70年代之前,只有少數國家如美國、瑞士,對外開放其金融市場,歐洲許多國家金融對外開放度并不大。雖然歐洲一些金融城如倫敦正在慢慢復蘇其國際金融運作,但總體上跨國融資活動規模增加有限,國際金融集聚趨勢此時處于緩慢發展階段。70年代以后,隨著許多發達國家開放資本賬戶和金融創新的日新月異,跨國投融資規模迅速擴大。在這一時期,除了原有自然發展起來的國際金融企業集聚區,如倫敦、紐約、巴黎、蘇黎世、法蘭克福等開始迅速擴張外,在政府推動下又新建了一批區域性金融集聚區,如新加坡、巴林、巴哈馬、開曼群島等;同時在較為自發的狀態下,東京、香港等金融集聚區也開始崛起。到20世紀80年代,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開始采用企業間協調的方式來組織交易和生產活動,從最初的少數幾家銀行集中到金融控股公司的興起再到今天各種不同種類金融機構的空間集聚和業務外包,集群已經成為現代金融產業組織的基本形式。大量的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集聚在一起聯合提供金融服務,共同利用信息、通信、交通等基礎設施,金融人才的培養也隨之集聚,這導致一批地區性和全球性金融企業集群的出現。在國際范圍內逐步形成了多元化、多層次的金融企業高度集聚格局。如倫敦已擁有18%的全球銀行借貸額、33%的全球外匯交易額、60%以上的全球股票成交額,以及決定世界黃金價格的黃金市場和世界第二大金融期貨市場。目前三大國際金融企業集群集聚了全球外匯交易量的60%、國際銀行貸款的40%、國際債券發行的30%。新加坡已有各類金融機構600余家,其中銀行114家、投資銀行53家、保險公司132家、保險中介公司60余家、基金管理公司95家、證券公司61家、期貨公司32家、財務顧問53家,逐步明確了其亞洲財富管理中心的地位。香港地區借助于其得天獨厚的歷史因素和區位優勢,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就已成為世界上重要的國際銀行中心、亞洲第二大基金管理中心、世界主要的黃金交易市場和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場。目前擁有金融機構210余家,其中70余家為全球100家最大型銀行,其資產總量已達到7137816百萬港元。伴隨著金融企業地域集中步伐的不斷加快,各國的金融企業集聚格局日益明朗。隨著金融服務業的迅速發展和競爭的加劇,金融產品出現了多樣化的特征和趨勢。首先,金融產品形式上出現了多元化。隨著金融市場的逐步完善和人們投資意識的提高,大量的金融衍生工具正在被創造,比如資本期貨市場、資產證券化等工具。這些產品的出現既是市場需求的結果,又是各金融機構不斷合作的結果。其次,金融產品的需求日益多樣性。一方面,客戶需要實現快速、方便的資金轉移、資金更大程度上的保值增值;另一方面,由于金融產品和貨幣資金直接聯系,而交易的頻繁性要求一筆資金在不同時間以不同的金融產品存在,這客觀上對金融機構能夠提供一站式的金融服務提出了要求。第三,金融產品供給者獲取“租金”的利益驅動。區域金融企業在自身利潤最大化和內外競爭壓力的推動下,有動機通過同一種金融產品構成不同的業務。實現金融服務的跨線提供,進而獲得更多的額外收益。金融產品復合性特征的強化,得益于金融商品市場化的急劇擴張以及現代信息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同時對金融企業提供產品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區域金融企業集群從根本上說是復合性金融產品需求強化的根本要求。

金融集聚已經成為現代經濟社會中的普遍現象。區域金融企業集群正在成為區域經濟競爭力提高的骨干和中堅力量。它一方面以良好的經濟基礎為后盾;另一方面通過集聚效應、規模效應的發揮,對區域經濟的發展產生著深刻的影響。正是由于不同金融企業的空間集聚和發展壯大。使不同國家和地區出現了明顯的經濟發展差距。進而形成了色彩斑斕、塊狀明顯的全球經濟“馬賽克”現象。正如Birkin-shaw所說,如果看看美國的硅谷和倫敦的金融業集群,就會發現這樣的集群像磁鐵一樣吸引了大量高質量的外資。這兩個集群都是各自行業的領頭羊,集群的發展通過外部企業的加入增強了領導能力和升級能力,形成一種自我增強機制,提升了集群的競爭能力,進而對地區經濟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論文關鍵詞:金融;集聚現象;區域金融企業集群

論文摘要:近年來。伴隨著國際金融市場迅速發展,國際資本流動不斷加快,金融全球化和競爭白熱化趨勢的日益明顯,各國更加重視金融產業在本國和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開始采用企業間協調的方式來組織交易和生產活動,從最初的少數幾家銀行集中到金融控股公司的興起再到今天各種不同種類金融機構的空間集聚和業務外包,集群已經成為現代金融產業組織的基本形式。

查看全文

區域金融企業集群分析論文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其資源配置效率的高低直接關系到經濟發展的質量和速度。近年來,伴隨著國際金融市場迅速發展,國際資本流動不斷加快,金融全球化和競爭白熱化趨勢的日益明顯,各國更加重視金融產業在本國和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對金融資源主導權的競爭就是對經濟發展主導權的競爭。

19世紀以來,由于歐洲及北美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的發展,各國對金融服務的跨國需求開始大大增加。國際性的融資、保險、外匯交易活動規模在歐洲的一些大城市如巴黎、柏林及美國一些城市日趨擴大,尤其集中于占地2.6平方公里的倫敦城,由此形成最早與最主要的國際金融企業集群一倫敦。

從20世紀開始,隨著國際分工的深化和世界大市場的形成,國際貿易與投資在世界許多地方進一步滲透。1945年以前,地區性國際金融集聚區已達數十個,二次大戰結束后充當過國際金融企業集群(包括地區性的)的城市有:紐約、倫敦、法蘭克福、巴黎、盧森堡、蘇黎世、東京、香港、新加坡、悉尼、巴林、巴哈馬、開曼群島、巴拿馬等等,其中相當大部分是70年代后開始建立或重新發展起來的。20世紀70年代之前,只有少數國家如美國、瑞士,對外開放其金融市場,歐洲許多國家金融對外開放度并不大。雖然歐洲一些金融城如倫敦正在慢慢復蘇其國際金融運作,但總體上跨國融資活動規模增加有限,國際金融集聚趨勢此時處于緩慢發展階段。70年代以后,隨著許多發達國家開放資本賬戶和金融創新的日新月異,跨國投融資規模迅速擴大。在這一時期,除了原有自然發展起來的國際金融企業集聚區,如倫敦、紐約、巴黎、蘇黎世、法蘭克福等開始迅速擴張外,在政府推動下又新建了一批區域性金融集聚區,如新加坡、巴林、巴哈馬、開曼群島等;同時在較為自發的狀態下,東京、香港等金融集聚區也開始崛起。到20世紀80年代,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開始采用企業間協調的方式來組織交易和生產活動,從最初的少數幾家銀行集中到金融控股公司的興起再到今天各種不同種類金融機構的空間集聚和業務外包,集群已經成為現代金融產業組織的基本形式。大量的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集聚在一起聯合提供金融服務,共同利用信息、通信、交通等基礎設施,金融人才的培養也隨之集聚,這導致一批地區性和全球性金融企業集群的出現。在國際范圍內逐步形成了多元化、多層次的金融企業高度集聚格局。如倫敦已擁有18%的全球銀行借貸額、33%的全球外匯交易額、60%以上的全球股票成交額,以及決定世界黃金價格的黃金市場和世界第二大金融期貨市場。目前三大國際金融企業集群集聚了全球外匯交易量的60%、國際銀行貸款的40%、國際債券發行的30%。新加坡已有各類金融機構600余家,其中銀行114家、投資銀行53家、保險公司132家、保險中介公司60余家、基金管理公司95家、證券公司61家、期貨公司32家、財務顧問53家,逐步明確了其亞洲財富管理中心的地位。香港地區借助于其得天獨厚的歷史因素和區位優勢,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就已成為世界上重要的國際銀行中心、亞洲第二大基金管理中心、世界主要的黃金交易市場和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場。目前擁有金融機構210余家,其中70余家為全球100家最大型銀行,其資產總量已達到7137816百萬港元。伴隨著金融企業地域集中步伐的不斷加快,各國的金融企業集聚格局日益明朗。隨著金融服務業的迅速發展和競爭的加劇,金融產品出現了多樣化的特征和趨勢。首先,金融產品形式上出現了多元化。隨著金融市場的逐步完善和人們投資意識的提高,大量的金融衍生工具正在被創造,比如資本期貨市場、資產證券化等工具。這些產品的出現既是市場需求的結果,又是各金融機構不斷合作的結果。其次,金融產品的需求日益多樣性。一方面,客戶需要實現快速、方便的資金轉移、資金更大程度上的保值增值;另一方面,由于金融產品和貨幣資金直接聯系,而交易的頻繁性要求一筆資金在不同時間以不同的金融產品存在,這客觀上對金融機構能夠提供一站式的金融服務提出了要求。第三,金融產品供給者獲取“租金”的利益驅動。區域金融企業在自身利潤最大化和內外競爭壓力的推動下,有動機通過同一種金融產品構成不同的業務。實現金融服務的跨線提供,進而獲得更多的額外收益。金融產品復合性特征的強化,得益于金融商品市場化的急劇擴張以及現代信息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同時對金融企業提供產品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區域金融企業集群從根本上說是復合性金融產品需求強化的根本要求。

金融集聚已經成為現代經濟社會中的普遍現象。區域金融企業集群正在成為區域經濟競爭力提高的骨干和中堅力量。它一方面以良好的經濟基礎為后盾;另一方面通過集聚效應、規模效應的發揮,對區域經濟的發展產生著深刻的影響。正是由于不同金融企業的空間集聚和發展壯大。使不同國家和地區出現了明顯的經濟發展差距。進而形成了色彩斑斕、塊狀明顯的全球經濟“馬賽克”現象。正如Birkin-shaw所說,如果看看美國的硅谷和倫敦的金融業集群,就會發現這樣的集群像磁鐵一樣吸引了大量高質量的外資。這兩個集群都是各自行業的領頭羊,集群的發展通過外部企業的加入增強了領導能力和升級能力,形成一種自我增強機制,提升了集群的競爭能力,進而對地區經濟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論文關鍵詞:金融;集聚現象;區域金融企業集群

論文摘要:近年來。伴隨著國際金融市場迅速發展,國際資本流動不斷加快,金融全球化和競爭白熱化趨勢的日益明顯,各國更加重視金融產業在本國和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開始采用企業間協調的方式來組織交易和生產活動,從最初的少數幾家銀行集中到金融控股公司的興起再到今天各種不同種類金融機構的空間集聚和業務外包,集群已經成為現代金融產業組織的基本形式。

查看全文

金融企業財務危機管理論文

一、金融企業財務危機管理研究的意義

眾所周知,血液是維持一個人生命的根本,如果人的血液有了血栓就會發生病變,嚴重的會導致人的癱瘓甚至死亡。同理,金融企業和人是一樣的,資金就是一個金融企業的血液,如果出現資金流斷檔,也會癱瘓甚至死亡。由此可見,金融企業的發展與財務危機管理有著緊密的聯系,一旦危機管理失效將直接威脅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因此,要對金融企業的財務危機進行分析,根據其形成的原因,采取相應的對策,通過監測與預防等手段,實現對財務危機的控制與防范。所以本論文的研究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二、金融企業出現財務危機的原因

目前各金融企業普遍出現財務危機的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其一由經營風險造成的,其二,由財務管理失誤造成的。

(一)在金融企業經營風險方面

金融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出現財務危機主要表現在:第一,金融企業經營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各種因素具有不確定性,因此,不能對其進行有效的控制,在此基礎上,金融企業的經營風險隨之出現,進而也極易造成金融企業的財務危機;同時,金融企業的組織管理也存在問題,其中金融產品的質量,組織管理的計劃,新技術的開發等因素,均直接影響著金融企業的有效與安全管理,一旦組織管理風險出現,則會誘發金融企業的財務危機,進而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第二,市場營銷的盲目性。當前,金融企業有著較快的發展速度,其規模在不斷擴大,在市場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營銷戰略對于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主要是由于金融企業通過營銷,增加了市場的份額,同時市場營銷也具有一定的消極影響,因此,要以金融企業自身發展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營銷策略,但部分金融企業未能重視財務管理,過于關注市場營銷,導致市場營銷的效果欠佳,財務管理的狀況較差,進而造成了金融企業的財務危機。第三,多元化的經營。目前,金融企業的發展逐漸邁向了成熟期,為了實現對經營風險的規避,紛紛實現了經營的多元化,但在多元化經營過程中,未能正確理解理解實物資產投資,同時也忽視了金融資產投資的特點,在此情況下,金融企業的投資缺乏可靠的資金支持,進而極易引發財務危機。第四,核心業務的萎縮。在金融企業生存與發展過程中,最為核心的因素便是企業的核心業務經營,但眾多金融企未關注自身的核心業務,而是利用兼并手段積極拓展市場,此形勢下,金融企業的財務危機將不斷增多。

查看全文

金融危機企業防范策略研究論文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互聯網改變現狀;分析自己的產品地位和細分市場;轉變觀念等進行講述,包括了制定細分市場銷售策略,重點圍繞兩個字“搶”“找”、虛實結合,開辟新型營銷渠道、加大概念營銷的突破、中國企業目前應該加大本土市場的推廣力度也可能遭遇購買力不足的難題等,具體資料請見:

【摘要】眼下金融危機海嘯席卷全球,國內部分地區的企業出現了規模化虧損、破產、倒閉的現象。尤其是中小型制造類企業,由于市場需求的減弱,經濟全局不景氣,導致退單增多、銷售渠道緊縮。在這一背景下,我國傳統產業的優勢已經越來越小,如何順利度過金融危機“寒冬”,或者能夠在此間“大浪淘金”,成為擺在眾多企業案頭的一道難題。

【關鍵詞】金融危機;中國企業;渡過難關

1前言

我以為今年下半年美國“突然”爆發的金融風暴,其實由來已久(06年春季美房市售價止漲轉跌即已現先兆),其本質就是遠遠超出銀行承受能力的信貸投資和消費的失敗導致大規模的金融資金鏈的斷裂。兩年前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終于升級為金融風暴,甚至有說法稱之為金融海嘯,華爾街金融風暴在很大程度上也會減緩中國的經濟增長。奧運會之后,中國經濟增長步伐已然放慢,美國此次的金融風暴只會使這個問題更加嚴重。金融風暴引起美國股指暴跌。郭田勇說:“我們講輸入型通貨膨脹,其實經濟衰退在某種意義上也具有輸入性,因為美國是全球最大經濟體,它對各個國家的商品、投資等方面的需求量都會非常大,所以美國經濟一旦出現問題,就有可能導致全球或者許多主要國家的經濟出現下滑或者經濟出現衰退。”

金融危機對所有的企業都是一個坎兒。面臨困難的時候,很多企業都想到要提升工作效率,采用更為精準、先進的營銷手段,互聯網和搜索引擎就讓這一目標成為可見的現實。從另外一個積極的角度來看,它讓中國的企業被迫改變粗放型經營方式,向產業鏈的高端轉移和發展,對中國的產業鏈也是一次升級“良機”。如何使中國企業度過難關,筆者借此淺談分析。

查看全文

設計企業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論文

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切從實際出發,積極樂觀地面對當前嚴峻的形勢。

在世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爆發金融危機,每個國家的設計企業都要面對著嚴峻的挑戰,因此,我們設計企業的經管者,更要以積極樂觀向上的態度面對當前的嚴峻形勢。不消極、不退縮、不氣餒、不灰心,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正確認識到金融危機對企業的嚴重沖擊。從中發現企業存在的一些問題和不足,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此外,管理者還要敏銳的關注市場動態以及流行趨勢,及時掌握金融危機中市場上的最新信息,根據市場上的信息動態,及時對企業的設計產品、設計理念以及管理方法進行改進調整,使企業能夠按照正常、健康的市場經濟運作發展。

二、時時刻刻樹立危機感,增強憂患意識。

孟子云: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歐洲的設計強國德國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二戰后,德國的政治、經濟瀕臨崩潰,廣大人民的生活連溫飽都沒有,面對這樣嚴酷的現實,德國民眾毫不氣餒,人人都樹立了危機感,更增強了憂患意識。然而,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德國的經濟高速發展,一躍成為僅次于美國和日本的經濟強國。正是德國民眾的這種憂患犧牲精神,才換來了德國經濟的高度繁榮。其實,我國的設計企業也應如此,時時刻刻樹立危機感,增強憂患意識。尤其是企業的管理者,作為企業的一把手,必須以社會市場為導向,加強市場競爭意識,作為企業的管理者,也要從自身思想上樹立危機憂患意識。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當前的嚴峻形勢,應該從企業的哪些方面著手解決,正確發現自身存在的缺陷和問題,及時加以糾正,此外,管理者要經常告誡下級員工,對企業的發展要有強烈的競爭憂患意識,讓他們清醒地認識到,未來設計企業的發展永遠屬于具有競爭意識,敢于競爭,善于競爭的人。只有管理者與全體職員共同樹立憂患意識,團結一致、齊心協力,才會克服企業內部的一切困難與挫折,企業的發展才會更有希望,更有活力。

三、提高設計產品的科技含量,加強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加快設計產品的更新換代。

查看全文

金融企業內控制度分析論文

“內部控制”作為一個專用名詞和完整概念,它的產生并不是太久。古人很早以前就知道內部牽制的重要性,并將其運用到查錯防弊,保全資產安全中去。而對內部控制的完整定義是在1949年才做出的,其后,隨著會計、審計實踐的發展,理論界對內部控制定義先后做出了多次重要的修訂。美國COSO(“反對虛假財務報告委員會”所屬的發起機構委員會的簡稱)報告指出:“內部控制是一個過程,受企業董事會、管理當局和其他員工影響,旨在保證財務報告的可靠性、經營的效果和效率以及現行法規的遵循”。

中國人民銀行頒布的《商業銀行內部控制指引》對商業銀行的內部控制定義為:“內部控制是商業銀行為實現經營目標,通過制定和實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對風險進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監督和糾正的動態過程和機制。”這是對商業銀行的內部控制作出的明確而科學的界定,同時也為各商業銀行制定具體的實施細則提供了比較一致的標準。從該定義中,我們應該把握三個重點:1.內部控制是為了一定的目標而建立起來的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的集合或者說是體系,僅僅滿足于制定各項規章制度,以為各項制度建立或完善了,內部控制就確立或完善了的觀念是錯誤的。不重視制度的執行與執行的方法,內控體系就是不完整的;2.內部控制應當涵蓋業務的全過程,從事前、事中直到事后,防止因為在制度中沒有規定而忽視對某些行為的控制與監督,這些行為有可能導致風險的失控。3.內部控制是連續動態過程與機制,至少包含這樣兩方面的意思:內部控制時時刻刻都必須執行,任何的疏忽都有可能導致控制的失效或無效;內部控制是動態變化的,它應當隨外部環境和內部管理變化的要求,相應地做出調整,不能墨守陳規。

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認為,商業銀行內部控制系統由五個相互關聯的要素組成,即包括管理監督與控制文化、風險識別與評估、控制活動與職責劃分、信息與交流、監管活動和錯誤糾正。結合管理學的一般原理,可以通俗、簡潔地把商業銀行內部控制的因素概括為五個,即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交流、監督管理。如果將內部控制視為一個“系統”,則更能真切地反映內部控制是有特定構成要素、各要素之間、要素與整體、整體與環境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有明確的目標,有特定功能的系統本質;同時,強調內部控制的系統性還在于防止孤立地、片面地看待內部控制的各構成要素,將內部控制的各構成要素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發揮內部控制的整體功能。

從組成內部控制系統各要素的關系看,(1)內部控制環境是整個系統的基礎,是影響商業銀行內部控制作用發揮的各種內部因素,表現為銀行管理者對內部控制的態度以及經營風格、從決策層到作業層的每個層次都有明確職責分工的組織結構、獨立于銀行的決策層和管理層的監事會和審計稽核機關的機構、監管當局對內部控制的重視程度及其有關法律法規的要求與支持程度的外部影響等方面;(2)風險識別與評估旨在發現和計量商業銀行實現其目標的過程中存在的不確定性,為控制活動指明了具體的方向,內部控制最重要的目的也是在此。所以,商業銀行在構建內部控制機制時,必須充分考慮各種風險,并將其納入到有效的內部控制之中,保證有充分的程序和資源來進行風險評估。同時,還應對不斷變化的情況及條件做出反應,包括對內部控制制度加以可能的修改,及時涵蓋任何新的或以前未進行控制的風險。(3)控制活動是商業銀行內部控制系統的核心,是具體實施內部控制的過程,這些活動包括審批、授權、核實、會計控制、資產保全及其職責分工等。控制活動通常包括三個因素:制定方針政策和規章制度;執行這些規章制度程序;對規章制度的貫徹落實情況進行監督檢查,發現問題按照報告程序的規定及時反饋,并督促其采取糾正措施。(4)信息與交流為各個要素的溝通,引導內部控制系統有效運行,確保控制目標的實現提供支持。商業銀行內部信息系統包括反映經營管理狀況、遵循相關法規制度的情況、財務報表資料的情況,也包括反映外部環境、提供決策支持的各種信息等。這些信息應當及時可靠并具有連續性,此外,有效的交流對內部控制體系的運行同樣也是必不可少的。(5)監督管理是董事會、監事會、高管層、業務部門對內部控制的管理監督以及內部審計稽核部門或外部監管機構的再監督、再評價與糾正偏差活動的總稱,處于內部控制系統的最頂層。一般在下列方面提供監督服務:評估管理制度的效率和效果,評估資產風險,針對問題提出改進意見,查驗經濟交易的合規性與合法性。

隨著銀行商業化改革的推進,我國商業銀行越來越感到強化控制的重要性,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先后出臺了許多內部管理措施和文件。伴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因內部管理不善、風險未得到很好的控制而引發的違法犯罪事件屢見不鮮,由此造成的經濟損失難估其數。而與此同時,內部控制的理論和實踐在國際上已經取得很大的發展。1992年,美國coso《內部控制:整體框架》報告;1998年,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提出了商業銀行內部控制系統框架建議的十三項原則;2004年,coso在1992年《內部控制:整體框架》報告的基礎上,結合《薩班斯—奧克斯法案》的相關要求,了《企業風險管理:總體框架》的研究報告。這一國際化趨勢引起了中國金融界特別是商業銀行的廣泛關注,開始在銀行業加大內部控制的推行力度,其中影響比較大的規范性文件有《商業銀行內部控制指引》、《股份制商業銀行公司治理指引》、《商業銀行授權授信管理辦法》等,這些文件吸收了內部控制的國際先進理論成果,也充分考慮了我國商業銀行的現實狀況。

盡管在相關法規的要求和指引下,我國商業銀行在建立健全資金經營、信貸管理、財務核算、稽核監督等內部控制上逐漸取得了較大的進步,但在制度設計和實施操作等問題上還存在著許多缺陷和不足,內控制度還不能完全適應防范風險的需要,主要表現為:(1)內部控制的組織形式還不合理。從外部組織形式講,所有者缺位、產權不明、分支機構設置不經濟等問題比較嚴重;就內部組織機構而言,機構設置重疊、部門和崗位職責不清、相互之間信息互動不暢等現象也比較突出。(2)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缺乏監督制約機制。例如,有的商業銀行還沒有按照《公司法》和《商業銀行法》的要求建立健全以董事會、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為核心的法人治理結構;有的商業銀行決策機構與執行機構重合,導致內部控制機制的喪失;有的股東大會及監事會形同虛設,沒有發揮應有的監督作用。(3)內控制度不健全,不適應現代業務發展的需要。(4)內部控制缺乏應有的獨立性。有的商業銀行作為對內部控制進行再控制的審計稽核部門直接接受行長的領導,工作不夠超脫,獨立性或權威性不夠,經常監督大多流于形式,不能起到查錯防漏、糾正違規、強化管理、控制風險的作用。(5)風險控制體系不健全,對內部控制的評價與監督不夠。

查看全文

金融危機下建筑企業應對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金融危機;建筑企業;戰略機遇

論文摘要:金融危機形勢下,建筑企業既面臨著加快發展的全新戰略機遇,又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和競爭的考驗。建筑企業要增強信心,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提升綜合實力;要在危機中找先機,把握發展主動權;要敢向管理要效益,強化管理挖內潛;要加大市場開拓多元化之路,形成建筑業的整體合力;要加大資金回收和融資力度,提高抵御風險的能力;要堅持科技創新,實施品牌戰略、人才戰略。建筑企業采取以上有效積極的應對策略,化解不利因素,趨利避害,揚長避短,順應市場,謀求發展。

在金融危機陰霾的籠罩下,世界經濟加速下滑,對我國實體經濟的負面影響日益顯現。由于全球經濟增長明顯放緩,經濟環境中不確定不穩定因素明顯增多,國內經濟運行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對以投資性拉動為主的建筑業發展也帶來一定的不利影響。主要表現在:一是在社會資金短缺的情況下,開發商、投資商投資能力明顯下降,新開工項目明顯減少,有的在建工程甚至已經停工停產,市場萎縮,使本來就已經僧多粥少的建筑市場競爭更加激烈,進而使工程壓價中標的現象繼續加劇,主要建筑材料價格頻繁上下波動,項目成本可控性變差;二是由于在建項目資金的支付、理賠遭遇瓶頸,施工企業的資金鏈愈發脆弱,存在著斷鏈的風險,企業的財務資金風險必然加劇。這些給建筑企業發展帶來更多困難,讓企業面臨著更加嚴峻的挑戰和考驗。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面對國內外經濟形勢的急劇變化,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緊急部署,采取了一系列拉動內需促進經濟平穩增長的調控措施,國家將宏觀調控任務由“雙防”調整為“一保一控”,實施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國務院研究部署擴大內需、促經濟增長的十項措施,確定4萬億投資計劃,隨后交通部5萬億投資規劃出爐,鐵道部國務院已批復的鐵路建設項目投資規模已達到2萬億元,這些舉措的推行展開,必將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的好轉,給建筑企業的發展帶來良好的機遇。

鑒于國內經濟形勢多變,宏觀經濟調控的形勢下,建筑業受國家宏觀經濟的影響和沖擊最為直接,建筑企業既面臨著加快發展的全新戰略機遇,又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和競爭的考驗。建筑企業要進一步增強對經濟形勢多變的敏銳性和長遠發展的前瞻性,深入分析國內產業政策走向,敏銳把握國家新的產業調整與發展趨勢,提前布局有投資增長潛力的區域和行業領域。要繼續加快企業戰略性調整,從戰略層面分散經營風險,采取積極的應對策略,化解不利因素,趨利避害,揚長避短,順應市場,謀求發展。

一、增強信心,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提升綜合實力

查看全文

金融危機中小企業金融學論文

一、管理現金流額的意識不是非常強烈

由于我國的中、小企業在人力資源的控制和分配上也有著嚴重的浪費現象,以及負債結構的問題上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利息損失、各種非必要性的成本支出費用過高。許多企業對這些問題都沒有一個非常清晰的認識,在市場的發展情況較為樂觀的時,這些問題也隨之被掩蓋了,但隨著經濟發展開始走下坡路尤其是經濟危機的爆發,這種問題的種種弊端也都開始顯現出來,過高的生產成本縮小了企業談判的議價空間,進而市場份額也會因此而減少,市場占有率也會因此而降低,從而導致企業的競爭力減弱,而且在市場需求疲軟的狀態下,很難贏取主動權進行促銷等種種由于成本過高的而引起的連鎖反應非常不利于企業的發展,甚至會導致企業破產。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如果我國的企業不加大力度控制財務成本費用,在面臨金融危機時會大大消弱其抵御風險的能力。投資風險較大,在危機面前投資較為盲目,中小型企業的規模相對較小,抵御風險的能力相對較差,加之控制投資風險的經驗和人才較為缺乏,因此與大型企業相比之下中小型企業的的投資風險較大。這表現為部分中小型企業的由于對資產結構配置的不注意,較為注重短期資金安排,加之在進行融資時較為困難。部分投資項目建設進行自我調節的能力相對較弱。與此同時,我國多數中小型企業的管理體制都不是非常的健全,采取的管理模式多為集權管理模式,有管理者為主導,內部缺乏牽制;管理人員不具備非常高的素質,沒有進行深入的市場調查,對于市場的需求不能準確的把握,在進行投資時不能進行科學的投資論證和分析,財務預測、預算、決策分析進行的都比較盲目,難以對投資方向進行把握,缺乏科學性的投資決策,這些問題都加劇了其投資風險,一些企業在進行巨額投資之后并沒有得到預期的效果,反而使企業的包袱更加重了。

二、在金融危機的情況下中小企業對財務管理進行加強的對策

金融危機是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面臨的最為嚴峻的危機考驗,企業如果經營稍有不善就會有虧損,甚至破產。目前,也正是中小企業最為危險的時期,如果只是消極對待,不采取相應的措施應對,企業的主動權就非常容易喪失。然而如何對財務管理進行加強,是自身的發展與生存得到確保,是各企業目前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對現金流的管理進行強化,企業中經營業務運轉是否正常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現金流。現金流的充足是實現利潤實現可持續性、高質量及其在遇到危機時的抗擊能力。因此,中小企業應該盡量節省不必要的開支,盡量使現金流保持穩定性,現金流出與流出能夠呈現平衡的關系。在市場需求出現疲軟的情況下,在進行促進產品銷售的同時,還要解決消耗與浪費的問題。收賬政策要制定的科學合理并加以實施,加快資金回籠的速度,將資金的流動性進一步加強,對資金鏈的運轉進行嚴格控制,經營周期盡量縮短,在經營方式的選擇上可以盡量選擇一些雖然利潤率相對較低,但風險性、競爭性都相對較小的經營方式,使周轉率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將預算管理全面推行,將成本進行嚴格控制,中小企業在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將成本的預算進行全面的管理,對成本費用產生影響的要素要逐一分析,進行科學的預算。

同時,財務部門還要對銷售、生產、采購、現金流量和盈利進行全面的追蹤,對公司生產經營的整個過程的各個環節都進行控制、監督。明確管理各個成本的責任,使成本費用進行控制并將其落實到實處。從而使公司的成本得到降低,市場競爭力得到增強,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能夠有更多的主動權,從而使其抗風險的能力得到提高。將對內投資作為投資的主體,將投資風范進行加強根據中小企業中存在的一些關于投資決策方面的缺陷,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應該將資金多向企業內部進行投資,在面向市場時,進行科學的分析,講風險努力降到最低。在市場疲軟的情況下,企業對市場的需求對產品進行適時的調整,對資源進行適度的調整,把一些效率不高競爭力不強的業務去除,將一些不屬于核心的經營業務進行剝離,多研發、生產一些性價比較高、市場需求較大的及個性化的產品,從而保證其產品在市場中的占有率。根據企業的自身情況建立一個合理的投資風險管理體系,將投資的內部控制進一步建立健全,還要積極引進和吸納高素質型人才,科學、客觀的進行投資,盡量使投資失誤的現象得到避免,將抗擊風險的能力進行提高。

三、結束語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