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鑒賞指導語文教案

時間:2022-04-17 10:55:00

導語:詩歌鑒賞指導語文教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詩歌鑒賞指導語文教案

第九節古典詩歌鑒賞題的十大置疑角度

詩歌的鑒賞資1988年以來,一直是高考重要考題。94年以前,重在考查排列、對偶、煉字、背誦、用典、文學常識等,94年以后,則重在對詩歌進行鑒賞評價。而真正側重從形象、語言、表達等方面來考查考生的詩歌鑒賞能力的是從1999年。自2002年起,則由客觀題轉變為主觀形試題。題量也加大,分值也增多。下面結合相關試題,淺談幾點古典詩歌鑒賞題的置疑角度,以期為考生提供幫助。

一、從重點詞語處置疑

理解詩歌中的重點詞語,是鑒賞詩歌的第一步。只有充分地理解古典詩歌中的重點詞語,才能較為準確地鑒賞詩歌。因而,理解重點詞語便成為古典詩歌鑒賞題的置疑角度。

例如:1.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詩后的試題。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問題:殘陽照射在江面上,詩人不說“照”而說“鋪”,有什么表達效果?

【分析】:古典詩歌往往寓情于景,每句詩都有它的意境,且意境與意境之間均有緊密聯系,只有充分地理解詞句,才能更好地理解詩句意境。根據詩意可知,這時太陽已經接近地平線,幾乎是貼著地面照射過來的,故用“鋪”更準確、形象。運用“鋪”字,更能表現了秋天夕陽的柔和與江面的平靜,給人以安閑、舒適之感。

二、從關鍵語句處置疑

所謂的關鍵語句,多指詩詞中的“詩眼”句,即能揭示詩的主旨、藝術內涵的語句。這些句子多對表達主題,深化意境,突出形象等起著關鍵作用。只有準確地把握這些關鍵語句,深入地剖析,才能找到切入全詩的關鍵點,進而深入地把握全詩內涵。

例如:2.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試題。

更漏子溫庭筠

玉爐香,紅蠟淚,偏照畫堂秋思。眉翠薄,鬢云殘,夜長衾枕寒。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夜夜,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問題:“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是什么意思?在抒情上有什么特點?

【分析】:此題的置疑角度是鑒賞古代詩詞的關鍵語句。這一句在文中起著關鍵作用,意思是:秋夜三更

冷雨,點點滴在梧桐樹上,這離情又有誰可以理解呢?點示了詩的內涵。該句用人之所聞,描寫景物,融情與景,情景交融。那一直滴到天明,沒有休止的綿綿秋雨,正如主人公的離情連綿不斷。

三、從詩詞意境上置疑

詩詞的意境是詩人通過種種意象的創造和連綴所構成的一種充滿詩意的藝術境界。是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與詩中所描寫的事物或畫面有機融合而形成的一種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它具有極強的感染力。鑒賞詩歌,重在領悟詩的意境,能夠領悟詩詞的意境就能準確理解詩詞所要表達的思想或所抒發的感情。因此,探究詩詞意境便成為考查點。

例:3.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試題。

蝶戀花晏殊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竹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常水闊知何處?

問題:(1)在詞的上片中,詞人是怎樣表現“離恨”苦的?

(2)“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币痪涞囊饩?。

【分析】(1)略。(2)此題的置疑角度是鑒賞古代詩詞的藝術境界。答案:碧樹因一夜西風而盡凋,足見西風勁厲肅殺、景的蕭索、人的孤獨交融在一起。不僅如此,詞人有出人意料地展現一片無垠廣遠寥廓的境界?!蔼毶细邩?,望盡天涯路?!睆莫M小的簾幕庭院的憂傷愁悶轉向廣遠境界的騁望。所以三句盡管包含著望而不見的傷離愁緒,但,感情是悲壯的,沒有纖柔頹靡的氣息;語言洗煉鉛華,純用白描。氣象闊大,境界高遠。

四、從表達技巧處置疑

古典詩歌十分注重講究表達技巧。鑒賞詩歌,也應該辨析詩的表達技巧,而要想準確地辨析詩詞中運用的表達技巧,就必須要掌握各種表達技巧及其作用,了解相關修辭,掌握相關術語。在試題的設置中,置疑點往往為描寫或抒情。

例4,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試題。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問題:詩人從哪些方面來描寫早春草色?

【分析】:此題的置疑角度是鑒賞古代詩詞的表達技巧。首先該詩從視角的變化寫草的有無。遠遠望去,隱隱泛著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來。兼攝遠近,空處傳神。其次,把“煙柳”和“春草”進行對比,突出具有朦朧之美的早春草色。

五、從思想感情處置疑。

感情對于詩而言,猶如人之血液,花之水分。它是詩歌的生命。古人云:詩言志。詩人寫詩無論采取何種方式,均為抒發自己的感情。因而要鑒賞詩歌,就應該準確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而要想準確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必須要知人論世,了解相關的時代背景,把握詩歌的意象,以人為本,仔細品味詩人的情感。在試題的設置中,準確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為置疑點。

例:5.閱讀王安石詞《浪淘沙令》,完成試題。

伊呂兩衰翁,歷遍窮通。一為釣叟一耕傭。若使當時身不遇,老了英雄。

湯武偶相逢,風虎云龍。興王只在笑談中。直至如今千載后,誰與爭功。

注:詞中“伊呂”指輔佐湯滅夏的伊尹和輔佐武王滅商的呂尚。王安石填此詞,正推行變法。

問題:這是一首詠史詞,凡詠史之作都要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這首詞表達王安石怎樣的情感?

【分析】此題的置疑角度是鑒賞古代詩詞的思想感情。文中的伊尹和呂尚之所以建功立業,除自身的才干外,更重要的是遭逢明主。王安石當時正在推行自己的變法主張,當然首先要取得宋朝皇帝的支持。因而該詞正表現出王安石的這一希冀以及他推行表法的決心和勇氣。

六、從風格流派置疑

風格是詩人在創作中表現出來的一種與眾不同的藝術特色和創作個性,不同的詩人自有不同的風格,同一位詩人在不同的創作時期或不同的作品中所展現出來的風格也不同。因而,欣賞詩歌的風格也便成為高考的置疑點。

例:6.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試題。

臨江仙·夜歸臨皋蘇軾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仗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觳紋枰。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問題:(1)作者蘇軾,開創宋詞派的詞風。我們讀過他的代表作和。

(2)這首詞在寫作技法上用的詩詞家常用的。

(3)本詞的藝術風格是

【分析】此題的置疑角度是鑒賞古代詩詞的風格及其它。參考答案:(1)豪放派,《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中秋》;(2)以有聲襯無聲,以動景襯靜景(3)豪放而飄逸。

七、從分析形象處置疑

與小說、戲劇一樣,詩歌也能塑造形象,不同的是詩歌中的形象既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以是抒情主人公,而最多的卻是詩歌中描繪的景或物。無論怎樣,詩歌中的形象都傾注著詩人的思想,包孕著詩人的感情。因而只有真正地了解詩歌的形象,才能更好地領會詩歌的思想。于是分析詩歌中的形象便成為高考的置疑點。

例:7.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試題。

江雪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1)這首詩的首兩句描繪了的環境。

(2)試簡要地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分析】此題的置疑角度是分析古代詩詞的形象。通過讀詩,從中可見首兩句描繪出一幅廣闊、寒冷、寂靜的環境。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中,那位老漁翁不怕天寒雪大,而忘掉一切,專心釣魚,形體雖然孤獨,性格卻顯得格外清高孤傲,甚至有點凜然不可侵犯似的。這個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漁翁形象,恰是實際生活中的柳宗元本人思想感情的寄托與寫照。

八、從構思結構上置疑

鑒賞詩歌首要條件是讀懂作品,即了解詩歌的整體結構,這包括詩歌的寫作構思,也包括詩歌的即景抒情、由事轉議等等常見的結構方法。因此在閱讀詩歌時,我們既要注意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寫法,還要注意詩歌的意義上的單元劃分,結構上的總結和前后照應等內容。因而,分析詩歌的結構便成為高考的置疑點。

例:8.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試題。

詠梅陸游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問題:試談談這首詞怎樣表達詞人的志向和情操?

【分析】此題的置疑角度是分析古代詩詞的結構。全詞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詞句寫出了梅的風格神韻,寫出梅花的高風亮節。其實這正是作者的自我寫照,表現了此人品格的骨膏,絕不與爭寵邀媚、阿諛奉承之徒為伍的品格和不畏諂毀、堅貞自守的傲骨。

九、從語言藝術處置疑

詩歌的語言是構建詩詞的基本要素,猶如文學的大門,只有充分地鑒賞語言才能探索到文學殿堂的真善美。因而,評價作品的選詞煉句的功夫、修辭格的運用及其效果、語言的生動性、形象性、含蓄性、凝練性以及語言的整體風格,便成為高考得置疑點。

例:9.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試題。

天仙子張先

是為嘉禾小悴,以病眠,不赴府會

《水調》數聲持酒聽,午醉醒來愁未醒。送春春去幾時回?臨晚鏡,傷流景,往事后期空記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來花弄影,重重簾幕密遮燈,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

問題:(1)這首詞的上片中,“送春春去幾時回”句中的兩個“春”字,結合上下文來看,含義并不一樣,前一個“春”指,后一個指。

(2)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就遣詞造句評論說,“‘云破月來花弄影’,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矣?!闭垙臒捵值慕嵌日務劇芭弊值拿钐?。

【分析】此題的置疑角度是考查鑒賞古代詩詞的語言藝術。(1)的前一個指季節,大好春光。后者既指年華的易逝,,又指美好往事的青春時光。而(2)在有月而多云的暮春之夜的特定情況下,陰云籠罩,暮色迷茫,花的豐姿神采未必能盡情地表現出來,但是忽然出人意料,云開天際,大地上頓時呈現皎潔的月光,再加上風的助力,使花在月下一掃不久前的暗淡而使其姣妍麗質一下子搖曳生姿,這自然給世人帶來意外的欣慰。一個“弄”字就傳達出了這種特有的情態。

十、從運用典故上置疑

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鮮明強烈,或含蓄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運用典故既能使語言精練,又增加內容的豐富性、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因而高考出題者常常在運用典故處置疑。

例:10.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喜見外弟又言別李益

十年離亂后,長大一相逢。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

別來滄

海事,語罷暮天鐘。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幾重。

問題:“別來滄海事”中的“滄海事”是什么意思?作者是怎樣“言別”的?

【分析】此題的置疑角度是考查鑒賞古代詩詞的運用典故的藝術。這里的“滄海事”化用了滄海桑田的典故,表現了十年間個人、親友、社會的種種變化,同時也流露出了作者對社會動亂的無限感慨。

詩中作者沒有使用“離別”的字樣,而是想想出一幅表弟登程遠去,在深秋時節奔波于重山阻隔的巴陵道上的情景,表現“后會難期”的惆悵心情,跟首句的“十年離亂”相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