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的特性教案

時間:2022-02-23 11:12:00

導語:聲音的特性教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聲音的特性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特點

聲音特性”是人教版的物理實驗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三節的教學內容。本節是在學生學習了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的基礎上,進一步來認識聲音,了解聲音的豐富多彩,是聲現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內容。音調、響度、音色等概念貼近生活,學生對此并不陌生,并且較感興趣,但缺乏較理性的認識,在實踐中往往不易區分它們。為了引導學生有效有趣地學習,教材突出了以下幾個思路:

(1)突出學生探究活動。本節安排兩個難度不大的探究———音調和響度分別由什么因素決定,充分給學生自主學習、體驗過程的機會。

(2)注重聯系實際,從生活到物理,從物理到社會。聲音的不同特征生活中隨處體現,探究器材隨手可得,使學生感覺物理就在身邊,生活即是物理。

(3)注重中華文化、人類文化精神的熏陶。二胡、長笛、簫都是我國特有的樂器,尤其是編鐘更是民族樂器中的瑰寶,使學生在了解知識的同時,更感受到了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聲音的三個特征:

(2)知道樂音的音調跟發聲體的振動頻率有關,響度跟發聲體的振幅有關。

(3)知道不同發聲體發出樂音的音色不同。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做音調與頻率有關的實驗和響度與振幅有關的實驗進一步了解和學習研究物理學的方法。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體會現實世界物體的發聲是豐富多彩的,更加熱愛世界,熱愛科學,熱愛祖國文化。

(三)教學重點

探究音調、響度分別與什么因素有關?

(四)教學難點

了解音調、響度、音色的含義,能區分它們;理解頻率和它的單位赫茲的含義。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生活中、小學階段、音樂課上或多或少了解到聲音有不同特性,也聽說過超聲波、次聲波,見過不同樂器,但大都停留在感性認識基礎上,缺乏更深一層的較為理性的認識。他們有進一步探究聲音特性的欲望,渴望了解樂器發出不同聲音的原理,但由于基礎概念的不足和探究方法不熟悉,迫切需要老師的幫助和指點。

三、教法設計和學法指導

主動性、獨立性、體驗性、問題性是現代學習方式的重要特征。根據教材要求和學生特點,本節課在探究音調、響度概念時,采用教師指導下的探究性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教師應盡量創設合適情境,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并引導學生設計實驗,幫助學生歸納、理解,使剛剛接觸物理的學生既發揮自主性又不失盲目性。對概念理解和辨析采用實驗和多媒體結合的手段。此外,學生可通過討論、閱讀、實驗等手段來主動學習,體驗過程,解決基本問題,并能簡單應用。在此過程中,逐漸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新意識這兩個超脫于知識載體以外的主要素質。

四、教學用具

多媒體、音叉、鋼皮尺、示波器、鼓、口琴、乒乓球等。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

(實驗演示觀察,設置情境引入。)

物理問題來源于對生活現象的觀察和體驗,為了讓學生更真實地感知聲音的豐富性,可設置下列情境引入。

演示:我們周圍充滿著許多有趣的聲音,大家能辨別以下分別是什么聲音嗎?(多媒體播放幾種動物聲音和火車等聲音。)

追問:你是根據什么來辨別這些聲音的?(聲音的高低、音色甚至長短等。)

引入:這說明聲音有各種不同的特性。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個課題。(投影課題)

(二)音調

(播放一段含有女高音和男低音的音像。)

提問:女高音和男低音歌唱家演唱的聲音各有什么特點?

在上述基礎上歸納聲音的高低叫音調,女高音音調高,男低音音調低。

用口琴吹出不同音調的聲音,讓學生辨析音調高低。既鞏固概念,也為下面探究音調與什么有關打下基礎。

(師生實驗探究,啟發深入理解。)

由于剛接觸物理的初二學生探究基礎較低,不易猜想音調與振動頻率的關系,這里采用問題啟發式探究。通過設置一系列具體問題,讓學生在解決系列小問題的同時不知不覺完成探究過程,體驗和學習探究方法。

(1)你能使身邊的鋼皮尺發出不同音調嗎?

學生紛紛嘗試。請兩名同學上臺演示。

(2)你們發現鋼皮尺發出的音調與什么有關?

(學生很可能回答與鋼皮尺伸出桌子的長短有關系,教師這時應充分肯定學生,保持他們探究的積極性,但要進一步啟發和點撥。)

(3)繼續仔細觀察鋼皮尺伸出部分的長度變化時,尺的振動情況有何不同?

學生在教師啟發引導下完成探究,找出初步規律:音調與物體振動快慢有關。

教師應趁熱打鐵,引入本節的難點概念———頻率,講解頻率、頻率單位赫茲的含義,并投影結論:音調由振動頻率決定,頻率越高,音調越高。

體驗規律:用手觸摸聲帶,一起唱“1”、“2”、“3”、“4”、“5”……感覺聲帶振動頻率的高低和音調高低之間的關系。

(多媒體輔助教學,應用拓展知識。)

啟發:(單手前后甩動,問學生聽到聲音了嗎,大膽想象一下,如何改進有可能聽到手揮動發出的聲音。)看來人耳能聽到的聲音還必須滿足一定的條件。還有什么聲音人耳也聽不見呢?請大家閱讀課本有關內容,弄清人耳能聽見的聲音的頻率范圍,以及一些動物的聽覺范圍。

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地閱讀并且了解超聲波和次聲波的含義。

為了拓展視野,體現主動、合作的學習精神,可以安排一個交流討論:說說你所知道的關于超聲波和次聲波的知識。(可以用多媒體播放有關的圖片或者音像。)

思考和鞏固:為什么我們聽不見蝴蝶翅膀振動發出的聲音,卻能聽到討厭的蚊子聲?

“觀察”聲音:剛才我們不但用耳朵聽見聲音,還用手觸摸了聲音,你相信我們還能用眼睛來“看”聲音嗎?(演示把音叉發出的聲音信號輸入到示波器,觀察其聲音的波形,再將男女同學聲音信號輸入比較波形,只要能看出音調高的聲音波形比較密即可。)

由于示波器上波形停留時間短,不容易進行比較,可以采用實驗和多媒體結合的手段,把波形圖描繪下來,制成靜態圖片進行比較。這部分教學活動通過自學、交流、演示等各種方式開展,不但讓大家拓展了聲音的知識,開闊了眼界(尤其是示波器對學生來講很新奇),而且激發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使他們覺得物理很有趣,很有用,也很神奇。

(三)響度

引入概念;由多媒體演示并介紹響度含義。

探究概念:響度與什么因素有關?(通過教師指導下的系列問題進行啟發式探究。)

(1)如何讓音叉發出的聲音更響?(用力敲打音叉)

(2)用肉眼直接觀察容易看出音叉很響與不太響時振動情況有何不同嗎?

(3)給你一個乒乓球,能設法顯示音叉的振動情況嗎?乒乓球彈開幅度大說明什么?(教會學生觀察微量變化的方法)

(4)做上述實驗,使音叉發出不同響度聲音,有什么發現?

投影結論:響度由振幅決定,振幅越大,響度越大。

(5)你還有其他方法來驗證你的結論嗎?

這是一個具有一定開放性的問題,最好允許學生多討論一會,讓學生在探究過程的自主性、多樣性方面可以有更多的發揮余地。

有時間的話可以觀察不同響度的聲音的波形。

(四)音色

主要從兩個環節來展示:

(1)音色含義:新課程理念不追求音色概念的嚴密性、深刻性,只要求學生知道有音色這個特征,能根據音色辨別聲音。這樣要求更符合初中生重感性的認知規律。可用多媒體播放小提琴協奏曲《梁祝》,辨認同一個旋律分別是哪種樂器演奏的,指出分辨聲音主要根據音色,并投影:能反映不同物體發出聲音不同的特征叫音色。這種注重體驗和感受的學習既增長了音樂知識又激發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2)用示波器觀察不同樂器發出聲音的音色

觀察同樣音調和響度、不同音色的聲音,它們的大體波形相同,只有一些細微的附加振動有所不同。

從知識層次看,本節要求基本結束,學生對音調、響度、音色這聲音三大特性有了常識性了解。為拓展視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欲,本節課還安排了科學世界“樂音和樂器”,讓學生了解我國民族樂器和其他樂器。

多媒體展示“樂音和樂器”片斷。

六、教學小結和反饋延伸

(1)通過多媒體展示本節課要點。(有時間可讓學生小結)

(2)播放編鐘樂曲,討論為什么編鐘能發出不同音調的聲音。

總結:不同音調、響度、音色的聲音組合起來,構成了豐富多彩的聲音世界。讓我們在這動人的樂曲聲中結束本課。

(多媒體播放優美音樂)

七、板書設計

由多媒體打出。

八、課外拓展

用錄音機錄下一段自己的聲音和同學一起聽。你覺得放出來的聲音和自己的聲音一樣嗎?別的同學認為一樣嗎?想想看,這是為什么。

鞏固知識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和課外鉆研、查閱資料的習慣。

點評:這一節教學設計突出了觀察和實驗的多種形式在教學各個環節中的運用。

先以觀察演示實驗的形式引入聲音具有高低、強弱等特性,讓學生充分感知、體驗生活中對聲音“高低”說法存在兩種不同的意義。關于音調的教學,通過實驗探究的形式,讓學生認識鋼皮尺的長短對音調的影響,引導他們逐步理解音調由振動快慢決定這一本質規律,并借助多媒體直觀演示實驗所不易展示的現象,進一步應用和拓展知識。響度的教學注重對實驗設計原理的認識,音色的教學主要是通過實驗演示和媒體播放豐富感知,突出在情意目標方面的教育功能。

可以說,整堂課就是以實驗為主線貫穿教學過程的始終,各環節有所側重地全面落實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