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案范文
時間:2023-04-10 20:32:2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邊學邊實驗”課的教學功能
1、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邊學邊實驗,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全班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動腦、動口去獲取知識,培養學生用實驗方法探究物理知識的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參與性,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2、增強了教師上課的靈活性。邊學邊實驗,時間可長可短,靈活機動,與學習新課緊密結合,不一定需要正規的實驗室,也不需要寫實驗報告,學生非常歡迎,教學效果也能提高。
3、有利于知識的理解、掌握。理解記憶會比機械記憶更加牢固。學生親自動手,讓它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4、能夠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綜合能力。邊學邊實驗能讓學生在課堂上保持較長的注意力,能積極、主動、充分地開展思維活動。思維是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產生的。讓學生通過動腦、動手、動筆、動口進行學習,使各種器官受到刺激,能夠改變腦的興奮點,產生積極的思維活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概括能力,實際動手能力,充分調動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
5、能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知識,應用知識的習慣。在研究杠桿平衡條件時,經常會出現一些這樣的題目,將已平衡的杠桿兩端的鉤碼靠近或遠離支點相同的距離。杠桿還平衡嗎?將杠桿兩端的鉤碼增加或減少相同的個數,杠桿還能平衡嗎?老師提出這些問題,讓學生動手做實驗來加以解決。這一方面使學生體會到物理是一門以觀察、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研究物理問題離不開實驗;另一方面養成了學生用實驗的方法去驗證理論、獲取知識的學習習慣。
二、“邊學邊實驗”課的教學策略
上好邊學邊實驗課,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師必須研究使用有效的教學策略。
1、教案設計策略。邊學邊實驗課,互動活動較多,時間不易掌握。教師對教材必須認真鉆研、充分領會,精心設計教案。我們根據教學的需要和實際可能,可以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入手:將學生能夠完成的教師演示實驗讓學生自己準備,可由學生邊學邊實驗。
如:用玻璃瓶和燒杯演示物體的沉浮條件實驗,可以讓學生準備一個小玻璃瓶和一個茶杯。實驗時,開始空瓶時,它上浮;給它裝滿水時,它下沉。或者,用牙膏管做這個實驗時,將牙膏捏鼓起來時,它上負;將牙膏管捏扁時,它就在水中下沉。可以將課本上的一些小實驗,改為邊學邊實驗。
用紙盒能將水燒開的小實驗,不透明的后面有影子,手反復搓,摩擦生熱等,都可以配合新課教學作為學生邊學邊實驗的內容。
利用橡皮筋可以作測力計的小實驗,也可以結合力可以使物體發生形變,或學力的大小與彈性形變的大小有關等教學充分結合,進行邊學邊實驗.
學習“壓強”時,可以讓學生親自動手測自己站立時對地面的壓強。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親自動手測量,計算自己站立時對地面的壓強,能夠加深對壓強這一概念的理解,對壓強的單位也有了一些具體觀念,能夠突破“壓強”這一學習上的難點,也掌握一些估測的方法??梢詫⒄n本中的部分分組實驗,改為探索性的學生邊學邊實驗。有些基本儀器和操作方法在新課教學中學生已經掌握了,到學生分組實驗時,就可以適當提高教學要求,這有利于知識的鞏固和提高思維能力、實驗能力。
“用天平稱物體的質量”這個實驗,可以改為邊學邊實驗,老師一邊講解、學生對照一步一步操作,定會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在“研究杠桿平衡調教”的實驗時,可以采取邊學邊實驗,學生能更加明白什么是“支點”、“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以及杠桿平衡條件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
2、教學器材的準備策略。邊學邊實驗是一種學生一邊上課,一邊做實驗的課型。一般要求兩個學生準備一套實驗儀器。由于初中物理實驗儀器一般都比較簡單,多數實驗都是定性的,有些定量的實驗的精確度要求也不高。因此,大部分物理實驗儀器都可以提前安排,讓學生自己動手,自己制造,自己準備。
如:沒有平底試管,我們用廢舊的平底的小藥瓶來代替;沒有彈簧秤,我們發動學生用廢鋼絲制;沒有溢水杯,我們用玻璃杯套上二根橡皮管代替等等。由于我們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自制教學的活動,不僅為邊學邊實驗提供了一些數量的實驗儀器,為物理數學創設了良好的實驗環境,更加的是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通過自身的實踐活動增長了才干,提高了實驗能力。做完后的儀器,學??梢园阉鼈兪占饋?有的還可以進行一定的改進,以備后面教學中使用,也是對學校實驗儀器的一個有力補充,這樣,能大大提高初中物理教學質量。在邊學邊實驗中,由于教師演示用的儀器和學生實驗所用的儀器有時不同,實驗前,應該先用學生實驗儀器做一遍,以了解先用儀器的性能、規格和估計可能發生的故障,以做到心中有數。
3、“邊學邊實驗”課的設疑引學策略。邊學邊實驗可安排在新課的開始,作為新課的設疑引學。
篇2
在整個物理教學過程中,初中物理知識教學是青少年進入物理知識寶庫的入門和啟蒙,是培養學生物理學習興趣,具有初步觀察事物、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關鍵。因而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啟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調動其學習積極性,為今后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礎有著重要的作用。
就初中生青少年時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而言,他們有著強烈的求知欲望,對各種新鮮事物好學、好問,富于幻想,但他們這種學習積極性往往與短暫的“直接興趣”掛鉤,遇到較為抽象理性的物理知識時,便很快失去學習積極性,最后導致初中物理教學的失敗。因此啟發并穩固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其學習積極性是初中物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面臨的重大課題。
物理教師的教學風格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興趣,其中包括教學技術手段、語言表達能力、專業知識水準綜合表現出來的美的教學魅力更是青少年學生產生崇拜心理的基礎。正是這種教學魅力吸引著學生的注意,從而啟發并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學手段和教師語言表達中的趣味性就能夠在教學過程中不時地刺激學生的感官,使其在興趣中保持長久的注意力,最終為順利完成初中物理教學任務提供了有力的保證。
一 注意理論和實際相結合激發學習興趣
理論聯系實際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迪學習動機,活躍課堂氣氛的一種重要方法。這就要求教師在上課時,認真設計教案,上好每一堂課。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物理現象是趣味性習題的好素材,比如通過演示“給試管中的水加熱,產生的水蒸氣使塞子沖出去,從而發明熱機”“從凸透鏡成像到照相機的應用”“紙盒燒開水說明水沸騰時的特點”“被紙片封閉在倒轉的玻璃杯中的水不會流出來說明大氣壓的存在”等操作簡單、現象明顯的實驗,引起學生的疑問,激起他們求知的欲望。再舉一些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的現象,如:“插入水中的筷子會彎折”“同樣是電,通入不同的用電器會產生不同的作用”等等,使學生一接觸物理就感覺物理有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指導學生把理論運用于實際,使學生感覺到物理就在身邊,為今后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 注重實驗教學,通過鮮明、清晰的實驗現象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
初中物理是最具科學性的學科,每一概念和規律、公式都是通過物理實驗得出的。物理概念和規律是在大量的觀察、實驗的基礎上,運用邏輯思維的方法,把一些事物本質的共同特征集中起來加以概括而形成的。所以在物理新課實驗中,我真正體驗到,新課程強調的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當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時,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這意味著學生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施展,創造性的解放。課本要求的每一個演示實驗、學生實驗,課前我都要反復地做幾遍,認真分析實驗成敗的關鍵因素,排除干擾,確保所做的實驗現象清晰顯著。例如:在演示阿基米德原理時,課前應認真選擇好精密度較高的彈簧測力計,使彈簧測力計所掛的石塊在空氣中和浸沒在水中時的讀數顯著,另外,選取的石塊大小要合適,既能放進溢水杯,又能排出更多的水。由于我課前精心準備,實驗現象非常明顯,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易使學生信服,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加強實驗觀察與操作中的趣味性,充分開發利用青少年好動心理特征的正面效應,用實驗趣味啟發學習興趣,進而轉化為學生求知的動力,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 教師教學語言表達中的趣味性
物理教學中,教師表達形式上的藝術美是重要的基本教學能力,其中教師講課時的語言感染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對天真活潑、好奇敏感的初中生,效果尤為顯著。語言風趣、講解生動,使學生愿意聽并引起高度注意,能夠讓他們在較為輕松的環境中接受知識、增加技能,這是初中物理教師應有的一項基本功,通過風趣、輕松的語言解決學生學習物理的心理障礙,克服畏難情緒。作為科學,盡管物理有宏觀上的連續性,但物理的最大特點之一是按力、熱、聲、光、電、原子物理學的體系講述各部分內容,并不依賴前面講述的全部內容。因此,過去沒學好(當然不是一無所知),只要努力,依然能學好。再講一些“半路出家”的物理學家的故事和童趣軼事,幫助那些過去沒學好而灰心喪氣的同學醫治心理創傷,同時鞭策了基礎好的同學克服自滿情緒,使其勤奮學習。
我結合自己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逐漸地將這種趣味性很強的教學方式移植到初中物理教學中來,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四 利用多媒體現代教學設施增強課堂的趣味性
科學技術的飛躍,尤其是計算機及網絡的日益普及,有力地推動了教育技術的發展,各種現代化教學技術走進了課堂。
篇3
[關鍵詞]朗誦技巧;文學課;朗誦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11 — 0103 — 02
前言
朗誦教學法是讓學生通過運用朗誦技巧提高對于文學作品的感悟力,通過老師讓學生對文章的理性分析,輔之以朗誦技巧的感性的認知,自然融入其原有的文學背景中,達到自我與作者統一的思想境界。
一 朗誦藝術與文學課、文學作品的關系
朗誦藝術、文學課、文學作品之間是相互聯系的。文學作品是文學課和朗誦藝術的物質材料,只是文學課是通過對文學作品的講授,提高學生對語言的聽、說、讀、寫的能力;而朗誦藝術是以文學作品的書面語言為基礎,用富有表現力的聲音語言去喚起人的美感,給人藝術的享受。這也正如著名學者張頌所說,朗誦是把文學作品轉化為有聲語言的創作活動?!?〕
二 朗誦技巧如何表現文學作品
學者史穎說:朗誦,就是用清晰、響亮的聲音,結合各種語言手段來完善的表達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種語言藝術。〔2〕這種語言藝術極富表現力,并通過各種朗誦技巧,如語氣、語調、語感、抑揚頓挫、輕重緩急以及情感上的變化,通過朗誦者的朗誦技巧來進行二度創作,表情達意,更好的傳達文學作品的思想感情。
三 朗誦技巧在文學課中的運用
(一)推廣朗誦教學法
朗誦教學法是指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通過指導學生運用朗誦的內外部技巧,使相對抽象的文本變得形象、生動,使學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并能用標準的普通話聲情并茂地朗誦出來,從而達到相應的教學目的。我們可通過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3課《荷花》這篇課文進行分析:
清晨,我到公園去玩,一進門就聞到一陣清香。我趕緊往荷花池邊跑去。
荷花已經開了不少了。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兒。有的花瓣兒全都展開了,露出嫩黃色的小蓮蓬。有的還是花骨朵兒,看起來飽脹得馬上要破裂似的。
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勢??纯催@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這一池荷花看做一大幅活的畫,那畫家的本領可真了不起。我忽然覺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著雪白的衣裳,站在陽光里。一陣微風吹來,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隨風飄動。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風過了,我停止舞蹈,靜靜地站在那兒。蜻蜓飛過來,告訴我清早飛行的快樂。小魚在腳下游過,告訴我昨夜做的好夢……
過了好一會兒,我才記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就朗誦教學法在文學課中的運用,特此模擬《荷花》教案,用以對比朗誦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的優劣。
《荷花》教案
教學構思
通過朗誦教學法,讓學生學習這篇文質兼美的散文。感受作者看荷花的情景及感受,和作者一起贊美荷花頑強的生命力和對大自然的熱愛。
教材理解
課文是按看荷花的順序來寫的,全文共五個自然段。
第一段講清早到公園去玩,一進門就聞到荷花的清香。
第二、三自然段講作者看荷花。
第四自然段講作者看荷花引起的想象。
第五自然段講作者陶醉在荷花的美景中。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呈象感形——你看到了怎樣的荷花
呈象感形運用的是朗誦的內部技巧。即通過自己的想象畫面讓文學作品所表達的形象更具畫面感。我們可先讓學生自己默讀這篇文章,讓他們對荷花這種形象的植物有一種最直接的印象。在學生進入默讀階段,對文章有了初步認識之后,可讓學生通過成語或形容詞來表達自己對荷花的評價和欣賞。正如葉燮所說“呈于象,感于目,會于心”。
看似這個開端較為尋常,但是通過學生用詞語或者成語去形容荷花在他們心目中的形象,是使學生借助朗誦的外部技巧——想象,豐富的想象技術才能將心中鮮明生動的荷花形象通過語言展示出來,這是心中有物,才能知其所云。也是通過朗誦中的想象去釀造一種情境,把學生導入到文學課堂中去。
2.揣摩情感
誦讀感知——作者怎樣看荷花
誦讀感知,是老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讀原汁原味的文字,以文學課的一個中心思想作為切入點,為學生提供一條走進文本、走進作者的路。通過朗誦外部技巧的閱讀,這條路不只是文本作者的中心思想,更是學生朗誦和品位文本的情態。
例如:
我忽然覺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著雪白的衣裳,站在陽光里。一陣微風吹來,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隨風飄動。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
這段是講作者看到荷花引起的想象,作者看的有滋有味、如癡如醉。怎么才能引導學生讀出作者的感情呢?
首先,通過對于此段語句的分析和理解,可知作者所表達的是一種那個喜悅、歡心的基調。我們便可通過朗誦的內部技巧——語氣,來給這段話涂上感情的色彩。朗誦時口腔放松、氣息深長、語氣上揚活潑、聲音力度較小、語流音節是跳動的〔4〕,總體把握這段的感情基調。
其次,是讓學生感悟,哪幾個詞語的運用最能感受到作者是帶著欣賞喜愛的眼光去看荷花的。這時我們就得通過朗誦的外部技巧——重音去強調某個音節、詞語或者短語的重要性〔3〕。同樣是在本段中,作者重點描繪荷花美的詞語顯然是“雪白的衣裳”、“偏偏起舞”、“隨風飄動”。這幾個詞屬于并列性重音,在處理這類重音一般采取漸高、漸低兩種方法,漸高是指后一個重音比前一個重音高;減低是指后一個重音比前一個重音低。此處,建議采用先漸高后漸低的方法,這樣三個重點詞語都起到了同等的突出效果。
從表面上看第二個環節,我們始終在探究“作者是怎樣看荷花的”,其實,醉翁之意不在酒,教師真正要尋找的是學生與作者在欣賞荷花時的相似點。于是,通過朗誦的外部技巧去朗誦就需特別注重去感受作者的心態,又品味出自己看到荷花時的情景。這是通過朗誦技巧達到突出文章中心思想的重要手段。
3.落實重點
品讀悟情——“冒”出來的荷花
著名學者王崧舟老師在給學生上《荷花》這一課時,將課堂的重點放在了“冒”這個字上。(原句“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細細解讀,荷花的神韻全在“冒”字上,如若是傳統課堂,教師也許會問“用這個冒字,有什么好處?”其實也就隱含著這樣一個無需置疑的結論:這個“冒”字是一定比其他字要好的。顯然,這已經作為一種定論要先于學生的解讀而存在,至于究竟“好不好”,是“怎么個好法”,無須學生仔細理會,這種傳統的授課方式就將是不可避免地滑向了抽象、枯燥的理性分析。 可是如果運用“朗誦教學法”,先去朗誦這段課文再體會為何要用“冒”這個字就能讓學生直截了當的去想象和比較“冒”字和其他字的優劣,這里的朗誦是需要創作和比較的,學生會試著將這個字換成“頂”、“伸”等來朗誦,也讓學生體會這個“冒”字之所以用得好是因為不但與上句話中“荷葉挨挨擠擠”相呼應,而且說明了荷花頑強的生命力。
這種朗誦教學法是一種傳統教學法的升華,是感性與理性并存的授課方式。也只有通過這種教學法,才能讓學生對于荷花的感悟會由一種淺顯的外形感受深入到荷花內心的詩意解讀。
4.口頭作文
移情入境——我就是那一朵荷花
朗誦的最高體驗莫過于角色的轉換不動聲色。通過朗誦教學法的輔助讓學生既了解作者的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更重要的是通過品讀、朗誦、想象,讓學生對文學作品多了一些自己的思考,使作者的感情多了些自己對于文學作品的感悟。這種感悟不僅是欣賞美,還是創造美,使審美情操的深化與體現。
在課堂進行到了第四部分,教師要引導學生移情入境,讓學生通過語言、通過寫作去表達作者筆下的荷花在想些什么?在做些什么?
這種朗誦教學法的運用,旨在引導學生在精讀細賞之后,使課文爛熟于心,自然融入原有的語言背景中,又新添些學生感性的理解和情景,達到“感與悟”、“意與情”的融合。也就是為了讓學生通過朗誦訓練,再過渡到對文章思想感情、文字運用和自己理解的升華。
5.結束教學
配樂輔助——我們一起欣賞荷花
選擇輕柔歡快的背景樂曲,教師引導學生集體朗誦這篇文章,在深情的朗誦聲中結束本次教學。
教學方法總結
《荷花》這篇課文文字優美,內容淺顯易懂。在教學構思中,朗誦教學法除了和傳統教學法一樣,要讓學生從文本的理性角度去感受和贊美對大自然的熱愛之外,多了一項通過對荷花感性的認識,讓荷花的美、頑強的生命力深入學生心中,以致今后通過某一瞬間某一時刻的誘因,《荷花》這篇文章又會浮現在學生腦海中。
(二)舉行朗誦比賽,設置獎勵機制
教師要設法使學生對文學課及文學作品產生興趣,愿意主動去學。除了教師的講授首先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和指導學生正確閱讀分析之外,還應該組織一些活動,如古典詩文朗誦比賽等,設置獎勵機制,鼓勵學生從朗誦中獲得學習文學課的興趣和信心。把握詩歌的特色,以多種方式朗誦,將學習變為一件愉快的事。
當然語文教師應該掌握一定的朗誦臨場表演技巧,以便于在語文課堂教學、課外活動中更有效地指導學生,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
結語
朗誦教學法是文學課授課的一條捷徑。通過朗誦的輔助讓學生領略到語言的魅力,進而與文本、與作者對話,獲得對作品形式和思想的深層次認識,形成運用語言的能力,獲得文學與審美素養,這就達到了文學課最終的教學目的。當然,在文學課中我們也要分清主次,不能為了朗誦而朗誦,朗誦只是幫助文學課更有效進行的一種輔助手段。
〔參 考 文 獻〕
〔1〕 張頌.中國播音學〔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4:111-122.
篇4
物理課是初二年級的一門新學科,這對剛接觸這門課的學生來說,往往有一種新鮮感。許多學生對此學科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但這種興趣僅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種新奇,如不及時深化,“熱”的時間是短暫的。這就要求教師在上序言課時,認真設計教案,上好第一堂課。比如象通過演示“三棱鏡分解白光”、“紙盒燒開水”、“被紙片封閉在倒轉的玻璃杯中的水不會流出來”等操作簡單、現象明顯的實驗,引起學生的疑問,激起他們求知的欲望。再舉一些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的現象,如:“插入水中的筷子會彎折”、“同樣是電,通入不同的用電器會產生不同的作用”等等,使學生一接觸物理就感覺到學物理有趣,為今后的奮發學習打下良好的開端。
二、注重實驗教學
初中物理是所有學科中最具有科學性的學科,每一個概念和規律、公式,都是通過物理實驗得出。物理概念和規律是在大量的觀察、實驗的基礎上,運用邏輯思維的方法,把一些事物本質的共同特征集中起來加以概括而形成的。所以在物理新課實驗中,我真正體驗到,新課程強調的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當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充分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時,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就意味著學生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施展,創造性的解放,教師式學生和學生式教師的出現。在物理實驗課上我是從以下幾方向來做的:
1、確保所做的實驗現象清晰,提高成功率。課本要求的每一個演示實驗、學生實驗在課前我都要反復地做幾遍,認真分析實驗成敗的關鍵因素,排除干擾。例如:在“摩擦起電”一節的實驗中空氣的濕度,器材的干燥程度是實驗成敗的關鍵因素。例如碰到陰天、雨天,早上的前兩節或是下午的后面兩節課(此時的空氣濕度較大),實驗的現象很不明顯甚至很可能失敗。課前就要考慮好上課時,空氣的濕度是否會影響實驗現象。在實驗前最好把毛皮、綢布、玻璃棒、橡膠棒、驗電器等實驗器材進行晾曬。如果天氣不佳,就要考慮用強光照射或者用電爐烘烤。實驗過程中最好不要直接用手去接觸毛皮和綢布,尤其是在做毛皮與玻璃棒相互摩擦,毛皮也帶了電荷這個實驗中可以把它們綁在木棒上進行摩擦。排除了這些因素對實驗的影響,實驗的現象非常明顯,給學生留下的印象非常鮮明。容易使學生信服,對于我們的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利用課件把一些不易觀察到的物理現象或是物理過程展現給學生看。例如:動能和彈性勢能的相互轉化,由于發生彈性形變和恢復形變的時間非常短,學生不易觀察,課件就能夠讓學生較好地觀察這一過程。再比如:日食、月食的成因,分子的運動,導體容易導電與絕緣體不容易導電的原因等都可以通過課件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3、充分利用身邊的材料改進實驗。例如“導體和絕緣體”一節中,我先是讓學生思考設計一個電路來檢測哪些物質是導體哪些物質是絕緣體,當檢測到水、人體、鉛筆芯(較長的)時,小燈泡不發光,于是先把它們歸為絕緣體。之后,我指著那堆導體問:這些物體一定都是導體嗎?(是)又指著那堆絕緣體問:這里面一定都不能導電嗎?馬上就有學生說:不一定,有可能是電流太小了,小燈泡不會發光而已。此時我就給學生介紹了我自己去買的發光二極管的特點,發光二極管被作為各種用電器的指示燈,學生很容易理解只要很小的電流就可以使它發光。于是我又用發光二極管檢測了一遍,學生自己得出了人體、水、石墨是導體。也體會到了導體的導電能力是不同的。
4、努力提高實驗現象的可見度。例如:在演示實驗時,升高實驗臺,實物投影儀的利用,利用一些手段把微小的實驗現象進行放大都是提高實驗現象可見度的好辦法。
三、創設情境,注重讓用學生已學的知識導入學習新知識。
科學探究是學生參與式的自主性學習活動。創設情境,精彩導入尤為重要。從課堂座位的安排、紀律的制定、教室的布置到純正的普通話、優美的語言和各種教學情境的準備等,這一切無不影響著探究教學的氣氛和效果。例如:可以突破傳統教室的課桌布局,學生自由組合成小組,形成開放性結構,便于學生們交流合作;整堂課不受約束,學生可自主學習、自由討論、舉手發言,無須起立等等。教學《科學探究: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時,先播放各種各樣學生熟悉的聲音,再引導學生通過各種途徑發出聲音,研究聲音產生的原因。在這樣真實的活動情境中,學生們滿懷興趣地通過仔細的觀察、身體的觸摸,去感知發聲體的振動,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深刻領會物體發聲的原理。再者多采用對比教學,歸類教學,使學生即能夠更好地掌握新知識又能夠復習舊知識,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識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辨別事物間更加細微的差異的能力。增進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實踐表明,新課程的實施中,創設情境,精彩導入是課堂教學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它能如磁石一般吸引住學生,并快速地將師生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從而放飛學生的思維,讓學生主動地、全身心地參與進科學探究中來。所以在新課的教學中,采用以舊導新,新舊對比,即可以幫助學生更系統,更全面地掌握基礎知識,又能夠節省時間,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對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能力也是一個很好的提高和培養。
四、教師應循序漸進,開展探究教學。教會學生學習和總結物理學科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實驗教學之初,我們往往會遇到兩難的局面:一方面,教師若指導過度,則學生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另一方面,若教師若指導不到位,學生的探究和學習活動又會雜亂無章,盲目無序,從而無法完成學習任務,兩者仿佛形成了一個“解不開”的“結”。如何處理教師指導和開放式教學之間的關系呢?如何在教學過程開放的同時盡量減少探究活動的盲目和無序呢?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展開“課題”研究,在一線不斷的教學嘗試中,集體攻關,初步摸索出以下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首先教學方法上“循環探究,逐步深入”。先將新課內容劃分為幾個大問題,再將每一個大問題分為若干個環環相扣的小問題。從而讓學生的思維和探究教學形成一個先散后聚,不斷聚散交替的循環探究過程。同時將探究教學的相關內容延伸至課外。比如:對學生而言,可以提前布置學生先預習新課,“簡閱課文”“查詢資料”“自制自帶實驗器具”等,將課堂上沒有探究完的內容帶至課外,課后布置學生寫“探究報告”和“學習心得”等;對教師而言,課前認真備課,課中用心教學,積極應對隨機出現的課堂情況,課后撰寫教學實錄和教學反思,這一切不僅有利于學生探究學習任務的扎實完成,也有利于教師在新課程的實踐中不斷地完善教學,發展自我。其次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了解自己在探究活動中應該要干什么事,明確自己的目的,教師也在學生探究過程中給學生一些方向性的提示,但這些提示應區別于我們傳統實驗課中的“實驗步驟”。要有效地防止和避免學生隨意玩耍實驗器材、手足無措等現象的發生。教學在“形散而神聚”中有條不紊地進行。再次,在教學理念上“淡化概念的嚴整性”。物理學科概念的嚴整性有時反而是學生探究學習的“障礙”,大多數學生會覺得非常困難,因此而產生為難情緒。對于這些問題我們提出在教學中“淡化概念的嚴整性”,降低探究學習的難度。最后教學結束后“開展問卷調查”,及時地溝通師生間的需求,使進一步的教學更有針對性和指向性。
幫助學生逐步提高思維能力。初中物理教材中并沒有專門的章節介紹物理學科的學習方法。但又可以說整本教科書都在講述物理學科解決問題的方法。因為教材在講述物理概念、定律、公式時,就是按物理學科解決問題的步驟在進行。即一般是先提出問題再通過實驗研究、觀察、分析、概括總結等步驟進行的。在教學中通過對知識的學習,指導學生體會學習物理的方法,體會物理概念和規律的發展過程,體會前人的思維成果,在學習繼承前人思維成果的同時,鍛煉和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
五、加強信息反饋,及時調整教學計劃。
在總復習中,要時刻注意“信息反饋”。正如控制論創始人維納說:“有效行為必須由某種反饋過程來提供信息,看它是否達到預定目標,最簡單的反饋是檢驗任務的成功或失敗?!蓖ㄟ^反饋信息來了解已設計的教學內容與預期目的是否符合,學生對知識理解和掌握。所以我在每個階段復習教學中,除了注意來自學生方面各式各樣的反饋信息外,還特別重視每次測驗和考試的信息反饋。堅持做到按時、按量、按評分標準,科學分析試卷,評價試卷,并注意各層次的學生學習狀況和掌握知識的程度。要求學生對測驗情況進行知識點、面、掌握情況及學習上的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進行分析,尋找存在不足的原因。教師做好統計工作,找出教學上的弱點進一步改進教學方法,及時調整復習計劃,對不足之處立即查漏補缺。這樣才能使實際掌握情況與預訂的教學目標更吻合,尤其要對后進生加強輔導、關心、鼓勵,及時表揚他們,哪怕是一點滴的進步,充分肯定他們。這樣才能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做到大面積地有質有量地提高學習成績。
六、指導學生記憶的方法
篇5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網絡化;個性化
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的發展,計算機在教育領域應用日趨廣泛,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及其網絡教學系統,能使以往靠多種設備、技術才能實現的課堂多媒體教學集計算機于一身,并能與現代通訊設備形成網絡,構成全方位、多渠道、交互式的教學系統。特別是高職院校有關模塊化教學的深入應用,多媒體教學顯得越來越重要。多媒體教學系統是一種全新的教學系統,它集聲音、圖像、視頻和文字等媒體為一體,能產生生動活潑的效果,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記憶能力;同時,充分利用多媒體的表現力、參與性、重視力和受控性強的特點,既能達到傳授知識、開發智力、培養能力又能實現因材施教和個別化教學的目的。
20世紀末,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迅速發展。隨著國家對教育體制改革的步步深入,用現代化科技手段提高教育水平已成為各類學校所關注的大事,把多媒體技術用于教學已成為教育現代化發展的主流。
1 多媒體教學的基礎知識
1.1 定義
多媒體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利用多媒體計算機,綜合處理和控制符號、語言、文字、聲音、圖形、圖像、影像等多種媒體信息,把多媒體的各個要素按教學要求,進行有機組合并通過屏幕或投影機投影顯示出來,以多種媒體信息作用于學生,同時按需要加上聲音的配合,形成合理的教學過程結構,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
1.2 多媒體教學的特征
(1)對教師的基本要求。教師應該掌握基本的計算機知識和操作技能,會利用多媒體課件制作工具編寫適用于教學的課件。
(2)交互性。交互性提高了學生參與的興趣。
(3)形象性、直觀性。由于采用了多種媒體信息的教學,如圖像、文字、聲音、視頻、動畫等,使教學內容有了動態展示,形象解說以及直觀表達,為提高教學效果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4)創造性、靈活性。多媒體教學向教師提供了一種易于使用的工作平臺,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庫,教師可以運用電子備課系統自己開發課件,選擇自己所需的聲音,視頻等,制作相應的模型,模擬實驗等,豐富教學內容,使教學手段更加靈活。
2 多媒體教學如何實現個性化
采用多媒體教學,應用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技術,最大限度地利用當代教育軟件,解決教育教學上用傳統和常規的方法解決不了的問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這是教育的最終目標。但不管是多媒體教學還是多媒體網絡教學,它們都離不開多媒體教學軟件(又稱cai課件)。
cai課件可以構造一種個性化的學習環境,教師將自己獨特的教學思想融入其中,配合新穎多樣的素材,圖文并茂,有聲有色,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聽感觀,在輕松愉快中接受最艱澀抽象的理論。傳統教學中似乎言之無物、開發較難的一堂課,如果輔以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將令人耳目一新,別有一番創意。
2.1 多媒體帶來的個性化教學效果
現代教學方式的改進已使很多學校安裝了多媒體教室,多媒體教學既豐富了老師的教學手段,也將學生帶進了一個全新的學習環境。
(1)視覺感受更新奇。為了讓學生真實感受課本內容,在一些課上經常會用到計算機來播放短片,幫助學生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以前播放視頻時,畫面不清晰,也不夠亮麗,坐在角落里的學生看不清。使用多媒體“中樞”后,視頻的輸出效果非常清晰美妙,不僅讓各個角落的學生都能大飽眼福,還經常激發起學生們的聯想和討論,課堂氣氛非?;钴S。
(2)操作更隨心所欲。使用多媒體教學方案中的紅外自學功能后,上課過程中輕按遙控器即可切換各種設備,省去了調節投影機的麻煩。完成一系列復雜的連動程序控制,只需一鍵切換就能完全成功。
(3)視頻展臺發揮的作用也不可忽視。它可以展示實物、文件、實驗過程等等。以前由于沒有視頻展臺,觀看整個實驗過程只是坐在前排學生的專利,后面的學生只能望而興嘆。使用多媒體教學方案,就可以將實驗放在視頻展臺上進行,并通過投影機來實現大屏幕演示,讓所有的學生都能觀看到實驗的整個過程,并加深他們對實驗的理解,更加完美了教學效果。
2.2 如何實現多媒體個性化教學
(1)運用主頁界面設計,使知識框架清晰化。一個課件如果敘述一堂完整的課,猶如一個完整的教案,體現全部教學設計。在課件一開始,制作一個精巧別致的主頁,將所要闡述的知識點形成幾個知識模塊,即以近似目錄的形式使知識系統化、知識與知識之間的聯系清晰化。刻意雕琢的界面,復雜曲折的交互設計,雖然在制作課件時要花費不少精力,但通過這個界面可以靈活導航到下一步學習層面,激發學習者的探索欲,既循序漸進,又縱橫貫穿,這是傳統教學所不能辦到的,也是cai教學的一大風格。
(2)運用軟件強大的交互功能,拉近學生與知識的距離。cai課件中大量交互功能的應用,實現了學習者與計算機之間的對話,就象一支無形的魔棒,引導學生探索未知,主動學習新知,使得教師、學生、計算機三位一體,改變了傳統教學中由教師一人“滿堂灌”的枯燥單一,教師只是在恰當的時候發問、提醒、點播,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學習氣氛的營造者。所以,教師在開發cai課件時,要盡量多使用交互,這等于是抓住機會對學習者提問、引導,不失時機地吊吊學習者的胃口,提高了學生的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3)動畫模擬實際過程,讓瞬間真實體現。運用動畫是制作演示型課件的拿手工具,學生對于動態的視覺印象總是特別深刻,所以在cai課件中插入一些動畫和視頻文件,就可以動靜有致,抓住學生的注意力,真正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他們對自然科學的求真務實精神。動畫或視頻的制作編輯既可以從素材庫中提取,也可以借助軟件輕松完成,只要制作者平時留心鉆研,一定可以制作出生動的動畫效果,從而豐富活躍多媒體課堂。
(4)運用多種傳播媒體,抓住學生注意力。單調的傳統教學模式,精力逐漸疲憊的老師,都會讓學生的聽課效果難以長時間維持。而依靠多媒體教學,在課件中加入豐富多彩的聲音效果、變形文字、圖片欣賞、動畫模擬……都可以不斷刺激學生的視聽感觀,適時出現煥然一新、峰回路轉的感覺,把已經疲勞的學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來,迅速拉回課堂,遵循“刺激—反應—疲勞—再刺激—再反應”的科學路線,從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課堂效果,活躍了課堂氣氛。比如在標題的出現上,可以以動態文字的形式,伴隨悅耳的提示音樂,甚至做個反復播放、純屬點綴的小動畫,不僅馬上使課件形式增色,更重要的是在該處提醒了學生的注意,所以這些多媒體手段并非多余。
(5)創造獨特的課件風格,突出個性化教學。現在市場上出現了很多各個學科的教學軟件成品,但是其中存在一個突出的問題:即每個教學軟件成品只能代表某一種教學思路,所針對的是理想中的學生,因而就不可能符合各個教師的教學策略和班級情況。在使用過程中,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和學生在認知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并沒有體現出來,老師和學生都顯得十分被動和勉強。每個教師都有屬于他自己的教學優勢和特點,將這些體現在他的課件中,成為課件與眾不同的閃光點,才能使教師更好地實施因材施教和素質教育,所以個性化設計應當成為教師在制作課件時所追求的目標,這樣的課件更有針對性,更加新穎。而突出個性化就要求cai課件在總體設計上不落俗套、簡約大方;在細節處理上精煉別致,融入個性化的教學思想,針對本班學生的理解弱處設?。?)創設教學情境,激勵學生主動性。要實現個性化教學,學習環境至關重要,而情境是學習環境中重要的要素。教學情境的創設是有利于學生對主題意義理解的情境,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在課堂教學中播放有助于理解教學內容的錄像、錄音、參與社會實踐,向學生提供網絡的豐富的學習資源等等,凡是有助于學習者理解掌握學習內容的情境,都屬于情境創設的范疇。情境創設有助于反映新舊知識的聯系,有助于促進學生進行思維聯想,便于學生對知識進行重組與改造,易幫助學習者對知識的同化與順應。
(7)實施網絡化教學,體現個性化。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依托網絡,發揮網絡豐富的信息資源和不受時空限制的優勢,實現網絡教學,而網絡教育的最大特點就是個性化教育。在網絡教學和學生學習過程中,呈現給學生的網絡教學內容個性化,顯示的頁面樣式個性化,并有個性化的學習指導。這樣學生在獨自地網絡學習中不會盲目學習,更有針對性和目的性。
3 多媒體教學的前景展望
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實施不僅優化了課堂教學的結構,有利于提高學生認知、思維和創造等諸多能力,有利于推進素質教育,同時也成為自己提高教學水平的途徑。因此可以發現多媒體輔助教學軟件正向著網絡化、智能化、趣味化、個性化發展。
(1)網絡化。多媒體輔助教學軟件的應用環境多種多樣。從應用地點來看,有學校教室(包括多媒體演示教室等)、辦公室、師生家里以及其他場合(如廣場等);從軟件的運行環境來看,有單機(如普通的pc、廣場演示用的觸摸屏電腦)和網絡(局域網、城域網、廣域網)等。其向網絡化發展的趨勢,是在這五彩繽紛的應用環境下孕育出來的。
(2)智能化。教學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雙向性活動,其效果受教師水平、學生素質、教材內容等多方面影響,因而具有形式的多樣性。多媒體輔助教學也一樣,需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受教育的對象,采用各種不同的教學模式。因而,多媒體輔助教學軟件也有各種不同的類型:如演示型、練習型、游戲型、模擬型、學習型等種類。但是,不論哪種類型,任何一個軟件都有適應面的問題。適應面廣的軟件,能讓不同的人在多種場合下使用;適應面窄的軟件,要么只能讓特定的人(如制作者本人)使用,要么只能在特定的情形下使用,甚至只能在特定的情形下由特定的人來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軟件的智能化能有效加寬其適應面。
(3)趣味化。媒體手段與常規教學方式的平滑銜接,受到了學生們的歡迎,表現在課堂上學生良好的接受狀態和積極的參與欲望。他們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從而提高了教學密度和效率,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許多教師在多媒體輔助教學軟件的音效、畫面呈現、動畫情節等方面的設計中,注意充分調動學習者的內在積極因素,使得教學過程富有趣味和吸引力。這有利于計算機的教育教學功能的實現。
(4)個性化?!白龀鲂乱狻⒂贸鎏厣笔嵌嗝襟w輔助教學軟件個性化的精髓所在。目前在軟件市場上幾乎找不到十分成功的產品,就是因為軟件市場現有的產品都是針對教學內容創作,而沒有同時針對使用軟件的教師的具體情況和學習者的個體狀況來設計制作,因而不能受到師生們的普遍歡迎。有人說電腦是私人化的高級工具,那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是否也能“私人化”,即能適應使用者的需要,就像專門為“我”而作的一樣呢?這就是多媒體輔助教學軟件的個性化。
在教育信息化的今天,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能充分挖掘學校資源,激發學生的參與性,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創立開放式教學模式,構建良好的學與教關系,進行研究性學習,實現教學過程的最佳化。得以實現發展性學習,這是現代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學與教的一大特色。
信息化社會的發展,計算機會由支持知識灌輸的教學媒體設計轉變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學習資源和學習環境的設計;多媒體輔助教學也會進一步發展到網絡學習,使學習者在學習時間和學習內容上有了充分的自主選擇余地,實現互助式學習和個體化學習,使教育社會化、學習生活化,突破大學與社會的藩籬,帶動大學與大學之間,大學與企業、社區間的互動與合作,從而達到學習與生活緊密結合的教育的最高理想。
參考文獻
[1]韓保來.多媒體教學:教學網絡化、電腦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
[2]陸潤民.多媒體計算機的發展和應用[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3]許華虎.多媒體應用系統技術[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
[4]吳渝.對高職院校 多媒體課堂教學的理性思考[j].教育與職業,2006(32).
篇6
【關鍵詞】初中物理;課堂教學;優化策略
當前,教學的側重點應該在考慮如何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上,因為未來社會需要的是創新型人才,而不是只掌握知識不會解決科研問題的書呆子,而教學的主戰場是課堂,學生的科學素養有沒有培養出來,關鍵在于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得到了什么,但課堂教學質量的優劣又與老師有著密切的關系,在當前的教學模式下,老師無疑是課堂教學中的重要角色,它把持著教學活動的方向,安排著各種學習活動,假如教師能更新教學理念,優化教學措施,那么,課堂的教學質量就會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就能得到比較好的培養。那么,在具體的物理教學中,怎樣做好課堂教學的優化呢?我在此談點個人的體會。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老師與學生同處在課堂里,師生是課堂教學中的主角,老師起主導作用,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師生關系的好與壞,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質量。在以往的教學中,很多是忽視師生關系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的,總以為老師教好書,學生認真學習就行了,甚至某些人認為老師記不住學生的名字都沒有關系,只要老師將需要講解的知識講完就行了。假如真的像這樣的話,那就不要老師好了,請個會放教學錄像的人就行了,向學生放放教學錄像就解決學生學習問題了!事實上,老師與學生在課堂教學中,不僅相互傳遞著知識,還進行著感情的交流。每個人都有情感,而這個情感的作用又非常的大,假如師生關系良好,學生就因為喜歡老師而愿意配合老師進行各種形式的學習,假如師生關系不好,即使老師設計的教學活動再完美,學生也不愿意參與,最多應付一下而已??梢姡瑤熒P系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優化教學必須要認真的考慮師生關系,沒有良好的師生關系,想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是不現實的。為了能夠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老師要主動的接近學生,讓學生感覺老師是容易親近的。在平時輔導的時候,除了輔導知識以外,還要抽點時間與學生聊聊家常,讓學生感覺到老師是很關心自己的。師生關系親密了,老師也自然能了解到學生的愛好與需要,從而能設計出更具有針對性的教案來,進而促進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優化教學的導入
教學導入是教學的起點,如同萬事的開頭。大家知道,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沒有良好的教學開端,想取得整節課的高質量的教學是很難的。一般說來,上課之初,學生的思維還處于下課時的松散狀態,老師進入課堂后,他們的注意力并沒有完全集中到課堂上來,假如沒有好的教學導入,勢必要耽誤好幾分鐘的課堂教學時間。每堂課的教學時間是固定的,今天耽誤幾分鐘,明天再耽誤幾分鐘,長時間下來會耽誤很多寶貴的教學時間,因此,優化教學導入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初中學生的思維以形象見長,因此,在進行教學導入的時候,要重視具體、直觀,其中以小實驗最為合適。比如,在《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的教學中,有位老師是這樣導入的:在一個電腦音響前,放了一些細紙條,當開啟音樂的時候,問學生聽見了什么?又看見了什么?然后再請幾個學生來講臺前,親手摸摸音箱,說說感受到了什么?這樣的導入簡短而有趣,不僅使學生的注意力立即聚集于課堂,還對知識的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進而產生了探究問題的積極性。
優化學習方式
新時期的教學要重視學生學習過程的體驗,盡管初中階段學生所學習的知識在物理學中早有定論,但學生通過問題的探索能掌握知識的獲得方法,這個比死記憶學習要好很多倍。假如在實際的教學中,像傳統的應試教學那樣,老師直接將知識告訴給學生,也許學生接受知識的速度是加快了,但只能把學生培養成一個知識的容器,就像書呆子一樣,什么實際問題都解決不了,而未來社會各行各業需要的解決問題的人,并不需要只會背書的人。比如,在進行《影響電阻大小因素》的教學中,可以先請學生猜測一下有哪些因素。有的學生猜測是導線的粗細,因為導體如同馬路,粗了就等于路寬了,行人就好走,所以導體越粗,電阻應該越??;有的學生猜測與長度有關,認為導體越長,電流在上面流動的時候損失越??;有的學生猜測導體的電阻還應該與材料有關,當然還有學生進行了其它因素的猜測。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猜測,與學生一起討論確定需要選擇的研究觀點,舍去哪些不值得研究的觀點。然后引導學生利用控制變量法進行實驗的設計與實驗的操作,實驗完畢再請各小組匯報研究的結論。最后,師生共同完成總結與歸納。這樣能使學生完整的體驗到一個物理問題的探究過程。當然,在實際的教學中,學生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的問題,遇到問題是好事,可以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也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
優化鞏固練習
學習物理離不開練習的鞏固,課堂內有鞏固練習,課外也有鞏固練習。在傳統的應試教學中,物理鞏固練習都是書面作業,不少老師還對學生進行大劑量的訓練,很多題目是換湯不換藥,反反復復的出現,嚴重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是新課程教學的當務之急,優化學生的作業是物理教學改革的重點之一。其實,對于物理原理的掌握,未必需要做很多的書面作業,有時候可以做一些實驗題,或者完成一些實踐活動同樣能起到很好的鞏固作用。比如,學習了功率以后,可以請學生利用課外時間,測試一下自己登教學樓的功率,這樣既能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又能培養學習物理的興趣,使那些本來不太喜歡物理學習的人,也產生了很濃的學習興趣。
總之,在新課程教學中,每個老師都有追求課堂教學效率提高的欲望,如何實現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依靠的是觀念的更新與措施的優化,而不是憑一腔熱血去蠻干,假如老師在教學實踐中能積極的去探索新的路子,不斷優化教學措施,那么就一定能有所收獲,達到預期目的。
【參考文獻】
[1]徐子強.《初中物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解決方法》,科技教育新報
篇7
2011年12月,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及云南省教育廳攜手,在云南省騰沖市和景洪市實施了云南“移動教育資源與培訓中心”(METRU)項目,旨在依托“縣級教師支持服務體系”,探索實踐語言和文化適切的教育學的理論和方法,使少數民族地區的教師獲得專業發展和教學支持,讓少數民族地區的學生改善學業表現,獲得優質的教育。同時,也為改善其他少數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的質量,積累可推廣的經驗。
一、什么是語言和文化適切的教育
語言和文化適切的教育,密切關注不同民族文化背景學生已有的母語經驗和知識,關注民族地區的文化內涵,通過適切的語言和文字,采取豐富、有效的教學方法,有針對性地提供必需的、多樣的、方便的教育教學條件和資源,將兒童的社區、家庭和學校經驗融合起來,保證每一個少數民族兒童獲得有質量的教育。
1.語言和文化適切的教育是對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現代化的回答
學校教育制度是現代化運動的產物,主要目的是培養具有現代社會意識、現代科學知識和素質的現代人。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來自不同背景的學生和教師構成的多元文化并存現象,是學校中的不爭事實。現代的學校教育體系,往往正是發揮了“對不同文化進行整合的功能,并通過這樣的整合,使接受現代學校教育的個人,能夠發展為具有現代意識、現代知識和現代生活方式的現代人”[2]。
需要考慮的是,現代化并非簡單地去多元而成一體,在現代化的世界潮流和現代學校教育體系中,如何處理多民族語言、文化與漢語、現代文化之間的關系,是在少數民族地區開展教育項目遇到的理論困擾。
2.語言和文化適切的教育可以促進少數民族學生全面發展
現代教育質量的核心是兒童個體的認知和社會情感能力發展,文化及身份的認同不是學校教育的核心功能,但文化和語言關照有助于精確辨析少數民族學生入學時的經驗、認知結構及自然習得多樣態的“母語”。“關照兒童的語言和文化經驗,發展教師普遍能掌握的,切實針對少數民族認知、情感和語言特點的教育學是非常必要的。其中,適切的語言(文字)和與兒童經驗相關的文化關照都是促進兒童認知、社會和情感發展的必要條件。”[3]
從教育學的角度,這回答了前述的問題,即:一方面,語言是兒童認知發展的資源,為了幫助少數民族兒童更好地發展認知能力,需要適切的語言,而不是身份標定和權力視角的語言,無論兒童是母語、第二語言還是通用語言(漢語);另一方面,教育需要了解和尊重兒童從家庭、民族、社區中所獲得的原初文化,熟悉其中包含的認知特點和價值取向,提供有針對性的教育和教學。
3.語言和文化適切的教育是在少數民族地區開展愛生學校項目的深化
愛生學校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倡導高質量教育模式的一個樣板,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為提高學校教育質量廣泛采取的措施。它倡導公平的理念,尊重兒童的權利,鼓勵兒童參與和表達,強調建立健康、安全和有保護的學校環境,重視學習過程和結果的高質量[4]。自2001年起,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與教育部合作實施了中國愛生學校項目,歷經2006―2010、2011―2015、2016―2020三個周期,從教師培訓、制定學校發展規劃發展到制定和頒布《中國愛生學校標準(試行稿)》及標準引領下的全方位學校教育質量改進試點,旨在使學校成為一個安全的、快樂的、全納的、參與的場所。
愛生學校項目地區遍布中國西部各個省區,包括眾多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在實施的過程中,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積累了諸多實踐經驗,包括但不止于:(1)在當地工作時,需要重視和使用少數民族的口頭和書面語言,可以用地方語言編寫的靈活的地方性課程;(2)具有文化敏感性和相關性的教育材料,在項目中是有效果的;(3)參與式的方法是進行項目設計和實施的有效方法,而且應該鼓勵兒童參與項目的設計、實施和監督;(4)能力建設是項目實施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并且需要充分發揮懂得當地語言的工作人員的作用。匯總這些經驗發現,在少數民族地區,提供語言和文化適切的教育,是實施愛生學校項目的要求,也是項目內容的進一步深化。
二、為什么需要語言和文化適切的教育?
騰沖市和景洪市均位于云南省邊陲,生活和居住著多個民族,其中的許多民族有自己的語言及與語言相一致的文字。生活在這些地區的兒童,特別是少數民族兒童,其母語不是漢語,又生活在不同的文化形態中。語言和文化的不適應,為學生的學習及教師的教學都帶來極大的挑戰。云南“移動教育資源與培訓中心”項目實施之初,當帶著各種理論和假設走進兩個項目縣(市)的學校時,實際的情況卻超出了預設,但有一條是不變的,當地各類利益群體(教育局領導、教師進修學校工作人員、學校校長、教師、家長及學生本人)對少數民族教育質量的關注,期待著項目能夠改變現狀。
1.少數民族教育質量為什么低:三種不同的聲音
在項目啟動前,項目組初去景洪市時,提及當地少數民族(以傣族為例)的教育問題,聽到了三種不同的聲音。
第一種聲音來自教育行政管理部門領導、學校校長和教師(以漢族為主)。他們認為少數民族學生不守紀律,學習成績差,個人衛生習慣不好,指出是由于家長都忙著“種膠”“割膠”賺錢,無暇顧及孩子的教育,也不重視孩子的教育。
第二種聲音來自當地的傣語教研員(也是致力于弘揚傣族文化的本民族精英)和承擔傣語教學的教師。他們認為傣族學生并不比漢族學生智商低,學習成績不好是因為傣族學生的漢語不好,應大力提倡以母語(傣語)為基礎的雙語教育(項目啟動時,已有類似項目在當地實施),而且需要把傣族文化納入學校課程(項目啟動時,部分學校已有明確的傣族文化校本課程)。
第三種聲音來自傣族的學生。當和他們交談時,能夠明顯地感受到這些學生面對外來陌生人的不自信,他們認為自己學習不好,是因為自己“不夠努力”“沒有聽老師的話”“笨”。
三種不同的聲音,代表來自現代教育體系、本民族文化精英和學生個人的三種立場,對教育狀況的描述與解釋也有巨大差異,甚至存在沖突。如何設計項目以回應和平衡這三種立場之間的張力,是項目自始至終在不斷思考和需要認真應對的問題。
2.少數民族學生的成績差在哪里:兩張成績統計圖
在項目的基線調研中,根據當地教育行政部門提供的數據,匯總形成了某縣、某鄉鎮的漢族學生和少數民族學生的語文和數學成績統計圖(見圖1和圖2)。可以看到,現有的考試成績表明,無論是語文還是數學學科,少數民族的學生比漢族的學生成績差;而且,隨著年級的增高,數學成績的差距逐漸增大[5]。
進一步分析少數民族學生的學習過程,少數民族學生從出生就處于母語的環境中,逐漸學會使用母語說話、交流,在這一成長過程中,也養成了母語的思維習慣。他們入學后,接觸的是完全不同于童年母語的復雜的文字、發音和語法規則,始終處在需要熟悉和適應學校語言的階段。
在語文課上,學生通常需要先用本民族語言進行思維,然后在腦子里將學習材料翻譯成漢語,最后想辦法用漢語表達出來。然而,由于不同的語言存在差異,這種用本民族語學習漢語的方式有時并不成功。例如,在景洪,盡管西雙版納傣語的語序和漢語一樣屬于“主―謂―賓”語序,但無論是定語和狀語的語序,還是賓語和補語,語序都有和漢語不同的情況,這樣的話,用傣語的思維習慣寫出來的漢語句子的語法順序是不對的。
在數學課上,語言上的障礙就更加明顯。學生對語言的不熟悉和數學符號的陌生,使得他們不能正確地理解題意,不會將問題轉換為數學計算式,這都會直接影響少數民族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導致隨著年級的升高,少數民族學生與漢族學生的數學成績差距逐漸增大。
3.少數民族學生的教師做了什么:一份調查結果
在少數民族地區的學校中,相比于近十個民族的學生就讀于同一個班級這樣的事實,當地的學校教師仍是以漢族教師為主。以項目縣的一個鄉鎮為例,一半以上的學生是少數民族學生,但少數民族教師的人數卻不足20%。以傈僳族為例,30%的學生是傈僳族學生,但傈僳族教師卻不足10%。多民族學生在同一個班級學習,每個學生帶有各自不同的語言和文化背景,教師對學生語言和文化的陌生,再加上少數民族學生普遍成績落后,使教師經常容易給少數民族學生貼上特定的“標簽”。
項目基線調研的結果還指出,相較于漢族學生,各個少數民族的學生都有報告教師有偏見[6],如圖3所示。
少數民族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和適應學校環境時,一定需要求助于自己的母語和傳統文化,對兒童來說,文化的背后是兒童所熟悉的生活,他們只有在自己熟悉的場域和經驗的基礎上,才能夠掌握更多的新知識。教師對少數民族學生的了解,不能僅停留在民族的節日和儀式上所看到的文化,也不能將對學生的民族意識停留在民族身份上,更不能因為學生從屬于少數民族就貼上各種“標簽”。
教師的理解、引導、關注、期望與評價,可能會使一個學生成為好學生,也可能使一個學生成為差學生。對于少數民族學生,很多時候并不是先天智力上的差異導致學業失敗,更多的是一種“標簽效應”。他們在學校中長時間被忽視,經常得到的是教師的批評和公開的負面評價,久而久之,這些學生就有可能成為學校中的學業不良群體。
三、如何實施語言和文化適切的教育
云南“移動教育資源與培訓中心”項目自2011年12月啟動,至2015年12月結束,歷時四年,覆蓋景洪市的全部農村小學及騰沖市全部少數民族鄉鎮的小學,共190所,受益學生5萬余名,教師2 800余名。
1.以兒童為中心,從理念到課堂
針對基線調研中發現的問題,項目將語言和文化適切的教育學理念具象為“目標―方法―支持三環互動”的項目目標和行動策略[7]。
首先,“第一環”將理念細化為學生發展的目標,說明:通過項目的實施,少數民族學生能夠在語言與認知、文化與社會、身體與健康三個方面實現全面的發展。具體目標包括:(1)語言與認知方面,理解母語,并借助母語開始學校教育,能夠發展母語和學校教學語言之間的溝通技能,實現數學和語文學科的學業表現得到改善。(2)社會和文化方面,學習和認同本民族的歷史與文化,傳播與表達本民族的歷史與文化,并能夠將學校生活與社區生活建立聯系。
(3)身體與健康方面,需要享有充分體育和游戲的機會,學習民族體育和當地的游戲活動,并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
其次,“第二環”針對目標提出教師教育及教學的方法,指明:為了促進少數民族學生實現上述目標,教師需要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具體包括:(1)針對語言和認知發展,了解學生的母語及掌握情況,掌握有效地評估學生語言掌握真實水平的能力,在數學和語文課上采用有效的課堂教學方法,發展學生多種方式的溝通技能。(2)針對社會與文化方面的發展,指導學生參與開發鄉土教材,在課堂中實施鄉土教材,并鼓勵建立社區參與學校鄉土教材開發和實施機制。(3)針對身體和健康方面,組織體育活動,發掘民族體育活動和本地兒童喜歡的游戲活動,促進洗手、個人衛生與環境衛生習慣養成。
最后,依托“教師支持服務體系”,項目縣成立縣―鄉兩級導師團隊?!暗谌h”指明為了幫助教師掌握這些方法,導師需要為教師提供哪些支持?!暗诙h”和“第三環”的內容共同構成項目實施的“術”的部分。三環之外,來自教育管理部門的支持、專家的技術指導及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環境,豐滿這一通過教師支持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生態系統。
在項目的實施過程中,“第二環”和“第三環”中的內容和方法,由國家級專家隊伍和導師及一線教師共同合作,在實踐過程中豐富完善和生成,并通過項目培訓教材和典型案例集的方式實現固化。縣/鄉級導師是項目干預的首要對象,也是項目執行過程中的核心。導師既是教師,又是全能支持教師專業成長的專業人員,是廣大農村中小學教師的指導教師??h級導師定期走訪學校,組織校本培訓,通過咨詢、分析、觀察、師范與指導、反思與總結的方式,為一線教師攜帶豐富的教學資源和信息,傳播豐富、有效的教學和教師培訓經驗(見圖4、圖5)。
2.循環設計培訓內容,實現從觀念到實踐創新的轉變
如何使教師真正地實現從觀念到行為的轉變,一直是教師培訓工作的重點和難點。云南“移動教育資源與培訓中心”項目的內容設計,采取循環滲透、逐級深入的方式,一步步地實現從覺察到實踐創新。經過4年的項目實施,我們總結出覺察―態度―知識―行動―實驗創新的五步實施過程。
(1)覺察,意識到有必要
在第一年的項目培訓活動,項目并不是簡單地給當地的導師和教師開辦講座,教授理論,而是設計和組織大量的參與式活動。例如,通過“七巧板”活動理解師生溝通,通過模擬英語學習環境感受語言給認知帶來的不便,讓項目地區的導師和教師意識到語言和文化對少數民族地區學生受教育質量的影響,即這是個“問題”,需要面對和解決。
(2)態度,相信能做到
變革真正能夠實現,重要的不是要變,而是變革者相信自己能夠做到。在第一年的項目培訓中,就“第二環”中涉及的各種教學方法,項目采用示范和模仿的方式,如示范全身動作反應法的一個教學片斷,讓教師集體備課、模仿上課。在這之后,受訓教師帶著集體備課的教案回到學?;蜃约旱恼n堂上模仿運用。在模仿的過程中,教師看到了這一方法帶來的效果,學生喜歡,課堂活躍,學生能聽明白,相信自己也能做到。
(3)知識,理解為什么這樣做
建立在教師重視和信任的基礎上,項目從第二年開始,系統地介紹了語言和文化適切教育學的理念和知識,包括各種教學方法背后的雙語習得理論、多元文化理論等。經過模仿實踐后的教師,不再排斥枯燥的說教式講座,而是感受到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4)行動,在實踐中堅持做
教師真正將這些內容和方法運用到課堂教學中時,當地的導師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一方面,在行動中的及時指導,為教師提供了貼心的支持;另一方面,項目推進的要求及在過程中通過征集最佳實踐案例等活動,也激勵了教師繼續行動。
(5)實驗,創新,基層教師變成項目的主人
三四年的項目實施,通過項目的評估和實地訪問結果,我們看到了學校課堂中的變化。其中,最大的變化之一是項目縣把這個項目看成是自己的,與縣里的各項教育改革“嫁接”,拓展項目活動范圍。
四、語言和文化適切的教育項目的特點和可持續發展
項目實施4年以來,圍繞團隊建設、資源開發、經驗積累和重心下移等方面,探索和嘗試在少數民族地區依托“縣級教師支持服務體系”實踐“語言和文化適切的教育學”。這種以少數民族兒童的受教育權和質量為基礎,以促進少數民族兒童全面發展為目標,以教師、導師、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多方聯動為核心策略的項目實施方式,在課堂和各級教師/導師培訓活動中,傳遞的不僅是多樣的教學方法、適切的專業支持和充分參與的機會,更是對兒童發展的關注和尊重,并且驗證了這樣的假設: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質量問題,需要用也可以用教育教學的路徑來解決,而不僅僅是經費和語言路徑。
在實施過程中,項目特別強調以下原則[7]。(1)本土經驗。在項目理念的引領下,無論是培訓教材還是課堂教學實踐,項目實施中的所有內容都源于項目縣和項目學校的本土經驗,源于本土,用于本土。(2)文化敏感性和尊重多元。相同的行為或言論,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會產生不同的理解,這一文化敏感性的觀念貫穿始終,且無論是項目工作人員還是當地的教師和導師,都需要對當地的多元文化給予足夠的包容和尊重。(3)基于結果的項目管理。從項目規劃、項目設計、項目過程監測到項目效果評估,項目始終圍繞著“三環”設計,在目標引導下實施基于結果的項目管理方法。(4)各方的積極參與。有效的課堂教學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積極參與,有效的項目實施同樣需要來自各方的參與和反思,項目為教師和導師創造了這樣的安全的、充分浸入和參與的體驗及實踐機會。(5)可衡量的、可持續和可復制的結果。無論是對學生學習成績的記錄,還是教師培訓機會的統計,項目所取得的每一個結果都努力實現可衡量的,并且通過精細記錄項目實施過程,固化項目培訓教材,結集項目典型案例,保障項目的可復制和可持續。
2015年5月在韓國仁川舉辦的世界教育論壇會上通過了《仁川宣言》,為世界教育未來15年的發展設定了“邁向全納、公平、有質量的教育和全民終身學習”這一愿景[8],并在2015年11月通過的《教育2030行動框架》中提出了2030總體議程的具體目標和策略。受人文主義教育與發展觀的啟發,新議程以權利為基石,以人權和尊嚴、社會公正、全納、保護的原則為構建基礎,同時兼顧文化、語言和種族的多樣性,共同承擔責任與問責,并進一步指出,教育是公共利益,是基本的人權,也是保障其他權利得以實現的基礎[9]。應對這一可持續發展的教育議程,無論是在兩個項目縣,還是在類似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語言和文化適切的教育學都可以被借鑒和應用,真正實現讓少數民族兒童享有高質量的受教育機會和受教育結果。
參考文獻:
[1]UNESCO.The Dakar Framework for Action. Education for All: Meeting Our Collective Commitments[M].2000.http:///education/efa/fr/ed_for_all/dakfram_eng.shtml.
[2]錢民輝.民族教育三疑三議論[J].西北民族研究,2004(3).
[3]鄭新蓉.語言、文化與認知:少數民族學生教育質量若干思考[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4).
[4]UNICEF. Child Friendly School Manual, 2009.
http:///cfs/files/CFS_FinEd_E_web_final_15_4_13.pdf.
[5][6]云南“移動教育資源與培訓中心”項目組.教育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云南“移動教育資源與培訓中心”項目基線調研報告[R].2012.
[7]UNICEF. Yunnan METRU project 2012 annual progress report, internal document, Dec. 2012.
篇8
在此基礎上,針對這些問題的成因進行了分析,對比了在線課程與傳統面授課程之間的差異。并以提高高等教育院校學生知識水平和教學水平為目標,研究了我國在開展和實施在線課程教育中應注意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建議。
隨著我國高速計算機網絡和音頻視頻傳輸技術的發展,在線課程及大規模開放型在線課程(MOOC)這一新型的授課方式正方興未艾。新興的在線課程與傳統的面授課程孰優孰劣的爭論正在被更多的教育者和學生甚至被學生家長廣泛關注,并進行著有益的討論。同時這也引起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為了更進一步深入研究,教育部于2013年12月批準清華大學成立教育部在線教育研究中心??梢娺@是一項值得各方面思考和研究的課題。所有參加探討的人和關注者的目的都是一樣的,都是在進一步探索在線教育怎樣發展才是最適合我國國情與現狀的。為此我們在這里提供一些資料供研討時參考。
據美國教育部在2013年初公布的調查數據顯示:2012年,有69%的美國高校將在線教育視為該校長期策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在十年前,這個比例還不足50%。2012年首次修讀在線課程的大學生的人數增加了57萬。高等院校中,至少修讀一門在線課程的學生總數達到了前所未有的670萬,占全美高校在校生的32%[1]。然而,根據2012年美國對高校教學主管所做的調查報告顯示:認同在線教育的價值與合理性的教師僅占總教師人數的30.2%[1]。這個比例在2002—2012這10年間,從未超過三分之一,并且這兩年還有繼續下降的趨勢。這表明在線課程在一線教育工作者的心中仍舊存在一定疑慮。
一、美國在線課程中出現的問題
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美國的在線教育仍舊凸顯出一些棘手的問題,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種。
1.在線課程缺乏必要的師生互動。正如美國弗吉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rginia)的Mark Edmundson教授所指出的:教師可以在面授的過程中實時觀察學生的表現,從而不斷地在課堂上微調授課的內容[2]。例如,教師在課堂上感受到學生在一個關鍵知識點上難以理解。那么,他會馬上舉出更多的例子。而在在線課堂上,視頻畫面顯示臺下坐著滿課堂學生,而注冊上線聽課的學生與視頻畫面上的學生不可能是同一批學生,也就是說線下學生和線上學生可能存在差異,而差異可能是方方面面的,甚至是巨大的。由于線上課堂教師無法通過課堂互動來了解受眾的平均水平、興趣點和接受程度,也無從對課程進行進一步的改進,這可能會造成效率不高。盡管學生可以通過電子郵件等輔助方式與教師進行溝通。
但教師在回復郵件的時候僅能通過文字與個別學生進行十分有限的互動,失去了在課堂上與學生整體面對面的交流。而面對面的交流是活躍課堂教學氣氛、提升教學效果、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最重要的教學手段。特別是針對大學本科及以上的學位教育,應是名副其實的精英教育,而精英教育是要“私人定制”的,也就是說只有針對性特別強才有實效。而線上教師難以對學生整體狀況有更全面的了解,因而難以提升教學質量。
2.在線課程無法提供必要的進度保證。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的Colleen Donovan教授指出:即便是在著名的大學中,由于在線課程缺乏積極的監督與激勵,學生在期末臨時突擊聽課的狀況十分普遍并且還在蔓延[3]。和面授課堂相比,通常網絡課堂允許學生按自由的時間表參與課程的學習。的確,這在一定程度上充分給予了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時間段去聽課的權利,但更為嚴重的不良后果是:由于缺乏對學習進度的監督,許多學生,特別是學習成績偏低,本身自控力不強的學生便不再按照課程推薦的學習進度去聽課[4]。相比之下,面授的課程進度由教師掌控,學生只要按時來課堂聽講,授課進度是完全有保證的。
3.相對傳統課程,學生通過在線課程學習所獲得的成績可能更低。為了對比傳統授課方式和在線授課的效果,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的David Figlio教授在《微觀經濟學》這門課上設計并設施了一次比較實驗。實驗中,隨機將參與的學生分為面授組和在線授課組進行對比。實驗在同一個學期實施,采用相同的授課教師。在線課程的視頻采用的是面授課程的同步錄像,因此可以保證同樣的授課內容。兩次的期中考試和一次期末考試也采用相同的試卷。通過一個學期的實驗,結果表明:對于同樣的試卷,參加面授的學生的成績要比參加網絡授課的學生的成績平均高出0.5分(5分制)。實驗結果還指出,特別是對一些弱勢群體,不同的授課方式造成的成績差異更大。實驗結果中顯示在線授課組中拉美裔的學生的成績比面授組拉美裔的學生的成績平均要低1分(5分制)[5]。盡管這僅是一次實驗的結果,普遍情況需要更多的實驗去證明。但這是目前為數不多的通過隨機派選學生的方式進行的在線課堂與面授課堂針對同一門課,同一時期的對比實驗。這項實驗結果的發表在美國教育界也產生了震動。
4.在線課堂增加了著作權侵害的危險。隨著在線課程的大范圍普及和開展,各種對課程內容著作權的侵害變得更加容易和普遍。為了規范在線教育對著作權的合理使用,美國于2002年11月頒布了《技術、教育和版權協調法案》(Technology,Education and Copyright Harmonization Act,簡稱TEACH Act)。該法案對1976年頒布的《版權法》中針對以教學為目的對文字、聲音和影像著作的使用權利擴展至在線教育領域。同時也對在線教育中使用他人著作的范疇進行了明確的限定[6]。
例如:該協調法案明確教學內容的傳播對象僅限于正式在校注冊的學生。相比之下,我國《著作權法》并沒有針對在線教育有相似的規范。而這些在線教育資料通過相關人員,被廣泛地傳播至互聯網上。主要包括:課程的視頻、課件、視聽資料、試題、參考資料等。由于沒有進行嚴格的審查制度,其他互聯網用戶可以非常方便地對以上這些很可能侵犯了教師個人和學校集體的著作權的文獻進行下載、復制,甚至再次分發。
二、對我國高校開展在線課程的啟示
與美國相比,我國在開展在線教育的深度和廣度上有著巨大的差距,但我們依然可以借鑒其寶貴經驗。在高校越來越廣泛地使用網絡化在線教育背景下,上述問題將很可能同樣會出現,我們應對其加以注意并提前采取措施進行規避,主要歸納為以下幾點。
1.積極開展面授與在線課程相結合的授課方式。由于在線課程和傳統面對面的教學課堂在“教”與“學”的交流與互動上存在質的差異,因此用在線課堂全面替代傳統面授課堂是不可取的,特別是對于以培養高精尖研究型人才為任務的“985”、“211”層次的大學是不適合的。另一方面,網絡課堂獨有的某些優勢又是傳統課堂無法比擬的。如學生聽課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學生可以通過更豐富的音視頻資料進行學習;學生可以隨時對課件和授課視頻等資料進行反復播放;等等。因此,在線課堂應成為傳統課堂良好的補充。一方面,對于那些感到課堂內容“吃不飽”的尖子生,可以學習在線課堂上更多的擴展知識,從而對課程內容進一步深化理解。另一方面,對那些基礎薄弱、能力欠缺、感覺面授課堂“跟不上”的同學,通過在線課堂,可以對面授內容進行“回看”,這樣多次反復的理解,有助于彌補面授課堂上造成的脫節。
2.增加在線課程授課情況的跟蹤和管理。對于授課者來說,絕不能將在線課程看作是講一次,錄一次,再不必操心,“一勞永逸”的事。美國教育部2013年公布的調查數據表明:2012年,有44.6%的學術帶頭人認為參與在線課程教學所花的時間和精力比傳統課程要多。這個數值比在2006年調查的結果高出3.2%。被調查對象中,感到參與在線課程教學比傳統課程教學要輕松的比例只有9.7%[1]。因而,若簡單地認為開展在線課堂會降低教師的教學時間和教學工作量,是十分偏頗的。以回復學生提問這項工作為例,對于傳統課堂,通常教師會安排每周1~2次的固定答疑時間,其他時間教師不必費心。而對在線課堂,學生隨時都可以提問。按照自1983年就開始開展在線課程的美國諾瓦東南大學(Nova Southeastern University)的規定,教師需要在24小時內回復學生的郵件,最遲不能超過48小時[7]。
那么,這就意味著教師就需要為隨時回答學生提問做好準備。更為重要的是,教師對于學生參與在線課程的進度要能夠做到實時監督。不同于面授課堂,缺乏激勵和監督的在線課程會使大部分學生失去學習的動力和壓力[8]。教師應該在學生參與在線課程的整個過程中,按照周和月、期中和期末等不同的時間點,規定學生需要完成的進度。充分利用作業、報告、測驗、討論等形式對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和學習狀況加以了解和核實。對于跟不上進度的學生,要嚴格督促,并勒令其在規定的時間內補足差距。
3.分層次、分對象、分性質地開展在線課程的授課。同一所學校對于不同層次的課程要分配不同的在線教學學時比例。例如,對于工科院校,一些以擴展學生視野和知識面為目的的通識教育選修課,可以相對提高其在線教學學時的比例。但對于某些實踐環節,學生不動手,僅憑文字和視頻難以掌握和提高真實的動手能力,必須嚴格限制在線教學的課時,以免造成學生僅會“紙上談兵”的惡果[9]。
同一門課程,對于基礎薄弱、成績差的學生,應限制其選擇在線課程的比例。因為往往對于這些學生,自控力通常較低,他們參加在線課程的效果難以保證,因此學校應從培養學生為出發點進行全盤考慮,盡力保證其在傳統課堂的這種密切監督的方式下學習。對于研究生教育,特別是尖子生的教育,應更多地考慮一對一的、有針對性的個性化教育,并且,有條件的學校應把個性化教學開展至更低的年級[10]。例如:北京工業大學電控學院就對電子信息工程實驗班專業的學生開展了一對一導師制度。學院為每一名實驗班的學生自一年級入學起就配備了導師。導師不僅在課程上對學生進行指導,而且多層次地對學生的思想、學習目標、學習習慣等多方面開展教育和督促,并產生了良好的效果。2013年,實驗班的讀研的比例(包括國內和出國讀研)高達46.5%。
4.培養學生版權意識,從技術上限制含有版權的資料無限傳播。我國社會的版權意識普遍較為淡薄,這種影響已滲入高等院校,使得在高校中侵犯著作權的狀況十分常見。一方面,一般民眾對侵權行為的默認態度使學生沒有形成應有的尊重著作權,維護著作權的意識[11]。另一方面,網絡資源的大范圍使用,部分學生為了獲得網絡上虛擬的“信譽”和“積分”大肆上傳、復制、分享眾多有版權的資料。例如,在百度文庫上,可以很容易地搜索到各個高校的各類課件、課程教案、習題和試卷。這些資料絕大部分是沒有經過原作者授權的。在線課程的推廣也造成許多名師的教學視頻在各種論壇里傳播。甚至有些參與課程的學生為了達到自己“收藏”的目的,私自通過“屏幕錄像”等技術對含有版權保護的內容進行復制,并通過所在的網絡群等途徑進行傳播。這些行為都嚴重傷害了原作者和出版單位的著作權益。
因此,我國應當通過進一步推廣數字水印等加密技術,應用這些技術對在線課堂的內容嚴格地加以保護。修訂《著作權法》并明確在線教育的特殊使用范疇,對著作權在該領域的使用和傳播范圍加以規范,以維護著作權所有人的利益。同時對侵犯版權的行為進行嚴厲打擊,防止教學資料的無限制傳播。
總而言之,我國在努力推廣在線課程,加大推進在線教育力度的同時,也要注重研究在線教育可能產生的副作用。通過借鑒西方的經驗,建立和完善相關的制度和規范,使在線課堂與傳統面授課堂相得益彰,使更多的高校學生和教育工作者因其收益,共同為我國的教育事業做出各自應有的貢獻。
篇9
關鍵詞:數字化教學資源;職業教育;網絡;學習;建設;信息
中圖分類號:G7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712 (2012) 06-0160-01
一、數字化教學資源課題建設的實施背景
在科技騰飛的今天,以網絡通訊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在社會的許多領域中正在引發各種深層的變革,從而加速了人類邁向信息社會的步伐。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更是我國當前教育發展的重要目標。數字化信息時代,除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新興的網絡媒體日益改變著人們獲取信息、學習知識的方式。截止2007年9月30日,我國網民總人數達到1.72億,互聯網使用中的“網絡教育”功能使用率達24%。信息技術、數字化教學資源可以讓教師、學生通過討論、合作、競爭等形式完成一個確定的學習任務,并創造實現世界范圍內共同協作的可能性。在計算機網絡的連接下,全球正成為一個開放式的龐大的信息資源共享體系。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職業教育將迎來數字信息化所提出的新挑戰,充分利用新技術所提供的巨大潛力來構建21世紀的職業教育模式,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共同問題,我們要認真對待解決,為技能人才培養而奠定基礎。根據國家當前政策,硬件設施建設初見成效,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建設、共享和實施應用成為目前的重點。
為貫徹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方針,推進網絡化,數字化資源進程。為充分利用數字化信息資源技術,進一步推進我國的職業學校改革,為探索適應未來信息社會要求的職業學校人才培養模式和管理模式,為在全球化進程中進一步增強我國職業校的競爭力,國家特提出“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共享規劃方案”,扎扎實實地做好職業學校數字化資源信息共享平臺建設,建立新型的網絡文化學習氛圍。
二、數字化教學資源課題建設的內涵意義
數字化教學資源共享平臺建設,為人才培養提供了技術支撐。將教育教學課題資源的信息化,并實現數字化資源信息的管理方式和溝通傳播方式,從而形成高度信息化的人才培養環境。計算機及網絡設施是建設數字化資源共享的前提基礎。數字化資源將滲透在學校教學、科研、管理、公共服務以及學校社區服務等各個領域中,整個工作圍繞著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和培養環境的探索而展開。其深層意義在于構建適應信息社會要求的新的職業教育教學模式。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在職業教學中符合教育多元化特點,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效率,可進行知識的更新與拓展、擴大課堂容量有輔助教學作用。在教學模式上,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轉變,有助于分層教學與個性化學習,分享專家經驗,共建精品立體化課程資源, 彌補師資不足,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在教學管理中,實施學分制管理,還可彌補實訓實習基地不足,促進資源共享,實現教育公平的目的。
三、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的內容分析與評價
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建設,充分體現數字化教學與數字化學習的需求特點.建成后的數字化教學資源系統可以實現自主學習、協作學習、講授式教學等多種教學、學習模式;可以支持師生間暢通無阻的交流與協作。數字化教學資源具有開放性強、共享性強、容量大、資源類豐富、形式多樣、技術先進等網絡化優點。實現數字化教學資源服務應用于各個教學與學習環節。數字化教學資源系統主要包括精品課程資源、通用主題素材資源、教研科研信息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專業群落網站等。
(一)精品課程資源
精品課程資源主要包括文化基礎課類和專業課類資源,每個課程資源包含有標準化課件,考試題、視頻授課、PPT電子教案、教學案例、模擬仿真、實訓操作、競賽方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教學大綱及網絡課程研發等配套資源。本資源能夠在“管理信息系統”、“通用主題素材”項目相應的軟件平臺管理下使用。教師可以方便地從多媒體素材庫中查找、調用各類素材進行多媒體課件的制作 還可以在上課時.通過網絡直接調用某一圖片、聲音、動畫、片段型視頻素材直接用于課堂教學,學生在課前與課后通過校園網系統,查閱、觀看或下載各類素材資源進行自主性學習。
(二)通用主題素材資源
通用主題素材資源是將精品課程資源類項目研發的行業標準庫、實訓項目庫、教學教改案例庫、技能考核試題庫、技能競賽方案庫等資源,以及通過征集、整合等方式獲得的資源,匯聚納入到“通用主題素材資源管理平臺軟件”統一管理,提供公共查詢檢索服務。
(三)教研科研信息資源
教研科研信息資源包括:職業教育政策法規庫、職業教育質量標準庫、職業教育學術論文庫、職業教育辦學經驗庫、職業教育專家人才庫等信息,由統一的“教研科研信息管理平臺”負責資源入庫、瀏覽查詢。職業學校可以通過管理平臺軟件和資源裝備到校內網上,也可以通過互聯網訪問云服務平臺獲取資源和服務。
(四)管理信息系統
管理信息系統包含有職業學校教務管理平臺、網絡教學管理平臺、學校行政管理平臺、校企合作管理平臺、工學結合管理平臺等、學徒制質量監測系統、課件制作工具,作為職業學校數字化校園核心應用軟件支撐平臺或重要應用軟件。
(五)專業群落網站
在特點產業對應的專業群落,收集、和共享行業信息、相關企業經營、職業崗位變化、技術進步和工藝革新等方面的國內外前沿信息,為本類型學校的專業調整、課程改革和教材應用創新提供信息支持。職業學校師生通過互聯網訪問網站獲取信息服務。
通過數字化資源課題共建共享架起了教師、學生與家長的溝通平臺。實現對教師資源的積累和沉淀,促進教師教學水平的快速提高。為一線教師提供可操作性的教學模式、策略,為教學改革提供政策參考。數字化教學資源為師生提供豐富教學內容,無論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人、任何事情,都可提供全方位的教、學服務。
四、結束語
職業學校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的實施,實質上是為教師、學生創造了開放性、多樣性、內容豐富的數字化信息資源中心。依托網絡平臺共享。利用豐富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可以開展形式多樣、效果良好的數字化學習與教學,使我們的知識更加先進,更加規范與標準。所以建設好數字化教學資源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參考文獻:
篇10
肖艷執教的《歡慶豐收》(教案刊登在《中國音樂教育》2009年第1期)是一節以黑龍江地區滿族民歌為主要教學內容的音樂課,曾在2008年東北三省新課程教學觀摩與交流大會上展示。這節課體現了教師在課改理念的指導下,對本地民族民間音樂文化教學資源的挖掘、利用和整合,像《跳竹竿》、《東北好》、《青青竹子會唱歌》等一些課例一樣,在充分利用鄉土課程資源上做出了積極的努力和探索。
一、民族民間音樂教學即地方課程
教學的現狀及意義
曾在歐洲一所學??吹竭@樣一幅場景:在來自五大洲的十幾個孩子組成的一個班級里,教師一開始先讓孩子們演唱自己家鄉的歌,通過歌聲介紹自己從哪里來、屬于哪個民族、代表了哪一個國家,以唱歌這種方式來增進彼此之間的了解和友誼。
如果問我們的學生,知道自己家鄉的歌嗎?能不能通過演唱家鄉的歌來介紹自己?相信,很多學生早已不知道也不會唱家鄉的歌了。究其原因比較復雜,主要是:多年來我國在文化教育、家庭社會等多方面都忽略了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承問題;多數地方課程和鄉土教材沒有很好地開展和利用起來,有的地方還沒有將當地民族民間音樂作為主要地方課程或校本課程內容;音樂教師大多缺乏對這方面音樂的認識和了解,一些家鄉的民歌從未聽過、唱過。
事實上,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教化作用是對人的本源的、根的教育,在學生素質教育中占有獨特的位置。所以,注重挖掘地方民族民間音樂資源,在學校音樂教學中充分發揮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作用,用具有鮮明特色的民族民間音樂熏陶、感染學生,打動和喚起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潛移默化地給他們打上民族音樂文化的烙印,使他們在熟悉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過程中,將自己的成長和家鄉的變化、祖國的發展緊密地聯系起來,并通過保護、挖掘、傳承民族民間音樂文化資源,推動社會主義文明的發展和繁榮,使學生真正成為有著民族音樂文化素養的、全面發展的人。
二、總結有效的方法策略,做好地方課程。
形成地方音樂優秀教學系列案例
課程改革以來,各地在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的教學研究上有了較快發展,很多省市與國家級專業音樂出版社合作,把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音樂內容融入教材之中,使教師有了可參照的地方教材。在教學上也做出了很多可喜的嘗試,一些地方課程的研究課在全國教學比賽中,嶄露頭角,有了良好的開端。
真正要上好一節民族民間音樂內容的課,教師在課外需要付出很多艱辛的勞動、補充學習很多的東西。諸如,要全面了解地方的民俗歷史、音樂文化,體驗音樂作品的風格韻味;還要結合學生特點,組合、篩選教學內容,掌握進入音樂知識學習和介紹民俗常識的合適契機,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模式;以及怎樣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以達到教學的有效性等等。
為真正讓學生品味、體驗到民族民間音樂獨特的風格特色,我們一方面需要呼吁社會力量的支持,幫助教師配備地方特色的音像資料、音響設備,培訓教師提高承擔教學任務的能力;另一方面我們可在各地骨干教師隊伍中,將收集到的地方民族民間音樂教學的優秀案例系列化,總結有效的方法策略,幫助、引導教師克服困難,共同上好20%的地方課程。
現以《歡慶豐收》為例,總結以下四個方面的方法策略,為進行地方課程研究與教學的教師們提供一些參考。
1、依據自身的優勢,結合本地特色,準確把握、演繹民族民間音樂的風格。
準確把握地方民族民間音樂風格,完美演繹鄉土教材音樂內容,原汁原味地表現音樂作品,讓學生聆聽到、感受到民族民間音樂的美,是對教師課堂教學的基本要求,也是對教師理解、表現能力及二度創作水平的考驗。
每個教師都要努力學習和研究所講授的音樂內容,揣摩、掌握其風格特點,做到字正腔圓地范唱,給學生以美的享受。所以,教師要把提高自己放在第一位,重視感受、體驗、表現民族民間音樂的風格,這是上好課的先決條件。
《歡慶豐收》一課的執教者肖艷,起初是帶著家鄉人要唱好家鄉歌的愿望,利用家鄉阿城是滿族發祥地之一的有利條件,努力學習、武裝自己,并充分利用網絡搜集民俗文化常識,下載音樂、圖片等資料。為了滿族歌曲范唱及伴奏音樂的完滿制作,教師滿懷著對滿族音樂的喜愛與執著,多次赴滿族鄉采集音樂素材、座談訪問,為之付出了辛勤的努力。
為了使范唱能夠體現歌曲的韻味,教師唱歌給滿族同胞,多次聽取他們的意見,直至得到滿族同胞的贊許。演唱風格上的嚴謹,使學生聽到了韻味十足的滿族歌曲,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與愿望,增強了學生對滿族音樂的喜愛程度,拉近了學生與滿族音樂的距離。良好的范唱和錄音制作不僅成為了教學的一大亮點,而且為教學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通過教師韻味十足的范唱,使學生感受到歌曲《歡慶豐收》、《喜歌》的民族氣息;結合滿族音樂,通過教師富有情感的互動式介紹,使學生對滿族服飾、游戲、舞蹈等民俗文化和歷史等內容有了了解。在聽、唱、看、舞、做等多種民族風格濃郁的音樂實踐活動中,學生對滿族音樂的學習興趣濃厚了;教師在反復學習、試講過程中,越發增進了自身對滿族音樂的熱愛之情,甚至有了做滿族音樂系列教學的良好愿望。
2、依據民族特色,篩選、組合音樂內容,采用情境主線貫串教學全過程。
體現每個地方民族的優秀音樂內容很多,用一個特定的情境進行貫串,利于學生進入情境之中感受體驗音樂。內容選定后,教學設計可以考慮一條主線、多條輔線的貫串方式,使得音樂內容的選擇有主次、知識的切入有先后、民俗文化的取舍有順序,做到多而不亂、清晰順暢。
《歡慶豐收》的設計就是教師選用、拓展了黑龍江地方課程教材內容,為音樂作品創設情境為主線,輔以知識技能、民俗常識兩條輔線。教學中,三條線相互支撐、相輔相成。
這節課的設計首先考慮滿族民歌的主題“慶豐收”,采用了“慶豐收”的情境主線貫串教學的每一個內容,如欣賞典型的滿族音樂《太平年調》學跳空齊舞,演唱歌曲《歡慶豐收》,聆聽《喜歌》練習滿族游戲“賽威呼”(賽船),都采用了符合滿族民俗生活的情景內容貫串,調動了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表現和實踐的愿望。
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代表著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和歷史,一個民族的文化積淀很難濃縮在一節課完成,因此,根據音樂的內容,選擇
學生能夠接受的常識和接受的方式都很重要。
《歡慶豐收》一課是將每一個音樂內容貫串在民族特色的情境中:
聽音樂,模仿坐馬爬犁、敲擊馬蹄的節奏上路,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在這里暗示學生,馬曾是滿族人民的交通工具。
欣賞《太平年調》,結合視頻觀看滿族特點的空齊舞,觀察服飾特點,模仿典型的“太平步”動作,使學生獲得樂舞體驗。
聆聽《歡慶豐收》音樂,插入互動式服飾介紹,使學生對滿族服飾有進一步感知。
教師范唱《喜歌》,讓學生知道它是滿族人民喜慶日子里表達感情的一種方式,順帶了解滿族吃、住方面的生活習俗;做滿族游戲時知道“威呼”是滿語“獨木舟”,知道滿族同胞每年農歷七月十五在盛大民俗活動莫勒真大會上唱喜歌、進行各種競技表演,還有“賽威呼”游戲等等。
一節課下來知道那么多民俗的常識,而且都是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接觸到的,學生像是在音樂中游歷滿族民俗文化的展覽,全新的鄉土氣息令學生目不暇接、興趣盎然。
3、根據學生的特點,創設參與的空間,將音樂知識技能與實踐活動緊密結合。
《歡慶豐收》這節課學習實踐知識技能的“點”有十余處,雖然整節課知識技能含量多,但仍做到了教學流暢,學生學得輕松。其原因主要是沒有將知識技能集中地展現出來,這種分散呈現的方式,不僅適合三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而且在知識技能的學習中體現了關注音樂的原則,給學生留有充分地聽賞、感悟、體驗音樂的空間。如:
節奏的體驗是通過教師敲擊急促的馬蹄節奏,以學生實踐的方式,用音樂調整、集中學生的情緒及調動對節奏的反應能力,讓學生有興趣隨著音樂去做。
用對比的方法體驗音樂中不同速度、力度等音樂要素帶給人的感受,是在完整靜聽第一遍《太平年調》音樂后進行的,這是學生接觸的第一首滿族音樂,體現了培養學生完整聆聽音樂的意圖,傳遞了建立正確聽辨音樂習慣的信息。
劃旋律線、哼唱、記憶主題在欣賞《太平年調》中完成。教師提示學生感受主旋律,聽音樂時抓住音樂主題;在復聽音樂時,設計了用肢體語言劃出旋律線的環節,避免了三年級學生難于用語言表述音樂感受的困難,使借班上課的學生也能較準確地用肢體語言表達對音樂的感受。
在學生感受體驗滿族民歌《歡慶豐收》后,教師帶領學生唱譜,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發現旋律只有do、re、mi三個音組成,從而感知滿族民歌用音節省、旋律平穩的特點,隨后完整演唱《歡慶豐收》。教師再次運用對比的方法,讓學生發現《喜歌》旋律比《歡慶豐收》的旋律多兩個音。通過唱,讓三年級學生略知是哪五個音構成了這首民歌的旋律,演唱五聲音階;又順便知道了《喜歌》是滿族的“拉空齊”,是對唱,并開展師生間的對唱體驗。這些認識過程在教師的有效設計下層層展開,不僅符合學生學習音樂的規律,而且順理成章。
認識樂器“腰鈴”:教師讓學生聽辨腰鈴音色、嘗試演奏腰鈴,都是在歌曲聆聽體驗中進行的,而且采用了探究的方法。如設問“他們的腰間多了什么”,鼓勵學生發現、認識腰鈴;提出“你怎樣使它發出聲響”等問題,激發學生探究其演奏方法,師生互動共同總結腰鈴的三種演奏方法;聽辨、感知歌曲伴奏中腰鈴在強拍伴奏的節拍特點,在隨音樂的伴奏中,逐步熟悉了歌曲旋律。
為賽威呼創編節奏,提供了學生創造體驗的過程,大多數學生參與其中,因為是為參賽創編節奏,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倍感新鮮、情緒高漲。
一節滿族音樂的教學像一次別開生面的晚會,這節綜合了若干知識技能、民俗常識的,教學容量多、信息量大的音樂課,給學生留下了特別的感受。下課了,學生們那不愿離去的情景讓我們深深地認識到:學生是否喜歡地方音樂,關鍵在于我們是否將優秀的民族民間音樂展示到位。
4、利用多重實踐形式,為學生創造復習鞏固民族民間音樂的條件。
一節好的音樂課帶給學生的是新鮮的視聽沖擊力,有的會給學生留下一生的記憶。一首歌曲真正學會要有一個記憶過程,曲不離口才能熟化形成記憶,這就是為什么高難度的電視劇主題歌、節奏復雜的流行歌曲學生都能學得會,“”期間的樣板戲人民大眾都能唱得了的道理。為鞏固學生的音樂記憶,我們可以利用班級期末歌詠比賽的方式復習鞏固;可以采用以班級或小組向家長匯報的方式鞏固;還可以在課間采用彌漫式聆聽的方法,為每個年級的學生播放學會的歌曲,讓學生對這些寶貴的音樂愛不釋手、朗朗上口,因熟知而牢記,讓這些優秀的音樂真正在學生心中扎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