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壟斷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0 18:45:0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自然壟斷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自然壟斷產業規制研究論文
一、自然壟斷與市場失靈
1890年,馬歇爾曾指出平均成本遞減的行業是不完全競爭或壟斷的,自然壟斷產業的出現也許是最合意的市場結構。克拉克和米勒認為如果規模經濟足夠大,使得長期成本曲線在相應范圍內向下傾斜,僅有一家企業生存下來,自然壟斷由此產生。1982年鮑莫爾、潘扎、威利格提出如果單一企業生產所有產品的成本小于多個企業分別生產其中一種產品的成本之和,企業的成本方程就是次可加的,即使沒有規模經濟的作用,該產業仍是自然壟斷產業。
由此可見,自然壟斷的出現似乎是市場有效的表現。實際上,它卻帶來了市場難以解決的諸多問題。首先,由于自然壟斷具有龐大的網絡系統、大量的沉沒資本、顯著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明顯的關聯經濟效應、普遍性的服務等五大技術經濟特征,市場失靈再所難免:在壟斷結構下,市場只能容納幾家或一家最有效率的企業。自由競爭會使被淘汰的企業,因難以收回投資而造成極大浪費,或者市場無法實現優勝劣汰,任何企業都達不到經濟規模,還可能導致產品和服務的差別供給。其次,在自然壟斷產業里,消費者具有明顯的信息劣勢。在廠商有意隱瞞和欺詐時,有可能蒙受巨大的損失。另外,自然壟斷產業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大多具有排他性但非競爭性的特點,完全由市場調節資源配置,反而會導致生產資源不足。
市場在這一領域似乎不能有效地發揮調節資源配置的作用,這就使得政府規制成為了必要。
二、政府規制的理論與實踐經驗
政府規制是政府部門依據有關法規直接對微觀經濟主體及其活動進行規范、約束和限制的行為。理論上應確立三點目標:1、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為防止高額壟斷價格造成社會福利的損失,政府須實行價格規制和投資規制,以限制壟斷企業的定價能力,將其投資回報率控制在一般市場水平。2、維護企業的規模經濟優勢。為避免重復投資和多家企業平行競爭,政府須進行市場進入規制,保證一家最有效率的企業生產經營。3、增進社會福利。對產品和服務的質量等進行規制,扭轉消費者的信息劣勢、產品服務的生產供給難以達到最優的局面。
國內自然壟斷產業革新
一、自然壟斷產業概念及特征
傳統的自然壟斷是指由于生產技術具有規模經濟的特征,平均成本隨產量的增加而遞減,從而最小有效規模要求只有一個企業生產。自然壟斷產業具有以下特點:一是規模經濟非常明顯,獨家壟斷經營小于多家分散經營的成本之和;二是有大量的“沉淀成本”,資金一旦投入,就很難收回,也很難改作他用;三是這些產業中的多數服務和產業是公眾所需要的基本服務,需要保證提供的穩定性、質量的可靠性和依賴性。一個國家的電力、煤氣、電信、郵政、鐵路、航空等產業,一般是傳統意義上較為典型的自然壟斷產業。
隨著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一改革目標的確立和改革的深入,自然壟斷產業的問題日益突出,我國開始注重自然壟斷產業的改革,并取得了階段性進展。電信、電力、民航等行業在實行政企分離、政資分離、業務分拆等方面,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成效,對國有經濟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自然壟斷產業改革必要性
自然壟斷產業容易產生的問題和固有的弊病基本有以下三種:第一,經營目標雙重性導致利益難以協調。自然壟斷產業的經營者作為一個經濟實體,他的經營目標具有雙重性。一方面作為經營者他要追求經濟目標;另一方面由于自然壟斷的公益性,他又要追求公共目標。公共目標要求以較低的價格和較高的質量服務于公眾,讓利、施惠于公眾,自然導致其經營性虧損,這樣使其處于兩難的境地。第二,壟斷地位的濫用。由于自然壟斷產業的特殊性,經營者往往會利用其獨有地位,收取壟斷高價,服務質量低下,甚至附加種種不合理的交易條件。第三,內在動力和外在壓力不足。自然壟斷產業大多數是國有國營的,由于體制和經營機制等方面的原因,其內在的經濟擴張與私人企業相比,明顯顯得不足。另外,由于沒有實際和潛在的競爭者,他們沒有競爭的壓力,往往不注意加強管理,最大限度節約成本,提高經濟效率,改善服務質量。
壟斷產業是我國國有經濟最集中的領域。我國壟斷產業改革要解決的問題主要不是市場競爭過程中形成的經營性壟斷,而是行政體制與行政權力造成的壟斷。我國產業的行政壟斷,就其根源而言,有舊體制遺留下來的問題,但主要是在轉軌過程中形成的。從產業關聯的視角看,壟斷產業的產品和服務構成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的基本投入,壟斷產業向全社會轉嫁其低效率運營的結果,必然降低國民經濟其他產業的效率,并加劇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在經濟快速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縱深推進的新形勢下,壟斷產業能否為經濟發展提供一個低成本的平臺,事關國民經濟的總體競爭力。
國內自然壟斷產業改革論文
提要本文主要描述我國自然壟斷產業的管制改革,以改變目前自然壟斷產業生產效率低、服務質量差和服務收費高的目標。對自然壟斷產業中的非自然壟斷性業務應放松規制,引入競爭,但前提是必須進行體制改革,做到政企分離、政資分離、業務分拆,同時進行配套一體化改革,完善立法支持,避免過度競爭。本文以電信改革為例進行分析。
一、自然壟斷產業概念及特征
傳統的自然壟斷是指由于生產技術具有規模經濟的特征,平均成本隨產量的增加而遞減,從而最小有效規模要求只有一個企業生產。自然壟斷產業具有以下特點:一是規模經濟非常明顯,獨家壟斷經營小于多家分散經營的成本之和;二是有大量的“沉淀成本”,資金一旦投入,就很難收回,也很難改作他用;三是這些產業中的多數服務和產業是公眾所需要的基本服務,需要保證提供的穩定性、質量的可靠性和依賴性。一個國家的電力、煤氣、電信、郵政、鐵路、航空等產業,一般是傳統意義上較為典型的自然壟斷產業。
隨著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一改革目標的確立和改革的深入,自然壟斷產業的問題日益突出,我國開始注重自然壟斷產業的改革,并取得了階段性進展。電信、電力、民航等行業在實行政企分離、政資分離、業務分拆等方面,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成效,對國有經濟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自然壟斷產業改革必要性
自然壟斷產業容易產生的問題和固有的弊病基本有以下三種:第一,經營目標雙重性導致利益難以協調。自然壟斷產業的經營者作為一個經濟實體,他的經營目標具有雙重性。一方面作為經營者他要追求經濟目標;另一方面由于自然壟斷的公益性,他又要追求公共目標。公共目標要求以較低的價格和較高的質量服務于公眾,讓利、施惠于公眾,自然導致其經營性虧損,這樣使其處于兩難的境地。第二,壟斷地位的濫用。由于自然壟斷產業的特殊性,經營者往往會利用其獨有地位,收取壟斷高價,服務質量低下,甚至附加種種不合理的交易條件。第三,內在動力和外在壓力不足。自然壟斷產業大多數是國有國營的,由于體制和經營機制等方面的原因,其內在的經濟擴張與私人企業相比,明顯顯得不足。另外,由于沒有實際和潛在的競爭者,他們沒有競爭的壓力,往往不注意加強管理,最大限度節約成本,提高經濟效率,改善服務質量。
自然壟斷行業的政府管制創新思考
自然壟斷的概念
自然壟斷概念源于西方經濟學。所謂自然壟斷,就是一個企業能夠以低于兩個或者更多的企業的成本向整個市場供給一種物品或者勞務而產生的壟斷。
自然壟斷行業一般具有兩個基本特征:第一,規模經濟效應非常顯著。規模經濟效應就是產品成本隨著企業產量規模的擴大而降低。但是,規模經濟效應也不是無限制的,并不適合所有類型的企業,它取決于特定的技術條件和產品特性。自然壟斷行業是規模經濟效應十分強烈的極端形態,平均成本總是隨著產量規模的增加而降低,因此,自然壟斷的特點是獨家壟斷、效益最高。第二,需要大量啟動資本,且一旦資本投入,就“沉淀”在該行業里而很難再行退出。行業外的廠商很少有興致來替代自然壟斷企業的壟斷地位,行業內也很難維持多家競爭的局面。當多家規模相近的企業在一個自然壟斷的行業內自由競爭時,兩敗俱傷是最可能的結局。正是在此意義上,可將自然壟斷的這個特點稱之為“競爭無利性”。
自然壟斷行業政府管制的必要性
政府對自然壟斷產業的控制,一是出于對社會整體利益的考慮,二是出于對產業發展的正確引導,三是出于政治上穩定的考慮。政府進行管制需要付出極大的成本,其中政府管制執法成本所占的比重最大。在政府管制的實際過程中,應當考慮邊際成本的邊際收益情況,如果政府管制的收益大于政府管制成本,則這種政府管制是十分必要的。
在制度經濟學看來各國政府頒布的管制法規都屬于公共產品,政府管制本身也是公共產品。政府對自然壟斷行業實行管制的必要性在于:
小議規制理論在自然壟斷的應用
提要自然壟斷行業在我國經濟中處于重要地位,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但由于其本身的低效率,尤其在當前深化改革中凸現的資源浪費和福利損失等問題,并可能導致市場失靈.本文嘗試借鑒西方規制理論及其應用經驗,結合我國的國情和行業的具體特點,提出通過法律規制和激勵機制創新,引入競爭機制,適當地進行放松規制,推動我國自然壟斷行業的健康良性發展.
關鍵詞:規制理論自然壟斷行業
一、西方規制理論綜述
為了彌補市場失靈,約束企業行為,抑制壟斷,實現更高程度的資源優化配置,保護公眾利益,規制理論應運而生.它的核心內容是政府通過法定的權利和規則,運用行政手段,對市場行為主體資格、行為、權益的干預和管理.政府規制是直接的作用于企業,約束和限制企業的行為,它有經濟規制和社會規制兩種.隨著規制理論在西方國家處理各種市場問題中的應用,它經歷了五個發展階段:規制公共利益理論、規制俘虜理論、規制經濟理論、可競爭市場理論、激勵規制理論.
1、規制公共利益理論.規制公共利益理論主張在市場出現失靈的情況下,作為公眾利益的代表政府就得出面對相關領域進行經濟干預.理查德·波斯納認為,這個理論有兩個重要假設:一是如果讓市場任其發展,那它將是極端脆弱的,并且容易出現運行缺乏效率和公平的情況二是政府的規制行為幾乎沒有成本.根據這個理論,規制應當出現在集中度高且具有外部性的產業中,為公眾謀取最大的福利.但該理論還存在很多缺陷.首先,該理論沒有說明規制對社會福利的追求是如何進行的其次,該理論關于政府規制成本為零的假設不符合實際.在政府處理市場問題時,往往存在很多交易成本、權力尋租成本,具有隱性特征.
2、規制俘虜理論.規制俘虜理論認為,特定利益集團在公共政策的形成和實施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規制的提供是為了滿足特定集團的利益需要.它是為了提高某個行業的利潤水平,并不是代表公眾的利益.該理論是由芝加哥學派的經濟學家們發起的.他們認為,政府的基礎性資源是強制權,它能使社會福利在不同人之間進行轉移規制的參與雙方都是理性的,通過選擇行為來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
自然壟斷行業論文
內容摘要:當前自然壟斷理論的發展缺乏對企業需求方面的分析。本文通過引入一個企業市場需求方面的假設,建立模型說明在企業面臨需求短邊約束時,傳統的自然壟斷行業也可能具有可競爭性,并指出該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必須考慮企業生產成本外的其他特征。
關鍵詞:自然壟斷成本劣加性需求短邊約束
隨著經濟的發展,許多典型的自然壟斷行業紛紛開始引入競爭。自然壟斷行業的企業競爭共存現象對傳統的自然壟斷理論提出了挑戰。本文在現有自然壟斷理論發展的基礎上,通過建立一個需求短邊約束的模型,指出了現有自然壟斷理論中單純的成本函數定義不足以得出行業不可競爭的結論。
自然壟斷理論回顧
經濟學對自然壟斷的認識經歷了一個較長的發展過程。從早期穆勒的自然條件占決定作用的自然壟斷理論到后來的規模經濟理論,再到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共同決定的自然壟斷理論以及最近關于成本劣加性定義的自然壟斷,每一步都顯示了人們對這一現象認識的不斷深化。
(一)規模經濟
自然壟斷行業規制理論論文
一、自然壟斷行業規制的理論基礎
對于自然壟斷的定義,學術界的看法比較一致,一般認為“所謂自然壟斷性,是指由于存在著資源稀缺性和規模經濟效益、范圍經濟效益,使提供單一物品和服務的企業或聯合起來提供多數物品和服務的企業形成一家公司(壟斷)或極少數企業(寡頭壟斷)的概率很高。我們把這種由于技術理由或特別的經濟理由而成立的壟斷或寡頭壟斷,稱為‘自然壟斷’或‘自然寡頭壟斷’”。自然壟斷與行為壟斷是與微觀規制(從廣義上看,微觀規制是政(論文庫)府對微觀經濟運行的干預)相聯系的壟斷。
由于維持壟斷可在技術經濟上達到更高效率的結構因素,所以要通過參加規制來形成和維持壟斷,通過價格規制和其他規制手段來防止壟斷下的企業在自由決策時所產生的不良經濟后果。因此,某些特定的產業具有的自然壟斷性就成為經濟性規制的基本依據。
政(論文庫)府的微觀規制是為了彌補和矯正市場失靈以確保稀缺資源的有效配置。自然壟斷就是市場失靈的表現之一。雖然有不少國家在政策上允許壟斷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但在壟斷條件下,任何組織都有可能喪失追求成本最小化與效益最大化的能力,從而破壞帕累托最優的資源配置。經濟學家已經指明了壟斷帶來的四個主要問題,即產量受到限制、管理松懈、不大關心研究與開發以及由尋租行為所產生的利潤耗費。種種理由,使各國在處理自然壟斷問題上,大都對自然壟斷企業(主要是水、電、煤氣等公用企業)的進入、退出、價格、投資等方面進行規制。
政(論文庫)府的顯著特性——對全體社會成員的普遍性和強制力——使政(論文庫)府在糾正自然壟斷上具有某些明顯優勢。第一,政(論文庫)府可通過行使征稅權和禁止權,限制新企業進入自然壟斷行業。因為,自然壟斷行業只有一個企業生產時才最有效率,新企業進入必然會增加生產成本和市場風險。第二,政(論文庫)府可通過行使征稅權和處罰權,減弱或消除自然壟斷行業因競爭不足給消費者帶來的或潛在的產品質量、價格、服務等方面的問題,強化政(論文庫)府的經濟職能。第三,政(論文庫)府直接行使征稅權、禁止權、處罰權等可降低交易成本。政(論文庫)府在組織費用等方面具有一定交易費用優勢。
斯蒂格利茨認為,政(論文庫)府對自然壟斷問題有三種不同的解決方法。第一,政(論文庫)府接管某一行業的所有權,或將該行業國有化。例如,英國和法國曾對各自國家的電力公司、電話公司以及部分公用事業部門國有化。但是,這種做法存在一些問題。政(論文庫)府通常不是很有效率的生產者。被國有化的行業經理們往往缺乏降低成本和銳意現代化的動力,特別是政(論文庫)府愿意在該行業虧損時給予補貼的情況下。第二,讓私人企業經營該行業的同時對其進行管制。美國一般就采取這種做法。原則上,管制機構試圖將企業的價格保持在與被管制企業投資收益相稱的最低水平上。但是,管制是否有效、是否真正代表了公眾利益,在這點上是有爭議的。政(論文庫)府無論是實施壟斷權還是授予壟斷權都應慎重。在許多情況下,不但自然性壟斷是存在的,而且政(論文庫)府的法規制度也存在。如果政(論文庫)府富有效率,那么就存在自然性進入障礙,政(論文庫)府沒有必要用獨有的特權去加強這一點。即使廠商的進入偶爾導致了重復生產和浪費,那么其成本和潛在競爭所帶來的收益相比肯定要少的多。第三,鼓勵競爭。盡管完全競爭在自然壟斷的情況下不會出現,但有限度的競爭總是可以帶來一些好處。在實際競爭可行的場合下,競爭能抑制較高的壟斷價格。所獲得的收益不僅會超過重復生產所造成的低微成本,而且還會超過缺乏協作所造成的輕微浪費。當然,也存在著實際競爭不可行的情況。與實際競爭相對應的潛在競爭的效果也并不樂觀。在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西方許多政(論文庫)府開始相信,不論競爭怎樣不完全,總是比管理更好。于是,放松管制的過程開始了,并產生了一些成果。
我國自然壟斷產業的政府管制改革
自然壟斷是一個特殊的領域,即由于自然條件和經濟環境的限制,使行業中只需一個或幾個生產者就能滿足市場需求并達到最佳經濟狀態。許多基礎設施的產業,如電信、電力、鐵路運輸等都存在自然壟斷特征。自然壟斷產業的存在體現了壟斷的兩面性,決定了壟斷并不能一概而論地反對,某種程度上競爭的消極方面正是壟斷的積極方面。因此自然壟斷體現為反壟斷法的豁免條款,只能通過政府管制。
自然壟斷產業的經濟特征
對自然壟斷產業經濟特征的認識體現了自然壟斷理論的演進過程。
(一)規模經濟性
傳統理論認為,自然壟斷是市場經濟中不應當競爭的領域,該領域的競爭會導致浪費性或破壞性競爭,而如果把某種產品的全部生產交給一家企業進行壟斷生產,對全社會來說,總成本最小,獨家壟斷能產生最大的規模經濟效益。因此,為了實現規模經濟、維護社會公益,政府必須對自然壟斷進行管制,即政府運用行政權力,以一定條件選擇一家或幾家企業生產而限制其他廠商進入,這就是市場準入限制。
(二)范圍經濟性
小議規制理論在自然壟斷的用途
提要自然壟斷行業在我國經濟中處于重要地位,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但由于其本身的低效率,尤其在當前深化改革中凸現的資源浪費和福利損失等問題,并可能導致市場失靈.本文嘗試借鑒西方規制理論及其應用經驗,結合我國的國情和行業的具體特點,提出通過法律規制和激勵機制創新,引入競爭機制,適當地進行放松規制,推動我國自然壟斷行業的健康良性發展.
關鍵詞:規制理論;自然壟斷行業
一、西方規制理論綜述
為了彌補市場失靈,約束企業行為,抑制壟斷,實現更高程度的資源優化配置,保護公眾利益,規制理論應運而生.它的核心內容是政府通過法定的權利和規則,運用行政手段,對市場行為主體資格、行為、權益的干預和管理.政府規制是直接的作用于企業,約束和限制企業的行為,它有經濟規制和社會規制兩種.隨著規制理論在西方國家處理各種市場問題中的應用,它經歷了五個發展階段:規制公共利益理論、規制俘虜理論、規制經濟理論、可競爭市場理論、激勵規制理論.
1、規制公共利益理論.規制公共利益理論主張在市場出現失靈的情況下,作為公眾利益的代表政府就得出面對相關領域進行經濟干預.理查德·波斯納認為,這個理論有兩個重要假設:一是如果讓市場任其發展,那它將是極端脆弱的,并且容易出現運行缺乏效率和公平的情況;二是政府的規制行為幾乎沒有成本.根據這個理論,規制應當出現在集中度高且具有外部性的產業中,為公眾謀取最大的福利.但該理論還存在很多缺陷.首先,該理論沒有說明規制對社會福利的追求是如何進行的;其次,該理論關于政府規制成本為零的假設不符合實際.在政府處理市場問題時,往往存在很多交易成本、權力尋租成本,具有隱性特征.
2、規制俘虜理論.規制俘虜理論認為,特定利益集團在公共政策的形成和實施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規制的提供是為了滿足特定集團的利益需要.它是為了提高某個行業的利潤水平,并不是代表公眾的利益.該理論是由芝加哥學派的經濟學家們發起的.他們認為,政府的基礎性資源是強制權,它能使社會福利在不同人之間進行轉移;規制的參與雙方都是理性的,通過選擇行為來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
自然壟斷產業市場化論文
摘要:自然壟斷產業實行市場化改革,并沒有消除其自然壟斷性,伴隨著其進程還會出現很多新的問題,這就需要政府改變原有的干預方式,進行一系列配套改革,并重新界定政府規制的邊界。分析了自然壟斷產業的市場化改革后規制的需要,結合我國具體情況,對自然壟斷產業市場化改革后的政府規制的設計和實施提出了思考和建議。
關鍵詞:自然壟斷產業;市場化;政府規制
1自然壟斷產業的市場化趨勢
20世紀70年代以來,由于政府規制失靈、技術和市場條件的變化以及規制理論的發展,放松規制、引入競爭、產權私有已成為世界各國自然壟斷產業市場化改革的主導趨勢。從各國改革實踐來看,開放自然壟斷產業的市場主要有兩種典型辦法;拆分壟斷廠商和引入產業外競爭廠商。前者通常將各產業壟斷廠商的非壟斷性業務剝離并引入競爭,而壟斷性業務則仍維持其獨家經營。
1998年我國開始對自然壟斷產業進行改革,對電信、電力、民航、鐵路等傳統的自然壟斷行業采取了分拆的改革思路。具體辦法包括按業務種類的縱向分拆、按地域分布的橫向分拆以及橫縱雙向分拆。以我國電信改革為例,國務院憑借1994年中國聯通公司的市場準入,1999年原電信總局的縱向分割和2001年原中國電信的橫向分割等措施來推動市場開放,改革取得一定成效,競爭格局初步形成。縱觀我國自然壟斷產業的市場化改革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各行業的情況并不一樣。電信業在最早引入競爭和民營化改革后,產業中競爭格局已經初現;電力產業中,中國電網依然保持國家壟斷,但發電市場出現了眾多的獨立發電公司;鐵路和從城市公用事業也開始了政企分開和投資主體多元化的改革。但是市場化改革仍存在局限性:第一,分拆沒有實現有效競爭。分拆后行業壟斷和歧視的準入政策依然存在,在這些自然壟斷部門民間資本一直難以進入;第二,改革后廠商產權單一,仍然是政府主導的單邊治理。
2自然壟斷產業市場化改革后的政府規制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