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4 16:38: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自然科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自然科學論文

篇1

2014年度微生物學科資助面上類項目354項,金額1.8301億元。其中,面上項目資助了143項,比去年有所減少,但資助率提高了9.01%,項目平均資助強度為85萬元,比去年上升了約6.25%,經費12134萬元;兩年期小額探索項目資助7項,資助強度30萬元,經費210萬元;青年科學基金資助165項,資助率比2013年度提高了4.05%,平均資助強度24.3萬元,與2013年度基本持平,經費4012萬元;地區科學基金資助39項,資助率提高了3.53%,平均資助強度50萬元,經費1945萬元。另外,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2項,每項400萬元,經費800萬;優秀青年科學基金4項,每項100萬元,經費400萬元;重點項目6項,經費1952萬元。“微生物代謝生理的系統與合成生物學成人員未簽名或非本人親筆簽名;(4)中級職稱申請人未提供專家推薦信,或者提供的同行推薦人身份不明,未注明單位或職稱,或推薦人未簽字。所以請申請者在以后的申請中要高度重視以上問題。今年,基金委繼續對申請項目進行了相似度查詢,包括申請項目與以往獲得資助項目的相似度,申請項目與當年其它申請項目的相似度,申請項目與往年其他申請者申請過的項目的相似度。對于相似度高的項目,學部要求從嚴處理,對于相似度超過80%的項目,由基金委監督委員會進行審查、核實和處理。研究”獲得創新研究群體科學基金資助,經費600萬元。另外,共有20個國際(地區)合作與交流項目獲得資助,資助經費為1378萬元。

2面上類項目創新性評價和資助結果統計

學科在對受理的項目進行分組的基礎上,選擇3位專家進行同行評議,對評議結果進行分析顯示,2014年度微生物學學科面上項目創新性評價為3A的比例占4.62%,較2013年度略有下降,但高于2012年度和2013年度(2012年3.53%;2013年5.49%);青年科學基金3A的比例為4.30%,比2012年度的2.63%和2013年度的1.99%都有較大上升;地區科學基金3A的比例仍低于面上項目和青年科學基金。2014年度微生物學學科面上項目建議資助為3A的比例占4.10%,與2013年度的4.42%基本持平,高于2012年度的3.06%;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為3A的由2012年度的2.30%和2013年度的2.76%上升至3.70%;地區科學基金3A比例都明顯低于面上項目和青年科學基金。

3微生物學學科評審會前網絡投票試點

為了提高同行評議后項目遴選的科學性、減少學科評審組專家的工作量、會務時間和評審壓力,同時也是為了探索更為科學合理的基金評審程序和模式,2014年度,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委務會的統一安排,生命科學部一處在植物學和微生物學兩個學科試行面上項目評審會前網絡投票,網絡投票結果作為學科評審會的重要參考。科學處綜合考慮了網絡投票分組大小、指標設定、專家回避、信息保密、計票排序方式、投票平臺、界面設計、專家時間等因素,制定了較為詳細的實施方案,在綜合計劃局、信息中心和相關部門的幫助下,逐步完善了網絡投票方案并進行實施。在綜合考慮研究方向和工作量等因素的基礎上,學科將微生物學按分支學科分為4組進行投票。為了保證項目投票的合理性,學科按照專家的資助意見、創新性評價并考慮非共識、績效、鼓勵研究領域等因素,推薦了209個項目參與投票,推薦率為指標數的146%。每組選擇13位專家進行投票,共有52位專家參與投票。每位專家平均審議投票的項目為50項左右。投票設置了各分支學科的最低和最高投票數,以保證每個分支學科的均衡發展。為了保證投票的科學公正,每個分支學科的投票均為差額投票,另外,所有投票專家都回避本單位和直系親屬的申請項目,做到了投票過程的完全回避。最后的投票結果按照同意率排序。學科按照網絡投票的結果按序推薦建議資助項目,如果遇到贊成票比例相同而又難以做選擇的項目,交由學科評審組討論確定。在學科評審會上,贊成票達到2/3的項目不逐一討論,專家如有疑問可提出討論。第一輪投票前,只重點討論贊成票在1/2到2/3之間的項目,第二輪投票前可以討論所有的項目。對于創新性強的非共識項目,學科和學科評審組通過小額探索項目的形式進行了推薦和資助。從試行的情況看,網絡投票可以大大縮短學科評審會的時間,也能更大程度地發揮專家的集體決策功能,但也存在由于專家需求量大而導致信息保密壓力比較大的問題。學科對網絡投票的做法征求網絡投票專家和學科評審組專家的意見,81.55%的投票專家認為網絡投票可以試行并完善后推廣。

4面上類各分支學科的申請和資助情況

微生物學學科涉及多個研究層次,各分支代碼的申請和資助情況差異很大。在25個分支學科中,C010103、C010201、C010301、C010803等4個分支學科申請數量較大,均超過100項,占總申請項目的43.71%;C010702、C010104、C010901、C010902、C010601等5個分支學科申請數量較少,均少于15項,占總申請項目的3.16%(表4)。在申報項目多于10項的分支學科中,同行評議全同意比例較高的有:C010103真菌資源、分類及系統發育的面上項目(35%),C010301微生物功能基因的面上項目(37.33%)。在申報項目多于10項的分支學科中,全同意比例較低的有:C010101細菌資源、分類及系統發育面上項目(15.38%),C010101細菌資源、分類及系統發育青年項目(13.79%),C010501陸生環境微生物學面上項目(10.34%),C010502水生環境微生物學面上項目(10.00%),C010503其他環境微生物學面上項目(13.33%),C010602動物病原細菌與放線菌生物學面上項目(9.09%),C010703人類病原真菌學青年項目(14.29%),C010802動物病毒學面上、青年項目(均為12.5%)。為扶持弱勢學科,培養微生物分類學年輕人才,學科對從事微生物分類學研究的項目進行了傾斜。在平均資助率基礎上,共傾斜資助項目17項,經費907萬。其中,微生物分類學面上項目傾斜了7項,經費595萬,平均資助率為54.5%;青年科學基金也傾斜了7項,經費168萬,資助率為57.1%;地區科學基金傾斜了3項,經費144萬,資助率為46.2%。同時,學科還對鼓勵研究的領域如噬菌體(資助率31.6%)、支原體(資助率27.3%)、衣原體和立克次體(資助率36.4%)等進行了傾斜。

5國際(地區)合作與交流項目的申請和資助情況

與2013年度相比,2014年度國際(地區)合作與交流項目從資助類型、數量以及金額上都有較大增加。資助金額由2013年的603.5萬元,上升為1378萬元,資助項目數量由10項上升為20項。其中,(1)組織間合作研究10項:NSFC-ISF(中以)4項,每項200萬元,經費800萬元;NSFC-NRF(中南)項目6項,每項80萬元,經費480萬元。(2)合作交流NSFC-RFBR(中俄)1項,經費9萬元。(3)在華召開國際(地區)學術會議6項,每項5–8萬元,經費39萬元。(4)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外國青年學者研究基金3項,經費50萬元。雖然國際合作的總資助經費有大幅提升,但是,重點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的資助情況不理想,希望申請者在今后的申請中能夠緊密圍繞雙方合作的領域選擇合適的研究內容,突出雙方互補的優勢,體現良好的前期合作基礎,另外還要重視合作方案的的可行性。

6重點項目的申請和資助情況

2014年度,微生物學學科的重點項目申請采取立項領域和自由申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2014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指南》公布的立項領域“人類重要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學特性及致病機制”,受理了15項申請,經同行評議和學部評審會,最終“鼠疫菌致病性和傳播性的遺傳基礎:質粒獲得與基因調控重塑”項目獲得資助。受理重點項目自由申請30項,最終資助5項,分別是“低溫甲烷古菌對冷脅迫的轉錄后響應機制”、“從海洋疣孢菌屬中勘探和挖掘抗結核分枝桿菌活性的小分子”、“放線菌全局性調控蛋白GlnR調控細胞代謝的分子機理”、“微生物合成聚羥基脂肪酸酯調控新機制研究”和“以活性(抗腫瘤和抗感染)與作用機制研究為導向的硫肽類抗生素的生物合成”。

7杰出青年基金和優秀青年基金的申請和資助情況

2014年度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申請的數量較2013年有一定上升,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也有所增加,最終有2人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助,4人獲得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助。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助金額由200萬提高到了400萬元。希望符合條件的年輕學者踴躍申請這兩類項目,學科也將積極推薦,努力為申請者爭取更多的機會。

8結束語

篇2

[關鍵詞]地方文獻 自然科學地方文獻概念

[分類號]G255.9

地方文獻是關于某一地域自然現象、社會現象以及人類群體活動的歷史記錄,是一個地區長期的文化和歷史積淀。作為人類社會文獻資源體系和國家戰略資源重要組成部分的地方文獻資源,記錄和反映的內容非常廣泛,縱涉古今、橫跨百科,天文、地理無所不包,體現了很強的綜合性;但作為個體地方文獻而言,按其論述的學科內容,則分別屬于政治、經濟、天文、地理、生物、醫學等各學科,如果將這些文獻按學科門類劃分,至少可分為社會科學地方文獻、自然科學地方文獻和綜合性地方文獻三大類。

幾十年來,我國關于地方文獻的宏觀研究一直停留在“整體地方文獻”的層面上,在地方文獻的實際工作方面也主要集中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按學科進行地方文獻的宏觀分類研究至今無人涉足,特別是自然科學地方文獻的重要性還沒有引起人們的普遍重視,自然科學地方文獻的搜集、整理、挖掘、利用等工作開展得也十分有限。加強地方文獻的學科分類研究,客觀、正確地認識自然科學地方文獻的特殊價值與社會功能,對于促進地區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推動地方文獻工作的縱深發展以及完善地方文獻學的學科體系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1 自然科學地方文獻的概念

1.1 自然科學概述

自然科學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質形態、結構、性質和運動規律的科學”…。自然科學的起源同人類歷史一樣悠久,從古代人類開始使用工具起,自然科學便隨著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實踐的不斷深入而逐步發展成熟。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自然科學的發展進入到現代時期,其主要標志是,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不僅在宏觀、低速領域更加全面和深刻,而且深入到微觀、高速和宙觀領域,在更深、更廣的范圍內揭示自然界的本來面目及其規律性。認識自然規律是自然科學的直接目的,而促使自然規律實際應用于人類的利益,是自然科學的終極目的。

現代自然科學一般分為基礎理論科學、技術科學和應用科學三個層次,三者各有分工又相互促進。基礎科學是研究自然界中物質的結構和物質運動的科學,擔負著探索新領域、發現新元素、創造新化合物、發展新原理等重大任務。基礎科學是理論層次,包括數學、力學、生物學等。技術科學是將基礎科學知識向實踐應用的中間環節,是研究技術理論的科學,它的目的是把認識自然的理論轉化為改造自然的能力。大部分綜合科學都屬于技術科學范疇,如按基礎科學的應用劃分有應用數學、應用生物學等,按工程技術的通用理論劃分有材料科學、農業科學等。應用科學研究的足基礎科學和技術科學的理論在生產過程中的具體運用,提供改造自然的方法和手段,其目的是直接用于改造自然。應用科學的研究對象是具體技術原理、結構、工藝等,如生物工程學、土壤改良學等。

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縱深發展,現代科學既不斷分化又廣泛綜合,各門學科之間相互滲透、融合,聯結成一個統一的發展著的整體。一方面是自然科學內部各學科的融合交叉;另一方面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綜合互補,表現為橫斷學科、綜合學科和交叉學科的大量涌現與蓬勃發展,使得自然科學學科領域不斷擴張,而且與人們的日常生活關系日益密切。

1.2 地方文獻概述

地力。文獻的產生源遠流長、歷史悠久。有文獻認為,“地方文獻古而有之,在文獻出現之始即有地方文獻產生……地方文獻應該是人類社會所有文獻的濫觴”。幾千年來,地方文獻在促進地區社會經濟建設,繁榮科學文化事業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957年,我國著名圖書館學家杜定友先生在《地方文獻的搜集整理與使用》中,第一次對地方文獻的基本理論及工作內容作了全面論述。杜定友先生關于地方文獻的定義不但揭示了地方文獻空間“區域性”的本質特征,而日,還表述了地方文獻載體“多樣性”和價值“史料性”的基本特點。按照杜定友先生當時的認識,地方文獻包括的范圍主要有地方史料、地方人物與著述、地方出版物三個部分。

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地方文獻研究引起國內學者的廣泛關注,地方文獻概念更成為人們關注的一大焦點。其中以駱偉、鄒華享為代表的學者將文獻內容是否具有地方特征作為地方文獻劃分的唯一標準,即地方文獻是指內容上具有地方特征的區域性文獻,這就將地方人士著述、地方出版物中主要內容與本地方無涉者排斥在地方文獻的范圍之外,于是,這種“內容上具有地方特征”的限定,就形成后來人們稱之為地方文獻的“狹義概念”,與之相對應,先前杜定友先生的理論則被稱為地方文獻的“廣義概念”。換言之,狹義的地方文獻專指內容與該地區有關的文獻;廣義的地方文獻泛指與地方有關的一切文獻,其中包括所有本地區的地方人物著述和地方出版物。

目前,地方文獻領域“廣義”和“狹義”兩大學派雖然尚未形成統一認識,但隨著討論的深入,業界大部分學者認為,如果將全部地方人物著述和地方出版物都作為地方文獻,地方文獻的范圍就太過龐雜了。因為任何文獻都是由作者撰寫或出版機構出版的,而作者和出版機構都是有地域歸屬的,勢必造成所有文獻(不管其內容如何)都是非此地即彼地的地方文獻,從而增加了地方文獻的收集整理難度,弱化了地方文獻的應有作用,客觀上降低了地方文獻在地區建設中的地位和功能。因此,“狹義”學派已明顯占據主導地位并愈來愈被業界所認同和接受。

1999年,黃俊貴先生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根據國家標準《文獻著錄總則》對“文獻”概念的界定加以延伸,把地方文獻定義為“記錄有某一地域知識的一切載體”。這一定義,既與國家標準關于“文獻”的定義相協調,言簡意賅、容易理解、便于記憶,又將地方文獻內容的地域性和載體的多樣性涵蓋無遺,較為準確地揭示了地方文獻的基本特征。應該說,黃俊貴先生關于地方文獻概念的描述,是目前較好的一個有關地方文獻的定義。

1.3 自然科學地方文獻的概念

根據黃俊貴先生關于地方文獻的定義,結合自然科學的學科界定,筆者給自然科學地方文獻下這樣的定義:自然科學地方文獻是記錄有某一地域自然科學知識的一切載體。其中,“記錄有某一地域知識”是自然科學地方文獻的地域屬性,指文獻內容上帶有地方特征;“自然科學”是自然科學地方文獻的學科范圍限定,指文獻記錄的內容屬自然科學知識;“一切載體”是對自然科學地方文獻記錄和傳播介質的概括,泛指文獻載體的多樣性。換言之,凡以各種載體形態記錄

和反映自然科學領域里內容與地域有關的所有文獻信息均屬于自然科學地方文獻的范疇。

為了準確把握自然科學地方文獻的涵義,我們有必要對其主要特征作進一步分析。自然科學地方文獻屬地方文獻范疇,同樣具有地方文獻的空間區域性、價值史料性、載體多樣性和內容廣泛性等基本特征,除此之外,自然科學地方文獻還具有如下主要特征:①自然科學屬性,自然科學地方文獻記載的內容僅限于自然科學知識,它與空間區域性共同構成自然科學地方文獻的最本質特征;②客觀真實性,自然科學以自然界的物質運動形式為研究對象,更加注重能夠真實地反映自然界的客觀實在,所記錄的事實、數據一般是實地觀察紀實或科學實驗結果,是最原始的第一手資料,具有很強的客觀真實性;③實用性,自然科學地方文獻大都真實地反映了當地的生態條件、土特產品、特有工藝和傳統產業,記錄了當地人民在認識自然、改造自然漫長歷程中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這些文獻以其特有的客觀真實性和很強的實踐性,對本地區的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可起到直接的借鑒及參考作用,甚至有些成功的事例和經驗可以拿來即用,立竿見影,實用價值很高。

2 自然科學地方文獻的范圍

杜定友先生在談及地方文獻的范圍時指出,地方文獻由“史料、人物、出版”三個部分組成。時隔30年后,駱偉教授再度論述地方文獻的范圍時,認為地方文獻“應包括下列三個方面:區域事物,區域人物,區域出版物”。兩者字面表現上頗為相近,由此,業界有不少人認為駱偉教授和杜定友先生的觀點一致,均為“廣義”論者。其實,兩位先生的觀點有著根本的區別。其一,杜的“史料:關于本地方的一切情況的記載”,駱的“區域事物,主要指在特定區域內所存在、發生的自然現象與社會現象”,兩位所指基本同義,這也是“廣義”和“狹義”論者沒有爭議的部分。其二,杜的“人物:關于本地方知名人士、勞模、烈士以及對于本地方建設有關的各地方重要人士(寓賢),他們的照片、著作、手跡、傳記、紀念文字等都在收藏之列”,駱的“區域人物……對表述他們一生的事跡的傳記、傳略、評傳、年譜等,無疑是研究一個地區歷史發展的重要文獻。因此,有關一個地區的歷史與現代的重要人物,包括社會活動等,都屬于地方文獻……至于地區人物的著述,是否可收入地方文獻?我認為應以是否反映該地區的事物作為劃分的標準”,顯然,兩者有明顯的區別,一方包括地方人物的全部著述;另一方僅限于反映該地區事物的地方人物著述,這正是“廣義”和“狹義”淪者論爭的焦點之一。其三,杜的“出版:從本地方出版物可以看到本地方的出版情況、思想內容、制作方向,對本地方刻的古書,更應注意收藏,版片也要整理”,駱的“區域出版物……一切出版物相對地可分為三類:①內容完全涉及這個或那個地區的出版物;②內容部分涉及一個地區的出版物;③內容僅是一般性問題或科學理論的出版物。我認為地方文獻只能包括第一類和部分第二類的出版物……把所有地方出版物都作為地方文獻,顯然是不恰當的”。不難看出,兩者的含義截然不同,一方指本地區的所有出版物;另一方則僅指內容涉及該地區的地方出版物,這又是“廣義”和“狹義”論者爭議的第二個焦點。以上分析可知,駱偉教授和杜定友先生關于地方文獻的范圍有著很大的分歧,如果將杜定友先生看成是“廣義”學派的倡導者的話,那么駱偉教授則應是“狹義”學派的杰出代表和先驅。認為駱偉教授和杜定友先生一樣,同為“廣義”論者,是對駱偉教授關于地方文獻學術思想的莫大誤解。

至于自然科學地方文獻的范圍,顯然要比地方文獻的范圍小。首先,記錄和論述的內容僅限于自然科學知識,不包括人文社會科學文獻在內;其次,上義述及的地方文獻的三個組成部分中的“人物”(或“區域人物”)和“出版”(或“區域出版物”)兩部分內容也不必單列出來分析。因為:“地方人物評介”屬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地方人物著述”和“地方出版物”僅指“內容涉及該地區”的部分,這也正是“地方史料”所論及的內容,因此,自然科學地方文獻只有自然科學的“地方史料”一項內容。那么自然科學地方文獻的范圍該如何認識呢?拙文擬從下列幾個角度多方位進行分析。

2.1 從學科內容看

自然科學含基礎理論科學、技術科學和應用科學三個部分。基礎理論科學一般是通用理論,含各種原理、定理、定義、公式、自然規律等,它不具有地域特征,因此,其文獻不屬于地方文獻;技術科學和應用科學的基礎理論與通用技術部分也同樣不屬于地方文獻討論的范疇,只有那些與地區密切相關的特有技術、特有工藝、特有自然現象和事件以及反映地區科技發展狀況的研究成果、改造自然的具體實踐等的記錄是自然科學地方文獻的范圍,包括:關于本地區的自然資源、自然生態、水文氣象、地質地貌等自然環境的原始記錄,關于本地區的旱澇災害、冰雪災害、地震災害及其人們抗災減災的經驗教訓以及改造自然的各項活動等自然事件的真實記錄,關于本地區的工農業生產變化、醫藥衛生發展、科學技術進步、人民生活改善等自然變遷的動態記錄等。總之,凡內容上具有地方特征,忠實地記錄了本地區社會發展和時代變遷歷程,對后人有借鑒、啟迪作用的科技文獻均為自然科學地方文獻。

2.2 從文獻類型看

自然科學地方文獻有科技圖書(含科技類方志、年鑒、手冊、百科全書、學術專著等)、科技期刊和報紙、科技報告、科技會議文獻、專利文獻、技術標準與規范、政府科技出版物、自然科學學位論文、產品樣本和說明書、技術檔案、自然資源和自然地理圖譜、文物科技資料、科研手稿、筆記、信札等內容。其中,各類文獻中既有公開出版發行的“白色文獻”,也有大量非正式出版的“灰色文獻”,如內部書刊、政府出版物、會議資料、技術檔案、手稿、筆記、信札等,這部分文獻專指性、地域性強,動態性、時效性好,信息含量大、使用價值高,倍受學術界青睞,理應成為自然科學地方文獻的收藏重點。

2.3 從載體形態看

自然科學地方文獻既包括傳統的原始材料載體,如甲骨、皮革、金石、簡牘等,紙質材料載體,如印刷品、手抄本、復印件等,也包括現代的磁性材料、影視傳媒、網絡媒體等載體;既有各種靜態性實體文獻如:實物型、印刷型、機讀型、聲像型等,也有通過現代網絡傳播的動態性虛擬文獻如:網上數據庫、網絡科技信息、多媒體資料等。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絕大多數文獻機構由于多少年來習慣于紙質文獻的收集、整理工作,而對新興的影視傳媒及網絡媒體文獻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在現代信息技術和計算機網絡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影視和網絡傳媒以其信息含量大、社會影響力廣、傳播超越時空等優勢,已成為自然科學地方文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引起社會的普遍關注。

2.4 從出版年代看

自然科學地方文獻依年代可分為古代、近代、現代和當代文獻。各時代文獻的時代界限并不十分明顯,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地方文獻工作的不斷發展演進,其關系處于一種交互變化的狀態。今日的古、近代文獻是昔日的當代文獻,今日的現、當代文獻又是未來的古代文獻,是未來研究今天的寶貴資料。歷史的經驗證明,即時性地收集現、當代地方文獻的力度愈大,未來地方文獻的體系就愈強,其作用與價值也就愈大。自然科學地方文獻的“史料性”特征,不單單體現在古代文獻上,更重要的是體現在能全面反映歷史發展變遷的、包括現、當代文獻在內的整體文獻集合之中。

3 自然科學地方文獻的重要價值

地方文獻歷來就有“存史、資政、勵志”的重要作用,也有文獻將其歸納為“服務政治建設、提供決策參考、振興地方經濟、深化科學研究、弘揚地方文化、提高教育水平、保護文化遺產、增進民族團結、加強國防建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等十大社會功能。自然科學地方文獻以其內容豐富、數量龐大、分布廣泛、數據客觀精確、科技含量高、實用性強等特點,對地區生產、科研、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起到重大推動作用。

3.1 自然科學地方文獻是地方建設的重要基礎資料

一個地區的建設和發展,必然受到該地區特定的自然條件與科技發展水平的制約和影響。自然科學地方文獻全面記錄了有關本地區自然資源、自然生態、水文氣象、地質環境、科研成果以及工農業生產發展變化等自然科學領域中的大量基礎資料和統計數據,凝結了幾千年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才華,是區域性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的系統史料來源和決策依據,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例如,在青藏鐵路的建設中,科學家利用大量自然科學地方文獻,在綜合研究多年氣候、生態、地質、地理環境等資料后,制定出凍土挖方段、風沙地段、長江源頭區的不同施工方法,合理布設施工便道,并在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設置動物通道與動物信息系統中轉站等方案,使得青藏鐵路建設沿線的環境得到有效保護,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均取得了巨大成功。山東棗莊市齊村區北慶鄉過去生長一種能“咬人”的怪樹,被視為“不祥之物”,砍伐殆盡,1981年,當地政府從地方文獻中得知這是當地自古就有的一種優質漆樹,經過精心培育,現已發展到20多萬株,成為當地發展的重要經濟來源。大量事實證明,領導機關在借鑒自然科學地方文獻提供的基礎資料和經驗教訓規劃本地區總體建設與經濟發展時,能夠提高決策的科學性,造福鄉里;廣大人民群眾利用這些原始資料,可以脫貧致富,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3.2 自然科學地方文獻是地方文獻學的重要研究內容

“地方文獻學是研究地方文獻產生和發展、征集、整序和開發利用的一門科學”。由于不同學科的地方文獻其產生、發展、征集、整序和開發利用有著各自不同的特點,因此,按學科進行的地方文獻分類研究,必將成為地方文獻學的重要研究內容,任何忽視地方文獻的學科分類研究,都將嚴重制約地方文獻學學科體系的完善和學科建設的縱深發展。作為地方文獻學主要研究對象之一的自然科學地方文獻,與人文社會科學地方文獻和綜合性地方文獻共同構成地方文獻學的研究對象和分支學科,加強自然科學地方文獻研究,不僅能夠提高人們對自然科學地方文獻重要性的認識,規范自然科學地方文獻的各項業務工作,而且可以進一步豐富地方文獻學的研究內容,推動地方文獻學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的不斷深化。可以設想,隨著地方文獻學研究的進一步深入,自然科學地方文獻必將成為未來學術界關注的重點。

3.3 自然科學地方文獻是地方文獻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自然科學地方文獻從地方文獻產生以來就一直是其天然的“半壁江山”,與人文社會科學地方文獻同屬于地方文獻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由于其記錄事實、數據客觀精確,提供方法、措施科學適用,使用價值更高。

篇3

當前,課堂教學設計的改革仍然是教學改革的關鍵。如何促進課堂教學結構各個要素之間的有機結合,促進小學生認知心理和智力的和諧統一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地對課堂教學設計進行探索和研究。

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是將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各個要素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其發揮最佳的教學效果。各個要素間相互聯系形成系統的教學結構,不同的課堂設計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在小學自然教學活動中,運用“教師、媒體、學生”三維雙向反饋構成的信息交換系統促進課堂教學的優化組合,這一系統反映了主導、信息、主體之間的相互關系。因此,課堂教學設計必須考慮教師的教學活動,學生的學習活動,教學媒體的選用等方面的問題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現以《金屬》一課的教學設計為例,談談小學自然課堂教學設計。

一、教師的教學活動設計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教師要避免單純地靠一本教科書來灌輸知識,必須把它轉化為利用投影、實物、標本等多種教學媒體啟發、引導學生掌握知識。通過教師的引導、主持、評價來激勵和指導學生學習,完成教學任務。

1、指導觀察,分組實驗。教師首先要展示四幅反映實驗內容的圖片,指導學生仔細觀察,然后讓學生進行分組實驗,尋找銅、鐵、鋁的四個共同特征,激起學生的求知欲。

2、啟發引導,設計實驗。教師要善于借助實驗提出問題,啟發學生根據已經掌握的第一組實驗方法自行設計第二組實驗,研究木棍、粉筆、瓦片與銅、鐵、鋁不屬于同一類物體。這樣,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開動腦筋,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

3、組織討論,歸納總結。在學生已經完成兩組實驗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分組討論,金屬有哪些共同特征。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在各實驗小組討論完畢之后,教師進行歸納概括,總結出金屬的共同特征。

4、強化記憶,擴散思維。為了進一步掌握金屬的共同特征,教師運用了投影與實物相結合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從多種物體中辨別金屬,既做到了新授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同時,也擴散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認識能力得到了提高。

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教學活動中主要是通過指導學生分組實驗、激發學習興趣、啟發設計實驗、組織觀察討論、歸納概括總結、強化記憶、擴散思維等活動中完成。

二、學生的學習活動設計

學生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在自然課的教學活動中,應該通過學生多動手、多動腦、多動口、親自動手參與做實驗的活動,使學生更加熱愛大自然,喜歡到大自然中去觀察、分析、探索、研究,學會進行科學試驗的本領,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成為真正的主體。

1、觀察思考,分組實驗。學生對教師展示的四幅反映實驗內容的圖片進行認真細致地觀察,并大膽地進行實驗。

2、自行設計實驗過程。學生由第一組實驗獲取的知識聯想與第二組實驗之間的關系,然后各實驗小組展開討論,自行設計實驗過程進行實驗,匯報實驗結果。

3、小組討論,大膽發言,由于學生在獲取兩組實驗結果的基礎上,掌握了知識,有話可說,就會踴躍回答教師提出的各種問題,主動參與實驗小組的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從而形成一個課堂教學。

4、運用概念辯別金屬。眾所周知,教學目的就是要使學生熟練掌握知識,在自然課《金屬》中,教學目的之一,就是要求學生學會識別金屬,由于教學活動組織得充分,學生掌握了金屬的特性、共性,根據金屬的共性、特色,學生能夠很快從多種常見的物體中辨別出金屬,并說出辨別的方法,教學目的實現就成為一種可能。

5、閱讀教材,提出質疑。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認真閱讀教材,及時發現問題,提出質疑,并在教學活動中,不斷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以掌握新授知識,完成教學任務。

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教學活動中主要是通過閱讀教材、提出質疑、分組實驗、觀察思考、設計實驗、小組討論、大膽發言、辨別金屬等活動中完成。

三、教學媒體選用的設計

教學媒體是傳遞教學信息的載體。在教學活動過程中經常要用語言、板書、掛圖、模型、實物以及幻燈、投影、錄音、錄像等來傳遞教學信息,它們都是必不可少的教學媒體,具有生動、形象、感染力強等特點,適合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合理的采用媒體既可以豐富教學內容,又可以開擴學生的視野,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器官和聽覺器官,能夠極大地提高感知效果,有利于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

篇4

起步甚晚的自然科學研究工作又受到急功近利、科技混談的政策影響,多次在似曾相識的壓力下掙扎。其實,不同時期政策要求的相似性,跨越了意識形態和政權更迭的差異,反映了歷史文化傳統的沉重束縛。

1953年朝鮮停戰之后,中國第一次有可能在較穩定的環境中全力從事經濟建設,當時工業部門的研究力量幾乎等于零,中國科學院的許多研究所為工業部門解決過大量實際問題,以物理研究所(50年代初曾經稱為應用物理研究所)為例,它承擔過的任務包括:為黑龍江阿城儀表廠解決鋁鎳鈷永磁合金澆鑄余料的再利用問題,為鞍山鋼鐵公司解決延長耐火材料壽命問題,為建筑部門研究加速水泥凝固的方法,為飛機制造工業研究鋁合金相圖,為電機業研制單取向和雙取向硅鋼片等等,這些工作多數都沒有總結成學術論文,留下來的完整記錄很少。前輩理論物理學家彭桓武為冶金提出的連續軋鋼中的鋼錠冷卻速度,專門解決了一個熱傳導問題。這篇文章30多年以后才發表在慶祝周培源先生80壽辰的文集中,可算是一個特例。總之,當時科學工作者們投身思想改造和經濟建設,并沒有十分強調自然科學基礎研究的意義。1956年制定的12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也沒有把基礎研究置于特別地位。這是符合當時的國情、國力的。

在1956年1月的知識分子工作會議上說:“在過去幾年中間,我國的各種工作都在開始,我們在目前需要和技術工作方面多投一些力量,而對于長遠需要和理論工作方面注意得比較少,這是難免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到了現在,如果我們還不及時地加強對于長遠需要和理論工作的注意,那么,我們就要犯很大的錯誤。沒有一定的理論科學的研究作基礎,技術上就不可能有根本性質的進步和革新。但是理論力量的生長,總是要比技術力量的生長慢一些,而理論工作的效果一般也是間接的,不容易一下就看出來。正因為這樣,有許多同志現在還有一種近視的傾向,他們不肯在科學研究方面拿出必要的力量,并且經常要求科學家給他們解決比較簡單的技術應用和生產操作方面的問題。當然,理論決不可脫離實際,但是目前的主要傾向,卻是對于理論研究的忽視。”曾是何等清醒啊!然而,此后46年間,近視的傾向、簡單的要求,何曾稍減。從積極的方面回顧,三年(1957~1960年)中發生的許多事情,在外國人和后人看來,近乎荒唐,卻也反映著我們對于工業化、現代化的強烈愿望。畢竟中國科學院的規模是在那些年代奠定的,電子學、半導體、自動化、計算機的發展是從那時開始的。

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經歷了支持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我國自然科學,確實到了應當作加大縱深的戰備調整的時刻。然而,十年“”(1966~1976年)不僅耽誤了時機,還對本來就很薄弱的自然科學基礎研究進行了全面沖擊。看一看這后面的“社會輿論”,是頗富教益的。我國理論物理研究在“”期間的經歷,正好用以典型地說明傳統的理論實踐觀的作用。理論物理研究可以粗略地劃分為四個領域,粒子和場、原子核理論、凝聚態和統計物理、天體和引力。粒子物理研究由于主席1964年同坂田昌一談話中所表現的重視以及與“一分為二”哲學命題的關系,得以保存隊伍,并以70年代初楊振寧、李政道相繼訪華和1973年高能物理代表團訪美為契機,有所復蘇。核物理因為有國際背景和“核參數”任務的要求,基本維持原狀,還得以在“工農兵大學生”中要求一定的培養數目。凝聚態和統計物理是四個領域中最接近實際的,卻從哈爾濱到廣州,全部解散改行。正是因為接近實際,自認為有發言權的批評家也多。中國科學院軍代表向越南科委主任介紹物理所情況時說,“從前有一個理論研究室,理論脫離實際的典型,解散了!”與此成為鮮明對照,最為“好高騖遠”、“不食人間煙火”的天體和引力理論,在此期間有所壯大。那原因卻也是理論聯系實際。我國一些優秀的數學家轉入這一領域,對“軍宣隊”這是聯系物理實際,他們仍然可以作一點現代微分幾何,同時訓練了一些年輕人。工廠技術員到車間當工人,實驗物理工作者下廠做技術員,理論物理人員去做實驗,數學家來搞理論物理。這發生在“彎曲時空”中的“平移”,使許多人聯系了“實際”。

我國目前經濟繁榮的背后,存在著不少深層次的問題,其中一部分就涉及到自然科學基礎研究。完成人類基因組1%和水稻全基因組的測序,確是值得稱道的成績;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所用的自動測序機器全系舶來,還不必提及所用原理。研制出每秒萬億次以上浮點運算的大型并行處理系統,當然是重大科研成果;然而,也不要忘記關鍵芯片仍靠進口。技術引進,可以加速起步;然而,邯鄲學步、履人后塵,總難以真正技超群雄,“領導世界新潮流”。只有濃厚、廣泛而持續的基礎研究才能孕育出異軍突起的技術革命,建立起自己的支柱產業。像中國這樣的大國,更不能靠別人的基礎研究來實現自己的技術創新。

“基礎研究要有國家目標”是堂皇而正確的提法,問題在于由誰來規定這個“國家目標”。一位年輕的管理干部曾對我說,你現在從事理論生命科學研究就是符合“國家目標”的。他不知道,我早在1985年在非線性科學和復雜性問題中干得正歡時,參加了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關于生物學發展戰略的常委擴大會,此后就開始思考和準備向更為非線性、更為復雜的生命系統作戰備進軍。從1991年以來,我所在的研究組就不斷學習生物學基本知識,全力以赴做生物問題,現在其實還沒有入門。怎么能做到一旦“國家目標”下達,三年之內就出成果呢?

“管理出效益”是搬到自然科學基礎研究領域的另一種錯誤概念。生產企業、工程項目、技術攻關,理應加強管理。而不恰當的“管理”,正在妨礙我國自然科學基礎研究的根本進步。應當撤銷一批管理和評估機構,解放生產力。特別要讓大批年輕有為的學者“沉”下去做事,而不是“浮”起來當“官”,去妨礙別人安心鉆研。

科學管理部門忙于改組機構、評議課題,卻很少對科學研究的支撐體系下功夫。僅以中國科學院圖書館為例,它的讀者范圍遠遠超出基礎研究。1980年訂閱原版期刊5377種,買原版書7245種。到1991年,原版期刊數量砍到1277種,購入原版書降到642種,幾年間期刊平均訂閱價上漲8.6倍,平均書價上漲14.4倍,而該館圖書經費只增加了82%。多少高等學校圖書館停書保刊,還越保越少。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影印書刊全面停止,究竟增加了多少圖書撥款以茲補償?有些領導強調國際互聯網上有大量在線期刊資料,卻不提大多數有用信息乃有償服務。全球同行中,很少有人像不少中國教授那樣,不敢放手讓學生上網,就是因為計算機網絡收費不在高處統一解決,而是往下層層加碼。學界多次呼吁,陋規至今未改。目前廣泛存在于學術界中的浮躁情緒、泡沫科學乃至學術風氣問題,在相當程度上是由急功近利的政策所引發的。一些管理科學技術事業的負責人士,總希望在自己的任期之內見到成績;掌管經濟預算的部門要聽見金元寶落水的“響聲”。自然科學基礎研究要有隊伍、有物質條件,還要有時間積累,才能“于無聲處聽驚雷”。共和國成立50多年了,從生孩子、抓教育做起,足以培育出兩三代基礎研究人才。提法不斷更新,實質上總不敢在基礎研究領域旗幟鮮明地放開步伐的科學政策,已經使我們浪費了太多的時間。

還應當指出,我國自然科學基礎研究的許多方面,還未能擺脫一種半殖民地的心理狀態。某些已經作了大教授的人士,開口閉口“我的老板”如何如何;還沒有跳出原來所學課題,卻學會了美國“老板”作風,經費多了花錢雇人為自己出文章。有些研究情況對內保密、對外開放,國內同行只能偶爾從國外訪問者中了解一二。許多課題論證實際上也是引用外國已有的論據和“權威”言論。

我國在SCI收錄的論文總數世界排名,已經由1995年的第十五位上升到2000年的第八位。然而,這里面有多少高影響力的文章呢?2000年,SCI的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做了一項統計。它把1981年到1998年發表的論文分為22個領域,每個領域內部比較,用計算機挑選出200篇“高影響論文”。扣除重復后,總計有76998篇文章入圍。這些文章中213篇至少有一個作者的工作單位在中國大陸,占0.27%,即不到千分之三。有47篇論文的全部作者的工作單位都在中國大陸,占0.061%,即略高于萬分之六。這些數字同論文總數呈尖銳對照。其實,大量發表低質量的論文乃是人力和物力的浪費,卻給某些科技界領導帶來良好的自我感覺。

篇5

小學自然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自然教學要培養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能力,即小學生學習、應用自然科學知識解決身邊的一些實際問題時必備的能力。它主要包括初步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動手能力等。有意識地培養小學生這些能力,有利于開發他們的智力,啟迪創造思維,為他們今后進一步學習科學、研究科學、從事各種科技活動打下良好的基礎。

心理學原理表明,思維能力是人的認識能力(即智力)的核心,而抽象概括能力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以第七冊《金屬》一課為例,談談學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養。

一、指導學生認真觀察和實驗,為科學抽象打好基礎。

觀察和實驗是人類認識自然的基本途徑,也是自然教學的基本特點。通過觀察、實驗等實踐活動,可以為抽象和概括準備大量的感性材料,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創造條件,認真準備好與新授知識有關的“有結構”的材料,指導學生去認真觀察或實驗,去探索它、研究它,幫助學生獲得對被探究事物的感性認識,初步形成對該事物的了解,以便于在教師的啟發下進一步通過頭腦的加工、語言的交流上升為理性認識,形成相應的科學概念。

在《金屬》一課教學中,為了組織好學生在課堂上的探究活動,師生共同準備好用于觀察和實驗的各種材料。除教師準備好教學中所需的實驗器材,如鋁勺、銅鑰匙、鐵釘、燒杯、電池、導線、燈泡等外,還應指導學生自己收集并準備一些易于獲得的材料,如稍粗一些的鐵絲、鋁絲、銅絲,香煙盒里的鋁箔,可用于捶打的卵石等。教學時,應有順序地組織好學生分組實驗,引導他們去探究金屬的共同性質。1.組織學生觀察三種金屬時,要引導他們仔細觀察,并給予必要的提示,讓他們用砂紙把金屬表面打磨一下后尋找出這些金屬外表的相同點。這樣做既可達到觀察的目的,也能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2.教材中的三個實驗和“試一試”實驗要讓學生人人動手操作,以增強他們對金屬的感性認識。對學生不便準備的傳熱實驗,教師也應該在演示該實驗時盡可能讓學生摸一摸沒有浸在熱水里的物體的一端,使他們實實在在地感覺到銅、鐵、鋁都能傳熱。3.最好把教材中的“試一試”分散在一個觀察和三個實驗中去分別完成,形成對比實驗。這樣有利于突出銅、鐵、鋁的共同性質,加深學生對這些金屬的感性認識。4.學生實驗時,要提示他們注意觀察實驗現象,以便于告訴老師“看到了什么,通過實驗或觀察,知道了什么?”

二、精心組織研討,引導學生思維,逐步培養他們的抽象概括能力。

在完成觀察和實驗探究活動之后,教師應及時組織學生開展研討,即引導他們把在探究活動中所獲得的感性認識和想要說出來的話通過課堂討論、互相交流等形式起到相互啟發的作用,從而找出被研究事物的共同的、本質的屬性并加以概括,使感性認識逐步上升為理性認識,形成一定層次上的科學概念。由此可見,組織學生研討的過程,實際上就是發展學生思維,培養他們的抽象概括能力的過程。

如《金屬》一課:1.抽象金屬的共性。在每一組觀察或實驗結束后,教師應及時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討論前教師必須向學生提出討論題,以引導他們進行抽象思維,鼓勵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盡量交流自己的觀察所得和想說的話。討論題是:你在觀察銅、鐵、鋁等物質的外表中看到了什么?銅、鐵、鋁的外表有沒有相同的地方?木棍、玻璃棒、粉筆呢?通過傳熱、導電實驗,你看到了什么?這些現象說明了什么?從金屬延展性實驗發現,把銅絲、鐵絲、鋁絲彎折或捶打后有什么變化?把木棍、玻璃棒、粉筆彎折或捶打后會怎樣?這些現象說明了什么?課堂討論可采取小組形式,即前后相鄰4個學生為一組互相交流、討論,然后引導學生在全班范圍內作交流發言,講明他們對三種金屬的共同特性的認識。通過討論,教師在肯定學生正確認識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填寫本課中的前四處空白。2.概括金屬的共同性質。通過上面的研討活動,再對金屬的共性進行概括。概括時仍應引導學生通過討論加以完成。具體過程是:(1)討論:根據上面的觀察和實驗,我們可以知道銅、鐵、鋁有哪些共同的性質?引導學生對銅、鐵、鋁的共性進行概括。(2)教師告訴學生:由于銅、鐵、鋁有共同的性質,它們是同一類物體,叫做金屬。金屬表面所特有的光澤稱為“金屬光澤”。金屬的種類很多,如金戒指(金)、焊錫、干電池的金屬殼(鋅),電燈泡里面的鎢絲等與銅、鐵、鋁一樣,都是金屬。(3)引導學生進一步討論:根據銅、鐵、鋁的相同性質,可以推想出金屬的共同性質是什么?進而完成更高層次的概括。(4)引導學生認識“什么是金屬”,并強調只有同時具有以上四個性質的材料才是金屬。這樣作好進一步抽象,建立金屬初步的科學概念。

篇6

>> 機器人領域的“愚公” 日本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及對中國的反思 機器人替代對中國制造的意義 對中國機器人發展走向的認識 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的分析 機器人對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影響及對策分析 對跳躍機器人研發的分析 對礦難救援機器人的研究及應用現狀 對工業機器人抓取技術的研究 對機器人教學導入策略的研究 機器人避障的原理及分析 救災機器人的研究現狀、應用及發展 工業機器人的研究狀況及趨勢 城軌站內導盲機器人的研究分析 并聯機器人研究領域的先行者 人工智能在智能機器人領域中的研究與應用 中國工業機器人的飛躍 中國機器人產業的“博弈” 機器人投顧在金融領域的應用 智能控制及其在機器人領域的應用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015-05-08.

[5] 孟浩, 周立, 何建坤.自然科學基金投入與科技論文產出的協整分析[J]. 科學學研究, 2007, 25(6):1147-1150.

[6] 郭紅, 潘云濤, 馬崢,等.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產出論文計量分析[J]. 科技導報, 2011,29(27):61-66.

[7]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結題項目統計――按成果類型[EB/OL]. http:///default.htm, 2016-09-01.

[8] 王偉. 哈爾濱工業大學機器人研究所[J]. 機器人技術與應用,2005(6):44-45.

[9] 姜春林, 王續琨.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產出管理學論文的計量分析[J]. 情報科學, 2005,23(9):1345-1348.

[10]王冬梅. 科學基金制度對基礎科研合作的引導效用分析[J]. 科研管理, 2010, 31(4):98-101.

[11]張宜平. 中國社會科學論文基金資助研究[J]. 現代情報, 2005, 25(3):34-36.

[12]張詩樂, 蓋雙雙, 劉雪立.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的效果――基于論文產出的文獻計量學評價[J].科學學研究,2015, 33(4):507-515.

[13]邱均平. 文獻計量學[M]. 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1988.

[14]Hirsch J E. An index to quantify an individual's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5, 102(46):16569-16572.

[15]w基明, 邱均平, 黃凱,等. 一種新的科學計量指標――h指數及其應用述評[J]. 中國科學基金, 2008, 22(1):23-32.

Analysis on Basic Research on Robot Projects Funded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nd its Funding Effect

CHEN Yue,WANG Zhiqi,TAN Jianguo

(School of Public Admininstration and Law, WISE Lab,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4, Liaoning, China)

篇7

西部地區科技期刊辦刊存在的問題

西部地區科技期刊長期以來一直是我國科技期刊發展的短板,受到約稿難、關注度小等問題的困擾.西部地區科技期刊的發展離不開期刊主管部門的支持,新疆師范類高校科技期刊的發展也是剛剛起步,高校教師大多以學校科研激勵為目標,對西部地區科技期刊投稿熱情不大,針對全國科技知名專家的約稿更是困難,而自然科學論文科研時間長,編輯約稿往往需要更長時間[11~13].西部地區大部分科技期刊辦刊思路就是簡單地編輯加工稿件[14~15],等稿發表.科技期刊欄目設置以高校學科為基礎,來稿以本校教師為主,編輯人員主動約稿意識不夠.隨著西部地區高校的快速發展,西部地區科技期刊應轉變辦刊理念,借鑒內地高校科技期刊成功辦刊經驗,主動策劃,科學設置欄目,積極參加學術交流活動,與專家學者交往,通過他們約高質量高水平的稿件.高校科技期刊的欄目設置多以高校自然科學學科為基礎設置,如新疆師范大學科技期刊(自然科學版學報)系綜合性刊物,自然科學學科包括數學、物理、計算機、生物、化學、地理、旅游、環境、體育等學科,發展不平衡,科技期刊刊發文章反映出學校優勢學科為數學、地理、體育三個學科,但其他學科稿件少.科技期刊應該立足學校優勢學科設立重點欄目,打造品牌欄目[16].西部地區高校科技期刊編輯人員較少,如新疆師范大學、伊犁師范學院等院校的科技期刊專職編輯較少,且編輯人員崗位流動性大,而科技期刊編輯的培養需要較長的時間,尤其是科技期刊編輯大多需要5年左右的工作經驗才能較好地勝任工作.因此,科技期刊需要不斷培訓工作人員,為科技期刊提高質量奠定基礎.科技期刊的知名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影響因子,辦刊通過特色欄目來提高知名度,通過欄目主持人擴大約稿范圍.西部地區科技期刊應注重與各大期刊數據庫保持聯系,加強西部地區科技期刊的推薦,使內地學者了解我們西部地區科技期刊的辦刊思路,欄目特色,逐步提高科技期刊的知名度[17].

西部地區科技期刊辦刊策略

如新疆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依據《新疆師范大學2011~2015年教育事業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精神[18],欄目設置要服務于新疆師范大學“十二五”戰略重點,主要刊發新能源新材料研究、資源環境可持續利用、網絡信息安全與信息技術應用等方向的學術論文;另外,還要大力支持干旱區湖泊環境演變實驗室、新疆珍稀瀕危物種保護生物學實驗室、新疆多民族體質健康與評價實驗室等的發展.西部地區科技期刊調整自身辦刊定位,轉變編輯辦刊理念,向內地科技期刊學習,發動本校各學科知名專家加強對西部科技期刊的支持,與他們多交流,聽取他們的意見,向他們多約稿,通過學校專家向外輻射,將約稿范圍擴大到疆內外其他高校,爭取更多的優質稿件能在西部科技期刊上發表.對重點欄目實行約稿,力爭每期都有1~2篇約稿,稿件要結合新疆自治區黨委提出的現代文化引領,科技、教育支撐,工業現代化、城鎮現代化、農牧業現代化發展戰略,解決新疆大發展理論及實踐問題.根據“十二五”戰略重點、重點實驗室和優先發展學科的具體研究成果不定期組成專題研究,如:環境與資源研究、新疆多民族體質健康研究和理論物理研究等欄目.及時報道相關重點實驗室和優先發展學科的研究成果和動態,其他學科根據每期欄目稿件具體數量,對不同欄目進行一定的調整或合并[19].加強西部地區科技期刊管理,規范稿件審稿制度,實行匿名審稿,嚴把稿件質量關.如新疆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每年出版四期,每期約25篇論文,論文約稿和基金稿件數量占40%以上,刊物頁碼壓縮至108頁,封面重新設計,內頁重新設計要美觀大方,保證刊物出版質量,切實作好編輯各項工作.積極發揮編委會力量,通過編委與校內知名專家多聯系,通過校內專家向校外輻射約稿范圍,加強與內地科技期刊的聯系,促進期刊影響因子的提高,切實提高辦刊質量.西部地區科技期刊還應多借鑒內地高校的辦刊經驗,積極參加相關的學術交流,與專家學者交往,通過他們約高質量的稿件.

本文作者:劉會強周春麗工作單位:新疆師范大學

篇8

一、科學性論文的這一特點是由其本身性質決定的。科學研究的任務是正確認識客觀規律,揭示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探求客觀真理,推動人類社會向更文明的階段發展。因此,學術論文是以科學性為前提的,這一精神貫穿著論文寫作的始終。首先,論文的論點和結論必須科學。它必須正確反映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能夠經得起實踐的檢驗。論點絕對不能主觀臆造,不能帶有主觀隨意性和偏見。其次,論文的論證和論據必須科學。學術論文通過科學的研究方法如觀察、調查、實驗等,并運用概念、判斷、推理等對立論進行嚴密而富有邏輯性的科學論證。所引用的論據無論是實地調查來的,還是實驗中來的,或是文獻中摘引來的,都要求真實、典型,真正成為論點的支柱。再次,論文的論述必須科學。措辭嚴謹,概念準確,條理清楚,結構完整,才能體現正確的認識過程,令人信服地傳達科學的學術見解。論文的科學性要求寫作者從探求科學真理的目標出發,以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指導,堅持實事求是的精神,采取認真、嚴謹的治學態度來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并將揭示出來的客觀規律形諸文字,加以科學的表述。

二、學術性論文反映的是某專業領域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對科學事業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起一定的推動作用。論文的價值即體現在學術性上,而論文的學術性又突出地體現在專業性上。學術是有系統、較專門的學問,它往往以學科的形式表現出來。學科門類繁多,各學科之間雖然有許多相同、相通之處,但差別是主要的,各學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領域,有自己專業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有自己的理論體系和科學術語,形成了專門化的知識體系。比如經濟學方面的論文,需要研究和解釋的是經濟領域的問題和現象,那就必須運用經濟學的分析方法,采用經濟學的分析工具;而管理學方面的問題,其分析問題的方法、工具、表述方式則必須符合管理學的學科要求。人們通常將學科分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大類,兩類之下又可逐層劃分下去。分工越細,學問也就越專門化。論文要研究和闡述的就是這些專業知識中的某一個問題。因此,只有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對本學科的研究領域、研究方法、理論體系等基本問題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提出有價值的學術問題,從而進行學術研究。論文所論述的內容,使用的語言都必須與所論述的學科密切相關,這是論文的顯著特點。

三、獨創性論文不僅要進行專業化的學術研究,而且還要報告自己獨到的研究成果。創造是科學的本質,獨創性是論文的生命。是否有創見,是衡量學術論文價值高低的標準。論文不同于一般的教科書,它不能重復已有的知識,甚至也不同于一些學術專著。有些學術專著主要用于專業知識的傳播和普及,因而比較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和常規性,但論文絕不能人云亦云,必須創造性地解決某一專業領域的理論問題或實踐問題。不同的研究者創造能力可以有大小,創造水平可以有高低。大到能夠開創一門新學科、創立一個新學派,小到發現一條有價值的資料,但無論對于哪個層次的研究者而言,獨創性這一點都必須是研究者從發現問題開始,到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最后到撰寫論文的整個過程中自始至終、堅持不懈的追求。具體說來,獨創性可以體現在研究和探索前人未曾涉及的領域;可以糾正或補充前人的觀點;可以綜合前人的研究,揭示今后研究的方向;可以為前人的立論提供新的事實材料或采用新的研究方法等等,不一而足。

四、理論性學術論文不能停留于事實、現象的羅列,必須探究事物的本質及規律。寫論文必須運用理論思維,通過對事實的抽象、概括、說理、辨析和嚴密的邏輯論證將一般現象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論文的基本框架是邏輯的,是以中心論點為核心,以分論點為支柱的嚴密的邏輯體系,其中充滿了一般與個別、整體與部分、主要與次要、原因與結果、現象與本質等事理關系。很多作者的論文水平不高,其重要原因就在于論文缺乏理論性。沒有理論支持的論文,只能囿于事實材料的堆積,不能從一般的現象中看到問題的本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從而達到對研究對象的客觀規律性的認識。論文的理論性是作者的學識水平、理論素養和實踐經驗的綜合反映。

篇9

一、學術論文

學術論文,又稱科研性論文,是表述科學研究成果、論證科學觀點、探討學術價值的問題,進行科學研究的手段,是學術交流的工具。在系統地研究問題時,人們必須把思考的進展和結論記錄下來,以便進一步深入推敲。使思考更為準確、縝密,更切合客觀地深入推敲。所以,學術論文始終是研究中不可缺少的手段。在獲得研究成果以后,需要進行交流和推廣,這就更必須用論文的形式將它完整地描述出來,使成果變成定型的文字系統,即使成果借助語言文字載體成為他人可以實際領會、可以做到準確把握的信息。所以說,“寫學術論文”是傳遞成果必不可少的工具。隨著社會實踐科學發展觀的向前發展,學術領域的研究工作廣泛深入地開展,研究的成果為社會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學術論文可分為兩大類:社會科學論文類和自然科學論文類。社會科學包括哲學、文學、史學、政治、經濟等;自然科學包括數學、物理、化學、計算機等。

二、畢業論文寫作概述

1.畢業論文的含義。畢業論文是大學生在畢業時,運用在學校學到的本專業知識與相關學科知識,在教師的指導下試著獨立地去進行某一項專業問題的科學研究而寫出的論文。

畢業論文不僅是對學生學習情況的綜合性考察,而且是重在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與研究能力,是高等院校應屆畢業生必須完成的獨立作業,是大學生學習階段學習成果的總結,也是高等院校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暫行實施辦法》等文件的明確規定:高等學校本科畢業生,完成教學計劃的各項要求,經審核予以畢業,其課程學習和畢業論文的成績,表明確已較好地掌握本門學科的基礎理論、專門知識和基本技能,并且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或擔負專門技術性工作的初步能力,授予學士學位。事實上,大學本科生的畢業論文已成為大學畢業時獲得學士學位的重要依據。因此,必須高度重視畢業論文的寫作,一定要認真地完成。 大學生畢業后要求能寫“文從字順”的學術論文,有本科生撰寫學士論文、碩士研究生撰寫碩士論文、博士研究生撰寫博士論文、博士后研究生撰寫專業性的畢業專著。

2.畢業論文的特點。①科學性。畢業論文必須對所研究的選題提供本質性、規律性的發現,通過充實有力的科研材料,周密嚴謹的論證過程,揭示事物的本質特點,展示出選題的價值和見解。對研究的學科應從理論高度的領域中對某一問題進行專門的、系統的觀察、考證、分析、研究、演繹、歸納,從而提出具有科學價值的結論,獲得具有科學價值的成果,并對自己的見解與成果作理論性的闡述和剖析,最終達到實用的目的。②創見性。創見性是科學研究最本質的特征和最顯著的標志。沒有創見性的“研究”,不能算作科學研究,甚至不能稱作研究。因此,選題是否有創造和獨到的見解,是衡量研究成果價值高低的重要尺度。大學畢業生的論文基本是在借鑒的基礎上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來達到解決某一選題的目的。但這并不意味著不存在創造和見解,大學生畢業文選題的創見性主要表現為不要人云亦云、亦步亦趨、模仿抄襲、老調重彈,應該表現在力求言別人未言的獨到性,退而求其次,至少應具有一定的深刻性和沖擊力,自身對問題的認識與見解,看法與主張,與眾不同,顯示出論文的新穎性。③平易性。大學生的畢業論文,應寫得深入淺出,讓人愛讀,讓大多數人都看得懂、讀得懂,發揮選題科研的作用。因此,大學生的畢業論文應該追求“平易性”,顯示出畢業論文的“平易性”風格。畢業論文切忌裝腔作勢;新名詞大轟炸,故弄玄虛,這是論文的致命傷,這是玩弄論文的學術性的把戲。這里必須說明,在任何文體的寫作中,必須講究文風,畢業論文尤其應該防止想當然,平易不等于粗糙或不準確,也不是說必須使用的術語都不可使用,但使用的這些術語,應該是必要的,能為表現論文的選題服務。可以這樣說:“平易性能夠使科學性與創見性獲得最大面積的公認和普及,能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可。”

篇10

關鍵詞:圖書館 下載頻次 被引次數 論文質量

中圖分類號:G2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938(2010)04-0100-004

Considering the Library Service in Another Point of View: Evaluating the Paper's Value and User's Interests from Number of Its Internet Downloads

Yang ChunhuaWang GuizhiMa Hongyue(The Medical Library of the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Beijing,100039)

Abstract:We have analyzed the top papers by download and citations published between 2000 and 2009 by librarians. It was found that library academic-oriented papers got much more citations and user service- oriented papers got high number of their Internet downloads.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Download and citations. Analysis of this comparison suggests that download frequency can reveal not only the paper's application value- its contributions to users, but also information of which papers are most interesting to the readers. So it should be an alternative metrics of paper quality and impact. User service- oriented study should be encouraged in the library.

Key words:library; download frequency; citations; paper quality and impact

CLC number:G250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3-6938(2010)04-0100-004

1 論文下載頻次的意義

長期以來,無論是社會科學還是自然科學領域,都以引文索引(SSCI,SCI)作為研究論文影響力和重要性的評價依據,[1]然而單純基于影響因子和被引頻次,并不能完整地評價一項研究的價值。[2]隨著學術資源的數字化,電子版期刊成為科學論文傳播的越來越重要的途徑,下載次數監測有望成為一個新的基于利用的考量科學論文傳播和影響的一個有用的工具和指標。[3][4]

世界最大出版集團之一的ScienceDirect,從2004年7月起,每個季度都免費提供其數據庫中下載量最高的25篇科學論文排名(TOP 25 Hottest Articles),作為讀者論文使用行為的一種反映;當前的文獻計量學研究認為,下載頻次與被引頻次具有顯著的相關性,[5][6 ]一定時期內下載量大的論文,較長時期內可以獲得更多的引用,因而可從internet下載量預測研究論文的未來的被引頻次。[7][8]

對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雜志2007年25篇下載量最高的論文和25篇被引頻次最高的論文比較結果發現,用戶閱讀行為和最新論文引用之間的標準非常不同,對目前用文獻被引次數作為決定或影響論文質量的評價標準的可靠性提出了質疑。[9]因為作者引用的文獻往往僅占其在研究工作中所閱讀過的文獻的一部分,而對其中未被引用的文獻的實質使用行為沒有反映,從而造成被引次數對閱讀但未引用文獻學術價值反映的缺失。而文獻下載次數在直觀上能夠與該文獻的被閱讀次數相對應,不失為一種反映文獻價值的途徑。[10 ][11][12]

我們發現,與其他學科相比,圖書館工作者的論文具有其特殊性:除與同行的學術探討外,還有基于服務職能、面向廣大服務對象的指導性論文,其論文讀者不單單是同行。

那么,圖書館論文的價值如何客觀評價?下載量分析能否作為評價圖書館論文的一個指標?能否在一定程度上揭示用戶需求?本文對此進行了探討。

2 圖書館學專業論文下載與引用間的關系

因為網絡數據庫中的數據變化很快,我們的檢索截止至2009年11月。CNKI2000~2009年收錄的圖書館作者發表的論文,對第一作者單位為圖書館的論文分析他引次數(排除自引,以下同)居前的23篇論文。結果見表1。2.1 對2000~2009年圖書館學高被引論文的分析

這組論文篇均被引用146次,篇均下載221次,下載次數是被引次數的1.5倍。這些論文的共同特點是:都是面向同行的學術探討,讀者對象基本相同,其中91.3%發表于專業核心期刊。

2.2 2000~2009年圖書館學高下載量論文排名

獲得高下載量的這組論文,篇均被引11.2次,平均下載1025次,其中發表于核心期刊的論文僅占5/23=21.7%。面向服務對象的論文占了絕大部分(15/23=65.2%)。

篇均下載1025次,遠高于表1中高被引論文的篇下載量(1025:221),篇均被引11.2次,遠低于高被引論文的平均被引次數(11.2:146),這組論文中,下載量最高、達到2017次的文章,是“如何在網上進行課題檢索”,而該文被引次數為0。我們認為,在2001年網絡信息檢索剛剛開始普及時,該文的實用性和指導性以及龐大的潛在讀者群,是其獲得高下載次數的主要原因。

從論文內容看,獲得高下載量的23篇論文中,綜述7篇,數據庫檢索應用或技術指導類論文12篇,二者占到了全部文獻的19/23=82.6%,其他論文4篇,占17.4%。

從長期看,這組論文也不會獲得高的被引次數。這些論文多是對服務對象的信息檢索與應用指導,體現了圖書館最基本的服務宗旨,而不是面向本專業同行的學術探討,應用價值遠高于學術價值。

兩組數據間沒有重疊,且均顯示了與國外文獻計量學研究不同的結論,即下載量與被引頻次間并無相關性,被引頻次高的論文并未獲得高的下載量,下載量高的論文沒有獲得高的被引次數(見圖1)。

(三)同年發表的論文被引與下載趨勢分析

為證實上述結論,我們還對2001年、2005年圖書館工作者發表的論文進行了同年文獻的被引與下載量分析(結果見圖2、圖3)。

發表于核心期刊的論文占10/23=43.5%。

對同年發表的高下載量論文的分析,亦未見被引次數與下載次數間具有相關性。

3 結論

(1)我們發現,圖書館學論文的被引次數與下載量之間沒有顯著的相關性,一些被引次數高的論文,并沒有獲得高的下載量;而下載量高的論文,被引頻次往往很低。

(2)科研人員下載文獻,首先要判斷文獻是否與自己的研究方向有關,是否符合自己的興趣,然后才會下載。因此,在圖書情報學領域,下載量高的論文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滿足讀者需求,揭示了服務方向,發揮了其社會影響力,應該作為評價論文應用價值的一個重要指標。

(3)圖書館工作者的論文,因為要面向兩類讀者:相對少量的同行和廣大的用戶,面向同行的論文注重學術性,因而容易獲得引用,而面向圖書館用戶的論文,更注重實用性,容易獲得高的下載量。因此,對圖書館論文而言,不能根據下載量預測今后的引文數量。

4 結語

1975年國際圖聯在法國里昂召開的圖書館職能科學討論會上所確認的圖書館社會職能就包括了:①開展社會教育,即成為繼續教育、終身教育的基地,擔負更多的教育職能;②傳遞科學情報;③開發智力資源,即圖書館承擔有人才培養的職能。[13 ]分析表明,那些被下載次數多而引用極少的文獻,恰恰很好地滿足了用戶的這些實際需求,履行了上述職能。圖書館論文被引頻次與下載量的偏離也就不足為怪。

4.1 下載或被引與不同的讀者群有關

圖書館工作者發表的論文,主要涉及兩個方面,一是關于圖書館的業務探討,優秀的論文獲得了較高的被引次數,但圖書館專業讀者基數很小,所以那些被引次數相對較高的學術論文,獲得的下載量卻不高;二是面向用戶讀者群,圍繞提高用戶信息素養,如檢索技能、方法的介紹、指南,旨在幫助用戶提高技能,獲得更為深入的專業文獻,滿足了用戶的需求,因而獲得了較高的用戶關注和下載頻次,但這類論文與讀者的專業基本不相關,所以極少被引用。

4.2 論文下載量揭示用戶需求,體現論文的應用價值

研究認為,下載排名反映了讀者的選擇偏好。[14]一般而言,讀者決定下載是在閱讀全文之前,只是通過題目、文摘、作者和關鍵詞來判斷的,因此閱讀決定無關論文全文的質量,但下載排序卻是讀者興趣的一個標識。下載次數高的論文內容,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用戶的需求,圖書館科研與服務應該給予足夠的關注。

論文下載次數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論文對于用戶的貢獻大小,[15]這些下載量很高的圖書館論文,雖很少會被讀者引用,但發揮了它的影響,體現了它的價值,對用戶參考價值高,因此應該得到認可。高質量滿足用戶的這種需求應成為圖書館服務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

4.3 下載量分析應該受到重視

本研究統計表明,我國被引次數居前的圖書館學論文,90%以上都發表于核心期刊;而下載量居前的面向服務對象(即用戶)的圖書館學論文,發表于核心期刊的不足50%,甚至更低,可見體現圖書館服務理念、滿足用戶需求的這些下載量高的論文并未被專業主流期刊認同。

Web 2.0時代,專業圖書館的工作中心和導向,應該時刻以用戶的需求為出發點,以新的標準考量論文價值,認可那些為用戶所需,具有很高應用價值但不一定具有很高學術價值的研究成果;同時還應順應讀者需求,鼓勵這些服務導向的研究,拓展服務范圍和水準,提升圖書館的價值。

參考文獻:

[1][5]Dan O'Lear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tations and appearances on “top 25” download lists in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s, 2008,(9):61-75.

[2][6]Johan Bollen , Herbert Van de Sompel, Joan A. Smith et al.Toward alternative metrics of journal impact: A comparison of download and citation data[J].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2005,(6):1419-1440.

[3]Daniel E. O'Lear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tations and number of downloads in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2008,45(4):972-980

[4][14]Editorial. Which papers are most interesting to the readers of Cardiovascular Research? [J] .Information from download monitoring.Cardiovascular Research,2005,65(1):5.

[7] Jahandideh S, Abdolmaleki P, Asadabadi EB. Prediction of future citations of a research paper from number of its internet downloads[J]. Med Hypotheses, 2007,(69):458-459.

[8]Christos Zavos, Jannis Kountouras, Nikolaos Zavos, et al.Predicting future citations of a research paper from number of its Internet downloads: The Medical Hypotheses case[J].Medical Hypotheses, 2008,70(2):460-461.

[9][10]Andrew J.S. Coats. The top papers by download and citation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 in 2007[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2008,(1):1-3.

[11] CoatsAJ. Top of the charts: download versus citations in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J]. Int J Cardiol,2005,105(2):123-125.

[12]郭強等.科技論文下載次數的統計性質研究[J].情報科學,2009,27(5):690-694.

[13][EB/OL].[2009-12-27]./zhinan/tsgzy.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