窒息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7 07:06:5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窒息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嬰兒窒息臨床護理
新生兒窒息是臨床上常見的新生兒急重病之一,是指胎兒在娩出后一分鐘內,僅有心跳而無呼吸或未建立規律呼吸的缺氧狀態[1]。這是導致新生兒圍產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據統計,全球每年有1.3億左右的新生兒出生,大約有400萬新生兒在出生后4周內出現死亡,其中大約25%的死亡是由于新生兒窒息所引起的[2]。新生兒窒息主要與子宮內的環境及分娩過程有關,多數是由于出生后呼吸道阻塞等原因造成的[3]。因此,積極準確地處理新生兒窒息是降低新生兒死亡率,減少并發癥的關鍵所在。為探討和分析新生兒窒息的急救復蘇方法和綜合護理措施,本文通過回顧性分析具有完整臨床資料的2007年10月~2011年10月來我院就診新生兒窒息患者26例,對其進行積極的搶救治療和護理,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07年10月~2011年10月來我院就診新生兒窒息患者26例,其中,男14例,女12例。其中,胎齡小于37周的有5例,37~42周的有15例,大于42周的有6例。正常分娩的新生兒有10例,剖宮產的新生兒有12例,產鉗助產的新生兒有4例。按照出生后1minApgar評分,輕度窒息(Apgar評分4~7分)的有15例,重度窒息(Apgar評分0~3分)的有11例。窒息原因主要包括:前置胎盤、胎盤早剝、胎盤功能低下、頭盆不稱、胎位不正、產程延長、羊水過多或過少。
1.2方法
對導致新生兒窒息的主要高危因素進行評估,如胎盤功能低下、羊水過少、產程延長、早產、妊娠期高血壓等均可導致胎兒宮內窘迫。產時導致新生兒窒息的高危因素如羊水胎糞污染、臍帶繞頸、分娩前使用麻醉劑、臍帶過長或過短。對復蘇過程中的呼吸、心率等指標可以作為快速判斷是否做出搶救的重要指標[4]。在搶救前,應做好吸氧設備、面罩、氣管插管以及準備好納洛酮等急救藥物。在進行搶救時注意保溫,控制室溫在24℃~26℃,控制新生兒啼哭,保證新生兒第一口呼吸。不應過早刺激新生兒啼哭,以免羊水胎糞污染或吸入,導致吸入性肺炎。可刺激新生兒足底使其啼哭,使肺泡擴張,保證呼吸暢通,如無呼吸應進行氣管插管,加壓給氧治療。監測新生兒心率,每次聽診時間不少于6秒,每隔30秒鐘檢查心率一次[5]。對于心率過慢的新生兒可直接進行人工通氣或胸外按壓,或使用腎上腺素進行靜脈注射或氣管內滴注治療。建立靜脈通路,必要時可建立雙通路。保證血容量擴容,糾正酸堿平衡,解除肺部和腦部的循環障礙,應用酚妥拉明、多巴胺保持血管活性,選用納洛酮及能量合劑防止腦部缺氧,選用抗生素進行治療防止感染,選用維生素C和維生素E清除自由基[6]。
新生兒窒息搶救論文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總結我院產科2006年5月~2008年5月活產新生兒2010例,窒息兒126例,窒息發生率6.27%,其中,剖宮產18例,胎吸8例,宮內窘迫22例,正常分娩78例。重度窒息20例,占窒息總人數的15.87%。對輕度窒息兒給予清理呼吸道、觸覺刺激和常壓給氧后很快恢復正常,對羊水Ⅲ度糞染及重度窒息兒則給早期氣管插管清理呼吸道,正壓給氧部分配合胸外按壓或藥物等搶救。經積極搶救,精心護理,96例治愈,28例轉新生兒科,死亡2例。妊高征合并胎盤早剝新生兒娩出重度窒息死亡1例,臍帶脫垂死亡1例。
1.2窒息診斷標準
可按新生兒生后1min內Apgar評分法來衡量窒息的輕重程度。4~7分為輕度窒息,0~3分為重度窒息[2]。如生后1min評8~10分,數分鐘后又降到7分及以下者也屬窒息。
2搶救措施
助產護理在新生兒窒息的應用效果
【摘要】目的觀察預防新生兒窒息應用助產護理的臨床效果及其價值。方法將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到我院進行分娩的120例足月產婦作為本次觀察對象,平均將其分為兩組,各60例。對照組產婦接受傳統護理,觀察組產婦接受助產護理,將兩組產婦的護理效果進行比較。結果觀察組產婦護理有效率為96.67%,對照組產婦護理有效率為78.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產婦的預防新生兒窒息效果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為了預防新生兒窒息將助產護理應用其中,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新生兒窒息的發生率,促進新生兒存活率的提升,改善了產婦和新生兒的生活質量,提高了產婦及其家屬的護理滿意度。
【關鍵詞】新生兒窒息;助產護理;傳統護理;護理效果
隨著社會時代的發展,我國醫療水平正在逐步提升,雖然新生兒存活率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但在實際分娩的過程中還是可能會出現新生兒窒息的情況[1]。導致新生兒窒息的原因有很多種,其中包括分娩前、分娩過程中以及分娩后的各種因素,所導致新生兒出現循環障礙、呼吸困難等情況,如果胎兒在出生后1min內不能夠進行自主呼吸,那么很容易導致酸中毒、低氧血癥以及高碳酸血癥的情況發生,對新生兒的健康帶來嚴重的威脅,也很容易造成新生兒死亡或者殘疾[2-3]。為了有效預防新生兒窒息的情況,臨床將助產護理應用于分娩的過程中,其目的是提高新生兒的存活率,讓產婦在更舒適的狀態下進行分娩,最大程度上確保產婦和胎兒的生命安全,降低風險事故的發生[4]。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到我院進行分娩的120例足月產婦作為本次的觀察對象,根據平均分組原則,將其分為兩組,每組60例。對照組產婦在23~35歲,平均年齡在(29.40±3.70)歲;孕次為1~3次,平均孕次為(1.50±0.60)次;初產婦有41例,經產婦有19例。觀察組產婦在22~37歲,平均年齡在(31.10±2.40)歲;孕次為1~3次,平均孕次為(1.20±0.40)次;初產婦有37例,經產婦有23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新生兒窒息復蘇護理論文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選取2006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在本院出生的新生兒重度窒息病例。評定重度窒息標準采用Apgar評分,即阿氏評分,以新生兒出生后,根據皮膚顏色、心搏速率、呼吸、肌張力及運動、反射五項體征進行評分,評分在4分以下為重度窒息。
1.2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學。
1.3資料來源資料源自本院病案統計室。
2觀察及護理
2.1為防止交叉感染,復蘇兒應放在清潔消毒隔離嬰兒室內,溫度32℃~36℃,濕度60%~80%的環境中,出生后3天不宜沐浴。
新生兒重度窒息復蘇搶救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在新生兒科對重度新生兒窒息進行搶救以提高復蘇成功率。方法回顧在新生兒搶救的4例重度窒息患兒的臨床資料,由新生兒科醫師進行氣管插管,靜脈套管針留置給藥。結果4例重度窒息1h的患兒搶救成功。結論在新生兒科未配備麻醉師的情況下兒科醫師熟練掌握新生兒氣管插管術采用靜脈套管針保證靜脈給藥可提高新生兒重度窒息復蘇成功率。
【關鍵詞】新生兒;窒息;復蘇;氣管插管;靜脈給藥
新生兒窒息是導致圍產兒死亡和腦損傷的重要原因。新生兒窒息的死亡率受重度窒息發生率及復蘇技術條件等的因素影響,死亡率3.0%~16.0%,及時有效地對重度窒息新生兒進行復蘇是新生兒科工作者面臨的實際問題。2004年6月~2005年9月,在我科未配備麻醉師的情況下,兒科醫師熟練掌握新生兒氣管插管術,護師采用靜脈套管針保證了靜脈及時給藥,提高了新生兒窒息復蘇成功率,取得了較好了效果。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2004年6月~2005年9月在我院新生兒科共收治重度窒息達1h的新生兒4例,男3例,女1例,均因“出生后不哭,發紺,刺激后無反應1h”急送我院,至門診時醫生發現無呼吸及心跳,立即送至新生兒科搶救。其體重2.5~3.5kg,出生時因在私人診所不正規接生,所以Apgar評分及羊水狀況有無胎窘不詳,查體溫不高,脈搏無,血壓測不出,意識不清,刺激無反應,全身皮膚蒼白發紺,3例皮膚糞染明顯,頭顱無畸形,前囟平軟,唇發紺、頸軟,胸廓對稱。臍已斷并包扎,殘端1.5~2.0cm,肌張力無,各種反射消失,經復蘇搶救成功后,住院7~14天,其中3例治愈出院,1例因經濟條件不允許,好轉后出院。
2復蘇護理方法
新生兒窒息急救護理論文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我院于2008年1月-2008年6月共出生1551名新生兒,發生輕度窒息14例,重度窒息3例;其中男嬰10例,女嬰7例。經復蘇全部存活,未出現并發癥。
1.2急救方法
1.2.1清理呼吸道首先在胎頭娩出、胎肩未娩出之前接生人員用手擠凈鼻咽部粘液和羊水,然后再娩肩,接著用備好的紗布清理口腔內的分泌物和羊水。在斷臍的同時,搶救人員在新生兒第一次呼吸之前,用吸痰管或電動吸痰器吸出口、鼻腔、咽部等呼吸道內的粘液和羊水。新生兒體位取仰臥位,頭略向后仰,頸輕度后伸。搶救時,應注意保暖,因為所有新生兒都容易丟失熱量而受抑制,處于窒息狀態下的新生兒其調節功能不穩定,更容易成低溫狀態。低溫會導致低氧血癥、高碳酸血癥及酸中毒,妨礙有效的復蘇[2]。娩出后應迅速擦干全身皮膚,減少蒸發散熱,有條件的最好在遠紅外線輻射臺上進行復蘇,溫度調至37-38℃,它能保持新生兒恒定的正常體溫。
1.2.2刺激自主呼吸如果呼吸道通暢后仍無呼吸,應立即促進自主呼吸,可快速摩擦背部,如果仍無呼吸,應立即按新生兒重度窒息的搶救。
1.2.3人工呼吸輕度窒息處理無效或開始即為重度窒息者,在患兒呼吸道通暢后即給口對口人工呼吸。取一塊無菌紗布,覆蓋在患兒口鼻部,搶救者將患兒頸部托起,頭部后仰,另一手輕壓腹部,防止氣體進人胃部,將口對準患兒口鼻部輕輕向內吹氣,用力要均勻,不可過大,當患兒腹部微微隆起時停止吹氣,放在腹部的手輕壓腹部,協助氣體排出。如此一吹一壓20-30次/分,每做4次人工呼吸,給胸外心臟按摩一次,至患兒建立自主呼吸為止。
PDCA循環法在窒息復蘇培訓的運用
按照“積分測評表”的評分標準,產兒科醫生操作考核滿分38分,合格32分;助產士操作考核滿分30分,合格24分。③制訂詳細培訓計劃。包括培訓方法、形式、內容、時間安排、設備、地點等。④購置和更新培訓器材。購置新生兒窒息復蘇模型、喉鏡、自動充氣式復蘇氣囊、負壓吸引器及吸管、輸氧設備等器材。⑤制訂培訓目標。通過培訓達到醫護人員熟練掌握和應用新生兒窒息復蘇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組建由產科主任為組長,獲得新生兒窒息復蘇培訓項目合格證書的產科醫師、兒科醫師、產房助產士護士長為組員的并擔任授課老師的新生兒窒息復蘇考核小組,實行培訓考核責任制,產房助產士護士長全面負責監管整個培訓過程。采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集中授課和情景模擬結合的方式,按照總體目標進行培訓。以《新生兒窒息復蘇教程》(第5版)[2]中譯本(NRP)為培訓資料,設置第一章:概述和復蘇原理;第七章:特殊情況;第九章:倫理道德和臨終關懷為熟悉內容;其余章節包括:復蘇的最初步驟;正壓人工呼吸應用;胸外按壓;氣管插管;藥物及早產兒復蘇為掌握內容,以PPT的形式進行理論知識講授。靈活運用各種培訓方式,充分利用現代化通訊設備及情景模擬法進行急救技能培訓[5]。學員觀看各項操作的演示圖片,授課老師示范正壓人工呼吸、胸外按壓、氣管插管等單個操作,再演示復蘇配合要領,強調小組合作的重要性,提高復蘇成功率。然后由兒科醫生、產科醫生、助產士各1名組成復蘇小組分角色進行情景模擬急救演練,并進行角色互換,直至每位學員均熟練掌握為止。因為培訓對象對新生兒窒息復蘇技術的理論知識掌握程度好并不能說明其操作能力強,因此在培訓中我們采取增加操作練習機會來提高培訓質量[6]。同時強調操作中時間的緊迫性和小組協作的重要性,這種緊迫性是指在復蘇操作中分秒必爭,任何操作均以“秒”來計算時間,例如復蘇程序中第一步要求用3~5s快速評估,喉鏡氣管插管時間不能超過20s等[7];小組協作性體現在復蘇時做到分工有序和配合默契,這樣才能在實戰中獲得成功。理論知識、操作技能培訓后,對各小組人員進行考核,共同討論存在的問題,然后由考核老師進行總結,及時反饋存在的不足,以便進一步改進,使每位學員均能掌握完善的新生兒窒息復蘇操作技能,同時調查學員對培訓內容和方式的意見和建議。培訓結束后對每位醫護人員存在的問題進行反饋,以便及時進行改正;對考核成績、培訓方式等進行總結,分析培訓方案的優缺點,便于完善下一次的培訓,從而進入下一輪PDCA循環。同時制作規范的新生兒窒息復蘇流程圖,懸掛于分娩室顯要位置,使大家時刻溫習,牢記于心。培訓時間設置半年為1個周期,培訓結束后比較培訓前后產兒科醫生及助產士的考核成績。考核形式由評估老師提供模擬病例,被評估人員回答問題并在模型上操作,其中涵蓋理論、操作技能和評估等知識。考核分為提高版(產兒科醫生用)和基礎版(助產士用),提高版滿分38分,基礎版滿分30分,正確完成5個項目后予以評分,提高版32分合格,基礎版24分合格。1.3統計學方法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培訓前后醫護人員考核成績比較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結果
培訓前后醫護人員考核成績比較見表1。由表1可見,培訓前后醫護人員考核成績比較,均P<0.0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培訓后優于培訓前。
討論
研究顯示[2],臨床上需要接受復蘇手段才能建立有效呼吸的僅占出生新生兒總數的l%左右,也就是說臨床上窒息病例不常遇到,那么平時必須以模擬裝置來進行實踐培訓[8],才能在新生兒窒息發生之際,有條不紊、操作熟練地確保復蘇的成功。另有研究表明[6],醫護人員對心肺復蘇知識和技術的保持率較差;在實際操作機會較少的情況下,大多數醫護人員在接受培訓6個月后會逐漸遺忘所學內容,因此定期對醫護人員進行重新培訓和考核,才能確保每個分娩現場至少有一名受過窒息復蘇培訓、熟練掌握新生兒窒息復蘇技術的醫護人員,以降低新生兒窒息的死亡率和致殘率[9]。2009年以前產兒科是以老帶新,以傳幫帶的形式進行新生兒窒息復蘇培訓,助產人員大多僅集中參加專題講座和短時間的臨床帶教,且未進行統一考核,無規范化的操作流程和評價標準,在需要復蘇時大多憑臨床經驗來進行。任定玉[10]報道,將PDCA循環管理方法應用于醫護人員的繼續教育管理中具有前瞻性和實用性,可促進繼續教育質量的持續改進。2010年以后產兒科應用美國著名的質量管理專家戴明博士提出的PDCA循環管理法進行新生兒窒息復蘇培訓和考核,使培訓有了連續性和整體性,形成良性循環,彌補了傳統培訓中的許多不足。PDCA循環4個階段緊密結合,環環相扣,在循環和反饋中得到改進和提高。通過每次循環,發現存在問題,并針對問題制訂下一個循環的計劃,使醫護人員熟練掌握新生兒窒息復蘇急救流程。結果顯示,培訓后產科醫護人員理論知識與操作技能考核成績明顯提高,培訓前后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均P<0.01)。
結論
剖析新生兒窒息蘇醒救治與護理
新生兒窒息是出生時無呼吸或呼吸抑制者或出生時無窒息數分鐘后出現呼吸抑制者[1],新生兒窒息是圍產期新生兒死亡主要原因,我們醫護人員正確、及時的搶救和精心護理非常重要。2009年6月~2011年6月對我院10例窒息新生兒進行復蘇的搶救和護理,治療效果良好。
1.臨床資料
2009年6月~2011年6月10例住院產婦,年齡19~37歲,平均25.5歲。胎兒是因缺氧發生呼吸衰竭,其中男新生兒6例,女新生兒4例,依據Apgar評分標準[2],新生兒輕度窒息7例,重度窒息3例。住院天數6~12天,平均8天。
2.新生兒窒息的因素
母親因素:孕婦年齡>35歲或<16歲,孕期合并心腎疾病、高血壓、嚴重貧血、糖尿病、多胎或孕婦既往有全身性疾病,本組1例合并缺血缺氧性腦病新生兒的母親是高齡(37歲)且嚴重貧血的初產婦。子宮因素:子宮痙攣或出血等。胎兒因素:如新生兒畸形、新生兒顱內出血、早產兒和巨大兒等[1,2]。臍帶因素:臍帶繞頸,打結等。胎盤因素:胎盤早搏,前置胎盤等。難產:胎頭過大,胎位不正,產程延長等。
3.新生兒窒息復蘇的搶救
圍生期窒息新生兒的護理及其臨床意義
【摘要】目的探討圍生期窒息新生兒血清心肌酶、腎功能水平的改變及其臨床意義。方法檢測30例圍生期窒息新生兒和20例正常新生兒出生后6h內血清心肌酶(AST、LDH、CK、CKMB)和腎功能(BUN、Cr)。結果血清心肌酶、腎功能水平:圍生期窒息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均<0.01),窒息后缺氧缺血性腦病(HIE)組明顯高于無HIE組(P均<0.01)。結論監測心肌酶、腎功能水平有助于分析圍生期窒息新生兒病情及其嚴重程度,并可指導治療、提高成活率、減少后遺癥的發生。
【關鍵詞】窒息,新生兒;心肌酶;腎功能
圍生期窒息是胎兒和新生兒期最常見、最嚴重的疾病,窒息缺氧可以引起新生兒腦、肺、心、肝、腎等全身重要臟器損傷,尤其是腦損傷可以引起永久性神經系統功能障礙,嚴重威脅新生兒存活率及兒童的生存質量。為了解圍生期窒息新生兒多個臟器功能損害引起的血清心肌酶、腎功能指標的改變,筆者對我院30例圍生期窒息新生兒作了血清心肌酶、腎功能水平檢測,并以我院同期出生的無窒息缺氧新生兒20例為對照,結果分析報告如下。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年5月~年4月本院圍生期窒息新生兒共30例(圍生期窒息組),納入標準為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者:①胎動明顯減少,<10次/12h;②胎心監測<100次/min;③羊水Ⅲ度糞染;④出生后1minApgar評分≤7分。按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HIE)診斷標準,其中10例出現HIE為有HIE組,20例為無HIE組;對照組:正常新生兒20例,為同期出生的健康新生兒,出生后1minApgar評分≥8分。圍生期窒息組與對照組在胎齡、出生體重上差異無顯著性(P>0.05)。
1.2方法圍生期窒息組與對照組均于出生后6h內行股靜脈采血,送標本血清心肌酶(AST、LDH、CK、CKMB)和腎功能(BUN、Cr)檢測,所有生化項目均采用Beckman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
新生兒重度窒息搶救護理體會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在新生兒科對重度新生兒窒息進行搶救以提高復蘇成功率。方法回顧在新生兒搶救的4例重度窒息患兒的臨床資料,由新生兒科醫師進行氣管插管,靜脈套管針留置給藥。結果4例重度窒息1h的患兒搶救成功。結論在新生兒科未配備麻醉師的情況下兒科醫師熟練掌握新生兒氣管插管術采用靜脈套管針保證靜脈給藥可提高新生兒重度窒息復蘇成功率。
【關鍵詞】新生兒;窒息;復蘇;氣管插管;靜脈給藥
新生兒窒息是導致圍產兒死亡和腦損傷的重要原因。新生兒窒息的死亡率受重度窒息發生率及復蘇技術條件等的因素影響,死亡率3.0%~16.0%,及時有效地對重度窒息新生兒進行復蘇是新生兒科工作者面臨的實際問題。2004年6月~2005年9月,在我科未配備麻醉師的情況下,兒科醫師熟練掌握新生兒氣管插管術,護師采用靜脈套管針保證了靜脈及時給藥,提高了新生兒窒息復蘇成功率,取得了較好了效果。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2004年6月~2005年9月在我院新生兒科共收治重度窒息達1h的新生兒4例,男3例,女1例,均因“出生后不哭,發紺,刺激后無反應1h”急送我院,至門診時醫生發現無呼吸及心跳,立即送至新生兒科搶救。其體重2.5~3.5kg,出生時因在私人診所不正規接生,所以Apgar評分及羊水狀況有無胎窘不詳,查體溫不高,脈搏無,血壓測不出,意識不清,刺激無反應,全身皮膚蒼白發紺,3例皮膚糞染明顯,頭顱無畸形,前囟平軟,唇發紺、頸軟,胸廓對稱。臍已斷并包扎,殘端1.5~2.0cm,肌張力無,各種反射消失,經復蘇搶救成功后,住院7~14天,其中3例治愈出院,1例因經濟條件不允許,好轉后出院。
2復蘇護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