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標系統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5 22:43:0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指標系統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指標系統

優化社會統計指標系統

一、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到本世紀60年代中期,隨著經濟、科技、社會的迅速發展,在美國社會研究領域內掀起了一場“社會指標運動”。參與這場運動的有經濟學家、社會學家、統計學家和其他有關方面的專家、學者。目的在于探索建立一套社會統計指標體系,彌補經濟統計指標體系的不足,借以全面地系統地反映社會發展狀況,反映社會福利的提高情況,為研究社會與經濟、科技的協調發展問題提供數據。在美國社會指標運動的影響下,其他一些國家和國際性組織也開展了類似的研究和開發利用工作。在我國,比較正規的社會統計指標體系研究始于80年代初期。1981年國家統計局社會司開始組織力量,就建立中國社會統計指標體系問題進行研究。經2年的努力,借鑒國外經驗,結合了我國的實際情況,圍繞社會生活這個主題,從社會領域各個專業統計指標中,經過反復篩選和加工整理,于1983年提出了我國第一套社會統計指標體系方案。這套社會統計指標體系包括自然環境、人口與家庭、勞動、居民收入與消費、勞動保險與社會福利、住房與生活服務、教育與培訓、科學研究、衛生與環境保護、文化與體系、生活時間分配、社會秩序一與安全、政治活動和社會活動參與情況等13大類。接著又組織力量進行了兩次試編,并于1985年和1987年將試編材料匯編成書,正式出版了《中國社會統計資料》。我國第一套社會統計指標體系的制訂,基本上是成功的,為加強社會統計工作,提高社會統計工作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近兒年我國的社會環境,人們的社會生活等諸方面都發生了重大變化。上述社會統計指標體系已不能適應客觀形勢發展的需要,急需修訂和完善。

二、(一)在設計社會統計指標體系(以下簡稱體系)時,我們注意把握以下兒點:

l。自然環境和經濟條件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對此“體系”應予以適當反映。

2.人民群眾是社會生活的主體,“休系”要緊緊圍繞人民群眾社會社會生活的實踐來反映社會的發展狀況。

3。社會是由個人、家庭、群體、組織、民族、社區等組成的,“體系”應反映我國主要社會結構的現狀及變化趨勢,并以之作為“體系的分類基礎和各組成部分橫向聯系的紐帶。

4。根據社會主義生產目的要求,“體系”要把反映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放在重要位置。

查看全文

科技創新實力指標系統研討

一、目前研究的現狀

檢索國內外文獻發現不同學者對區域創新能力建立了多種評價指標體系,積累了豐富的科研成果,如邵云飛、譚勁松(2006)把區域創新能力的基本要素分為技術創新潛力、技術創新投入、技術創新產出以及技術創新的環境支持。謝玲等(2010)對區域創新能力的評價中注意到了知識能力這個因素,但是對于知識創造能力和知識流動能力的二級指標項目還略顯不足,不能完全反映一級指標的內涵。朱海就(2004)對創新能力評價的時候,注意到了倫德瓦爾所提出的“網絡能力”的重要性,把企業創新能力、網絡創新能力、創新環境作為三個一級指標。但該指標體系僅作了理論研究,并未進行實證。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小組從2002年開始持續對中國30個省域的科技創新能力進行評估,并《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該報告建立了包含100多個評價指標的體系,分為知識創造能力、知識流動能力、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創新的環境以及創新效績五個要素。縱觀相關文獻,發現現有的指標體系尚存在以下不足之處:(1)所有指標體系中,都缺少創新文化的指標。如創新意識,對失敗的容忍度等。事實上創新文化和創新環境對創新實力的作用非常大;(2)現有指標體系對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不做區分,一概而論。這樣無法區分某一區域是科學發現主導還是技術創新主導;(3)雖然看上去關于區域創新能力的評價研究層出不窮,但可以發現大部分的評價指標體系是不同指標的線性組合;(4)在指標的選取上,過度重視R&D投入、專利產出等硬指標。

二、科技創新實力的內涵

科技創新實力是指創新主體在創新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總體力量,它是科學發現、技術創新、創新環境和創新文化相互影響和作用的綜合表現。用函數形式表示就是:科技創新實力=F(科學發現,技術創新,創新環境,創新文化),其中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是科技創新硬實力的表現,而創新環境和創新文化則是科技創新軟實力的表現。科技創新實力的內涵遠比科技創新能力的內涵更廣泛,它包含了科技創新能力以及使科技創新能力得以發揮的各種外在條件,它還包括硬實力和軟實力兩方面內容??萍紕撔履芰Φ闹笜梭w系更多的是均量指標和增量指標,而科技創新實力要突出總量指標和存量指標??萍紕撔履芰ν怀龅氖怯仓笜?,如R&D投入、專利數等,而科技創新實力突出區域創新的軟指標,如創新氛圍、創新文化等。這些軟指標雖然難以測量,但是卻是決定區域創新實力的重要因素,也是提升區域(或國家)競爭力的關鍵指標。硬實力提升容易,軟實力的改進則需時間的累積,未來區域創新實力的競爭可能更多地依賴于軟實力的提升??萍紕撔掠矊嵙Π丝茖W發現和技術創新兩大支柱,但是兩者有很大的不同??茖W發現的主體是科研機構、高等院校,而技術創新的主體是企業。在區域科技創新的實踐中,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未必一體化。如北京是典型的科學發現為主的城市,科研機構和高校集聚,科學發現的成果突出并服務于全國;而深圳是典型的技術創新為主的城市,企業申請專利數和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比例全國最高。如果科技創新實力指標體系中不做區分,就無法發現二者的差異,無法制定差異化的區域創新政策??萍紕撔萝泴嵙χ饕藙撔颅h境和創新文化兩大支柱?!皠撔挛幕且环N粘合劑,是整個創新組織團結一致的精神動力和思想支持,可以激發創新主體創新的靈感。創新文化一旦形成,就會輻射到每一個人,形成創新的環境和創新的氣氛”。不同地區,創新文化有很強的差異性。比如上海典型的“白領文化”,江浙的創業文化,深圳的“移民文化”,北京的“中關村文化”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創新精神和斗志。由于創新環境和創新文化是鼓勵人們創新的一種精神狀態和物質的總和,因而難以用數據進行度量。本研究試圖將創新文化的內涵分解,并逐一找到可獲得的相關指標和替代指標。

三、科技創新實力測度的指標體系

科技創新實力的指標體系把科技創新硬實力和軟實力作為一級指標,然后通過綜合分析法,把度量目標劃分為四個子系統:科學發現、技術創新、創新環境、創新文化。并逐步細分這四個子系統,直到每個子系統都可以用相應的統計指標來描述。在參考了相關文獻和專家意見的基礎上,結合指標的可獲得性,初步選擇了若干指標作為基礎指標體系。然后運用全國各省科技創新實力的數據,進行指標的相關分析。如果兩個指標的相關系數非常高(本文設定高于0.90),說明可以用其中一個指標的信息量可以高度替代另一個指標,因此刪除其中一個。根據皮爾遜相關系數遴選過的科技創新實力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查看全文

創建小康社會統計指標系統

中共黨的十六大提出要在21世紀的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順利實現這一奮斗目標,就應在正確理解小康社會的科學內涵的基礎上,科學設置統計指標體系及指標數量標準。以便對全面小康社會進行評價和監測。

一、設計小康指標的原則

建立評價全面小康社會的指標體系,確定指標的臨界值,要能夠切實反映小康社會基本特征。因此應遵循以下原則。

1.合理反映小康社會的內涵和基本特征。要以反映居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為主體,綜合考慮經濟與社會發展質量,不能只追求數量和發展速度。

2.要堅持統一性原則。全面小康社會,是由于針對目前存在的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不平衡的總體水平提出來的,目標是建設一個惠及13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發展比較均衡的社會。因此,在設計指標體系時,應體現全面原則,即在全國范圍內小康的衡量標準應是統一的。另外我國地區發展不均衡,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相差很大,應用同一個衡量標準,有助于縮小地區差異和城鄉差別。

3.堅持發展進步的原則。時代在不斷發展,社會在不斷進步,小康社會進程是一個動態進程,因此,我們要以發展眼光和態度來確定指標體系及臨界值,從而合理把握中國小康社會的進程。

查看全文

地方社會統計指標系統研究

一、引言

黨的十六大將“社會更加和諧”確立為全面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重要內容;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又正式向全黨、全國人民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和任務。黑龍江省自第九次黨代會以來,認真貫徹落實十六大和總書記對黑龍江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提出建設和諧龍江的奮斗目標。因此,認真研究構建和諧龍江的統計指標體系,對和諧社會要求的諸多方面進行定量評價,對于正確測度和諧龍江建設的實際進程,從而科學地規劃和推進和諧龍江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目前,國內已有部分學者和研究機構對和諧社會統計指標體系作出了一些探索,這些研究從涵蓋的范圍來看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就全國范圍的和諧社會統計指標體系,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國家統計局課題組所做的和諧社會統計監測指標體系研究,在準確理解和諧社會內涵的基礎上,提出包括6個層面25個理論指標構成的指標體系,但其中部分指標缺乏可操作性,不能進行測算。另一類是各地區的和諧社會統計指標體系,諸如和諧深圳統計指標體系、南京和諧社會統計指標體系、和諧廣東統計描述和評價方法、浙江臺州和諧社會考核指標體系以及湖北省政府、福建統計局對當地和諧社會統計指標體系進行的研究,可以說從不同的視角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是,這些區域性的指標體系都有明顯的地方特色。而黑龍江省具有其區別于其他省份和地區的特殊省情,顯然既不能直接采用國家的和諧社會指標體系,也不能用其他省區的和諧社會評價體系來評價和諧龍江的建設進程,因此,必須構建和諧龍江的統計指標體系。

二、影響黑龍江省建設和諧社會的因素

(一)經濟社會科學發展是建設和諧龍江的基礎建設和諧龍江必須實現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創新發展思路,堅持改革開放,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實現經濟社會的科學發展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人手:一是選擇能夠讓老百姓富起來的項目。既要建設那些能夠富縣、富市、富省、富財政的項目,也要建設能夠富城、富村、富民、富百姓的項目;既要建設能夠拉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大項目,也要建設能夠惠及民眾的小項目;既要建設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項目,也要建設能夠充分吸納勞動力、就地加工型的項目。二是積極開發黑西北地區,促進黑龍江省區域經濟相對的均衡發展,實現區域共富。三是實現糧食大省向食品工業大省的轉變。黑龍江省是農業大省、糧食大省,近些年糧食加工業發展很快,但基本還是糧食的初加工、粗加工,應把糧食大省轉變為食品工業大省。這樣,黑龍江省農村的富裕進程就會大大加快,從而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鄉和諧。

(二)解決民生問題、保證安居樂業是構建和諧龍江的核心構建和諧龍江,必須解決好民生問題,黑龍江省委、省政府近年來通過開展專項利民行動,加大領導力度,強化財政資金扶持,有效地解決了擴大就業、助學、幫困、解難、助殘等民生問題。但從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來看,尚有不少問題需要認真加以解決。在推進新農村建設中,強調從農民群眾最關心、最需要解決的水、路、能、教、醫、保問題人手。而就全省而言,要著重解決三個問題。一是路,就是交通瓶頸制約問題。目前,黑龍江省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為14.77公里,全國排名第26位,其中,高速公路和一級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為0.46公里,全國排名第24位;有鋪裝路面占23.01%,全國排名第28位;高速公路不足1000公里,全國排名第20位;不通公路的鄉鎮全國共有70個,黑龍江省占13個,全國排名最后;行政村公路通暢率只有16.3%,全國50.3%,全國排名還是最后。盡快改善黑龍江省交通狀況,是構建和諧龍江的必然要求。二是保,就是社會保障能力低的問題。目前,全省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保險、工傷和生育保險還沒有實現完全覆蓋,一些困難企業及職工參保繳費比較困難,私營企業、個體勞動者、靈活就業人員及農民工尚未納人,統籌層次低。進城務工人員、失地農民等特殊群體社會保障問題比較突出。城市居民低保標準不高,社會救濟、優撫安置、社會福利等都有待進一步提高,尤其是農村保障能力比較脆弱。這些都是影響龍江和諧的重要因素,建設和諧龍江必須提高社會保障能力。三是醫,就是就醫看病難問題。由于衛生資源配置機制不合理、醫療保障體系不健全、醫療機構補償機制不完善、“醫藥不分”和“以藥養醫”等原因造成看病貴、就醫難,特別是農村衛生條件較差,鄉鎮衛生院中有近一半急需重建和新建,有90%的衛生院滿足不了疫情和疾病防治需要,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等問題還沒有根本解決。雖然社會治安問題、安全生產問題、部分居民的住房問題等,在一些地方也很突出,也要解決,但都是局部性的,而上述三個問題,不僅突出而且面大,在一定意義上說,是全局性、全省性的,也是建設和諧龍江的過程中最需急迫解決的問題。

(三)良好的生態是構建和諧龍江的一大獨特優勢黑龍江省生態環境良好,大森林、大濕地、大草原、大河流等很多地方仍然保留著古樸、自然、壯美的原始風貌。這樣的生態省份,在我國是不多有的,這是黑龍江省的一大亮點,也是和諧龍江的最大特色。但在幾十年的開發建設中,黑龍江省也有過并且現在仍然存在著破壞環境、侵害生態、人為地與大自然不和諧的問題。一是在礦產資源開發中的無序和浪費以及對地面環境的破壞。如煤炭,據國土部門統計,全省僅年產3萬噸(包括3萬噸)以下的小煤礦就多達805個,占煤礦總數1585個的51%。二是水系污染。伴隨著工業廢水和城鎮生活污水的排放,一些有毒、有害物質進人江、河、湖水體,其中,未經處理或未經有效處理的高達80%一90%。三是濕地減少和功能萎縮。黑龍江省雖現有濕地面積434萬公頃,占全國的16%,但由于開發建設破壞比較嚴重,僅三江平原濕地面積已由建國初期的443萬公頃下降到巧6萬公頃。不少濕地水位下降、水量減少,一些生物、微生物物種滅絕,存在著嚴重的濕地干化、堿化,生物鏈斷鏈的危險。四是在耕地保護方面,主要不在于面積的減少,而在于地質的退化。黑龍江省水土流失極為嚴重,流失面積占1.7億畝耕地的55%,黑土地的黑土層已由開墾之初的50、80厘米減少到20、30厘米,如不治理,再過四五十年,將流失殆盡。在未來的發展中,生態環境就是競爭力,因此,保護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友好相處是建設和諧龍江的重要構成內容。

查看全文

建立小康社會統計指標系統

社會統計是社會經濟統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社會統計范圍比較廣,究竟應當包括哪些內容,還需要深入研究。按照我國現行的統計制度,社會統計包括人口、計劃生育、一勞動力、勞動生產率、工資福利、科學研究、文化、文物、教育、衛生、出版、廣播、體育、環境等統計。為了更好地為經濟上實行進一步調整、政治上實行進一步安定的方針服務,為編制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服務,社會統計工作需要大大加強。現在,以現行統計制度為基礎,對做好當前社會統計工作提出幾點意見。

一、人口統計是調查研究人口的數量、構成、分布、增減變動等情況的。人口統計數字是反映一個國家國情國力的重要指標之一,又是國家編制生產和消費以及文教衛生等計劃的一個重要依據。如按人口平均的國民收入、按人口平均的消費水平,平均每萬人口的在校學生數和醫院病床數,技人口平均的居住面積等等,都是以人口數字為基礎來計算的。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國家制定計劃、政策、措施都要反映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辦事倩、想問題都要從我國有近切億人口出發。為了有利于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改善,國家還把有計劃地炸制人口的增長,作為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因此,人口統計工作能否搞好,對編制計劃、制訂政策關系極大。此外,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國,古世界人口的近四分之一。我國的人口數字,也是世界各國所關注的。當前,我國人口統計還遠遠不能滿足國內外的需要。為此,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決定在工98藝年進行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這次普查的內容比1353、1964年的普查都要復雜,還要使用電子計算機匯總。全國Z億多戶、近10億人口,逐戶逐人進行普查登記,組織工作、調查工作和技術工作量很大。因此,各級都要成立人口普查領導機構,統計部門要與有關部門共同來完成這項艱巨的任務。當前首先要把省級普查機構充實健全起來,抓緊人口普查試點,加快電子計算站建設和加強人員培訓工作。一在進行普查準備工作的同時,經常性的人口統計工作需要繼續抓好。隨著國民經濟調整和計劃生育工作的開展,經常了解人口變動的數字顯得更加重要。在經常性人口統計中,要特別強調實事求是的作風,如實反映出生、死亡數字,不能因為夸大計劃生育的成績而少報出生人口?,F有人口報表中有些指標的計算方法如農業與非農業人口的劃分,還不夠合理,需要進一步研究改進。

二、勞動力統計,主要包括在業的社會勞動者和待業人員的統計。勞動者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全面、及時、準確的在業社會勞動者和待業人員人數資料是國家制訂勞動政策、編制與檢查勞動計劃的重要依據。在當前國民經濟調整中,搞好這方面的統計,尤為重要。因為:

(一)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勞動力資源在數量上十分豐富的國家。近四年來,勞動就業雖然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是,遺留到1981年需要安置的城鎮待業人數還不少,加上當年需要安排的畢業學生和復員轉業軍人等,安置任務仍很艱巨。1981年經濟進一步調整,要大力壓縮基建戰線和關停并轉一部分企業,又有一部分職工需要重新安置,這就進一涉增加了安置勞動力就業的任務。所以,各級領導要求統計部門經常、及時地反映勞動就業的進度和問題。

(二)無論社會主義社會或資本主義社會,都要求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的分配有一定的比例。十多年來,我國社會勞動力的分配,•在很大程度上受不合理的經濟結構的影響,沒有能夠根據社會主義生產的客觀需要,有計劃按比例地進行,各部門、各地區之間和部門內部勞動力的構成比例都存在著不協調的問題,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農業和輕工業的發展,影響城鄉人民生活的改善,又造成不少行業人浮子事,而有些行業則有事無人千的現象。為了四化建設的需要,黨和國家正在積極進行經濟結構的調整,‘加上安排大里人員就業,勞動力在地區、城鄉、所有制關系、國民經濟各部門的分配上必然會起較大的變化,需要我們及時反映和研究這些變化的狀況和存在的問題。

(三)我國近10億人口中有8億多人口住在農村,有3億多農業勞動力。隨著農村人口的自然增長,特別是農業技術改造的進行和農村各項經濟政策的貫徹落實,農村生產中將會有較多的勞動力逐步多余出來。目前我們黨已開始重視并提出發展農村多種經營和重點建設小城鎮的政策措施,農業勞動力逐步向非農業轉移是不可避免的,但必須以保證農業有足夠的勞動力和農業努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為前提。因此,這個轉移將在什么時候、什么條件下,以何種規模和速度來進行比較適宜,也必須通過統計及時反映,認真研究。我國已分別在全民所有制和城鎮集體所有制及其他經濟類型的單位中建立了職工人數的月、季、年報制度,對農村也建立了勞動力年報。另外,勞動部門還按季對城鎮待業人員安置情況進行統計。當前,我們要在搞好各項專業勞動力統計的基礎上,加強勞動力綜合平衡統計,積極創造條件,爭取按年試編勞動力資源與分配平衡表,以研究社會勞動力資源的利用和潛力,掌捏社會勞動者在物質生產部門和非物質生產部門、部門內部、各地區、城鎮和農村、各種所有制之間的分配與使用情況。同時,要重點抓好全民所有制和城鎮集體所有制職工人數的增減情況定期快報,以檢查勞動力計劃的執行情況,反映安排勞動力就業的進度;還要搞好今年新建立的關停企業職工安置情況調查,以反映關停企業安置職主的進度、去向及工資發放情況,要研究現有企業勞動力的使用情況與經濟效果。在可能情況下,還要多做一些典型調查,了解勞動力安排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農村勞動力進城的情況等。勞動力統計具有面廣、頭緒多、指標復雜、政策性強等特點,,目前在業務建設上還存在著如指標體系不完整,統計方法單一化等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解決。當前任務與力量不相適應,應當盡快予以充實加強。

查看全文

區域投資環境評估指標系統論文

一、引言

投資環境(Investmentclimate)指投資對象在進行投資時所面臨的、影響投資行為的自然、經濟、科技、管理、社會、法規和政治的各種條件和因素的總稱。實際上,投資環境是一個內涵和外延非常豐富的系統。它包含了對投資有直接或間接影響的區域范圍內的地理區位、自然資源、基礎設施、原材料供應、市場化程度、競爭狀況、人力資源、信息渠道、資金融通、納稅負擔、社會服務、經濟政策、法律法規、社會秩序、政治形勢等這些有利或不利的條件與因素涵蓋了經濟、社會、政治、文化、法律、自然地理、基礎設施、信息、服務以及政策等方方面面。良好的投資環境是一個國家和區域吸引外資的強大“磁場”。因此,自從世界各國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利用各種指標對其投資環境的優劣和吸引投資者的力度進行評估、監測以來,采用評估指標及評估方法進行投資環境評價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和區域吸引資金流入、促進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

建國50多年來,中國經濟社會取得了巨大的進展。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經濟發展速度之快,成就之高,有目共睹。進入新世紀,中國政治穩定,經濟持續增長,通貨膨脹率較低,貨幣堅挺,外債結構合理,國際收支平衡有余,進口類關稅不斷降低,投資環境不斷改善,最近中國已經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加上國家已經開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這將更進一步促使投資環境的改善,中國可望成為世界各國投資者青睞的比較理想的投資場所。

中國及其大陸31個省級區域(注:不包括香港、澳門和臺灣。)經濟發展的巨大成就除得益于國家穩定的改革開放政策、經濟持續增長過程中的要素稟賦、制度變遷、技術條件、產業結構、市場環境、法律法規外,還與良好的投資環境、投資效果、外部國際大環境等因素關聯密切。面對新世紀和新一輪的全球資源重組,研究如何構建衡量投資環境優劣及其吸引力大小的指標體系,并研究如何選擇適當的方法對投資環境進行定量評估,為我國及各個區域評價投資環境質量的好壞、吸引力的大小,及為區域經濟發展政策的制訂和決策的實施,提供一個科學有效的定量化的參考依據,意義非同尋常。

國外關于通過統計指標或建立指標體系評價投資環境優劣方法的研究起始于20世紀60年代。這些方法歸納起來主要有投資冷熱圖法(冷熱圖法)、投資環境評分法(等級尺度法)、道氏評估法、關鍵因素評估法、相似度法、國家風險評級法、綜合評判法和多因素分析評估法等。中國關于投資環境評價的研究,是在改革開放以后才開始的。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對大陸各個省市區的投資環境的分析評價,不少學者進行了有益的探索,這主要歸功于統計資料的逐步健全和分析工具及技術的支撐。王慧炯、閔建蜀[1]采用關鍵因素評估法(又叫體制評估法,專門為中國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設計)主要從體制的角度按照降低成本、發展當地市場、獲得原料供應、分散投資風險、追逐競爭者、獲得當地生產和管理技術等6種投資動機出發,選擇若干關鍵因素,并采用多因素評估法計算總分來評價投資環境;魯明泓[2][3]先后分別選擇了11項和10項指標對中國大陸29個省市區(不包括西藏)和45個主要城市的投資環境作了綜合分析和評估;郭信昌[4]、張敦富[5]等人也對中國的投資環境進行了較為系統的描述、分析和評價。不可否認,上述研究對中國區域投資環境的研究作了較大貢獻,但也有不少不足之處:或者單從宏觀方面來闡述,對中國區域投資環境考查與定量評估做的還不夠;或者只分析硬環境而忽視軟環境;或者選擇的因素指標雖然包括了投資環境的幾個方面,但其使用的統計資料相對單一,而且總量指標(絕對)指標過多而相對指標和平均指標嫌少,未能全面地涵蓋投資環境的方方面面,因而分析方法雖然比較科學,但結論卻前后相差太大,使得這些評估結果未能科學而準確地衡量和反映中國各個區域投資環境的實際情況,有些結論也與人們通常的看法相差較大,令人難以接受或讓人信服。為什么這些研究的結論差別如此大呢?筆者認為關于中國投資環境的分析研究,主要的缺陷和不足之處在于,以往研究選擇的指標太少,更沒有能建立一個科學的評價指標系統,從而致使在指標體系選擇方面有一個共同缺點,即沒有或很少涉及各個評價指標之間的關聯性和協調性,定性打分代替定量指標過多,把西藏也排除在分析和評估之外。另外,評價方法也顯得較為單一。

然而時過境遷,中國及各個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有了較大的變化,隨著由傳統的計劃體制向市場體制的轉換,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提出要從現在起到下個世紀頭十年建立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國際貿易(包括服務貿易)的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深化,貿易關稅的降低,WTO已經順利加入,我國整體及大陸各個區域的投資環境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且得到相當程度的改善,但也面臨著不少挑戰。因此,筆者以為很有必要在借鑒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重新構建一個更為全面、科學的評估指標系統,并研究更為科學合理的評價方法,以便在新世紀和新環境背景下,對中國各區域之投資環境狀況的優劣進行全面、科學而準確的度量和評價,揭示各個區域投資環境實際水平的優劣和吸引外商投資的能力,以期給國家、各個區域及各級部門一個比較清晰和科學正確的認識,并為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查看全文

農業系統各類考核指標完成情況匯總分析

農業系統2006年各類考核指標完成情況匯總分析

根據局主要負責人的工作安排,現將2006年泰州市及農委、本市下達的各項考核指標完成情況匯總報告如下:

一、《造林綠化責任狀》完成情況

據統計,全市今年已通過泰州驗收完成農村造林總面積3.11萬畝(含林網折算面積),森林覆蓋率凈增1.65個百分點,綠化成活率、保存率均達到90%。分別完成泰州市交指標2萬畝、1.06、85%、85%的156%、157%、106%、106%。其他各項工作要求全面達標,圓滿完成各項指標和任務,造林工作繼續在泰州市保持領先位置。

二、綜合指標完成情況和分析

據統計,2006全市上半年實現農業總產值(不變價)7.7億元,同比增長2.9%;實現農業增加值9.04億元,同比增長3.1%,完成全年目標的37.8%。由于綜合指標的最終測算以年底時全年度的測算為準,期中測算情況由于統計口徑的不同差異有時可能會較大。綜合今年情況分析,由于夏熟生產獲得豐收,種植業產量、產值增加較多,雖然上半年畜牧養殖總量有所下降,但由于規模養殖和品種改良步伐加快,畜牧養殖產量、產值、效益可望在下半年有所回升。如果今年秋熟無不利氣候和大的災害,種植業主產量增加5%,畜牧飼養總量增加2.2%,林業主產品產量持平,就能夠實現全市農業增加值23.9億元,增4.5%的指標。養殖業產值(不變價)比重2005年實績47.95%,預計完成06年47.16%的任務,問題不會太大。

查看全文

經濟社會統計指標系統結構

一、解讀科學發展觀

回顧這幾十年的發展歷程,關于發展的觀念變化,特別需要關注以下幾個節點。首先是確立了發展應該“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在早期主要體現在關注經濟增長的速度。在此過程中先后出現了各種類型的經濟結構失調問題,為此引起了對經濟增長質量的關注。在發展的理念上,單一的經濟增長逐漸為包含經濟結構、經濟效率、經濟公平等內涵在內的經濟發展理念所取代?!翱茖W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對于中國發展內涵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要走內涵式經濟發展之路,必須依賴科學技術在各個層面中的應用。到21世紀,科學技術上升到國家創新體系的高度,技術、制度等各個層面的創新成為實現發展的最重要途徑。關于小康社會建設的戰略方針在科學發展觀形成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這標志著將發展的目的———改善民生———直接體現在發展的要求之中,是此后所謂“以人為本”理念的明確體現。實際上,這樣的理念與國際經驗也是相銜接的??沙掷m發展觀是整個人類面對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而形成的共識:發展要成為可持續的,必須要依賴于經濟、社會、資源環境這三個支柱的共同作用。和諧社會建設進一步豐富了小康社會建設的內涵,同時也包含了從經濟發展到社會發展、從精神文明建設到社會建設的理念提升。

二、發展的若干基本要素及其邏輯關系

首先,發展依賴于經濟、社會、資源環境這三個系統之間的相互關系,這三者構成了可持續發展的三個支柱。從關系上看,三者體現了從經濟系統到社會系統、從社會系統到自然體系的層層包容關系。從廣義上看,社會系統包括經濟系統,也可以從狹義上定義社會系統,將其視為以經濟系統為基礎、集中體現人與人關系的目標系統———在經濟體系所提供的物質基礎之上,實現全社會各成員共享的制度性結構。如果該系統不能正常運轉,就不能為經濟系統提供必要的支持。在此意義上,社會系統是經濟系統的前提條件,構成對經濟系統的約束。進一步看,自然系統能否支持人工系統的經濟和其他社會活動,有兩個產生于人工系統內部的因素至關重要。第一是人口,人口再生產不僅關系到人類自身的繁衍,其規模和分布是決定經濟系統和社會系統的規模和內在關系的重要因素,并且決定了人工系統向自然系統索取基礎物質資源的規模和方式,是影響經濟社會系統與自然系統間關系的重要因素。第二是科學技術,一方面,發展的過程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人類依賴所掌握的科學技術不斷提高對自然資源環境的開發利用程度,另一方面,人類要著眼于未來維護與自然體系之間的和諧關系,還要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科學技術的進步。

三、符合科學發展觀的經濟社會統計指標體系

(一)經濟統計指標體系國民經濟核算是整個經濟統計的“龍頭”,對其進行歸納,經濟統計指標體系應該包括以下基本內容:①經濟產品的供應與使用/需求,供應來自國內生產和國外進口,然后被國內生產、國內消費和投資所使用以及出口國外;②經濟價值的創造和收入形成,在生產過程中創造經濟價值,然后通過一系列的分配形成社會各成員手中的收入;③資金籌集與投資去向,投資包括非金融投資和金融投資,籌集的資金首先來自當期收入,其次來自金融交易形成的借入;④財富存量及其變化,特定時點上的財富存量既是經濟過程的起點,又是經濟過程的結果,會因為經濟使用/處置而減少,也會因為經濟積累而增加;⑤對外經濟,通過國際收支統計將一個經濟體的所有對外經濟活動概括其中。通過核算形成一系列經濟指標,其中最綜合的經濟指標包括:國內生產總值,國民收入,國民可支配收入,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儲蓄,國民財產,貨物服務進出口,國際收支總差額,儲備資產,等等。

查看全文

生產指標實時績效考核系統研究與應用

摘要:建立以“生產指標最優、實時計算、自動統計排名”的實時績效考核體系設計,研發出實時運行績效考核系統。創造性的將多年積累的管理經驗制度化、公式化融入系統中。

關鍵詞:火電廠;實時性;運行績效;研發與應用

火電廠經過持續發展已經形成規范的管理體系,生產經營管理者的重要任務是保證機組設備處于長周期安全、穩定、高效、環保運行,通過行業內人員的不斷努力及先進的技術設備,使設備可靠性指標得以控制與提升。在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背景下,發電行業承受產能相對過剩造成的市場擠壓,降低成本成為火電企業生存的必要條件。對于生產管理人員則是如何提高機組運行經濟性,以確保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其中,通過加強對運行人員管理,做到及時調整運行參數,使機組長周期處于經濟運行工況下,提升運行人員操作水平,減少或避免運行人員誤操作等,是提高發電機組運行經濟性的主要手段之一。

1火電廠運行績效考核體系的管理現狀

火電廠的生產管理工作主要由以下管理人員完成:運行值班及檢修維護人員、中層管理人員、高層經營決策人員。目前國內電廠已經認識到績效考核對于經營管理的重要性,但大多集中在中層生產管理者和高層經營決策者,而對于運行人員的績效考核仍停留在紙面、止于形式,并未將考核工作落實到實處。雖然很多電廠已建立對運行值班員進行績效考核的制度,然而考核的層次限定到值級,仍存在很多人一起吃“大鍋飯”的現象。另一方面,在考核的具體內容更多是管理性指標,對于機組經濟性指標少之又少,且部分指標統計仍采用人工抄表,存在不嚴謹性,對員工的約束力差,且存在弄虛作假的現象也較為普遍,使績效考核流于形式??傮w上,火力發電廠績效考核工作屬于起步階段,運行人員對績效考核認知膚淺。因此,通過建立一套基于生產指標實時考核系統,全面提高運行人員整體素質,進而實現機組經濟性的提升。

2基于智能化運行平臺的生產指標

查看全文

探究資源城市創新系統的效能檢測指標

關鍵詞:資源型城市區域創新體系效能測度指標體系

摘要:對資源型城市創新體系效能的測度就是對城市的知識創造的能力、創新資源流動的狀況、創新環境的狀況,以及創新體系對城市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貢獻四方面進行評價。由于目前國內外對如何測度區域創新體系的整體效能沒有一個完整、標準的指標體系,通過指標體系總體框架的設計、指標的理論預選,構建了資源型城市創新體系效能測度指標體系。

一、效能測度的含義

資源型城市創新體系的效能包括資源型城市的創新能力、創新效率及其對城市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貢獻。從創新行為主體要素構成的角度,它表現為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創新能力,科技中介機構的創新服務能力,政府對創新的引導、管理和組織協調能力;從運行角度,它取決于對現有創新資源配置的績效,是資源狀況與配置力相綜合以及創新環境對創新支持的結果??梢?,資源型城市創新體系的效能取決于資源型城市創新行為主體和創新資源的創新能力(知識創造的能力)、創新資源流動配置的狀況、創新環境的狀況,以及創新體系對城市經濟社會的影響。論文百事通因此,對資源型城市創新體系效能的測度就是對城市的知識創造的能力、創新資源流動的狀況、創新環境的狀況,以及創新體系對城市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貢獻四方面進行評價。

二、對國內外相關指標體系的評述

2.1國外對國家創新體系效能測度的指標體系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