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小康社會統計指標系統

時間:2022-09-09 03:49:26

導語:創建小康社會統計指標系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創建小康社會統計指標系統

中共黨的十六大提出要在21世紀的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順利實現這一奮斗目標,就應在正確理解小康社會的科學內涵的基礎上,科學設置統計指標體系及指標數量標準。以便對全面小康社會進行評價和監測。

一、設計小康指標的原則

建立評價全面小康社會的指標體系,確定指標的臨界值,要能夠切實反映小康社會基本特征。因此應遵循以下原則。

1.合理反映小康社會的內涵和基本特征。要以反映居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為主體,綜合考慮經濟與社會發展質量,不能只追求數量和發展速度。

2.要堅持統一性原則。全面小康社會,是由于針對目前存在的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不平衡的總體水平提出來的,目標是建設一個惠及13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發展比較均衡的社會。因此,在設計指標體系時,應體現全面原則,即在全國范圍內小康的衡量標準應是統一的。另外我國地區發展不均衡,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相差很大,應用同一個衡量標準,有助于縮小地區差異和城鄉差別。

3.堅持發展進步的原則。時代在不斷發展,社會在不斷進步,小康社會進程是一個動態進程,因此,我們要以發展眼光和態度來確定指標體系及臨界值,從而合理把握中國小康社會的進程。

4.堅持科學與可行相結合的原則。力求小康指標體系的科學和系統;但又必須考慮現實數據資料是否能滿足需要,所以,應以中國現行的統計指標和相關的國際組織的統計指標為基礎,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指標體系。

二、小康指標體系的構成

我國現行的小康社會監測指標體系是1993年6月由國家統計局制定,包括了三個方面共11項指標。目前這個指標體系已不能對全面小康社會進行準確評價,因此,應對其進行修正和完善。我們經初步研究,認為小康社會的指標體系應由四個方面16項指標構成。

1.經濟水平。①人均國內生產總值;②第三產業人員占全部從業人員比重。

2.生活水平。①人均可支配收入;②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③收入的地區差異系數;④最低收入人口的恩格爾系數;⑤最低收入人口的蛋白質攝入量;⑥成套住房居住率;⑦森林覆蓋率;⑧城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

3.人口素質。①人均預期壽命;②平均受教育年限。4.社會發展。①信息化指數;②社會保障指數;③空氣污染指數;④形式案件立案數。對部分指標的說明:

一是第三產業人員占全部從業人員比重。改革開放以來,第三產業是吸納就業人數最多的部門,但現階段就業水平卻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的第三產業的就業容量,緩解就業問題,確保人民安居樂業和社會穩定,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另外,第三產業是為國民經濟提供全方位多層次服務的,因此這一指標不僅反映經濟發展水平和生產力結構,而且又能反映人民生活的質量。

二是收入分配比較公平,不出現兩極分化是全面小康社會的重要特征。我國居民收入的差異主要來自城鄉差距和不同區域之間差距。因此,可用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和地區人均收入差異系數來衡量收入的差別。

三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居民收入的提高,居民在解決了溫飽問題之后,都開始注重飲食的營養性。因此,應重點考慮最低收入人口的營養結構。四是成套住房居住率。由于我國住房條件差異很大,居住面積不能準確地反映居民居住條件好壞。因此用成套住房居住率指標更能準確反映住房質量。五是信息化指數是衡量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指標。六是空氣污染指數用于描述空氣質量,從而反映人們居住環境狀況。

三、小康指標臨界值的確定

1.對單指標數量界限的確定,不僅要按一般性的確定原則和方法,而且要分析指標數量自身的特點,合理地找出其臨界值。確定單指標數量界限時,一要以考察對象的最近一個時期為重點分析區間,以便能確切把握指標變動的特性;二要先定指標體系中的核心指標的臨界值。例如,GDP是小康評價指標體系中的核心指標,它對考察對象的評價或分析結果影響很大。對GDP的確定可根據十六大提出的要在20年內翻兩番這個量化標準和影響因素的發展規律作綜合研究。對其它單指標的確定,可在人均GDP水平的基礎上,參照其它國家和地區水平及我國的具體情況確定。

2.對綜合指標的測算。由于小康生活水平涉及到多個領域,是一個復雜概念,要對其變動特點進行測度和比較,必須對多指標進行綜合處理。因此,如何用科學簡便的方法將指標數據的信息進行濃縮并對社會發展水平作出科學、客觀、公證的評定是小康評價指標體系研究中的重要問題。

3.專業性比較強的指標,例如信息化指數、社會保障指數、空氣污染指數等,可從相關部門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