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社會管理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4 16:38:2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政府社會管理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小議民生視角下的政府社會管理
摘要:重視民生,關注民生是十七大報告的重要特色。政府社會管理改革是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和路徑選擇。運用多重委托理論和基于民生視角,從制度層面探討和研究政府社會管理改革。
關鍵詞:政府社會管理;民生;委托理論
保民、安民、重民,貴在政府。政府社會管理改革是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是促進社會改革、維護社會穩定,保障人民權益的關鍵。本文則從多重委托理論的角度分析和闡釋了民生視角下的政府社會管理改革。
1多重委托理論下的政府社會管理
1.1委托理論的內涵
委托理論就其實質而言,是一種契約理論,基本內容是:當一個或更多的行為主體(委托人)指定、雇傭另一些行為主體(人)為其提供服務,并授予其某些決策權,委托人根據人提供的服務數量和質量支付相應的報酬。
政府社會管理探究論文
1多重委托理論下的政府社會管理
1.1委托理論的內涵
委托理論就其實質而言,是一種契約理論,基本內容是:當一個或更多的行為主體(委托人)指定、雇傭另一些行為主體(人)為其提供服務,并授予其某些決策權,委托人根據人提供的服務數量和質量支付相應的報酬。
1.2多重委托
學術界有單重委托和雙重委托理論之說。馮根福在2004年提出了雙重委托。在現實中,委托并非單重或雙重的,而是多重的。多重委托,指委托是層層委托形成了以委托鏈為核心的多向度的委托關系。
1.3民生視角下的政府社會管理的多重委托關系
政府社會管理論文
1多重委托理論下的政府社會管理
1.1委托理論的內涵
委托理論就其實質而言,是一種契約理論,基本內容是:當一個或更多的行為主體(委托人)指定、雇傭另一些行為主體(人)為其提供服務,并授予其某些決策權,委托人根據人提供的服務數量和質量支付相應的報酬。
1.2多重委托
學術界有單重委托和雙重委托理論之說。馮根福在2004年提出了雙重委托。在現實中,委托并非單重或雙重的,而是多重的。多重委托,指委托是層層委托形成了以委托鏈為核心的多向度的委托關系。
1.3民生視角下的政府社會管理的多重委托關系
政府社會管理能力若干問題探究
摘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項長期、艱巨而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黨和政府以及全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必須繼續承擔引領經濟變革和社會變革的責任。本文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論述:政府社會管理能力的要求、特點、我國政府社會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加強政府管理能力建設的基本途徑。
關鍵詞:政府社會管理能力
政府社會管理職能,主要包括政府承擔的管理和規范社會組織、協調社會矛盾、保證社會公正、維護社會秩序和穩定、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等方面的職能。總理指出:要進一步完善社會管理體制,建立健全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和各種社會矛盾的有效機制、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機制、城鄉社區管理機制等,加強社會事務管理。所謂政府社會管理能力,是指政府科學地整合和運用各種社會資源和管理手段,履行自身職能,有效地實現公共管理目標的本領和力量。政府的社會管理能力是公務員應該掌握的最基本的能力,目標是通過管理理論、規律和行為、技能方面的學習和訓練,提高政府管理工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項長期、艱巨而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黨和政府以及全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必須繼續承擔引領經濟變革和社會變革的責任。政府的作用能否得到充分發揮,政府的社會管理活動是否有效,在一定意義上說,直接取決于政府能力的高低,政府能力的高低決定著政府職能的實現程度。沒有一個有效的政府,不論是經濟的還是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都是不可能實現的。加強政府能力建設,使政府能力與政府承擔的社會管理職能相適應,已經成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無法回避的重要理論問題和重大實踐問題。
實施有效的政府社會管理,需要我們明確政府管理的主要內容和能力要求,需要廣泛借鑒國際社會政府社會管理經驗,進行政府社會管理理論創新,提高政府公務員社會管理能力。
一、政府社會管理的能力要求和西方社會政府社會管理的特點與經驗
改善民生之政府社會管理改革剖析
摘要:重視民生,關注民生是十七大報告的重要特色。政府社會管理改革是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和路徑選擇。運用多重委托理論和基于民生視角,從制度層面探討和研究政府社會管理改革。
關鍵詞:政府社會管理;民生;委托理論
保民、安民、重民,貴在政府。政府社會管理改革是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是促進社會改革、維護社會穩定,保障人民權益的關鍵。本文則從多重委托理論的角度分析和闡釋了民生視角下的政府社會管理改革。
1多重委托理論下的政府社會管理
1.1委托理論的內涵
委托理論就其實質而言,是一種契約理論,基本內容是:當一個或更多的行為主體(委托人)指定、雇傭另一些行為主體(人)為其提供服務,并授予其某些決策權,委托人根據人提供的服務數量和質量支付相應的報酬。
深化政府社會管理職能思考以及決策
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黨中央在新形勢下提出的重大任務。構建和諧社會對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特別是加強政府社會管理職能提出了新要求。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分析我國社會管理的現狀,借鑒國外政府社會管理的經驗教訓,切實強化我國政府社會管理職能,既是構建和諧社會的迫切要求,也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
一、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社會管理的基本理論與國際經驗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大背景下開展的,因而,構建和諧社會,必須首先深入研究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社會管理的基本理論與國際經驗。
(一)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社會建設與社會管理的基本理論
市場經濟條件下,西方社會建設與社會管理的理論大體經過了產生、發展與反思三個大的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世紀中葉,在西方社會矛盾加劇、社會沖突頻繁發生的大背景下,以追求社會和諧、社會均衡為目標的社會秩序理論的產生,是西方社會建設理論產生的標志。第二個階段是,20世紀30年代后,隨著對世界經濟大危機的反思,以追求社會福利最大化為目標的社會福利理論與福利國家理論獲得了重大發展,使西方社會建設的理論逐漸走向成熟,西方國家采用了成功應對社會危機的社會政策手段,為西方經濟持續增長與社會相對穩定做出了重大貢獻。第三個階段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為應對新興工業國家發展的國際競爭壓力,西方國家開始反思福利國家建設的理論,出現了重視教育、就業培訓、科技與知識投入的“第三條道路理論”與“社會投資型國家”理論,這標志著西方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理論進入了反思階段。市場經濟條件下,具有重大實際影響的社會建設與社會管理理論主要是社會秩序理論、福利國家理論、第三條道路理論等。
社會秩序理論。社會秩序理論是一些著名社會學者提出的整體性社會學理論,其基本觀點是將社會看做一個有機整體,認為社會整體的和諧表現為社會秩序,維持社會秩序就需要促進社會整合、實現社會團結。奧古斯特·孔德(1798—1857)奠定了社會秩序理論的基礎,他提出了整體性的社會研究視角。他認為,社會是一種有規律的結構;社會是人類生活的有機整體,即社會有機體;這種整體結構同它的部分與要素之間具有一種“普遍的和諧”,這種普遍的和諧的根基在于人性;社會整體的和諧性表現為社會秩序,不和諧則表現為社會沖突,因此,社會秩序是社會最基本的整體性特征。孔德提出了“重建秩序”的構想,即社會秩序的原則:崇尚科學與自然法則,擴大人類自然擁有的博愛的傾向;協調家庭、等級、行會、地方團體、教會、國家等組織和群體的關系,社會分工應該考慮到每個人的本性、教育、地位與專長,各得其所;要增強政府權威與調節,建立“開明政府”;要建立復合性的政治權威,所有的政治權力都必須要有物質基礎、思想指導、道德制裁和社會控制。此外,涂爾干還提出了社會團結理論。埃米爾·涂爾干(1858—1917)社會學的中心概念是社會團結,他認為社會團結是指人與人、群體與群體之間的協調、一致、結合的關系,其基本觀點是:發達的社會團結是一種有機團結;社會團結的物質基礎是分工,精神基礎是集體意識;法律是保障社會團結的力量;要消除社會團結所受到的威脅,實現社會層次上的整合;要防范社會失范或社會解組等現代社會的特殊危機。
政府社會管理模式探討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社會管理與中國政府社會管理職能的演進;中國原有社會管理模式的特征與不足;構建新型社會管理模式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社會管理是一項非常古老的管理實踐、社會管理是當代中國政府的一項重要職能、體制轉軌和社會轉型過程中也產生了一系列新的社會問題、一個普遍的共識是經歷了兩個時期、隨著國家對社會的接收和覆蓋,政府幾乎壟斷了全部社會權力、政府全面而深刻地進入社會領域,事實上包辦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靜態化和非制度化、社會因而缺乏自治能力,同時也喪失了蓬勃生機與活力、當前中國特定的政治制度決定了中國共產黨是社會管理的當然主體、保障社會穩定與良性運轉是現代政府不可推卸的職責、非政府組織是不可或缺的社會管理主體、市場經濟使國人的公民意識和公共精神得到開發與增強等,具體請詳見。
進入二十一世紀,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和民主政治建設對社會領域的要求,結合我國當前社會經濟發展實際狀況,適時地提出了加強和完善政府社會管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要求。響應這一趨勢,學術界和實務界對社會管理的概念與內涵、范圍與領域、目的與途徑展開了廣泛研究和討論。作為滄海一粟,本文擬就新時期中國政府社會管理模式進行探討。
一、社會管理與中國政府社會管理職能的演進
社會管理是一項非常古老的管理實踐。自從人類突破家庭生活的界限、進入社會狀態開始,為實現社會關系和諧以及社會有序運轉而進行調控的管理活動也就隨之出現。國家產生之前,社會事務簡單有限,對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是社會內生的、自發的和依循慣例的。國家從社會中分離出來后,內生性社會結構(如家庭、慈善團體、教會組織)對社會事務的自我管理依然存在并發揮著主要作用,與此同時,國家為了實現和鞏固政治統治開始在社會管理中扮演起重要角色,政府設立了專門機構,利用暴力強制、行政規制、法律規范、道德宣教等多種手段顯在或潛在地干預社會生活。正如恩格斯所說,“國家的政治統治到處以執行某種社會職能為基礎,而且政治統治只有在它執行了它的這種社會職能時才能持續下去”。
建國以來,在強國家弱社會的關系格局下,當代中國的社會管理始終以政府為主,社會管理是當代中國政府的一項重要職能。早在建國初期,中國政府就把社會管理納入其職能體系,設立了以內務部門(后來是民政部門)為代表的專門從事社會管理的組織機構,除此之外,其他政府部門、各生產組織和事業單位也承擔著各種具體的社會管理職責。六七十年代,受“以階級斗爭為綱”的路線影響,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能范圍急劇萎縮,且與政治統治職能相互混淆在一起,不能明確區分開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從“階級斗爭”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以來,中國政府的改革和各項工作一直圍繞著“刺激經濟增長”和“建設與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而展開,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能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被忽略或輕視,處于從屬地位和停滯狀態。但與此同時,經濟體制的深刻變革刺激和帶動了中國社會轉型,使中國社會發生了深刻變化。一方面,社會形態從傳統向現代方向的迅速轉變打破了中國既有的社會結構,使社會利益結構和收入分配格局發生了明顯分化,社會組織形式由單一走向多元,社會公共事務日趨繁雜,社會公共領域迅速擴展,公共精神和公民社會輪廓初現;另一方面,體制轉軌和社會轉型過程中也產生了一系列新的社會問題,諸如失業、貧富分化和區域差異、種群歧視和弱勢群體、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等,它們與原有的社會問題如社會治安、自然災害等交織在一起,增加了社會管理的幅度和治理的難度,如果政府不能在此方面有所作為,勢必阻礙市場經濟進一步發展和民主政治建設進程。2002年,中國共產黨根據新形勢重新調整了國家和政府的職能,將其確定為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四個部分,社會管理終于得到決策者的重視,進人綱領性文件獲得與經濟發展并駕齊驅的地位。2005年3月,總理在提交給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在繼續抓好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的同時,更加注重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把財力物力等公共資源更多地向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傾斜,把領導精力更多地放在促進社會事業發展和建設和諧社會上。”2006年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進一步指出“加強社會管理,維護社會穩定,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并明確提出了“社會管理體制改革和創新”的任務。從近年來黨和政府針對社會管理做出的系列動作中可以看出,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完善,社會公共領域開始受到密切關注,通過改革社會管理體制來加強和改善社會管理將成為未來一段時期黨和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務和主要內容。社會管理體制的改革涉及到法律、財經等很多問題,其中首先要解決是就是創新社會管理模式,形成既順應時代潮流又符合中國實際的新型社會管理格局。
二、中國原有社會管理模式的特征與不足
探究政府部門社會管理能力強化策略
摘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項長期、艱巨而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黨和政府以及全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必須繼續承擔引領經濟變革和社會變革的責任。本文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論述:政府社會管理能力的要求、特點、我國政府社會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加強政府管理能力建設的基本途徑。
關鍵詞:政府社會管理能力
政府社會管理職能,主要包括政府承擔的管理和規范社會組織、協調社會矛盾、保證社會公正、維護社會秩序和穩定、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等方面的職能。總理指出:要進一步完善社會管理體制,建立健全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和各種社會矛盾的有效機制、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機制、城鄉社區管理機制等,加強社會事務管理。所謂政府社會管理能力,是指政府科學地整合和運用各種社會資源和管理手段,履行自身職能,有效地實現公共管理目標的本領和力量。政府的社會管理能力是公務員應該掌握的最基本的能力,目標是通過管理理論、規律和行為、技能方面的學習和訓練,提高政府管理工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項長期、艱巨而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黨和政府以及全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必須繼續承擔引領經濟變革和社會變革的責任。政府的作用能否得到充分發揮,政府的社會管理活動是否有效,在一定意義上說,直接取決于政府能力的高低,政府能力的高低決定著政府職能的實現程度。沒有一個有效的政府,不論是經濟的還是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都是不可能實現的。加強政府能力建設,使政府能力與政府承擔的社會管理職能相適應,已經成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無法回避的重要理論問題和重大實踐問題。
實施有效的政府社會管理,需要我們明確政府管理的主要內容和能力要求,需要廣泛借鑒國際社會政府社會管理經驗,進行政府社會管理理論創新,提高政府公務員社會管理能力。
一、政府社會管理的能力要求和西方社會政府社會管理的特點與經驗
政府部門的社會管理能力綜述
摘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項長期、艱巨而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黨和政府以及全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必須繼續承擔引領經濟變革和社會變革的責任。本文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論述:政府社會管理能力的要求、特點、我國政府社會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加強政府管理能力建設的基本途徑。
關鍵詞:政府社會管理能力
政府社會管理職能,主要包括政府承擔的管理和規范社會組織、協調社會矛盾、保證社會公正、維護社會秩序和穩定、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等方面的職能。總理指出:要進一步完善社會管理體制,建立健全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和各種社會矛盾的有效機制、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機制、城鄉社區管理機制等,加強社會事務管理。所謂政府社會管理能力,是指政府科學地整合和運用各種社會資源和管理手段,履行自身職能,有效地實現公共管理目標的本領和力量。政府的社會管理能力是公務員應該掌握的最基本的能力,目標是通過管理理論、規律和行為、技能方面的學習和訓練,提高政府管理工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項長期、艱巨而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黨和政府以及全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必須繼續承擔引領經濟變革和社會變革的責任。政府的作用能否得到充分發揮,政府的社會管理活動是否有效,在一定意義上說,直接取決于政府能力的高低,政府能力的高低決定著政府職能的實現程度。沒有一個有效的政府,不論是經濟的還是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都是不可能實現的。加強政府能力建設,使政府能力與政府承擔的社會管理職能相適應,已經成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無法回避的重要理論問題和重大實踐問題。
實施有效的政府社會管理,需要我們明確政府管理的主要內容和能力要求,需要廣泛借鑒國際社會政府社會管理經驗,進行政府社會管理理論創新,提高政府公務員社會管理能力。
一、政府社會管理的能力要求和西方社會政府社會管理的特點與經驗
政府社會管理職能對策分析論文
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黨中央在新形勢下提出的重大任務。構建和諧社會對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特別是加強政府社會管理職能提出了新要求。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分析我國社會管理的現狀,借鑒國外政府社會管理的經驗教訓,切實強化我國政府社會管理職能,既是構建和諧社會的迫切要求,也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
一、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社會管理的基本理論與國際經驗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大背景下開展的,因而,構建和諧社會,必須首先深入研究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社會管理的基本理論與國際經驗。
(一)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社會建設與社會管理的基本理論
市場經濟條件下,西方社會建設與社會管理的理論大體經過了產生、發展與反思三個大的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世紀中葉,在西方社會矛盾加劇、社會沖突頻繁發生的大背景下,以追求社會和諧、社會均衡為目標的社會秩序理論的產生,是西方社會建設理論產生的標志。第二個階段是,20世紀30年代后,隨著對世界經濟大危機的反思,以追求社會福利最大化為目標的社會福利理論與福利國家理論獲得了重大發展,使西方社會建設的理論逐漸走向成熟,西方國家采用了成功應對社會危機的社會政策手段,為西方經濟持續增長與社會相對穩定做出了重大貢獻。第三個階段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為應對新興工業國家發展的國際競爭壓力,西方國家開始反思福利國家建設的理論,出現了重視教育、就業培訓、科技與知識投入的“第三條道路理論”與“社會投資型國家”理論,這標志著西方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理論進入了反思階段。市場經濟條件下,具有重大實際影響的社會建設與社會管理理論主要是社會秩序理論、福利國家理論、第三條道路理論等。
——社會秩序理論。社會秩序理論是一些著名社會學者提出的整體性社會學理論,其基本觀點是將社會看做一個有機整體,認為社會整體的和諧表現為社會秩序,維持社會秩序就需要促進社會整合、實現社會團結。奧古斯特·孔德(1798—1857)奠定了社會秩序理論的基礎,他提出了整體性的社會研究視角。他認為,社會是一種有規律的結構;社會是人類生活的有機整體,即社會有機體;這種整體結構同它的部分與要素之間具有一種“普遍的和諧”,這種普遍的和諧的根基在于人性;社會整體的和諧性表現為社會秩序,不和諧則表現為社會沖突,因此,社會秩序是社會最基本的整體性特征。孔德提出了“重建秩序”的構想,即社會秩序的原則:崇尚科學與自然法則,擴大人類自然擁有的博愛的傾向;協調家庭、等級、行會、地方團體、教會、國家等組織和群體的關系,社會分工應該考慮到每個人的本性、教育、地位與專長,各得其所;要增強政府權威與調節,建立“開明政府”;要建立復合性的政治權威,所有的政治權力都必須要有物質基礎、思想指導、道德制裁和社會控制。此外,涂爾干還提出了社會團結理論。埃米爾·涂爾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