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害報道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2 21:21:5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災害報道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氣象災害報道探索與思考
摘要:新媒體憑借交互性、實時性、廣泛性等優勢,逐漸成為氣象災害事件中信息、政治溝通和輿情引導的主要渠道。本文以2018年9月廣東遭遇強臺風“山竹”為例,以地級市政務公眾號“中山”為研究對象,通過翔實的數據和案例,分析“中山”在氣象災害報道方面的傳播功效。
關鍵詞:新媒體;氣象災害;中山;傳播功效
2018年9月16日17時,強臺風“山竹”在廣東江門臺山市海宴鎮登陸,廣東、廣西、海南、湖南、貴州等省份受到嚴重風雨影響。本文以廣東省中山市政務公眾號“中山”的臺風“山竹”報道為例,分析政務公眾號在氣象災害報道中的傳播功效。
一、政務公眾號“中山”簡介
“中山”由中山市網信辦主辦,是中山市委市政府權威信息、關注服務民生、樹立城市形象的重要新媒體平臺,信息及時、權威、綜合。“中山”目前已上線5年,粉絲量超100萬,平均每周閱讀量超120萬。在人民網的《2017年城市政務新媒體指數報告》中,“中山”傳播力位居全國地級市第一,2015年至2018年連續四年獲廣東“最具傳播力政務微信公眾號”等稱號,本文以其作為研究對象,具有代表性。
二、“中山”報道臺風“山竹”的傳播功效
災害報道觀念傳播管理論文
[內容摘要]災害報道,因其內容的特殊性,我國采取了特別謹慎的態度。縱觀新中國50多年來的災害報道,是遵循著一條特殊的發展軌道的。其觀念和形式,在這期間都發生了顯著變化。這種變化,以20世紀80年代初為界分為前后兩個階段。前階段災害報道的主要特點是以“人”為本位,追求的是一種教化層面的意義,后階段轉向以“事”為本位,追求的是一種信息層面的價值。
[關鍵詞]災害報道;觀念變化
災害報道,是指對自然災害和人為災難的事件的報道。無論是什么國家,無論是什么樣的社會制度,都不可避免地有地震、臺風、洪澇等天災發生;也不論是什么國家,不論其科技多么先進,管理多么科學和完善,都不可避免地有沉船、車禍、失火等人禍出現。對我們國家來說,這些天災人禍也不可避免地時有發生。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1979年“渤海2號”鉆井船翻沉,1987年大興安嶺森林大火,1998年長江全流域發生大水,2000年北方出現沙塵暴天氣,中原出現大旱,“6.22”武漢空難和柳州客車墜江等等。因而,對災害的報道,構成了我國新聞報道的重要內容之一。
災害報道,因其內容的特殊性,我國采取了特別謹慎的態度。縱觀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的災害報道,我們不難發現,它是遵循著一條特殊的發展軌道的。其觀念和形式,在這期間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這種變化,我認為大體上可以以20世紀80年代初為轉折點,分為前后兩個階段。
20世紀80年代初以前(包括“”時期)的災害報道,一個明顯的特點是:以“人”為本位,即在報道中,總是站在“人”如何與災害作斗爭的角度來充分肯定人的精神和力量。上海復旦大學王中教授概括當時我國關于災害報道的觀念是:“災害不是新聞,抗災救災才是新聞。”(1)王中教授這一概括是十分準確的。1957年2月上旬,上海遇到了有氣象記載80年來罕見的嚴寒。新華社記者是這樣報道這次災害的:
這幾天上海街頭積雪不化,春寒料峭,最低溫度下降到攝氏零下七點四度,上海人遇到了有氣象記載的八十多年來罕見的嚴寒。十日和十一日,出現了晴天下雪的現象。晴日高照,雪花在陽光中飛舞,行人紛紛貯足仰視這個瑰麗的奇景。
災害報道觀念分析論文
[內容摘要]災害報道,因其內容的特殊性,我國采取了特別謹慎的態度。縱觀新中國50多年來的災害報道,是遵循著一條特殊的發展軌道的。其觀念和形式,在這期間都發生了顯著變化。這種變化,以20世紀80年代初為界分為前后兩個階段。前階段災害報道的主要特點是以“人”為本位,追求的是一種教化層面的意義,后階段轉向以“事”為本位,追求的是一種信息層面的價值。
[關鍵詞]災害報道;觀念變化
災害報道,是指對自然災害和人為災難的事件的報道。無論是什么國家,無論是什么樣的社會制度,都不可避免地有地震、臺風、洪澇等天災發生;也不論是什么國家,不論其科技多么先進,管理多么科學和完善,都不可避免地有沉船、車禍、失火等人禍出現。對我們國家來說,這些天災人禍也不可避免地時有發生。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1979年“渤海2號”鉆井船翻沉,1987年大興安嶺森林大火,1998年長江全流域發生大水,2000年北方出現沙塵暴天氣,中原出現大旱,“6.22”武漢空難和柳州客車墜江等等。因而,對災害的報道,構成了我國新聞報道的重要內容之一。
災害報道,因其內容的特殊性,我國采取了特別謹慎的態度。縱觀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的災害報道,我們不難發現,它是遵循著一條特殊的發展軌道的。其觀念和形式,在這期間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這種變化,我認為大體上可以以20世紀80年代初為轉折點,分為前后兩個階段。
20世紀80年代初以前(包括“”時期)的災害報道,一個明顯的特點是:以“人”為本位,即在報道中,總是站在“人”如何與災害作斗爭的角度來充分肯定人的精神和力量。上海復旦大學王中教授概括當時我國關于災害報道的觀念是:“災害不是新聞,抗災救災才是新聞。”(1)王中教授這一概括是十分準確的。1957年2月上旬,上海遇到了有氣象記載80年來罕見的嚴寒。新華社記者是這樣報道這次災害的:
這幾天上海街頭積雪不化,春寒料峭,最低溫度下降到攝氏零下七點四度,上海人遇到了有氣象記載的八十多年來罕見的嚴寒。十日和十一日,出現了晴天下雪的現象。晴日高照,雪花在陽光中飛舞,行人紛紛貯足仰視這個瑰麗的奇景。
災害報道觀念變化分析論文
[內容摘要]災害報道,因其內容的特殊性,我國采取了特別謹慎的態度。縱觀新中國50多年來的災害報道,是遵循著一條特殊的發展軌道的。其觀念和形式,在這期間都發生了顯著變化。這種變化,以20世紀80年代初為界分為前后兩個階段。前階段災害報道的主要特點是以“人”為本位,追求的是一種教化層面的意義,后階段轉向以“事”為本位,追求的是一種信息層面的價值。
[關鍵詞]災害報道;觀念變化
災害報道,是指對自然災害和人為災難的事件的報道。無論是什么國家,無論是什么樣的社會制度,都不可避免地有地震、臺風、洪澇等天災發生;也不論是什么國家,不論其科技多么先進,管理多么科學和完善,都不可避免地有沉船、車禍、失火等人禍出現。對我們國家來說,這些天災人禍也不可避免地時有發生。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1979年“渤海2號”鉆井船翻沉,1987年大興安嶺森林大火,1998年長江全流域發生大水,2000年北方出現沙塵暴天氣,中原出現大旱,“6.22”武漢空難和柳州客車墜江等等。因而,對災害的報道,構成了我國新聞報道的重要內容之一。
災害報道,因其內容的特殊性,我國采取了特別謹慎的態度。縱觀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的災害報道,我們不難發現,它是遵循著一條特殊的發展軌道的。其觀念和形式,在這期間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這種變化,我認為大體上可以以20世紀80年代初為轉折點,分為前后兩個階段。
20世紀80年代初以前(包括“”時期)的災害報道,一個明顯的特點是:以“人”為本位,即在報道中,總是站在“人”如何與災害作斗爭的角度來充分肯定人的精神和力量。上海復旦大學王中教授概括當時我國關于災害報道的觀念是:“災害不是新聞,抗災救災才是新聞。”(1)王中教授這一概括是十分準確的。1957年2月上旬,上海遇到了有氣象記載80年來罕見的嚴寒。新華社記者是這樣報道這次災害的:
這幾天上海街頭積雪不化,春寒料峭,最低溫度下降到攝氏零下七點四度,上海人遇到了有氣象記載的八十多年來罕見的嚴寒。十日和十一日,出現了晴天下雪的現象。晴日高照,雪花在陽光中飛舞,行人紛紛貯足仰視這個瑰麗的奇景。
我國災害報道觀念變化分析論文
[內容摘要]災害報道,因其內容的特殊性,我國采取了特別謹慎的態度。縱觀新中國50多年來的災害報道,是遵循著一條特殊的發展軌道的。其觀念和形式,在這期間都發生了顯著變化。這種變化,以20世紀80年代初為界分為前后兩個階段。前階段災害報道的主要特點是以“人”為本位,追求的是一種教化層面的意義,后階段轉向以“事”為本位,追求的是一種信息層面的價值。
[關鍵詞]災害報道;觀念變化
災害報道,是指對自然災害和人為災難的事件的報道。無論是什么國家,無論是什么樣的社會制度,都不可避免地有地震、臺風、洪澇等天災發生;也不論是什么國家,不論其科技多么先進,管理多么科學和完善,都不可避免地有沉船、車禍、失火等人禍出現。對我們國家來說,這些天災人禍也不可避免地時有發生。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1979年“渤海2號”鉆井船翻沉,1987年大興安嶺森林大火,1998年長江全流域發生大水,2000年北方出現沙塵暴天氣,中原出現大旱,“6.22”武漢空難和柳州客車墜江等等。因而,對災害的報道,構成了我國新聞報道的重要內容之一。
災害報道,因其內容的特殊性,我國采取了特別謹慎的態度。縱觀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的災害報道,我們不難發現,它是遵循著一條特殊的發展軌道的。其觀念和形式,在這期間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這種變化,我認為大體上可以以20世紀80年代初為轉折點,分為前后兩個階段。
20世紀80年代初以前(包括“”時期)的災害報道,一個明顯的特點是:以“人”為本位,即在報道中,總是站在“人”如何與災害作斗爭的角度來充分肯定人的精神和力量。上海復旦大學王中教授概括當時我國關于災害報道的觀念是:“災害不是新聞,抗災救災才是新聞。”(1)王中教授這一概括是十分準確的。1957年2月上旬,上海遇到了有氣象記載80年來罕見的嚴寒。新華社記者是這樣報道這次災害的:
這幾天上海街頭積雪不化,春寒料峭,最低溫度下降到攝氏零下七點四度,上海人遇到了有氣象記載的八十多年來罕見的嚴寒。十日和十一日,出現了晴天下雪的現象。晴日高照,雪花在陽光中飛舞,行人紛紛貯足仰視這個瑰麗的奇景。
我國災害報道觀念變化分析論文
[內容摘要]災害報道,因其內容的特殊性,我國采取了特別謹慎的態度。縱觀新中國50多年來的災害報道,是遵循著一條特殊的發展軌道的。其觀念和形式,在這期間都發生了顯著變化。這種變化,以20世紀80年代初為界分為前后兩個階段。前階段災害報道的主要特點是以“人”為本位,追求的是一種教化層面的意義,后階段轉向以“事”為本位,追求的是一種信息層面的價值。
[關鍵詞]災害報道;觀念變化
災害報道,是指對自然災害和人為災難的事件的報道。無論是什么國家,無論是什么樣的社會制度,都不可避免地有地震、臺風、洪澇等天災發生;也不論是什么國家,不論其科技多么先進,管理多么科學和完善,都不可避免地有沉船、車禍、失火等人禍出現。對我們國家來說,這些天災人禍也不可避免地時有發生。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1979年“渤海2號”鉆井船翻沉,1987年大興安嶺森林大火,1998年長江全流域發生大水,2000年北方出現沙塵暴天氣,中原出現大旱,“6.22”武漢空難和柳州客車墜江等等。因而,對災害的報道,構成了我國新聞報道的重要內容之一。
災害報道,因其內容的特殊性,我國采取了特別謹慎的態度。縱觀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的災害報道,我們不難發現,它是遵循著一條特殊的發展軌道的。其觀念和形式,在這期間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這種變化,我認為大體上可以以20世紀80年代初為轉折點,分為前后兩個階段。
20世紀80年代初以前(包括“”時期)的災害報道,一個明顯的特點是:以“人”為本位,即在報道中,總是站在“人”如何與災害作斗爭的角度來充分肯定人的精神和力量。上海復旦大學王中教授概括當時我國關于災害報道的觀念是:“災害不是新聞,抗災救災才是新聞。”(1)王中教授這一概括是十分準確的。1957年2月上旬,上海遇到了有氣象記載80年來罕見的嚴寒。新華社記者是這樣報道這次災害的:
這幾天上海街頭積雪不化,春寒料峭,最低溫度下降到攝氏零下七點四度,上海人遇到了有氣象記載的八十多年來罕見的嚴寒。十日和十一日,出現了晴天下雪的現象。晴日高照,雪花在陽光中飛舞,行人紛紛貯足仰視這個瑰麗的奇景。
我國災害報道觀念變化試析論文
[內容摘要]災害報道,因其內容的特殊性,我國采取了特別謹慎的態度。縱觀新中國50多年來的災害報道,是遵循著一條特殊的發展軌道的。其觀念和形式,在這期間都發生了顯著變化。這種變化,以20世紀80年代初為界分為前后兩個階段。前階段災害報道的主要特點是以“人”為本位,追求的是一種教化層面的意義,后階段轉向以“事”為本位,追求的是一種信息層面的價值。
[關鍵詞]災害報道;觀念變化
災害報道,是指對自然災害和人為災難的事件的報道。無論是什么國家,無論是什么樣的社會制度,都不可避免地有地震、臺風、洪澇等天災發生;也不論是什么國家,不論其科技多么先進,管理多么科學和完善,都不可避免地有沉船、車禍、失火等人禍出現。對我們國家來說,這些天災人禍也不可避免地時有發生。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1979年“渤海2號”鉆井船翻沉,1987年大興安嶺森林大火,1998年長江全流域發生大水,2000年北方出現沙塵暴天氣,中原出現大旱,“6.22”武漢空難和柳州客車墜江等等。因而,對災害的報道,構成了我國新聞報道的重要內容之一。
災害報道,因其內容的特殊性,我國采取了特別謹慎的態度。縱觀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的災害報道,我們不難發現,它是遵循著一條特殊的發展軌道的。其觀念和形式,在這期間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這種變化,我認為大體上可以以20世紀80年代初為轉折點,分為前后兩個階段。
20世紀80年代初以前(包括“”時期)的災害報道,一個明顯的特點是:以“人”為本位,即在報道中,總是站在“人”如何與災害作斗爭的角度來充分肯定人的精神和力量。上海復旦大學王中教授概括當時我國關于災害報道的觀念是:“災害不是新聞,抗災救災才是新聞。”(1)王中教授這一概括是十分準確的。1957年2月上旬,上海遇到了有氣象記載80年來罕見的嚴寒。新華社記者是這樣報道這次災害的:
這幾天上海街頭積雪不化,春寒料峭,最低溫度下降到攝氏零下七點四度,上海人遇到了有氣象記載的八十多年來罕見的嚴寒。十日和十一日,出現了晴天下雪的現象。晴日高照,雪花在陽光中飛舞,行人紛紛貯足仰視這個瑰麗的奇景。
災害報道觀念管理論文
[內容摘要]災害報道,因其內容的特殊性,我國采取了特別謹慎的態度。縱觀新中國50多年來的災害報道,是遵循著一條特殊的發展軌道的。其觀念和形式,在這期間都發生了顯著變化。這種變化,以20世紀80年代初為界分為前后兩個階段。前階段災害報道的主要特點是以“人”為本位,追求的是一種教化層面的意義,后階段轉向以“事”為本位,追求的是一種信息層面的價值。
[關鍵詞]災害報道;觀念變化
災害報道,是指對自然災害和人為災難的事件的報道。無論是什么國家,無論是什么樣的社會制度,都不可避免地有地震、臺風、洪澇等天災發生;也不論是什么國家,不論其科技多么先進,管理多么科學和完善,都不可避免地有沉船、車禍、失火等人禍出現。對我們國家來說,這些天災人禍也不可避免地時有發生。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1979年“渤海2號”鉆井船翻沉,1987年大興安嶺森林大火,1998年長江全流域發生大水,2000年北方出現沙塵暴天氣,中原出現大旱,“6.22”武漢空難和柳州客車墜江等等。因而,對災害的報道,構成了我國新聞報道的重要內容之一。
災害報道,因其內容的特殊性,我國采取了特別謹慎的態度。縱觀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的災害報道,我們不難發現,它是遵循著一條特殊的發展軌道的。其觀念和形式,在這期間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這種變化,我認為大體上可以以20世紀80年代初為轉折點,分為前后兩個階段。
20世紀80年代初以前(包括“”時期)的災害報道,一個明顯的特點是:以“人”為本位,即在報道中,總是站在“人”如何與災害作斗爭的角度來充分肯定人的精神和力量。上海復旦大學王中教授概括當時我國關于災害報道的觀念是:“災害不是新聞,抗災救災才是新聞。”(1)王中教授這一概括是十分準確的。1957年2月上旬,上海遇到了有氣象記載80年來罕見的嚴寒。新華社記者是這樣報道這次災害的:
這幾天上海街頭積雪不化,春寒料峭,最低溫度下降到攝氏零下七點四度,上海人遇到了有氣象記載的八十多年來罕見的嚴寒。十日和十一日,出現了晴天下雪的現象。晴日高照,雪花在陽光中飛舞,行人紛紛貯足仰視這個瑰麗的奇景。
市民政局汛期救災應急預案
目前,我市已進入主汛期,為做好汛期救災工作,保證我市今年汛期各項救災工作快捷、高效有序地進行,最大限度地降低損失,特制定汛期救災工作應急預案。
一、汛期應急準備
(一)成立汛期救災領導小組,落實救災工作責任制。市民政局成立由高世遠局長任組長,各位局領導參加的汛期救災領導小組,統一領導和協調全市汛期救災工作。領導小組下設查災救災組、災情報告組、轉移安置組、物資調運組、救災捐贈組、宣傳報道組等工作組(名單附后),其職責是:
1、查災救災組:會同有關部門迅速趕赴災區,查看災情,安撫災民,開展救助工作。
2、災情報告組:會同水務、農業、氣象、電力、城建、統計等有關部門,及時上報災情。
3、轉移安置組:配合當地政府做好災民轉移安置工作。
市民政局汛期救災應急預案
目前,我市已進入主汛期,為做好汛期救災工作,保證我市今年汛期各項救災工作快捷、高效有序地進行,最大限度地降低損失,特制定汛期救災工作應急預案。
一、汛期應急準備
(一)成立汛期救災領導小組,落實救災工作責任制。市民政局成立由高世遠局長任組長,各位局領導參加的汛期救災領導小組,統一領導和協調全市汛期救災工作。領導小組下設查災救災組、災情報告組、轉移安置組、物資調運組、救災捐贈組、宣傳報道組等工作組(名單附后),其職責是:
1、查災救災組:會同有關部門迅速趕赴災區,查看災情,安撫災民,開展救助工作。
2、災情報告組:會同水務、農業、氣象、電力、城建、統計等有關部門,及時上報災情。
3、轉移安置組:配合當地政府做好災民轉移安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