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9 09:50:4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銀行業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銀行業

銀行業改革

一、國有商業銀行占據市場主體原因分析

我國銀行業改革是從兩個方面著手的:一是國有商業銀行的市場化經營;另一方面則是從體制外因素開始的。目的是隨著體制外因素的發展壯大,進而影響和帶動傳統體制的變革,股份制商業銀行就是在這種背景之下發展的。但是,這些銀行并沒有成長為能與國有商業銀行抗衡的力量,主要的原因如下:

1.國有銀行的傳統壟斷優勢。國有銀行曾占據完全壟斷的地位,擁有遍布全國的營業網點,良好的客戶基礎和長期的合作關系形成了較為穩定的客戶資源,國家的相關政策和政府的有關項目也都向國有商業銀行傾斜。例如部分國家部委和地方政府部門內部文件,指定預算資金只能存在國有銀行;央行和財政部對國有銀行的資金支持、不良資產處置政策扶持等,股份制銀行都無從獲得。

我國股份制商業銀行由于成立時間晚,規模小,資本實力弱、抗風險能力差、缺乏規模效應,在經營競爭中明顯處于劣勢,如果現有的各種限制還繼續實行,股份制銀行發展后勁不足問題就將突出。

2.國有銀行的商業化改革。近年來,國有商業銀行借鑒國外商業銀行經營理念,在推進企業化、市場化改革方面有長足發展,開始有了效益觀念、競爭觀念和風險觀念,國有商業銀行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自身的經營思想、經營作風和經營方式,樹立了為客戶服務的宗旨。例如:為吸引居民存款,國有銀行擴大服務范圍,大多已經變成了“金融超市”,其業務包括了銀證通、網上銀行、電話銀行、銀行保險、代售基金、代收電費、代收話費、住房貸款與汽車消費貸款等。

3.國家信用優勢。4大國有商業銀行背后是國家信用作為基礎,謝平(2002)研究發現,工、農、中、建在我國是典型的寡頭壟斷,他們同屬于一個“父親”,他們的競爭是兄弟之間的競爭。由于在實質上是國家最終為銀行的經營成果承擔責任,因此存款人不必擔心4大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而貸款的資金是部分來源于存款的,這就造成了4大銀行存的越多,貸款越多,不良資產越多的循環。而股份制銀行要憑借自身的信用開拓市場,難度就大了許多,由于沒有建立統一的存款保險制度,股份制銀行無法享有國有銀行的國家信譽擔保。

查看全文

我國銀行業改革

[摘要]全球銀行業發展明顯地呈現出金融管制放松、銀行業通過并購走向巨型化、銀行業務全能化、國際化、電子網絡化的趨勢。這

也是入世后我國銀行業面臨的形勢。基于這一認識,我國銀行業要放松金融管制,逐步取消分業經營限制,積極推動銀行業的并購重組,

倡導特色銀行,加速推進銀行業的電子化、網絡化、透明化,重塑監管體制,構建功能性金融監管。

[關鍵詞]wto我國銀行業改革對策

[作者簡介]××(1965-)女,研究生畢業,湖南××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金融理論與金融改革。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經濟一體化和金融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新技術尤其是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全球銀行業競爭日益加劇。在此背景下,全球銀行業發展已明顯呈現出五大趨勢:金融管制放松、銀行業通過并購走向巨型化、銀行業務全能化、國際化、電子網絡化。這是我[本文轉載自國金融改革面臨的大形勢。入世后,我國金融將進一步融入國際金融體系,五年過渡期后,國內金融市場將對外高度開放國內金融市場同時也就是開放的國際金融市場。因此,順應全球銀行業的發展趨勢,已成為入世后我國銀行業改革與發展的重大戰略問題

查看全文

銀行業監管現狀

一、我國對銀行業監管的現狀

1.利率政策

我國利率改革的方式是明確的,即漸進、有序,原則上遵循先外幣、后本幣,先貸款、后存款,先農村、后城市,先大額、后小額的步驟。但是中國目前還沒有明確全面實現利率市場化的時間表。利率市場的起步較晚,從1996年開放同業拆借利率開始,此后又開放了銀行間債券利率。2000年開放了外幣利率(小額外幣存款除外),2004年存款利率管上限,貸款利率管下限的格局。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至今也尚未形成基準利率體系,自然也沒有簡單的金融衍生工具,如期權和期貨。這使得中國的金融衍生品市場不僅落后于發達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也存在差距。

2.商業銀行的跨區域經營問題

長期以來,我國的中小商業銀行,即城市商業銀行不能跨區域經營。《城市商業銀行暫行管理辦法》第6條規定,城市商業銀行在地級以城市設定,一個城市只能設立一家城市商業銀行;第二條規定,城市商業銀行主要為本市中小企業和居民提供金融服務。

分析城市商業銀行的發展歷史我們可以看出,中國的城市商業銀行是清理整頓城市信用社、化解地方金融風險的產物。與此同時還承擔了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特別是支持中小企業的重擔。城市商業銀行人員素質較低、經營管理水平不高、風險高度集中。這是監管政策明文規定城市商業銀行不允許跨區經營的背景。

查看全文

銀行業改革論文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國銀行市場結構中國有商業銀行占據主導地位的原因,指出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對整個金融制度的改革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借鑒發達國家銀行業發展的經驗,在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中,更為迫切的是體制創新而不是技術模仿,改革的關鍵是進行國有商業銀行的民營化改造。

關鍵詞: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改革;體制;民營化

銀行是中國金融體系的主體,而國有商業銀行在銀行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位置,股份制銀行則是國有銀行之外最具實力的“第二梯隊”,股份制銀行經過十幾年的發展,資產增長率、人均利潤率、資產收益率、不良資產率等主要經營指標都領先于國內同業水平,顯示出自己獨特的經營活力和發展潛力。但是從銀行市場結構上看,無論是存款、貸款還是資產額度上,國有商業銀行都牢牢地控制了絕大部分的市場份額,在市場集中度上,除利潤指標外,資產總額、存款總額和貸款總額都超過了70%的水平。這說明國有商業銀行在整個銀行體系中的規模相對過大,市場結構壟斷程度太高。

股份制銀行難敵國有商業銀行的原因何在?中國銀行業改革的關鍵在哪里?這正是本文試圖探討的問題。

一、國有商業銀行占據市場主體原因分析

我國銀行業改革是從兩個方面著手的:一是國有商業銀行的市場化經營;另一方面則是從體制外因素開始的。目的是隨著體制外因素的發展壯大,進而影響和帶動傳統體制的變革,股份制商業銀行就是在這種背景之下發展的。但是,這些銀行并沒有成長為能與國有商業銀行抗衡的力量,主要的原因如下:

查看全文

中外銀行業信貸分類

一、國際銀行業貸款分類方法

根據巴塞爾銀行業監督委員會的調研報告,目前國際銀行界關于風險分類的方法可歸為三類:

1.以統計為基礎的方法

打分卡、信用打分模型、違約模型以及KMV公司的信用經理人模型等,均屬于以統計為基礎的方法。為構建模型,首先要識別能夠反映違約概率的財務變量,并運用歷史數據估計每一個變量對違約的影響程度,即變量的系數。然后,將要考察的貸款有關數據輸入模型,得出該筆貸款的違約概率,進而得出相對應的貸款等級。這些方法大多是用于一些中小客戶,少數銀行用于大客戶。

2.有限的以專家判斷為基礎的方法

同上述純粹的自動處理方法相比,有些銀行的分類以統計方法為基礎,但是允許分類人員對分類結果依據一些判斷因素,按照一定的規則,進行一定程度的調整。具體實現方式有兩種:一種是首先利用打分模型得出分類結果,然后分類人員對分類結果依據一些判斷因素,按照一定的規則,進行一定程度的調整,最后得出最終的分類結果;另一種是將所有要考慮的定量因素和定性因素都分別賦予一個最高的分值,用于有效地限制某一具體因素對分類結果的影響程度。

查看全文

銀行業調研報告

調查報告是銀行常用文件之一,它是調查者運用馬列主義基本觀點,對調查對象進行周密的調查,占有豐富的材料,作出科學的分析,揭示事物的本質,并從中找出規律性的東西,引出正確結論,然后把情況分析和結論按照一定結構寫成的有敘有議的文章。調查報告的對象可以是一項工作、一個事件、一個問題或某一方面的經驗。調查報告的寫作過程必須經過兩個階段,一是調查,二是寫作。調查是報告寫作的基礎和依據,報告則是調查對象的客觀反映。

一、調查報告的作用

1.調查報告是決策行和領導了解情況、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據。銀行是國民經濟的晴雨表,它的業務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國民經禱。各級行可以根據國家在某一時期的政策及其落實過程中的情況進行調查研究,也可以對銀行日常業務工作中帶有普遍傾向的問題,進行調查、真實客觀地反映,為上級行和領導機關決策提供依據。

2.調查報告是總結交流經驗.推動銀行各項工作的有力工具銀行工作涉及的面廣,所遇到的問題較多,特別是銀行機構眾多,其經營狀況和執行政策的情況不盡相同,在實際工作中有許多值得推廣和借鑒的典型經驗。目此,充分利用調查報告形式多樣、內容廣泛的特點,總結先進經驗和方法,既可增強其事實性與可信性,也可以推動工作。

3.調查報告是指導工作、促進矛盾解決的一種有效手段。通過調查研究揭露矛盾,反映問題,介紹經驗,促使各種矛盾盡快得以解決,是調查報告的目的所在。從這個意義上說,它又具有指導性的特征。為此,在實際工作中要善于發現問題,詳細調查,縝密研究,及時解決工作中出現的這樣或那樣的矛盾,推動各項工作的深人開展。

二、調查報告的種類

查看全文

商業銀行投資銀行業務論文

[摘要]隨著國際金融業的發展,國內對商業銀行業務發展的監管趨勢逐漸放松,在政策上商業銀行開展投資銀行業務成為可能,對商業銀行來說,開展投資銀行業務對其具有重大意義。本文從我國商業銀行開展投資銀行業務的重要意義出發,提出了商業銀行如何順利開展投資銀行業務的建設性建議。

[關鍵詞]商業銀行投資銀行業務

2001年7月中國人民銀行頒布了《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暫行規定》,進一步明確商業銀行經央行審批后可以辦理金融衍生業務、證券、投資基金托管、信息咨詢、財務顧問等投資銀行業務。這使得商業銀行在現有的政策和法律框架內探索投資銀行業務擁有了巨大的實踐空間和發展空間。

一、國內商業銀行開展投資銀行業務的重大意義

1.大力拓展投資銀行業務,可以更好滿足客戶的需要

近年來,人民銀行、銀監會相繼推出信貸資產證券化、銀行間債券市場金融債券發行管理辦法、短期融資券管理辦法等資本市場改革措施,股票市場的股權分置改革也穩步推進。資本市場的改革為大型優質企業的融資提供了更加多樣化的渠道和更低的融資成本。

查看全文

商業銀行開展投資銀行業務

一、國內商業銀行開展投資銀行業務的重大意義

1.大力拓展投資銀行業務,可以更好滿足客戶的需要

近年來,人民銀行、銀監會相繼推出信貸資產證券化、銀行間債券市場金融債券發行管理辦法、短期融資券管理辦法等資本市場改革措施,股票市場的股權分置改革也穩步推進。資本市場的改革為大型優質企業的融資提供了更加多樣化的渠道和更低的融資成本。

這種外部市場環境的變化,一方面,使得大型企業有更多的機會來發展自己,提高自身實力;另一方面,這些大型企業又需要更多和更好的金融需求,需要有實力的銀行對其給予幫助和支持。開展投資銀行業務成為商業銀行在新形勢下滿足大型優質客戶需求、搶抓市場機遇的必然選擇。

2.大力拓展投資銀行業務,是增強商業銀行競爭優勢的需要

隨著中國加入WTO過渡期的結束,我國的金融市場對外完全打開,越來越多的外資銀行進入我國市場,在方便消費者的同時,也對我國國內的商業銀行造成不小的沖擊。

查看全文

外資銀行對銀行業效率影響論文

內容摘要:本文選取了我國具有代表性的14家國內銀行1995-2006年的面板數據,就外資銀行對我國銀行業效率的影響進行實證研究。研究發現:外資銀行的進入使得國內銀行的資本利潤率、非貸款收益率、利潤增長率、營業費用率降低,由此得出其進入對國有商業銀行造成的沖擊小于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結論,據此提出了我國銀行業應對外資銀行沖擊的對策。

關鍵詞:外資銀行進入效率國內銀行面板數據

我國已正式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實施細則》,并給予外資銀行國民待遇,人民幣業務對外開放,標志著中國銀行業進入了一個全面開放的新時代。自此,外資銀行將與國內銀行在各個領域和地區展開全面而且激烈的競爭,國內銀行為了在競爭中取勝就必須構建以效率為核心的競爭力。研究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銀行業的影響,并探討應對策略,對我國銀行業健康穩定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相關的研究現狀

目前國內外相關文獻對外資銀行進入對東道國銀行效率影響問題的研究,可概括為兩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外資銀行進入有助于銀行體系效率的改進,其通過競爭效應和技術外溢效應對銀行效率產生直接和間接的促進作用。Gray等開始對外資銀行進入對一國經濟發展的作用問題進行深入系統的分析,其結論是外資銀行進入有助于東道國銀行體系效率的提高。RossLevine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認為外資銀行進入是與新技術更優的資源配置和更高的銀行體系效率相結合的,并通過競爭或模仿而迅速傳播。銀行競爭的加劇可以提高國內市場金融服務的質量,這有利于本國進入國際資本市場獲得資本,從而提高整個銀行體系的效率。在RossLevine研究的基礎上,又出現了一系列的研究,表明外資銀行的進入,通過對市場競爭程度的影響,將有助于提高東道國銀行體系的效率。

查看全文

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銀行業的影響

【摘要】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不斷加快,我國對于資本市場也在“摸著石頭過河”逐步的放開,以及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外國銀行也越來越傾向進入我國經營,筆者從這一角度出發,淺顯的研究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銀行業的影響。本文首先界定了外資銀行的定義和其類型,其次按時間的順序研究了外資銀行在我國的發展階段,最后從正反兩個方面研究了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一行業的影響,筆者認為外資銀行的進入對國有銀既有促進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故應該一面引入,一面管制。

【關鍵字】外資銀行;銀行業;影響

一、外資銀行的定義

所謂外資銀行,是指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經批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設立的下列機構:一家外國銀行單獨出資或者一家外國銀行與其他外國金融機構共同出資設立的外商獨資銀行;外國金融機構與中國的公司、企業共同出資設立的中外合資銀行;外國銀行分行;外國銀行代表處。[1]隨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牙買加體系的建立,各個國家對于金融管制越來越松,均實行金融自由化政策,所以一個國家的銀行進入其他國家經營,就是一般意義上的外資銀行,其中包含外商獨資、中外合資和中外合營三種結構。

二、外資銀行在我國發展階段

我國在2006年12月11日開始允許外資進入我國,降低了外資銀行的進入壁壘,但事實上外資銀行從改革開放開始就已經進入了我國。具體有以下幾個階段:第一階段(1979-1993):外資銀行的進入示意銀行代表處的形式開展的,第一個設立代表處的為日本輸出入銀行,之后匯豐銀行等外資銀行陸續在我國北京、上海、經濟特區等地開設代表處。第二階段(1994-1997):我國設立了對于外資銀行在國內經營的行政法規,于是外資銀行在我國上海浦東地區進行了試點營業。第三階段(1998-2001):這一階段為亞洲金融危機之后的時期,由于東南亞整體經濟不穩定,所以外資銀行緊縮了在我國的業務擴張。第四階段(2001-2006):2001年,我國正式加入WTO作出時間表決定開放外資銀行在華業務,不斷的完善外資銀行進入的法規和行業標準,但是這一階段,外資銀行在華業務出現了緊縮,究其原因是外資銀行更傾向于與國內銀行實行合資、合營方式的經營。第五階段(2006至今):外資銀行獲得了國民待遇,于是大量外資銀行進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為美國花旗銀行,其在2008年的次貸危機中美國營業部損失巨大,但在華的分支機構獲得盈利,幫助了美國本部度過了難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