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代賑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7 13:55:0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以工代賑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以工代賑建設調查思考
以工代賑,是指政府投資建設基礎設施工程,受賑濟者參加工程建設獲得勞務報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濟的一種扶持政策。現階段,以工代賑是一項農村扶貧政策。國家安排以工代賑投入建設農村小型基礎設施工程,貧困農民參加以工代賑工程建設,獲得勞務報酬,直接增加收入。
古今中外,以工代賑都是政府推進經濟建設或濟貧救災的重要舉措。北宋時期,就有救濟對象通過參加公共工程建設獲得賑濟物的特殊救濟方式。這種方式有別于錢賑、糧賑、粥賑等單純救濟形式,因實現了“救濟”與“建設”的結合而得到廣泛運用。如歷史上對都江堰等大型水毀工程的修復,大多采取以工代賑方式。改革開放以來,以工代賑作為開發式扶貧的重要手段,為改善貧困地區基礎設施條件和落后面貌,促進資源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作出了巨大貢獻。在我國從總體上已經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新階段,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做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決定。以工代賑如何融入新農村建設,完成扶貧和新農村建設的雙重使命,是我們必須思考和回答的問題。為此,我們對*縣實施的以工代賑項目建設進行了調查。
一、*縣以工代賑二十四年取得的輝煌成就
*,一直是國家和省、市關注的貧困地區,是扶貧攻堅的主戰場。*縣的以工代賑項目自1984年開始實施,得到上級的極大關懷和傾斜,二十四年來,以工代賑項目同全縣人民風雨兼程,項目資金投入到農村基本農田建設、交通、水利、林業、畜牧、農村通訊等領域,使黨和政府在貧困山區廣大群眾的心目中無愧地樹起了一座歷史的豐碑。
(一)項目投資及建設規模
二十四年來,*縣共投入以工代賑資金1.1億元,實施了基本農田建設、新建橋梁、新建公路、改造公路、除險加固水庫、三面光渠道防滲處理、建人畜飲水管網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積、植樹造林、人工種草等項目。
建設以工代賑計劃
一、以工代賑二十年建設概要
(一)二十年建設成就
二十年來,**以工代賑投資總額達62.47億元,其中國家投入以工代賑資金34.67億元。到目前為止共解決300余萬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幫助100萬低收入貧困人口提高收入。貧困地區;人均純收入由1985年的209元,增加到**年的1657元,增加了1448元,增長了7.92倍。
以工代賑的實施使我區貧困地區的貧困狀況得到了明顯改善,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較大的進步。為**時期以工代賑建設創造了良好的發展條件,集中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1、農業生產條件明顯改善。二十年來,通過開展大規模的水利建設,投入農田水利建設的資金總額達26.70億元,其中國家以工代賑資金達14.41億元。共新建水庫21座,水庫除險加固81座,渠道防滲8364.30公里,渠首87座,新打和改造灌溉井1214眼。相繼建設了阿湖水庫、桑株水庫、昆侖渠首及總干渠等一大批水利骨干工程,極大地改善和提高了貧困地區農業生產條件,增強了抵御干旱等自然災害的能力,為貧困地區各族人民解決溫飽、脫貧致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交通、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二十年來,共投入以工代賑資金總額達11.69億元,其中國家以工代賑資金6.30億元。新建和改擴建縣鄉村道路9840公里,其中黑油路5240公里;橋梁258座4600延米;水電站34座,發電量1.36萬千瓦;電話裝機5.57萬門,架設電話纜線1950公里。以工代賑項目的完成有效地改善了貧困地區的交通、電力和通訊狀況,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拓寬了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途徑。
以工代賑管理制度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規范和加強以工代賑管理,提高以工代賑資金使用效益,根據《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和《國家以工代賑管理辦法》,特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以工代賑是一項農村扶貧政策,也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縮小貧富差距,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項重要措施。是政府直接投資扶持農村貧困地區進行項目建設,以加強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為內容,以緩解和最終消除貧困為目的,通過資金(或實物)投入方式,使貧困地區基礎設施條件得以改善,為其經濟的發展創造一個相對良好的外部環境,進而促進其自我發展。同時,通過組織貧困地區農牧民參加工程建設,獲得一定勞務報酬,直接增加收入,促進脫貧致富。
第三條以工代賑遵循統籌規劃、突出重點、科學論證、民主決策、群眾參與的原則,圍繞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扶貧開發規劃,重點解決制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農村基礎設施問題,為貧困地區消除貧困創造條件,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基礎。
第四條各級發展改革部門是以工代賑工作的主管部門。負責研究編制以工代賑建設的中長期規劃,對以工代賑項目的立項、可研及初步設計的審批、計劃編報和下達實施、資金使用和管理、計劃執行的監督和檢查等實行全過程管理。
第二章實施范圍和建設的原則內容
撫育甘露賑黎民十五以工代賑工程
*是中國著名的革命發祥地,又是欠發達地區。黨中央、國務院歷來對*老區貧困地區人民十分關心,傾注了熱切的關懷和大力扶持。以工代賑作為國家一項“德政工程”,它注視著每一個貧困地區,把黨的關懷送到每一個需要扶助的地方。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通過全省上下共同努力,以工代賑工程在*大地掀起了陣陣熱浪,描繪了一幅幅斑斕的畫面。“十五”期間,全省共安排以工代賑投資11.56億元,其中以工代振資金10.78億元(國債資金3.63億元,預算內資金7.15億元),省配套5274.6萬元資金,重點用于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建設農村小型基礎設施工程和減貧致富工程,一是圍繞農業生產增收,建設基本農田和農田水利;二是圍繞群眾生活增質,建設飲水工程;三是圍繞產業優化增勁,建設林果業示范基地和草畜牧場;四是圍繞改善開放環境,建設農村交通;五是圍繞投工投勞增收,實施勞務報酬制度,并置換9000萬元資金支持整村推進工程移民扶貧搬遷工程。為貧困地區建設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山上披綠裝,田中禾苗壯,屋里糧滿倉,山區變通途,村貌變了樣,生活大提高”,以工代賑這項民心工程讓貧困地區基礎設施條件大為改善,增加貧困群眾收入,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確保了社會穩定,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受到廣大人民群眾衷心擁護和廣泛贊譽。下面,就讓我們跟隨著一組組宣傳照片來看看五年以工代賑項目的建設情況,感受光榮和喜悅、艱辛和汗水、成績和輝煌。
建設農村交通,劈出致富道路
“想致富,先修路”已成為扶貧開發、加快農村發展的經典共識。為了盡快改變貧困地區交通落后面貌,改善對外開放環境,以工代賑扶貧始終把農村公路建設作為重中之中,并不斷修通省際間、縣際間的斷頭公路、不斷完善經濟開發路和鄉村出口路。披荊斬棘,逢水架橋,成效顯著。五年來,交通建設項目共投資68825萬元,新建公路537條,共計2626.5公里,擴建道路1234條,共計6675.9公里。其中跨省鄉村公路20條,跨設區市鄉村公路11條,跨縣鄉村公路104條,連接國道、省道等干線公路135條。建設中小橋梁270座,總長11717延米。
建設農田水利,夯實農業之基
縣以工代賑工作主要經驗和做法
縣以工代賑工作主要經驗和做法
完善制度規范管理建設一流以工代賑項目工程
xx縣地處太行山東南端,長治市東南部,全縣版圖面積101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250米,轄5鎮7鄉1個經濟開發區,391個行政村,總人口28.4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5萬人,總耕地面積27.2萬畝。境內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土地貧脊,山區面積占到版圖面積的74.5%,人均耕地只有1.1畝,是典型的山區縣,2002年被列為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
近年來,在省市發改委以工代賑辦的大力扶持下,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局緊緊抓住我縣被列為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的契機,圍繞建設一流以工代賑工程這個目標,狠抓項目前期工作,規范項目中后期管理,爭取項目和資金數一年一個新臺階,工程的質量和效益也一個比一個好,得到了各級領導的肯定和項目區群眾的認可。2003爭取國家和省以工代賑資金747萬元,2004年歷史性達到907萬元,2005年在國家以工代賑資金大量減少的情況下,也達了786萬元。幾年間使用以工代賑資金累計修建鄉村公路13條150.94公里,且大部分與縣鄉骨干公路相連接,解決了9個鄉鎮117個村近10萬余群眾的出行難問題和山區豐富的土特產品外運問題,使我縣鄉村骨干公路建設滯后狀況明顯改善,鄉村骨干公路網初具雛形,為項目區群眾今后脫貧致富打下了較好的交通基礎;實施飲水解困工程68處,其中集中供水工程7處,解決了13個鄉鎮(區)105個村32033人1974頭大畜的飲水困難,極大地緩解了全縣農村人畜飲水困難狀況,保障了農民飲水安全可靠;實施了5個小流域治理項目,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達6.99萬畝,其中新增基地農田面積達3000余畝,這些小流域治理項目的實施,不僅改善了項目區生態環境,提高了林草覆蓋率,減少了水土流失,而且新增的基本農田和種植的經濟林對今后農民增收打下了基礎,經濟和社會效益都十分明顯;實施農田水利項目3個,新增高效灌溉農田1700畝,為今后我縣發展農田水利起到了示范作用;草場建設項目4個,建設規模1.9萬畝。在這些項目中有龍頭企業原料基地項目3個和小額信用貸款項目1個,實施后對紫團飲業、郭氏羊湯、牽牛養殖公司3個龍頭企業的做強做大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保證了這些龍頭企業的原料供應,并極大地刺激了我縣特色種植業和養殖業的發展,促進了農民增收。總之,通過近幾年以工代賑項目的實施,為改善我縣農村基礎設施落后現狀和山區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方面起到了典型帶動作用,有力地推動了我縣農業、農村發展和農業產業化進程,對山區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一、領導重視,機構健全,是做好以工代賑工作的重要保證。我縣是國定貧困縣,雖然近年來,經過全縣人民的共同努力,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城鄉經濟發展不平衡,農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依然十分落后,實施以工代賑項目如雪中送炭,為了把有限的以工代賑資金用在刀刃上,放到關鍵處,盡早提高農村群眾生產生活水平,幾年來,縣委、縣政府領導高度重視,把以工代賑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全力支持。縣政府成立了強有力的以工代賑工作組織機構,組成了由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發改局局長為副組長,有關職能部門領導為成員的以工代賑項目領導組,對項目建設實行全過程參與,全方位服務。領導組下設辦公室,設在縣發改局,具體負責以工代賑工程項目的規劃編制、計劃上報、資金審核、項目實施的協調及監督檢查等工作。
二、科學規劃,選好項目,是做好以工代賑工作的重要基礎。幾年來,我縣認真貫徹落實國家以工代賑政策,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組織有關單位技術人員對全縣以工代賑項目建設進行了科學的總體規劃,先后編制完成了《壺關縣以工代賑十年規劃》、《壺關縣以工代賑十一五規劃》為做好項目的前期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具體項目選擇中我們更是堅持實地勘測、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好中選優的原則。我們將要參觀的郊溝河小流域治理樹掌項目區工程,就是我局多次實地勘測、反復比較選擇的項目。首先這個項目勞動密集型程度高,群眾可從中掙到較多的勞務報酬,其次,通過栽植水保林和堤防建設減少了水土流失,保護了生態環境,再次,通過工程建設新增了很多耕地和經濟林,這將使項目區群眾長久受益,對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具有很大的奠基作用。可以這樣講以工代賑項目工程對扶貧投入的誘導作用和規模扶貧效應是其它扶貧方式難以比擬的。
以工代賑建設“十一五”規劃
以工代賑是我國農村扶貧開發的一項重要政策措施,是實施民生工程的重要內容,是由政府投資建設旨在改善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態環境的基礎設施工程,為貧困地區經濟發展搭平臺、打基礎,同時,通過組織扶持對象參加工程建設以獲取勞務報酬,直接增加貧困群眾收入。自*年實施以工代賑政策以來,經過二十多年的實踐,以工代賑在我省貧困地區建設了一大批農村公路、農田水利、基本農田、小流域治理、人畜飲水等基礎設施工程,為改善我省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貧困地區發展,加快脫貧致富進程,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十一五”期間,是我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部崛起的重要時期,也是扶貧開發工作進入新階段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重要時期。為進一步加強“十一五”時期以工代賑工作的指導,根據《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0年)》、《國家以工代賑管理辦法》、國家發改委《以工代賑建設“十一五”規劃》、《*省農村扶貧開發“十一五”專項規劃》和省委、省政府關于新時期以工代賑扶貧開發工作的要求,在總結我省“十五”以工代賑建設實踐的基礎上,編制本規劃。本規劃實施范圍重點是全省21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市),適當扶持比照西部大開發政策縣(市)。
一、成就、問題與展望
(一)“十五”主要成就
“十五”期間,按照《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0年)》的要求,我省以工代賑建設納入實現*在中部崛起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部署,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著眼于貧困地區的持續和諧發展,重點扶持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治理,有效改善了貧困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增強了貧困群眾的自我積累和自我發展能力,提高了貧困群眾的收入水平,促進了貧困地區經濟發展,推進了貧困農村和諧社會的建設,為全省扶貧開發做出了重要貢獻。“十五”期間,是我省歷史上以工代賑投入最多的時期,共投入國家以工代賑資金10.78億元,其中財政預算內資金7.152億元、國債資金3.628億元;地方以工代賑配套投入2.668億元,其中省級配套投入9486.6萬元。國家以工代賑資金按照突出重點、集中投入的要求,安排全省21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以工代賑資金9.4212億元(其中預算內資金6.3855億元、國債資金3.0357億元),占以工代賑資金總數87.4%;安排非重點縣內的省定貧困鄉以工代賑資金1.3588億元(其中預算內資金0.7665億元、國債資金0.5923億元),占以工代賑資金總數的12.6%。五年累計新建、改建農村道路9302公里,架設中小橋梁270座11717延米,大大改善了貧困地區交通落后面貌,提升了貧困地區開放條件和經濟發展能力;重點扶持鄱陽湖區機電排灌泵站更新改造、興建山區小型灌溉工程和農田水毀工程修復及水利抗旱設施建設,先后加固維修病險水庫297座、開挖襯砌渠道1053公里、興建改造電排(灌)站265座裝機30414千瓦,共改造中低產田34萬畝,新增、改善灌溉面積241萬畝,進一步提升了貧困地區的糧食生產能力和抗災能力;面向貧困人口集中連片的鄉村,因地制宜,合理建設“采水、集水、引水和改水”的四類工程,共打明井0.85萬口、手搖井2.8萬眼,簡易自來水工程230處,解決了100.2萬人、74.8萬頭大牲畜飲水困難;采取治山、治水、筑壩、護坡、封山育林等措施,累計治理小流域面積56.2萬畝,改善了貧困地區生態環境,并因地制宜建設了一批優質臍橙、早熟梨等林果示范基地,輻射和帶動周邊貧困地區群眾發展果業37.3萬畝,提高了貧困地區山地資源開發效益;積極組織貧困地區群眾參與項目工程建設,及時發放務工群眾勞務報酬。“十五”期間全省以工代賑項目建設共發放勞務報酬達15439萬元,成為貧困群眾直接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省“十五”以工代賑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全省扶貧開發呈現整體推進的良好態勢,但也必須深刻地認識到,進入21世紀,扶貧開發工作面臨著新情況、新問題,全省貧困問題依然比較突出,反貧困的任務仍然很艱巨:一是剩余絕對貧困人口脫貧難度加大。至*年底,全省農村年收入不足683元尚未解決溫飽的絕對貧困人口近80萬人,這部分貧困人口多散布在條件惡劣、資源及生產要素匱乏的深山區、水庫淹沒區、嚴重水土流失區和地質災害頻發區,貧困程度深,扶貧成本高,解決這些人口的脫貧問題,需要比過去花加倍的力氣。二是低收入人口較多,返貧現象不容忽視。我省現有收入在683元至944元的低收入人口有130多萬,這部分人口只是低水平解決了基本溫飽,存在著極大的脆弱性,尚不具備自我發展能力,收入波動很大,因病、因災、因學、因市場波動等極易返貧,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扶貧效果,影響了脫貧進程。三是傳統致貧成因尚未根本改變,基礎設施落后仍是貧困地區發展經濟的主要障礙。據扶貧監測,至*年底,全省21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中,尚有13.04%的自然村未通公路,8.32%的自然村沒通電話,7%的自然村不能正常收看電視,92.1%的自然村沒有合格醫生。按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進一步改善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生活保障和生活質量的任務還十分艱巨和迫切。四是區域性經濟發展對貧困人口的拉動作用減弱,貧困群眾在市場經濟發展中的相對弱勢地位問題更為突出。區域性經濟發展方式越來越轉向資本和知識密集型產業,依托經濟發展來緩解貧困、讓經濟發展成果自動“滴落”到貧困階層的扶貧思想面臨沖擊,在新階段的扶貧開發工作中,迫切需要適時調整扶貧政策,轉變思想觀念,不斷創新扶貧機制。
發改委以工代賑報告
一、基本情況
1.項目安排情況
在上級發改委大力支持下,2011-2012年共安排我縣預算內以工代賑資金1071萬元,其中2011年安排以工代賑資金445萬元、2012年安排以工代賑資金626萬元。共安排項目47個,其中2011年24個、2012年23個。2011-2012年共安排我縣以工代賑示范項目4個,以工代賑資金850萬元。其中2011年安排示范項目2個,以工代賑資金470萬元;2012年安排示范項目2個,以工代賑資金380萬元。
2.項目實施情況
2011年共安排項目26個,已竣工項目26個。2012年安排項目25個,已竣工16個,7個項目正在實施當中,2個項目未開工。
3.資金撥付情況
以工代賑“十三五”規劃思路報告
根據永發改[2015]20號文件精神,我鄉對十二五期間已實施的以工代賑項目實施情況進行了認真總結,并對“十三五”以工代賑項目,提出了工作思路及建設目標,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十二五”期間已實施以工代賑項目完成情況
我鄉從2013年以來,共實施了3個以工代賑建設項目,總投資37.5萬元,其中中央及省級預算內以工代賑項目專項資金30萬元,地方配套資金7.5萬元。分別是2013年實施的XX村1.6公里道路建設工程,XX鄉甲背河河堤加固工程,2014年實施了XX村上丘坊道路改造工程。以上三個工程我們均按要求認真組織實施,并順利完工。項目的建設實施和帶動效應,極大地改善了相關建設點的生產生活條件,改變了當地基礎設施落后的面貌,社會效益顯著。
二、全鄉貧困村組現狀
我鄉地處XX縣西南部山區,有人口中6086人,轄4個村委會,63個村小組,目前有2個省定重點貧困村,全鄉貧困人口181戶776人。就我鄉而言,貧困村組落后的主要原因主要是:當地群眾居住分散村組公路未改造到位,存在出行難問題;居住環境、生產條件差,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落后;再者就是無優勢產業,貧困群眾增收困難。面對這些問題,因我鄉鄉域經濟及農村集體經濟較為薄弱,農村基礎設施投入總體水平較落后,急需中央及省、市項目資金支持。
三、“十三五”以工代賑項目規劃
以工代賑項目示范村匯報參考
增大資金投入,4.根據村情規劃。減少村民籌資壓力,讓村民得到更多實惠。
地處城郊,村位于鄉政府東北方向。離城區僅10公里,距達(州)陜(西)高速公路8公里,背靠大巴山主峰花萼山,距國家級自然維護區僅10公里。園區內最高海拔1640米,最低海拔1020米,平均海拔1330米,年平均氣溫14.7℃,年降雨量為1169毫米,年日照1300小時,無霜期237天,氣候總體特點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日照充分,四季分明。全村幅員面積17.5平方公里,共轄19個村民小組,673戶,2429人,610個勞動力,有耕地1064畝(其中田340畝、旱地724畝)2008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54元。該村2008年被達州市列為以工代賑項目示范村,2009年被市委、市政府列為達州市新農村建設完善提高村。通過鄉、村、組和全體村民的共同努力,全部工程已于2009年9月建設完畢,現將有關情況總結如下:
精心組織實施。
一、加強宣傳發動。
加強組織領導。把示范村建設作為改善全鄉農村基礎條件的龍頭工程和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重要平臺來抓。成立了以黨委書記任組長的領導小組,1.黨政高度重視。組建了由副鄉長任組長的實施工作組,親自抓、具體抓,落實20名鄉干部實行專人單項工程、包戶包片責任制,調動鄉級各部門密切配合、相互協作的積極性,充分整合社會各界力量,共同打造,力爭在全達州市樹起典型。
營造發展氛圍。顯要位置,2.切實強化宣傳。制作永久性固定標語,將以工代賑惠民政策和項目建設內容上墻宣傳,共張貼宣傳標語80張(幅)去年3月份由主要負責人分別帶隊分社、分院壩多次召開示范村建設宣傳發動會,家群眾參與面100%同時公文易文秘資源網防采集,影響閱讀請諒解)充分尊重老百姓選擇項目的意愿,集聚民心、凝聚民力;多層次、多形式的宣傳,最終形成了社會關注、群眾理解支持以工代賑的良好氛圍,有力地促進了項目建設的順利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