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行為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6 16:34:3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言語行為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非言語行為

一、人類的交往離不開語言交際,但語言交際不可能是純粹的言語行為,同時包含非言語行為。言語行為與非言語行為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共同傳遞語言意義及文化信息,因此充分發揮二者的作用才能保證交際的順利進行。非言語行為與文化緊密相連,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非言語行為所表達的意義也有可能不同。翻譯作為溝通不同文化、不同語言之間關系的橋梁,不僅應當重視言語行為的翻譯,更應該重視非言語行為的翻譯,尤其是不同民族文化中非言語行為意義的翻譯。

二、非言語行為簡介

非言語行為(nonverbalbehavior)是指言語行為之外的身勢行為、目光語行為、沉默語行為、衣著打扮、人體姿態、面部表情和交談時的身體距離等。這些非言語行為都可以用作交流信息、傳達思想、表達感情、態度等(賈玉新,1997)。雖然非語言行為在交際過程中不可缺少性,但是我們也不能以此來斷定非語言行為在交際中的主導地位。須知非語言行為必須在語言行為的配合下才能執行明確的交際功能。另外,非言語行為在交際過程中所起的作用通常別理解為是輔助性的,主要包括重復、補充、否定、替代、調節言語信息的功能。

三、非言語行為意義的翻譯策略

翻譯是人們相互交流的工具,它涉及到跨語言和跨文化的信息轉換活動。翻譯的首要標準是忠實,在翻譯的過程中為了準確傳達原文的內容、風格、所涉及的文化等多個方面,譯者在重視語言行為意義翻譯的同時,還必須十分關注非言語行為意義的翻譯。然而非言語行為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文化的影響,由于文化差異的存在,相同的非言語行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可能表示完全不同的意義,體現不同的功能,這就給翻譯的過程造成了困難,下面具體分析不同語境下非言語行為意義翻譯應該主要采取的翻譯策略。

(一)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如果非言語行為相同,所表達的意義和功能也基本相同,這種情況下對非言語行為的翻譯可采取直譯的方法。

查看全文

小議間接言語行為為理論

論文摘要:間接言語行為就是說話者未按照其真實的意圖來進行言語交流的一種行為。間接言語行為分為兩種:規約性和非規約性的間接言語行為。它可以用于向別人提出請求、對別人表示禮貌或者委婉的拒絕別人等情況。

論文關鍵詞:間接言語行為理論規約

語言作為人類進化過程中出現的一種現象,是社會發展進化的產物,是人類研究最早但了解最少的東西。語言既是人類交際的工具。也是人類交際地產物。語言的交際功能既是約定俗成的結果,同時也是人類理性選擇的結果。因此,語言的形式和意義常常并不對應,并且受到語言的內外環境的影響。在語言的使用中,語言的形式,功能和意義之間存在著某種對應關系。這種對應關系的存在使我們學習.掌握和運用語言成為可能。但是,語言的形式和意義之間又不存在著一一對等關系。在不同的場合和時問,同一語言形式可以表達不同的意義。分析語言現象必須把它和它依賴的語言環境聯系起來。言語行為是說話者借助諺語來傳達其意圖以實現其意圖的行為。在現實的言語交流中,存在大量非直接的言語行為,說話者未按其真實的想法來進行言語交流,他將他的實際想法以不同的背離句子字面意思的形式表達出來,這就是所謂的間接言語行為。Scarle的間接言語行為理論是間接言語行為的經典理論。

1理論基礎

英國牛津大學教授J.L.Austin在1962年提出了語用學的重要理論之一一言語行為理論。Ausitn在探討語言緩和行為之間的關系時,首先注意到:人說出話語不僅是提供信息,而且是完成許多其他行為。簡單地說,語言不僅是描述和陳述客觀事實的工具,而且是一種工具,即言語行為。Austin認為,從實用的角度把句子看成言語行為的一部分來研究,可以解決一些哲學上的爭論。因此,他提出的言語行為理論是為尋求解決哲學問題而研究語言的。之后,他又提出了著名的言語行為三分說,即言內行為(1ocutionaryact),言外行為(illocuitonaryact)和言后行為(pedocutionaryact)。在以上三種話語行為中,研究者最感興趣的是言外行為,因為他涉及說話者的意圖,這正是研究語言交際的中心問題。

在Austin之后,美國著名哲學家J.R.Scarlc在繼承和批判Ausitn的日常語言哲學分析理論和方法的基礎上,通過實施以言行事行為的必要和充分條件,發展了言語行為理論,將言語行為系統化、嚴格化。提出了間接言語行為理論(IndirectSpecehActTheory)。他指出間接言語行為理論要解決的問題是:說話人如何通過“字面意思”來表達間接的“言外之意”,或者說聽話人從說話人的“字面用意”中如何推斷出間接的“言外之意”。

查看全文

間接言語行為研究論文

摘要:在奧斯丁言語行為理論的基礎上,塞爾于1975年提出了間接言語行為理論,即一個言外之力的實施間接地通過另一個間接言語行為的實施來實現。后來語言學家們從合作原則、禮貌原則、面子問題等各個不同的角度對這一理論進行了闡釋。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運用維索倫爾提出的順應理論,從以下幾方面對間接言語行為進行闡釋:間接言語行為的選擇是對語言現實的順應;間接言語行為的選擇是對社會規約的順應;間接言語行為的選擇是對心理動機的順應。

關鍵詞:間接言語行為;順應;語言現實;社會規約;心理動機

一、間接言語行為理論的順應性解釋

語言選擇產生于客觀世界、社交世界、心理世界等語境因素以及交際目的的順應。語言順應發生在語言組織的各個層面。由此,順應理論勾勒出語言組織的各個層次,指出了語言順應的方方面面,從而為我們對語言現象作深入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論框架。陳新仁認為(2001:388)“語言順應理論是在綜合會話含意理論、禮貌原則、面子理論、言語行為理論等的基礎上產生的。一方面,它探討了發生在話語組織的各個層次的語言順應特征,揭示了語言順應發生的機制;另一方面,它提供了一個探討任何語用現象的理論框架”。而間接言語行為就是在交際過程中交際者有意進行的策略選擇。

盡管在世界上所有的自然語言中,間接言語行為不同程度地普遍存在,但并非所有語言的間接性都用同一種方式表達出來。然而所有語言對間接性策略的選擇至少在三方面做出了順應,即:語言現實、社會規約和心理動機。正如于國棟所說(2004:85):第一,語言現實是交際者進行順應的一個因素,因為這是交際者進行語言選擇的源泉。第二,社會規約是交際者進行順應的另外一個因素,因交際者是社會化的個體,所以他們的行為必然要與社會期望保持一致。第三,心理動機是交際者進行順應的另外一個因素,因為交際者通常是帶有一定交際目的而進入交際過程的,而且這個交際目的往往會影響甚至控制交際者對于語言形式和焦急策略的選擇。

(一)語言現實

查看全文

剖析言語行為理論研究評析

關鍵詞:言語行為理論間接言語行為分類

摘要:言語行為理論由Austin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后由Searle繼承發展并在此基礎上又提出一套更加完整的言語行為理論。此理論已成為哲學、語言學的重要研究內容,尤其是現代語用學的核心課題之一。本文對兩位學者就言語行為理論所作的研究進行了總結評析,并指出了其作用與不足。

一、Austin的言語行為理論

(一)Austin言語行為理論的產生

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索緒爾就把人類語言分為“語言”和“言語”。到上世紀s0年代,美國語言學家喬姆斯基又進一步把人類語言分為“語言能力”(compr(competence)和“語言運用’’(performance)。但真正對語言使用進行認真研究并將其上升到理論高度、提出言語行為理論的是牛津大學哲學家Austin。他于19ss年在哈佛大學進行講座時提出了關于言語理論的觀點,此后于19s7年發表了著名的論作《論言有所為》。書中不僅探討了語言的使用問題,而且對“為何說話本身就是一種行為”這一觀點進行了系統、具體的論述。他提出:“語言不僅是描述客觀世界的工具,而且是一種行為,即言語行為。”

(二)Austin言語行為理論研究成果

查看全文

間接言語行為與英語教學詮釋

論文摘要:針對目前大學生英語學習中語用能力遠落后于語言能力的狀況,文章分析了間接言語行為在日常交際中的功能,闡述了運用問接言語行為理論指導大學英語教學,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和語用能力的必要性、緊迫性和可行性。

論文關鍵詞:間接言語行為;語用能力;英語教學

提高英語交際能力是所有英語學習者的愿望和目標,也是英語教學,尤其是大學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應處于重要的地位。然而長期以來,我國大學英語教學過分強調語法規則和教材中的語言點,忽視了對學生交際、理解能力和語用能力的培養,致使目前大學生的語用能力遠不如他們的語言能力,無論是書面表達還是口頭交際,他們往往出現各種語用失誤,導致在與外國人的實際交談中造成不必要的誤會,因此如何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是大學英語教師必須重視的一個問題。如果能將言語行為理論,特別是將問接言語行為理論運用到英語課堂教學中去,必將對大學英語教學產生積極影響。

一、間接言語行為理論

間接言語行為(indirectspeechact)是語用學研究的主要課題之一,它是指一種以言行事通過另一種以言行事間接地實現,通過實施另一種言語行為來間接地實施某一種言語行為。間接言語行為要說明的是,在交際過程中,盡管我們希望交際雙方能開誠布公,直抒己見,以實現有效交際,但是在一些交際場合,直抒己見會顯得不合時宜,因此,說話者應間接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讓聽話人去意會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間接言語行為的理論基礎是言語行為理論,言語行為理論的創始人是英國哲學家奧斯汀(J.L.Austin)。1955年,為紀念語用學先驅威廉·詹姆斯(WilliamJames),奧斯汀應邀到美國哈佛大學舉辦了一系列講座,題為“論言有所為”(Howtodothingswithwords),言語行為理論就源于這一系列的講座。奧斯汀講座的內容貫穿這樣一種思想,即人們說話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說話,而是當他說一句話的同時可以實施一種行為。奧斯汀針對當時陳述句具有真假值這種傳統觀點,提出了言語行為理論。他從陳述句中區分出施為句(performatives)和表述句(constatives),即言有所為和言有所述。此后,奧斯汀把他的言語行為理論由二分法轉向了三分法。他認為人們在說話時,同時實施了三種不同的行為,即言內行為(1ocutionaryact)、言外行為(illocutionaryact)和言后行為(perlocutionaryact)。言內行為指的是“說話”這一行為本身;言外行為是通過“說話”這一動作所實旋的一種行為,人們通過說話可以做許多事情,達到各種目的;言后行為是指說話帶來的后果。每個人說話都同時要實施三種行為。

查看全文

小議言語行為改進英語教學綜述

論文關健詞:言語行為理論言外行為英語口語教學

論文摘要:本文從言語行為理論的視角,分析目前我國英語口語教學的現狀,并探討如何運用言語行為理論來改進我國英語口語教學。

一、引言

由約翰澳斯丁(J.Austin,1962)提出并被約翰塞爾((JSearle,1969)發展完善的言語行為理論是當今語用學研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理論。奧斯丁和塞爾認為,語言不僅是用來描述事物,而更常用于“行事”。這一理論的提出在語言學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并被廣泛地應用,尤其是外語教學領域。本文將從言語行為理論的視角分析目前我國英語教學的現狀,探討如何將言語行為理論運用于英語口語教學,從而改進我國目前英語口語教學現狀。

二、言語行為理論概述

從本世紀六十年代起,語言學家把注意力逐漸轉向對言語活動的研究。言語行為理論由奧斯丁(1962)提出并被塞爾(1969)發展完善。它將言語行為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其基本出發點是,不僅言語本身是一種行為,而且交際的基本單位(句子或語段)也是一種行為。這樣,即便某些一般的陳述句也不是為了作出真或假的陳述,而是以言行事。奧斯丁認為,“陳述、描述等行為只是許許多多種言外行為中的兩種,它們并沒有什么特殊之處”(Austin,1962)。

查看全文

小議言語行為理論新認識

摘要:言語行為理論是語言哲學領域的一個重大進步與突破。本文介紹了該理論產生的淵源及內容,并重,點探討言語行為理論對邏輯學發展的重大意義。

關鍵詞:言語行為理論語言哲學邏輯學

20世紀50年代以來,語言哲學家對語言的認識既區分了語言和言語,又將語言作為人類的一種行為來對待,于是提出了言語行為理論。

一、言語行為理論產生的淵源

奧斯汀是言語行為理論的創始人,其學生塞爾修正并發展了這一理論,使之進一步系統化、嚴密化。在他們之前,弗雷格、馬林諾夫斯基、維特根斯坦等先驅已對該理論提出了一些思想片斷。

20世紀初,哲學產生了一次根本性的“語言轉向”,語言取代認識論成為哲學研究的中心課題。弗雷格首先發起此次轉向,羅素繼承并發展,維特根斯坦完成了這一轉折和過度。“語言轉向”的產生標志著英美分析哲學時代的到來,從內涵上看分析哲學指“把哲學問題置于語言領域并在分析語言手段和語言表述的基礎上解決哲學問題”。從使用的分析方法上看,分析哲學又分為邏輯分析學派和日常分析學派。前者主張應發明一種其語法形式在邏輯上是完善的語言,后者則側重分析自然語言或日常語言。這些事實都充分說明了把交際中使用的語言作為一種行為來研究的思想并非只是從奧斯汀開始的而是由來已久的。

查看全文

剖析間接言語行為英語教學的建議

摘要:間接言語行為理論((IndirectSpeechActs)是語用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理論。本文首先簡略地闡述了理論內容,對間接言語行為的特點、分類作了分析,而后探討了該理論對大學英語聽說教學的啟示,并提出了對大學英語聽說教學大綱中教學目標、課程設置、教材編寫等方面的建議。

關鍵詞:間接言語行為大學英語聽說啟示建議

0.引言

間接言語行為是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一種語言使用現象。人們常常不是坦直地去說自己的想法,而往往是通過某種方式“轉彎抹角”地、間接地表達。這種語言使用的間接現象就是語言學家所命名的間接言語行為。對英語學習者來說,如果對英語中間接言語行為的特點了解甚少的話,在使用英語交際的過程中就會常常出現一些語言錯誤或語用失誤,導致誤解,從而造成交際的失敗。在大學英語聽說教學過程中,常常會遇到大量的間接言語使用現象,因此有必要將間接言語行為理論運用到大學英語聽說教學中去,傳授其相關的知識和策略,提高學生的語言理解和使用能力,有效地指導教學工作。

一、間接言語行為理論概述

言語行為理論源于英國哲學家奧斯汀(J.Austin)。奧斯汀認為在說話的時候,說話人可能同時在施行著三種言語行為,即言內行為、言外行為、言后行為。其中言外行為體現了說話人在說話過程中有目的、有意圖地施行的行為,具有陳述、命令、威脅、請求、建議等功能的行為。言外行為是語言學家們關注的重點,因為它反映了人們用言語交際的目的。美國哲學家、語言學家塞爾(J.R.Searle)在他的《言語行為》(1969)一書中繼承和批判了奧斯汀的日常語言哲學分析理論和方法,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言語行為理論。隨后塞爾于1975年提出了間接言語行為的概念并用其發展的言語行為理論對間接言語行為作了深刻的論述。根據塞爾的定義,間接言語行為是一種主要的施事行為通過另一種次要的施事行為間接地實現的。即一句話里可以有兩種言外行為,一種是能從字面上精確表達說話人的意圖,另一種是除了字面上表達的意思外,還隱含著另一層意思。如:Canyouhelpmewiththeheavybox?說話人表面上是在施行“提問”這個言外行為,但實質上是在“請求”對方幫忙。

查看全文

外貿函電接言語行為論文

[摘要]禮貌是外貿函電寫作的基調和標志,是貿易雙方友好的合作關系得以維持的重要條件。間接言語行為常常被用來傳遞請求、拒絕、不滿等在本質上與禮貌原則相斥的信息。本文基于“會話含義”和“禮貌原則”理論探討間接言語行為的禮貌性在外貿函電中的體現和作用。

[關鍵詞]外貿函電間接言語行為禮貌

外貿函電傳達的信息本身與禮貌的關系各不相同。在很多情況下,函電所傳達的信息和禮貌是不一致的,即函電所傳達的內容本質上是不禮貌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寫信者直言不諱地表達想法、感情或者意圖很可能使對方難以接受。因此,寫信人就需用一種委婉的口氣通過另一種言語行為間接地表達自己的真實的想法、感情或者意圖。這種語言的使用現象被語言學家稱為間接言語行為(indirectspeechact)。間接言語行為被廣泛地使用于外貿實務中各環節的函電,而且具有明顯的獨特性。寫信者費盡心機地使用間接手段表達自己的真實意思主要是出于外貿函電的禮貌原則要求。

如何遵循禮貌原則,在不同的場合、對不同的對象巧妙地間接表達寫信者的意思,使對方能夠正確理解寫信者的的言外之意,達到最理想的交際效果,這是進行卓有成效的商務溝通,達到各種商務目的,促成經貿活動的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以往對外貿函電禮貌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詞法和句法層面的語言特點,本文運用語言學理論,通過分析外貿函電中語言的形式和功能、字面意義與實際意義以及言語行為,探討“會話含義”和“禮貌原則”對外貿函電中間接言語行為的解釋力。

一、間接言語行為理論與禮貌原則

美國語言學家Searle(1975)在英國哲學家Austin的言語行為理論基礎上提出了間接言語行為理論來解釋語言的間接性。Austin認為,在大多數情況下,一個人說話時同時實施了三種言語行為:言內行為(locutionaryact)、言外行為(illocutionaryact)、言后行為(perlocutionaryact)。Searle在言語行為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間接言語行為理論來解釋語言的間接性。他認為間接語言現象實際上是“通過實施另一種言語行為來間接地實施某一種言語行為”。即一句話里可以有兩種言外行為,一種是能從字面上就精確表達說話人的意圖,另一種是除了字面上表達的意思外,還隱含著另一層意思,也就是說,一種是表面的,另一種是蘊含的。例如:Weshallbepleasedifyouwillkinglysendusbyairmailcatalogues,samplebooksregardingmen’sshirts.這句話表面上是表達高興的心情,但實質上是請求對方寄來有關產品的資料。

查看全文

言語行為在英語教學的作用淺思

論文關鍵詞:言語行為理論;關聯理論;言語行為意識;社會交際功能

論文摘要:本文對言語行為理論進行了簡要的回顧,并對其作出了試探性的評論。然后在批判言語行為理論不足的同時,舉例詳細地探討了言語行為理論的關聯理論視角,并進一步探討了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應如何培養學生的社會言語行為意識,增強英語言語行為的社會交際功能。

言語行為理論由奧斯汀(J.L.Austin)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后來塞爾(J.R.Searle)在繼承和批判日常語言哲學分析理論和方法的基礎上,使之進一步系統化、嚴密化,從而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言語行為理論(Levinson,1983)。該理論已經成為哲學、語言學的重要研究課題,尤其是現代語用學的核心內容之一。它為哲學、語義學、語用學的研究開辟了一個嶄新的領域。Sperber與Wilson在批判性地繼承奧斯汀與塞爾的言語行為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關聯理論視角中的分類方法,讓學者們從一個新的角度來理解言語行為理論,并進一步探討了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應如何培養學生的社會言語行為意識,增強英語言語行為的社會交際功能。

一、理論回顧

言語行為理論是英國牛津大學道德哲學教授奧斯汀建立的。奧斯汀根據說話人和聽話人在交際行為中的關系來分析話語的職能。這是以社會活動的一般理論為基礎所提出的一種語義理論,它的基本出發點是交際的基本單位不是句子或語段而是一定的行為。言語本身是一種行為,進一步講,言語是見諸行動的“有言必有行”。經過奧斯汀的論證,言語行為理論已經成為語用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奧斯汀區分了兩類話語:表述話語(constativeutterance)和施為話語(performativeutterance)。二者在性質上有很大區別:表述話語指各種陳述,其作用是描寫某一事件、過程或狀態,因而有真假之分。施為話語是用來實施某種行為的,說話本身就是在做一件事,因此無真假之分。他舉的例子是:I~thisshipLiberte.Iapologize.Iwelcomeyou.Iadviseyoutodoit.以言成事在他的哲學講演集《如何以言行事》中,對言語行為理論作了進一步的論證。一是把施為句分成顯性(如,Iorderyoutoshutthedoor)和隱性(如,shutthedoor)兩類。二是從區分施為句和表述句到提出三種不同的言語行為,即以言指事(lacutionaryads),以言行事(illocutionaryacts)和以言成事(perlocutionaryacts)。比如說,一個小學生放學回家對媽媽說,"Iamhun-Eon,這是以言指事行為;他的意圖是向媽媽要東西吃,這是以言行事行為;媽媽聽了他的話,拿出東西來給他吃了,他達到了說話的目的,這是以言成事行為。

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由他的學生、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哲學教授塞爾加以發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塞爾整理了奧斯汀關于言語行為的分類,根據適當條件提出可以通過5種語句實施5種基本言語行為:斷言類(as-sertives)或者闡述類(representatives)、指令類(directives)、承諾類(corrunissives)、表達類(expressives).宜告類(declarations)。第二,提出了間接言語行為(indirectspeechads)的概念。所謂間接言語行為,指的是通過一種以言行事行為來間接地執行另一種以言行事行為。以言行事行為與一定的命題內容(propositionalcontent)即一個語段所涉及的人或事以及對此作出的論斷相聯系,但同一命題的內容可以用不同的以言行事行為來表達。例如:“請你明天到小張那里去”;“你明天到小張那里去”;“你明天到小張那里去嗎?”這是三個不同的以言行事行為:請求、申明和詢問。以言行事行為和命題內容的這種關系都具有F(P}的邏輯結構。(P)為言語行為的命題內容,F為它的以言行事行為。以言行事行為不一定用有區別的語言材料表達出來。例如“我一定準時去”這句話在相應的語境中可以理解為許諾、警告、申明和威脅。在不同的場合,這同一句話表示同樣的命題內容,卻體現了這樣或那樣的言語行為。不論是奧斯汀還是塞爾,在他們的論述中都告訴人們:要真正理解話語的意義,只靠句子結構分析,靠邏輯語義分析是遠遠不夠的。和傳統的語義學不同,言語行為理論并不在句子的意義上過多糾纏,而把注意力更多地轉向具體語境下的話語意義,交際目的,手段、效果才是它關注的對象。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