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理解的方法范文

時間:2023-06-14 17:37: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言語理解的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言語理解的方法

篇1

Abstract:Until now, the management science the research technique to be possible to divide into the speculation research and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two kinds. This article will carry on the comparison to these two kind of research technique's characteristic, and unifies Professor Qian a Ying's article "Understanding Modern Economic" chats own understanding and the ponder.

關鍵詞:思辨研究 科學研究

Key words:Speculation research scientific research

【中圖分類號】F1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069(2009)-06-0082-01

一、管理的科學性與藝術性

管理科學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學科,它主要研究組織中以人為中心的協調活動。從泰勒開始,管理科學經過上百年的發展,眾多管理學派紛紛涌現,形成一片紛繁錯雜的管理的叢林。實際上,我們可以看到各管理學派是將不同學科的研究方法引入到管理科學中,它們的根本差別就在于管理科學研究方法的差異。那么,管理科學究竟有哪些研究方法呢?總體上區分,一類是思辯研究方法,一類是科學研究方法。所謂科學研究,是指運用科學方法來獲取新知識的過程,以客觀、實證和規范為特征的科學研究方法是獲取新知識最為精確的方法;而所謂思辯研究,靠思辯即直觀的研究方法,與科學研究相抗衡的新知識探索方法。

眾所周知,管理科學是一門科學性與藝術性兼具的學科。經過近百年的探索、總結, 管理學已成為一門科學, 并逐漸形成了一套不含主觀價值判斷, 較為精確, 能夠反映管理過程客觀規律性的理論知識體系。美國管理學家泰勒是最早把管理帶入科學的人。他在管理生涯中, 通過不斷實地試驗, 研究、分析, 采用科學的方法計算勞動生產率, 逐漸形成其科學管理體系。可見, 卓越的管理必然是科學的管理。在管理的科學性方面, 人們可以通過書籍、網絡等載體或實踐活動去學習。而學習他人成功的經驗、總結自己的管理理論也同等重要。管理者若不掌握科學的知識, 就只能靠運氣、靠直觀、靠經驗進行管理。而有了系統化的管理知識, 他們就可以對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找到正確的解決方法。有人說, 管理像運轉的機器, 遵循著一定的運作模式。當機器陳舊時就需要改進和維護, 從而更好的為企業服務, 這時便產生了藝術。然而管理中的細節, 如果模式不能解決, 那么就必須有新的方法、手段去解決, 并根據不同的環境和問題做出結論, 這也是藝術。所以, 管理又具有一定的藝術性。管理者管人手段的高低, 在于能否充分發揮個人潛能, 能否被信任和支持, 而管理的創新程度, 則取決于對藝術火候的把握。正是管理學科本身的雙重特性,客觀上要求了管理科學研究方法的思辯性與科學性并存。

二、科學研究方法

對比思辨研究方法和科學研究方法,我們不難發現:科學研究方法是通過系統觀察而獲取知識的方法。科學方法并非完美無缺,也不能應用在各個領域,但它是對人類知識庫更新和拓展做出過最大貢獻的一種求知方式。它具有客觀性、實證性、規范性和概括性。它以事實為依據,依靠可以由實踐檢驗的信息,使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點和不同的時間運用同樣的方法可得出一樣的結論。它使得研究成果能用規范化的語言、結構來表達,以獲得更廣泛的認同和應用。

科學研究方法中,數學模型或統計資料是必需的。錢穎一教授在《理解現代經濟學》中談到:“從理論研究角度看,借助數學模型至少有三個優勢:其一是前提假定用數學語言描述得一清二楚。其二是邏輯推理嚴密精確,可以防止漏洞和謬誤。其三是可以應用已有的數學模型或數學定理推導新的結果,得到僅憑直覺無法或不易得出的結論。運用數學模型討論經濟問題,學術爭議便可以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或不同意對方前提假設;或找出對方論證錯誤;或是發現修改原模型假設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因此,運用數學模型做經濟學的理論研究可以減少無用爭論,并且讓后人較容易在已有的研究工作上繼續開拓,也使得在深層次上發現似乎不相關的結構之間的關聯變成可能。”在管理科學中也是如此。

三、思辨研究方法

思辨研究方法則是涉及人的價值觀和偏好的領域以及發現新知識的過程,有時候只能依仗于運用直覺判斷和個人洞察力獲取知識。思辯方法的特征和科學方法恰好相反,不強調客觀性和實證性,所得到的結論不必建立在直接觀測和經驗得基礎之上,也不用服從所謂的權威,對結果和實際事實之間的許多中間層次,研究者自己也說不清楚,無法清晰表達思考的過程和步驟。這些特點帶來思辯結果的歧義性和不可檢測性。比如我們看到的許多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獎論文,如科斯的《企業的性質》就是用思辨的方法完成的。可以看到,科學的研究方法運用嚴密的邏輯推理和數學公式把作者的思考最清晰的反映出來,而且也便于后來的研究者推敲改進。相比之下,思辨的研究方法則需要較強的創造思維和跳躍性思維,但它通常是人類偉大靈感的產物,最有可能創造新知識。

四、結論

現在一方面要多閱讀經典文獻,在與管理大師的思辨對話中,激蕩智慧和靈感的火花,探索未知的知識領域;另一方面,應著力培養自己的科學研究能力,用好現代數學工具和信息技術,把其他領域的優秀研究成果應用到管理學的研究中來,建立一套自己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理論工具。另外,不論是運用哪種研究方法,管理中最不能忽視的就是情境因素,管理學中研究的人不同于自然科學中的生理人或社會科學中的人群,而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具有鮮明個性特點的人,而且管理的外界情境也在不斷變化,這不僅要求研究者擁有一套科學的方法,也要求研究者善于思辨,善于捕捉直覺和靈感。

參考文獻:

[1]錢穎一. 理解現代經濟學. 財經科學,2002年增刊.

[2]馬成,王國進. 當代管理科學研究方法評述. 現代管理科學,2004,(3).

篇2

 

自從2008年實施了《護士條例》以后,護士的權利、義務和法律責任等多個方面都有明確的規定。對于學校來說,怎樣在學校護理教學中落實《護士條例》的內容,把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有機結合,培養出有水平的、能夠解決臨床問題的護士成為其研究的關鍵。文章從人才培養模式、臨床實習安排時間和建立護理院校教師參與的長效機制,合理配置資源等多個方面加以探究,為相關護理教學者提供參考和借鑒。

 

1 構建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模式

 

從護理教育開始發展以來就一直在變革,各個護理院校都努力建設自身護理人才培養模式,為醫院提供高素質的護理人才。在1996年,教育部啟動本科的護理教育改革項目,這樣一來逐漸形成了政府主導的教育培養模式,通過和護理院校工作相結合,實現人才培養模式的多元化。在進行護理教育改革時,盡管有很多院校認識到理論和實踐的連接強度不夠,但是因為學生數量多,實習基地欠缺等因素的影響,很難在短期內解決好這一問題。因此,必須建設多元化的人才培養體系,改革護理課程設置,合理利用臨床資源實現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具體來看,各個護理院校要在落實《護士條例》的前提下,按照學校自身狀況,不斷提高臨床實踐的課程,使學生們可以更好的參與臨床實踐,督促學生們主動學習,努力探究,積極承擔責任,提高護理技能。

 

2 合理安排好臨床實習時間

 

對于護理學來說,這是一門理論性強的學科,所以要利用臨床實踐應用護理理論,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護士的專業水平。在護理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論知識以后,需要通過臨床實踐應用知識,深化對知識的學習。在現代化的教育體系中,提倡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也就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學習潛力,推動學生全面提高。通過學習理論知識,再把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進一步學習新的理論知識應用到臨床實踐過程中,通過良性循環,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應用理論知識,另一方面還可以激勵學生在臨床實踐中發現問題,探究問題。除此之外,利用臨床實踐,學生可以實現和社會環境的接觸,更新思維模式,有利于提高自身和病人、家屬或者和其他護理人員溝通交流意識。對于各個護理院校來說,要合理安排學生臨床實習實踐,為護理學生創造優良條件,按照不同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結合邏輯順序,科學的安排臨床實習時間,不能把所有學生的臨床實踐都安排在護理學生生涯的最后一年,這樣會錯過為護理學生提供臨床實踐的最佳時機,不利于護理人員內化護理知識。

 

3 建立護理院校老師參與臨床實踐的長效機制

 

護理學是一門應用性強的學科,它對學生的要求比較高。而對于護理教育機構來說,它培養的人才一方面要有一定的理論基礎,還要有一定的臨床實踐能力,只有具備這兩個方面才可能為患者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因此,各個護理院校努力研究如何通過臨床實踐提高護理學生的個人技能,內化理論知識。在進行護理教育過程里,老師的積極引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護理態度,同時也影響著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在這一背景下,各個護理院校必須建設教師參與引導的臨床實踐教學體系,安排各個教師參與到臨床實踐教學工作里,改變傳統的為學生聯系實習崗位的角色。通過學校和臨床教師的共同作用,指導學生更好的參與實踐工作,進一步實現護理理論和護理實踐的有機結合。除此之外,在每年抽出一定時間使教師參與到臨床護理工作里,一方面可以連接現在的臨床護理工作發展狀況,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師更好的掌握學生實踐水平,通過和學校的有機結合,努力培養高水平護理人才。

 

4 合理配置護理人才資源

 

在現在的醫院發展狀態下,高素質的護理人才十分短缺,在這一背景下,合理配置護理人才資源會影響著護理水平和質量,進一步影響護理工作的效率。對于一些學者來說,他們逐漸從多個層次上開展研究,提出了相關的應對策略。怎樣激勵面對護理人才配置不合理的狀況,護理人力資源不足已是不爭的事實,是否合理配置護理人力資源與護理質量和工作效率都密切相關,許多學者均對此從不同層面有所研究并提出各種建議。針對內地護理人力資源配置嚴重不足的現況,要合理安排學生的實習工作,除此之外,還要合理安排臨床帶教工作。所以,相關部門要設置醫療機構最低人力配置標準,一方面要充分考慮到醫院護理人員的配置要求,另一方面還要加大對社區服務里的護理人員配置重視力度,合理設置配置標準,增加護理人員。初次之外,護理院校要加強和臨床單位的溝通交流,進一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樹立良好的文化氛圍,即使是人才資源短缺,也要使學生能夠及時獲得教師的指導。通過把護理理論應用到臨床實踐中,努力培養出高素質的優秀護理人才。

 

5 總結

 

由于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對護理人員的需求也越來越高,所以必須通過護理院校努力提高護理學生的護理技能,這必然需要把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構建新的人才培養模式。文章通過分析實現護理理論教育和實踐教學的方法,為相關人員提供參考和借鑒。

篇3

作者簡介:張祥龍,(濟南 250100)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

只要是追求人生深意的人,都可能欣賞海德格爾的文章。但是,要從哲理上得其韻味,卻十分不易,因為他的思想終極處,是不可對象化的,無論在哪種意義上。也就是說,你可體會到他文字的蘊意,但一旦要從觀念上、分類上抓住其中的道理,就茫然失據了。它實在是拒絕被你條分縷析地總結出來,就是硬要去總結,也幾乎都會淪為刻舟求劍之舉。于是那些習慣于傳統分析路數的人們,就只能以譴責海氏或海學的“非理性”來為自己的理性挫折辯護了。但我們閱讀他的著作時,卻總能感到其中有一再復現的整體思路,所以應該有某種方法在背后運作使之然。由此看來,明了海德格爾的思想方法,就是理解而不僅是欣賞他的關鍵。

現在學人們已經大致同意或起碼開始認識到,海德格爾思想方法的一個最清晰表達,可以在他早期對“形式顯示”或“形式指引”(die formale Anzeige)的陳述中找到。他在其它地方也談到自己使用的方法,比如在《存在與時間》導言中講到的“現象學方法”。但只有對形式顯示的方法論展示最有哲理的層次,最能相比于傳統的哲學方法而出新,因而也最有助于我們攀登這個思想的高峰,最有助于我們知曉它在整個西方哲學乃至世界哲學中的地位。當他具體地闡發形式顯示時,涉及三個層次,即總體化(概念化)、形式化和形式顯示。總體化加上少許形式化或可看作是傳統西方哲學的主要方法論特點,黑格爾之后的當代西方哲學的方法可視為以形式化為主,在不同的哲學家那里或攙合上總體化,或帶有形式顯示的某些特點,而海德格爾則是追求純粹的形式顯示所主導的思想境界。

此專欄中的兩篇文章都探討海德格爾形式顯示方法的深意,而且都是借助于胡塞爾的《邏輯研究》和一些相關的研究,從某個新的角度來開顯它,力圖擴展我們迄今對這個方法的理解。蔡祥元的文章《語言與海德格爾思想方法的形成》,特別突出語言或意蘊(das Bedeutsame)在海德格爾方法形成中的作用。刺激海德格爾開創這種方法的那托普疑難,即那托普對現象學反思方法的兩疑難中,第二個就是關乎表達原初經驗的語言疑難,因此我們以前探索形式顯示方法的含義時,也必涉入這個維度。但蔡文要在此方法的起源處或最根本處,發現語言或意義的地位。它從海德格爾自承所受到的胡塞爾影響即“范疇直觀”談起,顯示它所直觀到的超感知“形式”的語言性,特別是系辭“是”或“存在”意義的不可還原性——既不可還原為感性直觀及其表達,也不可還原為感知對象的綜合統一及相應的判斷,而是那引導判斷實行的意蘊發端。這也是海德格爾所理解的“形式”的純姿態關聯的意義,要在形式顯示中得到生命意境化和緣發生的體現。由此,胡塞爾創立的現象學直觀就被改造成解釋學的直觀,以人的實際生命經驗的首發可理解性或原生意蘊性為導引,拒絕任何減弱、割裂這種鮮活和整全的生命意義體驗的理論化。就此而言,存在就等于存在的意義,那超出了真假和分類的起頭處的意義。

李峻的文章《生活形式與可能性之指引——論海德格爾“形式指引”思想的縱深維度》也涉及到形式指引與胡塞爾現象學的語言向度的關系,但不以后者所講的范疇直觀,而是“本質上的場合性表達”為引線,認為形式指引類似于那種表達,不表示所言者的種屬性質,而是指引到個別存在——獨一無二的“我在”和“這個(事物)”——的具體情境化中去。由于形式上的指引與所指引的形式皆是懸空的關系而非現成的實體,這種個別存在并不是現成的個別對象,而是非對象化的及具體切身的“空虛之境”或發端勢態,也就是時機化的原本可能性,必表現為原初可理解的“先行具有”,由此而與蔡文強調的意蘊先行相呼應。但兩文一個突顯原初經驗的不脫生命的普遍性,一個是強調這種經驗的獨特個別性,實際上說明:形式顯示所指引出的理解和表達經驗,超出了傳統哲學的普遍與個別二元分叉,而達到在所有現成者之先的純關聯發生性(實行性)、原本可理解性和隱顯互補性。

形式顯示乃是當代西方哲學中最為徹底和最富于形式自覺的方法論革新。它要應對的挑戰——那托普疑難是這種挑戰的一種表現——是如此根本,逼使它必須在前人覺得不可能之處來形成哲學方法。傳統西方哲學的主導方法是觀念化,基于雜多現象中抽象出單一觀念的總體化,可以是先驗主義式的,也可以是經驗主義式的,再輔以尋找觀念間的結合與分離之術的辯證法(它在黑格爾那里取得了“正-反-合”的概念化生命的形式)和基于語法的形式邏輯。與這種方法相對,在當代西方哲學中出現了關系先于實體(含觀念實體)的形式化方法。它被觀念辯證法導致的生命絕望所激怒,而在數理邏輯和相對論那里得到鼓舞。“現在是沒有‘東西’那樣一種東西了。”(羅素)“什么是自我?自我是一種自身與自身發生關聯的關系,或者是在一個關系中,這關系自身與自身所發生的關聯。”(克爾凱郭爾)但這關系又常常被沉淀為某種新的對象,不管是這關系的語義轄域,還是關系所指稱的個體或絕對主體。

一些要在關系中超出相對性而達到真理的人,如胡塞爾,就寄希望于直觀方法以獲得明證性經驗;而那些不滿足于夾帶著“硬核”的關系的哲學家,則希望通過直觀或直覺來進入無硬核的純動態關系,比如柏格森。海德格爾認為關系要是徹底的和純粹的話,就必是發生式的、充滿了迎頭可理解的意蘊,所以批評胡塞爾的現象學直觀法中還有割裂原發經驗的對象化傾向,即便是意向對象這樣在意向關聯中構成的意向相關項也罷;同時認為柏格森的直觀還不足以參透時間這種純發生的存在論關系,看不到始源時間與日常時間的源流關聯。海德格爾對柏格森的批評似乎過于嚴苛,在我們看來,柏格森的直觀或直覺,類似于藝術家的直觀,有可比于海德格爾后期講的揭蔽技藝之處,可以加深加寬我們對關系和意義的知覺,并因此而有助于我們直接感受到動態的、正在發生和進行著的關系。但是,他的直觀法過于簡略含混,依靠人們的藝術感受力,缺乏胡塞爾和海德格爾的現象學直觀和解釋學直觀(即形式顯示)所具有的認識論紋理和存在論意蘊,缺少與傳統的總體化方法的準確區別,因而疏于哲學思想所要求的那種可讓人摸索的路標性。

篇4

【摘 要】高中數學教學中,不可避免的接觸到立體幾何的學習,立體幾何作為高中階段重要的一門課程知識,不僅僅和三角運算有著緊密的聯系,同時也是高考的重點難點之一。對于如何做好高中數學立體幾何問題的解析方法教學始終是高中數學教學領域研究的熱點之一。本文主要從函數思想對高中數學立體幾何問題的解析方法作了主要的研究。

關鍵詞 高中數學;立體幾何;問題解析方法;研究

對于高中數學立體幾何而言,如何對立體幾何問題有效的解析始終是學生和教師關注的問題。立體幾何問題作為一種抽象化的問題,其核心主要是距離、垂直、平行以及夾角之間的關系,并依據于相關的定理和概念,對各種幾何圖形的不同分割加以使用,進而做好立體幾何問題的解析。

一、高中數學函數思想對立體幾何問題的解析

函數思想對立體幾何問題進行解析的過程中,更加注重函數關系的構造,實現化難為易的目的,并借助于函數的性質和證明不等式等,做好立體幾何問題的解答。如高中數學中這一例題而言:如圖1所示,PA和圓O所在的平面垂直,同時圓O的直徑是AB,C是圓周上的一點,若∠BAC=α,同時PA=AB=2r,對異面直線PB和AC之間的距離進行求解。

在求解的過程中,首先就要對直線AC和PB之間距離進行分析,盡可能的將直線PB上任何一點到直線AC之間距離的最小值求出,并對變量進行設定對目標函數進行建立,進而將目標函數的最小值求出。首先就要在PB上將任意一點M取出,并保證MD和AC垂直于D,同時MH和AB垂直于H。假設MH=x,同時MH和平面ABC垂直,同時AC和HD垂直。

函數的性質加以利用,進而對立體幾何做的一種解答。

二、高中數學空間幾何思想解決立體幾何中垂直和平行問題

高中數學立體幾何問題解答的過程中,更要對立體幾何的相關知識結構進行詳細的分析,并對線和面之間的知識以及面與面平行的相關知識進行全面的分析,盡可能將其向向量之間的平行和向量共面之間的問題進行轉換,進而實現一種化難為易的解答。

對于空間幾何圖形的垂直關系而言,不僅僅有線與線之間的垂直,同時也存在線與面的垂直和面與面的垂直。這種向量之間的轉化,主要如下所示:

三、高中數學空間立體幾何問題距離和夾角的利用解析

在高中數學空間立體幾何問題求解的過程中,就要借助于距離和夾角的一些條件,進而運用向量的運算,做好高中數學空間立體幾何問題的求解。

點到平面的距離:點P為平面外一點,點A為平面內的任一點,平面的法向量為,過點P做平面π的垂線PO,記∠OPA=θ,則點P到平面的距離

總而言之高中數學空間立體幾何問題距離和夾角的利用解析的過程中,主要是借助于平面外一點到平面的距離的合理計算,并對異面直線間的距離進行計算,進而獲得的一種新的求解。在對高中數學立體幾何中動態問題進行解析的過程中,主要是借助于函數的思想進行解決,一旦遇到立體幾何角度問題時,就要本著動態的眼光,進而對空間幾何思想加以借助向量,進而使得立體幾何中相對復雜的問題逐漸的簡單化。

四、結語

高中數學立體幾何問題作為高中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在實際的解析中,更要借助于向量和函數之間的關系,并對幾何圖形中幾種常見的關系進行詳細的分析,對合適的空間直角坐標系加以建立,對當前我們所學的立體幾何圖形中的一些向量關系,進而在立體幾何中將線與線和線與面之間的關系找出,最后就要正確合理的運用向量之間的關系,將相應的立體幾何問題進行全面的解析。

參考文獻

[1]劉軍.無幾何不數學——談高中數學立體幾何教學[J].課程教育研究,2014,(19):151-151,152

[2]劉先祥.談中數學立體幾何教學[J].南北橋,2014,(5):162-162

【作者簡介】

篇5

高中物理解決策略方法分析訓練研究對于高中物理來說,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因此,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難以學懂的現象,這樣也就降低了學生解決物理習題的效率。所以,為了提高學生的解題效率,就要求教師在開展物理教學的過程中,要教會學生解題方法。對于學生來說,只有學會怎樣解決物理問題,才能更好地學習物理知識,提高自身的學習效果。

一、做好審題建模工作

這里所指的建模,其實就是將物理問題進行簡化處理,等效程理想對象參與理想過程。就高中物理教學來說,比較常見的模型主要分為:第一,是對象模型。在對象模型中主要包括了質點以及彈簧振子等。第二,是過程模型。在過程模型中主要包括了勻速直線運動、變速運動以及彈性碰撞等。因此,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要先從大處入手,分析出題目中的情境,并提煉出物理對象與過程模型,從而掌握實際物理問題。另外,想要做好快速建模工作,首先,要根據題意,畫出相應的草圖,全面展現出物理過程與情境。在畫完草圖以后,學生要進行詳細的分析,而這也成為了解決物理問題的重要過程,它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出完整的物量關系,并將繁瑣的物理問題進行簡化與形象化。其次,是要利用好傳統的經典模型,通過將比較繁瑣的物理場景進行整合以后,可以讓學生將比較陌生的模型轉化為自身所熟悉的模型,這樣學生也就可以更好的學習物理知識了。最后,學生在面對物體多與過程復雜的題目時,應當要具備足夠的耐心,反復進行閱讀,以此來掌握題意。如在壓縮得輕彈簧上金屬塊m卡在矩形箱中,并且在箱上下底板裝置壓力傳感器,其示數為F上以及F下,并且箱子的數值方向中金屬塊沒有離開上頂板,同時在箱子以a=2.0/s2的加速度豎直向上進行勻速運動。在上下底板中壓力傳感器中的示數為6N、10N,若是其F上=1/2F下,那么箱子怎樣運動,并且在此過程中g=10m/s2。在根據這一問題進行求解中,可以利用牛頓第二定律進行分析,這樣將會得到F上mg+F下ma,并且這一定律中的F上=6.0N,而F彈=F下=10.0N,以此來分析將會得出m=0.5kg。并且在這一物理題目中,其中根據題意最為關鍵的一個因素辨識金屬塊沒有離開上頂板。因此,這就需要學生進行深入的理解,彈簧額形變量是沒有變化的,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其中電梯下底板的壓力傳感器示數沒有發生變化,學生了解這一點,其解題思路也會越加的清晰。其中,在F上=1/2F下=5N時,可以利用牛頓定理得到F+mg-F=ma,在這里a值為0,那么便可以得出運行方式為直線勻速運動或者是靜止。所以,學生必須要充分掌握好題意,以此來提升做題的效率。

二、注重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

在面對物理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全面分析出題意,從而明確題目中的已知與未知條件,同時還要挖掘出題目中的隱含條件。其次是學生要仔細分析出題意,通過將已知與未知條件與學習過的知識聯系在一起,可以讓學生理清解題的思路。另外,在學生深入分析完題意以后,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找出解題的關鍵環節,并判斷出解題的方法,并從中選擇出最適宜的思路來解決問題。且在思考的過程中,還可以與其他同學進行探討,以此來開闊自己的思路。最后,學生還要根據已知條件來逐漸推理,避免出現匆忙作答的現象。如學生在學習“力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畫出簡單的關系圖,并將文中的題干轉化為物理符號與公式,同時還要利用示意圖進行表達,這樣學生不僅可以從自己的直觀感受上觀察物理變化的過程,還可以結合這一過程,減少分析題干的時間,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解題的效果。

三、整體法解題

對于整體法來說,主要是將兩個或者是兩個以上的物體組成整個系統,以此來進行對象的研究以及分析,在高中物理解題中,整體法適合于力學知識的解題。在計算整體的合外力時,作為整體的作用力屬于系統內力不需要進行考慮,僅僅是考慮系統外的物體對系統的作用力。如在水平滑桌面上放置物品A、B,其中,mA=1kg,mB=5kg,它們之間利用不可伸長的細線連接,細線的質量忽略,并且A與B分別收到水平佐拉利F1=10N以及水平向右拉力F2=40N的作用,那么在物品A與B之間的細線的拉力多少?

解:由于細線不可伸長,那么A與B共同加速度,為:a=這里是一個圖片,對于物品A收到吸現象有拉力F以及F1作用,那么則是F-F1=mAa,可以得出F=F1+mAa=10+1×10=20N,所有F=20N。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解題方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就要求教師要幫助學生掌握好物理知識,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參考文獻:

[1]黃礫卉,張慶林,陳寧.論批判性思維訓練與問題解決教學的有效結合[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01):794-795.

篇6

關鍵詞:交越失真;功率放大;負反饋

1 引言

在多級放大電路中,輸出信號往往都是送到負載,去驅動如收音機中揚聲器的音圈、電動機控制繞組、計算機監視器或電視機的掃描偏轉線圈等一定的裝置。因此多級放大電路除了應有電壓放大級外,還要求有一個輸出一定信號功率的輸出級。這類主要用于向負載提供功率的放大電路常稱為功率放大電路。放大電路實質上都是能量裝換電路,從能量控制的角度來看,功率放大電路和電壓電流放大電路沒有本質的區別。

一般常見的功率放大電路有三類[1]:甲類、乙類及甲乙類(或稱為混合類)。輸入信號在整個周期內都有電流流過放大器件的稱為甲類放大,半個周期以上但不滿一個周期有電流流過的稱為甲乙類,若只有半個周期有電流流過的則稱為乙類放大。甲類放大電路中電源始終不斷地輸送功率,但只有一部分功率輸出,另一部分被消耗在管子上,可以證明,即使在最理想情況下甲類功放電路的效率最高也有50%。乙類和甲乙類放大電路只有部分時間有電流通過,減小了電路的靜態功耗,提高了功率輸出效率,但同時導致了輸出波形非線性失真。乙類互補對稱功率放大雖然彌補了乙類功放半個周期波形被削掉的不足,但由于交越失真使波形出現死區嚴重影響輸出波形的質量,因此必須采取措施來抑制。

論文主要分析互補對稱乙類功率放大電路交越失真產生的原因,討論常見的解決方法,最后把負反饋概念引入電路中來解決交越失真,此法與傳統方法相比,具有許多優越性,有很大的實際應用價值。

2 交越失真產生原理

單管乙類功放電路僅在半個周期內有電流通過,盡管減小了管耗,有利于提高輸出效率,但使輸入信號的半個波形被削掉,存在嚴重的波形失真。如果用兩個管子,使之都工作在乙類放大狀態,但是一個在正半周期,而另一個工作在負半周期,同時使這兩個輸出波形都能加到負載上,從而使負載得到一個完整的波形,這樣就能解決效率與失真的矛盾。電路原理圖如圖1(a)。

電路中T1和T2分別為NPN和PNP型管,當信號處于正半周期時,T1承擔放大任務,T2截至,有電流通過負載RL;而當信號處于負半周期時,則剛好相反,T2承擔放大任務,T1截至,仍然有電流通過負載RL;這樣,圖一所示基本互補對稱電路實現了在靜態時管子不取電流,而在有信號時,T1和T2輪流導通。正負半周期的等效電路分別如圖1(b)和圖1(c)。

圖1(a)乙類推挽式原理圖 圖1(b)正半周期等效電路 圖1(c)負半周期等效電路

由于三極管PN結的壓降,圖1(a)所示的互補對稱功放電路并不能使輸出波形很好地反映輸入的變化。由于沒有直流偏置,管子的基極電流必須在大于某一數值(即門坎電壓,NPN硅管約為0.6V,PNP鍺管約為0.2V)時才有顯著變化。當低于這個數值時,T1和T2都截至,和基本為零,負載RL上無電流流過,出現一段死區,這就是交越失真產生的基本原理。為了驗證交越失真的存在,利用simplorer軟件對該電路進行仿真,仿真電路和交越失真波形分別如圖2(a)、2(b)所示。

仿真參數設置為:電壓源E2、E3分別為±9V偏置電壓,E1為正弦信號,頻率50Hz,幅值1V;兩個三極管為對稱的不同類管子;電阻R2=R3=10K,負載電阻取100Ω。仿真波形如圖5(b),從圖5(b)可以明顯看到交越失真的存在,在過零點附近都會由于三極管的PN結的影響,存在一段負載沒有電流流過放大器件的狀態,因此交越失真將影響輸出波形的質量。

(a) 仿真電路圖 (b) 仿真結果圖

圖2 乙類互補對稱功放電路交越失真仿真圖

3 傳統解決交越失真的方法

為了克服交越失真的影響,前人已經進行過系統的研究,但是都是立足于通過電路改進的方式來實現。常見的解決方法為:甲乙類雙電源互補對稱電路法和甲乙類單電源互補對稱電路。甲乙類互補對稱法電路原理如圖3所示。由圖可見,T3組成前置放大級,T1和T2組成互補輸出級。靜態時,在D1、D2上產生的壓降為T1、T1提供了一個適當的偏壓,使之處于微導通狀態。由于電路的對稱,靜態時,,。有信號時,由于電路工作在甲乙類,即使很小,基本上也可以進行線性放大。

圖3的缺點就是其偏置電壓不易調整,改進電路如圖4所示,在圖4中流入T4的基極電流遠小于流過R1、R2的電流,則由圖可以求出,因此,利用T4管的基本為一固定值,只要調整R1、R2的比值,就可以改變T1、T2的偏壓值,此法在集成電路中經常應用。

圖3 甲乙類雙電源互補電路圖4 改進電路設計

甲乙類單電源互補對稱電路本質與上述方法一樣,只是用電容C和一個電源Vcc來代替原來的+Vcc和-Vcc的作用,電路原理圖見文獻[1],但此法也存在負載電阻端得不到足夠的電壓變化量的問題。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是在電路中引入R,C等元件組成的所謂的自舉電路。電路的復雜度比雙電源法更高,并且調節度難以把握。

從上述的電路可以看出,傳統解決交越失真的方法復雜,電路調節度難以把握,不宜電路設計者實際調試實現。

4 基于負反饋的解決方法與仿真驗證

在實際電路設計中,功放的輸入信號一般都是有運算放大器提供。基于負反饋原理來穩定輸出的電路只有兩種形式,區別就在于負載是否接地,下面以負載懸空類來研究,來說明負反饋解決交越失真的原理。對于負載接地類分析方法原理相同,可以類推。

負反饋工作原理可用圖5來說明,當前級運算放大器的輸出電壓低于三極管PN結電壓時,三極管不能導通,電路處于交越失真狀態。負反饋信號線采樣電壓為零,由于運算放大器工作于差動放大,負反饋線上的反饋信號則會使運算放大器自動調整放大系數,來增大輸出電壓,三極管立刻導通,保證輸出與輸入的線性關系;當電路正常工作時,若負載發生小的擾動,則反饋線會將擾動電壓反饋給運算放大器,由于采用的是負反饋,則放大器會自動朝相反的方向調整增益來抵消擾動的影響。因此負反饋還可以增加電路的穩定性,增強抗干擾能力。所以采用負反饋法不僅能夠解決交越失真問題,同時也能增加系統的穩定性,實現簡單,調節方便,抗干擾能力強,后面的仿真和實驗也將證明這一結論。

圖5 負反饋解決方案原理圖

為了驗證上述分析的正確性,采用simplorer軟件來仿真,仿真電路和仿真結果如圖6所示。仿真參數設置為:限流電阻R1=100Ω,電阻R2=R3=R6=12K,負載可以在200Ω以下變動取值,采樣電阻取10Ω;偏置電壓分別為;輸入電壓采用工頻50Hz的正弦信號,幅值取為0.326V。

根據仿真結果圖6(b)可以得到,通過負反饋法可以解決交越失真的影響,同時可以增加電路的穩定性,使負載電阻只要不大于200Ω,電路都能夠使輸出與輸入保持線性關系。

根據圖6(c)防真結果還可得,由于負反饋的作用,結點N002處的電壓波形已經不再是正弦波,而是在絕對值等于0.6V處發生跳變,保證了結點N002處電壓絕對值不會低于三極管PN結壓降,從而保證三極管時刻處于導通狀態,這也證明了上面負反饋原理分析的正確性。

圖(a) 仿真電路圖

圖(b)負載波形圖 圖(c)三極管基極電壓波形

圖6 負反饋仿真電路和仿真結果圖

5 實驗研究

為了進一步研究負反饋方法的正確性,在實驗室用運算放大器AD624和C9014、C9015三極管搭建了實驗電路,電路原理如圖7所示。其中Vi為信號輸入端;負反饋信號線直接與AD624的負反饋引腳10相連。引腳10是AD624內部差分輸出放大器負反饋輸出端,一般情況下與輸出端直接連接,Ri為調節運放增益電阻。

圖7 實驗電路原理圖

實驗時負載電阻接15K的電阻,采樣電阻RL用可調電阻,輸入信號采用:頻率1KHz、幅值為20MV的正弦波,實驗測量采用力科7000M示波器,測量結果如下圖8所示。

圖8 實驗測量結果

根據圖8實驗結果得到,負反饋法可以很好的解決交越失真問題,且方法簡單,對電路參數要求低,效果好,可以推廣到其它功率放大電路中。

6結論

論文把負反饋原理引進功率放大系統來解決交越失真問題,與傳統解決交越失真的方法相比,電路復雜度遠遠降低,調節簡單方便,同時還可以增加系統的穩定性。因此該方法具有較強的電路實用價值,在一般的功放電路設計中可以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康華光,陳大欽主編.電子技術基礎模擬部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何金茂主編.電子技術基礎實驗[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11~14.

[3]郁汗琪,施偉編.模擬電子電路實驗及應用[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5,35~38.

篇7

關鍵詞:護理實驗教學 與臨床接軌 培養學生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4(b)-0054-01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護理模式的轉變和人們對健康概念的認識,護理教育的層次也在不斷完善,護理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更要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和社會溝通能力。與此同時,隨著患者維權意識的增強和社會輿論監督作用的加大,護患關系也越來越向人性的化的新模式發展[1]。近年來,我校護理專業在實驗教學中結合上述情況,對教學與臨床的順利接軌找問題想辦法,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

1 護理實驗教學與臨床應用之間存在的脫軌問題及原因

1.1 學生臨床見習難度大,理論和實踐結合機會少

在當今社會,護患關系悄然的發生著改變,患者的維權意識越來越高,很多醫院為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醫患糾紛,不愿接收實習學生。另外,在臨床教學工作中也經常出現患者拒絕接受學生進行的體格檢查和尚不算熟練的醫技操作,這就導致護士生在病人在患者身上的體驗式學習受到很大的限制,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

1.2 實驗教學條件難以達到臨床仿真效果

(1)臨床模擬教學硬件配置趕不上臨床發展。隨著護理技術的發展,護理設備也在不斷更新,很多設備的更新換代遠遠超出了學校教學配置,護理實驗教學條件已經不能適應當下臨床實際工作需要。

(2)缺乏專門的教材和客觀統一的考核標準。長期以來,我院護理實驗教學缺乏專門的教材。教師一般都是自編為主,每一個帶教教師都有不盡相同的臨床經驗,實驗授課的側重點和示范手法會有所區別,教學質量得不到保證。別外,護理實驗教學也缺乏規范統一的考核標準,很難反映出學生的真正學習效果。

1.3 欠缺與病人交流的能力,面對臨床工作有膽怯心里

現在醫院都是采用的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模式,強調對患者的整體護理概念,與患者的正常交流、溝通能力直接決定著醫患關系的走向[2]。很多學生不知該怎樣與患者交流,甚至一些學生不能體諒患者,產生溝通障礙乃至醫患矛盾,這也是很多醫院不愿意接收實習生的主要原因。

2 護理實驗教學與臨床應用接軌的幾點方法

2.1 打造全真護理模擬實訓基地

護理教育這門學科實驗項目多,要求高,對設備依賴性強。只有學生能動手、常動手、勤動手才能培養出合格的護理人才。自2008年起,我校陸續投入巨額資金打造專業全仿真型護理實訓基地。各類先進儀器比照臨床配置,如電動吸引器、心肺呼吸機、動態心電監護儀等。在外科護理實驗室又建立了全仿真手術實驗室,全部設備基本按照三甲醫院普通手術室配置。當學生步入實訓中心,安靜、清潔、專業的醫療用具一應俱全、物品擺放井然有序,仿佛置身于臨床情境,這無疑對培養學生嚴肅、認真的學習態度和嚴謹的工作作風,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操作信心,起到了無可估量的作用。經過嚴格訓練,學生在剛進入臨床工作的初期,技能操作正規、無菌觀念強,較其他院校學生顯得穩重、自信、干練,受到了所在醫院的領導、工作人員及患者們的一致好評。

2.2 編撰統一護理實驗教材

我校于2008年起,在校領導的支持下,聘請臨床護理專業人員及全體實驗課相關任課教師統統編撰符合護理專業特色及具備現在臨床工作要求的實驗指導教材。每名教師人手一冊,每個學生人手一本,極大的提高了學生課前自習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2.3 構建統一、科學的實驗教學考核標準

護理專業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考核不應是單方面以理論為主的評價,應從學、說、做等多方面著手考察,諸如理論與實踐的融會貫通能力,病情判斷及護理診斷的準確性,對待患者的態度,專科護理操作實施的正確與否,心理護理,健康教育實施的效果等等,當然也包括醫技試題的應對能力[3]。基于上述幾點,我們建立了一套綜合評價體系,每個學生在基礎知識、心理護理、護理診斷、護理措施、健康教育、溝通能力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打分。

2.4 豐富和更新實驗內容

整合臨床護理實驗教學內容,根據不斷發展的臨床需要,優化重組臨床護理技能課,改變傳統內、外、婦、兒等學科實驗教學從屬于理論課教學的歷史。選取臨床因設備更新而導致技能更新的改進方法,通過教師演示,深入學習掌握臨床進展。在傳統理論與現在臨床實際發展間搭建起溝通的橋梁。

2.5 培養學生臨床思維方式及醫患溝通能力

注重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方式,在實驗教學中,教師應用臨床思維方式引導、啟發學生,通過設置不同臨床情境,讓學生置身其中,通過所學知識與護理技能進行操作。如,護士給患者下導尿管,術后患者,截癱患者,昏迷患者的不同處理方式,讓學生盡早的融入到實際工作情境中,向學生灌輸臨床思維方法,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習熱情。

邀請臨床醫護人員及畢業學生為在校護生講述切身工作經驗及體會,在實驗教學中,結合內、外、婦、兒等學科的典型病例,有教師設置小情景,學生分別擔任不同的角色,演繹臨床工作中醫患交流所遇到的各種問題,提高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為日后具體工作打下良好的人際關系處理基礎。

2.6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加大“雙師型”高素質教師隊伍培養力度,堅持“請進來、走出去”的教師培養原則,在一方面聘請臨床高年資醫護人員來我校作報告、甚至是兼職教師,擔任一定數量的臨床課教學工作;另一方面,每學期,我校總會選派大量青年教師進入醫院臨床一線工作學習,進而積累臨床實際工作經驗和見識,為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

總之,護理實驗教學要在理論教學與實驗方法的不斷完善和改進下,使學生在步入工作崗位前,建立起對未來工作的認知和信心,培養良好的業務素質和溝通能力,及早適應臨床醫學模式的轉變和時代的發展,從而培養出服務于社會的優質護理人才。

參開文獻

[1] 馬小琴,沈勤高,等.護理實驗教學體系存在的問題與思考[J].護理研究,2007,21(7):1771-1772.

篇8

【關鍵詞】言語理解;聽力教學;應用

0 引言

言語理解是指人們怎樣弄清楚聽到或讀到的一些言語材料所傳遞的意思,是一種把聲音或符號變為意義的過程即言語的聽辨過程。我們在英語教學的聽力部分中就是要培養學生處理言語中的聲音信息和言語中的話語信息轉換的理解能力。因此,通過對言語理解與英語聽力理解活動的心理過程研究,了解其本質,并將言語理解中影響聽力過程的相關理論運用到英語教學中,從而提高學生的聽力理解水平。

1 言語理解與英語聽力理解活動過程的比較分析

心理語言學家認為言語的理解過程是一個復雜的心理過程,它包括信息的輸入、信息的處理、信息的輸出等過程。在話語的理解過程中,信息的處理效果顯得尤為重要。據此,心理語言學家Carroll提出了信息處理模型。信息處理的核心過程就是信息在感覺記錄器(處理視覺和聽覺信息)、短時記憶(起中央處理器的作用)及長時記憶中及其相互之間的加工過程。感覺記錄器對言語信息進行選擇性聽辨,將聽到的信息送到短時記憶,短時記憶對信息進行語義編碼后送入長時記憶。這個過程要受到環境及控制過程中的方式、策略等影響。從言語理解過程來看,聽辨和理解是語言活動的基礎。這一理論是與聽力教學實踐結合得最為緊密的一個部分。

言語理解是借助語言材料建構意義的過程。言語理解可以分為言語聽辨過程和話語理解過程。那么影響言語理解的因素有以下幾點:

1.1 語音聽辨

言語聽辨包括孤立的語音聽辨和連續性語音聽辨。這兩種語音聽辨之間是相關聯的。孤立的音素聽辨是連續性語音聽辨的基礎,連續性語音聽辨有助于孤立的音素聽辨。由于語音沒有不變式或標準的形式,當詞語一個個地念出來的時候,其音段是清楚可見的。但是同一個詞在口語中使用的時候,它會被縮短、改變、省略或和別的音段合起來。這樣語音聽辨就出現了困難。由此看來,學習者要從復雜的言語信號中孤立出個別的音,并進而聽辨。同時還要憑借句子的句法和語義制約來判斷某一語音的意義,因此在做聽力練習時我們既要學會從宏觀上來把握全篇信息,又要學會用上下文來幫助理解個別信息。

1.2 詞匯理解

詞匯理解涉及到心理詞匯概念和詞匯記憶管理、激活機制。心理詞匯是一個龐大的結構,它兼顧大容量儲存和有效提取兩個方面。當學習者聽到一個詞時,開始在大腦中搜索,搜索到結果以后,就要進行信息的輸出。信息的輸出都是先通過詞固有的屬性音形義激活心理詞匯, 然后進一步分析使其在相關概念域里如相關單詞圖式或具體的一個語義場得到識別。只有經過長時記憶中詞匯的激活提取,習得的詞匯才易于被學習者利用,達到信息的輸出。

1.3 句子及語篇理解

句子理解是在語音識別的基礎上,進行句法分析和語義分析,聽者依據一定的句法關系, 建立句子的結構,構造相應的命題,從而找到句子的意義。在日常語言處理中,理解句子結構本身并不是目標,它僅是獲取意義過程的一部分,理解語篇才能掌握全部意義,但要完全了解語篇的意義還需要聽者具有一些語言知識和對世界的知識。有研究表明,人在聽力活動中的辨音能力和邏輯認定能力與心理上的定向準備狀況有關。當能夠預知即將聽到的信息范圍時, 頭腦中該范圍的知識儲備無意中被激活,這樣有備而聽會有助于辨清語音和認準聽力內容之間的關聯程度。一般說來,一個人預測信息范圍的能力越強,他的聽力也就越好。在聽取語篇信息時,通過開篇句來迅速認定所聽材料的信息背景,對于更好地聽懂全篇有重要意義。

2 言語理解在英語聽力教學中的應用

言語理解中的信息輸入、處理、輸出等過程體現在英語聽力的短對話、長對話、短文理解等題型中,因此教師在聽力教學過程中要注意短時記憶、長時記憶和信息提取的訓練。具體應用體現在以下題型:

2.1 英語四六級的短文填空中,主要體現了語篇理解里上下文的聯系對所聽到的同音詞的選擇中。由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同音詞的辨析以及學生在語境中分析問題能力的培養。

2.2 短對話中往往考查我們是否能領會所聽到的句子的隱含意義,而長對話則考查句子的表層含義。所以,要加強學生對句子表層含義和深層含義的理解。

2.3 短文理解中充分體現了言語理解里思維的分析、概括的運用。因此對學生的思辨能力的訓練也是必要的。

2.4 新聞聽力中由于新聞的體裁特點決定了主要內容分布在語段的首尾處,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根據不同體裁指導同學對重點部位進行理解。

3 總結

言語理解對英語聽力教學中具有深遠的影響,通過對言語理解的心理過程的分析,我們意識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言語理解的相關知識進行教學,從而以科學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進而在整體上提高學生的言語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桂詩春.新編心理語言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8.

篇9

【關鍵詞】組合結構橋梁;施工監控;監控;方法

1.引言

組合結構橋梁自上世紀30年代從歐洲開始發展起來,以其整體受力的經濟性,發揮兩種材料各自優勢的合理性以及便于施工的突出優點而得到廣泛應用,建造了大量的各種形式的組合結構橋梁。新型組合結構橋梁的施工方法對結構的受力、成橋線形產生的影響較大,特別是受力空間復雜以及非線明顯的大跨度組合結構橋梁,結構體系、邊界條件及荷載狀況均處于不斷變化的狀態,設計與施工高度耦合,其成橋狀態與施工過程密切相關。研究該橋型的施工控制理論與方法對于實現良好的設計目標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從最優施工控制方法、監控計算理論及方法、施工控制參數計算、施工誤差調整理論及方法等四個方面對大跨度組合結構橋梁的施工監控理論與方法的進行了仔細的思考。

2.組合結構橋梁施工控制方法

2.1對于組合結構橋梁的施工控制,常規的懸拼、懸澆及吊裝等方法施工橋梁的監控方法不能完全適用,所采用的方法應與該類橋梁的結構特點及施工工藝相應適應。對于組合結構,其主體承重結構為鋼結構,橋面板為混凝土結構,其上部結構的施工一般分為主體結構施工和橋面安裝等兩個大的階段,其施工控制具有如下特點:

(1)主體結構施工過程的控制與鋼橋施工具有相似之處。

(2)主體結構(鋼結構)在施工過程中的受力狀態較成橋時不利,確保穩定性尤為關鍵。

(3)施工控制必須考慮鋼結構施工與橋面板施工的相關性。

(4)施工控制內容及指標均較多,各控制指標間相互耦合與影響。

篇10

摘 要:在當前的信息化社會中,數字媒體已成為主要的信息載體,并正在滲透到經濟發展、國家安全、社會穩定和人民生活的眾多方面,“數字媒體內容平臺”是《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的優先主題。當前隨著數字媒體應用的廣泛化和深入化,數字媒體理解面臨著媒體對象復雜性、媒體數據規模化、應用需求多樣化等挑戰問題,已成為制約數字媒體應用發展的瓶頸。為了解決這些難題,必須研究媒體內容的有效表示、建立符合人類媒體認知的計算模型、充分利用計算機處理的優勢,并且實現三者的有機結合。為達到上述研究目標,需要重點解決3個關鍵科學問題:針對媒體認知具有的層次性、整體性,構建符合媒體理解層次性和整體性的理論框架;針對媒體對象固有的多義性、多態性,發展刻畫媒體對象多義性和多態性的表示體系;針對媒體計算應有的協同性、高效性,突破制約媒體處理協同性和高效性的技術瓶頸。該研究圍繞該項目的三大科學問題之一――“媒體認知具有的層次性、整體性──如何符合媒體認知的特點”,開展共性基礎科學問題研究,從視皮層細胞與網絡水平的信息加工機理、雙光子成像手段、理論建模、計算機仿真等幾個方面研究視皮層神經機制是如何支撐視覺認知層次性與整體性的,建立模擬視皮層神經機制的算法模型,研究如何在算法層次實現認知層次性與整體性的理論與方法,建立神經科學與計算科學在視覺問題上的相互促進關系,并進行實驗驗證,為提高數字媒體理解的理論與技術水平奠定基礎。

關鍵詞:數字媒體 視覺認知 層次性

Abstract:Digital media is the major information source in current world, and it influences the economy, national security and the welfare of the people. Thus it is one of the key issue in 973 projects. When more and more digital media is provided, the understanding and utilization of these information become a huge challenge, as well as a bottle neck, considering it complexity, data size, and diversified needs. It is urgent to establish the computational model based on human cognition, to set up an effective representation, and to highlight the speed of computer, and integrate them together. It is highly demanding to investigate the following scientific questions.(1)To establish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to reflect the hierarchy and integration of the visual system.(2)To establish a representation system to reflect the diversity of the objects.(3)To break the technical bottle neck for more effective computation. We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first scientific question, by using multiple techniques, including two photon imaging, computational model, simulation. In detail, we studies th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from retina to visual cortex, how the top-down feedback and bottom-up feedforward projections work as a whole, how a computational model simulates this process, and how this computation improves the feature representation. Importantly, the experimental and simulation studies will be compared side by side, to speed up this well-integrated project.

Key Words:Vision;Hierarchy;Top-down;Bottom-up

閱讀全文鏈接(需實名注冊):http:///xiangxiBG.aspx?id=50117&fla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