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行為在英語教學的作用淺思
時間:2022-05-10 04:12:00
導語:言語行為在英語教學的作用淺思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關鍵詞:言語行為理論;關聯理論;言語行為意識;社會交際功能
論文摘要:本文對言語行為理論進行了簡要的回顧,并對其作出了試探性的評論。然后在批判言語行為理論不足的同時,舉例詳細地探討了言語行為理論的關聯理論視角,并進一步探討了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應如何培養學生的社會言語行為意識,增強英語言語行為的社會交際功能。
言語行為理論由奧斯汀(J.L.Austin)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后來塞爾(J.R.Searle)在繼承和批判日常語言哲學分析理論和方法的基礎上,使之進一步系統化、嚴密化,從而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言語行為理論(Levinson,1983)。該理論已經成為哲學、語言學的重要研究課題,尤其是現代語用學的核心內容之一。它為哲學、語義學、語用學的研究開辟了一個嶄新的領域。Sperber與Wilson在批判性地繼承奧斯汀與塞爾的言語行為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關聯理論視角中的分類方法,讓學者們從一個新的角度來理解言語行為理論,并進一步探討了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應如何培養學生的社會言語行為意識,增強英語言語行為的社會交際功能。
一、理論回顧
言語行為理論是英國牛津大學道德哲學教授奧斯汀建立的。奧斯汀根據說話人和聽話人在交際行為中的關系來分析話語的職能。這是以社會活動的一般理論為基礎所提出的一種語義理論,它的基本出發點是交際的基本單位不是句子或語段而是一定的行為。言語本身是一種行為,進一步講,言語是見諸行動的“有言必有行”。經過奧斯汀的論證,言語行為理論已經成為語用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奧斯汀區分了兩類話語:表述話語(constativeutterance)和施為話語(performativeutterance)。二者在性質上有很大區別:表述話語指各種陳述,其作用是描寫某一事件、過程或狀態,因而有真假之分。施為話語是用來實施某種行為的,說話本身就是在做一件事,因此無真假之分。他舉的例子是:I~thisshipLiberte.Iapologize.Iwelcomeyou.Iadviseyoutodoit.以言成事在他的哲學講演集《如何以言行事》中,對言語行為理論作了進一步的論證。一是把施為句分成顯性(如,Iorderyoutoshutthedoor)和隱性(如,shutthedoor)兩類。二是從區分施為句和表述句到提出三種不同的言語行為,即以言指事(lacutionaryads),以言行事(illocutionaryacts)和以言成事(perlocutionaryacts)。比如說,一個小學生放學回家對媽媽說,"Iamhun-Eon,這是以言指事行為;他的意圖是向媽媽要東西吃,這是以言行事行為;媽媽聽了他的話,拿出東西來給他吃了,他達到了說話的目的,這是以言成事行為。
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由他的學生、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哲學教授塞爾加以發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塞爾整理了奧斯汀關于言語行為的分類,根據適當條件提出可以通過5種語句實施5種基本言語行為:斷言類(as-sertives)或者闡述類(representatives)、指令類(directives)、承諾類(corrunissives)、表達類(expressives).宜告類(declarations)。第二,提出了間接言語行為(indirectspeechads)的概念。所謂間接言語行為,指的是通過一種以言行事行為來間接地執行另一種以言行事行為。以言行事行為與一定的命題內容(propositionalcontent)即一個語段所涉及的人或事以及對此作出的論斷相聯系,但同一命題的內容可以用不同的以言行事行為來表達。例如:“請你明天到小張那里去”;“你明天到小張那里去”;“你明天到小張那里去嗎?”這是三個不同的以言行事行為:請求、申明和詢問。以言行事行為和命題內容的這種關系都具有F(P}的邏輯結構。(P)為言語行為的命題內容,F為它的以言行事行為。以言行事行為不一定用有區別的語言材料表達出來。例如“我一定準時去”這句話在相應的語境中可以理解為許諾、警告、申明和威脅。在不同的場合,這同一句話表示同樣的命題內容,卻體現了這樣或那樣的言語行為。不論是奧斯汀還是塞爾,在他們的論述中都告訴人們:要真正理解話語的意義,只靠句子結構分析,靠邏輯語義分析是遠遠不夠的。和傳統的語義學不同,言語行為理論并不在句子的意義上過多糾纏,而把注意力更多地轉向具體語境下的話語意義,交際目的,手段、效果才是它關注的對象。
二、言語行為理論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關聯理論透析
Sperbe:和Wilson先回顧了前人對言語行為的討論:言語行為理論起因于對過分狹窄地集中討論語言的信息用法的反應。語言可以被用來實施動作—即言語行為。Austin爭論到,要較好地理解語言的性質,必須涉及較好地理解語言是怎樣被嵌人社會規范中,以及語言可能被用來實施的不同行為。言語行為理論家一直十分關注描述性的問題:有多少類言語行為?在論述了Searle的分類后S,<W說到,盡管言語行為理論對言語行為作出了一定的解釋,“對間接言語行為的識別通常是沿著格萊斯的方法走。”教師的話語如何能使學生在文化背景、情感及認知過程方面獲得最大的關聯性是至關重要的。請看:
例1:Thebattery''''sgoneflat.
這句話可以分析為一個直接陳述:電池沒有電了。讓人很容易想到一些語境,在該語境下說這句話的人也許會有下列語境隱含:
(1)聽話人本不應該讓電池用光了。
(2)聽話人本應該給電池提前充好電。
根據言語行為理論,這些隱含也應該進行言語行為歸類,因此,(1)可以分析為責備,(2)可以理解為要求或命令。這樣,言語行為理論本身可以作為對Gri,語用學的自然補充,從明示與隱含的角度對言語行為進行分類。結合語境進行話語編碼,從而形成互動的互明關系,使學習者最大限度地獲取目的語的內涵信息。塞爾認為每一類屬的言語行為都與一定的句法形式有直接的對應關系,或者說有一個“言外之力顯示機制”(illocutionaryforceindicatingdevice),再加上言語行為的實施條件,以說明話語所實施的言語行為類型。
SAW指出,句子類型與言語行為的類屬之間的對應關系不能成立,除非把它們視為“不可信(insinsete)”或者“有缺陷"(defective)或者拋棄傳統的分類,對言語行為進行重新分類:
(一)規約類言語行為
這類言語行為(如許諾、感謝、叫牌、宣戰、詢問等)可以在具有規約性的社會中實施,并且這些言語行為同樣必須能夠被辨認,以便能實施成功。
例2:(a)Ibidtwonotrumps.
(b)Two、trumps.
例3:Thespeakerisbiddingtwonotrumps.
有些言語行為的確需要進行交際,并且為了交際需要,同樣還需要進行辨別。在橋牌游戲中出兩張非王牌就是一個例子。為了實施這一言語行為,說話人必須通過語言手段用話語例2(a)進行明示交際;或者通過話語例2(b)或者語境假設例3進行推理。然而,研究叫牌是研究橋牌的一部分,而不是研究言語交際的一部分。一般地來講,研究規約性的言語行為諸如叫牌或者宣戰屬于研究規約性內容。
(二)無法確定類別的言語行為
這類言語行為諸如:斷言、構想、建議、聲稱、否認、要求、警告與威脅等,同樣為了成功實施并不需要對其類別進行辨認。另外還有像預測這樣的言語行為,可以從它的明示的內容或者隱含的某些條件進行辨別。
例4:Theweatherwillbewarmertomorrow.
例5:Thespeakerispredictingthattheweatherwillbewarmertomorrow.
預測性的話語之所以是預測不是因為說話人明示地交際他正在作出的預測,而是因為他明示地交際有關將來事件的一個語境假設,該語境假設是他自己無法控制的。這并不是說例4的說話人絕沒有必要同時傳達語境假設例s,或者對于例4的聽話人辨認該句為預測絕不是相關聯的。作出預測的事實可以被說話人明示,或者被聽話人用通常采用的方式辨別出來。
(三)通用類(saying,telling,asking三種)
srw認為只有這一類言語行為可在語言理論中占有一席之地,理由有二:聽者明白這類言語行為是理解過程的重要一部分,而它們又不屬于第二類言語行為;同時,他們既不像第一類那樣是約定俗成的行為,也不像第二類那樣是社會行為,他們具有“普遍性并屬于真正的交際范疇,而不是約定俗成的行為和社會行為范疇。(1995:246)
例6;YourwillfinishtheworkbeTore6p.m.
例7:Willyoufinishtheworkbefi)二6p.m?
例8:Finishtheworkbefore6p,m.
很清楚像例6的陳述句,例7的疑問句,以及例8的祈使句,既展示出邏輯上的相似之處,也展示出了三者之間的差異。
例9:來吧,有本事你拿刀把我殺了!(選自農村人吵架的真實語料)
這句話很顯然說話人決不會真心希望對方拿刀來把自己殺死。只不過是在氣頭上由于自己一貫瞧不起對方說的一句屬于過激言行的氣話而已。修辭上的疑問句常常不是真正地讓對方提供信息。
例10:難道我們的子弟兵不是當今最可愛的人嗎?
說話人用這個修辭性的疑問句只不過是來加強贊美人民子弟兵的語氣而已。
還有許多類型的析使話語既不用于表達說話人的愿望也不用來轉述別人表達的愿望。試比較例11一12與例13與14:
例11:Drivertotraffcwarden:Pretendyoudidn''''tseeme.
例12:Keepmy崛off''''hisgarden,hetells,.AsifIcould.
例13:(a)He:Couldyoutell,thewaytothestation?
(b)She:Ttunrightatthetrafficlightsandkeepstraighton.
例14:Recipeformintsauce:~twotablespoonsofmintleaves,twoteaspoontosugarandhalfatablespoonofhotwater,addtwotablespoonofvinegarandleavetostand.
例11可以分析為司機表達他自己的愿望:希望交通管理員假裝沒有看見他違犯交通規則。例12可以分析為說話人對別人表達的愿望的一種轉述方式,對這兩個例子的解釋都是可信的。但對于例13和例14卻不可能用與它們相平行的分析方法。對于例13的聽話人來講,沒有必要認定說話人實際上在意他是否向右轉。也沒有理由讓例14的讀者設想作者實際上希望任何見到這張食譜的人開始做薄荷醬。理解這些話語的關鍵,不是把它們歸人請求性的或勸告性的言語行為類別,而是要辨別出所攜述的事態是從說話人的角度,還是從聽話人的角度進行表征的。究竟所描述的事態是從哪個角度進行取向是值得推導的。聽話人必須靠推導才能得到答案。一般來說,與關聯原則一致的第一個解釋首先應該考慮。想要被聽話人正確理解的說話人一定會確信他試圖傳達的解釋是與關聯原則一致的第一個解釋。順著這樣的思路可能會建構出對祈使話語的滿意描述。
例巧:你說說,你什么時候能把你的一說話就發火的“麥秸火’,脾氣改掉?(選擇于河南農村的一則真實方言)
例16:這種試驗的步驟是什么呢?首先,……其次,……(選自中學的化學試驗課老師講解試驗操作的真實例子)
例巧的說話人并非想讓聽話人這一次準確地給出他能夠克制自己不再像以前那樣有一說話就發火的壞習慣,而是采取這種修辭問句的方式表達對對方壞習慣的強烈不滿以及又無可奈何之情。例16是說話人即化學老師在講解試驗操作時采用的講課藝術,先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以便喚起學生的興趣及技巧性地使學生集中注意力,然后,他再一步一步地詳細講解下去。
在指出傳統的言語行為理論在疑問式話語表達的言語行為的不足之后,S/W提出了他們的觀點,即可以圍繞釋義性用法的概念來建構出對疑問式話語的描述。他們的構想是,疑問句式話語的聽話人要重新找到該話語的邏輯形式并把它融合進''''IhespeakerisaskingWh-P,whereWh-pisanindirectquestion.疑問句式話語是對說話人認為有關聯的答案的解釋.
因而,言外之力的標記語,諸如陳述語氣或祈使語氣,或疑問句詞序,僅須使說話人的信息意圖相當抽象的特征明晰化,這是尋找關聯的方向之所在。
三、結語
本文對言語行為理論進行了簡要的回顧,并對其作出了試探性的評論。然后在指出言語行為理論不足的同時舉例詳細地探討了言語行為理論在課堂英語教學中的關聯理論影響力。通過分析得知,言語行為理論使諸多研究從以語言知識研究為中心轉向以交際功能為中心;也使外語教學從以語言形式和教學方法為中心轉向以語言功能和教學內容為中心。這樣,使學習者不但掌握了一定的詞匯量和語法知識,知道了正確的句子結構.而且還學會了如何正確使用語言以避免出現語用錯誤。
- 上一篇:小議學校教育的道德實踐空間
- 下一篇:中醫藥教育對外開放的進程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