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交際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6 16:20:1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言語交際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言語交際

嘮叨言語交際研究論文

[摘要]運用語用學中的面子保全理論對嘮叨言語進行分析,指出嘮叨言語之所以令人反感是因為它常常直接威脅到聽者的消極面子和積極面子,并舉例說明日常生活中適當運用禮貌補救策略,維護聽者的面子需求,尊重對方,對構建和諧的家庭關系、師生關系等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嘮叨言語;面子保全論;禮貌補救策略

Abstract:BasedonBrownandLevinson’sFace-savingTheory,thisarticlediscussesthespeechactofnagging.Thenaggeroftenthreatensthehearer’spositiveandnegativeface,whichannoysthehearerandretardstheprogressofcommunication.Theauthor,inthispaper,pointsoutthattakingrightremedialmeasureisimportantformaintainingtheharmoniousrelationshipbetweenparentsandchildren,teachersandstudentsets.

Keywords:naggingwords;face-savingtheory;remedialmeasure

1關于嘮叨言語

語言是傳遞信息和交流感情的手段,是人們實現社會交際的工具。語言運用于社會活動的不同領域就產生了不同類型的言語活動[1],如采訪、演講、談判、法庭辯論、聊天、嘮叨等。嘮叨是指說話人希望他人改變態度甚至行為而說話繁復,沒完沒了,是一種特殊的言語交際活動。嘮叨通常發生在社會距離較近的人之間,如家庭成員之間、師生之間、室友之間等。例如母親、老師或妻子等希望對方(子女、學生或丈夫)去做某事而沒有得到回應,不停地通過言語活動來提出要求、命令甚至是警告等,或者對聽者的言行進行批評、指責、侮辱等。有媒體報道,天津市婦聯兒童部從千余名兒童心理問卷調查中得出結論:九成以上的孩子認為母親“太嘮叨”[2]。在現實生活中因嘮叨而產生的師生矛盾和夫妻矛盾也不在少數。也就是說,嘮叨并不受歡迎,是失敗的言語交際。嘮叨為何那么令人反感,甚至會導致交際失敗呢?下面筆者將運用語用學中的面子保全理論對嘮叨言語進行分析研究。

查看全文

播音主持言語交際與情感表達探索

摘要:對于播音主持人而言,良好的言語交際與情感表達能力,有利于營造積極正面的輿論環境,增強節目播出效果。不過,為了強化這種能力,首先,播音員及主持人應規范語言以及語言的運用,借力應用語言表達技巧,合理運用情感,形成與受眾群體情感上的共鳴。

關鍵詞:播音主持;言語交際;情感表達;策略;分析

播音主持是將廣播電視內容傳達給受眾群體的媒介,可謂是廣播電視的靈魂所在,一個優秀的播音主持,能夠讓新聞內容變得更為生動有趣,讓整個節目更具有生命力。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傳統廣播電視節目受到沖擊,出現了收視率下降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廣播電視節目必須提升創編質量,重新搶奪收視市場[1]。對于播音主持而言,要想站穩這個位置,并且為節目收視率的提升做出貢獻,必須嚴格要求自己,不斷提升專業素養,強化自身的言語交際與情感表達能力,借助自己的語言表達技巧,提升內容表達的專業性,充分調動受眾的情感,增強節目與受眾的互動性。

一、言語交際與情感表達在播音主持工作中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營造積極正面的輿論環境。語言交際與情感表達能力是衡量播音主持人專業素養的一個關鍵性指標。在播音主持工作中,播音員或主持人借助語言來向節目受眾群體傳達信息,傳遞情感,并且將節目蘊含的思想情感、價值觀念傳播出去,營造出積極正面的輿論環境,借助節目來引導受眾群體形成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觀念。也就是說,播音主持的言語交際與情感表達能力,將直接影響到節目的教育效果和引導價值,在這方面能力較強的播音主持,往往能夠更好地完成這項任務,深化節目在和諧社會構建中的意義。(二)有利于增強節目播出效果。播音主持良好的語言交際以及情感表達能力,能夠讓節目內容變得更為生動有趣,吸引受眾的注意,打造出別具特色的品牌節目,增強節目的播出效果。一個受到大眾喜愛的廣播電視節目,往往有著一個很好的主持人,比如說,《中國詩詞大會》中的主持人董卿,端莊嫻靜,博學謙遜,很好地展示了節目的文化內涵,讓受眾在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文化歷史長河中徜徉;比如說《快樂大本營》中的主持人何炅、謝娜,詼諧幽默,一唱一和之間,能夠很好地帶動觀眾的情緒,給人以輕松愉悅的感受,成了國內首屈一指的綜藝節目[2]。一個好的廣播電視節目,它最后呈現的效果與播音主持人息息相關,如若主持人缺乏良好的語言交際與情感表達能力,照本宣科念稿,整個節目將變得空洞乏味,了無生趣,難以令觀眾產生情感共鳴,節目也對受眾產生吸引力和影響力。

二、播音主持言語交際與情感表達能力不足之處

查看全文

學生言語交際能力培養論文

語言是人們交際的工具,思維的工具。言語則是人們運用語言進行交際或者思維的實際活動。“言語交際”指的就是人們運用語言相互交流思想感情、交流信息的聽說讀寫活動。除了在課堂上注重學生言語交際能力的培養,多上一些與生活實際結合緊密的言語交際課外,無疑,綜合性活動的開展為培養學生的言語交際能力拓展了一個更廣闊的空間。

本學年,我圍繞“走進大自然”這一主題設計了一系列的綜合性活動,大大地提高了學生的言語交際能力。現以“春暖花開”系列活動為例,談一談我是如何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言語交際能力的。活動大體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第一、到校外找春天,回校后與同桌、朋友交流觀察所得,并以書信的形式與親人、朋友共享找“春”之樂。

第二、帶盆花進教室,向同學介紹所帶花卉的名稱及其生活習性,并以“自述”的形式寫一段話,制作成花卉標簽。

第三、同學間互相賞花,在畫畫、寫寫中抒發熱愛之情。

第四、籌備“花卉展”,學生們出海報,發邀請函,設計“花卉”頭飾,練習做講解員。

查看全文

大學英語非言語交際研究

摘要非言語交際作為人類交際的一個重要部分,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英語課堂教學的成效與其利用有很大的關系。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各種非語言交際手段的恰當運用傳遞了豐富的信息,促進了良好的交流與溝通。本文介紹了非言語交際并指出了其在教學中的重要性并分析了非言語交際行為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非言語交際大學英語課堂重要性應用

AbstractNonverbalcommunicationplaysacommandingroleasameansofcommunication.TheeffectofEnglishclassisfirmlyconnectedwiththeuseofnonverbalcommunication.IncollegeEnglishclassteaching,ifwecanusenonverbalbehaviorproperly,itwillbeabletoincreaseinformationforthestudentsandimprovetheirinterestsinlearning.Throughtheintroductionandthefunctionsofthenonverbalcommunication,thearticlepointsoutitsimportanceofnonverbalcommunicationandtheapplicationofitincollegeEnglishclassteaching.

KeywordsnonverbalcommunicationcollegeEnglishclassimportanceapplication

英語教學是一門以交際為目的的語言教學,在大學英語課堂中的非言語表達形式直接影響著英語教學的效果,是教學藝術性的重要體現。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學習和努力掌握這種交際在課堂中的運用,進一步為教學服務。

一、非言語交際的定義和分類

查看全文

閱讀言語交際教學論文

對話,從言語交際學來看,并非是孤立的說話或聽話,而是交際雙方彼此間的言語互動。這里的要討論的“對話”,并非作為言語交際學的一個概念,而是現代教學論倡導的一種嶄新的教學理念,一種新型的教學文化,即在教學過程中,建立在民主、平等基礎上的人、文本和環境之間激蕩起的心靈共振和呼應。因此,克林伯格認為,相互作用的對話是優秀教學的一種本質性標識。

一、積弊深重的閱讀教學呼喚對話

相當長一段時間以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著諸多弊端,尤為突出地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強調知識技能本位:認為教學過程是知識灌輸、移植的過程。在為數不少的閱讀教學中,把理解教材當作目的和中心,教師把有血有肉的教材分解成了一個個了無生氣的知識點教給學生,孤立地進行詞語積累、語法分析和修辭訓練,或者一味地搞灌輸式的“機械的發聲訓練”,而“忘記”了文本的“精神”層面。學生主要依靠做大量的機械練習來學教材,師生成了教材的奴隸。這樣的閱讀教學,不僅必然造成閱讀教學的人文內涵的失落,學生語言素養的發展也必然大打折扣。

以教師為中心:教學過程總是順著教師事先設計好的“路線”推進。教師往往從教的角度去思考怎樣提高課堂效率,講課追求行云流水,滴水不漏,課堂儼然成了教師展示教學技巧的舞臺,而很少考慮到學生是否有效參與,參與面如何?課堂上即使有參與,往往也只是幾個尖子學生在唱戲,其余學生當觀眾,課堂中缺少廣泛的、多向的交流,大多數學生被忽視,學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個性得不到發展。

閱讀主體缺失:教師或以自己的心得強加于學生,或用教參的答案固定了教學的方向,限制了學生的自由;或強調閱讀技法,而忽視個體的情感體驗;或以群體閱讀代替個性閱讀;或以作者的感受來人為提升學生的領悟。這種不從接受者的角度引導學生閱讀的教學造成了主體錯位,使學生認為閱讀就是應付教師的提問,就是琢磨作品的答案,而與自己無關,以致迷失了自己。

查看全文

英語教學中非言語交際應用論文

摘要:闡述非言語交際的內涵及其重要性,探討非言語交際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以期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實際交際能力。

關鍵詞:非言語交際;英語教學;交際能力

眾所周知,人類的交際行為可分為言語交際和非言語交際。長期以來,言語交際的研究一直倍受人們的青睞,而非言語交際的研究卻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國內傳統的外語教學往往只注重言語本身,強調語音、語法、詞匯、句型的練習和掌握;對于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也主要集中在言語交際能力的培養上,忽略了對非語言交際能力的提高。作為言語交際的重要補充形式,非言語交際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它能傳遞言語交際難以表達的事物、意念和情感,起到支持、修飾或否定言語行為的作用(Samovaretal.,2000)。Birdwhistell(1970)通過對同一文化的人在對話中的言語行為和非言語行為比較發現:言語交際最多只占整個交際行為的30%左右,70%為非言語交際。同時,絕大多數研究專家認為,在面對面的交際中,信息的社交內容只有35%左右是言語行為,其他是通過非語言行為傳遞的;心理學家Mehrabian(1971)認為人們在表達情感和態度時,言語只占交際行為的7%,而聲調和面部表情等非言語行為所傳遞的信息多達93%。可見非言語交際在人際交往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如果英語教師能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把非語言交際有效地運用到英語課堂教學中,定會促進英語教學活動達到更佳效果。

一非言語交際的概述

1非語言交際的定義

關于非言語交際的定義頗多。楊全良(1990)認為:所謂非言語交際,就是通過使用不屬于言語范疇的方法來傳遞信息的過程,非言語交際的形式很多,不像言語交際那樣只有口語和書面語之分,它包括除使用語言和文字以外的一切傳遞信息的方式,如身體動作、面部表情、空間利用、觸摸行為、聲音暗示、穿著打扮和其它裝飾等,甚至沒有表情的表情、沒有動作的動作,都是非語言交際的有效途徑。Samovar(2000)等人將非言語交際定義為“在交際的環境中人為的和環境產生的對于傳播者或受傳者含有潛在信息的所有的刺激”,因此它包括了言語行為之外的一切由人為的或由環境所產生的刺激,如:表情、手勢、身勢、觸摸、界域、服飾、副語言、時間、場景等;同時,李杰群(2002)也認為,非語言交際手段包括表情、動作、語調、氣溫、顏色、氣味、器物、服飾、時間、空間等多種手段,其中與人體有關的表情、動作等又稱為人體語言或體態語。由此可見,非言語交際是一項涵蓋范圍極廣、內容頗豐的跨學科學術研究,除言語交際之外有助于交流的任何利用行為舉止、表情、外部環境的交際我們都可稱為非言語交際。

查看全文

言語交際訓練管理論文

師:今天早上,我發現一們四年級的小朋友把一塊吃剩下的面包扔進了垃圾箱。(出示一塊只咬了兩口的面包)你們說,這事應該如何處理?如果被你碰到了,你打算怎么辦?——說自己的心里話。[評:于老師從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擷到說寫訓練的題材,使學生感到這種訓練既親切又實用。由此可見:訓練題材何處找?處處留心皆材料]

生:我準備把面包拾起來,交給校長。

生:我準備寫篇稿子,提出批評。

生:我會告訴這們同學,農民種糧食很辛苦,不應該浪費。

師:你打算當面勸告,是嗎?——請大家接著說。

生:我將把這件事告訴校長,并請校長在全校大會上告訴大家要愛惜糧食。

查看全文

言語交際訓練管理論文

師:今天早上,我發現一們四年級的小朋友把一塊吃剩下的面包扔進了垃圾箱。(出示一塊只咬了兩口的面包)你們說,這事應該如何處理?如果被你碰到了,你打算怎么辦?——說自己的心里話。[評:于老師從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擷到說寫訓練的題材,使學生感到這種訓練既親切又實用。由此可見:訓練題材何處找?處處留心皆材料]

生:我準備把面包拾起來,交給校長。

生:我準備寫篇稿子,提出批評。

生:我會告訴這們同學,農民種糧食很辛苦,不應該浪費。

師:你打算當面勸告,是嗎?——請大家接著說。

生:我將把這件事告訴校長,并請校長在全校大會上告訴大家要愛惜糧食。

查看全文

英語教師論文:當代英語教師多模態話語解析

本文作者:江加宏余義兵工作單位:安慶師范學院

多模態話語的信息突顯功能話語是一個過程,是說話者在某個特定語境中用來表達自己的意思或實現自己意圖所使用的某個語言單位,其可為一個單詞,或一個短語,也可是一串句子[14]。與傳統句法學對句子論述不同的是,這里的話語是在特定的語境中生成,隨語境的消失而消逝,是動態的物質事件[15]。在實際話語交際中,脫離非語言媒體(包括說話時的聲音、身體動作等)配合的孤立的語言行為是很難實現有效的交際目的;同樣,非語言媒體也只有在一定的話語語境中才能表達明確的意義。因為,語境因素和多模態話語的意義解讀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16]。構式語法理論[17]認為,話語接受者/聽話者首先進行的語言處理是一種純語言分析,即獲取話語的意義或字面意義,然后根據情景信息去調節自己的理解,進而進行一定的語用加工處理。而話語又具有言內信息和情景信息,且二者共同構成認知的背景;根據情景信息,聽話者可將話語的語用信息(言外信息)圖形化,被圖形化的語用信息成為交際的焦點,是交際的重點信息。由此可見,現實語言交際中的背景是由話語的言內信息與情景信息體現,而現實語言交際中的圖形則是由語用信息體現,且在很大程度上圖形信息是由非語言媒體傳遞的,即非語言媒體在這樣的認知過程中充當媒介的作用。實際上,圖形-背景的體驗過程就是一個動態的認知過程,如Ungerer[11]157著名的“臉-花瓶”試驗,究竟是以“臉”為背景來突顯圖形“花瓶”,還是以“花瓶”為背景以突顯圖形“臉”,這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觀察者的具體情況,因為圖形與背景之間存在一種互動關系。如在課堂話語交際過程中,教師一般在向學生講解比較難理解的概念時,通常借助于物體、動作、手勢等非語言媒體,像輕叩黑板,PPT展示中字體的不同顏色、字號、聲音等。教師在PPT上顯示句子“Peterwaskilledinatrafficaccident”,同時可讀出句子,在PPT畫面上配以車禍的照片、或播放一段發生車禍的錄像,配上車禍發生時的聲音等。通過獲取的聽覺或視覺模態,學生常常很容易從這些非言語模態話語中提取相關信息。因為在課堂交際語境中,講臺空間成為該交際語境的子框架,該框架內的圖形即為教師,屏幕/黑板則是背景,教師常為使學生掌握主要板書信息或關鍵信息,采用不同的非言語媒體如用手輕輕叩擊黑板等形式突顯關鍵信息,這樣,主要/關鍵信息就由原來的背景位置被前景化,轉化為圖形,可見,此時的話語信息被圖形化是由非語言媒體實現的,顯然,圖形-背景的動態變化充分體現了不同模態話語的認知功能。多模態話語的交際組篇功能在課堂教學話語交際中,話語結構通常以兩種最基本的形式呈現:1)IRF結構:initiation-response-feedback,即引發-反應-反饋;2)IRFR結構:initiation-response-feedback-response,即引發-反應-反饋-反應(模仿或重復)[18]。在以上兩種話語構型中,交際者常會交換話輪,目的是讓話語交際能夠順利進行并成為具有一定意義的話語語篇,為此,交際者往往會以一些非語言媒體的方式啟始或引發交際話輪,從而有效地傳遞話語信息,完成交際,實現相應的交際目的。可見,非語言模態的話語對話輪的啟始具有顯著影響。在課堂交際環境中,教師常以一些非言語媒介如發出如Uh,Uhm,Well,Oh,Yeah等聲音,或伴隨的肢體媒體如手勢、微笑、點頭等常見的副言語/身勢語,對話語信息給予反饋或引發可能的后續話輪。受話者/學生則在認知上從這些非語言媒體中提取教師的鼓勵、欣賞、贊同等認知語用信息,因為這些非言語模態的話語增加了學生繼續下一話輪的勇氣和信心,使課堂教學交際持續,教師的教學意圖也可實現。如下一典型課堂交際實例:T:Uhm,howtorespondtoothers’gratitude?(引發)S1:Nevermind.(反應1)T:Yeah,uh,nevermind.(反饋1)S2:Itismypleasure.(反應2)T:Yeah,anythingelse?Uhm?(反饋2)S3:Itdoesn’tmatter.(反應3)T:Uh,right.Nevermind.Itismypleasure.Itdoesn’tmatter.(反饋3)認知語言學把圖形-背景看作是一種認知結構或認知模型,圖形是所要描述的對象,認知上較突顯;背景是環境,認知上不突顯[19],圖形/背景的分離是語言組織信息的一個基本原則。如上文所述,圖形在語言中的現實化體現為話語的語用信息/言外信息,背景在語言中的現實化體現的是話語的言語行為/言內信息和情景信息,而語用信息才是說話者的真實意圖。非言語模態的話語成為溝通二者的橋梁,即非言語模態的話語將背景中蘊涵的話語語用信息分離出來,構成現實語境中的圖形,交際者可依此感知分化相關的語用信息,這樣交際話輪會順利延繼,預期的交際目的也會很好地實現。顯而易見,非言語模態的話語在話語語篇中起著組篇的作用。由此可知,非言語模態的話語能使交際雙方完成對話語信息的認知,使話語過程得到延續,并最終使交際雙方完成話語交際。與此同時,非言語模態的話語還可以對話語的交際過程進行調整,對交際題材和交際形式進行優化,以實現最佳的話語交際效果。多模態話語的認知語用功能單一模態的話語行為的顯著特征就是其能夠指示一定的意義,且其還可依據不同的交際語境傳遞不同的話語語用含義,非言語模態的話語行為在實際交際中同樣具有相應的認知語用功能。語境分為情景語境和語言語境,情景語境包含一個語段或話語的整個非語言背景[20]。而與一個語言單位有密切關系的上下文或語言背景就稱為語言語境。因此,非語言模態的話語總是與一定的情景語境和語言語境聯系在一起的。可以說,非語言模態的話語突顯和強化了話語交際中的言語行為的語用信息,前景化原本蘊涵的語用信息,使之成為交際語境中的圖形。如一些學生因不能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常借各種理由如“太忙”等予以辯解,此時教師可能會以含責備或諷刺的聲音調式說:“Ireallyknowyouareverybusy!”從教師的聲音調式這一媒介,學生不難從聽覺模態上辨別出教師的“口是心非”,這時的非語言模態的話語雖與實際言語行為相矛盾,但學生的認知能力足以從教師的這一話輪中將話語中所隱含的批評和責備等信息提取出來。因為交際過程中,說話者/教師與聽話者/學生共享課堂這一語用環境,學生能有效地分離圖形信息與背景信息,這樣的信息處理實為一個動態的認知語用過程[20]。根據已有的“未完成作業”這一背景信息,學生很容易對教師的“言非所是”進行解讀,教師的“言非所是”就是突顯的圖形信息。此外,非言語模態的話語本身同樣具有指向某種話語意義的功能。在課堂語境中,教師常借時空非言語媒介,表達多模態話語信息。通常情況下,教師很多時候都是在講臺上授課,同座位上的學生有著一定的距離,這樣的距離可稱之為體距。顯然,體距語這一非言語模態的話語在課堂交際中具有一定的認知語用功能。一方面,其顯示的是教師此時的威信和地位,因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威嚴是教學的必須,另一方面,其表明了師生間應具有的界線,因為課堂交際中師生間的界線有助于教師控制課堂紀律。但在講課過程中,教師卻不時走下講臺,來到學生身邊,學生從視覺模態上感受到與教師距離的縮短。師生間距離的動態變化實際上體現了在課堂交際語境,交際雙方/教師和學生的角色發生了變化,即交際中的圖形和背景的發生了動態變化。教師走下講臺使其在空間上縮短了與學生的距離,這就使教師由課堂交際語境的圖形位置移到該語境的背景位置,學生則由原先的交際背景變成交際中的圖形。因為師生間的空間距離縮小,他們之間原有的心理距離也因此縮小,所以課堂氣氛也會由此改變,自然活躍起來,這時體距語這一非言語模態話語又指向其他的認知語用信息,如老師和學生之間存系的某種人際關系。毋庸置疑,非言語模態的話語在課堂交際語用語境中具有很多認知語用功能,如調整、替代和補充等,這些認知功能會有助于交際另一方/學生有效提取課堂交際中所隱含的交際信息。非言語模態話語的這些認知語用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強和優化話語的交際效果,使交際雙方更有效地傳遞或提取話語信息[20]。

多模態已成為人類言語交際的普遍特征[21]。各種不同的非語言媒體為話語交流提供了大量的可選擇方式,它們可以通過不同的模態來實現話語的意義。本文對教師課堂交際中的多模態話語功能從認知維度進行了探討,旨在識解多模態話語的語用和認知功能,使交際者尤其是課堂交際主體之一的教師充分意識到多模態話語對于交際效果所產生的舉足輕重的作用。由分析可知,多模態話語為教師在外語課堂教學交際中提供了話語意義建構的多通道表達方式,多模態話語的恰當運用會使課堂教學效果得到有效提高。

查看全文

探究語行為理論與綜合英語教學

摘要:言語行為理論是語用學中十分重要的理論,以言語行為理論為理論基礎的交際教學法對指導綜合英語教學具有重要意義。在綜合英語教學中,注重在情景中學習英語,為學生創造真實的交際語境,提高他們的言語交際能力及語用能力。

關鍵詞:言語行為理論;交際教學法;綜合英語教學

一、言語行為理論

言語行為理論是由英國哲學家奧斯汀(J.Austin)在其著作《如何以言行事》(HowtoDoThingswithwords,1962)中提出的。Austin根據話語的功能,把話語分為言有所逑(constaifve)和言有所為(peformative)P~大類。言有所述是用來描述事物的狀態或是陳述事實的,是可以驗證是真實或是謬誤的。言有所為是用來實施某一種行為的,是不能驗證的,無所謂真實或是謬誤。后來,奧斯汀認識到言有所述,歸根到底,也是一種言有所為,即實施“陳述“這一行為。于是,奧斯汀放棄了最初言有所述和言有所為的區分,建立了一種新的模式來解釋人們通過語言所實施的各種行為。根據奧斯汀的新模式,一個人在說話的時候,在大多數情況下,同時實施了三種行為:言內行為(1oeutionaryact)、言外行為(ill~uifonaryact)和言后行為(perlocutionaryact)。言內行為指的是“說話”這一行為本身,即指發出語音、音節、說出單詞、短語和句子等。言外行為是通過“說話”這一動作所實施的一種行為,人們通過說話可以做很多事情,達到各種目的。言后行為是指說話帶來的后果。當一個人說話的時候,他就同時執行了某種言語行為。

后來,奧斯汀的學生塞爾(J.Searle)發展了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其中對英語教學有較大啟發的是“間接言語行為”,間接言語行為是指通過實施一種言語行為來間接地實施另一種言語行為。也就是說,交際者在實施間接言語行為時往往不直接說出自己要表達的意思,其語言形式不直接反映交際目的,而是憑借另外一種言語行為來間接地表達其真實意圖。

塞爾認為語言交際的最小單位不是單詞或句子等語言單位,而是言語行為,因此,語言交際過程實際上就是由一個接一個的言語行為構成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