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教師論文:當代英語教師多模態話語解析
時間:2022-01-15 09:36:04
導語:英語教師論文:當代英語教師多模態話語解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江加宏余義兵工作單位:安慶師范學院
多模態話語的信息突顯功能話語是一個過程,是說話者在某個特定語境中用來表達自己的意思或實現自己意圖所使用的某個語言單位,其可為一個單詞,或一個短語,也可是一串句子[14]。與傳統句法學對句子論述不同的是,這里的話語是在特定的語境中生成,隨語境的消失而消逝,是動態的物質事件[15]。在實際話語交際中,脫離非語言媒體(包括說話時的聲音、身體動作等)配合的孤立的語言行為是很難實現有效的交際目的;同樣,非語言媒體也只有在一定的話語語境中才能表達明確的意義。因為,語境因素和多模態話語的意義解讀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16]。構式語法理論[17]認為,話語接受者/聽話者首先進行的語言處理是一種純語言分析,即獲取話語的意義或字面意義,然后根據情景信息去調節自己的理解,進而進行一定的語用加工處理。而話語又具有言內信息和情景信息,且二者共同構成認知的背景;根據情景信息,聽話者可將話語的語用信息(言外信息)圖形化,被圖形化的語用信息成為交際的焦點,是交際的重點信息。由此可見,現實語言交際中的背景是由話語的言內信息與情景信息體現,而現實語言交際中的圖形則是由語用信息體現,且在很大程度上圖形信息是由非語言媒體傳遞的,即非語言媒體在這樣的認知過程中充當媒介的作用。實際上,圖形-背景的體驗過程就是一個動態的認知過程,如Ungerer[11]157著名的“臉-花瓶”試驗,究竟是以“臉”為背景來突顯圖形“花瓶”,還是以“花瓶”為背景以突顯圖形“臉”,這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觀察者的具體情況,因為圖形與背景之間存在一種互動關系。如在課堂話語交際過程中,教師一般在向學生講解比較難理解的概念時,通常借助于物體、動作、手勢等非語言媒體,像輕叩黑板,PPT展示中字體的不同顏色、字號、聲音等。教師在PPT上顯示句子“Peterwaskilledinatrafficaccident”,同時可讀出句子,在PPT畫面上配以車禍的照片、或播放一段發生車禍的錄像,配上車禍發生時的聲音等。通過獲取的聽覺或視覺模態,學生常常很容易從這些非言語模態話語中提取相關信息。因為在課堂交際語境中,講臺空間成為該交際語境的子框架,該框架內的圖形即為教師,屏幕/黑板則是背景,教師常為使學生掌握主要板書信息或關鍵信息,采用不同的非言語媒體如用手輕輕叩擊黑板等形式突顯關鍵信息,這樣,主要/關鍵信息就由原來的背景位置被前景化,轉化為圖形,可見,此時的話語信息被圖形化是由非語言媒體實現的,顯然,圖形-背景的動態變化充分體現了不同模態話語的認知功能。多模態話語的交際組篇功能在課堂教學話語交際中,話語結構通常以兩種最基本的形式呈現:1)IRF結構:initiation-response-feedback,即引發-反應-反饋;2)IRFR結構:initiation-response-feedback-response,即引發-反應-反饋-反應(模仿或重復)[18]。在以上兩種話語構型中,交際者常會交換話輪,目的是讓話語交際能夠順利進行并成為具有一定意義的話語語篇,為此,交際者往往會以一些非語言媒體的方式啟始或引發交際話輪,從而有效地傳遞話語信息,完成交際,實現相應的交際目的。可見,非語言模態的話語對話輪的啟始具有顯著影響。在課堂交際環境中,教師常以一些非言語媒介如發出如Uh,Uhm,Well,Oh,Yeah等聲音,或伴隨的肢體媒體如手勢、微笑、點頭等常見的副言語/身勢語,對話語信息給予反饋或引發可能的后續話輪。受話者/學生則在認知上從這些非語言媒體中提取教師的鼓勵、欣賞、贊同等認知語用信息,因為這些非言語模態的話語增加了學生繼續下一話輪的勇氣和信心,使課堂教學交際持續,教師的教學意圖也可實現。如下一典型課堂交際實例:T:Uhm,howtorespondtoothers’gratitude?(引發)S1:Nevermind.(反應1)T:Yeah,uh,nevermind.(反饋1)S2:Itismypleasure.(反應2)T:Yeah,anythingelse?Uhm?(反饋2)S3:Itdoesn’tmatter.(反應3)T:Uh,right.Nevermind.Itismypleasure.Itdoesn’tmatter.(反饋3)認知語言學把圖形-背景看作是一種認知結構或認知模型,圖形是所要描述的對象,認知上較突顯;背景是環境,認知上不突顯[19],圖形/背景的分離是語言組織信息的一個基本原則。如上文所述,圖形在語言中的現實化體現為話語的語用信息/言外信息,背景在語言中的現實化體現的是話語的言語行為/言內信息和情景信息,而語用信息才是說話者的真實意圖。非言語模態的話語成為溝通二者的橋梁,即非言語模態的話語將背景中蘊涵的話語語用信息分離出來,構成現實語境中的圖形,交際者可依此感知分化相關的語用信息,這樣交際話輪會順利延繼,預期的交際目的也會很好地實現。顯而易見,非言語模態的話語在話語語篇中起著組篇的作用。由此可知,非言語模態的話語能使交際雙方完成對話語信息的認知,使話語過程得到延續,并最終使交際雙方完成話語交際。與此同時,非言語模態的話語還可以對話語的交際過程進行調整,對交際題材和交際形式進行優化,以實現最佳的話語交際效果。多模態話語的認知語用功能單一模態的話語行為的顯著特征就是其能夠指示一定的意義,且其還可依據不同的交際語境傳遞不同的話語語用含義,非言語模態的話語行為在實際交際中同樣具有相應的認知語用功能。語境分為情景語境和語言語境,情景語境包含一個語段或話語的整個非語言背景[20]。而與一個語言單位有密切關系的上下文或語言背景就稱為語言語境。因此,非語言模態的話語總是與一定的情景語境和語言語境聯系在一起的。可以說,非語言模態的話語突顯和強化了話語交際中的言語行為的語用信息,前景化原本蘊涵的語用信息,使之成為交際語境中的圖形。如一些學生因不能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常借各種理由如“太忙”等予以辯解,此時教師可能會以含責備或諷刺的聲音調式說:“Ireallyknowyouareverybusy!”從教師的聲音調式這一媒介,學生不難從聽覺模態上辨別出教師的“口是心非”,這時的非語言模態的話語雖與實際言語行為相矛盾,但學生的認知能力足以從教師的這一話輪中將話語中所隱含的批評和責備等信息提取出來。因為交際過程中,說話者/教師與聽話者/學生共享課堂這一語用環境,學生能有效地分離圖形信息與背景信息,這樣的信息處理實為一個動態的認知語用過程[20]。根據已有的“未完成作業”這一背景信息,學生很容易對教師的“言非所是”進行解讀,教師的“言非所是”就是突顯的圖形信息。此外,非言語模態的話語本身同樣具有指向某種話語意義的功能。在課堂語境中,教師常借時空非言語媒介,表達多模態話語信息。通常情況下,教師很多時候都是在講臺上授課,同座位上的學生有著一定的距離,這樣的距離可稱之為體距。顯然,體距語這一非言語模態的話語在課堂交際中具有一定的認知語用功能。一方面,其顯示的是教師此時的威信和地位,因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威嚴是教學的必須,另一方面,其表明了師生間應具有的界線,因為課堂交際中師生間的界線有助于教師控制課堂紀律。但在講課過程中,教師卻不時走下講臺,來到學生身邊,學生從視覺模態上感受到與教師距離的縮短。師生間距離的動態變化實際上體現了在課堂交際語境,交際雙方/教師和學生的角色發生了變化,即交際中的圖形和背景的發生了動態變化。教師走下講臺使其在空間上縮短了與學生的距離,這就使教師由課堂交際語境的圖形位置移到該語境的背景位置,學生則由原先的交際背景變成交際中的圖形。因為師生間的空間距離縮小,他們之間原有的心理距離也因此縮小,所以課堂氣氛也會由此改變,自然活躍起來,這時體距語這一非言語模態話語又指向其他的認知語用信息,如老師和學生之間存系的某種人際關系。毋庸置疑,非言語模態的話語在課堂交際語用語境中具有很多認知語用功能,如調整、替代和補充等,這些認知功能會有助于交際另一方/學生有效提取課堂交際中所隱含的交際信息。非言語模態話語的這些認知語用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強和優化話語的交際效果,使交際雙方更有效地傳遞或提取話語信息[20]。
多模態已成為人類言語交際的普遍特征[21]。各種不同的非語言媒體為話語交流提供了大量的可選擇方式,它們可以通過不同的模態來實現話語的意義。本文對教師課堂交際中的多模態話語功能從認知維度進行了探討,旨在識解多模態話語的語用和認知功能,使交際者尤其是課堂交際主體之一的教師充分意識到多模態話語對于交際效果所產生的舉足輕重的作用。由分析可知,多模態話語為教師在外語課堂教學交際中提供了話語意義建構的多通道表達方式,多模態話語的恰當運用會使課堂教學效果得到有效提高。
- 上一篇:英美教師解析與啟迪
- 下一篇:幼師教育論文:幼師入職教育的策略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