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發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6 01:46:3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研發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研發

合作研發研究論文

1合作研發的涵義

合作研發是指企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行業基金會和政府等組織機構,為了克服研發中的高額投入和不確定性、規避風險、縮短產品的研發周期,應對緊急事件的威脅,節約交易成本而組成的伙伴關系,它以合作創新為目的,以組織成員的共同利益為基礎,以優勢資源互補為前提,通過契約或者隱形契約的約束聯合行動而自愿形成的研發組織體。該組織體在形成之后,有明確的合作目標和合作期限,共同遵守契約規定的合作行為規則、成果分配規則、風險承擔規則。

合作研發是科學技術日益發展、社會進步、交流更多的情況下產生的研發模式。隨著科學技術研究的不斷發展,各個領域的知識與技術的難度與深度都日益加劇,新技術的研究與開發不斷的復雜化,而跨部門的特征也日益明顯,各個技術學科和領域之間的相互補充日益重要。在這一背景中,一般的企業,尤其是高科技產業中的企業,很難依靠自身的資源(包括資金、具有專門技能的員工、暗默性的知識和生產能力)來實現所有的創新目標。實施合作研發可以使合作各方發揮各自優勢,共同完成技術創新和推向新市場,共同分享利益。合作研發的形式多種多樣,既可以以資金、人才、成果形式合作,也可以以資金入股形式合作,還可以技術供方、技術中介和技術需方進行合作等等。

2合作研發的動機

2.1合作研發有助于獲取互補資源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是稀缺的,其在不同企業間的配置是不均衡的,通過合作,共同開發技術項目可以發揮各自的資源能力優勢。資源依賴的觀點認為組織必須與周圍的環境進行交換以獲取資源。Mitchell和Singh認為與別的企業建立合作關系以獲取所需資源是比普通的市場交易更為有效而且更具操作性的方式。合作研發的優勢不僅僅在于能夠將更多符合需要的研發資源聚集在一起,更重要的是這些互補性的資源之間還能夠產生協同效應,創造出別的資源,而后者既具有稀缺性又具有難以模仿性,能夠幫助聯盟的成員在市場上更好的獲得并保持競爭優勢。因而,許多企業開始尋求獲取外部技術(即技術資源外向)。

查看全文

藥物研發論文:藥物上市前研發分工問題研討

本文作者:石文凱王廣平李茜單位:河北醫科大學生物醫學工程中心

新醫改背景下的醫藥科技促進政策醫藥行業作為高技術產業,是一個國家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標志,因而國外紛紛出臺了促進本國科學技術發展的法律與法規,如美國的《國家創新法》、歐盟的《建設創新型歐洲》、日本的《醫藥、醫療器械創新5年戰略規劃》、英國的《英國研究與發展國際合作戰略》、德國的《高技術戰略》等。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相繼頒發了多項與科技創新活動相關的引導政策,2009年的新醫改政策更加重視醫藥科技創新活動與廣大群眾用藥的安全問題。從1999年開始,我國政府相繼出臺了與醫藥產業研發活動的法律與政策,如《醫藥科學技術政策(2002~2010年)》《生物產業發展“十一五”規劃》和《中醫藥創新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等,為促進藥品上市前研發活動起到了積極作用。2009年3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在《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中倡導“把醫藥衛生科技創新作為國家科技發展的重點,努力攻克醫藥科技難關”“加快實施醫藥科技重大專項,鼓勵自主創新”。在國際和國家科技促進政策的宏觀環境下,大大激發了國內醫藥企業科技創新活動。

國內外藥物上市前研發專業化分工市場分析

國外藥物上市前研發專業化分工市場歐美國家醫藥研發市場專業化分工程度比較高,這與政府提倡專業化分工服務市場和積極的科技引導政策密切相關。2004年3月,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發表了《創新/停滯新醫療產品的關鍵路徑上的挑戰與機遇》白皮書,提出“核心路徑計劃”,呼吁通過全國的努力推進新藥研發上的關鍵環節,改進研發過程中所使用的科學工具。2009年,歐盟發起了一項創新藥物研究計劃,將在7年內出資10億歐元,而大型制藥公司則提供等值資助以提供人員和設備。該計劃的最大目標即是預測新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與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的“核心路徑計劃”類似。歐盟創新藥物研究計劃,其實質就是為歐盟創新活動提供中介服務活動,以促進企業藥物創新活動的積極性,加快藥物上市前研發專業化分工市場發展。英國的生物技術產業居世界第二,占世界市場份額的一成以上,生物技術產業涉及多個領域,專業化分工需要加強合作的問題日益突出。英國良好的生物技術產業集群服務體系,促進了英國藥物上市前研發專業化分工市場的發展。目前已擁有270家生物技術中小企業,約占歐洲生物技術公司的1/3,且在不斷衍生。針對生物技術專業分工的問題,專業化的服務機構與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內企業在地理空間上的臨近,對醫藥產業集群的發展具有推動作用。它可以為生物技術專業化公司提供管理、市場、法律、財務等服務;在集群的孵化器和科技園區內,具有完善的法律服務體系,為生物技術公司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外部環境。國內藥物上市前研發專業化分工市場醫藥研發活動是復雜的,不可能由單一的制藥企業全部完成,客觀上促成了藥物上市前研發專業化分工。隨著社會分工的細化和研發專業化的開展,制藥企業不得不與眾多臨床研究服務組織(CRO)或者其他機構合作,并進行技術交易。國內外制藥企業為了協調更多的CRO組織,盡量縮減信息傳遞等額外產生的成本,將更多地依賴于各種研發服務機構。目前,國外跨國公司在我國藥物上市前研究的服務市場已經擁有一定的市場滲透力,并占有一定的市場份額。姚晨等[1]通過查閱ClinicalTrials.gov網站數據庫登記的有關內容,以2007年5月8日前所登記注冊臨床試驗的檢索結果為分析數據,發現在中國由制藥企業贊助的臨床試驗有97個,其中58個是國際多中心試驗,外國制藥企業讓中國參與更多的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加快新藥研發進程。劉雪梅等[2]經過調查發現,中國臨床試驗注冊中心共注冊94個試驗,其中71個為各種基金資助。中國中心注冊試驗總數不多,但97%為非贏利性機構資助,商業機構資助僅占3%;目前在世界衛生組織臨床試驗注冊平臺(WHOICTRP)首批一級注冊中心注冊的中國主持的臨床試驗383個,僅占5%(383/8102)。由此可見,基于國外跨國公司專業化服務市場的滲透,以及我國新醫改背景下的科技創新引導政策,我國藥物上市前研究的服務市場有待推進和大力發展。

藥物上市前研發專業化分工的發展問題

藥物創新過程中分工的研究1776年,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3]在《對國民財富產生的原因和性質的研究》中提出了分工在經濟增長中的核心作用。產業分工,是個人間分工與企業間分工的宏觀表現。當前,新醫改提出的醫藥科技引導政策目標,進一步強化了藥物上市前研發專業分工進程。國內藥物創新活動的加強,促進了藥物研發專業化分工的出現,進而為藥物上市前研究產業鏈出現奠定了基礎。國內學者對醫藥創新系統性問題、協調合作和研發產業鏈構建等多方面進行了分析,研究思路和成果與新醫改政策目標相一致。金泉源等[4]認為,我國創新藥物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存在創新能力不強、研發投入不足、研發隊伍不穩定、專業人才缺乏等問題。阮梅花等[5]認為,醫藥創新是一個復雜、系統的過程,需要政府機構、相關行業中的利益集團與行業中每個人、每個團隊和組織加強合作。郭宗儒[6]提出了藥物研發中的模擬創新,即研制藥物的作用靶標是已知的,由于首創性藥物未必充分優化,為模擬創新留有研發的空間,為上市前產業分工提供了思路。解育靜[7]提到國內創新藥物的來源地有3個方面,科研單位與制藥企業合作,由制藥企業出資,科研單位研究,共同報批新藥。張曉蘭[8]認為,我國新藥研發需經歷“三重門”,新藥研發的主體是企業,從研發到產業化是企業發展的思路。蔣毅等[9]認為,我國應加強政府監管的規范性,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任正華等[10]探討了專業化分工對于創新藥物研發的意義,并提出了以產業鏈專業化分工為基礎的創新藥物研發模式。區域醫藥研發分工水平和收益不同區域醫藥研發分工水平的深入發展,是與我國經濟體制的制度變遷方向相一致的。計劃經濟體制下,中央政府為了保證全國工業優先發展的戰略實施,實行計劃手段,一方面壓低原輔料價格,另一方面抬高工業制成品的價格。西部低廉的原輔料流向東部,導致了區域經濟的收益分配不合理。改革開放后,由于實行長三角和珠三角的區域發展戰略,強化了東西部的產業分工,醫藥制造業的產業鏈條上的中西部市場主體主要提供原輔料,而東部的分工主體則主要側重于技術研發與最終產品提供,這使得醫藥制造業分工主體在分工水平和收益分配上出現了明顯的不平衡。雖然近年來政府提出發展中西部、開發大西北、振興東北等宏觀經濟政策,但業已形成的醫藥制造業分工水平和收益分配不同的局面,使得東西區域藥物創新水平迥異。基于新醫改背景,實現藥物上市前研發產業分工和專業化,由藥物研發專業程度較高的東部向中西部地區流動,是減少東西部藥物創新水平差異的有效舉措。在國際醫藥分工中處于不利地位國際分工是指世界各國之間的勞動分工,也是世界各國之間生產的專業化分工。通過國際醫藥創新分工,各國可以發揮各自優勢,節約成本,促進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促進藥物研發和生產的國際化。近年來,一種新藥全球平均研發成本由過去的5億美元上升至12億美元,為降低成本,許多歐美制藥企業紛紛把新藥開發中的非核心部分剝離出來,外包給發展中國家,中國因為相關人才密集、成本低廉,成為外資企業首選地之一。據專家介紹,一方面,中國擁有大批高素質且工資低的科研人員,一個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的國內生命科學研究人員每年薪水大約為8000~10000美元,不及美國的1/4;另一方面,原材料、能源和其他配套設施在國際上有很強的競爭力,在中國的藥品研發成本約為美國的一半。因此,國際制藥巨頭們都將新藥研發的非核心部分交予我國外包研發組織或制藥企業來完成,真正核心業務仍集中在自己企業內部完成。要扭轉我國制藥企業在研發產業鏈上的被動局面,積極促進我國藥物上市前研發產業發展,為我國藥物創新活動添加活力。我國藥物研發分工協作體系薄弱我國醫藥研發分工協作體系薄弱,主要表現為醫藥制造業內創新主體之間的分工協作不足,以及支撐醫藥產業創新的創新服務體系薄弱。我國醫藥制造業的專業化分工與協作不足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醫藥研發產業鏈條上的企業缺乏不顧內部資源與要素稟賦優勢,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缺乏與技術相匹配的分工協作體系,使得醫藥研發產業重大藥物創新領域難以取得突破;二是外資企業以合作或合資形式進入我國大陸地區,形成其內部固定的分工協作的上下游外資企業。雖然可使得被引進的外資企業在當地快速進入正常運作狀態,但是其分工協作體系對當地企業而言相對封閉,對我國當地的企業醫藥創新活動關聯十分有限,不能形成具有創新優勢的企業集群創新網絡。目前我國支撐醫藥產業創新的創新促進體系薄弱。醫藥產業創新促進體系是由促進產業創新的要素交易平臺、創新中介服務系統以及政策支持體系等構成。產業創新促進體系是產業分工深化的產物,由于產業分工發展較為深入,這一體系將對產業創新起著明顯的推動作用。雖然新醫改提出科技創新的政策目標,但我國藥物研發產業創新體系作為產業創新分工的組成部分尚處于起步階段,創新成果、資本要素、人力資本等的創新要素市場效率不高,不利于藥物研發產業整體創新效率的提升。醫藥企業要充分抓住新醫改政策的機遇,加強企業間藥物研發的分工與協作。

查看全文

水稻落粒性研發

落粒性是與水稻生產密切相關的重要性狀之一,易落粒或難落粒的水稻品種都不宜在生產上使用。一般來說,野生稻的自然落粒性是其區別于栽培稻最重要的特性之一。野生稻的籽粒成熟時,籽粒會立即落下,這樣就可以避免被一些小動物吃掉,從而為野生稻的正常繁衍提供了保證,但是這種野生稻落粒習性會給人類的收獲帶來極大的不便,并造成巨大的產量損失,因此,在馴化的過程當中,野生稻落粒習性被選擇掉了。在栽培稻中,秈粳稻在打谷落粒性上也存在明顯的差異,一般而言,粳稻比秈稻難落粒;有些粳稻極難落粒,給收獲帶來極大不便,而有些秈稻比較容易落粒,又給產量帶來損失。適宜的落粒程度是與水稻的收獲方式相關的:在使用大型聯合收割機收割時,中度落粒的品種受到歡迎;使用小型的頭部送料(半喂入式)聯合收割機收割難落粒到不落粒的品種時才最有效;中度落粒的品種也適于使用手工收割和脫粒。對于容易落粒的品種,無論其產量有多高,由于它們在收獲中減產嚴重而不會受到歡迎。利用野生資源的育種項目也經常受到連鎖累贅的干擾,因為易落粒性通常與目標性狀是連鎖的。因此,開展水稻落粒性的相關研究對水稻人工馴化的研究以及培育落粒性適度的品種具有重要的意義。筆者主要綜述了水稻落粒形成的生理基礎與形態解剖、落粒性的遺傳與QTL/基因定位,并對今后研究的發展方向做出了展望。

1水稻落粒生理基礎與形態解剖學和細胞學特征

水稻種子的落粒性受護穎和枝梗之間離層(ab-scissionlayer)的形成所控制。在種子脫離過程當中,離層首先在脫離器官的邊沿形成。水稻枝梗組織中離層的形成發生在抽穗前16~20d,也就是配子體細胞在幼穗中開始分化的時期。水稻枝梗中的離層由1~2層小而圓的薄壁細胞組成,而周圍的枝梗和穎片細胞是由大的厚壁細胞組成。當種子成熟時,離層細胞降解,使得水稻谷粒很容易從母體植株上脫離下來。不同的水稻品種具有不同的離層形態。一些品種沒有離層而且不落粒,而一些品種中則具有不降解的離層。在易落粒的品種中,具有從表皮到接近維管束的發育良好的離層。有些品種具有從表皮到維管束向上傾斜的離層。在這些情況下,在兩個離層之間由不降解部分組成的支持區,比易落粒品種的寬,從而導致出現了中度到難落粒的性狀。有些品種具有薄壁細胞和厚壁細胞共存的不規則的離層。有些品種在枝梗的內稃側具有部分發育的離層,而另一些品種在內稃側具有完整的離層,而在外稃側則具有不規則的離層。通常,乙烯促進這種脫離過程,而生長素則抑制脫離過程。出于對特定信號和環境因素的響應,水解酶的活性在離層細胞中被激活,從而引起離層細胞中的胞間層和細胞壁的降解。

2水稻落粒性的遺傳與QTL/基因定位

多數遺傳研究結果表明,控制水稻落粒性的基因主要有2類:主基因和QTL。在主基因方面,落粒性的遺傳主要是由單基因或寡基因控制的質量性狀。野生稻和栽培稻雜交試驗中,易落粒表現為顯性遺傳;在栽培稻中,易落粒與難落粒品種間進行雜交時,二者均可能表現為顯性。通過對野生稻與栽培稻及栽培稻之間雜交后代的遺傳研究,迄今已定位5個落粒性基因,即sh-1、sh-2、sh-3、sh-4和sh-h,分別被定位在水稻第11、1、4、3和7染色體上。其中,sh-2被認為是秈稻和粳稻亞種中主要的落粒性基因,sh-3則來源于普通野生稻。李平等(1996)利用秈粳雜交產生的加倍單倍體群體,將sh-2定位在第1染色體RFLP標記RGI72b與RG152b之間。隨后,Konishi等(2006)克隆了該基因。Sobrizal等(1999)利用BC4F2群體和RFLP標記對sh-3進行了定位,sh-3位于第4染色體R1427和C107之間,與標記的遺傳距離均為2.3cM。隨后,該基因被克隆[1,6,7]。在QTL方面,Fukuta等[8]利用秈粳交后代F2分離群體,對落粒性進行了QTL分析,在第1、2、5、11和12染色體上檢測到5個QTL,其中第1染色體上的QTL為主效基因,推測它可能位于sh-2附近。Xiong等[9]利用Aijiaonante/P16的F2分離群體,共檢測出5個落粒性QTL,分別位于水稻第1、3、4、6和8染色體上。Cai和Morishima[10]利用重組自交系群體在水稻第1、4、8和11染色體上檢測到4個落粒性QTL。沈圣泉等[11]利用珍汕97B/密陽46所構建的RIL群體,分別在第1、2、3、6、7和11染色體上檢測到7個落粒性QTL,并分析了每個QTL的效應大小。許旭明等利用重組自交系群體,檢測到與秈稻落粒性相關的7個QTL,分別位于第1、2、4、6和7染色體上。染色體片段置換系與其受體親本之間只存在染色體置換片段的差異,通過染色體片段置換系與其受體親本之間以及染色體片段置換系之間的性狀比較,就可以鑒定出置換片段上的QTL,并可對其遺傳效應進行分析[13-14]。由于染色體片段置換系消除了遺傳背景的干擾,能將復雜性狀分解成簡單性狀,因此受到國內外研究者的廣泛關注。

栽培稻(包括雜草稻)之間的落粒性QTL分析表明(表1),除了第10染色體,其它染色體上都被檢測到有QTL,其中第1染色體上檢測到的頻率較高。這些QTL解釋變異為0.52%~68.6%。秈稻之間檢測到的QTL解釋變異較小(0.52%~13.0%),而秈稻與粳稻之間檢測到的QTL解釋變異較大(4.0%~68.6%)。而位于第1染色體上的QTL解釋變異也達到了69%,這表明這個QTL是主效QTL。

查看全文

廣電技術設備研發趨向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數寧技術的應用及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也給廣播電視業的發展帶來流文化、高雅文化的理念。使重慶衛視成為宣傳重慶形象的主平臺,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陣地。可以概括為本土新聞、紅色文化、唱讀講傳等。

改革面臨的問題

對于重慶衛視的此次改革,有人把它與國外的公共電視臺做比較,并被稱為中國第一個公共電視臺。是甭是公共電視臺還值得商榷,不妨把它與困外著名的公共電視臺作比較。探討改革重慶衛視將而臨的問題。

(一)資金將是主要瓶頸。電視臺運行首要面對的就是資金的問題。廣告收入對一家電視臺來說兒乎是生死攸關的事,有人將本次重慶衛視不播廣告的改革與日本電視臺NHK~D英國公共電視臺BBC相提并論,這兩家媒體是公共電視臺的典范。那么田外的公共電視臺的資金來源于哪里?學者麥金西曾以收入為標準,認為公共廣播機構的收入來源有視昕費、政府資助、廣告收入和其他四種。也有學者將公共電視的收入來源分為三種:執照贊、政府資助和傘國的聯播網。如NI{K的總收入的絕大多數是收視費,BBC的豐要收入來自電視執照費、聯邦政府的補助余、節口銷售和頻道收入等。面對商業化的沖擊,重慶衛視能否讓電視臺運行卜去?收入來自于政府,又能否做到公正、客觀?住資金方面,只靠政府扶持恐怕很難維持其經營,因此重慶在運營方式上可進行…些探索。

(二)節口內容有待創新。重慶衛視“中國紅”定位,突出了新聞內容和科教內容的播出。同時,也可以看出,大多數是以新聞播報的形式,沒有訪談、評論等新聞節口形式,缺乏內容的深度分析和透視。在面對較大的國際事件時,南于本身局限性,不能獲得第…‘于的新聞資料。在國際競爭中仍然沒有優勢。

(三)節目受眾定位局限。慶衛視強調不同層次、不同群體紅色文化,但過于單一的電視內容會不會讓觀眾視覺疲勞,重慶衛視注重了文化教育的功能,如《信念》、《記憶》等節口,但是該節日的受眾也鎖定在了具有較高知識和文化的人。同時,重慶衛視的節日過于強調了本土節口,如在新聞中主要體現的重慶市的民生新聞,而作為一個全國性的衛視來說,應將受眾陶擴大,滿足同地、不同年齡、不同身份的受眾群體。

查看全文

高校旅游研發透析

在知識經濟時代,隨著人們經濟條件的改善和知識文化水平的提高,一般性的觀光旅游已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的旅游需求,而具有秀美風光和人文景觀、文化底蘊深厚的高等院校逐漸成為人們爭相前往的旅游目的地,而為數眾多的高校師生也成為旅游活動的潛在消費者。可見,高校旅游憑借其獨特的魅力已成為當今發展潛力巨大且能夠帶來良好的社會效益的特色旅游項目。

一、高校旅游的概念及發展現狀

所謂高校旅游,一方面是指以高等院校的校園景觀和文化作為旅游吸引物,能夠帶來一定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特色旅游;另一方面是指高校師生作為潛在旅游者,外出進行游覽、觀光、學習考察等活動。高校旅游有別于一般性的大眾旅游,應屬于一種高層次的文化旅游。國外的高校旅游已經發展得比較成熟,如美國的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到英國的牛津、劍橋等等,都憑借其濃郁的文化魅力和獨特校園風景成為享譽世界的旅游熱地,從而也使高校旅游成為城市旅游發展中十分重要且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另外,在發達國家,大學生旅游作為認知社會的一種活動是學校與社會的共識,各國都設有專門的大學生旅游經營、開發和志愿服務者組織,為大學生的旅游提供了條件。在我國,高校旅游起步較晚,早在1996年,北京海淀區旅游局組織了百名優秀中學生參加以“游校園、愛科學、聽講座、談理想”為主題的“清華大學求知修學游”,揭開了我國高校旅游的序幕,其后各地高校開始發展旅游并在近幾年呈現出了快速發展的勢頭。一些知名高校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武漢大學等都相繼開展了高校旅游,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例如浙江大學自2005年被列為杭州市對外開放的國際旅游觀光點以來,吸引了眾多國內外學子前來參觀,特別是寒暑假期間,已成為不少外地來杭學生、教師旅游團隊的必游“景點”。另據統計,2005年至2007年間,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和復旦大學等名校共接待了400多萬的中小學生旅游者。可見,校園旅游已成為旅游業的一大新亮點。

二、高校旅游的特點分析

(一)極強的知識性

不同于一般風景旅游的是,高校旅游具有極強的教育意義,其濃厚的學術氛圍將旅游提升到知識的層面上,強調使游客的精神得到升華,從而賦予旅游深刻的附加價值。

查看全文

青龍古鎮旅游研發

具有5000年文明史、2500年城建史的古都太原,歷經周折,終于在2011年3月14日經國務院批復同意,被確定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從此太原的文物保護和文化建設翻開了新的篇章。太原境內諸多的古鎮古村,是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古鎮的旅游開發對太原經濟、文化建設至關重要。本文僅以青龍古鎮為例,揭示太原古鎮旅游開發的方式與規律,為太原周邊古鎮歷史文化保護與旅游開發提供示范作用。

一、青龍古鎮概況

青龍古鎮現名青龍鎮,是太原市陽曲縣侯村鄉的一個行政村。該村南距太原城區18公里,北距陽曲縣城4公里,現有居民500余戶,人口近3000人。根據現有的歷史遺跡和文物考古判斷,青龍鎮早在西漢時期既已形成村落,唐宋直到金元時期,這里已有城堡存在。明清時期,青龍鎮是山西乃至全國有名的商業薈萃之地,民國時期逐漸衰落而為一般村莊。青龍古鎮是旅游開發后景區之名稱。青龍古鎮最早以其軍事位置建鎮,至今保存有漢代烽火臺、千年古堡、古代軍寨、古代地道、近代碉堡等大量的歷史軍事設施。此地位于太原盆地通往忻定盆地之峽谷要沖,為我國古代中原農耕文化與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交接地帶。東西兩邊高山丘陵,中間河谷低平的特殊地理地形,使青龍古鎮的戰略地理位置更加重要,春秋戰國以來,這里既是太原北部防務的前哨陣地,又是古代游牧民族南下的軍事據點。近代以來,不論是軍閥混戰時期,還是抗日戰爭時期日軍攻占太原,直至解放戰爭時期的太原戰役,青龍古鎮都是軍事雙方爭奪的戰略要地。險要的戰略位置,眾多的軍事遺存,曾經硝煙彌漫的戰場以及民間傳述的戰爭故事,顯示出青龍古鎮的歷史軍事旅游資源特色。明清以來,晉商崛起,青龍古鎮是晉中商人北上走西口的必經之路,這里店鋪櫛比,商戶林立,商品麇集,成為聞名全國的商品集散地。有商業發達的背景,占風水寶地的靈氣,古鎮出現了以“百萬繩中”出名的王家為代表的晉商大家族。于是一座軍事性質的古鎮在和平時期又轉變為一座著名的商貿集鎮。青龍古鎮地處黃土高原,受中原農耕文明和北方草原文化的雙重影響,種植養殖一直是村民賴以生存的經濟來源,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方式已經形成了古鎮生活的主旋律。這里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時令節慶、傳統制作、民間工藝、宗教信仰無不沉淀了北方農耕民俗民情。這種珍貴的民俗文化特色,為青龍古鎮的旅游資源加大了開發價值。千年古鎮保留了厚重的歷史文化;戰略位置、古代戰場,烽火臺、古堡碉堡,戰爭故事凝聚成為軍事文化;古老的佛寺道觀,彩塑壁畫、民間信仰為后世傳遞著宗教文化信息;傳統民居院落、私家園林及其精美的磚雕、木雕、石雕構成建筑文化;寬廣的商街店鋪,著名的富商大賈是晉商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清末統治中國的慈禧太后、晉商富豪王繩中、民國將軍王嗣昌以及諸多的進士、舉人等歷史名人曾在此活動和生活。青龍古鎮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歷史文化名鎮。

二、青龍古鎮旅游開發現狀

據初步調查統計:青龍鎮現有自然景觀資源4處;歷史人文資源50余處。其中既有一定價值的歷史文物,也有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有顯在開發價值的旅游資源,也有潛在開發價值的民俗文化。按照國家旅游局制定的有關分類法,青龍鎮旅游資源可分為8主類、24亞類、63基本類[1]。青龍古鎮的旅游資源開發價值早就引起了旅游界的重視。太原市提出“旅游強市”的新理念后,市、縣、鄉各級政府對古鎮進行了旅游發展總體規劃。2005年,青龍古鎮被確定為太原市政府文化產業重點項目之一,2006年3月被列入太原市“十一五”時期產業調整第一批融資項目。2006年9月10日,青龍古鎮開發一期工程開工,2007年8月30日竣工。到目前為止,已完成千佛閣———真武閣———大水溝1750米主街,風子坡、長梁坡600米輔助街道兩側的127座院、8座堂、九窯十八洞、8座花園、3座閣、4座牌樓、環鎮城墻、明代古堡、古代軍事設施,2處停車場建設及街道整治、景點布展等的建設,共投資6465萬元。青龍古鎮作為一個較為成熟的旅游景區,已經初步具備對外開放的條件。

三、旅游開發的SWOT分析

查看全文

外商設立研發機構意見

第一條(目的和依據)

為鼓勵在本市設立外商投資研究開發機構(以下簡稱“外資研發機構”),貫徹實施“科教興市”戰略,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促進新一輪經濟增長,根據國家有關規定,特制定本若干意見。

第二條(含義)

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外資研發機構的形式可以是外國投資者以合資、合作、獨資方式依法設立的獨立法人的研發機構,也可以是設在外商投資企業內部的非獨立法人的獨立部門或分公司。研發機構是指從事自然科學及其相關科技領域(特別是高科技和社會公益性領域)的研究、開發和實驗發展(包括為研發的中間試驗)的機構,研發內容包括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產品開發等方面,但不得從事《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禁止類項目,也不得從事非本研發成果的其它技術貿易和除中試外的生產活動。

第三條(適用范圍)

在本市范圍內設立的外資研發機構,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臺灣地區的投資者來滬設立的研發機構,適用本若干意見。

查看全文

企業產品研發投資評估分析

摘要:通過分析企業產品研發不確定性特征,指出產品研發項目投資具有顯著期權特性,利用金融期權定價模型,提出基于實物實物期權的投資評估方法,并加以實例分析,同時還指出在實踐應用中要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實物期權;產品研發;不確定性;評估方法

1問題的提出

在激烈競爭的市場經濟環境下,新產品的研發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現代社會企業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產品的競爭,企業經濟效益主要來自于企業有競爭優勢的產品。為此,企業要鞏固和提升競爭優勢、實現經濟效益的持續增長,就必須不斷研究和開發顧客滿意和認可的新產品和新服務,而新產品和服務的研發投資經常面臨很多不確定性的因素,其主要表現為:技術、市場、研發周期等因素不確定性。這些不確定性加大企業新產品研發投資的風險,從而為企業開展新產品研發投資決策提出更高的要求。大量的文獻研究指出,以NPV為代表的傳統DCF投資決策分析方法存在著很多不足,尤其是在風險和不確定性條件下產品研發投資決策,傳統的資本預算方法容易導致錯誤的決策。為此,在企業新產品研究與開發的投資決策中引入新方法——實物期權理論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本文是在實物期權理論的研究分析的基礎上,通過對企業新產品研究和開發投資決策分析的特征,提出基于實物期權理論企業產品研發的投資決策評估分析方法。

2企業產品研發項目期權特性

查看全文

地方教材研發論文

一、地方課程

在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實驗中,《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提出:“建立新的基礎教育體系,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三級課程管理的基本模式是:國家制定課程發展總體規劃,確定國家課程門類和課時,制定國家課程標準,宏觀指導課程實施;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根據國家對課程的總體設置,規劃符合不同地區需要的課程實施方案,包括地方課程的開發與選用;學校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開發或選用適合本校特點的課程。

2001年11月教育部下發的《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中,要求:地方與學校課程的課時和綜合實踐活動的課時共占總課時的16%~20%。這意味著學生在九年的學習中,要花一年半至兩年的時間學習地方性的課程。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全國多家出版社參與地方性教材建設的積極性。

二、地方教材

現在,我省的地方教材主要包括三種類型:(1)新興課程。新興課程力求反映當代社會科技

與人文科學的最新發展;(2)技術與實踐性課程。技術與實踐性課程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勞動與技術教育,能夠體現地方特色;(3)地方文化課程。地方文化課程以較大的區域范圍文化為基礎,如吳文化、楚漢文化等,不限于現有的行政區劃。

查看全文

研發產品移交生產監管

□總則

1.新產品的開發都必須具有批準的設計任務書(或建議書),由設計部門進行技術設計,工作圖設計經批準、審核、會簽后進行樣試。樣試圖標記為s,批試圖標記為a,批生產圖標記為b。a和b的標記必須由總工程師組織召開會議確定。

2.每一項新產品要力求結構可靠,技術先進,具有良好的工藝性。

3.產品的主要參數、型式、尺寸、基本結構應采用國家標準或國際同類產品的先進標準,在充分滿足使用需要的基礎上,做到標準化、系列化和通用化。

4.每一項新產品都必須經過樣品試制和小批試制后方可成批生產,樣試和小批試制的產品必須經過嚴格的檢測,具有完整的試制和檢測報告。部分新產品還必須具有運行報告。樣試、批試均由總工程師主持召集有關單位進行鑒定,并確定投產后與否和下一步工作安排在同一系列中,個別工藝上變化很小的新品,經工藝部門同意,可以不進行批試,在樣品試制后,直接辦理成批投產的手續。

5.新產品移交生產線由總師辦組織,總工程師主持召開有設計、試制、計劃、生產、技術、工藝、全質辦、檢查、標準化、技術檔案、生產車間等各有關部門參加的鑒定會,多方面聽取意見,對新產品從技術、經濟上作出評價,確認設計合理性,工藝規程、工藝裝備沒有問題后,提出是否可以正式移交生產線及移交時間的意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