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分制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4 12:12:2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學分制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德育學分制探究論文
一、德育學分制的涵義
德育學分制是通過量化的標準,對包括學生的政治思想素質、道德素質、實踐能力在內的綜合素質進行評價,以提高學生接受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促進學校德育工作發展的一種德育管理模式。
德育學分的評價借鑒了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的評價內容和方法,融德育內容、德育途徑和德育載體于一體,并以學分的形式加以規范。在德育學分制中,每個學生每學年只有接受一定量的專題理論學習和實踐教育活動才能獲得必需的基本分,另外學生還可以通過一些學術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獲得一定的附加分;當學生出現一些不應該有的行為時也要有適當的扣分。學生每學年的總評成績達到合格底線即可獲得相應的學分,分數的高低將成為各種評優活動的直接依據。實際上,在德育學分制中,德育成為每個學生每個學期均必須學習的一門課程,其理論和實踐教學內容渾然一體,主要是從思想、道德、心理、行為等層面展開。
二、德育學分的基本內容
實施和操作大學生德育學分的目的,是從教育與管理相結合的角度,形成有助于鼓勵學生主動參與的學校德育工作的管理體系和管理機制。為此,大學生德育學分的實施,我們是從“基本學分”和“獎懲學分”兩個方面進行的。
1.關于基本學分的內容和操作
高職院校德育學分制探討
1德育學分制的內涵及特點
學分制首創于美國哈佛大學,隨著選修制的產生而發展建立起來,是一種以學分為計量單位,衡量學生學業完成情況的教學管理制度。1978年后國內一些大學開始陸續嘗試并推廣,目前已在國內大部分高職院校全面推行。學分制的特點可以概括為“彈性、靈活、兼容”[1],創設了一種“個性化”學習和成長的外部環境,其核心是讓學生根據自身興趣、愛好及特長,根據社會需求情況,自主選擇發展方向,滿足社會需求,實現自身發展與社會需求的一致性。德育學分制是借鑒學分制管理模式對學生開展德育工作,即設計并實施在一定的德育目標指引下,系統推進學生德育工作(包括教育及實踐等),通過統一規劃學校德育工作中的理論學習、行為養成、社會實踐、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及就業與創業教育等多方面的內容,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各項德育活動中,通過課堂理論學習、日常行為及參加各類實踐活動等的表現,對其進行過程性的、較為全面和客觀的評價,以此作為評優及各類推薦等的依據,強化學生的自律意識,加強德育工作的系統性、規范性和實效性。德育學分制的基本特征如下。首先,系統性。系統性是根據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整體規劃德育學分制的各個組成部分,在考慮到德育目標與德育內容一致性,德育過程和德育評價一致性及課程設計與實踐活動一致性的基礎上,開展一系列整體建設工作,即課程體系建設、“校本化”德育建設、校內外德育實踐資源建設、德育實踐活動建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建設、組織保障體系建設等,同時還要注重各項教育活動及工作之間的層次性及邏輯性,做到明確目標、整體設計、重在建設、有序推進,從而突出系統性的特點。其次,實踐性。德育工作重在實踐,學生在學校創設的各種德育實踐活動中,通過親身感受,獲得親身體驗,邊體驗邊感悟,邊行動邊思考,實現“在做中學,在學中做”,達到知行合一的目的。與之相應,德育學分制是對學生日常各種行為及表現的一種全過程記錄,不僅包括學生日常遵規守紀、言行舉止的情況,還包括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參加各種實踐活動、完成實踐任務的情況,體現出了德育工作實踐性、過程性的特點。再次,開放性。德育學分制實施過程中要力求體現出學分制的基本特點,即“彈性、靈活、兼容”,具有開放性,突出個性化、特色化教育。開放性主要體現在德育內容、方式及評價方法上。德育內容要貼近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工作實際,同時做到與時俱進;德育方式要多樣,除課堂教學、講座之外,還要充分利用網絡、微信、社團、各類實踐活動、見習等,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理解社會的道德要求,感悟職業的基本素養,培養合作精神及社會責任感;同時要注重評價的多元性,即重視形成性評價、即時性評價、社會評價、自我評價及用人單位的評價等,讓評價的結果能夠更加真實、全面反映學生的基本狀態。開放性還應體現在允許學生根據自身特點及需求,自由選擇課程及實踐項目。
2高職院校德育學分制的不足
2.1德育理論課程的學分制
課堂教學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理論課程的學分制,即將有關德育各類理論課程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通過學生課堂聽課、討論,完成作業,參加考試,給予相應學分。這種德育學分制是傳統德育工作的主要方式。
2.2德育行為表現的學分制
德育學分制理論與實踐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德育學分制基本學分獎懲學分
論文摘要:高校德育學分制將德育的內容學分化,以此來綜合評價學生政治思想素質、道德素質、實踐能力在內的綜合素質。在具體實踐中,要不斷提高師生的認識,強調德育學分的導向作用,堅持獎懲分明、公開公平的原則,實現德育理論教育與實踐教學的有效統一。
一、德育學分制的涵義
德育學分制是通過量化的標準,對包括學生的政治思想素質、道德素質、實踐能力在內的綜合素質進行評價,以提高學生接受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促進學校德育工作發展的一種德育管理模式。
德育學分的評價借鑒了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的評價內容和方法,融德育內容、德育途徑和德育載體于一體,并以學分的形式加以規范。在德育學分制中,每個學生每學年只有接受一定量的專題理論學習和實踐教育活動才能獲得必需的基本分,另外學生還可以通過一些學術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獲得一定的附加分;當學生出現一些不應該有的行為時也要有適當的扣分。學生每學年的總評成績達到合格底線即可獲得相應的學分,分數的高低將成為各種評優活動的直接依據。實際上,在德育學分制中,德育成為每個學生每個學期均必須學習的一門課程,其理論和實踐教學內容渾然一體,主要是從思想、道德、心理、行為等層面展開。
二、德育學分的基本內容
高校德育學分制分析論文
一、實施德育學分制,把好高校人才培養出口關
高校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高級人才的主陣地,德育直接關系到人才的發展方向和為誰服務的重大問題。隨著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樣化,社會信息化的發展,以及我國全面進入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的發展階段,社會生活本身呈現出了多樣化特點,這使高校德育工作的環境、任務、內容、渠道、對象也隨之發生很大變化。德育領域的拓展,無論德育內容、德育方法、德育形式、德育評價等也都和傳統德育有很大不同,特別是隨著高校擴招以及高校后勤社會化的改革,大學生在校學習、生活軌跡發生了很大變化,加之互聯網信息時代的到來,大眾媒體的高度發展,大學生接受不同傾向的思想意識的頻率越來越快。因此,僅用過去習以為常的德育單向運作方式顯然已不能適應時展的需求。
高校的德育工作,是高等教育陶冶人,實現人的和諧發展不可或缺的一環。新生從入學到畢業只有幾年時間,從時間上來看是有限的,但科學的理論、先進的思想、模范的行為對人有持續的影響,高校德育不僅對學生當前的成才起作用,而且將對大學生今后的人生及整個社會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從“入口”到“出口”,直接關系到將什么樣的人送到社會上的問題。正如《中國普通高等院校德育大綱》所述,“現在和今后一二十年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他們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如何,直接關系到21世紀中國的面貌,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戰略目標能否實現,關系到能否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可見,高校德育不是幾年大學教育的權宜之計,而是一項長久的歷史工程。
隨著時代的變化,現代德育內容已經擴充到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紀教育和心理教育。中國加入WTO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誠信意識、效率意識、競爭意識、合作意識、創新意識等內容也應擴充進來。高校實施的德育學分制,是對這一教育內容進行量化和評定的有效方法。學生們根據德育相關內容的規定進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與思想品德課程相結合,修滿德育基礎學分這,這才能作為學生畢業的出門證。在修滿基礎學分的基礎上,對于學生入黨、獎學金評定和評優等方面將有不同的德育學分標準。德育學分制的實施,改變了以權威主義為標志的德育模式,堅持“以人為本”,從單向式走向多項式;從包辦式走向自選式,在充分的自主意識支配下,學生們自覺自愿地接受德育內容,實現德育目的,成為德育改革的大趨勢。
二、實施德育學分制,充分發揮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
德育工作一直是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多年來,高等學校按著德育大綱的要求,從總體目標和具體規格兩個方面明確規定了大學生在政治素質、思想素質、心理素質等方面應該達到的要求。應當說,這個目標是從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根本任務出發,在充分考慮當今社會發展和大學生特點的前提下而提出的,是完全可行的。但是,事實證明德育效果并不明顯,學生的精神面貌、言談舉止、道德品行、價值取向、人格塑造等方面與高校培養的人才目標有一定距離。分析其原因,德育的主要癥結在于脫離實際,也在于缺乏科學性,特別是受教育者主體性失落,是德育缺少實效的關鍵。我們知道,傳統德育片面強調受教育者對社會的責任,而輕視了學生對自己負責;注重受教育者對社會的絕對服從,而輕視了學生主觀能動性,創造性的培養。“以人為本”的德育觀認為,只有承認受教育者在德育過程中的主動發展地位,德育才能被作為一個客觀的、不以教育者主觀意志為轉移的活動過程。過分強調人與社會的地位,施教者對受教育者的居高臨下,沒有把學生作為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來對待,沒有自我主體意識,沒有完善的人格、精神,沒有主動與創新,反映著緩慢發展的傳統社會的德育觀念,在這種觀念下培養不出當今社會需要的創新的人,自我發展完善的人。
職業學校學分制調查論文
摘要:廣西中等職業學校實施學分制已經有3年了,實施學分制的現狀怎樣?有哪些成績和經驗?還存在哪些問題?這是大家十分關注的問題。本文采取書面匯報、填寫調查問卷、召開座談會和實地考察等形式,對廣西中等職業學校實施學分制進行了調查、對比做出了有益的探討。
關鍵詞:中等職業學校;學分制;思考和建議
到2005年秋季學期,廣西中等職業學校實施學分制已經有3年了,為了解廣西中等職業學校實施學分制的現狀怎樣,我們成立了調研組,采取情況匯報、發放問卷、召開座談會和實地考祭等形式,從實施學分制的50所中等職業學校中選取18所作為書面調研對象,再從18所中選取南寧市第六職業高中、廣西機電工程學校、廣西柳州畜牧獸醫學校、柳州市交通學校4所學校作為實地調研對象。
一、成績與經驗
1.推動了學校的硬件建設
為了配合學分制的實施,各學校加大了投入,特別是教學設備設施、師資隊伍建設和校園環境的改造,從而促進了學校的發展,辦學競爭力迅速增強。如廣西柳州畜牧獸醫學校2002年投資近50萬元建起了帶寬為10M的以太校園網。柳州市交通學校2002年投入20多萬元進行校園網主干線光纖改造二期工程,并接入互聯網,建成具有區內一流水平的校園網絡。為了確保實施學分制的需要,該校重點投資建設了汽車構造、汽車修理、汽車電器、汽車運用、制冷與空調、電工電子、數控實訓中心等實驗室,組建了8個多媒體教室,10個計算機房,以及電化教室、語音室、電子閱覽室,各課程實驗均能按教學大綱要求開出。
中職學校德育學分制的實施
摘要:信息技術高速發展“,大數據”的先進科技手段不僅影響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深刻地改變甚至引領著學校教育的改革。中職學校德育應該抓住大數據快速發展的契機,合理利用大數據,實施學校德育學分制,不斷加強中職學校德育學分制的實效性。
關鍵詞:大數據;德育學分制;實施;
一、引言
在現代的社會中,每個人都是數據源,每天都產生大量的數據,傳遞和存儲著海量的數據。大數據環境下,信息變化正在高速發展,不斷地影響人們的工作和生活,而且也引領著學校教育的改革創新。大數據下的學校德育應該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發現學生的德育行為,進行有效的預測與干預措施,不斷提高學校德育的實效性[1]。
二、大數據環境下學校德育的發展
大數據是一個新興的概念,主要是指大量的、非結構化的數據。這些數據的產生主要是由于近幾年傳感技術、社會網絡和移動設備的快速發展和大規模普及,導致數據量以指數形式快速增加并且數據的類型和相互關系也變得更加復雜多樣[2]。大數據環境下,各行各業利用快速收集的海量數據,篩查有效信息,預測事情的變化發展,并制定相應的對策。大數據的應用就是在各種各樣類型的數據中,快速獲得有價值的信息,為各行各業提供有效的數據信息,為決策和行動提供科學的依據。“海恩法則”,是指每一件嚴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輕微事故、300件未遂先兆以及1000件事故隱患。如果說學生的問題行為是一件嚴重“事故”,它會有各種各樣的征兆,而且經過了很久的隱性積累,這些數據必定引起學校德育工作者的重視[3]。在學校德育管理過程中會收集學生品德行為的大量數據,作為學校德育工作者可以查找有效數據,并針對學生特點,制定相關的措施,從而提高德育管理的實效性。當前國內教育工作著對于大數據的利用尚處于萌芽階段,特別在德育管理當面的研究更稀缺。大數據時代,學校通過信息技術支持,創設一個具有數據存儲和快速處理數據功能的網絡系統。德育工作者和學生干部共同參與和生成最原始的數據信息,依靠軟件的數據處理能力快速處理和反饋信息。《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中指出,要加強隊伍建設,增強信息化應用與服務能力[4]德育工作者必須提高應用數據的水平,才能整體提高學校德育管理的實效性。
大學生德育學分制試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德育學分制評價指標體系設計實施
論文摘要:本文分析了高校德育學分制的意義,闡述了德育學分制設計的基本內容,建立了大學生德育學分評價指標體系為大學生德育學分制的推行提供了可行方案。
一、實施大學生德育學分制的意義
(一)德育學分制是體現以德育為核心的重要舉措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造就“四有”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強調,要積極探索新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新辦法,努力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增強實效性。顯然,德育學分制是適應高校學分制改革發展,落實以德育為核心,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措施。
(二)德育學分制是學生個體德育評估的現實要求
大學生德育學分制分析論文
一、實施大學生德育學分制的意義
(一)德育學分制是體現以德育為核心的重要舉措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造就“四有”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強調,要積極探索新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新辦法,努力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增強實效性。顯然,德育學分制是適應高校學分制改革發展,落實以德育為核心,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措施。
(二)德育學分制是學生個體德育評估的現實要求
目前,大學生在德、智、體全面發展過程中,智育較為重視,體育也成為學分制的一部分,而作為“首位”的德育卻一直是軟而虛,已經成為高校德育工作的“瓶頸”。高校學生的德育實踐環節尚未形成體系,對學生的德育實踐評估方式量化評分,在知行統一的育人過程中,學生的主體作用未得到充分發揮。因此,學生個體德育評估呼喚德育學分制的實施。
(三)德育學分制是提高學生自覺接受德育的有效措施
德育學分制在中職學生管理中的應用
一、中職學生的品質現狀
中職學生均是“90后”的青年學生,思維活躍,接受新知識和新事物非常快。但總體而言,中職學生相比普通高中學生,素質參差不齊,總體素質較低。同時他們又是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1)中職學生大多數是義務教育階段中考的“失敗”者,缺少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學習興趣。國家實施中職教育免學費政策后,有些能享優惠政策的學生不懂得珍惜學習機會,反而理所當然地認為學與不學都無所謂。(2)中職學生大多數來自弱勢家庭,如農村、城市下崗職工家庭或單親家庭,家長的文化水平不高,收入偏低,家境較為貧困,對子女的引導與教育十分有限。部分家長甚至完全不管不教,總是寄希望于學校將其子女短時間內轉化為優等生。(3)中職學生自制力差,逆反心理重,組織紀律性差,文明禮貌、社會公德等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問題,社會認同度低。(4)中職學生具有道義感,但法制意識相對淡薄,缺乏客觀的自我評價標準,無自知自控能力,以盲目為特征的從眾心理嚴重。(5)中職學生個體意識強,內心追求強烈的平等權和社會的認可,但缺少認真做事的態度和持之以恒的決心,遇到挫折容易自我放棄、自我放縱。(6)中職學生擁有自己獨特的社交圈子,追求時尚潮流,卻不太關心國家社會時事熱點問題。從事社會活動時,既有功利性的要求,又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沖勁,也有不諳世事的青澀。
二、中職德育存在的問題
1.教師面對中職學生無心無力
中職教師與大學教師、中學教師,甚至與小學教師和幼兒園教師相比,可以說是教師中的“弱勢群體”。(1)面對著特殊的受教群體,教師的付出與努力得不到學生的認同,不容易看到學生的成長與進步,難以體驗到作為教師的成就和樂趣。(2)師生沖突比較突出。部分學生目無師長、肆意妄為的態度打擊教師的熱情,導致教師采取“三不政策”———不批評、不交流、不教育,脫離了教育的本質。
2.學校德育蒼白無力
高職學分制學籍管理研究
一、TOC理論和學分制的來源
約束理論(TheoryofConstraints,TOC)是以色列物理學家、企業管理顧問戈德拉特博士(Dr.Eli-yahuM.Goldratt)在他開創的優化生產技術(Opti-mizedProductionTethnology,OPT)基礎上提出的管理理論,該理論的主要內容是在制造業生產管理過程中界定和消減制約因素而采取的一些科學、規范的方法或措施,以支持連續性的優化和改進。它把企業在生產管理活動中顯性或隱性的制約因素稱為“約束”或瓶頸,通過排查和消除這些“約束”或瓶頸,使得企業的改進路線與發展規劃更加清晰明確,從而促進企業順利實現目標。[1]學分制的來源最早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校長艾略特于20世紀初提出,并在今后多年實踐中進行不斷地改進和完善,隨后,學分制在西歐國家大多數院校廣泛推行。[2]當時,我國的高等教育制度還一直沿襲著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學分制。1952年,借鑒和參考前蘇聯的教學經驗,我國對具有中國特色的學分制進行了全面否定并中斷學分制的實施,轉而改為學年制。改革開放后,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為了盡快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學分制學籍管理模式逐漸成為高職發展的必然選擇。
二、我國高職學分制學籍管理制度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管理不順暢。在實施學分制管理模式中,部分學生因為沒有修完足夠的學分而不能如期畢業,如此他可以選擇邊工作、邊學習,但由于不在學校住宿給教學管理工作帶來很多難題,這主要體現在學生成績的匯總、分析和處理。[3]同時,學分制管理模式下實行的是績點制,這樣在統計學生平均績點方面比起以往算術平均數的算法,增強了數據處理的復雜性,影響到學生成績統計的準確性。而成績管理工作存在于整個學期,由于學校對于前期未能順利通過考試的學生要進行補考、重修,而導致了成績管理工作時間的不確定性,信息缺乏及時性和準確性,甚至加重了成績處理(如輸入、輸出、查詢、修改等)的工作量,直接影響對成績的系統分析,更加不利于發揮成績管理在教學上的促進作用。(二)教學資源配置不協調。學分制學籍管理制度的靈魂就是選課制。為了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讓不同特質的學生得到充分發展,學分制管理模式為學生自主選課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實行完全學分制后,就意味著每學期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個性化課表進行學習,無需一致的上課時間與地點,這就要求學校向學生提供的課程更加豐富和多樣化,在教育教學設施設備等方面更加的完善和先進。除此之外,與之相連的輔助部門,后勤服務部門應該調整相關場所的開放時間,如圖書館、宿舍、食堂等,以便更好地滿足學生的要求。但由于近年來高職擴招,導致部分高職的教學資源不能完全滿足學生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完全學分制的推行。(三)相關配套制度不健全。有些高職在成績記載方面采用學分績點制,而沒有建立與之相匹配的信息管理平臺,使得學分績點制管理模式未達到預期目標。[4]學分績點制實施后,學校教務處的職能較以往得到加強,但是二級教學單位的職能被削弱,學籍管理方面的職能都集中到學校層面。目前,部分學校將學分績點制管理模式單純視作學籍管理制度,所以沒有發揮學分績點制對學生個性發展和對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的促進作用。同樣,由于完全學分制是近幾年才被大多數高職納為教育教學制度,正處于從學年學分制向完全學分制過度的時期,各項管理制度還不夠健全。與此同時,受到高職一些內部的被動性改革的制約,如人事、薪酬、財務制度的改革與完全學分制之間的縫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并制約了完全學分制的實施。(四)課程體系不完善。保證高職的選修課程數量至少為學年學分制下的2倍是成功實行完全學分制的基礎。這要求高職提供的課程與應選課程的比例不得低于3:1.但在這種硬性的教育教學管理體制下,教學資源的匱乏和師資力量短缺,新的問題也就接踵而來:資源與師資的嚴重缺乏,選課種類過于單一;學生選課空間太小;增加了學生的課內學時,減少了學生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學習壓力過大,無法提前畢業,等等。這一系列的新問題嚴重阻礙了完全學分制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管理制度更快、更好地融入到高職的教育管理改革中。(五)學生選課不合理高職學生由于長期在一種應試教育環境中學習,自然就形成了學習上的惰性,即上課被動化,下課自由化,考試范圍化。同時,他們又對社會缺乏全面的了解,對個人未來的發展方向缺乏科學的規劃,致使大多數學生在選課時不能結合自身的需要和社會的需要,通常表現為盲目性、隨大流、跟風性。例如,僅憑興趣,選課隨意;避難撿易,刪繁就簡;高低年級選修課的開設差異明顯,前者開設的專業課程“門庭冷落”,而后者開設選修課程“人氣爆滿”,在多數情況下,還出現了多選多退,選而不修,修而不學的現象。這樣對學生知識結構的構建和綜合素質的培養極為不利,同時,也成為阻礙學分制推行的重要原因。
三、基于TOC理論的高職學分制學籍管理優化措施
(一)提高教務管理人員的素質。成績管理工作對嚴謹性、準確性要求極高,任何一個環節的疏忽或遺漏,就會出錯,就會導致成績管理工作缺乏可信度。因此,教務管理人員除了具備基本的道德素養外,還必須學習和掌握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和技能,要熟練運用成績管理系統,加強對成績管理工作的監控,保證所提供或者獲取的信息的全面、完整、準確。(二)加強教學資源優化配置。加強教學資源的整體優化和配置是實施學分制的前提,是實現績點學分制管理的基本保障。學校要開設更多的課程供學生選擇,有更多的教室和實驗設備等基礎設施供學生使用。學校的教學輔助部門和后勤服務部門要以教學為中心,切實做好教輔和后勤保障工作。(三)建立健全相應規章制度。隨著學分制的不斷推行和完善,學分制改革已然成為今后高職教學管理體制改革的必經之路。這就需要各級部門領導的重視,并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建立健全教學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適時更新教學觀念,作出科學規劃,順應形勢發展。(四)優化選課和成績管理。1.對現有的教學計劃進行修訂。按門類或一級學科對各專業的課程設置進行整合,建立不同類型的課程平臺,規定選修順序,建立柔性的個性化人才培養計劃,適應學分制管理的需要。2.對現行的“一鍋燴”的選課模式進行改革。就目前而言,學生選課的時間相對集中,缺乏嚴密的監控,導致選課質量不高。因此,為了方便教師和學生互動,學生選課和教學開課信息必須建立常態化共享機制。3.對現行的考核管理模式進行改革。從最原始的集中安排課程考試轉變為依課程教學需要創建人性化考核管理模式——因課而考,因時而考。4.對學分制管理系統平臺的優化。為了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和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必須,創建網上互動學習平臺,即把教師和學生從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教學。在時間和空間上給予學生足夠的學習機會,保證學生選修課程的自主性,形成既能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又能兼顧學生全面發展的課程體系和管理模式。(五)強化對學生選課進行指導。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特長和愛好,指導學生精心選擇課程、科學制定學習計劃、合理安排學習進程、做好職業生涯規劃等方面,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目標,端正學習態度,確立正確的發展方向,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