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學分制在中職學生管理中的應用

時間:2022-11-21 09:09:15

導語:德育學分制在中職學生管理中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德育學分制在中職學生管理中的應用

一、中職學生的品質現狀

中職學生均是“90后”的青年學生,思維活躍,接受新知識和新事物非常快。但總體而言,中職學生相比普通高中學生,素質參差不齊,總體素質較低。同時他們又是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1)中職學生大多數是義務教育階段中考的“失敗”者,缺少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學習興趣。國家實施中職教育免學費政策后,有些能享優惠政策的學生不懂得珍惜學習機會,反而理所當然地認為學與不學都無所謂。(2)中職學生大多數來自弱勢家庭,如農村、城市下崗職工家庭或單親家庭,家長的文化水平不高,收入偏低,家境較為貧困,對子女的引導與教育十分有限。部分家長甚至完全不管不教,總是寄希望于學校將其子女短時間內轉化為優等生。(3)中職學生自制力差,逆反心理重,組織紀律性差,文明禮貌、社會公德等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問題,社會認同度低。(4)中職學生具有道義感,但法制意識相對淡薄,缺乏客觀的自我評價標準,無自知自控能力,以盲目為特征的從眾心理嚴重。(5)中職學生個體意識強,內心追求強烈的平等權和社會的認可,但缺少認真做事的態度和持之以恒的決心,遇到挫折容易自我放棄、自我放縱。(6)中職學生擁有自己獨特的社交圈子,追求時尚潮流,卻不太關心國家社會時事熱點問題。從事社會活動時,既有功利性的要求,又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沖勁,也有不諳世事的青澀。

二、中職德育存在的問題

1.教師面對中職學生無心無力

中職教師與大學教師、中學教師,甚至與小學教師和幼兒園教師相比,可以說是教師中的“弱勢群體”。(1)面對著特殊的受教群體,教師的付出與努力得不到學生的認同,不容易看到學生的成長與進步,難以體驗到作為教師的成就和樂趣。(2)師生沖突比較突出。部分學生目無師長、肆意妄為的態度打擊教師的熱情,導致教師采取“三不政策”———不批評、不交流、不教育,脫離了教育的本質。

2.學校德育蒼白無力

(1)直接照搬普通高中德育工作經驗。中職教育具有職業性的特征,強調學生的職業能力和工作態度。照搬或過多借鑒普高經驗,背離了職業教育的理念,沒有充分考慮到中職學生與普高學生在學習內容、學習方式以及思想心理狀態的差異,最終影響德育工作的效果。(2)德育課程特色不明顯。在德育課程的教學實踐中,大多數教師沒有將職業教育理念與德育課程的內容進行整合,純粹是道德知識的教學和灌輸。教學內容了無生趣,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無法實現德育目標。

3.社會環境對中職德育產生負面影響

(1)社會不良信息的影響。目前中職學生接觸社會的途徑非常廣泛,信息量巨大。但相當多的娛樂節目、流行音樂的基調消極、頹廢、低俗,網絡的不良內容也無處不在地誘惑著學生,許多中職學生因此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2)不健康的家庭教育。許多問題中職學生背后的家庭基本上都存在著不健康的親子關系。缺乏和諧的家庭關系,學生更加容易產生對家庭的怨氣,繼而采取過激行為表達自己內心的不滿。

三、實行德育學分制的意義與作用

德育學分制是一種新的德育管理制度。它根據德育要求和中職學生的特點,充分融合德育理論與實踐、行為規范、職業能力和態度等德育教學內容,以學分的形式劃分德育的不同內容和各個環節,將德育的實施過程動態化,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與主動接受教育的政策條件,實現德育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1)實行德育學分制可以更新德育工作的觀念,實現德育目標。德育一直是中職教育的核心與重點,當前中職教育中關于德育的工作效果并不明顯,特別是難以體現職業教育的德育特色。實施德育學分制,實質是樹立“以人為本”的德育觀念,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學會自我教育、自我約束、自我評價和自我提升。(2)實行德育學分制可以改進德育工作管理,提高德育工作成效。傳統德育工作缺乏主動性、創造性,德育工作者毫無生機與活力。德育學分制打破傳統的管理方法,開創了新的德育管理模式。師生均可成為評價的主體,雙向溝通渠道暢通,提高中職教師的成就感,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服務精神和工作態度。(3)實行德育學分制可以拓展德育領域,滿足社會需求。隨著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的發展,中職學校德育工作的環境、任務、內容等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對中職人才的內涵提出了新的要求。德育學分制體現了中職教育與時俱進的特點,讓學生能夠在自我意識的支配下主動自覺接受德育內容,形成良好的品質,提高職業道德,培養社會所需的勞動力。(4)實行德育學分制可以與學業學分制形成學分雙軌制,要求中職學生升讀大專時既滿足學業學分要求,又滿足德育學分要求,成為真正德才兼備的優秀學生。

四、德育學分制的構建

1.實施原則

(1)教育引導原則。將日常生活、學習相關的德育目標理性化,添加具有描述性的評定標準,使學生在德育實踐中不斷改善自己的道德行為,促使良好品質的內化。(2)激勵互動原則。實行可減分增分的彈性化德育學分評分規則,使學生在自我審視、自我調整、自我激勵過程中,培養自信心和責任感。(3)和諧發展原則。采用自評、他評、互評的評價方式,使學生在集體生活中得到他人的關注和認同,增強歸屬感和榮譽感。(4)職業導向原則。將社會實踐與實訓實習的行為表現列入德育學分考核體系,培養學生良好的工作行為習慣和態度。

2.德育學分的組成

德育學分主要是德育過程和結果的量化表現,綜合體現出學生在學校的思想道德、實踐能力、自主能力、團隊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學習能力等方面。德育學分主要由必修學分、選修學分和限定選修學分構成。中職學生在校期間的德育學分最高25分(其中必修12個學分,選修5個學分,限定選修8個學分),至少應修夠24分畢業。在實施學分制培養模式的中職學校,學生應該同時達到學業學分和德育學分的要求方可正常畢業。德育學分按照學期進行連續考核,每學期進行一次德育學分的認定和匯總。德育學分的內容分為五大類:道德行為類(主要表現為學生的行為規范),社會實踐類(包括軍訓、勞動、社會調查實踐、公益活動、志愿者服務、實習實訓等),校園文化活動類(包括趣味運動會、跳繩比賽、廣播操比賽、大合唱、主題班團會等),學生自主管理類(包括日常值日、早讀、自習等),獎勵測評類(包括擔任學生干部、為學校爭取榮譽等)。

3.評價準則

(1)堅持理論考核與實踐考核相結合的原則。依據中職學校的德育要求和學生成長規律,分年級、分專題地精心組織理論與實踐教學內容,分層次遞進,逐步深入。(2)堅持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原則。德育學分制的評價結果主要反映“知”與“行”的外在行為表現,還需根據學生階段性和一貫性的表現,對學生進行發展性的真實描述,才能突顯“情”與“意”的內隱品質。(3)堅持激勵與處罰機制相結合的原則。在德育學分制中必須堅持獎懲分明。中職學生追求公平和平等的意識強烈,但思想穩定性稍差,身上同時存在著積極與消極、先進與落后兩方面的因素。獎懲分明的機制既能激發和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又能幫助學生發現自身的不足和缺點,采取相應的調整行為,從而達到糾正偏差的目標。(4)堅持過程考核與結果考核的原則。以學生為單位建立德育學分檔案,記錄每位學生的思想和行為變化發展過程以及德育學分獲得的記錄,體現學生不斷進步的歷程。

4.管理辦法

(1)中職教育實行德育學分制管理應該與學業學分制相承接,與學生管理工作相協調。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可建立具有彈性的動態的“雙分制”管理系統內的中職學生。(2)以學生處為主要管理部門建立德育學分制管理中心和技術系統。研制和出臺《德育學分制實施辦法》《學生德育學分手冊》《德育學分評定細則》等相關文件以及相應的保障制度。以班級為單位建立德育學分管理系統和學生個人德育電子信息檔案,以便德育學分制實現管理信息化、制度化。(3)組織德育文化課教師與專業教師開展交流與研討,了解和熟悉職業特性與德育內容的融合,制訂以德育與學業學分制為基礎的人才培養方案,將德育學分制的構建真正落到教學環節。(4)組織中職師生共同學習德育學分制的相關知識,提高師生的心理認同感,了解德育學分制的作用與意義,充分發揮和調動師生在德育學分制試驗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不斷調整德育學分制內容以符合中職學生德育的真實需求。德育學分制是中職德育工作的一種創新嘗試和探索。我們應該堅持“以人為本”的育人觀念,在德育學分制中不斷地摸索最富成效、最能得到師生認同的工作模式。

作者:羅苑云 李潔春 單位:珠海城市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