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偏差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2 10:19:5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心理偏差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心理偏差

淺談證券投資者心理偏差

我國證券市場和西方證券市場有著不同的特點,雖然我國已有的行為金融理論大多是基于西方金融市場和西方投資者的風險決策規律,但是一些在美國從事經濟行為和心理學研究的華人學者發現,中國人的風險決策特征與Kahneman等人的研究結果也有相當不一致的地方。我們只有從心理學的角度,探索我國證券市場投資者行為和決策的心理機制,才有助于促進行為金融學理論在我國證券市場管理中的應用,以防范和規避未來的金融風險。

1中國股民過分自信心理偏差

投資者往往過于相信自己的判斷能力,高估自己成功的機會,認為自己能夠“把握”市場,把成功歸功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運氣和機會在其中的作用,這種認知偏差稱為過分自信心理。投資者在連續經歷幾次成功之后,很容易產生過度自信的現象;而連續經歷幾次失敗之后,則很容易產生自信不足的現象。產生過度自信的原因有三個:(1)基本歸因錯誤,即將投資成功歸因為自己內部穩定因素,諸如能力等;而將失敗歸因為外部隨機因素,比如運氣等。久而久之,就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不切實際的信任。(2)投資者往往習慣于尋求證據來證明自己的正確,而不習慣于從對立的角度來挑戰自己的想法。(3)投資者過度相信某些投資知識或投資技巧的功能。

中國投資者在做出決策時,往往傾向于只關注推論的最后一步,而全然不顧推論中其他部分可能的錯誤,這種心態造成其信心過度。具體體現為投資者總是過分依賴自己打聽到的“小道消息”,而輕視公司會計報表等基本面的消息,而且在過濾信息時總是關注那些能增加“自信情結”的信息而忽視其他。

2中國股民普遍存在過度樂觀偏差

這是與人的本性有關的“動物本能”。人們在股票市場中的行動很大程度上是源于這種自發的樂觀情緒,而不是取決于對公司未來收益的數學期望。這種普遍樂觀的情緒在中國股市中表現尤為明顯,特別是在股價持續上漲階段。2001年初,在中國股市連續兩年走強的情況下,人們的投資情緒高度膨脹,整個社會彌漫著對企業盈利增長的樂觀預期。據有關機構調查,2001年年初投資者對2001年大盤走勢預期十分樂觀,有22.08%的投資者認為股指最高會達2300點,77.92%的投資者認為會達到2500點以上。

查看全文

證券投資者心理偏差分析論文

1中國股民過分自信心理偏差

投資者往往過于相信自己的判斷能力,高估自己成功的機會,認為自己能夠“把握”市場,把成功歸功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運氣和機會在其中的作用,這種認知偏差稱為過分自信心理。投資者在連續經歷幾次成功之后,很容易產生過度自信的現象;而連續經歷幾次失敗之后,則很容易產生自信不足的現象。產生過度自信的原因有三個:(1)基本歸因錯誤,即將投資成功歸因為自己內部穩定因素,諸如能力等;而將失敗歸因為外部隨機因素,比如運氣等。久而久之,就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不切實際的信任。(2)投資者往往習慣于尋求證據來證明自己的正確,而不習慣于從對立的角度來挑戰自己的想法。(3)投資者過度相信某些投資知識或投資技巧的功能。

中國投資者在做出決策時,往往傾向于只關注推論的最后一步,而全然不顧推論中其他部分可能的錯誤,這種心態造成其信心過度。具體體現為投資者總是過分依賴自己打聽到的“小道消息”,而輕視公司會計報表等基本面的消息,而且在過濾信息時總是關注那些能增加“自信情結”的信息而忽視其他。

2中國股民普遍存在過度樂觀偏差

這是與人的本性有關的“動物本能”。人們在股票市場中的行動很大程度上是源于這種自發的樂觀情緒,而不是取決于對公司未來收益的數學期望。這種普遍樂觀的情緒在中國股市中表現尤為明顯,特別是在股價持續上漲階段。2001年初,在中國股市連續兩年走強的情況下,人們的投資情緒高度膨脹,整個社會彌漫著對企業盈利增長的樂觀預期。據有關機構調查,2001年年初投資者對2001年大盤走勢預期十分樂觀,有22.08%的投資者認為股指最高會達2300點,77.92%的投資者認為會達到2500點以上。

3中國股民普遍存在賭博心理偏差

查看全文

心理學翻譯過程中出現的翻譯偏差

摘要:認知心理學認為翻譯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譯者在腦海中根據原文構建一個意象世界,再將這個意象世界描繪出來。但在實踐過程中,由于主、客觀因素的干擾,不可避免會出現翻譯偏差。無論是有意為之,還是無意造成,認識翻譯偏差,了解其成因都將對我們的翻譯實踐產生積極作用,該文從認知心理學入手,從主觀和客觀兩方面分析翻譯偏差產生的原因,以期提高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敏銳度。

關鍵詞:翻譯過程;認知心理學;意象世界;翻譯偏差

1引言

翻譯研究不可避免要涉及對翻譯過程的分析與解讀。翻譯過程可以分為兩個步驟,首先是譯者對原作的理解過程,其次是譯者用目的語再創作的過程。通過這一劃分,我們可以發現,翻譯過程是純粹地發生在譯者心中的,是譯者個人的心理活動,因而,翻譯過程無法被有效地形式化。對翻譯過程的探索也被稱為是翻譯研究中的“黑箱”,被認為是無法深入剖析的事物。許多學者嘗試對翻譯過程進行了探索研究,他們有的從現象學角度,有的從語言學角度,有的從美學角度以及其他各種視角摸索翻譯過程,試圖挖掘翻譯的本質。但是,這些國內外的研究未能涵蓋所有方面,對翻譯過程的研究似乎遭遇了瓶頸。20世紀80年代以來,認知心理學被引入了翻譯過程的研究,為這一研究打開了新的大門,呈現了別樣的美麗。現代認知心理學認為,研究翻譯過程,核心就是要探討雙語轉換的心理過程。對一個作品的翻譯過程,首先是譯者自己深入了解原文,揣摩原文作者的寫作意圖,他想傳達的字面意義和內涵,在腦中構筑一個自己的意象世界。意象世界是我們人類個體感知事物的結果,是大腦中對所感知的事物的綜合,它可以是一些純粹的感覺運動,也可以是對某個認知概念、情景、甚至某個事件活動所激發的心理印象即意象,還可以是直接表現為某些語言單位。(盧彩虹,2008)意象是認知心理學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譯者的意象世界構成后,譯者選擇合適的語言表達出來,完成從源語言到目的語的轉換。在翻譯過程中,往往伴隨翻譯偏差的形成。翻譯偏差,通俗地說,就是翻譯過程中出現的翻譯不合適、不對等的情況,目的語不能完全、完整地表達源語言的內涵。盧彩虹(2010)指出“翻譯偏差并非是指純粹地譯文與原文之間的不同之處,而是強調譯文在翻譯標準之下與原文之間發生偏離的問題。”在認知心理學中,翻譯偏差就是源于譯者對原文所構筑的意象世界沒有準確、如實地描述出來,也就是說根據源語言建立的意象世界與根據譯者翻譯出的目的語建立的意象世界是不一樣的。

2翻譯偏差成因分析

翻譯偏差的產生是由各種因素綜合造成的。例如:文化因素、社會因素、政治因素、譯者的個人因素、文本特點等等。在此,本文將從主觀和客觀兩方面進行舉例分析,解讀翻譯偏差的成因,并提出自己的見解,以減少翻譯過程中偏差的出現。

查看全文

我國證券投資者心理偏差解析論文

摘要:我國證券市場是社會經濟轉型期中的新興市場,市場監管機制有待完善,所以,作為市場運作主體,投資者的有限理性行為對市場所產生的影響會更大。相對于理性范式下的傳統金融理論,行為金融理論更適合于指導和支持我國證券市場的管理需求。從我國證券投資者的心理影響因素出發,探討形成心理偏差的原因。

關鍵詞:心理偏差;證券;證券市場

我國證券市場和西方證券市場有著不同的特點,雖然我國已有的行為金融理論大多是基于西方金融市場和西方投資者的風險決策規律,但是一些在美國從事經濟行為和心理學研究的華人學者發現,中國人的風險決策特征與Kahneman等人的研究結果也有相當不一致的地方。我們只有從心理學的角度,探索我國證券市場投資者行為和決策的心理機制,才有助于促進行為金融學理論在我國證券市場管理中的應用,以防范和規避未來的金融風險。

1中國股民過分自信心理偏差

投資者往往過于相信自己的判斷能力,高估自己成功的機會,認為自己能夠“把握”市場,把成功歸功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運氣和機會在其中的作用,這種認知偏差稱為過分自信心理。投資者在連續經歷幾次成功之后,很容易產生過度自信的現象;而連續經歷幾次失敗之后,則很容易產生自信不足的現象。產生過度自信的原因有三個:(1)基本歸因錯誤,即將投資成功歸因為自己內部穩定因素,諸如能力等;而將失敗歸因為外部隨機因素,比如運氣等。久而久之,就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不切實際的信任。(2)投資者往往習慣于尋求證據來證明自己的正確,而不習慣于從對立的角度來挑戰自己的想法。(3)投資者過度相信某些投資知識或投資技巧的功能。

中國投資者在做出決策時,往往傾向于只關注推論的最后一步,而全然不顧推論中其他部分可能的錯誤,這種心態造成其信心過度。具體體現為投資者總是過分依賴自己打聽到的“小道消息”,而輕視公司會計報表等基本面的消息,而且在過濾信息時總是關注那些能增加“自信情結”的信息而忽視其他。

查看全文

教師偏差成因管理論文

化學教學研究認知偏差是指人們在相互接觸和交往過程中,對他人形成印象時所產生的誤差。由于認知是行為基礎,教師的認知有了偏差,必然影響其教學行為,給化學教學造成消極影響。

一、教師的認知偏差對教學的消極影響

教師在化學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態度、知識基儲能力結構一般都有自己的看法,而這種看法的形成大體是通過教育學、心理學、化學教學論等專業知識的學習和教學實踐兩條途徑來間接把握和直接認知的。由于種種原因,這種看法有時出現較大的偏差,并對化學教學產生消極的影響。具體表現在:

1.制定教學目標過高

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沒有注意到高中化學知識比初中化學知識敘述更準確、更嚴密、更抽象,化學現象的分析更復雜,思維層次的要求更高和更活,而是憑自己對化學掌握程度和自己所具有的能力,想當然地制定教學目標。比如,講授核外電子排布規律時引入四個量子數,講硬水軟化時引入溶度積概念來解釋MgCO3轉化為Mg(OH)2,都屬處理過深,學生難以接受。

2.教學策略運用不當

查看全文

學校德育缺失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未成年人偏差行為;學校德育;缺失;措施

[論文摘要]未成年人偏差行為的加劇凸現了學校德育的不足,即對未成年人心理問題認識不足;針對性差、主體性不強;目標設置和實現中的片面性。加強學校德育的人本理念,提高教育者心理疏導能力;設置貼近未成年人日常生活的學校德育內容;堅持德育對未成年人的“價值引導”,最終形成其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是學校德育防范和矯治未成年人偏差行為有效措施。

學校是未成年人步入社會的中間地帶,當前我國的學校德育由于教育觀念等的系列偏差,導致某些未成年人道德觀念淡漠,道德水準下降,屢有偏差行為,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對未成年人偏差行為進行分析,審慎思考學校德育的不足,加強學校德育以防范和矯治未成年人偏差行為,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未成年人偏差行為,通常指未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違反社會道德規范、紀律規范和非刑事法律規范,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但還不構成犯罪或不作為犯罪處理的行為。主要可表現為(注:此種分類主要參照了吳鐸主編的《社會學》(高等教育出版社)中按社會規范的類型對越軌行為的劃分方法。):其一,違俗行為,即與人們普遍認為“應該如此”的原則或理念不一致的行為,如離家出走、未婚先孕。其二,違德行為,即違反社會道德規范的行為,如奢侈浪費、自私自利。其三,違紀行為,即違反特定場合的特定管理規范的行為,如考試作弊、曠課逃學。其四,違法行為,即違反國家法律條文并對他人和社會造成某種程度危害,但尚未構成犯罪的行為,如索財、攜帶刀具。其五,心理性偏差行為,即由于個體自身某些特殊的精神問題或心理因素引起的違反社會規范的行為,如暴露癖、乖僻殘忍。其六,自毀行為,即違反社會規范并對自身造成傷害的行為,如酗酒、自殺。

未成年人走向犯罪的深淵不是偶然的,而是由未成年人先前一系列的偏差行為逐步積累惡化而成的,其基本路徑為:沾染惡習——偏差行為——犯罪。未成年人的偏差行為和犯罪行為的發生具有直接的因果關系,而且往往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前兆。社會個體與現存社會規范發生的磨擦和沖突有一個發展過程,從小到大,逐漸加劇,積累到一定程度就導致犯罪行為發生,未成年人犯罪也是如此。要解決未成年犯罪問題,首先要預防未成年人出現偏差行為,切斷他們通向犯罪的這一途徑。

查看全文

化學教師偏差管理論文

化學教學研究認知偏差是指人們在相互接觸和交往過程中,對他人形成印象時所產生的誤差。由于認知是行為基礎,教師的認知有了偏差,必然影響其教學行為,給化學教學造成消極影響。

一、教師的認知偏差對教學的消極影響

教師在化學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態度、知識基儲能力結構一般都有自己的看法,而這種看法的形成大體是通過教育學、心理學、化學教學論等專業知識的學習和教學實踐兩條途徑來間接把握和直接認知的。由于種種原因,這種看法有時出現較大的偏差,并對化學教學產生消極的影響。具體表現在:

1.制定教學目標過高

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沒有注意到高中化學知識比初中化學知識敘述更準確、更嚴密、更抽象,化學現象的分析更復雜,思維層次的要求更高和更活,而是憑自己對化學掌握程度和自己所具有的能力,想當然地制定教學目標。比如,講授核外電子排布規律時引入四個量子數,講硬水軟化時引入溶度積概念來解釋MgCO3轉化為Mg(OH)2,都屬處理過深,學生難以接受。

2.教學策略運用不當

查看全文

化學教師偏差原因分析論文

化學教學研究認知偏差是指人們在相互接觸和交往過程中,對他人形成印象時所產生的誤差。由于認知是行為基礎,教師的認知有了偏差,必然影響其教學行為,給化學教學造成消極影響。

一、教師的認知偏差對教學的消極影響

教師在化學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態度、知識基儲能力結構一般都有自己的看法,而這種看法的形成大體是通過教育學、心理學、化學教學論等專業知識的學習和教學實踐兩條途徑來間接把握和直接認知的。由于種種原因,這種看法有時出現較大的偏差,并對化學教學產生消極的影響。具體表現在:

1.制定教學目標過高

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沒有注意到高中化學知識比初中化學知識敘述更準確、更嚴密、更抽象,化學現象的分析更復雜,思維層次的要求更高和更活,而是憑自己對化學掌握程度和自己所具有的能力,想當然地制定教學目標。比如,講授核外電子排布規律時引入四個量子數,講硬水軟化時引入溶度積概念來解釋MgCO3轉化為Mg(OH)2,都屬處理過深,學生難以接受。

2.教學策略運用不當

查看全文

學校德育缺失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未成年人偏差行為;學校德育;缺失;措施

[論文摘要]未成年人偏差行為的加劇凸現了學校德育的不足,即對未成年人心理問題認識不足;針對性差、主體性不強;目標設置和實現中的片面性。加強學校德育的人本理念,提高教育者心理疏導能力;設置貼近未成年人日常生活的學校德育內容;堅持德育對未成年人的“價值引導”,最終形成其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是學校德育防范和矯治未成年人偏差行為有效措施。

學校是未成年人步入社會的中間地帶,當前我國的學校德育由于教育觀念等的系列偏差,導致某些未成年人道德觀念淡漠,道德水準下降,屢有偏差行為,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對未成年人偏差行為進行分析,審慎思考學校德育的不足,加強學校德育以防范和矯治未成年人偏差行為,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未成年人偏差行為,通常指未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違反社會道德規范、紀律規范和非刑事法律規范,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但還不構成犯罪或不作為犯罪處理的行為。主要可表現為(注:此種分類主要參照了吳鐸主編的《社會學》(高等教育出版社)中按社會規范的類型對越軌行為的劃分方法。):其一,違俗行為,即與人們普遍認為“應該如此”的原則或理念不一致的行為,如離家出走、未婚先孕。其二,違德行為,即違反社會道德規范的行為,如奢侈浪費、自私自利。其三,違紀行為,即違反特定場合的特定管理規范的行為,如考試作弊、曠課逃學。其四,違法行為,即違反國家法律條文并對他人和社會造成某種程度危害,但尚未構成犯罪的行為,如索財、攜帶刀具。其五,心理性偏差行為,即由于個體自身某些特殊的精神問題或心理因素引起的違反社會規范的行為,如暴露癖、乖僻殘忍。其六,自毀行為,即違反社會規范并對自身造成傷害的行為,如酗酒、自殺。

未成年人走向犯罪的深淵不是偶然的,而是由未成年人先前一系列的偏差行為逐步積累惡化而成的,其基本路徑為:沾染惡習——偏差行為——犯罪。未成年人的偏差行為和犯罪行為的發生具有直接的因果關系,而且往往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前兆。社會個體與現存社會規范發生的磨擦和沖突有一個發展過程,從小到大,逐漸加劇,積累到一定程度就導致犯罪行為發生,未成年人犯罪也是如此。要解決未成年犯罪問題,首先要預防未成年人出現偏差行為,切斷他們通向犯罪的這一途徑。

查看全文

化學教師偏差管理論文

化學教學研究認知偏差是指人們在相互接觸和交往過程中,對他人形成印象時所產生的誤差。由于認知是行為基礎,教師的認知有了偏差,必然影響其教學行為,給化學教學造成消極影響。

一、教師的認知偏差對教學的消極影響

教師在化學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態度、知識基儲能力結構一般都有自己的看法,而這種看法的形成大體是通過教育學、心理學、化學教學論等專業知識的學習和教學實踐兩條途徑來間接把握和直接認知的。由于種種原因,這種看法有時出現較大的偏差,并對化學教學產生消極的影響。具體表現在:

1.制定教學目標過高

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沒有注意到高中化學知識比初中化學知識敘述更準確、更嚴密、更抽象,化學現象的分析更復雜,思維層次的要求更高和更活,而是憑自己對化學掌握程度和自己所具有的能力,想當然地制定教學目標。比如,講授核外電子排布規律時引入四個量子數,講硬水軟化時引入溶度積概念來解釋MgCO3轉化為Mg(OH)2,都屬處理過深,學生難以接受。

2.教學策略運用不當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