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教育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9 19:54:0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孝道教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談高校孝道教育的邏輯理路
摘要:孝道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和要義,高校是進行孝道教育的主陣地。本文從孝道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價值意蘊入手,以文化自信為切入點,探索高校進行孝道教育的邏輯理路,并從提升教師自身素質和孝文化自信意識、在課程思政建設中深入挖掘孝文化自信底蘊、尊重大學生文化主體地位三個方面入手,對高校重視孝道教育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關鍵詞:文化自信;高校;孝道教育
文化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民族是否先進的重要標志。中華民族的文化和世界上任何國家的文化相比較而言更加久遠,且經歷了歷史的沉淀和一代代文人志士的智慧貢獻,形成了饒有特色的思想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隨著社會發展的不斷前進應運而生,它符合中國國情,符合人民的意志。我們要建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尤其在孝道教育方面更要建立起堅強的自信。
一、孝道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和要義
(一)孝道的緣起及形成
在我國古代各個歷史時期,孝文化從孕育到興盛,到發展成為政治化工具,再到極端化傾向,最后直至現代的變革與重構,歷經滄桑沉淀,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瑰寶。“孝”字最初見于殷卜辭。在商代的金文中有一例用于人名,在博物館的青銅器上刻著“孝”的象形圖形,古文字學家釋為“孝”的篆體[1]。“孝”,可以解釋為人老了,彎腰拄著拐杖很老太的樣子。“孝”字,從字形上看,上面是“老”,下面是“子”,作服侍狀。也有學者解釋為孝是一位少年牽著一位老人在慢慢地走,孝字長長的一撇便是老人長長的胡須。從上面對孝字字形的解釋可以看出,孝最基本的釋義就是子女對長輩的尊敬和孝養。另外,縱觀各種典籍中對“孝”的描述,總體表達的意思是幼尊長。從對家庭中父母的孝道,延伸到家庭外的孝道,從而擴大到對社會和對國家的效忠。在殷周時代,不僅提倡尊老愛老的習俗,而且還要定期舉行養老的儀式,周代對老人的眷顧已經體現出孝的品質。在春秋戰國時期,對孝的尊崇已經達到了頂峰。《孝經》是儒家十三經之一,在中國古代乃至現在都產生了較大影響,產生于元代的《二十四孝圖》影響也很大。但在孝的發展過程中,有些孝的苛求讓大多數人無法接受,甚至對人們產生了戕害。后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一部分思想家開始重新審視“孝”,對孝道進行了現代辯護與重建,深入挖掘孝道的時代價值,孝道才得以重新得以重視。
孝道教育在小學德育中的意義及實踐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構成社會公德的基石。小學階段是人生學習系統知識的開始階段,是學生成人的重要時期,故學校對學生的德育尤應抓緊抓好,而德育不容忽略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孝道教育。由于種種原因,在學校中,孝的思想并不被高度重視,孝文化不多見,孝的教育往往被忽視,盡管近些年有的學校在開展這方面的工作,但總的來說不成氣候。當今時期,應該強調孝思想、孝文化是學校德育的一部分,讓孝道教育成為小學德育的重要內容。
一、“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孝的價值
“孝”在《漢語字典》里的解釋為:“對父母盡心奉養并順從”;《辭海》為:“善事父母”。“孝”是中國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孝經》)1.孝是每個人最基礎的道德品質。孝是中國傳統倫理的本源。中華民族是一個崇尚倫理的禮儀之幫,形成了中華文化所特有的孝文化。中國的傳統倫理是做人的基礎,正是因為人有良心,有道德,才能組建社會,繁衍生息。孝又是道德品質在社會生活中的體現。一個人的道德品質會通過其言行表現出來,而最能直觀地顯現的地方,就是其生活的家庭,即對自己家人的態度和行為。行孝的會敬重長輩,鹿乳奉親;不孝的會只顧自己,拋棄甚至侵害親人。通常情況下,行孝之人也會遵守社會公德,自覺維護社會秩序。
2.孝是對優秀傳統道德的繼承。我們的祖先創造和積淀了孝文化,成為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生生不息的文化標志,以孝思想為主要內容的儒家文化一代一代延續下來,造就了華夏民族生生不息的世界奇跡,造就了燦爛的中華文明。我們的革命先輩正是繼承和發揚了孝道,才將國家治理和建設成屹立于世界的強國。主席在百忙之中還要抽出時間去看望韶山沖的親人;總司令在《回憶我的母親》中表達出濃烈的拳拳孝子之情;還有元帥幫母親洗衣的故事,都是孝的典型。前輩為當今青少年做出了榜樣,我們沒有理由不繼承和發揚。3.孝是構建社會和諧的重要因素。人類自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孝就是中國人維系家庭和睦、社會穩定的精神支柱。孝道也可以說是社會、民族、國家的一種粘合劑,它不僅具有親和力,更具有凝聚力。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不贍養,對別人、對社會哪還能有真正的文明之舉?這樣的人與人交朋友不可能成為真朋友,和人打交道不可能有誠信。反之,如果人人都具有孝心,家庭必然和睦,整個社會必定和諧穩定。所以,孝是構建社會和諧的重要因素。
二、“孝,德之始也”———孝育對小學生的意義
1.孝是孩子學習做人的根基。人并非天生都會有好的道德品質。父母是孩子入世最先遇到的人,孩子在接受父母的養育和教誨中會感受到親情,并由此產生反哺之心,這是人類的本性。由最純樸的孝的情感,自然會產生愛,又會促其產生自然的孝,會去崇拜父母。孩子懂得了崇拜,就會聽從父母教誨,懂得約束自己的欲望和言行,知道什么是對錯,從而進行無意識的自我修養,形成好的習慣和品行,成為一個真正的人。作為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也一定要讓孩子懂得尊長、護幼、有禮、誠實、敬畏、善待,這也就是從孝出發的品德軌跡。
詮釋以孝道教育強化大學生道德修養
論文關鍵詞:孝道教育道德修養大學生遣德教育
論文摘要:傳統孝道具有較強的道德教育功能,不僅有豐富的教育內容,而且有科學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素材,以孝道教育作為切入點,強化大學生的道德修養,應從加強孝道認識、更新孝道觀念、培養孝道情感、踐行孝道行為、堅定孝道意志等方面著手,進一步提升大學生道德修養的水平和境界。
強化大學生的道德修養,已然成為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如何在新的形勢下,強化大學生的道德修養意識,提升其道德修養的水平和層次,并進一步轉化為現實的道德行為,成為困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課題。以孝道教育為切入點,對強化大學生的道德修養的推動作用積極而且現實。
一、傳統孝道有著豐富的道德教育內涵
所謂孝道就是指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包括尊敬、贍養、關愛、送終等等。傳統的孝道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基本道德規范,一個對父母孝順的人,即是有道德的人。孝道教育即是愛的教育。我國古代的教育是建立在孝道教育的基礎之上,傳統的孝道滲透著極強的教育色彩。《說文解字》中講到,“教,上所施,下之效也”,“育,養子使做善也”,二者聯系起來就是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做善事,這說明我國古代的教育是建立在儒家孝道的基礎上的。
“古人把孝道即敬老、愛老、養老列為學校教育和社會教化的一項重要內容”,傳統孝道寬泛、多層次、全面的內涵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思想體系、倫理道德觀念和基本的規范,引領著孝道教育的方向。在我國,孝道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紀,“孝”字在甲骨文中便有記載,《詩經》中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哀哀父母,生我勞瘁”的詠嘆,表明孝道是為人之根本。在西周王朝,統治者主張敬天、孝祖、敬德、保民,重視尊老敬賢的教化。要求每個社會成員都要恪守君臣、父子、長幼之道:在家孝順父母;在社會上尊老敬老;在國家則忠于君王,報效朝廷。可以看出,西周時期的孝道便突破了父子、長幼之道的狹義內涵,而擴充到尊敬他人,效忠國家,將孝道教育提升到了更高的層次。孔子在《孝經》中說:“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孔子認為,為人子女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身體力行的法則。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已經注意到了孝道教育的重要性,他認為,要把學生培養成道德高尚、人格完美的人,最重要的方式是進行孝道教育。“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孔子將與其弟子曾參關于孝道教育的對白編輯成《孝經》,成為孝道教育的“教材”,使孝道教育有章可循。不僅如此,孔子還對如何加強孝道教育有很高的建樹。《論語》記載子游問孝的事情,子日:“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孔子在這里突出了一個“敬”字,要求子女對父母盡孝心,應該和顏悅色、真誠坦蕩,盡孝道不僅是物質上的贍養,更是一種精神溝通和心靈撫慰,做到這一點最重要也最困難。孟子也說:“孝之至,莫大于尊親”。而子女對父母盡孝道的最高境界在于子女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業。《孝經》云:“安身行道,揚名于世,孝之終也”。
在全縣未成年人孝道教育座談會的講話
同志們:
縣委決定召開這次全縣未成年人“孝親敬老、促進和諧”
主題教育座談會,主要目的是為了進一步提升關心下一代工作水平,把當前正在廣大青少年中開展的“孝親敬老、促進和諧”主題教育活動不斷引向深入。剛才,X主任通報了全縣主題教育活動開展情況,對后一步的活動深入開展、小孝星評選、兩刊推薦發行等工作進行了全面安排部署,講的意見我完全同意,請大家認真抓好落實。部分同志結合這項主題活動的開展作了很好的發言,會上還向報告團成員和城區學校贈送了學習宣講材料。借此機會,我就開展“孝親敬老、促進和諧”主題教育活動,講三點意見。
一、統一思想,充分認識開展“孝親敬老、促進和諧”主題教育活動的重大意義。
孝親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中華民族強大凝聚力與親和力的具體體現。縣關工委辦公室聯合7個單位共同在全縣青少年中廣泛深入地開展“孝親敬老、促進和諧”主題教育活動,不僅有助于青少年養成助人為樂的良好習慣,體驗孝敬親人、關愛老人的美好情感,塑造健康向上的理想人格,促進全社會良好風氣的形成,也是實現突破發展、構建和諧鎮安的重要內容和客觀需要。
首先,開展“孝親敬老、促進和諧”主題教育活動,是貫徹以德治國重要思想和《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需要。當代社會已把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內涵與地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孝敬教育”就是通過創新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方法、新機制,把“孝敬教育”與公民道德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有利于青少年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指導下,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質,逐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因此,“孝敬教育”實質上就是在塑造明天社會公民的靈魂,構筑明天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基石,同時也是貫徹落實以德治國重要思想和《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一項有效舉措。
傳統孝文化教育論文
1.中職學生孝文化教育缺失的原因
1.1家庭教育不到位來自城市的90后中職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家長過分溺愛孩子。從小就受到幾代人百般寵愛,在家庭中具有較大權威。然而長輩的溺愛使一些孩子的性格和行為習慣畸形成長,自我意識較強,凡事總喜歡從自我角度出發,變得自私自利。他們覺得自己就應該是家庭的中心,長輩為他們服務是應該的。至于父母的想法,他們很少考慮,甚至有時性格暴躁,對長輩大發雷霆,自己的無理要求達不到滿足就對父母心生怨恨。來自農村的90后中職生,家長的以身作則的示范性不足。有些父母長年在外打工,孩子留在家里由老人看管,父母只有春節才能和家人團聚,學生無法在日常的生活中感受敬老愛老的示范作用;有的農村家長,甚至起了相反的示范作用,他們嫌棄喪失勞動能力的父母,讓年邁的父母住在又小又黑的房間里,分灶吃飯,病了無人過問,臟了無人打理,甚至死了才被發現。
1.2.學校教育的缺位在中國古代,孝在傳統教育中位居首位。而中國的現代教育中小學至大學一直都未將孝道教育作為專門的課程開設,孝道教育成了學生道德教育的薄弱環節,當前,很多學校認為孝道屬于德育教育的范疇,認為孝道教育有德育工作者做就夠了,從而沒有把孝道教育系統的實施。導致了德育老師隨苦口婆心的講授孝道的相關理論,但無法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得到演練,學生上課聽、下課忘。德育工作者在中職生孝道教育方面只能唱獨角戲,無法形成體系。另外,學校孝道教育內容、方式有所缺陷。孝道教育的內容基本在德育課程里體現,偏注重理論,忽視實踐,更適合應試教育。講授時也只注重學生是否聽得懂、愿意聽,而不關注在生活中是否做得到、愿意做。在教學方法上以灌輸為主,互動較少。
1.3社會孝文化教育氛圍不濃厚新中國成立后,人們對孝文化產生一些片面看法,尤其在“”期間,傳統孝文化遭到毀滅性的批判和否定,影響了國民形成孝意識,導致整個社會孝文化淡漠,使得有深厚文化傳統的孝道漸漸疏遠民眾。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的發展,中西文化的碰撞,各種浪潮尤其是西方親子關系的特征對當代青少年的孝道觀念形成了一定的沖擊,西方親子關系中尊重個性自由方面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但父母與子女關系的相對獨立淡漠極易造成關系不和諧以及父母晚年的凄涼,這都會直接影響到家庭的和諧友愛,從而影響整個社會的道德風氣。
2.中職學生傳統孝文化教育新路徑
2.1編寫適合中職學校的校本教材《中職學生孝文化教育讀本》完整的孝文化教育教材是開展孝道教育的基礎,因此,應該從學孝理、明孝德、踐孝行三個維度選材編寫,將我國傳統文化中典型的孝文化教育的素材,比如《弟子規》、《三字經》、《四書》和《五經》等著作列入其中,挖掘收集值得借鑒的孝親故事如《磐安孝子陳斌強拳拳之心感動中國》《臺灣6旬男子抱行動不便母親就醫》可通過德育課、選修課、公選課等形式,重新喚起學生崇尚孝道的良好風尚,真正實現孝文化系統進教材,生動進課堂,鮮活入頭腦。
孝道思想對大學生感恩教育的啟示
一、《論語》中的孝道思想
(一)孝道是做人的根本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弟通悌。善事父母為孝,善事兄長為悌。人身來自父母,兄弟情同手足,孝悌是人的天然職責。正如孟子所說:“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因此孝悌最能體現人間的真情。所謂真,是指父母、兄長即使傷害了自己,也不會與他們計較,心里念念不忘的是他們對自己的付出和關照。有這樣的心念,無論家庭內部有多大的矛盾,都能化解,使家庭成員和睦相處,這就是所謂的齊家。能齊家的人,走向社會,必定會友愛同事,尊敬長上,當然不會做亂害國,如此即是國治。家齊、國治,天下自然就太平。所以孝悌做好,能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也是一個人仁德的實現。因為,仁的本意就是愛人,從愛父母兄長到愛同事領導,再到愛不相識的人,這種濃濃的愛發端于家庭,并可以擴展至國家天下。因此,孝悌是仁之本。
(二)孝道本身就是最大的政治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孔子對孝悌的認識實在太精辟了。社會是由家庭組成的,如果每一家庭中,兒女都能孝順父母,兄弟之間相互友愛,這就是和諧家庭。千萬個和諧家庭豈不就構成了一個和諧社會?然而,當今社會,老人得不到贍養,兄弟為爭家產反目成仇。法庭上,親人相互間起訴已經司空見慣:父告子,是為了要點養老費。弟告兄,是為了爭家產。還有的兒女,婚后不妥善處理夫妻關系,草率離婚。離婚后,又把孩子甩給老人來撫養,讓老人為兒女行倒孝。同時,離婚后的單親家庭的孩子又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影響孩子健康成長。諸如此類的事情,不勝枚舉。這些事情積累到一定的數量,就是社會的大問題,就需要政府制定相關的政策來處理。倘若,人的心目當中有孝悌之念,怎能忍心傷害父母和兄弟呢?又怎能把自己的婚姻當兒戲呢?
(三)孝道思想是分層次的
鄉鎮關工工作要點
2013年全鎮關工委工作的指導思想是:以十八大精神為指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題,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以孝道教育為重點,認真按照縣關工委的各項工作部署,努力做好關心下一代工作。
一、認真組織學習宣傳十八大精神,不斷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質。以十八大精神為統領,將十八大精神貫穿到每個工作環節,更加扎實做好關愛青少年各項工作。各學校關工委要利用墻報、板報、展板、圖片、班會等各種形式宣傳黨的十八大精神,使每位學生在幼小的心靈中深深的認識到只有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救中國,中華民族才能復興,人民才能過上好日子,從而激發青少年愛國熱情,從小立志做社會主義的捍衛者、建設者。各村及各小學關工委適時組織社會青年認真學習十八大報告,可采取演講、座談等形式,貫徹十八大精神,使廣大青年奮發向上,努力做社會主義建設者;鎮關工委、共青團負責同志可尋找時機到各地指導青年學習,總結學習體會,宣揚典型,推動學習活動的開展,使十八大精神深入每個青少年心中,用十八大精神引領青年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和熱情。
二、著力抓好青少年普法教育工作,扎實開展“關愛明天、普法先行”教育活動。第一季度,在、龍頭兩所中心小學,組織一次“法律伴我行、爭當遵紀守法小公民”集體簽名儀式活動,目的是啟發學生遵紀守法意識,使他們明確有法可依,學會用法規范自己的行為,并增強學法的積極性。第二季度,鎮關工委與鎮司法所、派出所協作,邀請兩單位有關人員到、龍頭兩所學校舉辦一次法律講座。鎮關工委以全國青少年普法教育讀本為基本教材命題,學校選拔代表參加,組織學生舉辦一次法律知識競賽,對取得名次的選手,發放獎品和證書。在日常工作中,各學校要以全國青少年普法教育讀本為基本教材,與學生思想道德課相結合,開展教育活動,明確教育對象,內容要貼切,時間要足夠,為開展零犯罪學校活動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在開展活動中,鎮關工委安排人員進行抽查和指導,確保普法教育活動開展得卓有成效。
三、深入開展青少年孝道教育,努力鞏固孝道教育成果。創新發展教育形式,在第二季度開展一次青少年孝道文化征文活動,并做好評選工作,給獲獎者予以精神和物資獎勵,在九九重陽節組織一次有影響力的孝老、敬老、愛老活動;平時開展孝道教育與學雷鋒活動緊密結合起來,大力弘揚雷鋒“大愛致公、重義輕利、感恩報德、求真務實、勤學敬業、至善崇美”的精神。各村和學校關工委要大力宣傳好人好事,有效促進我鎮精神文明建設的質量不斷提高。
四、認真做好留守兒童關愛和教育工作。各村關工委對留守兒童要完善檔案建立,要有名冊、父母外出務工情況、聯系方式、監護人變化情況等,登記建立臺帳。創新方式搞好關愛教育工作,動員五老、發動教師、組織社會志愿者,爭當留守兒童的愛心爺爺奶奶、愛心媽媽和愛心叔叔。
五、切實做好“五教五助”工作。對困難學生要落實幫扶結對,對特困學生家庭申報解決低保,對有劣跡行為的青少年各村關工委要盡快安排落實人員搞好幫教工作,使其轉化成才。同時,利用農家書屋資源,開展先進文化、科技知識教育培訓,使青少年了解科技知識,掌握科學技能,為青少年切實做好事、解難事、幫急事,為青少年健康成長制造一個優越環境。
農村初中德育工作論文
一、農村初中學生思想道德狀況分析
我們只有對癥下藥,有的放矢,才能增強學校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首先,要創新德育理念。教育的出發點是人,教育的歸宿也是人,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育的價值永遠大于教學。教育必須先教做人,然后才訴諸成才。因此,必須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確立“以人為本”的德育理念。德育就是“傳道”,育人不能僅停留在“授業,解惑”的知識與技能層面。傳統的德育往往是見事不見人,或者是沒有充分考慮到人的獨立個性和內在需求等因素,教育者居高臨下,進行呆板的說教,缺少應有的人文關懷、平等交流和學生自我教育。這就把最復雜的育人工程,簡化成了考試的訓練;把最應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學,異化成了核對標準答案。教育中失落了人,學生的靈性與創造性蕩然無存。新德育應該是強調發展人的潛能,激發人的主體性、能動性和積極性,注重人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和自我教育。其次,要豐富德育內涵。德育,從根本上說就是以德“育”人,以文“化”人;從過程來講就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要把人的發展作為德育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充分認識和把握人的本性,遵循人的認知規律,理解人、關心人、尊重人,讓學生感受到對他們的賞識與期待,最終取得學生的信任和教育的主動權,真正解決人的精神激勵、靈魂塑造和品格提升問題,真正達到傳授知識、啟迪思維、追求真理和完善人格的目的。第三,要拓展德育途徑。要緊扣時代脈搏,密切關注不斷變化著的教育環境,挖掘校內外一切可以利用的思想教育資源,將學生置于德育主體地位和實踐活動的中心,尋找生命與成長的最佳結合點,并在實踐路徑的設計上注重主題化、系列化和時效化。
二、改進和加強農村初中德育工作的實踐與思考
(一)立德樹人,扎根孝道教育
孝道教育是“德之本”“教之始”,是培養道德意識和道德情感的天然基礎,只有將孩子們本身就有的善良天性與積極的情感因子激活,讓他們回歸到自然的心靈生活狀態,其潛能和創新能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目前我國已迅速進入老齡化社會,農村空巢老人大量出現,而現在成長起來的一代人,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受外來文化的嚴重影響,他們對傳統文化認同感不強,孝道觀念十分淡薄。在“應試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育分”遠比“育人”更具誘惑力。其結果是孩子們的考試分數上去了,但社會的道德水準卻沒有同步上去,否則,扶起摔倒的老人還需要大討論么?近年來接連發生的復旦大學投毒案、李天一案、留學生機場弒母和青少年自殺自殘、傷害他人的案件可謂觸目驚心,發人深省。在一味注重知識技能教育,忽視傳統道德教育的今天,孝道淪落而結出的苦果、惡果一再告誡我們,要盡快跳出“應試教育”的怪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把孝道教育作為基礎工程來抓。
1.開設孝道課程,讓學生知孝行孝。
基于孝道文化的大學生感恩教育
一、傳統孝道文化的淵源及內涵
孝道貫百代,上下五千年。孝道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中國歷史上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據史料記載,孝道文化萌芽于父系氏族社會,于西周正式形成。《周易•序卦傳》云:“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在“三德三行”(至德、敏德、孝德、學孝行、學友行、學順行)思想的指導下,“孝”成為西周社會占主導地位的倫理價值觀念。孔子繼承了商周的倫理思想,強調“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孟子發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仁、義、禮、智,孝、悌、忠、信。漢代的朱熹在繼承儒家傳統思想的基礎上,將佛道思想有效的吸收融合,系統地提出了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道德規范[7]。由此可見,孝道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百代相傳的優良傳統與核心價值觀。孝道文化的內涵非常豐富,養親敬親尊親、生育后代、推恩及人、忠孝兩全等思想在孝道文化中得到了集中體現,“愛敬忠順”是孝道文化的鮮明特征。愛敬之于家庭,忠順之于社會[8]。“愛敬”強調不僅要讓父母老有所依,從物質條件上養活父母,使他們吃穿不愁,還要讓他們老有所樂,心情舒暢地度過晚年生活。“忠順”將孝道擴展到整個社會。從最初孝道的引申含義來講,“忠順”突出了彌足珍貴的民主管理思想,然而在封建社會中,“忠順”逐漸為統治階級利用,成為其駕馭統治人民的有利工具,精神內涵逐漸發生異化。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如今“忠順”倡導的是要善待他人、社會和大自然,促進人、社會和大自然的健康、和諧發展,這對構建和諧家庭與和諧社會富有參考價值。
二、傳統孝道文化對感恩教育的價值
孝道是中華民族尊奉的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人倫道德的基礎,是先輩傳承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大力弘揚傳統孝道文化對加強大學生感恩教育具有重要意義。1.傳統孝道文化體現了養親敬親尊親的思想,使感恩教育更具有親和力由于我國長期實行計劃生育國策,人口老齡化趨勢越來越明顯。許多家庭逐漸形成了“421”結構,家庭結構的小型化造成了一個孩子要負擔起兩對父母和四對祖父母的格局,年輕人養老負擔逐漸加重。基于現實的壓力,一些年輕人的孝道觀念受到了嚴峻挑戰,越發迫切需要我們重拾孝道。孝道是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是感恩的根本體現。曾參曰:“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由此可見,用孝道文化來加強大學生感恩教育,有其肥沃的文化土壤,更具有親和力[9]。行孝道除了應滿足長輩們的物質需要外,還要更加注重其精神需求,只有這樣,年老的長輩們才不會覺得因為衰老而沒有生活保障,他們的心靈才不會孤獨和空虛,我們的家庭才會和諧。2.傳統孝道文化體現了博愛的思想,使感恩教育更富有感召力孝道除包含“養親敬親尊親”外,還強調“推恩”。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意就是在人與人相處中,應當推恩及人,使孝道得以升華,以求達到博愛的境界[10]。博愛思想所憧憬的是一個高度和諧的理想社會。不同家庭、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生活習慣的學生在一起學習和生活,不同閱歷、不同角度、不同知識背景的師生在一起接觸和交流,發生一些觀念沖突或摩擦不可避免,但是只要大家相互理解,相互關心,以博愛求理解,以博愛求支持,哪怕陌生人的一個眼神,一次抬眉,一個點頭,都會讓我們心中漾滿甜蜜;哪怕同事的一個微笑,一句鼓勵,一聲關懷,都會讓我們夢里充滿美好。3.傳統孝道文化體現了生命教育的思想,使感恩教育更具有說服力在傳統孝道文化中雖然沒有生命教育的概念,但無論是“孝”字中的意蘊還是孝道教育,無不鼓勵著我們要關注人的價值、關懷人的生命[11]。然而當代大學生對生命的漠視現象令人擔憂。“富士康”集團的“十連跳”事件,中山大學博士論文未寫好跳樓自殺事件,等等,無不震撼著我們的眼睛,觸動著我們的心靈。“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是孝子的第一件要事。傳統孝道文化激勵著大學生要培養自尊自愛精神,明白珍惜生命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順,這是對大學生最好的感恩教育。
三、大學生感恩教育缺失表現及其原因分析
社會處于變革時期,隨著全球化和市場經濟的到來導致大學生主體意識不斷膨脹。傳統文化所構建的意識世界受到了嚴峻挑戰。大學生忽視周圍家人、朋友、師長對自己的關愛,專注于自己的世界中,屢見不鮮[6]。1.大學生感恩教育缺失的表現(1)家庭生活漠視親情。兒童是祖國未來的花朵,應當精心培養。但是長輩們愛幼的本能,使得一些孩子基本上沒有接觸艱苦環境的鍛煉和熏陶,加之父母的嬌寵和溺愛,導致部分大學生從小就不懂得生活的來之不易,許多人形成了把父母長輩的照顧視為理所當然,而不知回報的心理。山西長治上黨老區一位“無奈的老農”在痛陳兒子不知感恩時感慨道:“不知在大學里除了學習文化,還能否學到良心?”從近年來媒體對此類新聞的報道來看,這種現象絕非個別。(2)人際交往漠視友情。每一個人都生活在人際關系網中,每個人的成長也都離不開人際交往。由于受自我中心思想、自我封閉、社會功利和猜疑妒忌等因素的影響,很多大學生在與別人溝通時很少在意別人的感受,也不懂得換位思考。在與別人相處時,缺乏理解、寬容和合作,遇事容易斤斤計較,容易發生沖突。從清華大學朱令被舍友投毒,到云南大學馬加爵用鐵錘敲死舍友,再到最近剛剛發生的復旦大學林某投毒殺死舍友,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一名學生因口角捅死舍友等事件,那一顆顆漠視友情的心,震驚的不僅僅是社會和他們的家人,更是我們每個人的心靈。(3)學校生活漠視恩情。“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給他人提供幫助的人需要的僅僅是精神上的認可與理解,而不是回報。但是如果好心人的一片熱心換來的是冷漠,那無疑會令人寒心,從此社會上可能會少一個熱心人。在感恩意識缺失的今天,發生在我們身邊漠視恩情的案例還少嗎?有些學生把尊敬老師當成了達到目的的手段,在學校時對老師尊重有加,一旦畢業跟老師形同陌路;有些學生通過社會資助完成學業,然而當他們有一定的經濟實力時,再去資助別人的寥寥無幾。2.大學生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1)傳統孝道文化在歷史傳承上的脫節[12]。傳統孝道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是一筆巨大的文化遺產。對于這樣一筆文化遺產,長期以來歷史上是高度重視甚至無限拔高的。如《孝經》把孝確立為“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的最高原則。但是從“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特別是在十年“”中,片面否定傳統文化思想,讓沉淀于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優秀倫理道德規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踐踏和摧殘,家庭文化的政治化傾向造成了中國傳統家庭由重視孝道向片面否定孝道轉變,導致社會人情冷漠、家庭觀念不強,社會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和家庭文化中的仁愛美德被不斷削弱、消失。歷來廣泛倡導的感恩思想在如此不利環境中無法得到有效繼承和發揚,對大學生進行感恩教育來說更是如此。(2)社會功利化的驅使。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一方面傳統的倫理道德體系講求知恩圖報,修身立德。但現實生活中,由于利益的驅使,造成了部分大學生過分追求物質利益的最大化和自我需求的滿足,而忽視了彼此之間的心靈溝通和情感交流,使人與人的交往更多帶有庸俗的功利色彩。在這種環境下,大學生難免受到社會功利思想的影響,在個人成長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模式。有些大學生對利益的過分追求,迫使自己喪失了心靈的激蕩和升華,感恩更是無從談起。(3)代際關系的轉變和代溝問題的加劇。現代社會打破了傳統家庭的穩定性,使得代際關系發生了轉變。特別是年輕一代大規模涌向城市,與年老一代城鄉分居的現實,加劇了代際之間的沖突,擴大了代溝。在現行的計劃生育政策下,年輕夫婦既要背負事業和自身小家庭的負擔,又要以笑臉展示于4位老人面前,如此種種令他們身心疲憊,往往使他們忽視盡孝。而父母養子防老的心態較重,對子女能否“行孝道”有著較高的要求。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就要求子女不僅要在物質上瞻養父母,而且要在精神上尊敬父母。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很大一部分人已經能實現“經濟上盡孝”,但也有一部分人出現了盡孝方式上的偏差,認為錢能解決一切,忽視了老人的內心需求。(4)家庭和學校教育的錯位。現在的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家庭教育中父母把孩子視為“掌上明珠”,逐漸養成了孩子養尊處優的習慣;怕孩子吃虧,慢慢培養了孩子自私的心理。學校教育中注重把學習成績放在第一位,而忽略了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加之學校缺乏對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的有效引導,導致大學生感恩意識弱化和湮滅。因此,“造就”了一批以自我為中心的大學生。他們不知國家和社會的培育之恩,不知集體的扶助之恩,更不知父母的養育之恩。
簡述學校德育“五注意”
一、要組建好團隊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一個好校長能帶出一所好學校,一個好班主任能帶出一個好班級。因此,要選好班主任,組建好團隊;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持之以恒。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無不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每一個學生,因此,要嚴于律己、身體力行、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此外,學校要建立獎勵與懲罰機制、監督機制,制定好方案,團隊成員要做好引導與監督。
二、要加強感恩孝道教育
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特別受家長溺愛,致使他們只知一味的索取,不懂得感恩。學校應利用晨會、集會、升國旗、講故事、主題班會等形式,對學生進行感恩孝道系列教育,教育學生感恩父母、感恩祖國、感恩社會、感恩老師、感恩生命等。例如,讓學生分享成長過程中父母精心呵護自己的感人故事,體會父母生活的艱辛,感受父母的恩重如山,以此激發學生關愛父母之情、感恩父母之心,催生學生感恩父母的行動;讓學生回家給父母洗腳、捶背、端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等,使學生養成感恩習慣,能夠知恩于心、感恩于行。學校還要創設感恩孝道氛圍,布置感恩孝道校園文化,利用傳統節日、紀念日對學生進行感恩孝道教育。
三、要加強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
“習慣成自然,細節決成敗”,可見好的習慣是多么重要。學校要以教育部新頒布的《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為藍本,結合學校具體情況和學生學習生活實際,認真開展各種形式的德育主題班會,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如上課專心聽講、認真完成作業等學習習慣;講禮貌、尊敬師長等文明禮儀習慣;勤洗澡、勤換衣、不亂扔垃圾等衛生習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吃苦耐勞等勞動習慣,為每種習慣制定標準,并對學生進行考核,日評周總結,及時表揚,多鼓勵,少批評。如此日積月累、持之以恒,才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