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義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5 10:19:4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唯物主義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馬哲唯物主義論文

【內容提要】馬克思的哲學唯物主義,不僅是對社會歷史生活的科學分析,更是對社會生活過程的批判。馬克思對舊唯物主義的批判,使他的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相一致,使唯物主義具有了批判意蘊,并將自己的批判理論與倫理道德式的批判理論區別開來。因此,將馬克思哲學形而上學化,以求獲得新的理論批判張力,是對馬克思哲學唯物主義的誤讀。

【英文摘要】PhilosophicalmaterialismbyMarxisnotonlyscientificanalysisofsocialhistoricallife,butalsocriticismofthecourseofsociallife.Asamatteroffact,Marx''''criticismofoldmaterialismhasmadehistheoryofmaterialismconformtodialectics,addingcriticalimplicationstomaterialism,andthusdistinguishinghistheoryofcriticismfromthatofethicalcriticism.Inthissense,theauthorconcludes,regardingMarxistphilosophyasmetaphysicinordertogainnewintensityofcriticismhasbeentheresultofmisinterpretationofMarxistphilosophicalmaterialism.

【關鍵詞】唯物主義/辯證法/批判理論/materialism/dialectic/criticaltheory

【正文】

如何理解馬克思哲學的唯物主義規定,這一直是馬克思哲學研究中的難題。在傳統的研究中,雖然非常強調馬克思哲學的唯物主義本質,但更多是從前費爾巴哈唯物主義水平上來理解馬克思的,這使馬克思哲學的唯物主義變成了一種具有機械論意味的實證性描述理論,無疑降低了馬克思哲學的理論水準,以致將馬克思哲學變成了實證性的社會學。正是對此的反思,在實踐唯物主義之后的馬克思哲學研究中,如何提升馬克思思想的哲學意蘊,成為一些學者的中心話題。在這樣的思路中,隨著海德格爾存在論的介入,馬克思哲學的唯物主義層面在哲學思考中漸漸消失了應有的身影,可以說,如何理解馬克思哲學的唯物主義規定,仍然是一個懸而未思的問題。在這樣的理論研究思路中,實際上預設了一個不言自明的前提:將馬克思的哲學唯物主義等同于機械論唯物主義,而實際上馬克思哲學唯物主義不僅是對社會歷史過程的科學描述,更重要的是這種唯物主義具有一種批判的意蘊,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唯物主義與辯證法才能真實地統一起來。因此,對馬克思哲學唯物主義需要進行新的理解。

一、兩種唯物主義的內在關聯及其超越

查看全文

馬克思新唯物主義研究

在關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總體性質、馬克思實現的哲學變革的實質等問題的理解上,我國哲學界經歷了從物質本體論到實踐哲學的轉變。近年來許多學者都認為: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是歷史唯物主義。但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總體性質的理解卻存在很大的分歧:有人把歷史唯物主義叫做“社會生產關系本體論”(注:俞吾金:《馬克思哲學是社會生產關系本體論》,《學術研究》2001年第10期。),也有人把它叫做“歷史現象學”(注:張一兵:《馬克思哲學的當代闡釋》,《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第3期。)。我認為,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是建立在生存論基礎上的“歷史生存論”(注:參見拙作:《生存的關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解釋原則》,《理論探討》2002年第2期。)。

一、傳統教科書:辯證唯物主義

我國學術界對馬克思哲學總體性質的理解大體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以傳統哲學教科書為代表的辯證唯物主義。它的唯物主義原理被歸結為:(1)世界是物質的,世界統一于物質,意識是物質的特性和反映;(2)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3)物質在時空中運動,時空是運動的形式;(4)運動是有規律的。我們把它概括為“物質本體論”。教科書講的那種唯物主義,實際上沒有超出十六至十八世紀英法唯物論的水平。作為它的基本原理的上述命題,都是舊唯物主義的命題。事實上,這些命題確實都是那種舊唯物主義提出來的。教科書企圖通過給這種唯物主義“加上”辯證法來創造“辯證唯物主義”。這就把問題簡單化了。如果沒有一個徹底的哲學革命,企圖簡單地把舊唯物主義嫁接在黑格爾的概念辯證法上來創造辯證唯物主義的路數是根本行不通的。這是因為,這種唯物主義在本質上是機械論的,是反辯證法的,它與辯證法不屬于同一個“血統”,因而我們是無法給這種唯物主義“輸”辯證法之“血”的。黑格爾正是在對這種機械唯物主義的批判中才創立了辯證法的概念體系的。在黑格爾那里,辯證法是精神自我生成、自我創造、自我超越的辯證法,是概念的辯證法,是反舊唯物主義的。

人們往往這樣簡單地理解辯證唯物主義:因為我們承認世界是物質的,又承認事物是辯證地運動和發展的,我們也就做到了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結合,我們(教科書)講的唯物主義就是辯證唯物主義。

這種解釋是沒有道理的。論證了“外部世界是辯證運動的”,并不等于論證了這種“唯物主義是辯證的”。這是因為,當我們說“世界是辯證地運動發展的”時,我們回答的是一個科學問題而不是一個哲學問題,它并沒有解決這種哲學“唯物主義”如何是“辯證的”這一哲學問題。回答哲學唯物主義問題的辯證法,只能是在對哲學基本問題的回答中表現出來的辯證法。這種辯證法才是規定唯物主義性質的辯證法;這種唯物主義才是被辯證法改變了形態的唯物主義。當辯證法和唯物主義回答的是同一個問題、而且是哲學的基本問題(思維與存在、物質與意識)時,才能做到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統一。也就是說,唯物主義的辯證法解決的是思維與存在、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上的辯證法。

查看全文

馬克思新唯物主義論

【摘要題】馬克思主義哲學

【正文】

在關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總體性質、馬克思實現的哲學變革的實質等問題的理解上,我國哲學界經歷了從物質本體論到實踐哲學的轉變。近年來許多學者都認為: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是歷史唯物主義。但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總體性質的理解卻存在很大的分歧:有人把歷史唯物主義叫做“社會生產關系本體論”(注:俞吾金:《馬克思哲學是社會生產關系本體論》,《學術研究》2001年第10期。),也有人把它叫做“歷史現象學”(注:張一兵:《馬克思哲學的當代闡釋》,《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第3期。)。我認為,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是建立在生存論基礎上的“歷史生存論”(注:參見拙作:《生存的關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解釋原則》,《理論探討》2002年第2期。)。

一、傳統教科書:辯證唯物主義

我國學術界對馬克思哲學總體性質的理解大體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以傳統哲學教科書為代表的辯證唯物主義。它的唯物主義原理被歸結為:(1)世界是物質的,世界統一于物質,意識是物質的特性和反映;(2)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3)物質在時空中運動,時空是運動的形式;(4)運動是有規律的。我們把它概括為“物質本體論”。教科書講的那種唯物主義,實際上沒有超出十六至十八世紀英法唯物論的水平。作為它的基本原理的上述命題,都是舊唯物主義的命題。事實上,這些命題確實都是那種舊唯物主義提出來的。教科書企圖通過給這種唯物主義“加上”辯證法來創造“辯證唯物主義”。這就把問題簡單化了。如果沒有一個徹底的哲學革命,企圖簡單地把舊唯物主義嫁接在黑格爾的概念辯證法上來創造辯證唯物主義的路數是根本行不通的。這是因為,這種唯物主義在本質上是機械論的,是反辯證法的,它與辯證法不屬于同一個“血統”,因而我們是無法給這種唯物主義“輸”辯證法之“血”的。黑格爾正是在對這種機械唯物主義的批判中才創立了辯證法的概念體系的。在黑格爾那里,辯證法是精神自我生成、自我創造、自我超越的辯證法,是概念的辯證法,是反舊唯物主義的。

查看全文

唯物主義探究論文

摘要: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曾出現過對物質對意識能否起決定作用的大爭論,結果是肯定與否定雙方難以說服對方而未有定論。本文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要觀點“物質決定意識”、“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因為核心詞義蘊涵過寬,容易導致對其思想內容理解形成混淆。基于這一認識,本文嘗試提出替代命題,進一步定位物質與意識、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

關鍵詞:物質決定意識新探

一引言:艱難的辯解

現行各類文獻及教科書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權威理解,普遍采用以下基本觀點:

世界是物質的;精神現象是物質的派生物并反映著物質;物質世界處在不斷的運動、變化中;……在社會發展中同樣不是精神的因素決定物質的因素,而是物質的因素決定精神的因素,不是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而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1]

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出,生產實踐的發展是決定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原因,它科學地論證了存在決定意識,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以及意識對存在的反作用的關系。[2]

查看全文

馬克思哲學唯物主義批判論文

【內容提要】馬克思的哲學唯物主義,不僅是對社會歷史生活的科學分析,更是對社會生活過程的批判。馬克思對舊唯物主義的批判,使他的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相一致,使唯物主義具有了批判意蘊,并將自己的批判理論與倫理道德式的批判理論區別開來。因此,將馬克思哲學形而上學化,以求獲得新的理論批判張力,是對馬克思哲學唯物主義的誤讀。

【英文摘要】PhilosophicalmaterialismbyMarxisnotonlyscientificanalysisofsocialhistoricallife,butalsocriticismofthecourseofsociallife.Asamatteroffact,Marx''''criticismofoldmaterialismhasmadehistheoryofmaterialismconformtodialectics,addingcriticalimplicationstomaterialism,andthusdistinguishinghistheoryofcriticismfromthatofethicalcriticism.Inthissense,theauthorconcludes,regardingMarxistphilosophyasmetaphysicinordertogainnewintensityofcriticismhasbeentheresultofmisinterpretationofMarxistphilosophicalmaterialism.

【關鍵詞】唯物主義/辯證法/批判理論/materialism/dialectic/criticaltheory

【正文】

[中圖分類號]B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257-2826(2003)12-0035-05

如何理解馬克思哲學的唯物主義規定,這一直是馬克思哲學研究中的難題。在傳統的研究中,雖然非常強調馬克思哲學的唯物主義本質,但更多是從前費爾巴哈唯物主義水平上來理解馬克思的,這使馬克思哲學的唯物主義變成了一種具有機械論意味的實證性描述理論,無疑降低了馬克思哲學的理論水準,以致將馬克思哲學變成了實證性的社會學。正是對此的反思,在實踐唯物主義之后的馬克思哲學研究中,如何提升馬克思思想的哲學意蘊,成為一些學者的中心話題。在這樣的思路中,隨著海德格爾存在論的介入,馬克思哲學的唯物主義層面在哲學思考中漸漸消失了應有的身影,可以說,如何理解馬克思哲學的唯物主義規定,仍然是一個懸而未思的問題。在這樣的理論研究思路中,實際上預設了一個不言自明的前提:將馬克思的哲學唯物主義等同于機械論唯物主義,而實際上馬克思哲學唯物主義不僅是對社會歷史過程的科學描述,更重要的是這種唯物主義具有一種批判的意蘊,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唯物主義與辯證法才能真實地統一起來。因此,對馬克思哲學唯物主義需要進行新的理解。

查看全文

唯物主義思想分析論文

【摘要】本文宗旨在于使“四色問題”的證明更公理化、系統化、嚴密化和科學化。并把證明上升到辯論唯物主義即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哲學的高度,因為唯物辯證法是辯證法思想發展的高級形態。(我們在證明時用到了,對立統一即矛盾規律,量變到質變的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同時為了說明問題也深入到現象與本質的關系,因果關系,必然與偶然的關系以及時空觀等一系列的基本范疇。

我們更要指出在研究“四色問題”的界的探討時的一個逼近序列就是以我們中華民族的漢字“田”字為基本單位而加倍展開的沒有哪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字中有“田”字。這就說明中華民族的文明中早就蘊藏著“四色問題”的基本原理,只不過也吸收了別個國家的文明發揚而光大之。

【關健詞】“四色問題”“五色問題”,貫穿曲線,歐拉(Euler)公式

Four-colorsolvetheproblem-thetextofdialecticalthinking

HuHanlin

【Abstract】Thisarticleaimstomake“four-colorproblem”provedtobemoreaxiomatic,systematic,rigorousandscientific.AndrosetothedebateprovedthattheMarxistmaterialistdialecticsofphilosophyandthehigh,becausethedevelopmentofdialecticalmaterialismisadialecticsofseniorformofthinking.(Weusecertificates,andtheunityofoppositesorcontradictionsinthelawofquantitativechangetoqualitativechangeinthelawandthelawofnegationofnegation)Toillustratetheproblematthesametimeinto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phenomenonandessence,acausalrelationship,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inevitableandaccidental,aswellasSpaceandTimeaseriesofbasicareassuchas.

查看全文

唯物主義體系辯證論文

摘要:在馬克思主義的合法性上,學者對此持極為對立的兩種立場。但從解釋學的角度看都是在多元的馬克思主義傳統的基礎上的選擇:哪一種馬克思主義理論傳統是“真正”符合馬克思的本真精神的。辯證唯物主義體系的合法性表現在辯證唯物主義體系的傳統的合法性、理論合法性和在中國的改革開放中的作用三個方面。西方馬克思主義不具備代替辯證唯物主義的理論功能,一方面是它與辯證唯物主義公開聲明自己的社會基礎是無產階級和勞動群眾不同,它是一個以知識分子作為自己的社會基礎的馬克思主義流派;更根本的是由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邏輯決定的。

關鍵詞:辯證唯物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合法性

在二十一世紀初,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多種理解的對立出現了凸顯的理論現象。這個問題的凸顯是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下出現的。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出現重大挫折和中國社會主義面向市場的改革的歷史背景下,一方面是自由主義作為國際性理論思潮在中國的興起,并且在某種意義上成為部分中國的理論精英思想理論的顯性與隱性的意識形態。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自由主義與新左派的論爭到最近“郎顧之爭”中顯現的新自由主義對中國改革進程的某種重大,都表明中國的思想理論界已經發生了重大的分化和重組。在這樣的思想背景下,馬克思主義理論界在這些論爭中的失語和缺位,是一個引人注目的思想理論現象。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喧囂與騷動”在這種思想理論背景下就成為極不正常的理論現象。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主流學術話語從其基本理論資源看,在大量地引進和介紹西方的哲學、尤其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同時,注重于與西方理論的接軌和研究;個性化研究、價值中立原則和以青年馬克思為基本理論資源成為這種研究的基本的導向。在這里一方面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多元化――這是一個民主的理論學術環境的必備條件,另一方面某種統一的、主導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解又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踐所需要的,但是某種統一的、主導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解的合法性在多元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話語中面臨著持續的、強有力的挑戰。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合法性就成為確立這種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基本前提。

一,對立的互文本閱讀

我們注意到在認識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合法性問題上,中國學者對此持極為對立的兩種立場。這里對立的互文本閱讀,可能能夠使我們理清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兩種基本立場的理論線索。陸劍杰的《關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的幾個問題》提出了“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在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區分馬克思主義哲學合法性的現實狀況的兩個概念。他認為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指的“作為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當1917年前后馬克思主義哲學傳入中國的時候,它只是一種外來的哲學思想,只能稱之為‘在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到了后來,在被逐步運用于解決中國的問題的時候,它才向建立‘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方向。”而“在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則是“為了給‘淡出,學術凸顯’的研究工作以一定的地位”“凡是中國學者,在中國的土地上,進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文本的、學理的、歷史的學術研究,都可以承認其為‘在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提出這個概念的另一個意義是:防止和抵制把‘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邊緣化的企圖和傾向。”從陸文對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性敘述中可以看出,顯然,陸文的“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指的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即通常理解的“教科書體系”,而且它“是以馬克思、恩格斯‘原創’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為基礎的”。在同一期上的胡為雄的《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歷史、現狀與前景》則持相反的立場,認為這一原理體系與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相去太遠,幾乎是兩個話語體系”,不應再“精心修補了,而是轉向研究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著。”從而提出了要“走向‘后原理’”。顯然胡文的觀點在陸文中只能是“在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而稱不上是“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而陸文的觀點在胡文看來正是應當從根本上顛覆的教科書體系,因為它基本上不符合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作為陸文觀點的對照,黃楠森的《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只能被發展而不會被消解》則批駁了“否定或取消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幾個理由,論證了“辯證唯物主義與馬克思”之間的內在關聯,力圖證明辯證唯物主義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合法性。作為胡文觀點的對照和深化,作為“轉向研究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著”的實際創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路向,張一兵、胡大平、張亮的《中國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邏輯轉換》則指出了“走向后原理”時代的實質:“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領域中的地位與傳統教科書的地位高度相關,前者是突破教科書的最重要資源之一,并隨著教科書地位的衰落而繁榮。”其原因,張一兵在另一文章中認為是“傳統教科書”“它顯然將帶來理論上的無根性。”即無馬克思理論之根。這種區別馬克思的理論與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界的一部分學者在學術研究中的引人注目的思想理論現象,可以視為一種論述的策略,其中的內涵是意味著以往我們稱之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可能并不是來源于-不是個別的方面而是從總體上-馬克思的思想。而且,“我們必須意識到這種相關性的深層意味,它們所共同圍繞的是中國學者哲學思維方式變化這個中心問題。”這就是“西方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相關‘實踐’‘異化’等專題的討論之間的關系變得明了了,因為隨著這些中心范疇的廣泛使用,它的人本主義整體思維方式也開始成為潛在支配許多中國學者解讀馬克思哲學的無意識前提,這就造成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之‘存在主義風格’――以主體性為內核的人學旗幟高揚。”并指認了西方馬克思主義具有的“知識分子之理論革命的特征”6。張一兵的“無根”與“回到”和胡文的顛覆與“走向后原理時代”具有內在邏輯一致性,也可以明晰這種“后原理時代”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事實上這十多年來關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合法性的討論,即辯證唯物主義體系是否是來源于馬克思哲學思想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雖然都把回到馬克思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合法性的前提,但從解釋學的角度看都是在多元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傳統的基礎上的選擇:哪一種馬克思主義理論傳統是“真正”符合馬克思的本真精神的。

作這種互文本閱讀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們看到關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合法性討論,已經從一個所謂的學術討論進入了思想價值上的對立。無論“自我放逐”或者“喧囂與騷動”也好,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無可置疑地進入到它的“危機階段”。危機正是理論創新甚至如何創造一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正常發展的理論環境的機遇。我認為,這就進入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合法性問題。

查看全文

馬克思新唯物主義性質論文

【摘要題】馬克思主義哲學

【正文】

在關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總體性質、馬克思實現的哲學變革的實質等問題的理解上,我國哲學界經歷了從物質本體論到實踐哲學的轉變。近年來許多學者都認為: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是歷史唯物主義。但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總體性質的理解卻存在很大的分歧:有人把歷史唯物主義叫做“社會生產關系本體論”(注:俞吾金:《馬克思哲學是社會生產關系本體論》,《學術研究》2001年第10期。),也有人把它叫做“歷史現象學”(注:張一兵:《馬克思哲學的當代闡釋》,《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第3期。)。我認為,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是建立在生存論基礎上的“歷史生存論”(注:參見拙作:《生存的關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解釋原則》,《理論探討》2002年第2期。)。

一、傳統教科書:辯證唯物主義

我國學術界對馬克思哲學總體性質的理解大體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以傳統哲學教科書為代表的辯證唯物主義。它的唯物主義原理被歸結為:(1)世界是物質的,世界統一于物質,意識是物質的特性和反映;(2)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3)物質在時空中運動,時空是運動的形式;(4)運動是有規律的。我們把它概括為“物質本體論”。教科書講的那種唯物主義,實際上沒有超出十六至十八世紀英法唯物論的水平。作為它的基本原理的上述命題,都是舊唯物主義的命題。事實上,這些命題確實都是那種舊唯物主義提出來的。教科書企圖通過給這種唯物主義“加上”辯證法來創造“辯證唯物主義”。這就把問題簡單化了。如果沒有一個徹底的哲學革命,企圖簡單地把舊唯物主義嫁接在黑格爾的概念辯證法上來創造辯證唯物主義的路數是根本行不通的。這是因為,這種唯物主義在本質上是機械論的,是反辯證法的,它與辯證法不屬于同一個“血統”,因而我們是無法給這種唯物主義“輸”辯證法之“血”的。黑格爾正是在對這種機械唯物主義的批判中才創立了辯證法的概念體系的。在黑格爾那里,辯證法是精神自我生成、自我創造、自我超越的辯證法,是概念的辯證法,是反舊唯物主義的。

查看全文

探索促進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生物教學大綱(供試驗用)》(以下簡稱新大綱)指出,高中生物學課程要使學生獲得關于生命活動基本規律的基礎知識教育,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觀察、實驗、思維和自學等能力,提高科學素質,同時還要向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教育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其中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教育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內容。

辯證唯物主義是關于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通過生物課的教學,向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教育,不僅可以使學生深入理解生物的特征和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等基本知識,學會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和認識問題,還可以幫助學生逐步形成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新大綱規定的教學內容中包含著哪些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在教材編寫中怎樣體現這些觀點呢?對此,我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高中生物學課程中幾個重要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在高中生物教學內容中,有豐富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教育內容,其中包含四個重要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一)世界的物質性的觀點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是物質的世界,除了運動著的物質之外,再沒有別的東西存在。新大綱規定的教學內容充分體現了這一觀點。

查看全文

三個代表與唯物主義觀論文

為落實黨的十六大提出的興起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戰略任務,中央印發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綱要》。這是深人貫徹十六大精神,興起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重要舉措,是我黨思想理論建設的一件大事。

中共中央總書記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理論研討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講話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深刻闡述了興起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重大意義和基本要求,講話具有很強的理論性、思想性和指導性。“三個代表”思想既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又是我們黨對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工作新要求的自覺體現。它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作為一個科學的理論體系,貫穿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揭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先進性和人民性要求,把中國共產黨加強自身建設的新的偉大工程奠基于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深刻洞察與認識上。

一、“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是以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為基礎的指導思想

“三個代表”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相互聯系,相互促進,其中發展先進生產力,是發展先進文化,實現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礎。“三個代表”思想的理論基礎就是唯物史觀的核心內容—生產力理論,這也正是“三個代表”思想科學性的突出體現。

生產力理論作為唯物史觀基礎的確立,是馬克思主義歷史觀成為科學的關鍵之一。在馬克思之前,對于社會歷史的研究之所以不能取得科學的形態,其根源就在于此前的哲學家們在社會歷史中看不到物質生產的力量,只能在精神世界中排徊。馬克思對于歷史觀實行的革命性變革,就在于把社會歷史的發展歸結到生產力的高度,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運動中發現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并以此探求人類社會的理想。由于生產力理論在唯物史觀的基礎性地位,因而在運用、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是否堅持這一理論,也就成為衡量其科學與否的基本標尺之一。

“三個代表”思想堅持了以生產力理論為基礎的唯物史觀,它重申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就是先進生產力不斷取代落后生產力的歷史進程;生產力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構成社會的基本矛盾,這個矛盾的運動,決定著社會性質的變化和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方向;發展先進文化其根本的目的是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而精神文化的發展也離不開生產力的發展支撐;同時,沒有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滿足和實現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