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延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3 21:39:1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外延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安全的內涵和外延

[摘要]通過對安全一詞已有的各種描述的分析,運用科學學、哲學等方法,更廣泛地探討安全的本質,即從安全子系統——安全文化、安全科學、安全技術、安全經濟、安全管理、安全倫理等去描述安全的內涵,試圖消除采用簡單詞語定義安全的想法,由此引伸出安全的外延,從而更形象、更具體地理解和認識安全。

[關鍵詞]安全內涵外延 1引言

安全和生產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兩大根本性問題。實現安全是人類最大的也是永恒的哲學命題。伴隨著世界安全運動的興起,人人渴望安全,國家治理安全,人類呼喚安全,世界共需安全。安全重視程度之高,安全談論之多,安全投入之大可能是前所未有的。但反過來思考,安全到底是什么?迄今為止恐怕人們對安全的認識和理解不是那么形象、完備和科學。以致于不管對安全作何定義,都很難包容一般意義上安全的內涵。

2安全的定義

為了獲得安全的原始含義,先從詞意和典故考慮,查閱了相關工具書,得到安全如下的描述:

(1)安全在希臘文之中的意思是“完整”,而在梵語中的意思是“沒有受傷”或“完整”,在拉丁文中有“衛生”(Salws)之意。

查看全文

漢學內涵和外延研究論文

千百年來,中國典籍荷載著優秀的中華文明,幾乎傳遍了世界各個角落。現在它已擁有越來越多的海外讀者,其美質殊姿、神韻妙趣和宏旨精蘊已引起了廣泛的愛好和欣賞,人們咸認它是人類文化寶庫中的奇卉異葩。

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中華文明播揚于異國的歷程漫長而又曲折。滋蔓東亞的文化圈,風靡歐西的中華風,以及無數文化名人與中華文明的頻繁接觸……,凡此種種,組成了一軸既波瀾壯闊又斑斕多彩的畫卷。而且,這一歷程——由于歷史悠久的中華文明至今仍生生不息——還在繼續譜寫著新的篇章。

海外漢學家是中華文明辛勤的傳播者。他們持久的譯介論說,已經培植出了一種獨特的學術——漢學研究。

了解國外漢學,有利于擴大國內學人的視野,有利于促進我們的學術研究的國際化與現代化(人知我者多,我知人者少。研究生寫博士論文);而且我們對漢學的評介再經外播之后,又會給海外漢學以啟發,也有利于它的改進與發展。所以,我們應該順應時代需要,首先深入了解,繼而積極作為,便會有力地推動這一利己利人、意義重大的工作。

新的世紀必將是中外文化交流日趨頻繁、學術溝通日趨深入的時代,反饋這些漢學信息便成了歷史的必然。

一、世界漢學概況

查看全文

物權內涵外延研討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絕對權與相對權;物權絕對性與物權相對性;“物權屬于絕對權”與“物權具有絕對性”是不同的兩個命題;結語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相對權的權利人只能向特定的義務人主張權利、人身權、物權、知識產權、繼承權等屬于絕對權、通說謂人格權、物權、繼承權為絕對權,債權為相對權、絕對權和相對權的劃分幾乎成為法學界的定論、物權絕對性、物權乃是得要求世界上所有之人,就其標的物之支配狀態應予尊重之權利、物權相對性、物權絕對性的產生與存在還具有特殊的社會環境和特殊的工具性的目的、所有權的絕對性,一方面是針對公權,另一方面是針對私權、物權屬于絕對權的命題,僅僅是從權利主體與義務主體上對物權所做的分類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在我國民法學界,人們往往將絕對性與絕對權,相對性與相對權相等同,將“物權屬于絕對權”與“物權具有絕對性”相混淆,導致了邏輯上的混亂,造成了理論上的錯誤。實際上,“物權屬于絕對權”與“物權具有絕對性”是不同的兩個命題,不能混淆。

關鍵詞:物權性質;絕對權;絕對性;相對權;相對性

一、絕對權與相對權

關于絕對權和相對權的劃分,在許多著名學者的論著中均不難見到,例如:佟柔先生認為:“依據權利人可以對抗的義務人的范圍,民事權利可以分為絕對權和相對權。絕對權是指義務人不確定、權利人無須通過義務人實施一定行為即可實現的權利,如所有權、人身權。由于絕對權的權利人可以向一切人主張權利,可以對抗他以外的任何人,因此又稱為對世權。相對權是指義務人為特定人,權利人必須通過義務人實施一定行為才能實現的權利,如債權。由于相對權的權利人只能向特定的義務人主張權利,他對抗的是特定的義務人,因此又稱為對人權。”有學者認為:“私權以其效力所及之范圍為標準而分類,可分為絕對權及相對權。絕對權者,對于一般人請求其不作為之權利也。舉凡人格權、身份權、物權、準物權及元體財產權皆屬之。有此權利者,得請求一般人不得侵害其權利,而其特色,則在義務人之不一定,與權利本質在于不行為。相對權者,對于特定人請求其為一定行為之權利也。例如債權是。有此權利者,不僅得請求特定人不侵害其權利,并得請求其為該權利內容之行為,而其特色,則在義務人為一定,與權利本質在請求為一定行為。雖然,在從來區別絕對權及相對權者,多謂絕對權乃一般人負有不得侵害其權利之義務之權利,故稱前者為對世權,后者為對人權。不知縱屬相對權,一般人亦負有不得侵害其權利之義務,此種區別,殊欠充實。”有學者認為:“民事權利依權利人對抗義務人的范圍,可分為絕對權和相對權。絕對權是指義務人為不確定的一般人的權利,權利人可以向一切人主張權利,因而又稱對世權。絕對權的權利人無須通過義務人實施一定行為即可實現其權利,如所有權、人身權均屬絕對權;相對權是指義務人為特定人的權利,權利人只能請求特定人為一定行為,因而又稱為對世權。相對人的權利只有通過義務人實施一定行為才能實現其權利,債權是典型的相對權。”有學者認為:“依權利的效力范圍為標準,可分為絕對權與相對權。絕對權,是指無須通過義務人實施一定的行為即可實現,并可以對抗不特定人的權利。人身權、物權、知識產權、繼承權等屬于絕對權。”也有學者認為:“權利效力所及之范圍,謂為權利內容之法律上之力所得對抗之人范圍也。基于此范圍,普通分為絕對權與相對權。絕對權有謂之為對抗一般人之權利,而相對權為對抗特定人之權利。有謂相對權為要求特定人之行為或不行為之權利,絕對權為要求一般人不行為之權利。亦有稱之為對世權與對人權。通說謂人格權、物權、繼承權為絕對權,債權為相對權。”有學者認為:“以效力所及的范圍為標準,可分為絕對權與相對權。所謂絕對權,指得對一切人主張的權利。又稱對世權。所謂相對權,指僅得對特定人主張的權利。又稱對人權。”有學者認為:“權利以其效力所及的范圍為標準,可分為絕對權與相對權。絕對權指對于一般人請求不作為的權利,如人格權、身份權、物權等。有此權利者,得請求一般人不得侵害其權利,故又稱對世權。相對權指對于特定人請求其為一定行為的權利,如債權。有此權利者,不僅得請求特定人不得侵害其權利,并得請求其為該權利內容的行為,故又稱為對世權。”有學者認為:“依權利效力所及之范圍,可分為絕對權與相對權:絕對權系指,在不違反法律及不侵犯第三人權利的情形下,權利人可要求每個人均尊重其權利,并得向任何人主張。支配權皆是絕對權,如物之所有權。故物之所有權人在其所有物遭無權占有或侵奪時,得索回其物,并可對任何影響其享用所有權者(臺灣地區民法第767條)。相對權系指,權利人只能向特定義務人請求給付,權利之效力也僅及于特定人者。典型的例子是債權。”德國學者迪特爾,梅迪庫斯認為:“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標準對權利作區分。絕對權和相對權就是其中的一種。一項權利可以相對于每一個人產生效力,即任何一個人都必須尊重此項權利。這種權利就是絕對權(absolutesRecht)。在另一方面,一項權利也有可能僅僅相對于某個特定的人產生效力。”

由上述可見,絕對權和相對權的劃分幾乎成為法學界的定論。但是,對于這種區分方法,理論界一直以來都有爭議,臺灣學者史尚寬認為,傳統民法將權利二分為絕對權、相對權,是從權利的效力所涉及的范圍這個角度做出的劃分。所以,絕對權就是對抗一般人的權利,其效力范圍涉及一切人,又稱對世權。相對權即要求特定人的行為或不行為的權利,其效力范圍僅涉及到特定之人,又稱對人權。但同時他對這種分類提出了質疑,他認為,絕對權和相對權并不能概括一切權利,如撤銷權兩者都不屬于。另一位臺灣學者李肇偉認為:“絕對權與相對權之分,亦只能就權利之主要內容是否重在對抗一般人為目的之不同而言。于是,絕對權因一般人須履行不侵害之義務,而得對抗一般人,可謂對世權,而相對權,即須特定義務人履行義務,因得對抗特定義務人,而一般人人須要負不侵害之義務,是仍得對抗一般人,自不得謂為對人權,故以絕對權為對世權雖可,以相對權為對人權則不可。”作者認為,古羅馬法中的“對物訴訟”和“對人訴訟”演變為傳統民法上的絕對權和相對權是西方中世紀學者解釋羅馬法時的誤導和局限所致,更確切地說是中世紀西方學者為了滿足當時的社會需要而作出的刻意的曲解。從物權支配性的作用和對世性的效力這兩點,學者引申出,既然對物權對一切人有效力,又由權利人直接支配而不需請求,那么物就被置于主體的意思范圍籠罩之下,導致了一種完全由權利人控制的絕對的權利,這就是“對物”——絕對權;對應的概念則是相對權,僅對相對人有約束力并且必須以請求他人履行的方式才能實現。可見,這在實際內涵上并沒有更新的內容,只不過包含了對世和支配兩重意思,所謂“絕對權”不過是一種名稱的轉變,許多相關爭論的產生也只是因為爭論人賦予了它不同的內涵而已。從現代民法的理論與實踐上分析,絕對權與相對權的區分的最大價值與作用,在于為物權與債權的區分提供了貌似合理的標準而已。而在其他的方面,這種區分與概念卻造成了許多的困惑與混亂。或許,我們就用另外的名稱進行定義更能夠讓我們一目了然,更能夠把握它的內涵與外延,也即是對世權與對人權。

查看全文

科學文化內涵和外延的規劃

摘要:本文在界定科學文化的內涵和外延的基礎上,探討了科學文化的12個特性,并進而展望了科學文化的未來發展趨勢和進路。

關鍵詞:科學文化科學文化的特性科學文化的未來

一、科學文化的內涵和外延

像“科學精神”(spiritofscience,科學之精神;scientificspirit,科學的精神)一樣,“科學文化”(cultureofscience,科學之文化;scientificculture,科學的文化)這個術語的兩種寫法也難以截然分清。“科學之文化”中的“ofscience”有“屬于科學的”、“與科學有關的”、“具有科學性質和內容的”含義,似乎指稱科學自身內在的、固有的文化屬性。“科學的文化”中的“scientific”是一個限制性的和修飾性的定語。作為帶有限制性定語的詞組,它似乎與“科學之文化”同義;作為帶有修飾性定語的詞組,它也許還包括具有某些科學成分或特征的少數非科學文化。由于“科學之文化”和“科學的文化”第一義幾乎沒有什么差異,第二義亦有重疊之出,并且在國內外文獻中混用,因此如無特殊說明,我們一般對二者不加區分,統稱“科學文化”。

從以上詞義分析可知,科學文化不是吸納了科學的某些要素和氣質的其他亞文化,更不是科學誕生和發展的文化氛圍諸文化或與境文化,如古希臘的文化遺產、英格蘭清教主義文化、歐洲資本主義文化等。我以為,科學文化是人類文化的一種形態和重要構成要素,是人類的諸多亞文化之一。科學文化是科學人(manofscience)在科學活動中的生活形式和生活態度,或者是他們自覺和不自覺地遵循的生活形式和生活態度。科學文化以科學為載體,蘊涵著科學的稟賦和稟性,體現了科學以及科學共同體的精神氣質,是科學的文化標格和標志。與藝術、宗教等亞文化相比,科學文化的歷史要短得多,但是它在數百年間的影響卻如日中天。科學文化深刻地內蘊于科學,并若隱若現地外顯于世人。因此,它的一些組分已經潛移默化地浸淫了人們的思想和心理,塑造了時人的思維方式和心理定勢,乃至成為人性的不可或缺的要素。還有一些組分比較隱秘,需要研究者加以發掘和闡釋,才能被人們在理智上領悟,在行動中效法,從而進一步彰揚科學的文化意蘊和智慧魅力,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和人的自我完善。

正如皮克林所說,科學文化不是統一的、整體的東西,事實上是多個不同的、甚至異質要素的集合體。從結構來看,科學文化也像人類的其他文化一樣,分為器物、制度、觀念三個層次。科學文化的器物部分是支撐科學的物質基礎,尤其是其中的實驗設備、觀察和測量器具直接與科學活動密切相關。科學文化的制度部分包括科學活動的各種建制,主要有研究機構、學術團體、出版部門、法規章程等等。科學文化的觀念層次——這是科學文化的內核——還可以細分為科學知識、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科學精神,其中包括認知、語言和心理諸因素。科學共同體創造、豐富、共有和共享科學文化;以科學研究為生活形式的科學家也或多或少打上了科學文化的烙印;而且,每一個社會成員只要接受足夠長的科學訓練和培養,也能夠在科學文化的王國里漫游和觀光,濡染一些科學文化。

查看全文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課外延伸

針對《全日制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的閱讀教學部分,本文探討了小學教師如何進行語文課外閱讀的開展,并提出了六點看法。

“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1)這是《全日制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給我們提出的目標。

作為學生基本語文能力之一的閱讀在語文教學中,歷來受到人們的重視。但無庸諱言,我們現行的閱讀教學存在著不少束縛學生手腳、抑制其閱讀能力的提高、思維能力的發展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①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使得聽說讀寫的各項語文基本能力之間發展不平衡,“寫”的地位過于偏重,迫使聽說讀的能力成為其附庸,失去了本身的獨立性。閱讀能力的訓練未能落到實處,還其本來面目;②過重的學習負擔,使掙扎于茫茫題海的學生失去了原本可以用來閱讀的寶貴時問和形成扎實的基礎知識、積累豐富的社會經驗的機會,久而久之,冷落了閱讀訓練,忽視了閱讀能力的培養;③現行教材這個“例子”,就入選的課文來看,思想內容、藝術形式諸方面存在著數量太少、視野太窄、單調劃一的不足,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知識渴求,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④閱讀教學研究方面,未能形成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出現真正切實可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對學生的閱讀訓練有著較大的模糊性、盲目性,教學的目的不甚明了,特別是未能認識到現階段以獲取信息為目的的閱讀的重要性,使許多學生對缺乏活力和趣味的閱讀教學敬而遠之。信息競爭這一浪潮,折射到語文教學之中,促使我們更清楚地認識到,為獲取信息而進行的閱讀,必然作為一種相對獨立的語文能力,日益發揮其重要作用。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通過廣泛而有序的課外閱讀獲取、篩選信息,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各種能力,應該引起人們的不斷重視。

課外延伸閱讀,是指在教師的引導啟發下,學生自覺地在課外選擇與課堂所學的語文知識相應、由課堂教學的諸多層面而生發延伸開去的相關讀物,并根據個體實際情況、發揮個人主觀能動、采取適應的形式,從中獲取有益信息、形成自身知識積累閱讀。開展課外延伸閱讀,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一、選取適當的閱讀材料形式多樣、難易適中、富有趣味的閱讀材料,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級性,從而自覺地對材料進行多角度、多層級的研讀、體味和欣賞,得到知識的滋養、藝術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在課外延伸閱讀過程中,作為閱讀主導者的教師應幫助學生做好選材工作,根據現代學生的心理特點,盡可能多方面、多渠道地選擇構思新穎、視角獨特,既富有新鮮知識、又能怡神悅志的材料。鼓勵學生自主選擇材料。材料的來源應該是多途徑的,除了讀各種各樣的書籍,還可以“讀”現代高科技產品,例如光盤、電腦網絡中的相關信息,讓學生在課外閱讀的天地里自由馳騁……心理學家布魯納提出:“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高效率的閱讀教學,首先得力于為學生所喜聞樂見的恰當的閱讀材料。

二、要注意學生閱讀心理的個性差異

查看全文

語文教學論文-語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語文教學論文

隨著新課程的進一步推進,我們的語文教學正改變傳統的單一的課堂授課形式,以學生自主參與活動為特征的綜合性活動課正異軍突起,并占據一席之地,它以其生動活潑、切實有效得到學生的歡迎。

一、現狀分析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一直處于高耗低效的狀態,各種原因,雖說十分復雜,但教學內容的封閉和教學方法的陳舊應是問題的主要癥結。正是由于語文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有一定的脫節,缺乏現代生活氣息,正是由于語文教學方法上的注入式,學生缺乏自主的實踐,才導致了語文課堂氣氛的沉悶,導致學生學習興趣的下降,導致學生語文能力的局限,導致語文教學質量適應不了現代社會的需要。因此,語文教學要走出困境,必須強調語文教學內容的開放性和語文教學方法的多樣性,特別要注重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自主地進行語文學習實踐。

二作用

作為課程的一部分,語文活動課與傳統的必修課課堂教學相比,顯示出鮮明的特點和不可替代的優勢。

查看全文

企業知識產權能力的內涵和外延綜述

論文關鍵詞:知識產權企業能力知識產權能力

論文摘要:當前企業知識產權能力越來越受到重視,但現有的研究成果對其含義的界定尚存欠缺。在區分資源和能力的基礎上,對企業知識產權能力的內涵應界定為累積性知識。在企業知識產權能力的外延上,應重視知識產權能力在企業能力構成中的作用,實際上知識產權能力已經成為企業能力的一種構成要素。另一方面,企業技術能力的本質也是知識,與企業知識產權能力存在較強的正相關性,兩者統一于企業能力體中。對企業知識產權能力的清晰認識有助于明確其在企業能力中的核心位置,進而對于企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實踐價值和積極作用。

1引言

越來越多的學者認識到企業知識產權能力的重要性。郭秋海(2007〕提出,知識產權能力是指組織對界定為知識產權范疇的智力成果,有效控制、保護、運用并加以整合的能力,為組織所擁有,能為組織帶來利益。知識產權能力具有無形資產性、價值性和獨特性等三方面特征。李蓉、蕭延高、王曉明(2007]從知識產權能力與動態能力的邏輯關系出發,認為企業知識產權能力是指企業創造、管理、利用和保護知識產權,將知識產權資源與其他資源整合,參與市場競爭、尤其是國際市場競爭的能力,提升企業知識產權能力的目標是為了形成和保持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喻翠玲(2009〕將企業知識產權能力界定為企業創造、利用和保護知識產權,將知識產權資源與其他資源整合,參與競爭尤其是國際競爭的能力。

現有的文獻研究表明,知識產權能力尚屬較新的概念,盡管取得了有一定價值的成果,但對該領域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文獻對知識產權能力內涵進行了分析,都強調知識產權能力包括了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等具體內容,但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能力只是知識產權能力具體構成要素,存在著用能力解釋能力的問題,對知識產權能力的本質還有待深人,企業知識產權能力的理論基礎還顯得薄弱。

2企業知識產權能力的內涵

查看全文

論組織人力資源管理之外延管理

前言: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經濟的全球化,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組織發展要使用的人才種類和要吸納和保全人才資源的支出也在不斷增加。要尋求技術經濟優化的人力資源結構和數量,在市場競爭中奪得優勢,實現組織目標,是組織面臨的重要課題;同時組織發展的許多重要問題也必須有賴組織外部的有關人力資源給予協助解決,社會上組織外的人力資源因素對組織的生存發展影響隨市場競爭的加劇而增強,組織的經營活動對社會相關人力資源因素的反影響已成為組織在參與市場競爭中制勝的重要環節,將組織外與組織經營活動相關的人力資源納入組織人力資源管理之中成為必然,誰搶先進行這一系統工程的研究,誰就會在競爭中搶占先機。我們將組織對組織外相關人力資源進行分析研究,制訂影響對策,以為實現組織目標的工作,暫稱為組織的人力資源管理的外延管理。

眾所周知,組織在發展自身經濟而參與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最需要的就是人才,最關鍵的是使組織具有相對高素質的人力資源的綜合水平。如果組織能擁有所需要的人才資源是無限的,那么組織繁榮發展的成功率就非常之高。但是,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受到地域、經濟能力、社會政治、文化等等多種因素的制約,組織內部所擁有的人才資源必然是有限的,其人力資源的綜合水平也較難在本領域中占據最高位置。同時,在現實的市場環境下,組織在管理和經營活動中必然受到信息、技術、設備條件、勞動力需求突變、社會發展要求、政治因素、權力因素等等多種組織難以控制要素的影響,這些要素的解決往往必須是通過企業外部人力資源的協助和幫助。所以,不論組織在內部采用多么有效的人力資源管理手段,組織競爭力的提高到一定程度就會受到來自外部環境的制約。為了沖破這種桎梏,組織必然要策劃如何有效利用組織外部的人力資源在特定的時間、空間和特定任務中直接或間接為實現組織的發展目標服務。事實上我們的許多組織已經為此做了大量工作,如在配合ISO9000貫標中的合格分承包商的評定、技術和經濟協作合同等等,只是將其系統化的進行研究的較少。將組織外部的與組織發展有關的人才資源也納入我們的人力資源管理工作,探索一個以最小投入獲得最大利用效果的方法,從而實現組織的目標。這個工作超出一般我們常規的人力資源管理范疇,我們稱為組織的人力資源管理的外延管理。

一、一些相關影響組織人力資源使用和組織目標實現因素的分析

1.地理環境因素的影響

一般的情況,任何組織都是建立在一定地域之中,即便是龐大的跨國組織,也難以占據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地域的不同,環境的差異是極大的,這種差異造成了對人的生存和生活需求的各種挑戰,對環境的要求因人而異,許多組織需要的人才不愿意長期接受這種環境而成為組織成員;組織的許多業務需要跨越地域的限制;組織的上級管理部門也可能不在本地域之中。這些使組織在人力資源使用會付出更高昂的成本。

2.經濟能力的制約

查看全文

企業文化的外延內涵及作用綜述

摘要:企業的文化就像人的個性一樣,是許多有形和無形特點的總和。文章闡述了企業文化的外延和內涵,對“文化”的功能與企業文化的作用進行了論述,指出企業文化是一個時間積累的過程和結果,企業文化是企業長久的生命力與核心競爭力。

關鍵詞:企業文化外延內涵功能

一、企業文化的外延

“企業文化”是一個泊來的概念,英文是“CorporateCulture”。企業其實就是一個“人”,從其孕育、萌芽、發生、發展、成長、壯大、成熟到衰落,直至消失,經歷各種各樣的人和事,逐漸形成其具有個體特征的外觀、性格、脾氣、健康狀況、自我認識與診斷和變革能力、學習能力、思想傾向、處事方式、信仰哲學、奮斗方向、努力目的等,此即其文化。

企業文化的形成是一個時間積累的過程和結果,正如一個人的“文化”,是在其有生以來的復雜經歷中逐漸形成,而不是在其小時候拿來一種貌似值得學習的成人的“文化”安裝于其體內,并要求其照此“文化”行走。有些專家們大有誓把西方“先進的企業文化”引進來傳授給中國的眾多“嬰兒”們之勢。強調企業文化沒有錯,因為它的確很重要,其實我們中國的企業從沒有忽視過它,今天反而被一股文化攻勢弄糊涂了,我想,就是因為專家們犯了邏輯的錯誤,要求處于不同成長時期的企業和企業家同時安裝“成人的文化”,并言之有據地引用“松下”、“惠普”、“海爾”、“聯想”以證之。乍一看,講的真好,太精彩了!把人們全都唬住了,也把人們全都困惑住了:好像我錯了,錯在哪呢?好像我應該做點什么,怎么做呢?成功企業的文化都是風風雨雨之中逐漸養成的,就像父母培育子女,不斷地引導、糾正,不斷地用先進事跡影響,不斷地讓其學習和經歷。

企業的文化就像人的個性一樣,是許多有形和無形特點的總和。企業文化體現在有形“物件”中,比如開放或封閉的辦公室、辦公場所的選擇、辦公設備與先進性、考勤制度、正式或隨意的穿著、工作人員的言談舉止、薪資結構、業績衡量與激勵計劃等,幾乎每件物品都包含著一些有關企業價值觀的信息;也體現在無形的“狀態”中,比如市場聲譽、廣告公關、適應能力、變革能力、公眾印象、成功與挫折中的態度、資本結構、勞資關系、領導風格、工作氛圍、溝通方式等,每一方面都滲透和反映了企業的努力方向。

查看全文

智能活動課內外延伸交合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多媒體對于多元智能發展的新意義;多媒體與網絡教學環境的多元智能互動教學的教改理念;多媒體與網絡教學環境的多元智能互動教學設計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每個人身上的八種相對獨立的智能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組合、好的教師往往會利用學生們的長處來因材施教,發揮他們的特長、媒體的多樣性和人機交互性是多媒體最大的特點、智能的多元性從全新的視角為我們解釋了學生認知方式的多樣性、根據多元智能互動教學需求,選取教學內涵豐富多彩的“教學主題”、根據“教學主題”選取多媒體素材、多元智能與多媒體超越課內外的延伸與交合、主題教學目標、對學習者的預期成果、組建學習小組、多媒體與網絡教學環境的多元智能互動教學等,具體請詳見。

德納認為,每個人身上的八種相對獨立的智能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組合,使得每一個人的智能各具特點。智力的多元性從全新的視角為我們解釋了學生認知方式的多樣性,向我們揭示了他們發展需要的多重性,從而為我們奠定了“多媒體教學”及多媒體化的網絡教學環境的理論基礎。多元智能與多媒體的組合教學更能把課內外的教學活動----特別是學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學習發動起來,真正實現智能活動的課內外的延伸與交合。

關鍵詞:多媒體多元智能互動教學

1多媒體對于多元智能發展的新意義

根據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作為個體,我們每個人都同時擁有相對獨立的八種智能:語言智能、節奏智能、數理智能、空間智能、動覺智能、自省智能、交流智能和自然觀察智能。但每個人身上的八種相對獨立的智能在現實生活中是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有機地組合在一起。正是這八種智能在每個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組合,使得每一個人的智能各具特點。[1]

從“多元智能”理論中引申出來的教的原則是“揚長補短”,而相應學的原則是“取長補短”。因為同一班的學生,有的動手能力特別強,有的喜歡唱歌跳舞,有的則能說會道……好的教師往往會利用學生們的長處來因材施教,發揮他們的特長。然而,發揮學生的特長僅僅完成了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的一半工作,另外的一半工作應當是在最大程度上幫助學生發展他并不擅長的那些方面。換句話說,就是不能“揚長避短”,而要“揚長補短”----這一點對于培養小學教師的教育專業更加重要。對于學生的長處,我們當然要盡量地創造條件來幫助他不斷地發揚。而對于學生的不足之處,我們就要利用他的長處,并通過適當的教學手段來加以引導和補充,在教師主導的“揚長補短”的教學過程中,學生之間也實現了“取長補短”的交互學習,最終實現智能多元化發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