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綠色生產行為內涵與外延

時間:2022-06-21 10:48:01

導語:農業綠色生產行為內涵與外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綠色生產行為內涵與外延

摘要:農業綠色生產行為的實施是農業綠色生產的必要活動過程,科學界定農業綠色生產行為,探討農業綠色生產行為的內涵外延對農業綠色發展研究與實踐具有重要意義。文章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前后延伸,對農業綠色生產行為進行了概念辨析。由此,提出了農業綠色生產行為的基本概念,總結出農業綠色生產行為具有要求節能、降耗、減污,強調綠色生產技術的采用、追求全產業鏈綠色化、注重多重效益的統一等基本特征;同時基于全產業鏈視角,從產前綠色生產行為、產中綠色生產行為、產后綠色生產行為三個方面論述了農業綠色生產行為的外延。

關鍵詞:農業綠色生產行為;內涵;外延

一、引言

農業綠色生產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方向,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也是綠色發展理念的重要體現。2017年9月,我國了第一個農業綠色發展文件——《關于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指出要進一步加快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也指出要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農業的綠色發展越來越受到政府的重視和社會的關注。我國是農業生產大國,在農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問題。我國每公頃使用的肥料量幾乎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所用化學農藥的平均數量是發達國家的2.5~5倍[1]。在農業現代化道路上,農業的綠色發展已成為必然的選擇,而農業綠色生產行為作為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要行動手段,是農業綠色轉型發展的重要推動力,農業的綠色發展最終都要落實到農業綠色生產行為上。目前,學界對農業綠色生產行為還缺乏明確的界定與深入的解讀。因此,在農業綠色發展的大趨勢下,探討農業綠色生產行為的概念內涵是當前值得研究且必要的基礎理論課題。學界對農業的綠色生產、綠色發展進行了相關研究。由于我國對農業綠色生產的研究起步較晚,而具體到農業綠色生產行為的研究則相對較少,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較多的關注農業綠色生產技術的采納行為。主要通過實證方法研究采用綠色生產技術后農業的增產[2]、增值效應,農藥化肥的減量效果,以及生產成本的節約等[3]。二是考察農業綠色生產行為的影響因素。從農業相關主體的內部和外部出發,主要從主體特征、綠色生產技術[4]、政策、組織、信息[5]、監管[6]等因素來分析具體的影響程度。三是提出了相關的發展建議。學者們主要從農業綠色生產培訓[7]、農業綠色技術、相關激勵機制[8]、宣傳與教育、農業生產組織結構、集約化經營、農業社會化服務以及監管力度[9]等視角闡述了自己的見解。總體來說,學界對農業綠色生產行為已經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同時也存在較大的拓展空間。一是缺乏對農業綠色生產行為的明確定義,已有研究多是探討綠色生產、綠色發展等相關話題。二是更多地將農業綠色生產技術的采納視為農業綠色生產行為,但農業綠色生產行為的外延明顯要大于前者。三是較多地關注農業生產環節的綠色生產行為,而對于其他環境的研究較少。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礎上,基于全產業鏈視角,對農業綠色生產行為進行梳理、歸納和總結。進一步探討農業綠色生產行為的概念,并嘗試對農業綠色生產行為進行界定,以期豐富農業綠色生產研究的相關理論。

二、農業綠色生產行為的內涵

(一)概念辨析與內涵界定。農業綠色生產行為的相關理論溯源最早可追溯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提出的可持續發展。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環境問題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并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可持續發展指的是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可持續發展強調的是環境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10],最終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三個效益的有機統一[11]。這是綠色發展理念的源頭,也是農業綠色生產行為的指導思想和行為目標。世界各國在工業化、城市化的過程中,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特別是工業生產造成的污染問題。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1989年聯合國環境署工業與環境規劃活動中心(UNEPIE/PAC)制定了《清潔生產計劃》,“清潔生產”的概念開始廣泛使用。1994年,我國提出了《中國21世紀議程》,將清潔生產列為“重點項目”之一。我國對清潔生產的定義是指既可滿足人們的需要又可合理使用自然資源和能源并保護環境的實用生產方法和措施。但可以明確的是,清潔生產主要針對的是工業發展而提出的,目的是為了減輕工業生產帶來的污染,同時也強調從原料到產品使用的全過程控制,最終實現工業的可持續發展。在清潔生產的基礎上,也有學者提出了“綠色生產”的概念,它是以企業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最大化為目標,將綠色思想應用于生產之中,以資源的有效利用與清潔使用、生產過程無污染、產品健康可回收為核心的現代生產模式[12]。清潔生產是綠色生產的前期說法,但后者的內涵要比前者更加豐富,而農業綠色生產行為是清潔生產行為在農業領域的外延發展。對農業綠色生產行為內涵的認知,可從行為本身談起。行為,即舉止行動。根據漢語詞典的解釋,是指基于個人的意志而具體表現出來的外在活動。關于行為的產生,理性行為理論認為人的行為意愿主要受到行為態度和主觀規范的影響,而行為意愿是決定個體實際行為的直接因素,但該理論也存在對客觀條件影響的忽視的缺陷[13]。而計劃行為理論認為,行為是由行為意向和感知行為控制共同引起的,而行為意向則受到行為態度、主觀規范和感知行為控制的共同支配[14]。農業綠色生產行為是生產主體受到自我綠色生產意愿和社會生態環保訴求而展現的農業生產活動。在行為的基礎上,延伸到生產領域。生產行為則指的是生產者為了實現利潤最大化目標,按照投入產出相抵收益最大的原則,對發生在生產過程中的生產要素投入和產品產出進行決策的行為過程,其本質是生產要素最佳組合的選擇過程。生存者行為理論認為實現利潤最大化是生產者競爭生存的根本準則,而生產行為就是生產主體對勞動、資本、信息、技術等生產要素按照收益最大化的原則進行要素最佳配置的決策過程[15]。因此,利潤最大化原則支配著生產者的行為。而在農業領域,作為生產行為的分支,農業綠色生產行為不應忽視經濟效益基礎功能的作用而片面強調生態效益。只有在實現經濟效益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發揮其生態效益,實現經濟、生態以及社會效益的協調與統一。在生產能力大幅進步的同時,環境壓力也迅速加大,綠色生產行為愈來愈受到關注。進入21世紀,綠色生產的概念開始廣泛普及,之后向各種產業延伸,并逐漸轉向研究具體的綠色生產技術,而農業綠色生產的概念也漸漸被提出來,而農業綠色發展最終成為國家重點發展方略。綠色生產行為作為一種新型的環境友好型生產種植行為,具有環境污染治理和資源循環利用的效果,能夠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于一體,不同于傳統的生產種植方式[16]。此外,環境與人類行為的相互作用讓很多學者開始從社會學與心理學的角度去思考人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提出了“親環境行為”這一概念。親環境行為與綠色生產行為的核心思想相吻合,指的是人們以生態環境或者阻止環境惡化為行為目的,所展現或塑造出來的人類活動[12]。在國內的研究中,親環境行為通常也被稱作環境友好行為或環保行為。劉賢偉和吳建平[17]將其定義為:基于一定的價值觀、世界觀、責任感,個體有意識地表現出對環境有利的行為。親環境行為是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新發展,它從行為主體本身出發,變得更加具體,但其核心思想與前者是一致的。相較于農業綠色生產行為,親環境行為更加宏觀,而農業綠色生產行為是親環境行為在農業領域的活動表現。綜上,在本文看來,所謂農業綠色生產行為,是指農業相關行為主體在綠色理念的指導下,在農業全產業鏈相關環節中,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農業生產污染、能耗的,且能夠達到相關檢驗標準的,追求農業可持續發展方式的一系列活動的總稱。在理解農業綠色生產行為的概念和內涵時,可以將其分為廣義的農業綠色生產行為和狹義的農業綠色生產行為。廣義的農業綠色生產行為,是綠色發展在農業領域的具象化,是集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保育、質量高效為一體的可持續行為系統。而狹義的農業綠色生產行為指的是我們常說的農業生產環節中的綠色生產行為。(二)農業綠色生產行為的基本特征。特征是事物本身所特有的屬性,進一步探討農業綠色生產行為的特征可以更好地反映概念的側重點,也助于深化對概念本身的認知。農業綠色生產行為是綠色理念的能動反應結果,其特征反映與先前的相關思想有傳承的印記,同時也有自身的新發展,但其核心的思想訴求與前者是一脈相承的。1.要求節能、降耗、減污。節能、降耗、減污是農業綠色生產的基本要求,也是實施綠色生產行為的基本目標。具體而言就是要以節約能源、減少消耗、降低對環境的污染為目標,從而達到減少原材料投入、降低農藥殘留的效果[18]。此外,在農業生產全過程中,還要使用科學的管理方法與先進技術,對農業污染進行科學的污染防治,最大限度地減少農業污染物的排放[19]。2015年,為進一步加強農業面源污染的治理,農業部提出了“一控、兩減、三基本”的目標任務。“一控”是指控制農業用水總量和農業水環境污染,確保農業灌溉用水總量保持在3720億立方米,農田灌溉用水水質達標;“兩減”是指化肥、農藥減量使用;“三基本”是指畜禽糞污、農膜、農作物秸稈基本得到資源化、綜合循環再利用和無害化處理。2.強調綠色生產技術的采用。綠色農業技術旨在生產安全、無污染的綠色農產品,并將傳統農業技術、常規農業技術和現代農業技術的優勢有機結合,呈現出“現代”“節量”和“少污染”等特點[8],采用農業綠色生產技術是生產主體進行農業綠色生產行為的重要特征。在農業綠色發展過程中,采用農業綠色生產技術至關重要。如沼氣技術的推廣,節水灌溉技術采用,綠色防控技術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運用等等。2018年,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有關部署,農業農村部組織編寫了《農業綠色發展技術導則(2018-2030年)》,出臺了10余項具體的農業綠色發展技術,著力構建支撐農業綠色發展的技術體系,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農業綠色發展提供了技術發展指導(見表1)。3.追求全產業鏈綠色化。過往的很多研究更多地是關注農業生產環節的綠色生產問題,不少學者對農業綠色生產技術進行過相關研究,但農業綠色生產行為是一個包含產前農業生產要素的投入,產中農業生產的技術支撐與經營管理,產后農產品的加工、運輸以及銷售的全產業鏈式的一體化行為過程。具體而言,農業綠色生產行為應始終堅持環保原則,并貫穿在產品開發、材料選擇、生產、包裝、運輸、銷售、消費及廢物收回和再利用過程中,并且將上述過程對環境的破壞降至最低限度[20]。農業綠色生產行為不僅僅只涉及終端產品,同時也強調過程監督與管理,以達到“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質量控制[21]。農業綠色生產行為不應只注重“生產”二字,它不僅僅局限于生產環節,應當是全產業鏈的一體化行為過程。4.注重多重效益的統一。首先,綠色生產行為的本質要求是要創造良好的生態效益,采用綠色生產行為的初衷目的是應對農業生產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最大限度地降低農業污染,保護生態環境,從而實現生態效應。其次,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通過改進生產技術和作物品種;市場主體采用標準化的技術和產業化的形式組織生產,生產成本降低,品質安全得到保障,產品價值提升,競爭能力強,市場前景廣闊,經濟效益突出[22]。再次,農業綠色生產行為也重視社會效益的發揮。通過農業綠色生產產生的經濟效益,可以有效提高農業收入;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綠色投入,產后的加工與流通,按照相關環保要求,可以實現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在滿足環保要求的情況下,也促進了農業農村生產生活環境的改善。在農業現代化背景下,農業綠色生產行為不僅是對生態效益的追求,同時也是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沒有三者的有機統一,農業綠色生產行為也難以可持續進行。農業綠色生產行為已經不僅僅局限于生產環節,它是全產業鏈的一體化行為過程。

三、農業綠色生產行為的外延

外延是事物內涵的持續拓展,探討農業綠色生產行為的外延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其內在涵義。有的學者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視角,從行為決策過程出發,研究了從綠色生產意識到農業綠色生產行為的轉化問題[23]。有的則是基于農業生產環節,認為綠色生產行為應當涉及農業生產的全過程,以實現產前、產中、產后環節的全程監控[22]。而現有的研究相對集中于農業生產某一環節的綠色生產行為,更多的是關注農業綠色生產技術的采納行為。農業綠色生產行為的外延應是基于農業全產業鏈視角,從各環節出發,來探究農業綠色生產行為的具體類型。(一)產前綠色生產行為。1.農業綠色投資行為。資金是重要的農業生產要素。農業的綠色發展需要農業資金的投入,農業相關行為主體依據自身能力,購買農業綠色生產資料與技術設備,增加農業綠色生產支出,發展綠色農業;同時,金融機構適當增加綠色金融產品供給,支持農業綠色發展,滿足農業市場主體的綠色資金需求。此外,相關部門要安排農業綠色生產的專項基金并投入到農業的農業生產過程中,保障農業綠色生產發展的資金支撐。2.土地綠色改良行為。土地是農業生產最必不可少的基本生產資料,土壤的安全無污染是做好農業綠色生產的前提,從源頭做好土地的綠色改良可以為農業綠色生產行為的實施打下良好的基礎。常年粗放的生產方式使土地污染、土壤肥力下降等問題越發嚴重。對土地而言,要保證農用土地的土壤安全,一是要加強土壤的檢測,實現土壤成分的精準分析。二是要做好土壤污染的綜合治理,加強土壤改良,測土施肥,提高土壤肥力。三是要注重土壤的跟蹤檢察,做好土壤環境的動態管理,改善農業生產環境,以滿足綠色生產要求。(二)產中綠色生產行為。1.農藥綠色施用行為。農藥作為農業生產中不可或缺的生產資料,在我國農業的增產增收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從源頭出發,生產主體在購買農資時,應當選擇無公害農藥和綠色農藥;除了工業農藥之外,還可以選用生物農藥;生物農藥毒性較低、環境兼容性好、針對病蟲草等也不易產生抗藥性,對人和牲畜的影響較小,合乎農業綠色發展對農藥使用及農業生產的客觀要求[2,4]。同時,在使用過程中,嚴格按照相關施用標準,做到精準施藥、綠色施藥,可以大大降低對環境的污染,且能夠達到相關農殘檢驗標準,做到農藥施用過程的綠色化。2.肥料綠色施用行為。肥料方面,肥料綠色施用行為的首要前提是化肥的減量使用,甚至是不使用。有機肥作為綠色肥料正在越來越多地被農業生產主體所采用,使用有機肥,可以有效地改良土壤、促進農業增產。同時,為了更好地降低污染,生產主體也可以將有機肥和化肥聯合使用,既能發揮化肥的增產作用,又能有效地降低環境污染[25]。此外,生物肥的使用也是肥料綠色施用行為的重要方面。使用生物肥料可以有效減少化肥的使用量,促進生產質量和農業生態環境的改善。其他方面,如農家肥的使用,測土配方施肥等都是綠色的施肥方式。3.農膜綠色使用行為。農膜在現階段的農業生產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推進農膜的綠色使用,農膜的減量使用和降低污染是主要方向和目標。2017年,農業農村部印發了《農膜回收行動方案》,圍繞“一控兩減三基本”的目標,以提高廢舊農膜資源化利用水平,進一步加強農膜污染治理。地膜的國家標準厚度從原來的0.008毫米提高到0.01毫米以上,更加符合農業綠色生產的加厚農膜正在逐步推廣。農業生產主體也可以采取一膜多用的方式,提高農膜綜合使用率,適當減少農膜使用量,降低農業生產對農膜的依賴性,降低污染。4.綠色生產技術采納行為。農業綠色技術采納行為是生產主體為實現農業綠色生產而進行的技術采納活動。采用科學的方法進行生產,即采用綠色農業生產技術,可以有效地進行綠色生產,確保產品質量。農業綠色生產技術是進行農業綠色生產的關鍵環節,農業綠色生產行為需要技術支撐,農業綠色生產技術的使用涉及農業的全產業鏈,從產前環節的技術研發,選種技術,農業生產資料的綠色生產;產中環節的農業生產活動,到產后環節的綠色加工處理,包裝運輸,都需要農業綠色技術的支撐。農業生產主體為了更好地滿足自身的發展要求,提升產品質量,以更好地滿足市場的綠色安全需要,往往采用綠色生產技術,走上綠色發展道路。5.綠色經營管理行為。農業綠色生產行為還表現在農業的綠色經營管理上。綠色經營管理指的是以追求生態環境與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為根本目標,以全社會共同參與、全過程控制為特征,以綠色技術為手段,而進行的逐步降低人類給予大自然環境承載負荷的一系列管理活動的總稱[21]。在農業發展轉型的過程中,綠色生產理念廣泛傳播,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奮斗目標。在農業綠色生產技術日益成熟的情況下,農業的綠色經營管理行為變得越來越重要。農業綠色經營管理主要表現在對農業自然資源和環境而進行的環保行為,包括農業資源的綠色管理,生產技術的綠色管理,包裝運輸的綠色管理等等。尤其是做好農資購買和使用的生產記錄,并建立農業投入品的監管信息平臺,由此實現投入品的可追溯和統一管控。(三)產后綠色生產行為。1.綠色包裝運輸行為。在農業綠色生產環節的基礎上,確保產后的綠色安全也同樣重要。從農業全產業鏈來看,產后的農業綠色生產行為是相對忽視的一環。尤其是在農產品的保鮮、包裝、運輸等方面,還存在較多因素影響著農業的綠色生產行為,產后環節仍然存在較大的綠色安全風險。每一環節的綠色行為都同樣重要,只有做好每一環節的綠色生產行為,才能最終實現全產業鏈的行為綠色化。農業綠色行為主體進行綠色加工,使用綠色、生態、環保、可降解的包裝材料進行綠色包裝。在運輸過程中,也要注意農產品的質量損害和二次污染,實現綠色物流環節的綠色化。2.污染防治行為。農業綠色污染防治行為是指為了做好農業污染的防控與治理而進行的一系列活動。常規農業生產行為以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為目標,容易帶來農業污染問題,加之處理農業污染需要相當的成本,污染治理往往被忽視,造成污染問題的惡性循環。綠色污染防治行為主要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方面是農業污染產生前的防控行為。常規農業生產行為中,污染防控在農業生產中往往不受重視;而綠色污染防治要求在農業生產從產前到產后各環節,都注重農業污染的防控,并做好配套防治措施,以此來有效降低甚至是避免農業生產污染;另一方面是農業污染產生后的治理行為。長年高強度的農業粗放生產,使我國的農業污染問題越發嚴重,而農業污染治理是保證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要且重要的手段;為了更好地實現農業污染防治,就必須做好污染防控和污染治理“兩手抓”,推動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再利用和無害化處理。

四、結語

農業綠色生產的研究在我國起步晚,是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尤其是在生態文明建設,農業綠色發展的時代背景下。農業綠色生產的相關研究可能會成為新的學術研究熱點,而如何理解農業綠色生產行為是一項亟待研究的基礎性課題。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礎上,對農業綠色生產行為的概念進行了探討,但同時也存在很多不足。需要明確的是,社會存在的變化是絕對的,農業綠色生產行為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它會隨著社會存在的變化而被賦予新的時代涵義。學界也應該繼續加強理論研究,不斷推陳出新,不斷豐富與扎實農業綠色生產的理論基礎。同時,在未來相關研究中,在理解和把握農業綠色生產行為內涵的基礎上,基于微觀行為視角,從外延著手,可以有更多細致和深入的探索,有助于感知和實證農業綠色生產行為的不同,以進一步持續深入推動農業綠色生產的相關研究。

作者:陳吉平 單位:四川農業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