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收優惠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7 22:27:1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稅收優惠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稅收優惠

稅收優惠研究論文

一、稅收優惠與稅式支出

所謂稅收優惠,實際就是指政府利用稅收制度,按預定目的,以減輕某些納稅人應履行的納稅義務來補貼納稅人的某些活動或相應的納稅人。政府實施稅收優惠并不是一種隨意行為,而是政策的需要,以期促進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

稅式支出與稅收優惠間也存在差別。首先,稅收優惠可以是不確定的量,而稅收支出要納入國家預算體系,因而是可以計量的;其次,由于各國稅法的規定不同,稅收優惠可以包含在基準稅制中,也可以在之外,而稅式支出是基準稅制之外的部分,一國的稅收優惠有可能是另一國的稅式支出。

二、稅收優惠的積極作用

1.吸引了大量外資,引進了先進技術和管理方法

我國實行對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的各種不同的稅收優惠政策以來,為外資企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投資環境,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外商來我國進行投資。吸引了一批外資來華投資建場,外資的進入,促進了國內企業的技術進步和管理的改善。

查看全文

稅收優惠調研報告

近年來,各地把吸引外資作為彌補資金不足,發展本地經濟的重要措施,并通過財政返還、補貼等各種手段變相給予稅收優惠,有的地方甚至違背國家稅法規定,采取擴大稅收優惠范圍等手段鼓勵外國投資者,認為對前來投資的外商給予稅收優惠越多就越能吸引外資,將其當成吸引外資的重要手段。本文試對稅收優惠在吸引外資中的局限作用進行分析,糾正片面擴大稅收優惠的理解,以此樹立正確的招商引資理念。

一、稅收優惠對吸引外資的促進作用

外國投資者在華舉辦企業的最終目的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以最小成本換來更大利潤。所得稅作為企業間接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決定了非虧損企業當年可供分配利潤的金額,影響投資者的利息、股息分紅。在其他固定成本相對穩定、間接成本通過技術改造,提高勞動生產率等加以解決的同時,如果同時能夠享受減低所得稅稅率的優惠,達到減少費用列支,那么和其他高稅率企業相比,低稅率企業可以降低單位產品成本來擴大銷售,或者維持同類產品價格的手段獲取額外利潤,所以稅收優惠的確是吸引外國投資者的重要因素。大多數國家都通過各種手段減少外國投資者稅收負擔,所有欠發達國家和許多發展中國家都制定稅收優惠吸引潛在的外國直接投資者。作為我國同樣不例外,改革初期,由于資本嚴重短缺,為了吸引外資,先后制定了諸如兩免三減半、減低優惠稅率、購買國產設備退稅、抵免所得稅等優惠政策,從優惠的廣度和深度看都是前所未有的,整個《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企業所得稅法》基本上就是如何給予外資稅收優惠的講解,外國投資者在中國享受著超國民稅收待遇。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外資為國內的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目前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稅收優惠制度對于引進外國和港、澳、臺資本及其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擴大社會投資資產和推動我國對外貿易增長、增加財政收入等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據統計,近年來,我國實際利用外資每年增長11.2%,其中2005年外商在華直接投資603.3億美元,中國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吸引直接外資最多的國家。涉外企業所得稅稅收收入也呈現逐年上升趨勢,2005年達到1147.69億元,同比增收215.19億,同比增長23.1%。

二、稅收優惠對吸引外資的局限性

長期以來,由于對稅收優惠的作用缺乏正確的認識,許多地方在引進外資的工作中常夸大稅收優惠的作用,動輒就以稅收優惠相許諾。我們應當看到,稅收優惠雖然起到重要作用,但絕對不是決定性的作用。

(一)周邊國家也采取稅收優惠產生的競爭

查看全文

淺析涉外稅收優惠調整

WTO的宗旨就是貿易自由化,加入WTO,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將全方位接軌,各種限制逐步打破,法治更加成熟、完善,更多的外資將會涌入中國。但是,作為外商投資“指揮棒”的涉外稅收優惠政策盡管在吸引外資、促進地區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可是由于相關的優惠政策自制定以來,已經近十年未作調整,不能完全適應新的經濟形勢的需要。因此,在新的經濟形勢背景下,重新審視現行涉外稅收優惠政策并進行相應調整,就顯得特別重要了。

現行涉外稅收優惠政策存在的問題

1.目標不清晰,產業導向過于簡單化,外資投向不盡合理。任何一項稅收優惠政策都應當目標明確,能正確引導資金流向,具體到扶持何種產業和行業等等,使稅收優惠政策的制定與執行都有依有據。在開放之初,我國涉外稅收優惠目標是吸引外資,現在已由吸引外資量的要求升華到合理利用外資質的要求,中心是促進我國經濟的產業升級與結構調整,而我國現行的涉外稅收優惠政策,只對農林牧等幾個行業的特殊優惠進行了粗線條的規定,對其他行業則不分產業性質實行“一刀切”的優惠政策,從而在不同的風險與技術投入下,不同行業承擔同樣稅負,使產業導向模糊,未能有效地引導外資流向我國急需發展的瓶頸產業。若不適時調整涉外稅收優惠政策的有關規定,加入WTO后,外資的進一步涌入只會加劇我國現有的經濟結構不盡合理的矛盾,并產生新的矛盾,難以實現利用加入WTO后的大好形勢加速發展經濟的目標。

2.優惠手段單一,政策效果模糊,容易造成外商的偷稅逃稅。我國稅收收入大部分來自于流轉稅,而涉外稅收優惠卻集中在所得稅上,直接優惠較多,間接優惠較少,著力點是減稅免稅和低稅率,表面上看優惠幅度很大,實質上是政策性的資源浪費,由此產生的問題是:一是外商并不是稅收優惠的真正受益者。西方國家大多實行稅收抵免而非稅收饒讓,對來自這些國家投資者的減免優惠,就轉化為投資者母國稅收的增加,納稅人并未真正受益。我國反而因這些稅收優惠而大大降低我國稅收優惠的效益與質量。二是減免稅優惠過多,誘使外商千方百計鉆稅法漏洞,延長稅收優惠。

3.稅收優惠政策上存在“稅收歧視”現象,缺乏統一性。具體表現為外商享受“超國民待遇”。內外資企業享受的稅收優惠不同,內資企業以照顧性優惠為主,外資企業則以鼓勵性優惠為主,外資企業較內資企業享有更多的稅收優惠。二者的差異矛盾主要表現在所得稅與進口關稅兩方面:在所得稅方面,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的法定稅率同為33%,但由于稅收優惠的不同,外資企業所得稅負擔率不足1

0%,而內資企業為28%;在進口關稅方面,1997年10月以前,我國關稅算術平均水平為23%,而外資企業的關稅稅率按其所占關稅收入占應征貨物價值比例計算不足5%。這些大大削弱了內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長此以往必將危及民族工業的生存與發展。加入WTO后外資將進一步涌入,客觀上要求我國涉外稅收優惠政策實現內外資企業與地區之間的統一,而且WTO成員國之間的無歧視性待

查看全文

稅收優惠導向研究論文

摘要稅收優惠是各國常用的減輕稅收負擔的措施,它具有引導資源合理配置,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給企業提供寬松發展空間等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制定了多項稅收優惠政策,在發揮重要作用的同時,也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如單純強調優惠而忽略了整體投資環境,減免期限不科學,優惠手段單一等。本文在分析了我國稅收優惠存在問題之后,提出了改進的原則和對策。

稅收優惠是指稅收主權國為實現一定的社會、政治或經濟目的,通過制定傾斜性的稅收政策法規來豁免或減少經濟行為或經濟結果的稅收負擔措施。

稅收優惠政策的實質改變了三種稅收關系。一是稅收優惠導致了雙方財產利益的增減變化,即國家將部分稅款根據有關的稅法(或稅收政策)的規定返還給受惠方(納稅人)。二是稅收優惠政策使得受惠方可以不繳或少繳稅款,但國家為其提供的服務并未因此減少,這些費用便轉移到其他納稅人身上,增加了其他納稅人的負擔。三是稅收優惠使受惠方得到了經濟援助,在受惠方資金實力、管理水平、技術能力、員工素質等方面并不一定高于一般企業的情況下,競爭力得到加強。

具體而言,稅收優惠在實現稅收調控功能中的作用體現為:

第一,稅收減免措施,大大減輕了企業的負擔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第七條第一款規定:“設在經濟特區的外商投資企業、在經濟特區設立機構、場所從事生產、經營的外國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同時該條第三款對設在特定區域內的屬于能源、交通、港口、碼頭或者國家鼓勵的其他項目的可以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對外商投資興辦的先進技術企業,在稅法規定的減免期滿后,仍為先進技術企業的,可延長三年減半征收所得稅。這些優惠政策的實施,大大緩解了高科技企業資金困難,增強了企業的競爭力。

查看全文

就業稅收優惠管理思考

據統計,截至目前,我國已經享受再就業優惠政策已累計達到37.6萬多人,減免稅收19.9億元。我國的稅收優惠政策在促進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保證經濟社會平穩發展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稅收政策具有受益面廣、受益直接以及受益快的特點,是促進再就業的重要政策手段,在當今就業形勢依然嚴峻的情況下,稅務部門應充分發揮稅收的職能作用,為國分憂,為促進再就業事業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當前加強再就業稅收優惠的管理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宣傳到位、深化認識。

加大再就業稅收優惠政策的宣傳力度,各級稅務部門以各種形式,特別是要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解釋政策,主動深入到相關場所,向企業和下崗失業人員送政策、想辦法。引導廣大下崗失業人員了解稅收優惠政策的內容和辦理優惠的程序,將再就業優惠政策落到實處;深化廣大稅務干部對再就業稅收優惠政策的認識,正確理解“落實再就業優惠政策”與扶持稅源的辨證關系,將促進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視為己任,增強責任感,提高政策的執行度。

(二)管理到位、審核把關。

遵循總局“應收盡收”的要求,提高防范意識,堅決防止部分納稅人鉆政策的空子,在再就業優惠政策的落實中把好審批、審核關,營造公平和諧的再就業優惠政策環境。比如:在辦理稅務登記證中,涉及再就業優惠政策辦證事宜的,要求再就業優惠證件、經營者身份證件、辦證人身份證件必須實現信息一致,切實防止真證假辦、假證真辦等現象的發生;再如,企業所新增崗位中吸納下崗人員占職工總數的30%的,三年內減征30%企業所得稅,管理員對企業檢查時務必要對其真實性進行反復調查,把好下崗失業人員證件檢查關和職工身份檢查關。再就業企業稅收征管是一項難度較大的工作,在工作中合理的設置“籬笆”,讓真正符合條件的企業享受到切切實實的優惠。

(三)服務到位、健全機制。

查看全文

稅收優惠執行報告

稅收優惠在整個稅款征收中的占比很少,但它卻是國家實施宏觀調控的一個重要方面,稅務機關通過落實各項稅收優惠政策,使納稅人應當享受的各項稅收優惠得以具體兌現,從而有效地促進了企業經濟的發展。然而,有些納稅人受利益驅動,利用國家的稅收優惠政策,通過編造不實鑒定,辦假外資企業和虛假的申報騙取稅務機關的減免稅優惠,導致國家稅款嚴重流失。為使稅務機關便于征收管理和維護,便于稅收優惠政策準確執行,筆者就幾個比較突出的問題進行探討,提出對策,以期達到規范稅收優惠的目的。

一、稅收優惠政策執行中面臨的突出問題及原因

1、個體工商業戶的銷售收入難以確定。

個體工商業戶建賬建制是一個老大難問題,雖建賬但大多虛假不實,賬證不全更是隨處可見。帳證不全的直接后果,導致了申報數據的不準確。稅務機關只能以保本法或以其耗用的原材料、燃料動力等推算銷售收入,而推算出來的銷售收入與實際的銷售收入必然存在差異,從而導致有些銷售收入超過起征點的個體戶免征了增值稅,而低于起征點的卻征收了增值稅,從而影響了稅收優惠政策的公正性。

2、農業產品出售者的身份難以確定。

農業生產者到外縣(市)銷售其自產的農產品,一般由所在地稅務機關為其開具《自產自銷證明》,由銷售地稅務機關查驗后、免征增值稅;但農業生產者在本縣(市)銷售其自產的農產品,因出售者數量眾多,且流動性強,一般不會持《自產自銷證明》,致使稅務機關在實際征管中,對出售者的身份無法辨認,從而使一些臨時商販或無證經營農產品的個體戶無形中享受了免稅的待遇,逃避了應繳的增值稅。

查看全文

論再就業稅收優惠

今年初國家新了財稅[2005]186號及國稅發[2006J8號文件,對再就業政策做了重大調整,較原政策更為合理,消除了一些弊端,但在貫徹實施中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稅收政策的落實和公正公平的稅收環境,應及時完善解決。

再就業稅收優惠政策落實中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政策本身和政策執行兩個層面上。

在稅收政策層面,由于對不同行業、不同類型的納稅人優惠政策不一,新舊政策銜接不暢,影響了公正、公平的稅收環境和部分企業安置下崗職工的積極性。

現行稅收優惠政策,涉及減免的主要是地方稅費,未能涉及增值稅等主體稅種。

以江蘇省為例,規定對持《再就業優惠證》的下崗失業人員從事個體經營的,按每戶每年8000元的限額按月依次核減營業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和個人所得稅。對那些經營商業、加工、修理、修配等行業的個體下崗失業人員,因以繳納增值稅為主,大多不能達到規定的每年8000元標準,這就造成繳納增值稅戶和純營業稅戶享受的優惠程度不一。對商貿企業、服務型企業、勞動就業服務企業中的加工型企業和街道社區具有加工性質的小型企業實體,稅收減免操作實行按月核準減免營業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年終結算核減企業所得稅的辦法,優先減免的也是地方稅,這不僅造成地方稅源的減少,更主要的是減免稅種的局限性決定了不能很好地發揮稅收杠桿的調節作用。另外,如果上述年終結算核減企業所得稅的企業是核定征收的,按規定是不能享受稅收優惠的,這與再就業優惠政策有些不一致。

按照新政規定,只要是持《再就業優惠證》從事個體經營的下崗失業人員,就可以享受每戶每年8000元的稅收優惠,與是否安置、安置多少下崗失業人員無關。新政策改變了過去按比例安置下崗人員享受稅收優惠的某些弊端,但利益的驅使也使一些業主損害了下崗再就業人員的權益。目前江蘇省如東縣就發現有的餐飲服務業業主擅自中止勞動合同,不給下崗職工繳納養老保險。

查看全文

小議稅收優惠政策的特殊性及控制

減免稅等稅收優惠政策是稅收制度中一個組成部分,在一定限度內有利于統一稅法的執行。但稅收優惠超過一定的限度,就不僅影響財政收入,加劇宏觀經濟的不均衡,而且會破壞稅法的剛性、統一和完整,產生一系列不良的社會經濟后果。如何把稅收優惠控制在合理的限度之內,是加強稅收管理的重大問題之一。

我國稅收優惠的特殊性

目前我國的稅收制度是現為以流轉稅和企業所得稅為主體的稅制結構,納稅人主要是企業納稅人,稅收優惠主要是對企業優惠,因而是具有以下一些特點:

(一)納稅人受益間接性、不完全性和不確定性。財政支出對接受者來說可直接獲得利益,個人所得稅下的減免優惠也能讓納稅人獲得直接受益,但在流轉稅和企業所得稅情況下,稅收優惠給納稅人的實際獲益不等于減免數額。

納稅人不是在任何稅收優惠下都能獲得直接利益,不同的稅種或同一個稅種在不同的計稅環節實行減免稅有不同的后果。如對全值流轉稅的減免數額不等于企業實際獲益數額,因為企業繳納全值流轉稅后還要就其純收入繳納所得稅以及其他稅收。對所得稅進行減免也因方式不同而作用不同,在所得扣除法情況下,同樣存在名義優惠與實際優惠的差距。在增值稅的情況下甚至還存在免稅不一定給納稅人帶來利益的現象;如農民生產農產品不繳納增值稅而繳納農業稅,看上去好像給農民一種稅收優惠,實際上給農民免增值稅反而會增加農民負擔,因為其進項稅額將得不到抵扣。在對待小規模納稅人上,也存在類似問題,我國現行增值稅對小規模納稅人實行較低的稅率(4%、6%)征稅,但由于其進項稅額不能抵扣,其實際稅負要高于實行17%的一般納稅人。因此,在我國實行流轉稅和企業所得稅為主體的稅制情況下,采用稅式支出方法要特別注意其受益方面的間接性、不完全性和不確定性。

(二)隱蔽性。我國國有企業盡管經過了多年的改革,但企業與政府的關系仍然沒有完全脫離,越大型的企業越是如此,主要表現在企業辦社會,企業自己承擔了本來應當由政府承擔的提供公共產品或準公共產品的功能。企業動用利潤(攤入成本、稅前列支等)舉辦各種福利性措施如學校、公安機構、郵電局、醫院等等,這部分開支雖然沒有以減免稅等優惠的名義發生,但實際上也是對應當上繳給政府的所得稅的扣除。從這個意義上講企業的公共性、社會性開支是一種隱蔽的稅收優惠,準確地估計其數額很困難。

查看全文

稅收優惠分析范圍數量論文

論文摘要:稅收政策是國家財政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地區經濟平衡和產業結構的優化的重要政策調控工具。在明確稅收優惠的內容和積極作用的基礎上,根據國情制訂適當的稅收優惠政策,以更好的經濟發展服務。

論文關鍵詞:新企業所得稅稅收優惠政策分析

稅收優惠是我國主要的稅收支出形式,他是政府為實現一定的政策目標,在法定基準納稅義務的基礎上,對一部分負有納稅義務的組織和個人免除或減少一部分稅收。而一般認為,稅式支出(TaxExpenditure)是指政府為實現一定的社會經濟目標,通過對基準稅制的背離,給予納稅人的某種優惠安排。稅式支出的主要形式主要有:稅收豁免、稅額減免、納稅扣除、稅收抵免、優惠稅率、稅收遞延、盈虧相抵、優惠退稅、稅收饒讓、加速折舊等。從嚴格定義來講,稅收優惠的范圍廣于稅式支出,但從實踐來看,應使稅收優惠盡量多的納人稅式支出體系,以便于對范圍和數量進行分析,從而增加對稅收優惠的管理和控制,優化稅收政策。

我國現行的稅收優惠政策是20世紀70年代末即年代初逐步確立和發展起來的,隨著改革的深化,也出現了稅收優惠不統一、內容不合理等諸多問題。

一、新企業所得稅稅收優惠的內容

所謂稅收優惠,實際就是指政府利用稅收制度,按預定目的,以減輕某些納稅人應履行的納稅義務來補貼納稅人的某些活動或相應的納稅人。政府實施稅收優惠并不是一種隨意行為,而是政策的需要,以期促進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稅收優惠政策是指稅法中規定的對某些活動,某些資產,某些組織形式以及某些融資方式給予優惠政策待遇的條款,其實質就是減免其優惠對象的稅負,但方式多種多樣,如對制造業的投資給予免稅期和稅收抵免,給予特定資產以加速折舊,對小企業按低稅率征稅,對債務融資和股票融資的稅收待遇不同,對住房所有權的估算所得不征稅,對無形投資的投資區分研究和開發支出等。

查看全文

我國涉外稅收優惠政策論文

[摘要]中國加入WTO,國內各行業機遇與挑戰并存,營造一個公平、透明的市場環境的任務十分緊迫。我國現行的稅收優惠政策缺乏統一性、目的性、計劃性、多樣性,不利于市場主體公平稅負,平等競爭,改革涉外稅收優惠政策非常必要。

[關鍵詞]涉外稅收;稅收優惠;公平原則;企業所得稅;外資企業所得稅;投資環境

中國加入WTO后,將取消外商在稅收方面的優惠政策,實行內外統一的稅收法規,這并不是不歡迎外商投資,而是為了形成平等競爭的市場環境,但這一改革目前不能立即完成,將根據我國經濟運行狀況循序漸進地進行。筆者認為:在目前情況下,對我國涉外稅收優惠政策進行適當改革,使之既適合我國當前國情,又為今后發展作好準備,應是我們的當務之急。

一、我國當前涉外稅收優惠存在的問題

(一)稅收優惠政策缺乏統一性。由于我國涉外稅收制度遵循全面優惠的稅收負擔原則,因此在稅法的表現形式上是對外國納稅人單列稅種以使其稅負全面低于本國納稅義務人,客觀上存在“稅收歧視”現象。1994年稅制改革后,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的法定稅率雖同為33%(其中含外資企業地方所得稅3%,這部分稅由于大多數省市實行減免政策而形同虛設),但由于稅基計算、資產處理、再投資退稅等優惠政策的差距,使涉外企業所得稅的實際負擔率僅為8%-9%,不到內資企業的三分之一。我國現行涉外企業稅收優惠政策在地域分布上層次繁雜且不均衡,據統計,當前我國享有稅收優惠政策的特殊經濟區域共有389個,其中東部地區占336個,西部占27個,中部占26個。1996年全面實際利用外資5527億美元,其中東部沿海11省市(含北京,不含廣西)46505億美元,廣闊的中西部只有8765億美元,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稅收的非國民待遇導致的投資布局畸形造成的。

(二)優惠政策目的不明確。任何一項優惠政策都應當具有其明確的目標,具體到扶持何種產業和行業,引導資金流向等,使優惠政策的制定和執行都有據可依,而現行稅收優惠政策目標不明確,產業優惠少,缺乏對先進技術的鼓勵措施,缺乏通過稅收政策引導資金流向的手段,沒有體現出促進國民經濟協調穩定發展和稅收優惠的效率原則,不利于資源的合理配置,相對削弱了重點項目的吸引效應,對優化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起到了消極作用。

查看全文